爱新觉罗·玄烨,年号康熙,庙号清圣祖。他五岁开始读书,一生勤奋,举凡史乘、诸子百家、数理、佛经、道书等,无不涉猎。在位六十一年里,他勤政爱民,政绩显赫。如: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开设博学鸿词科;组织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佩文韵府》、《康熙字典》等;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驱逐沙俄侵略者,维护祖国和平统一和领土完整。在他统治期间,社会稳定,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经济、文化得到良好发展。
康熙不仅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渊博的知识,同时也精于诗、联、书法。
他撰写的宫廷联,典雅、厚重,具有浓郁的汉民族文化气息。如其题皇极殿联:
皇图盛际阳春,观苍驾日升九照;
帝座高临北极,庆紫垣星拱端居。
皇极殿原名奉天殿,后改称太和殿,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金銮殿”。它是用来举行各种盛大典礼的场所,如皇帝登基、大婚,册立皇后,新进士殿试、命将出征等。明、清两朝,就有二十四位皇帝于此举行典礼。皇极殿是紫禁城内等级最高的宫殿。
此联言辞富丽,煦暖春天,蒸腾旭日,紫垣高拱,与皇极殿的品位相吻合。御驾、帝座高高在上,俯视天下,临近北极,字里透出崇高与威严。另外,联中还巧用《论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典,暗含儒家“以德治国”思想。全联雅致,庄重,非大手笔不能为。类似的有题乾清门联:
帝座九重高,禹服周疆还紫极;
皇图千禩永,尧天舜日启青阳。
乾清门为紫禁城内廷正宫门,是连接内廷与外朝的重要通道,在清代又兼为处理政务的场所,所以联语也是极为端庄,雅正。另有题昭仁殿联:
风奏南薰调玉轸;
霞悬东壁灿瑶图。
昭仁殿是皇帝日夕寝兴之处。玉轸是指玉制的琴柱,亦指琴瑟。南薰则为相传虞舜所作的《南风》歌,歌中有“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句。联语温婉、清新,明丽,与皇帝寝兴居所切合。又如其养性斋联:
心迹只今偏爱澹;
诗情到此合添幽。
养性斋始建于明代,称乐志斋,清代改为今名。楼上正中悬康熙御笔“飞龙在天”匾。楼下正中悬 “居敬存诚” 匾,联语和牌匾“澹”“幽”“ 敬”“ 诚”等字反复强调“养性”主旨。此联酷似康熙自身写照,因为“康熙”蒙语为恩赫阿木古朗汗(Enkh Amgahan)是 “平和、宁静”之意。同时,他也是“廓达大度的人,不独政治上常采宽仁之义,对于学问,亦有宏纳众流气象”(梁启超语)。真可谓联如其人。又如题景阳宫联:
颂启椒花,百子池边日暖;
觞浮柏叶,万年枝上春晴。
景阳宫是明代嫔妃居所,康熙二十五年(1686)重修后改作藏书楼。花椒是名贵香料,且结子繁多,暗喻子孙昌盛。柏树具常青之态,亦有江山永固,千秋万代意。全联借物言情,意在景外,耐人寻味。
康熙撰写的祠庙联,同样浸润着丰厚的佛、道思想。如其题北京城隍庙联:
保障功隆,俎豆千秋修祀典;
邦畿地重,灵威万国仰神明。
城隍庙是用来祭祀城隍神的庙宇。城隍,是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
联中“地重”突出北京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核心地位,“功隆”、“仰”显示城隍在护城安民方面的硕大功勋。“灵威万国”句,却似乎有着《史记·乐书》“承灵威兮降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的影子。又如其题扬州天宁寺联:
西竺驻祥轮,三摩合证;
东南留净业,二谛俱融。
扬州天宁寺始建于东晋,清代列扬州古刹之首。相传,它是东晋太傅谢安的别墅。后谢捐墅为寺,供尼泊尔高僧佛驮跋陀罗使用,跋陀罗在此翻译了《华严经》60卷,故该楼称华严阁,又叫藏经楼。另外,还有位于天宁寺内的文汇阁(又名御书楼),曾因藏有《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等浩繁典籍,而名重天下。另外,著名的《全唐诗》和《佩文韵府》等,也是曹寅奉旨在天宁寺内刊刻,从这些都能看出天宁寺厚重的文化渊源。
联中既点出历史上外国佛陀来此译书掌故,而且“净业”“三摩”“ 二谛”均为佛典中重要语汇,可见作者深谙佛学。又如其题北京戒台寺联:
禅心似镜留明月;
松韵如篁振午风。
此联悬于戒台寺大雄宝殿,配以“般若无照”匾额。另有其题北京南红门南宫佛室联:
大自在因臻最上;
妙观察智悟真如。
此联采用三二二节奏。“大自在”、“妙观察”打破诗律“二字而节”常规,自然、晓畅。悬于福建南安郑氏祠堂(现为郑成功纪念馆)联:
四镇多贰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
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郑成功原是福建泉州南安人,卒于1662年6月,原葬台湾。1699年,其孙上书康熙,请求归葬祖茔。康熙不仅准奏,且赐挽联。值得一提的是,郑成功一直是抗清复明的主将。后来被清兵击败而退到台湾。对于这样一位满清政权的坚决反对派,康熙何以褒奖有加呢?他对郑成功“忠”的高度赞扬,当然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却也体现了康熙儒家思想治国的基本理念,以及超过了狭隘民族观念的宽广胸怀。
从以上简单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康熙帝对联有如下特点:从形式方面看,其联句法多变,一、二、三句联运用娴熟,且句内节奏灵动,疾徐有度;从内容方面看,其联切人、切事、切地,妥帖,精当;而其联语语汇体系中,体现出丰富的汉文化学养,诗、书、儒、道,光鲜儒雅,俯拾即是。真不愧为一代文采风流皇帝。
lz 给个电梯你进吧:http://baikebaiducom/view/30370htm
康熙(爱新觉罗·玄烨)过后是爱新觉罗·胤禛,即后世所称雍正帝即位,康熙在位时由于太过长寿,造成了九子夺嫡的局面。。。很多清穿小说围绕这故事发生。。比如。步步惊心。里面的四爷就是雍正。
胤禛是德妃所生他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被封为贝勒,四十八年(1709年)晋封雍亲王。当时的太子胤礽两立两废,康熙诸皇子争夺储位的斗争愈加激烈。胤禛表面不问时事,沉迷释教道教,自称“天下第一闲人”,与诸兄弟维持和气,暗中与年羹尧与隆科多交往,加强自己的势力集团,同时向父亲表现孝顺,以赢得康熙的信任。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死,他继承了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
胤禛即了帝位之后即重用康熙十三子胤祥,而康熙皇八子胤禩先是被安抚封为亲王,后被削宗籍和圈禁,并被改名为"阿其那",意为待宰的鱼。康熙的皇九子胤禟发往西宁, 后被削宗籍和圈禁, 并被改名为"塞思黑",意为讨厌的人。皇十子胤誐被圈禁,康熙的皇十四子胤禵先是派去守陵,再后来受圈禁。康熙皇十二子胤祹被降爵,后康熙的皇三子胤祉也被革爵圈禁。
从雍正年间时,对雍正继位的谈论便不绝于耳。流传的把"十改于"的野史改诏之说显然并不成立,因为现存的康熙遗诏是身故后由雍正拟就并颁布天下,并非康熙真迹,所以遗诏不能说明问题。主张篡位说的学者中,有的认为康熙去世过于突然,未来得及留下任何传位遗诏,而雍正和隆科多等合谋抢占了先机;有的认为康熙生前两立两废太子,对立储君一事劳心伤神,直到临终前才属意皇十四子为储君。主张正统继位说的学者则认为,若没有实在的证据表明其他人为储君雍正的即位是有理由的。
乾隆皇帝自身太强势,留给儿子们的生存空间就窄了。
乾隆皇帝一生共有十七个儿子,其中出自两任真正皇后的就有四个(元配富察氏生永琏、永琮,继后纳喇氏生永璂、永璟)。无论是论排行还是论出身论才干,颙琰都是中中之资,照理说这皇位永远是轮不着他的。只是那些上上之选的龙子多数没得到老天的眷顾,乾隆皇帝心目中最佳的继承人选竟一个接着一个地死在了自己前头,短的只活了几个月,多的也就不过是二十五六岁。尤其是元配富察氏的两个嫡子夭折,对于本来一心想学汉族皇帝“立嫡子”的爱新觉罗弘历来说,更是莫大的打击。
免疫缺陷和天花施虐对清皇室的摧残------清王朝“战痘”300年
小小的天花病毒,始终是大清朝的心腹大患。“战痘”的成功,奠定了清朝稳固江山的基础;而固守祖宗的“人痘”防治法,不接受被欧洲人发展出的“牛痘”疫苗,则成为清王朝气数丧尽的象征。
1649年——正是清王朝入主北京的第五年——春节刚过,北京城里一片恐慌。并非是又有敌方的军队打过来了,而是天花(俗称痘疫)爆发了。消息在坊间迅速流传,“京城百姓乱作一团。正月三十日,摄政王多尔衮下令,北京户籍居民中未曾出痘者,以及无北京户籍的生人(不论出痘与否),按朝廷避痘制度“约定带出二十里外”。
对于老百姓来说,这不啻是场灾难。后人在京城巡视南城御史赵开心1645年的一份奏折中,看到这样叙述:稍有发热或生疥癣等疮的百姓无不被驱逐。贫苦百姓被赶到城外,无居无食,往往将年幼体弱的子女抛弃道旁,任其饿死。
老百姓们被驱赶,皇族大臣们则四处躲避。
顺治皇帝早早跑到城外的南苑避痘去了,留在城里的满清贵族们也一个个深宅紧闭,战战兢兢等待瘟疫早点过去。
尽管重重设防,天花病毒却防不胜防。
农历3月18日,顺治帝的亲叔叔豫亲王多铎在经历了天花病毒数十天的折磨后,终于咽下了最后一口气。这位被后来的乾隆帝赞为“开国诸王战功之最”的杰出将领当时年仅36岁,正值壮年。如此强健且拥有最好医疗条件的豫亲王尚且难逃天花病毒的魔爪,天花疫病危害之大已不难想象。
天花,这个可怕的幽灵,一直盘桓于清王朝300多年的统治期间。
天花来了
就在多铎死前的三四十年,他的满族祖先们还不知道天花为何物。
事实上,祖祖辈辈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的满族人(当时称为建州女真)原本没有天花这种疾病。他们世代生活的东北地区天寒地冻,地广人稀,天花病毒很难存活与传播,直到明朝末年中原地区仍流传着“北虏(包括蒙古和满族在内的北方少数民族)不出痘”的说法。可以肯定,是中原的汉人带来了天花病毒。
明朝末年,关内大批破产农民移民辽东,与建州女真杂处其间。他们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农耕技术和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带来了肆虐中原的天花病毒。它不仅通过接触感染,甚至通过飞沫、尘土或者带有病毒的空气都可以传播,传染性极强。
这种不受欢迎的病毒其实也非中国原产。据考古资料证实,它源自北非的古埃及,公元前1143年去世的埃及法老拉姆西斯五世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天花病人。大约在公元前250年,天花病毒辗转由匈奴传入中国。一千多年的天花肆虐,中原汉人虽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防治经验,但仍有高达百分之三四十的死亡率。
刚接触天花的满族人对这种病毒则完全没有抵抗能力,染病者死亡往往十之八九。
为防天花,满族人制定了一套严格的“避痘制度”。他们的第一招,是逃避。比如,遇有痘疫流行,满族人一般都不前往公众场所。即使遇到重大的国家庆典,如正好发生天花疫情,即使是皇族,只要是未曾出痘的,都可以回避缺席。比如1631年正月,皇太极长兄大贝勒代善第五子巴喇玛染天花而死,皇太极、代善与诸贝勒们,就没敢亲临治丧。
其次,是隔离。满洲治下的八旗军民一旦患上痘疫,即被强行驱逐远离都城。满族人对皇族的规定尤为详尽,已出痘和未出痘的皇族不得共聚一处。凡是未出痘者患病,须九日后方可探视。
入关前,为了消耗明朝国力,皇太极曾不断派出精锐骑兵绕过山海关抄掠河北山东等地。为避免感染天花,皇太极总是尽可能拣选已出痘的贝勒,同时,还尽量避免在天花疫情容易爆发的四月至八月出兵。尽管每一次进攻都那么小心翼翼,努尔哈赤的两个孙子——名将岳托及其弟弟玛瞻仍然在抄掠山东途中感染天花英年早逝。
顺治之死
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辅佐幼帝的摄政王多尔衮下令进军山海关。接到派遣令的和硕肃亲王豪格尚未出痘,抱怨道:(这)难道不是有意要致我于死地吗!
入关那年,顺治皇帝七岁。这位出生于关外、六岁登基的幼帝,自小已见众多皇族亲友被天花夺取性命。然而他一直未曾出痘,入关后又必须居住于天花流行的北京,于是他的一生不得不处于高度戒备中。
满清入关之前就有的查痘制度,到进了北京城后,更为严苛。当时痘疹几乎每岁必发,查痘的对象从八旗军民扩及京城住民、出洋贸易者,以及来京外藩。一旦发现症状,即进行隔离,强行驱逐患痘居民远离都城,或谕令未出痘外藩不必来京。
效法皇太极,顺治也为自己在南苑和西苑各建了一处避痘所。但凡有一点风吹草动,便急忙奔往避痘,这样的情形仅正史有载的就有五次之多。
但天花却总不放过他。
1660年,顺治最宠爱的董鄂妃感染天花死亡。三四个月后,又一场天花疫情在京城蔓延,深陷痛苦之中的顺治竟然忘了出城避痘——这一点倒是与民间传说中那个情深义重的年轻皇帝形象相符。
24岁的顺治感染了天花。
顺治染上天花后,自知不起,召来他的亲信大臣拟遗诏。
1661年正月初七,顺治诏令大赦天下。半夜子时,终生避痘的顺治因为天花而病逝。
而他在临终前,选定了自己的继承人。
“战痘”成功,开创清朝鼎盛时代
一位皇帝不幸因天花而毙命,另一位皇帝却幸运地因天花而即位。
在考虑继承人的时候,顺治帝比较喜欢次子福全,想立为储君,而孝庄皇太后则坚持立第三子玄烨。
玄烨也是从小就跟天花打交道,在他刚刚出生不久,就被送到西华门外的避痘处(后改建为“福佑寺”)避痘。尽管层层设防,处处小心,不到两岁的时候,玄烨还是染上了天花。值得庆幸的是,在乳母孙氏的悉心照料下,玄烨终于从天花死神的魔掌中挣脱出来了,虽然在他的脸上留下了点点麻点。
立福全还是立玄烨?病中的顺治帝决定派人去征询他一向敬重的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的意见。结果,汤若望力主立玄烨为储君,理由很简单,但在此时却无可辩驳——玄烨出过天花。
于是顺治皇帝遗命,立不足8岁的爱新觉罗·玄烨继承皇位。他就是清朝第一位“麻子皇帝”康熙。
清王朝立储的考虑,实际与当时的中国民间观念是相通的。在当时民间甚至有俗语说:“生了孩子只一半,出了天花才算全”——可见天花危害之严重,也可见,当时天花的危险,主要是针对于孩子。有研究者估计,如果孩子得了天花,有三分之一的人活不下来,而活下来的,则都对天花有了免疫力。
天花究竟杀死了多少中国人,至今没有确切统计。但是,从世界的范围来说,医学史上的一个估计,是15亿人。其中,最著名也最典型的例证,发生在1519年。当时对天花大都已有抵抗力的西班牙人在征服美洲印弟安人时,把天花带到了这块“新大陆”,令数千万人口的印弟安人几乎灭绝,最终只剩下一两百万人。
天花在美洲大陆上肆虐,发生在清朝入关前的125年。看来,八旗官兵们对天花的抵抗力比印弟安人强不到哪去。顺治皇帝的八子六女,因天花八岁前死亡者为皇子四人,皇女五人,超过半数以上。
八旗以外的汉族百姓同样惨遭天花蹂躏。当时来华的西洋传教士Dyer.Ball记录了山西疫区的惨况:由于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百分之五十到六十的感染者只能坐以待毙。更可怕的是,气候温和的南方地区是天花病毒的温床,汉人都视其为瘴疠之地,畏痘如虎的满族人哪里敢去统治?
康熙认识到,天花已经成为清朝统治的严重威胁,必须积极应对。
康熙在太医院下专门设痘诊科,广征名医,在北京城内设专门的“查痘章京”,负责八旗防痘事宜。他还兴建了历史上最有名的避痘所——承德避暑山庄,作为皇族幼童专门的庇护地。康熙十七年,皇太子胤禛出痘,当时正值吴三桂等三藩叛乱的紧要时刻,但康熙为护理太子,竟然连续12天没有批阅奏章。
太子出痘期间,候选知县傅为格照料有功,被提升为武昌通判。两年后他奉召进了京。这个傅为格,后来成了防治天花史册上的一个关键人物。
傅为格懂得种痘之术——这正是当时一种先进的天花治疗方法。
这种起源于南方的民间种痘法,又叫吹鼻种痘法,最早起源于明朝隆庆年间,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叫旱苗法,一种叫水苗法。所谓旱苗法,就是把天花患者的痘痂取下磨成细末,加冰片、樟脑吹入种痘者鼻中;水苗法则是把患者痘痂用人奶或水稀释,植入种痘者鼻中。种痘法使种痘者轻微染上天花症状,然后出天花,再通过中医精心护理,使他们安全经过天花期,种痘者就会对天花有了免疫力。
尽管这种“种痘法”并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甚至可能导致病人死亡,但康熙仍然命傅为格在皇子们中开始了种痘试验。从此,皇子种痘防天花也作为制度正式确立下来。
由于种痘,自康熙二十年以后出生的20位皇子有17位健康长大——而此前的15位皇子长大成年的仅有7位。
随着种痘法在宫中的成功,康熙帝开始了大规模地推行天花预防工作,把它从宫中推广到八旗百姓,直至漠南、漠北、蒙古大草原等北方边境。
此后的一百多年,宫中很少再传出关于天花的消息。满族人四处避痘的仓惶日子暂告一段落。
“战痘”的成功,开创了清朝的鼎盛时代。从1661年到1697年短短30多年,心无旁骛的康熙相继平三藩、收台湾、抗沙俄、平定噶尔丹,稳定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
不信牛痘只信“人痘”:清朝气数尽了
种痘法在中国的成功引起了外国的注意。
那时,深受天花危害的并不仅仅是中国人,欧亚各国每年都有数以百万的人被天花夺走生命,行之有效的天花预防技术为世界各国渴求。
1688年,俄国医生来北京学习种痘及检痘法。18世纪,此法又由俄国传至土耳其。英国驻土耳其大使夫人孟塔古1718年返英后,在国内大力提倡种痘,从此人痘接种在英国盛行起来。
人痘接种在世界各地的传播拯救了数以千万计的生命。但是,这种方法即使在最理想的医疗条件下,仍然会有2%的死亡率,严重的时候甚至会造成将近一半的种痘者死亡。
幼时也种过人痘的英国乡村医生詹纳,偶然发现,牛也会得一种类似天花的“牛痘”,但病情会比人得天花平稳很多。而挤牛乳的妇女很容易传染上牛痘,一旦得过牛痘后就不会再生天花。詹纳由此得到启发,想到这可能是牛痘使他们对天花产生了抵抗力。1796年5月14日,詹纳首次从正在患牛痘的挤奶女孩手上,沾了一些痘浆接种在一个八岁的未患天花的男孩手臂上。六周后詹纳特意给这个男孩接种天花痘浆,结果这个男孩安然无恙,证明他对天花有免疫力。比人痘法更加安全有效牛痘接种法由此面世,并不断完善。
约十年后,葡萄牙医生哈威脱将牛痘疫苗从马尼拉带到澳门。此后,东印度公司的英国医生亚历山大·皮尔逊,又把牛痘疫苗由澳门带到广州。从中国传出去的人痘接种术,经过改良成为牛痘接种法,在世界转了一个大圈子之后,又回到了它的故乡——中国。
已经有人痘接种经验的中国百姓对更安全经济的牛痘接种法表现出空前欢迎的态度。许多地方官员也参与了牛痘接种的推广,他们在许多地方成立了种痘局,为老百姓免费接种。1815年,广州成立种痘处。1828年,北京设立京都种痘局。牛痘接种迅速在中国大地上推广开来。
但是,也许是由于某种奇怪的大国心态作祟,宫廷的御医们对源自西方已在民间流行的牛痘接种法充耳不闻,仍旧抱着祖传的人痘接种法为皇室贵族种痘。另一方面,天花的威胁也已经大大降低,御医们也因此日益懈怠。嘉庆以后,皇子种痘制度变得形同虚设。
咸丰帝在两岁时,种痘险些失败,虽经御医精心调理保全性命,可在脸上却留下了无法抹平的麻点,成了继康熙之后的第二位“麻子皇帝”。
御医们仍然无意、或者不敢改进已经落后的人痘接种。
1874年10月30日,咸丰与慈禧唯一的亲生儿子,19岁的同治皇帝被确诊感染了天花。面对同治越来越严重的病情,慈禧太后只会率领文武大臣,依照祖上传下的规矩,在宫内外 “供送痘神”。
同年12月5日,满身疮痍的同治皇帝在一片求神拜佛的喧嚣中,凄惨地告别了人世。而他驾崩的养心殿,恰恰是113年前顺治皇帝命丧天花的地方。
历经两次鸦片战争的清王朝,此时已是气数将尽。
尾声
建国之初,一些西方人士曾经断言,天花等瘟疫,是新中国难于解决的问题之一。
1950年10月,新中国全面推广牛痘接种。经过11年的努力,1961年6月,中国最后一名天花病人胡小发痊愈出院。自此,天花在中国彻底灭迹。
1979年10月26日,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在内罗毕宣布,全世界都已经消灭了天花病。此后,天花病毒只保留在8个实验室中,供研究之用。
“爱新觉罗”这一姓氏的含义是,像金子般高贵神圣的觉罗族。
烨是火光,日光,光辉灿烂的意思。
谥号应该4字一顿,分下来应该是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都是褒义词,意思一下就行了。
爱新觉罗氏现代名人
爱新觉罗·溥任,又名金友之,1918年9月生于北京什刹海北岸摄政王府。醇亲王载沣之子爱新觉罗。溥任,宣统帝溥仪之弟。现在世
爱新觉罗·毓嶦,号君固,1923年10月10日生于大连。他的父亲溥伟于清光绪年间承袭了恭亲王爵。毓嶦在清皇室辈分的排列中属于乾隆皇帝钦定的“永、绵、奕、载、溥、毓、恒、启”中的“毓”字辈。1939年,毓嶦承袭了和硕恭亲王爵位,他也是中国最后的恭亲王。现在世
爱新觉罗·恒山 1954年生于沈阳,现任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研究员、中国社会名人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名人艺术研究会企业名人委员会主任、辽宁大学客座教授、辽宁省艺术学院教授、沈阳理工大学客座教授、沈阳中山金石书画会顾问,北京新时代国际传媒广告有限公司签约画家 爱新觉罗·恒钛 1954年生于北京。毕业于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 系清道光皇帝第五子敦亲王奕宗后代
爱新觉罗·启祥 1931年11月生于满州里,满族正黄旗人,字景辉,号长白卧龙居士,系清圣祖康熙皇帝十六子嗣、世袭和硕庄亲王允禄之九世孙、同治辅国公载勋之四世孙、光绪镇国将军毓愍之孙、爱新觉罗·恒锟之长子、即康熙帝十世孙。 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特约顾问编委,中华人物大典,中华人物辞海,当代文化卷特约顾问编委,中韩文化艺术中心特聘美术师(教授)。
爱新觉罗·启骧 字腾伯,生于一九三五年。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文史研究馆馆员。是清雍正第九代孙。
爱新觉罗·毓震峰 1956年生于北京,满族。清道光皇帝五世孙,著名书画家爱新觉罗·溥佐之子。
爱新觉罗·启新 一九四二年生,北京人。清皇族后裔,现为北京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墨林书画院资深书画家。其书法笔力遒劲,洒脱自然,深受业界人士的肯定和好评。其作品多次在国家、省市级美术展览中获奖并被相关艺术机构收藏
康熙帝(公元1654~1722年)爱新觉罗·玄烨,是清王朝入关后的第二代皇帝,也是清王朝最杰出的统治者。康熙帝是清世祖顺治帝福临的第三子。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24岁的顺治皇帝死于天花。两天后,年仅8岁的玄烨嗣位登基。次年,他改年号为“康熙帝”,因此被人们按当时习惯称为康熙帝。
少年康熙帝就心怀大志,机智过人。他虽贵为天子,但是非常不幸,8岁丧父,10岁丧母。这更加磨炼了他的坚强个性。
在少年康熙帝的父亲顺治帝驾崩之前,特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四人为顾命大臣,辅佐少年康熙帝。四位大臣虽在顺治帝面前发誓保证,但事后,这些大臣们的做法却是事事与康熙帝作对。
四位大臣中,鳌拜是个野心勃勃、专横跋扈的人物,他贪污受贿,结党营私,疯狂地扩张自己的权力和财富;并以维护祖宗之法为借口,把顺治时期的某些进步改革一个一个地推翻。
到了康熙帝八年(1669年),鳌拜的权力更加膨胀,康熙帝与鳌拜之间的矛盾也日趋尖锐,而年已16岁的康熙帝在政治上也逐渐成熟,他认识到要想发奋图治,首先要整肃朝纲,那就非搬开这块阻挡国家事务正常进行的大绊脚石不可,决意擒拿鳌拜,消灭鳌拜集团。鳌拜在朝中的党羽很多,不能硬下手,只能用智取。于是,康熙帝把自己装作一个好玩的青年,天天和一群同自己年龄相近的侍卫在一起练习摔跤,不太过问政事。鳌拜见了这种情景,心中十分高兴,因而也就放松了警惕。康熙帝趁此机会,以下棋作为掩护,将亲信大臣索额图等人召进宫来,暗地商讨好对策。当一切布置就绪时,就突然召见鳌拜入宫。鳌拜像往常一样,有恃无恐大模大样地只身走进宫来,见了康熙帝,康熙帝出其不意地历数了他结党营私、图谋不轨等罪行,并喝令左右将他拿下。这时,事先埋伏好的十几名精于摔跤的少年,一拥而上,将鳌拜摔翻在地,捆绑起来,交付议政王大臣审讯。经大臣会议审定,鳌拜被定了30条罪状,大臣会议请求将鳌拜革职斩首,族诛。鳌拜请求晋谒皇上。康熙帝降恩召见他时,他请年轻的皇上看他身上为搭救清太宗皇太极而留下的累累伤疤。因此,康熙帝赦免了他的死刑,改判监禁。不久,鳌拜死在狱中。鳌拜之弟穆里玛、塞本得、从子讷莫,以及鳌拜的心腹大学士班布尔善,尚书阿思哈、喝褚哈、济世,侍郎泰壁图,学士吴格塞都被处死。鳌拜在外地的同党也被一网打尽。这件事足以说明少年康熙帝的沉着果断和机智勇敢。
铲除鳌拜这一伙人的势力后,康熙帝的政权得以巩固,再加之人心所向,这为他日后大展才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在中国所有封建皇帝中,康熙帝在位的时间最长(61年)。在清王朝历史上,康熙帝一朝也是最为辉煌的鼎盛时期。
康熙帝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因病去世,终年69岁。谥号为“仁皇帝”,庙号为“圣祖”,葬于遵化马兰峪的景陵。
从康熙帝十二年到康熙帝二十年(1673~1681年),经过8年战争,康熙帝指挥清军,平定了“三藩之乱”。康熙帝二十二年(1683),康熙帝派遣清军渡过台湾海峡,降服了郑克塽,解决了台湾问题。从康熙帝二十四年到康熙帝二十八年(1685~1689年),康熙帝派遣清军先后进行了两次雅克萨之战,与俄国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段的边界,遏制了沙俄的入侵。从康熙帝二十九年到康熙帝三十六年(1690~1697年),康熙帝3次率军亲征,击败噶尔丹,统一了漠北地区。康熙帝五十九年(1720年),康熙帝又派皇十四子允禵坐镇青海,进军西藏,驱逐准葛尔,解决了西藏问题。通过一系列的斗争,使清朝边疆地区的政治秩序得以稳定,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统一。
康熙帝重视农耕和发展社会经济。他下令停止满清贵族野蛮地圈占土地,实行“更名田”、“摊丁入亩”,奖励垦荒,捐免地丁钱粮,兴修水利,治理黄河、淮河、运河,调整工商政策,缓和了清兵入关后所激发的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使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到康熙帝末年,全国的垦田面积超过了8亿亩,比顺治末年的5亿5千亩多了近3亿亩,人口也迅速增长,出现了太平盛世的局面。
在文化建设方面,康熙帝也有许多建树。他下令开设“博学鸿词科”延揽人才;又开设史馆,编修《明史》。康熙帝一朝,编纂了大量书籍,如《全唐诗》、《佩文韵府》、《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等。其中,《古今图书集成》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类书,共1万卷,约1亿6千万字,分6汇编、32曲、6109部,被誉为中国古代的大百科全书。
康熙帝在位60年,勤政爱民,知人善任,底定祖国版图,使国家安定,民众富裕,使满清王朝逐渐走上盛世之路。
他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明君英主,是一位杰出的封建政治家。
曾国藩认为在他以前的7位清朝皇帝中,“六祖一宗,集大成于康熙帝,雍(正)、乾(隆)以降,英贤辈出,皆沐圣祖(康熙帝的庙号)之教。”他认为康熙帝是一位天才,说康熙帝“缉熙典学,日有孜孜,上而天象、地舆、历算、音律、考礼、行师、刑律、农曹,下而御射、医药、奇门、壬遁、满蒙西域外洋文字,无一不通,且无一不创新法、启津涂也。”
康熙皇帝死后是他的第几个儿子接班登基当皇帝?
康熙皇帝死后是他的第四个儿子接班登基当皇帝,即雍正皇帝。
爱新觉罗·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即清世宗,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蒙古尊称为纳伊拉尔图托布汗。康熙帝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生于北京紫禁城永和宫。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为和硕雍亲王。在二废太子胤礽之后,胤禛积极经营争夺储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他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雍正帝在位期间重整机构并且对吏治做了一系列改革。
扩展资料
为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实行改土归流。为改善民生,实行摊丁入亩,使中国人口的暴增。并且大力整顿财政,实行耗羡归公,建立养廉银制度等。
雍正一朝,整顿吏治,在中央创立密折制度监视臣民,并废除议政王大臣会议,设立军机处以专一事权。而且改善秘密立储制度,这样使得皇位继承办法制度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康熙帝晚年诸皇子互相倾轧的局面。
雍正帝在位期间,勤于政事,自诩“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
参考资料:
康熙帝后继位的是他的第十一子,序齿为第四子,姓名:爱新觉罗·胤禛,是为雍正帝。
1722年11月13日,康熙帝驾崩,爱新觉罗·胤禛继位,次年改元雍正。 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康熙帝第十一子、序齿为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他是清朝第五位皇帝,入关后第三位皇帝,1722——1735年在位,年号雍正,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葬清西陵之泰陵。雍正在位时期,平定了罗卜藏丹津叛乱,设置军机处加强皇权,实行“改土归流”、“火耗归公”与“打击贪腐”等一系列铁腕改革政策,对康乾盛世的连续具有关键性作用。 康熙帝有几个儿子,第几个当了皇帝康熙帝有35个儿子,序齿的儿子有24个,其中有9个参与了皇位的争夺,皇四子胤禛当了皇帝。
九子夺嫡:大阿哥爱新觉罗·胤禔、二阿哥爱新觉罗·胤礽、三阿哥爱新觉罗·胤祉、四阿哥爱新觉罗·胤禛、八阿哥爱新觉罗·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爱新觉罗·胤䄉、十三阿哥爱新觉罗·胤祥、十四阿哥爱新觉罗·胤禵。最后四阿哥胤禛胜出,在康熙帝去世后继承皇位,成为雍正帝。
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立时年两岁的二阿哥胤礽为皇太子,日后皇太子变得骄纵与蛮横并结党营私。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杀索额图,父子关系趋于紧张。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在木兰围场的布尔哈苏行宫,康熙皇帝以皇太子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惟肆恶虐众,暴戾 ”的理由,宣布废除太子。之后众多阿哥开始了对于皇位的觊觎。
扩展资料
大阿哥胤禔是庶长子,一向不被康熙喜欢,自知无望,向康熙提议八阿哥胤禩,理由是“术士张明德尝相胤禩必大贵”,又说要替父杀掉胤礽,让康熙极为寒心,严加训斥,同时对胤禩严加提防。胤禩小时候被大阿哥的母亲惠妃抚养,故大阿哥对他感情较好。
这时三阿哥胤祉揭发大阿哥搞魇镇加害胤礽之事,康熙将大阿哥囚禁。康熙厌胤禩勾结胤禔,也将其关押,后又释放。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恢复胤礽太子地位。康熙五十年末被告与刑部尚书齐世武、步军统领托合齐、兵部尚书耿额结党营私。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再次下诏废太子。从此废太子一直被圈禁到死。三阿哥胤祉见此乱局,主动退出竞争。
胤礽再度被废之后,八阿哥胤禩转而支持十四阿哥胤禵(四阿哥同母弟),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附庸八阿哥胤禩。十三阿哥胤祥附庸四阿哥胤禛。胤禛在太子首次被废后,敢于为胤礽说好话,属 。胤礽二度被废之后,胤禛看到胤礽绝无复立之可能,开始结党营私,窥视储位。这时形成了以胤禛为首的四爷党和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两大势力。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病故于畅春园,当时八爷党支持的十四阿哥胤禵远在西北,四阿哥胤禛留京。康熙近臣步军统领隆科多(清圣祖孝懿仁皇后之弟)宣布康熙遗嘱宣胤禛继承皇位,是为雍正皇帝。日后八爷党人遭到清算旧账。九子夺嫡以雍正取胜告终。
雍正为防止再出现兄弟间争夺皇位的惨剧,从此实行秘密建储制度,不再公开设立太子,由皇帝写诏书并放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直到皇帝驾崩后人才能打开并宣布继承人。
-爱新觉罗·玄烨
-九子夺嫡 (清代历史事件)
康熙后继位的是他哪个儿子?康熙帝后继位的是他的第十一子,序齿为第四子,姓名:爱新觉罗·胤禛,是为雍正帝。
1722年11月13日,康熙帝驾崩,爱新觉罗·胤禛继位,次年改元雍正。 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康熙帝第十一子、序齿为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他是清朝第五位皇帝,入关后第三位皇帝,1722——1735年在位,年号雍正,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葬清西陵之泰陵。雍正在位时期,平定了罗卜藏丹津叛乱,设置军机处加强皇权,实行“改土归流”、“火耗归公”与“打击贪腐”等一系列铁腕改革政策,对康乾盛世的连续具有关键性作用。 康熙的儿子谁继承了皇位??康熙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在位第六十一年,削平三藩、打败准噶尔贵族噶尔丹、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可谓功勋卓著。他解决了国家大事,却无法解决家庭内部之事。他的后半生一直为立太子之事痛苦不已。
康熙帝共有三十五个儿子,说明他有许多个可能继承人。康熙十四年(1675),年仅二十二岁的康熙帝早早地立一岁多的次子胤乃为太子。胤乃的母亲是康熙帝的孝诚皇后赫舍里氏,生下胤乃当天去世,康熙十分怜惜胤乃,亲自救他识字,每次外出围猎让他跟随身边,同时派汤斌和耿介两位大臣担任詹事府的詹事和少詹事,负责太子的教育和成长。但是,康熙帝没有想到,自己最宠信的大臣明珠与汤、耿二人不和,明珠经常在康熙面前进谗言,不到一年,耿介辞职、汤斌气死。明珠与胤乃不和,当然不希望胤乃掌权。 康熙帝的儿子大致分为三派,第一派的中心人物是皇二子胤乃,皇三子胤止在后支持。皇三于是荣妃马佳氏所生,本人没有即位的可能;第二派以皇四子胤真(后来的雍正皇帝)为首,皇十三子胤祥,皇十七子胤礼随同在后;第三派的核心人物是皇八子胤异,附从者有皇长子胤是、皇九子胤唐、皇十子胤我、皇十四子胤题。三派勾心斗角,实力最强的是第三派。 胤乃在诸王子中,算是不错的一个,他会满文、汉文,娴于骑财Q康熙三十五年(1696),康熙帝第二次亲征噶尔丹,胤乃留守北京处理庶务,井井有条。次年,康熙帝亲征宁夏,胤乃再次留守京都,却举止失措激怒了父亲。首先,他动手打了平郡王纳尔泰、贝勒海善、镇国公普奇;其次,抢了蒙古王公进贡的驼马;第三,放纵奶妈的丈夫、内务府总管凌普勒索下人。事实上,皇帝和太子父子间早就出现了感情裂痕。康熙二十九年(1690),皇帝在亲征噶尔丹的旅途中得病,传太子到行在相见,谁知太子对父亲生病漠不关心、毫无忧戚之色,康熙帝颇感寒心,以后借故多次训斥了太子。康熙四十七年(1708),皇帝到口外围猎,途中皇十八子胤介生病,太子竟毫不关心弟弟的病情,并当面顶撞父亲,晚上透过父亲的毡包窥探里头的动静,竟使康熙帝说出这样的话:“朕不卜今日被鸩,明日遇害,昼夜戒惧不宁。”父子对立到这个地步,废太子只是时间早晚而已。九月十六日,行围尚未结束,康熙帝召集诸王、大臣,历数太子罪状,宣布废太子之位,声泪俱下,最后昏倒在地。太子的亲信被处死。长子胤是受命看管废太子,回京后皇帝命令皇四子胤真同负看管之责。胤真当时仅为贝勒,次年封为雍亲王。康熙帝忧伤过度,于这年冬天大病一场。 皇八子胤异地位上升,他为人干练,与明珠关系不错,康熙命其代理内务府总管一职。太子之位虚悬,成为众皇子竞相追逐的目标,他们各显神通,皇长子找喇嘛诅咒胤乃发疯,直接向皇帝建议立皇八子为太子,若皇帝想处死废太子他愿负责处置。康熙勃然大怒,将长子关押起来,进而对皇八于产生怀疑。不久,他把皇八子革爵关押,附和皇八子的大臣勋贵或被革职或被处死。皇四子胤真的做法刚好相反,他在皇上面前为废太子讲好话,康熙帝称赞他“深知大义”。康熙帝患病期间,他又处处体贴,与众兄弟进呈药方,大获父亲好感。 为根绝诸子间的夺位之争,康熙帝释放了废太子和皇八子,恢复皇八孑的爵位,康熙四十八年(1709),再次立胤乃为太子。但他对长子的刻薄耿耿于怀,胤是一直被幽禁于家中,直到雍正十二年(1734)过世没有再获自由。太子胤乃虽然被废过一次,仍然没有学会谨慎,他为获罪的步军统领托合齐通风报信,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再次被废,被永远幽禁于咸安宫,以后提议复胤乃太子之位的官员均被处死。直到去世,康熙也未明确太子人选。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康熙帝在畅春园斋戒期间,突生疾病。十二日晚,诸王子齐集畅春园。次日,康熙帝病逝。康熙死后,胤真的舅舅步军统领科隆多宜布遗诏,皇位继承人不是胤题而是胤真,惹起后人议论纷纷,传说雍正帝与科隆多串通一气,下毒谋杀老皇帝,篡改遗诏,把“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 证诸史实,此事不可信,因为清朝宫廷的书写制度,满汉两种文字并用,绝不会只用汉文;并且,照惯例诸皇于应称皇第几子,如皇十四子,绝不会只写“十四子”,遗诏全文应为“皇位传于皇四子”,因此汉文也无法添改。 要解开康熙帝传位于皇四子的谜底,就必须从乾隆帝弘历身上寻找答案。弘历出生于康熙五十年,从小聪明伶俐,深得祖父宠爱,每次围猎,他都要带上这位孙儿。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帝见到乾隆帝的生母,连连称她是“有福之人”。因此,为了传位给心爱的孙子,而选择孩子的父亲为皇位继承人,顺理成章。 雍正即位虽只有短短的十四年,一方面继承了父亲开创的基业发扬光大,另一方面也为乾隆帝的统治打下了基础,史称“康乾盛世”,雍正也有不小的功劳。 康熙的儿子 (爱新觉罗·玄烨)的四爷 皇四子胤禛
八爷 皇八子胤禩 九爷 皇九子胤禟 十爷 胤(礻我)(这个字打不出来) 十三爷 皇十三子胤祥 十四爷 皇十四子胤禵 除了老十三其他都是四爷的政敌,十四手里有兵有人他肯定自己想当皇帝,只有老十三是雍正最知心协助他最多的一个人。 康熙帝有几个儿子,第几个当了皇帝康熙有三十五个儿子,其中第四个儿子,四阿哥胤禛当上了皇帝,也就是雍正帝。
康熙三十七年四皇子胤禛被封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为和硕雍亲王。
在康熙皇帝废掉太子胤礽之后,胤禛积极经营争夺皇帝储位,终于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的畅春园病逝,从此四皇子胤禛继承皇位,在第二年改年号为雍正。
扩展资料:
雍正在康熙时期参与了清朝历史上最为激烈的夺嫡时间,也叫做九子夺嫡。在这场争夺战中康熙的众多皇子分为了八爷党和四爷党。
但是因为八阿哥胤禩集团太过于出风头了,木秀于林,风必催之。康熙连自己最心爱的儿子皇太子的权利过甚都会心有不满,何况这个母亲出身微贱的儿子。
又因为相面人张明德替胤禩算命,言其贵不可言,被不怀好意的大阿哥告诉了康熙。康熙下令凌迟处死张明德,并削去胤禩爵位。
二废太子之后,群臣还是支持胤禩的。然而康熙对这个儿子一直都是提防的。约莫康熙五十三年时候,康熙的寿日,胤禩因为母亲忌日的原因不能亲自拜寿,派人送去两只将死之鹰。
康熙大怒,立刻骂胤禩不忠不孝,连带骂他为辛者库贱妇所生,并且声称父子之恩断绝。并停爵停俸。
后来康熙下诏恢复了胤禩的爵位俸禄。但是,胤禩在康熙朝,只是贝勒而已。
而四阿哥胤禛在康熙朝的时候极尽察言观色之能,以诚孝示君父,吃斋念佛,标榜自己对皇位没有觊觎之心。暗地里结交人才,培养门人,最终夺得大位。
顺治十八年 (1661年 辛丑) 正月 初二日,顺治帝患痘,病危。召原任大学士麻勒吉、学士王熙起草遗诏。初七日,逝于养心殿。遗诏中对十八年的朝政进行检讨,共有十四项罪责。遗诏立第三子玄烨为太子,特命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辅佐年仅八岁的幼帝。初八日,遣官颁行遗诏于全国。初九日,玄烨即皇帝位;年号:康熙。
康熙元年(1662年 壬寅)
二月 郑成功接受荷兰侵略者揆一投降。
三月 以滇南平,告庙祭陵,大赦天下。尊世祖山陵为孝陵。
四月 加上太祖、太宗尊谥。吴三桂杀南明永历帝父子于昆明。郑成功逝。
五月 夏至,康熙帝亲祭地于方泽。
八月 宗人府、礼部遵谕议王、贝勒、贝子等有愿抚养女者,奏准抚养,随养父母升降。
十月 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尊皇后为仁宪皇太后,母后为慈和皇太后。
十一月 吴之荣告发庄廷鑨私修《明史》。
康熙二年(1663年 癸卯)
二月 慈和皇太后佟佳氏逝。
三月 庄廷鑨《明史》案发生。
五月 诏天下钱粮统归户部,部寺应用,俱向户部领取,著为令。为慈和皇太后上尊谥孝康熙慈和庄懿恭惠崇天育圣皇后。奉移世祖梓宫往孝陵,奉安地宫。
六月 葬世祖章皇帝于孝陵,孝康皇后、端敬皇后与之合葬。
十一月 改造福陵、昭陵地宫成,奉安太祖、太宗宝宫。
康熙五年(1666年 丙午)
正月 辅臣鳌拜与苏克萨哈因换地相争,自此鳌拜专权。
三月 辅臣索尼请皇帝亲政,留中未发。
十一月 辅臣鳌拜以改拨圈地,诬告大学士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连等罪,逮捕下狱。而辅臣中的索尼年老,遏必隆软弱,苏克萨哈望浅,俱不能抗拒鳌拜。
十二月 鳌拜矫旨杀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连。
康熙十七年(1678年 戊午)
正月 诏中外臣工各举博学通才之人,以备顾问,由皇帝亲试。大学士李霨等举荐曹溶等71人,命赴京齐集请旨。
二月 制《四书讲疏义序》。皇后钮祜禄氏崩于坤宁宫,辍朝五日,谥曰孝昭皇后。
三月 吴三桂在衡州(今河南衡阳)称帝,年号昭武。
七月 召翰林学士陈廷敬、侍读学士叶方蔼入值南书房。吴三桂于衡州称帝。
八月 西洋国王阿丰肃使臣入贡。御经筵,以《御制诗集》赐陈廷敬等。吴三桂死。颁行《康熙永年历》。
十月 皇四子胤禛生,母为乌雅氏。
康熙十八年(1679年 己未)
正月 平定三藩之乱已取得阶段性胜利,康熙帝御午门宣捷。
三月 御试博学鸿词于体仁阁,授彭孙遹等50人侍读、侍讲、编修、检讨等官。修《明史》,以学士徐元文、叶方蔼、庶子张玉书为总裁。
七月 视纯亲王隆禧疾。京师地震诏发内帑十万赈恤。
八月 以地震祷于天坛。
康熙十九年(1680年 庚申)
四月 以学士张英等供奉内廷,日备顾问,下部优恤,高士奇、杜讷均授翰林官。命南书房翰林每日晚讲《通鉴》。宗人府进《玉牒》。设武英殿造办处。谕:凡放匠之处,妃、嫔、贵人等不许行走,待晚间放匠后方许行走。
十月 册封胤禛之母乌雅氏为德嫔。
康熙二十年(1681年 辛酉)
正月 增置讲官。
二月 皇太子胤礽就傅,以大学士张英、李光地为师。
三月 葬仁孝皇后、孝昭皇后于东陵昌瑞山陵。
七月 因平定三藩,赐宴于瀛台,员外郎以上皆与,赐采币。
十一月 定远平寇大将军等率军入云南,吴世璠自杀,三藩之乱彻底平定。
十二月 以三藩平定御太和门受贺,宣捷中外。加上太皇太后、皇太后徽号,晋贵妃佟佳氏为皇贵妃,册封孝诏仁皇后之妹钮祜禄氏为贵妃,晋惠嫔那拉氏为惠妃,宜嫔郭络罗氏为宜妃,荣嫔为荣妃。颁发恩诏,赏赐宗室、外藩,予封赠,广解额,举隐逸,旌节孝,恤孤独,罪非常赦不原者悉赦除之。是年,康熙帝诏见直隶巡抚于成龙,称其为“清官第一”。
。
十一月 南巡至江宁,谒明孝陵。回銮时次曲阜,诣孔庙,瞻先圣像,讲《日经》,诣孔林酹酒,书“万世师表”,留曲柄黄盖。是年,用施琅议,于台湾设府、县等,隶福建行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