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理仪故事

文明理仪故事,第1张

中华民族有5000年的文明历史,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上多少关于文明礼仪的故事流传至今,多少历史人物因此而流芳百世。在如今市场经济的历史变革中,好多人忘记了本该具有的优良美德,转而崇拜金钱和物质。人与人之间仿佛也变得越来越冷漠,交往中多了一些“自我保护”,少了本应由的的理解、尊重、互助、友爱。朋友!请放下戒心,文明礼仪从你我做

同学之间的礼节和礼貌

(04-11 14:50)

■真诚友爱

真诚友爱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情感。因此,要树立“心中有他人”的观念,与同学友爱团结。同学之间要平等待人,相互尊重,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从团结的愿望出发。平时遇见同学一定要打招呼。打招呼的方式很多,可以问好、点头、微笑、招手或喊一声名字等。要做到热情、诚恳。用你的真诚去爱别人,必然会得到别人真诚的回报。

■相互尊重

每位同学都需要被他人关爱,被他人尊重。首先是尊重他人人格。讥笑、辱骂、给同学起绰号,不仅伤害同学的自尊心,还侮辱了同学的人格,是低级趣味很不礼貌和很不道德的行为。其次,要尊重他人的生活习惯。每位同学的生活习惯是自幼养成的,是受家庭的教育和周围环境的影响而潜移默化的结果。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就等于对他人人格的尊重。

■集体意识

每一个人都离不开集体,正像一滴水离不开浩瀚的江河大海一样。因此,我们每位同学都要有集体意识。在集体生活中,要顾全大局,遵守规章制度,不可我行我素。在你付出的同时,也将会得到社会的尊重和他人的尊重。

■善于交谈

交谈是同学之间交流的主要形式之一。交流可以增加同学间的了解、友谊和相互增长知识。同学们之间的交谈应该注意一些问题:1、说话态度要诚恳谦虚,要语调平和,不可装腔作势。2、交谈中力求语言文雅注意场合分寸。3、开玩笑,应注意,该说的就说,不该说的不说。听同学说话时态度要认真,不得轻易打断别人的讲话,要插话或提问应选择适当的时机,若同学说得欠妥和说错了,应在不伤害同学自尊心的情况下,恳切、委婉地指出。吵架、骂人说难听话是一种无教养的行为及无礼的表现。

■借物还物

同学们经常在一起,难免相互之间借用东西,但是须谨记有借有还,即使随便用一下别人的物品,也应事先打招呼,征得他人同意。

■帮助他人

乐于助人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也是校园礼仪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当有同学需要帮助时,应分清是非,弄明情况,如果是对的,应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助其一臂之力,忌视而不见、置之不理。如果要你弄虚作假,或者是违反校纪的事,就要有正确的是非观,不可同流合污。自己需要帮助时不要强求别人,要学会换位思考多替他人考虑。尽量不给别人造成困难,甚至带来麻烦。(北京礼仪学院院长校 李柠)

一位母亲正骑自行车带着年幼的女儿迎面而来。孩子一不小心,手中的饼干掉在地上。母亲马上停下车,轻声对女儿说:“来,咱们把它扔到垃圾桶里去。”说着便把孩子抱下来,俩人弯腰一起去捡地上的碎饼干。就是这一普通的一幕,不由让人想起一句话:素质,是一种习惯。仔细想想,不是吗?无论这位母亲,还是将来的孩子文明素质如何,在这一细节中已有了答案。

文明礼仪故事

1 诚信知礼--燕昭王求贤

打从孟尝君被撤了相位以后,齐闵王又和楚、魏两国灭了宋国,更加骄横起来。他一心想兼并列国,自己来当天子。这一来,列国诸侯对他都不满意;特别是齐国北面的燕国,受到齐国的欺负,更想找机会报仇。

燕国本来也是个大国。后来传到燕王哙(音kuài)手里,听信了坏人的主意,竟学起传说中尧舜让位的办法来,把王位让给了相国子之。燕国将军和太子平进攻子之,燕国发生大乱。齐国借平定燕国内乱的名义,打进燕国,燕国差点被灭掉。后来燕国军民把太子平立为国君,奋起反抗,把齐国军队赶了出去。

太子平即位,就是燕昭王。他立志使燕国强大起来,下决心物色治国的人才,可是没找到合适的人。有人提醒他,老臣郭隗(音wěi)挺有见识,不如去找他商量一下。

燕昭王亲自登门拜访郭隗,对郭隗说:“齐国趁我们国家内乱侵略我们,这个耻辱我是忘不了的。但是现在燕国国力弱小,还不能报这个仇。要是有个贤人来帮助我报仇雪耻,我宁愿伺候他。您能不能推荐这样的人才呢?”

郭隗摸了摸自己的胡子,沉思了一下说:“要推荐现成的人才,我也说不上,请允许我先说个故事吧。”接着,他就说了个故事:

古时候,有个国君,最爱千里马。他派人到处寻找,找了三年都没找到。有个侍臣打听到远处某个地方有一匹名贵的千里马,就跟国君说,只要给他一千两金子,准能把千里马买回来。那个国君挺高兴,就派侍臣带了一千两金子去买。没料到侍臣到了那里,千里马已经害病死了。侍臣想,空着双手回去不好交代,就把带去的金子拿出一半,把马骨买了回来。

侍臣把马骨献给国君,国君大发雷霆,说:“我要你买的是活马,谁叫你花了钱把没用的马骨买回来?”侍臣不慌不忙地说:“人家听说你肯花钱买死马,还怕没有人把活马送上来?”

国君将信将疑,也不再责备侍臣。这个消息一传开,大家都认为那位国君真爱惜千里马。不出一年,果然从四面八方送来了好几匹千里马。

郭隗说完这个故事,说:“大王一定要征求贤才,就不妨把我当马骨来试一试吧。”

燕昭王听了大受启发,回去以后,马上派人造了一座很精致的房子给郭隗住,还拜郭隗做老师。各国有才干的人听到燕昭王这样真心实意招请人才,纷纷赶到燕国来求见。其中最出名的是赵国人乐毅。燕昭王拜乐毅为亚卿,请他整顿国政,训练兵马,燕国果然一天天强大起来。

这时候,燕昭王看到齐闵王骄横自大,不得人心,就对乐毅说:“现在齐王无道,正是我们雪耻的时候,我打算发动全国人马去打齐国,你看怎么样?”

乐毅说:“齐国地广人多,靠我们一个国家去打,恐怕不行。大王要攻打齐国,一定要跟别的国家联合起来。”

燕昭王就派乐毅到赵国跟赵惠文王接上了头,另派人跟韩、魏两国取得联络,还叫赵国去联络秦国。这些国家看不惯齐国的霸道,都愿意跟燕国一起发兵。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统率五国兵马,浩浩荡荡杀奔齐国。

齐闵王听说五国联军打过来,也着了慌,把全国兵马集中起来抵抗联军,在济水的西面打了一仗。由于乐毅善于指挥,五国人马士气旺盛,把齐国军队打得一败涂地,齐闵王逃回临淄去了。

赵、韩、秦、魏的将士打了胜仗,各自占领了齐国的几座城,不想再打下去了。只有乐毅不肯罢休,他亲自率领燕国军队,长驱直入,一直打下了齐国都城临淄。齐闵王不得不出走,最后在莒城被人杀死。

燕昭王认为乐毅立了大功,亲自到济水边劳军,论功行赏,封乐毅为昌国君

2 团结友爱--心平气和的刘铭传

清廷派驻台湾的总督刘铭传,是建设台湾的大功臣,台湾的第一条铁路便是他督促修的。刘铭传的被任用,有一则发人深省的小故事:当李鸿章将刘铭传推荐给曾国藩时,还一起推荐了另外两个书生。曾国藩为了测验他们三人中谁的品格最好,便故意约他们在某个时间到曾府去面谈。可是到了约定的时刻,曾国藩却故意不出面,让他们在客厅中等候,暗中却仔细观察他们的态度。只见其他两位都显得很不耐烦似的,不停地抱怨;只有刘铭传一个人安安静静、心平气和地欣赏墙上的字画。后来曾国藩考问他们客厅中的字画,只有刘铭传一人答得出来。结果刘铭传被推荐为台湾总督。

按语:没有耐性的人,必定缺乏坚毅持久、克服万难的精神,自然成就不了甚么伟大的事业。我们希望将来能有所作为,首先便须磨炼自己的耐心和毅力。

3勤俭自力--忍辱负重

陆逊,字伯言,三国时期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他最初在孙权的将军衙署做东西曹令史,后来出任海昌屯田都尉,兼管县中政事。县中连年亢旱,他开仓赈济贫民。劝农督桑,政绩优异。当时吴郡、会稽、丹阳一带,山贼骚扰,侵害百姓。陆逊获得准许自行招兵,深入险隘征讨,一一荡平,被升为定威校尉,屯驻利浦。

镇守陆口的都督吕蒙,计划夺取荆州,扬言有病回到吴国的京城建业(今南京市)。陆逊去见他,对他说:“你的防地和关羽相连,怎么不远远地离开?没有适当的人接替实在令人担心。”吕蒙说:“你说的完全对,可是我病重了。”陆逊说:“关羽恃着勇气惯于欺凌别人。如今建立了攻打樊城、水淹七军、斩庞德、擒于禁的大功,意气骄横思想松懈,只专心北伐进军,不留意我们,听到你病了,一定更加不会作防备。我们出其不意地进攻,定然可以成功。你见了主上,要好好商定主意。”吕蒙见了孙权,就推荐陆逊接替自己,并说:“陆逊计谋深远,才能足以担当重任。他还没有名声,关羽不会顾忌他。若任用他,叫他不动声色暗中行事,一定可以成功。"孙权就任命陆逊为偏将军右都督代替吕蒙镇守陆口。”陆逊到了陆口,写信给关羽,称颂功德,表示庆幸自己能得到盟军强有力的庇护,措辞极为谦恭。关羽本来就轻视陆逊,认为他只是个书生,后生小子;看了来信非常高兴,不再有什么防范。陆逊奏报孙权,提出偷袭荆州的方略。孙权就暗中调动军队行动,派陆逊和吕蒙为前锋部队,一出兵就攻战了公安、南郡,跟着又攻下宜都、房陵、南乡。关羽在樊城前线得到急报赶紧回师,却已进退失据,部下士兵逐渐溃散,终于败走麦城,被吴将潘璋所截杀。荆州全部落入东吴手中。陆逊以功劳升为右将军、镇西将军,进封娄侯。

刘备为报杀关羽、夺荆州之仇,亲自统率七十万大军讨伐东吴。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统率五万人马前往抵御。刘备从巫峡、建平直至夷陵连营七百里,先派吴班带领数千人在平地立营,显示老弱,进行挑战。吴军将领都纷纷要求出战。陆逊说:“ 这里头一定有阴谋诡计,我军只许坚守,静待局势的变化。”果然刘备在山谷中埋伏了重兵,因诱敌不成,只好作罢。陆逊认为刘备军队初来,锐气正盛,应当避免交锋。敌方求战不得,相持日久,自然松懈,然后再捕捉战机。可是部下的将领体会不到他的意图,以为他害怕强敌,懦怯畏战,都心怀愤恨不满。这些将领,有的是孙策时的旧将,有的是公室贵戚,就各恃身份,不想听从号令。陆逊按剑厉声宣布:“我虽然是个书生,但接受了主上的重任。国家所以要委屈诸位听我节制调度,是因为我有些长处,能够忍辱负重的缘故。各人要负责严守隘口,不得妄动。军法无情,切莫违犯!”后来,刘备移营于山林间,陆逊用火攻计,火烧七百里连营,乘胜追击,蜀军兵败如山倒,刘备连夜逃回白帝城去了

孔融让梨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门立雪”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杨时、游酢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人们常用“程门立雪”的成语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求学心诚意坚。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张良拜师

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10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

千里送鹅毛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这个女人简直可谓不羁的烈马!她就是大名鼎鼎的 秦宣太后 ——

太后称谓,始见于她。宋代高承《事物纪原》(卷一)云:“《史记·秦本纪》曰:昭王母芈氏,号宣太后 。王母于是始以为称。故范睢说秦王有独闻太后之语。其后赵孝成王新立,亦有太后用事之说。是太后之号,自秦昭王始也。汉袭秦故号,皇帝故亦尊母曰皇太后也。”宁静饰演的宣太后

太后专权,也自她始。宋代陈师道《后山集》(卷二二)云:“母后临政,自秦宣太后始也。”她以太后身份统治秦国长达三十六年之久,而且大大发展了国力,“东益地,弱诸侯,尝称帝于天下,天下皆西向稽首”(《史记·穰侯列传》)。

芈姓乃楚国的国姓。可想而知,她是当时楚王的姐妹之一。秦国后宫分八级: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这位芈八子在老公秦惠文王在世的时候,地位并不高,也谈不上多么得宠。至于她连生下三个儿子,那也很有可能是“无意插柳柳成荫”。当然,更大的可能是她确实还是比较得老公喜欢的(以她的性格,这种可能更大),所以招得惠文王嫡妻秦惠文后醋劲大发,千方百计要收拾芈八子,以至于老公一死,秦惠文后就和继位的儿子秦武王合谋,将芈八子的宝贝儿子嬴稷送到燕国去当了人质。眼看这母子俩的人生将要黯淡收场,事情却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前途一片光明。

关键问题出在继位的秦武王身上。秦武王生性好武,以武功多得军中威望,但是他也死于这一喜好。秦武王在位第四年,与孟说(力士)举鼎绝膑而死。

秦武王无子,国人迎为质于燕的芈八子之子稷(则)而立之,是为秦昭王(一作秦昭襄王)。芈八子被尊为太后,史称宣太后(号)。秦昭王年少,宣太后主政,以楚人魏冉(宣太后异父长弟)为将军,以樗里疾为相,控制了秦国军政大权。魏冉的将军之职,为秦置将军之始,也算是宣太后的一个创举。不过,这时的政局是动荡不安的,秦武王诸弟争立,武王母(惠文后)、武王后及大臣拥立公子壮(武王弟)即位,称“季君”,与宣太后、魏冉对抗,内乱三年不止。秦昭王二年 (公元前三零五年),宣太后、魏冉尽诛公子壮、惠文后、昭王异母兄弟及大臣,逐武王后(魏女)回魏,“季君之乱”遂平。宣太后封同父弟戎为华阳君,封子显为高陵君、悝为泾阳君,形成党亲专政的格局,威震天下。秦国原来重用客卿制的传统被打破,这也是宣太后独具胆识之处,以其强有力的政治手腕,维护了国家统治的稳定。

历史记载了宣太后的政绩,同样也记载了她的风流韵事——

据《类聚》记载,魏冉被封侯于穰这个地方,所以称穰侯。穰侯举荐白起担任将军,为秦国打败了韩、魏、楚三国,攻取了魏国在黄河南边的属地,获得大大小小共六十余座城市。穰侯因此而专权独断,出入宫庭,与宣太后幽会。魏冉权倾一时,飞扬跋扈,以致国人只知道有穰侯,而不知道有秦王。由此可见,所谓的爱情具有自私和利他的双重品质。

不过,宣太后找情人很有原则:利国利家利己利民。她看前来朝贡义渠王年轻力壮,桀骜不驯,竟把色迷迷的目光投注在自己身上。秦惠文王在世时,义渠就已归附秦国,但因继位的秦昭王年幼无能,义渠虎视眈眈地注视着秦国,甚至明目张胆地侵扰边民,蚕食边土。出于无奈,宣太后宽衣解带,主动献媚。义渠王毫不客气地翻身上马,屁颠屁颠地耀武扬威,以为霸占她的 就能霸占秦国。宣太后心知肚明,日夜下套义渠王。只要义渠王稍微心不在焉,宣太后就红杏出墙,招蜂惹蝶,令其心无旁骛。不料,宣太后奉承义渠王三十年,直到秦国势力已经强大,直到义渠王无精打采,然后就在温柔乡中突然发难,杀掉已经被她浪费的义渠王,并且立刻派兵灭掉了戎狄。据说,和义渠王一同死掉的还有她和义渠王所生的两个儿子。(参见《汉书·匈奴传》)因此,秦昭王从不干涉宣太后找情人,宣太后就像脱缰的烈马随心所欲地寻欢作乐。

宣太后最让世人瞠目的,并不是她杀情夫夺地盘的事情,而是她论政风格之自由奔放的程度。楚国不顾国际法,悍然出兵,进攻韩国雍氏,围城五个多月,韩国派遣尚靳出使秦国,希望秦国组建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崤山,打击楚国侵略者。秦宣太后亲切地接见了尚靳。会谈中,尚靳表示:“秦韩两国是友好邻邦,两国人民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楚帝国主义,进攻韩国的目的,是为了颠覆新兴的秦国,为了瓦解我刚刚诞生的封建主义阵营。秦国不能坐视不管。”宣太后对尚靳的发言表示赞赏,同时表示,秦国的国策部门,将会郑重考虑韩国的意见,尽快提上议事日程。宣太后在发言的最后,一针见血地指出:“想当年,先王搞我的时候,他把大腿压我身上,我就累得不行;他把整个身子压在我身上时,我却不觉得沉重,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样比较舒服。秦国出于人权考虑,也会帮助韩国抗击楚国这个邪恶轴心,但我国目前景气不好,兵不足,粮不多,解救韩国的军费开支,很成问题。如果我国全力以赴,每一支箭,就是几十两银子,打仗,就是拼经济。请转达贵国国王,出兵是可以的,但至少,先要给点什么,让我国舒服舒服。”宣太后同时通过尚靳向韩国国王表达了亲切的问候,并邀请韩国国王在他认为适当的时候访问秦国(参见《战国策韩策二·楚围雍氏五月章》)。两千年后,清朝大文豪王士桢批点宣太后:“此等 语,出于妇人之口,入于使者之耳,载于国史之笔,皆大奇!”(《池北偶谈》)其实,秦国那时也被视作蛮族之邦,根本没有中原文明的种种计较,又因为这样的一种不计较,负累少,才能吞了六国,车同轨、书同文,顺利实现政治、文化和经济的统一。

宣太后曾有过许多的情夫,而最后一位也是最出名的是一位名叫魏丑夫的大臣。她喜爱魏丑夫,常常以共商国是为幌子,宣其入宫,以尽鱼水之欢。宣太后病重将死时传出命令:“为我下葬时,一定要魏丑夫殉葬。”魏丑夫闻讯十分恐惧。大臣庸芮帮助魏丑夫向宣太后进言:“人死了以后还有知觉吗”宣太后回答:“没有知觉了。”庸芮进一步说:“如果人死后无知,那么您岂不是白白牺牲了心上人的性命?假如人死后有知,那么先王(秦惠文王)这几十年来,在地底下怒火已经积得够多的了,太后您去了阴间,补过还来不及,哪还有机会跟魏丑夫 ?万一让先大王发现了这个小白脸,岂不是更要惹出大麻烦来?先大王可更是要大打出手啦!”宣太后一想,确有道理,于是应道:“你说得很有道理,就照你说的办。” (参见《战国策·秦策》)这才打消了把魏丑夫带去黄泉的主意,转而考虑自己身后的安全问题。

秦昭王四十二年(公元前二六五年)十月,宣太后终于去找秦惠文王了。至于秦惠文王是不是为宣太后给他戴了四十几年的绿帽子而大打出手,那就不得而知了。不过,即使他有这个心,恐怕也斗不过曾经沧海的芈八子了。宣太后下葬在芷阳。据说,秦昭王孝心可嘉,竟然造了大批兵马俑陪葬宣太后——秦昭王是不是考虑到父王可能要跟母后吵架,特意给她安排的帮手?有这一批“兵马”帮衬着,秦惠文王定然鞭长莫及这不羁的烈马了。 作者:周游太后

由故事可知,秦王“令赵王鼓瑟”,“令”字看出,赤裸裸的侮辱,如果是平等对待,是用不出“令”这个字的。

蔺相如为了维护赵王,或者说赵国尊严,也让秦王击缻,秦王不肯,蔺相如却说:“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秦王只得去击缻。

蔺相如(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所载,他生平最重要的事迹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这三个事件。

秦惠文王嬴驷乃秦孝公之子,秦国第一个称王的男人,他在位期间重用名士张仪,连横列国,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国将来统一天下奠定经济、军事基础。秦惠文王不愧于战国时代最杰出的君主之一,然而他刚一即位,就车裂了秦国最大的功臣商鞅,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据史书记载,当年商鞅推行新法,还是秦国太子的赢驷却不小心触犯了新法。商鞅这个人一向是执法必严,眼睛里揉不得沙子,再说当时秦国很多人抗拒新法,所以他想杀鸡儆猴,于是向秦孝公谏言:“法令行不通在于宫室贵族的干扰,国君果真要实行法治,就要先从太子开始。”

当然,太子作为国家储君,不能用刑,于是商鞅建议惩治他的两位师傅,让师傅替学生代受刑。秦孝公没有意见,商鞅于是分别判处嬴驷两位老师公子虔劓刑、公孙贾墨刑,也就是把公子虔鼻子割掉,在公孙贾脸上刻字涂墨。

因为这事,嬴驷和商鞅结下了仇,公子虔对商鞅更是恨得咬牙切齿,发誓复仇。

所以,秦孝公一死,公子虔就连忙发动党羽举报商鞅谋反,嬴驷听之任之,让公子虔派人抓捕商鞅。商鞅逃亡不成,只好率领自己的私人武装反抗,结果被杀,尸体被车裂。

让人费解的是,嬴驷下令车裂了商鞅,后来又坚定不移地执行新法,这样看来他很清楚商鞅是个大才、新法对秦国功不可没,那他为什么还要杀商鞅呢?真的只是为了给师傅报仇吗?

我看未必。嬴驷作为一名雄才大略的明君,气量不至于那么狭小,还为许多年前的事记仇到现在,再说商鞅当时只是依法行事,也不是私仇,更没有太为难嬴驷,嬴驷何必杀商鞅?

是商鞅功高盖主吗?也未必。很多人不知道,秦孝公临终时,提出把君位让给商鞅,商鞅力辞不受。当然,秦孝公只是试探,但如果商鞅有反心,何必力辞?再说,嬴驷即位后,商鞅为了自保,也提出过告老还乡,所以嬴驷根本不必担心他对秦国不忠。

那么,嬴驷为什么要杀商鞅,还采取车裂严重残酷的刑法?他疯了吗?

嬴驷杀商鞅,其实是杀给公子虔等老贵族看。商鞅变法虽严厉打压秦国老贵族,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嬴驷即位时老贵族还有较强的实力,他们痛恨变法打压他们的商鞅,立志复仇,秦孝公在位时,其个人威望足以压制这些人,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可一旦秦孝公死了,年轻的嬴驷刚即位,君位还不稳固,他们便可以肆无忌惮,发泄对商鞅积累了几十年的怒火。这时候的嬴驷不可能为了保商鞅而得罪老贵族,万一这群王八造反,那可如何是好?所以他必须杀了商鞅,取得老贵族的信任,先保住君位再说。

商鞅其实是嬴驷巩固地位的牺牲品。

大批能臣造就了秦国在惠文王时代的辉煌,也反映了秦惠文王的识人驭人的本领。秦惠文王即位后的第一个对手就是大名鼎鼎的商鞅。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秦国的法治建设已基本成功,倒是独掌大权的商鞅的存在成了秦国改革成果的最大威胁。秦国的法治建设是靠强力完成的,也就是商鞅所说的霸术。在法治建设完成后,秦国有两个人是双重性质的,秦惠文王和商鞅。他们由于拥有巨大的权力,既是法治的最强维护者,也是法治的最大危害者,而君主制下的法的象征只能是一个人。商鞅的悲剧根源就在这里。就算秦孝公没有暗示,秦惠文王也要除掉商鞅。象商鞅这种人,秦国不用,也必然是不会让别国来用的。秦惠文王在除掉商鞅后,以商鞅造反查无实证,公子虔和公孙贾纯属陷害为由,顺手除掉了二人及其大量党羽。秦孝公没有完成的收尾工作,由秦惠文王出色地完成了。

秦惠文王重用张仪连横破合纵,是他一生中最大的亮点。对张仪,赢驷求之,试之,任之,信之。在秦与到列国间复杂的邦交斗争中,多次逆转危势,击溃五国灭秦之兵。继孝公用商鞅之后谱写了又一页君臣合璧华彩篇章。自此,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秦国用士“不唯秦人”成为不变的路线。用张仪。又不唯采张仪之策。当张仪与司马错对是否平蜀发生激烈辩论时,赢驷毅然委任司马错领军平蜀,展现了赢驷审时度势,高屋建瓴的王者风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3411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8
下一篇2023-11-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