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人第一次听到河南方言是什么感受?

外地人第一次听到河南方言是什么感受?,第1张

1

准备结婚的时候,带媳妇儿回我大河南

吃饭的时候,妈妈炫耀这桌饭都是自家种的,说了好几遍: 上地啥都有!

过了,媳妇儿悄悄问我:妈妈是基督徒吗?

我说,啥???

她奇怪地问:那不然妈妈咋一直说,上帝啥都有!

2

我大伯家的闺女也要出嫁了,但有些事情还没有谈妥,最近老来跟我妈商量。

我妈最后建议说:先把日子定了,别的等男方过来瞧的时候再说。

“瞧”,河南方言里的意思是男方到女方亲戚家挨个登门拜访并送礼品。

结果媳妇儿老委屈了,晚上可怜巴巴地问我,为什么她嫁过来对她不好?

我???

媳妇儿伤心欲绝地问:那我有桥吗?啥时候给我修桥?

3

村里有人有人推着车,开着喇叭一路叫卖。

然后每当清晨,一个熟悉的喇叭声经过时,媳妇儿就会说:那个卖鹿茸的又来了!

而且她还觉得别人的台词很好笑,就模仿着那个人的声音一本正经地重复说:鹿茸,无效鹿茸!

她这么念了好些天我都没忍心告诉她,其实那个喇叭喊的是:卤肉,五香卤肉。

4

我们喜欢说,中,中啊。表示行的意思。

现在媳妇儿无论什么事情,她要是觉得不行、不喜欢、不想要或者是劝别人不要那样做,于是所有人就能看到她手舞足蹈自由发挥的河南话:

不中,不中啊,不能中啊!不要这么中啊!

5

我们这里的长辈招呼晚辈,一般都会说:娃儿,blablabla

媳妇儿很感慨地给我说:这里处处充满了怜爱的感觉!!!

我。。。

6

媳妇儿GET到一个很喜欢的词:可美!(河南方言里要简短有力,点到为止)

可美,真是我们最寻常不过的口头禅,大事小事觉得不错都可以这么说。但在媳妇儿的心中,这个词似乎只能用在书面,口头说出来老文艺了。

时不时她就赶紧运用一下,对人家说:可美了!

但不幸多了一个“了”字且音调过于延长,双方就会忽然冷场,在你看我我看你的疑惑中珊珊作别。

场面十分好笑。

7

最后是媳妇儿总结的,她说河南话就是把普通话里,一、二、三声调多尽可能地发成四声就比较像了。

肯定不全是这样啊,但可能外地人听来就是这样吧。每次她觉得自己河南话说得很地道的时候,其实我们都好担心她下一口气喘不上来。

我的家乡话是西南官话区域的(湖北荆州),而河南的主体方言是中原官话(俗称的“河南话”),我开始听到”河南话”时,还是有不适。

对于“河南话”,我第一反应是:“河南话”声母韵母系统、声韵搭配与基本词汇不难懂,但是,“河南话”的四声与普通话的四声是完全错开的,每一个声调的发音都与普通话相去甚远。例如,阴平调的“她”字,普通话读的是很平稳的高平调,而“河南话”读的是先低、后骤然抬高。阳平调的“来”字,普通话是“先中音,再平稳地抬高”,而“河南话”是先高音、再骤然转为低音。这样一来,貌似“很好懂”的河南方言,因声调发音与普通话差异鲜明,听起来并不见得那么容易懂。

再举一例:“飞来武汉”,这四个字,按普通话顺序正好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可是,如果按中原官话的腔调读,“飞来武汉”读出来的效果居然很像是普通话的“肥赖乌喊”,四声面目全非了。

所以,对于非中原官话区域的人来说,听河南人说话,如果语速快,对于声调恐怕有点跟不上来。

西南官话主体的四声中的阴平与阳平与普通话相差不大,基本上也是“阴平处在高平,阳平发音偏低”,所以,我从我家乡话角度看,对于普通话的声调(尤其是阴平、阳平)很容易接受,相比起来,我对于河南话的声调,听起来并不是特别顺畅。

相信很多外地人开始了解河南话都是从电视节目开始的吧。小时候特别红的就是电视上经常播放的河南豫剧,从以常香玉老师代表的传统豫剧,到小香玉老师代表的创新性作品。什么《谁说女子不如男》《朝阳沟》等等。

作为河南邻居山西,到处都有河南人的身影,所以河南话作为山西方言外的存在,山西人根本区分不出来是河南哪里人,一听那个强调就知道是河南人。河南话其实是乡土味道比较重的,不像吴侬软语那么洋气。听不习惯的时候觉得挺土的,但是河南话很容易听懂。这可能是因为山西受到地形特征的影响,导致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两个村可能说的话都不一样,所以“山西话”是一个外行的提法,山西每个地方的口音都不一样,晋北的大同话接近包头口音,晋南的运城又比较像陕西话,所以差别实在太大了。但是河南由于多平原,即使每个地方有差别,差别也不像山西那么明显,所以不管在春晚舞台还是影视剧中,总会出现操着一口河南话的角色。最有代表性的标签就是那个“中”!真的是深入人心啊!

春晚小品孙涛用河南话说“我骄傲”

我一直以为所有河南人都说“中”,直到有一次听到商丘人说了一声“管”,我都蒙了!“管”到底是管什么呢?到最后才知道“管”和“中”一样,都是“可以”“行”的意思,可以说蜜汁尴尬了。

每个地方都有他特殊的表达方式,最令人纠结的就是管“喝水”叫“喝茶”。如果外地客人说想喝茶,结果倒来一杯白开水,不知道会怎么样呢?

美国某超市,又到了下午打折的时间,一群华人涌入,只听一个声音高喊:真便宜啊!河南人

欢迎打开 历史 宝藏。

用河南话 搞笑 的《泰坦尼克号》对白

毕竟,大多数人第一次听到河南话,都是靠的影视剧这个神奇的现代传播手段。

河南话的喜剧作品——《举起手来》

表示疑问,是:咦,这是弄啥哩!

表达愤怒,是:奶奶哩个腿!

这本来确实是河南省的独特本地方言,但是放到影视剧中,在那个特殊的环境,配上特殊的背景,就带上了不可避免的喜剧效果。

《1942》中也有经典的河南话出现

就像天津话因为相声而带上喜剧色彩。

恰如东北话因为小品而自带 搞笑 效果。

河南话因为这些影视剧的故意恶搞,也变得有些奇怪的喜剧色彩。

这种喜剧多是一种闹剧加上草根因素形成的一种特殊 搞笑 效果。

除了影视剧,以小岳岳为代表的河南相声演员,也是拿河南话火了一把,将河南话喜剧效果更是推进了一步。

需要知道一点,普通话是一种官方的,严肃的话语。想要达到一定的 搞笑 效果,方言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一些方言中比较有特色的话语。

因此河南话就和四川话、粤语、东北话、天津话一样,出现在公众场合的时候,带上了喜剧效果。其实客观来看,河南话是北方中原官话的重要分支,是河南省悠久 历史 文化的表现之一。

希望以后大家听到河南话,能不觉得那么 搞笑 ,去感受那种河南人特有的淳朴与厚道。

那题主一定听到的是安阳林州话,我们同事有两个是林州的,跟我们说话也没感觉到什么,说的是普通话,可一旦他们两个说话,或者是他们给家里面打电话,就只能听到屋里哇啦的,就跟掌握了一门外语一样,神奇的很。

外地人第一次听河南方言的感受,我也曾思索过这个问题,是会觉得河南话很土?还是会觉得很有意思。以前总认为外地人听河南话一定会觉得很土,但这些年这种感觉变了。在电视上或者出差过程中,会发现很多外地人会感到河南话有意思,而想学学河南话。

有一个外地的同行就跟我说过,感到河南话很亲戚,她说自己第一次到河南是去新乡 旅游 ,在大山里见到一个农家老太太叫她“妮儿”,她感到温暖的不行,她是苏州人,第一次被别人用河南的调调叫“妮儿”,她觉得很有意思。

不过我觉得河南话应该和任何一种方言类似,有一种自己独有的调调,听上去憨厚而淳朴,让人通过语言都能感到这方水土的乡音乡情,有一种舒服就得劲,有一种肯定叫中,其实每个地方的方言都最能代表这个地方的灵魂。

方言是每个地方最珍贵的东西,我们对这个地方方言的感受取决于我们的内心,即使听不懂,也会从它的调调和感情里听出那份浓郁的感情。

我们不管是出去 旅游 还是自己到外地,语言很难一下子转变,那么当外地人听到河南方言都会有什么反应呢。如果是去到周边的一些城市,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方便的。然而中国地大物博,每个地方的语言都不一样,特别是河南方言更是独具特色,甚至让人有种喜感。

我就谈一下我自己的经历,我的家乡是河南商丘,大学来到了上海,有时候和同学说话说的很着急,就拽出来我的河南话了,把他们逗得捧腹大笑。虽然现在推行普通话,但是大多数地方还是保存着自己的方言,而且很多地方的方言都是很难懂的,我对河南这几座城市的方言接触的比较多。

第一个就是焦作的方言了,这里的方言就像在听文言文根本就听不懂。经常都把自己搞得晕头转向,还没有清楚在说什么。

第二个就是商丘,方言就相对好一点,这里的地理位置处于省份的交界处,其实还是挺接近普通话的,不过有其特色,喜欢在什么东西后边加个嘚,比如说,洋车嘚,面条嘚,裤衩嘚 让人听着非常有喜感。

第三个是信阳的方言就显得有些萌萌哒了,很喜欢叠词,而且带着一些 搞笑 的词汇,叔叔竟然能叫成手手,听着非常的有趣,比如说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很多地方去 旅游 ,都是为了听听当地的方言,看来方言也是一种文化。

河南方言很多,广义的河南话是中原官话,使用范围不只是河南。狭义的河南话指河南境内,却又包含很多种方言。

其实即使一个县的口音都不一样。如果你以为不一样只是一点点就大错特错了,比如山区和平原,黄河南北两侧。

尤其在豫北,平原和山区差别明显,差别之大甚至同一个县的都听不懂。究其原因,豫北多数地方属于晋语的邯新片(河北邯郸–河南新乡)。

豫北沿太行山几乎都一样的情况是山区口音更重,更接近于山西,但又区别于山西。平原地区更接近于河南却又很不同于河南。

南有黄河,北有太行山,一方面对方言的形成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环境,另一方面对于方言的传播又形成了阻碍。豫北方言平原地区的特色是中原官话的词汇,晋语邯新片的发音。比如典型的“中,得劲,木有,恁”之类的通用词汇,很多很多。

如果仔细对比与区分,豫北方言其实是一个过渡地带,从山区到山前丘陵,再到平原,口音逐渐接近于中原官话。

例如林州往南到辉县,那么交界地带的盘上山区就属于典型的过渡方言。其次辉县往南到获嘉,那么辉县西南几个乡镇口音就是过渡地带。获嘉南部和原阳交界,有部分村庄属于获嘉口音却是原阳方言。那个地方的方言大致就以一条灌渠分界,如果你行走在那里,你会发现相邻的村子,口音却是那么不同,让你感到不可思议。

另外,你让一个湖南人听同一个市的两个河南人讲话,他指定听不出来差别,但是我们都知道一句话“十里不同音”。同一个县的人俩人一对话,敏感点的人立马就可以知道对方大概是县城那个乡镇的。最起码,这一点那我来说不难。

我个人的感觉,河南方言吐字发音是不是有些硬、直,加上过去经济还不是很发达,给外地人“土”的错觉。本人河南南阳人,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在山西大同市空军部队当兵,是营部书记。因为经常在营首长身边,又常到上级领导机关领、送材料,普通话讲的很标准,曾经还被人误以为北京人。有一年回家探亲归来,去教导员家玩儿,他们家是江西九江的。因为回家十几天又说惯了家乡话,脱口就说。教导员家属发话了:回家几天一开口说话变土了,变得给不认识似的,很不舒服,你还是改过来吧。没办法又说起了普通话。那一刻感觉着河南方言是不是很“土”呀。

大学宿舍8个人,一个林州,一个周口,两个信阳,一个洛阳一个南阳一个商丘,一个三门峡,只要说的慢点都能听懂。唯独有一个信阳的每次跟父母打电话说的都是方言,哎呦我去,一个宿舍就静静听着,完全就跟外语似得,另一个信阳的竟然都听不懂,平时交流就跟我们说普通话,如果都讲方言的话,呵呵哒呵呵哒。。。。无法沟通

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经常会听说有人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而爆发剧烈的争执,在争执的过程当中,也有人会因为情绪的过于激动而出现殴打对方的情况。在出现一些问题的时候,双方可以平静的沟通,从而得出一个好好的解决办法,而不是用暴力的方法来解决我们所遇到的问题。根据新闻报道,包头通报某一重点中学副校长殴打女教师这个案件,在此次事件当中有很多细节值得我们去关注。

根据记者调查发现,女教师之所以和副校长起争执,仅仅只是因为在食堂的时候因为这饭卡而引发的冲突。很多人在听说事故发生的原因之后,就会觉得非常的震惊,因为一张饭卡居然能够让一个重点中学的副校长和女老师如此大动干戈的吵架,并且在吵架的过程当中,副校长把女老师打成重伤。在女老师被打倒在地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办法动弹,是其中有一位学生看不过,于是就拨打了120,在老师被打倒在地之后,没有任何一个老师或者是领导拨打救护车的电话。

此次事件发生之后,这位重点中学的副校长目前处于停职的状态,此次案件一定要经过严厉的调查,才能够得出最好的解决方法。因为根据目击者表示,副校长和女老师在吵架的过程当中,副校长一直用一种非常高傲的姿态来辱骂女老师,并且在言语当中一直使用威胁和一些警告的语气来恐吓女老师。

而且此次事件发生之后,每个人的态度也非常值得我们去深思,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自己的同事或者是朋友在被他人打倒的情况下,我们要做的就是立刻拨打120急救电话或者是110,让警方和救护车对老师进行救治以及对此次事故进行相应的调查和处理,但是在这名女老师被副校长打晕在地的时候,没有任何一个人来帮助她,所以这种情况也非常值得我们去关注。

以gdp作为参考,呼和浩特比包头好。

解析:

1、呼和浩特地区生产总值:27915亿元(2019年)

2、2019年,包头市全年地区生产总值27145亿元,按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修订数据后的同口径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64亿元,增长11%;第二产业增加值10665亿元,增长82%;

第三产业增加值15516亿元,增长48%。三次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5%、393%和572%;三次产业对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8%、534%和458%。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93835元,比上年增长56%。

扩展资料:

相关延伸:呼和浩特的文化事业:

呼和浩特拥有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内蒙古日报、北方新报等综合性传媒平台,主要文化场馆有内蒙古博物院、呼和浩特科技馆、内蒙古图书馆、内蒙古科学技术馆、内蒙古美术馆。

截至2018年底,呼和浩特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6个,文化馆11个,公共图书馆11个,博物馆5个。全市拥有广播电视台7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4%,全市有线电视用户419万户,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4%。

-呼和浩特

-包头

有口音~~基本每个盟市都有自己的口音。通辽 赤峰 兴安盟 呼伦贝尔南部的基本一样 我们称之为东北口音。锡林古勒盟 集宁 包头 呼市的基本一样可以说最接近标准蒙古语。内蒙古阿拉善 巴盟 鄂尔多斯及新疆 青海 东北三省蒙古也是各有个的味道。锡盟正蓝旗的口音是公认的标准蒙古语。

南北方文化差异一直很大,比如从普通话中的口音里就可以听出来。特别是南方人,前鼻音和后鼻音总是放不太清楚,湖北人也分不清翘舌,而北方人讲话天生对这方面很擅长。那么,北方人喜欢南方人的口音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北方人喜欢南方人的口音吗

南方女孩子说普通话,会觉得萌萌哒。

尤其是广东一带的女孩子努力说好普通话的样子真是好可爱鸭~,四川重庆的女孩子说话也奶凶奶凶的。

南方男孩子说普通话,会觉得,娘娘哒。

尤其毛毛姐他们那旮瘩的,总觉得说话像在破音边缘试探,本来看着挺帅一男的,一张口太毁形象了。

川渝的武汉的,说话总觉得有喜感。还有江浙沪和闽南口音超嗲的,尤其是我在上海,听到很多上海男人说话总觉得他在挑剔些什么,嫌弃些什么似的(参考周立波的脱口秀),尤其是他们吵架的时候,个人感受总觉得像在撒泼似的,对不住了各位上海的兄弟。

不是这些方言不好听,只是男孩子们说的时候会有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气质。

这种感觉参考:一个又白又瘦的黑长直美女,楚楚动人的大眼睛望着你,突然说:哎妈大哥,你总瞅我嘎哈呀?

但是同样说东北话,林更新这种虽然大碴子味儿重,但是还是会觉得又帅又逗比。

而北方有些地方的口音……比如同寝室一女孩是甘肃陇南还是陇西来着,说话太刚了,而且超大声,听她打电话我们都有一种喉头发紧的压迫感。

结论:北方人觉得南方女孩说话好听,男孩说话不好听。而北方口音则反之~

作为北方女孩,还是觉得北方汉子说话好听一点,如果你长的帅的话,即使一张嘴是土味山东话我也觉着逗比中透着帅气。

南方人的口音听得出来吗

南方人说不好普通话,当然大多是受口音和方言的影响,我是两广人,两广方言一般没有翘舌音、轻音、儿化音、后鼻音,所以平时交流时就没有以上习惯,普通话大多说不好,就像是北方人学粤语,也学不好一样,但南方人学粤语,特别是客家人,就易如反掌,因为两种语言很相近。

中国是怎么分南方和北方的

以秦岭淮河线为准,秦岭淮河以北为北方,秦岭淮河以南为南方。

除此之外,秦岭淮河一线还是我国重要的一条分界线

1秦岭—淮河是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界限。秦岭—淮河以南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秦岭—淮河以北年降水量小于800毫米。

2秦岭—淮河南北雨季长短差异。秦岭—淮河以北雨季集中而短促,主要在7、8月份;秦岭—淮河以南雨季要长得多。

3秦岭—淮河是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4秦岭—淮河是1月0℃等温线的界限。秦岭—淮河以南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冬季基本上不结冰;秦岭—淮河以北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冬季一般结冰。

5秦岭—淮河是暖温带和亚热带分界线。

6秦岭—淮河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夏季,秦岭—淮河以南和以北都是高温多雨。冬季,秦岭—淮河以南温和少雨,秦岭—淮河以北寒冷干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3335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8
下一篇2023-11-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