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方言怎么说?

青海方言怎么说?,第1张

你好,我老家的方言词汇形象生动、富有魅力,加之发音铿锵,有类关语,形成精细、幽默、委婉、轻快的风格。人们说话时方言加普通话,又产生了一种青海的普通话"青普话"。青海话包容了众多方言的成分。至少在考证有陕西话、安徽话和江苏话以及藏语和土语的内容了,可谓是包罗万象。

究其原因,青海的语言除汉语外,还有藏语、蒙古语、土族语、撒拉语。汉语青海话在多语言环境中吸收了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许多成分,与汉语其他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有一定差异。移居青海的人员成分的多样决定了方言成分的多样性,因此青海话里的一些词语是无法用普通话来翻译的。请看下方方言例子解释。

1、四字成语

儿子娃娃

对男性的夸赞之词,被冠以此称呼,说明该男子勇敢、豪爽、说话算数,讲义气,是个爷儿们。

猛不拉扎

形容很突然的发生一些事。

黑达麻乎

形容光线很暗,看不见。

由马行僵

按照自己的意愿,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阿拉巴拉

不好也不坏,差不多。

实话拉家

确确实实,是真的。

疯张冒失

形容慌张,做事不稳重。

皮慌浪档

撒谎,不说真话。

半大十天

形容等了很久。

2、三字词

搅沫沫

啰嗦,胡搅蛮缠

阿门留?

怎么了?

阿扎俩?

你在哪?

阿起俩?

去哪里?

电报鸡

形容刚拿到驾照的司机,开车不稳。

3、两字词

脑们

我们

甲们

他们

黑饭

晚饭

毛有

没有

攒劲

帅气、干净。

欢丹

美丽的姑娘。

4、方言儿歌

·故事当当·

故事故事当当,

猫儿跳着(到)缸上。

缸巴(趴)倒,油倒丢(掉),

尕脚阿奶子(的)孩(鞋)泡掉,

孩(鞋)来?狼抬(叼走)留(了),

狼来(呢)?上山留(了)。

山来(呢)?雪盖留(了)。

雪来(呢)?化非(水)留(了)。

非来(水呢)?和泥留(了)。

泥来(呢)?漫墙留(了)。

墙来(呢)?猪毁留(了)。

猪来(呢)?猪家爷打死留(了)。

猪家阿爷来(呢)?

吃了十二个馒头,

喝了一碗开水胀死留(了)。

攒劲:有本领、能干 逮:说人有本领    干散:办事利落、    漂亮: 岗掉了、   霎掉了:跑掉了     机溜:机灵      麻骚:动作快      硬叫:说人厉害    活泛:不呆板     松泛:轻松    胡都:很,非常        受瘾:舒服     停停儿:平均     旋旋:渐渐、慢慢      款款:小心   不得济:弱智,体质差     干旦:希望不大、不济事      跌拉:没本事       红丢丢:很红 绿湛湛:很绿       明几溜光:干净,明亮      黑乌乌:不明亮       蓝汪汪:很蓝       黑洞马虎:很黑,看不清      红不及及:不好看的红      黄不下下:病态的黄       白刺拉挂:不好的白     灰不楚楚:浅灰色      黑漆挖缺:又黑又脏       高厥厥:突出的高        辣嘘嘘:辣 酸啾啾:适口的酸       苦及及:苦涩       秀溜:秀气、苗条       心疼:希奇、漂亮       展板:大方       扎挖:厉害        饥脸:贪食

青海土话

爸爸----青海方言---阿大

叔叔------爸爸,阿爸(民和县)

他------加

怎么了-----阿门了(liao)

哪里啊-----啊里啊

非常-----弧度

在哪呢----阿扎里

农村人-----壮指头(本指农村人干活有力气,相对读书人手粗,后来也有形容没文化,什么都不懂,诙谐调侃用法)

没有-----冇有

青海话里姑舅 是表哥、表弟的意思

晒太阳---- 赛阳娃

女朋友--------联手

赶紧---------拉展

速度慢--------然

清楚、明白------瓦清

就是--------啊来

干什么------局撒俩

美女-------欢蛋

小孩----尕杂

语音特点

以青海方言为主的西宁方言,与普通话相比,最明显的特点是:不分前后鼻音,如在口头发音上"成就"和"陈旧"难分,"真"、"蒸"同音,"秦"、"情"同音,"心"、"兴"、"新"同音,"卖"、"买"同音等等;在声母方面,普通话凡读为"zh"、"ch"、"sh"的翘舌音在青海话里明显地分为两类,一类仍读"zh"、"ch"、"sh",与普通话相同,一类却读成平舌音"z""c"、"s",例如"栈"、"沾"等字与"占"、"战"等字普通话读音完全相同,而在青海话里前一组声母读"z",后一组读"zh",二者有明显的区别。再如"生"、"牲"、与"声"、"升"等同音。

由于青海历史上人口迁徙和多民族杂居等因,青海方言中既保留了一些古语词汇,如“黑来”(昨天)、“央 及”(请人帮忙)、“主腰”(棉袄)、“花泛”(灵活)、“型口”(乞丐)、“头勾”(牲畜)、“扁食”(饺子)、“年思”(去年)、“孽障”(可怜)、“增死扒命”(很吃力)等。又保留了一些吴越方言,如“机溜”(敏捷、机灵)、“懊躁”(烦恼)、“勤谨”(勤快)、“眼热”(羡慕、眼红)、“面色”(脸色)、“松活”(毛笔)、“虚话”(假话)、“对过”(对面)、“水滚了”(水开了)等。同时还有大量的藏语借词译音,如“囊玛”(内部)、“卡码”(恰到好处)、“阿卧”(哥哥)、“阿咪”(爷爷)、“没拉宁”(没本事)、“杠趟”(步行)、“骨叉”(兀鹫)等。

少数民族语借词

青海的语言除汉语外,还有藏语、蒙古语、土族语、撒拉语。汉语青海话在多语言环境中吸收了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许多成分,与汉语其他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有一定差异。借词受语言习惯、语言意识和思维模式的影响与制约,使原词的读音、词义产生偏移或转化。借词的读法迁就母语的语音,给每一个借词以一定的声调(安多藏语、蒙古语、土族语和撒拉语等,都没有声调),原词义也可能发生某些变化,如使原词义概括范围缩小、扩大和转化等,从而使借词基本具有了汉语的“资格”而被认可。 青海方言中的程度副词“糊涂”

汉语青海方言,属于中原官话秦陇片的一支。从现状看,青海是一个拥有汉、藏、回、土、蒙古、撒拉等六个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省份,而历史上少数民族活动一直占主导地位。因此各民族之间文化上的相互影响、语言上的互相交融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表现在语法和语汇方面,青海方言个性突出,呈现出许多既明显不同于其他西北方言,又区别于普通话的特点。仅以青海方言里表示程度的副词“糊涂”而言,就是十分突出的一例。它在青海方言口头语言中使用十分普遍,而且使用频率也很高。

爸爸-------阿大

叔叔------爸爸,阿爸(民和县)

他------加

怎么了-----阿门了(liao)

哪里啊-----啊里啊

非常-----弧度

在哪呢----阿扎里

农村人-----壮指头(本指农村人干活有力气,相对读书人手粗,后来也有形容没文化,什么都不懂,诙谐调侃用法)

没有-----冇有

青海话里姑舅 是表哥、表弟的意思

晒太阳---- 赛阳娃

女朋友--------联手

赶紧---------拉展

速度慢--------然

清楚、明白------瓦清

就是--------啊来

干什么------局撒俩

美女-------欢蛋

小孩----尕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3023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7
下一篇2023-11-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