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英国人爱戴女王,一是因为许多英国人的骨子里都非常地传统,而女王是这个国家历史的见证者。二是因为女王同时也代表着英国的国家形象,让英国在世界上更有影响力。三是因为女王的存在给英国普通民众带来了很多的乐趣和优惠政策。事实上也正是因为女王没有实权,所以人们不会把国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归咎到她的身上。
一、符合英国人的传统观念在漫长的历史岁月演变过程中,英国人养成了许多传统习惯,例如下午茶会。这些习惯早已经融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而英国女王的存在,对于他们而言同样是习以为常的一件事。相比起经常更换的首相席位,在位70年的女王象征着国家的稳定,这也体现了许多英国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向世界更好地宣传英国英国女王每次出席公开活动总是衣着华丽,在很多英国人心中,她就是英国优雅端庄形象的化身。她的穿搭总是会引领英国时尚界的风潮,英国杂志甚至还会定期对其衣着特点进行盘点和总结。
三、满足了普通人的精神需求就如同很多人喜欢看古代宫廷剧一样,许多英国人对于王室的日常生活也非常感兴趣,这也为英国媒体增加了很多新闻素材。王室成员层出不穷的各种花边新闻,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英国人的精神生活。而且此前为庆祝女王在位70周年,每个英国普通民众都获得了4天的假期,这是实实在在的王室福利。此外女王还经常参加慈善活动,提升了王室的形象,而且获得了英国人的尊敬。
你知道在英国女王之后,谁会继续担任这个国家的王位吗?
据导演说,本片故事的灵感来自于1880年的一位带着她的女儿去巴黎旅游的英国女人的故事。母女俩入住一家巴黎旅店。期间,英国女人突发大病,高烧不断。被请来诊断的医生发现她得的是可怕的传染性瘟疫。女人在被送往医院后不久死亡。为避免真相公开可能引发整个巴黎民众和游客的恐慌,医生和旅店借故支开不知情的女儿,彻底清洗消毒了这间客房。之后,女儿返回寻母,所有当事人对发生过的事都佯装一无所知,好像一切完全是女儿的幻觉。最后,当然是真相大白了。
希区柯克对这段奇闻异事可谓宠爱有加。它不仅是本片创作的灵感来源,甚至几乎原封不动地被搬到了导演50年代热门电视剧集之中。而剧中女儿的扮演者就是大师自己的女儿帕特里夏·希区柯克!与通常开篇不久既进入悬疑主题的一贯的作品风格不同的是,《贵妇失踪》的头二十多分钟情节,几乎与惊悚悬疑毫无关联。也因此,这个开局被某些人指责为略显拖沓。不过,稍加分析一下便会发现并非如此。从戏剧性的角度,它在影片的人物性格刻画的一致性、合理性上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铺垫作用。比如,那两位乘火车去看比赛的英国男子。他们不仅仅是这个加长开场白的喜剧核心。同时,希区柯克通过表现他们很不绅士的行为(抢位子,挂断他人电话),合理化了他们后来在火车上,为什么不去承认见过弗莱太太的动机。而如果没有这个铺垫,那么,显然观众便会质疑他们的拒绝合作的态度。再比如,开场结尾,花盆落下,本来是要杀死老太太却误伤了女主人公。而这样的情节安排,不仅呼应了老太太最后的特工身份,同时也是更重要的,它使得所有人对女主人公(甚至她自己也一度)一意孤行的行为都有了合理的怀疑的借口。而说道动机的合理性,影片中最出色的就是那对外遇男女的刻画。对于这俩人,希区柯克不需要在前面小客栈给予过多的行为铺垫。因为外遇不属于英国特色,各国观众对这种放之四海的男女关系都非常了解。所以,当他们俩为故事中段带来了最密集的戏剧性突变时(开始因为怕曝光,男的否认认识老太太。接着,因为自认为丑闻可以加宽对方离婚,女人承认见过;最后法律上发现不可行又改口否认),观众并不会觉得丝毫的虚假和牵强。不过,尽管影片在人物性格刻画一致性和情节合理性的处理上是非常成功的,但并非无瑕疵可寻。那个假扮修女的英国女人的倒戈行为,就多少显得有些刻意。
亚历山德拉公主是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九世的长女。 克里斯蒂安原本只是王室分支里一个与世无争的王子,并不是丹麦王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后来因为他表哥丹麦国王弗雷德里克七世绝后了,所以克里斯蒂安捡漏当上了国王。 亚历山德拉还是小女孩的时候,他们一家人过着相对平民的生活,虽然衣食无忧但并不富裕,不过家庭氛围倒是极好的, 有时候父亲会邀请安徒生给他们兄弟姐妹们在睡前讲故事。 亚历山德拉成年后,出落得美丽高雅,在那个时代是与茜茜公主齐名的欧洲第一美人。 1861年,亚历山德拉刚满17岁。 这年,英国王储爱德华赴牛津大学求学期间,因与女演员厮混荒废学业而无法毕业。 王储的父亲阿尔伯特亲王心急火燎赴剑桥管教儿子,谁知染上伤寒病,回家两周后便去世了。 中年丧偶的维多利亚女王被玩世不恭的长子爱德华气得半死,于是满欧洲给自己的儿子物色媳妇,企图通过婚姻来让爱德华收心。 女王阅遍欧洲王室各个公主后,低调谦虚、端庄美貌的丹麦公主亚历山德拉入了她的法眼。 出于对父亲死亡的愧疚,爱德华同意向亚历山德拉公主求婚,当然他也对公主的美貌很是倾心。 1863年3月10日,爱德华和亚历山德拉在温莎的圣乔治教堂举行了婚礼。同年,亚历山德拉的父亲登基为丹麦国王,弟弟乔治成为了希腊国王。 19岁的少女远嫁英国王室为人妇,对新婚生活充满憧憬,完全没意识到自己嫁给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大渣男。 爱德华虽然有个显赫的英国王储身份,但其人实际浪荡不羁,从小就不爱读书,偏好游艇、赛马以及环肥燕瘦的各式女人。 婚后的爱德华依旧不改本性,纵情声色,睡遍英国社交圈的名媛贵妇(包括温斯顿·丘吉尔的老妈、卡米拉的祖母)。 当时,许多王公贵族都被爱德华绿过,有的敢怒不敢言,而有的甚至还认为是沾了光。据说,爱德华的私生子数量甚至高达三位数。 在那个年代,即使是尊贵的公主,面对婚姻基本也是不由自主。 所以,即使丈夫阅女无数,亚历山德拉也是离不了婚,便也只能调整心态过好自己的日子。 1864年,普丹战争爆发。 毫无疑问,亚历山德拉势必是支持娘家丹麦那一方的,而当时女王婆婆因为自己的长女是普鲁士王妃所以支持普鲁士,但是即使立场不同,亚历山德拉也并不和婆婆起冲突,而且还跟姑子们都处得极好。 一边是不成体统的儿子,一边是识大体的儿媳,维多利亚女王对亚历山德拉同情加赏识,婆媳关系融洽无比。 另一方面,身为王储妃的亚历山德拉在其他方面的表现也接近完美,她不仅帮着女王婆婆料理宫中大小事宜,哄得婆婆很开心很满意,对「 ”渣渣”丈夫也是很给面子,还和他生下了六个子女。 当然,王储丈夫的「 ”渣渣”行径多多少少对她还是造成了伤害,但是她倒也不怨天尤人、自怨自艾,闲来无事便参加欧洲上流圈子的社交活动,活得倒也算是潇洒快意。 亚历山德拉凭借自己姣好的样貌身姿和出众的气质,每每出场都是光芒四射,引领了一代 。 因为小时候手术在脖子上留下了一块疤痕,亚历山德拉因此独创设计了Choker狗带项链用以遮掩,谁知却创造了流行一百多年的首饰设计。 又因为第三次怀孕的时候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热,产后腿脚僵硬成了跛足,谁知各路名媛贵妇竟也争相模仿她走路一瘸一拐的姿势,甚至为此还特地定制了一高一低的鞋跟。 更别说她穿戴的服饰、珠宝、配饰等等,在当时都成了最热门的装扮,美貌无双、风头无两,人人为其倾倒。 饶是如此,亚历山德拉也并没有迷失,她始终忠于自己的婚姻。 尽管亚历山德拉心态良好,但架不住命里有些苦始终逃不过。 长子艾伯特·维克托亲王天生体弱多病、智力有缺,却偏偏遗传了父亲爱德华的风流习性,年纪轻轻便纵欲过度染上梅毒,甚至还有同性倾向,最终只活到了28岁就英年早逝了。 长子的去世给亚历山德拉带来不小的打击,加上遗传性耳聋日益严重,她也就慢慢淡出了社交圈,专心照顾宠物和其他孩子们。 1901年,维多利亚女王去世。 在王储位上待机六十年的爱德华终于成为了英国国王,称爱德华七世。 此时的亚历山德拉也年近花甲,从王储妃熬成了王后。 爱德华七世私生活虽然放浪,作为国王他还是合格的,在位期间大力恢复因女王长期孀居而显得黯淡的英国君主制度之光荣,并一扫英国王室的神秘感,开始走民主亲和路线,开启了如梦似幻的爱德华太平盛世。 可惜,爱德华七世仅仅当了九年国王,便倒在了长年累月的觥筹交错和吞云吐雾上,于1910年肺炎去世。 至此,亚历山德拉与爱德华七世结婚已经47年。 将近半世纪的婚姻,尽管丈夫浪出天际,但对她这个「 ”正宫娘娘”以及几个小孩倒也算体贴入微、关爱有加,所以在丈夫病重去世后,亚历山德拉竟一时间也无法接受,悲痛了许久。 「 ”我觉得我仿佛已经变成一颗僵硬的石头,没有办法哭泣了,无法掌握这一切的变化了。” 儿子乔治五世继位后,孀居王后亚历山德拉把余生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慈善事业上,走访医院、关心弱小、救助疾苦,一路活到了80岁高龄。 内心如此圆满的亚历山德拉王后,即使人到晚年,也依旧风华绝代。 1925年11月20日,亚历山德拉王后因心脏病发作去世,死后被葬于温莎圣乔治教堂中爱德华七世的身旁。 美人如斯,以一己之力拔高英国王室颜值,开启了英国王室女性时髦高雅的作风,展现了贵族应有的律己、心善的高贵精神。 绝代风华,便是如此。
这个周末,老师让我们研究一名作家或一本好书。刚好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小草与大树》这篇讲述勃朗特三姐妹的课文,我又看了两本三姐妹写的书,知道她们是英国乃至世界家喻户晓的作家,我对她们很感兴趣,便决定研究勃朗特三姐妹。
我想知道的主要有这样几个问题:
1她们的身世;
2她们一共写了哪些作品?
3她们三姐妹怎么都能写出传世佳作?
4后人对她们的作品有何评价?
老师的本意是希望我们借助现代工具--大数据软件来分析某个作家或作品,但我以前没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上网进行了关于大数据方面知识的查询,但那些知识太专业,我不大看得懂。我又求助了我妈妈(我爸爸太忙,没空帮助我),我妈妈说她以前也没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她特地上网搜索和请教别人,知道了有Tableau、Microsoft、BDP、大数据魔镜等,可短期内要学会这些并不容易(还是知识储备不足啊,可知我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得加油了)。因此我决定做简单点,在我的能力基础上借助百度和Excel这两个工具解决我的问题。
围绕我的几个问题,我上网进行了有目标的搜索,主要在搜狗、百度、知乎几个平台上搜索,得到相关信息后我进行了提取、分析、整合,主要有如下成果:
三姐妹出生于英国北部的一个乡村。母亲早逝,父亲是一个牧师,家庭贫困。夏洛蒂是老三,上面还有两个姐姐(早逝,未成年),夏洛蒂下面有一个弟弟布兰威尔,艾米莉是老五,安妮是最小的老六。由于夏洛蒂勃朗特和两个妹妹,即艾米莉·勃朗特和安恩·勃朗特在英国文学史上成绩卓著,因而有“勃朗特三姐妹”之称。下面分别介绍:
夏洛蒂出生于1816年,1824年夏洛蒂和两个姐姐及妹妹艾米莉,被送进一所专收神职人员孤女的慈善性机构——柯文桥女子寄宿学校。在那里生活条件极其恶劣,她的两个姐姐玛丽亚和伊丽莎白因染上肺病而先后死去。于是夏洛蒂和妹妹艾米利回到家乡,在荒凉的约克郡山区度过了童年。15岁时她进了伍勒**办的学校读书,几年后又在这个学校当教师。后来她曾作家庭教师,但因不能忍受贵妇人、阔**对家庭教师的歧视和刻薄,放弃了家庭教师的谋生之路。
她曾打算自办学校,为此她在姨母的资助下与艾米利一起去意大利进修法语和德语。然而由于没有人来就读,学校没能办成。但是她在意大利学习的经历激发了她表现自我的强烈愿望,促使她投身于文学创作的道路。
1845年秋天,她偶然读了妹妹艾米莉写的一些诗,突然想到她们三姐妹可以合出一本诗集。于是她们商量之后,每人拿出一些诗合在一起,用当时已去世的姨妈留下的一些钱自费出版了一本诗集。她们没有署真名,而是分别用了三个假名:柯勒·贝尔、埃利斯·贝尔和阿克顿·贝尔。尽管她们的诗写得很美,却没有人注意,出版后只卖掉了两本。
但是,不管怎么说,诗集的出版对她们来说总是一件大事。她们的创作热情受到了激励,于是三姐妹又开始埋头写小说。
这时,夏洛蒂已三十岁。她花了将近一年时间,写成一部长篇小说,取名《教师》;妹妹艾米莉和安妮m则分别写了长篇小说《呼啸山庄》和《艾格尼斯·格雷》。她们把三部小说一起寄给出版商。不久,出版商回复她们说,《呼啸山庄》和《艾格尼斯·格雷》已被接受,但夏洛蒂的《教师》将被退回。
这对夏洛蒂来说可是个不小的打击。但她没有退缩,反而憋着一股气又开始写另一部长篇小说。这就是《简·爱》。
《简·爱》中的人物和情节,大多是她在生活中经历过或者非常熟悉的,再说她又充满了激情,所以写作进度很快,不到一年就脱稿了。稿子交出去后,令出版商大为惊喜,通宵不眠地审读。最后,出版商认定它是一部杰作,决定马上出版。就这样,两个月后,《简·爱》就问世了,而两个妹妹的作品此时还在印刷之中。
不久,三姐妹的三部作品全部问世。当时的英国文坛大为震惊,因为三姐妹的三部长篇小说都非常出色,尤其是夏洛蒂的《简·爱》,更是引起轰动,大街小巷里都在谈论这部小说,人们还到处打听和猜测,作者到底是谁?
勃朗特三姐妹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功,给勃朗特一家带来了极大的欢乐。但是不久,家里就发生了一连串不幸事件。1848年9月,她们的弟弟患病去世。三个月后,艾米莉染上结核病,相继去世。夏洛蒂担心小妹妹安妮也会染上,不巧事情正是这样。安妮得病后拖了5个月,也离开了人间。
夏洛蒂深受打击,她只有全身心投入写作,才能暂时遗忘内心的悲痛。她埋头写长篇小说《谢利》,于1849年8月完成,10月出版。《谢利》使她再一次获得巨大成功。这之后,她便去了伦敦。在伦敦的几年里,她结识了不少作家,其中最有名的是萨克雷和盖斯凯尔夫人。萨克雷对她的作品评价很高,而她则把《简·爱》第二版题献给萨克雷,以表示对这位著名作家的敬意。盖斯凯尔夫人成了她的挚友,两人过往甚密。 她还完成并出版了长篇小说《维莱特》。
1854年,三十八岁的夏洛蒂终于克服固执的老父的反对,和阿贝尼科尔斯牧师结了婚。迟来的爱情给她带来了慰藉和欢乐,但婚后的幸福竟是那么短暂,六个月后的一天,夏洛蒂和丈夫到离家数英里的荒原深处观看山涧瀑布,归途中遇雨受寒,此后便一病不起。1855年3月23日,三十九岁的夏洛蒂不幸离开了人间,还带去了一个尚未出世的婴儿。
她是三姐妹中年龄最大父亲是个穷牧师。全靠他们一位小有资产的姨妈资助他们上学,并留给他们财产。后来三姐妹利用这笔财产的一部分自费出版了他们的第一部诗歌合集。童年的夏洛蒂常和其他兄弟姐妹一起用小本写一些奇特的故事。基于父母遗传的天分和他们后天的努力,三姐妹都很擅长写作,1847年,他们都发表了小说,夏洛蒂发表了《简· 爱》。夏洛蒂当过教师和家庭教师,也曾与妹妹艾米莉一起于1842年去比利时布鲁塞尔学习法语和古典文学。 夏洛蒂的作品主要描写贫苦的小资产者的孤独、反抗和奋斗,属于被马克思称为以狄更斯为首的“出色的一派”。《简·爱》是她的处女作,也是代表作,至今仍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实际上,勃朗特三姐妹自幼便热爱写作,常常一起在本上写一些关于伯爵的小说,可惜日后都丢失了。夏洛蒂还出版过诗集。她的其他小说有:《雪莉》(1849)、《维莱特》(1853)和《教师》(1857)。其中《维莱特》可以看做是她个人的小说体自传,与她的人生经历十分相似。这位天生体弱的女作家是十九世纪英国文坛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小说:
1847年:《简·爱》(Jane Eyre)
1849年:《雪莉》(Shirley)
1853年:《维莱特》(Villette)
1857年:《教师》(The Professor)
诗歌:
1846年:《库瑞尔、艾利斯与阿克顿·贝尔的诗集》(Poems by Currer, Ellis and Acton Bell):由勃朗特三姐妹联合出版。
夏洛蒂·勃朗特虽然一生仅写了四部小说(即:《教师》、《简·爱》、《谢利》和《维莱特》,其中《教师》在她去世后才出版),但她在文学史上却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在她的小说中,最突出的主题就是女性要求独立自主的强烈愿望。这一主题可以说在她所有的小说中都顽强地表现出来,而将女性的呼声作为小说主题,这在她之前的英国文学史上是不曾有过的——她是表现这一主题的第一人。
此外,她的小说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人物和情节都与她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因而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女性主题加上抒情笔调,这是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基本特色,也是她对后世英美作家的影响所在。后世作家在处理女性主题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她的影响,尤其是关心女性自身命运问题的女作家,更是尊她为先驱,并把她的作品视为“现代女性小说”的楷模。
在前面对夏洛蒂的介绍中,我们大致得知了另外两个姐妹的情况,下面做一点简单补充。
艾米莉·勃朗特(1818~1848),英国女作家 。夏洛蒂·勃朗特之妹,安妮·勃朗特之姐。出生于贫苦的牧师之家,曾在生活条件恶劣的寄宿学校求学,也曾随姐姐去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学习法语、德语和法国文学,准备将来自办学校,但未如愿。艾米莉性格内向,娴静文雅,从童年时代起就酷爱写诗。1846年,她们三姐妹曾自费出过一本诗集。《呼啸山庄》是她唯一的一部小说,发表于1847年12月。她们三姐妹的三部小说——夏洛蒂的《简·爱》、艾米莉的《呼啸山庄》和小妹妹安妮的《艾格尼斯·格雷》是同一年问世的。除《呼啸山庄》外,艾米莉还创作了193首诗,被认为是英国一位天才的女作家。
《呼啸山庄》是艾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这部小说通过一个爱情悲剧,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畸形社会的生活画面,勾勒了被这个畸形社会扭曲了的人性及其造成的种种可怖的事件。它被认为是英国小说史上最奇特,最具震撼力的一部小说之一。这部悲剧性的小说描写了吉卜赛弃儿希斯克列夫被山庄老主人收养後,因受辱和恋爱不遂,外出致富,回来后对与嘉瑟琳结婚的地主林顿及其子女进行报复的故事。整个故事的情节实际上是通过四个阶段逐步铺开的:
第一阶段叙述了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朝夕相处的童年生活;一个弃儿和一个**在这种特殊环境中所形成的特殊感情,以及他们对辛德雷专横暴虐的反抗。
第二阶段着重描写凯瑟琳因为虚荣、无知和愚昧,背弃了希斯克利夫,成了画眉田庄的女主人。
第三阶段以大量笔墨描绘希斯克利夫如何在绝望中把满腔仇恨化为报仇雪耻的计谋和行动。
第四阶段尽管只交代了希斯克利夫的死亡,却突出地揭示了当他了解哈里顿和凯蒂相爱后,思想上经历的一种崭新的变化——人性的复苏,从而使这出具有恐怖色彩的爱情悲剧透露出一束令人快慰的希望之光。
因此,希斯克利夫的爱一恨一复仇一人性的复苏,既是小说的精髓,又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作者依此脉络,谋篇布局,把场景安排得变幻莫测,有时在阴云密布、鬼哭狼嚎的旷野,有时又是风狂雨骤、阴森惨暗的庭院,故事始终笼罩在一种神秘和恐怖的气氛之中。
《呼啸山庄》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也有誉之为“最奇特的小说”的。但是正如阿诺德·凯特尔所说:“希刺克厉夫的反抗是一种特殊的反抗,是那些在肉体上和精神上被这同一社会的条件与社会关系贬低了的工人的反抗。
如今,在世界文坛上多年来每谈及十九世纪西欧文学,必会涉及《呼啸山庄》的探讨。有不少著名评论家及小说家都曾有专文论述。如: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一九一六年就写过《〈简爱〉与〈呼啸山庄〉》一文。她将这两本书作了一个比较。她写道:
“当夏洛蒂写作时,她以雄辩、光彩和热情说‘我爱’,‘我恨’,‘我受苦’。她的经验,虽然比较强烈,却是和我们自己的经验都在同一水平上。但是在《呼啸山庄》中没有 ‘我’,没有家庭女教师,没有东家。有爱,却不是男女之爱。艾米莉被某些比较普遍的观念所激励,促使她创作的冲动并不是她自己的受苦或她自身受损害。她朝着一个四分五裂的世界望去,而感到她本身有力量在一本书中把它拼凑起来。那种雄心壮志可以在全部小说中感觉得到——一种部分虽受到挫折,但却具有宏伟信念的挣扎,通过她的人物的口中说出的不仅仅是‘我爱’或‘我恨’,却是‘我们,全人类’和‘你们,永存的势力……’这句话没有说完。”
英国进步评论家阿诺·凯特尔在《英国小说引论》一书中第三部分论及十九世纪的小说时,也有专文为《呼啸山庄》作了较长的评论,他总结说:
“《呼啸山庄》以艺术的想象形式表达了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精神上的压迫、紧张与矛盾冲突。这是一部毫无理想主义、毫无虚假的安慰,也没有任何暗示说操纵他们的命运的力量非人类本身的斗争和行动所能及。对自然,荒野与暴风雨,星辰与季节的有力召唤是启示生活本身真正的运动的一个重要部分。《呼啸山庄》中的男男女女不是大自然的囚徒,他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而且努力去改变它,有时顺利,却总是痛苦的,几乎不断遇到困难,不断犯错误。”
而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及创作家毛姆,在一九四八年应美国“大西洋”杂志请求向读者介绍世界文学十部最佳小说时,他选了英国小说四部,其中之一便是《呼啸山庄》,他在长文中最后写道: “我不知道还有哪一部小说其中爱情的痛苦、迷恋、残酷、执著,曾经如此令人吃惊地描述出来。《呼啸山庄》使我想起埃尔·格里科的那些伟大的绘画中的一幅,在那幅画上是一片乌云下的昏暗的荒瘠土地的景色,雷声隆隆拖长了的憔悴的人影东歪西倒,被一种不是属于尘世间的情绪弄得恍恍惚惚,他们屏息着。铅色的天空掠过一道闪电,给这一情景加上最后一笔,增添了神秘的恐怖之感。”
安妮·勃朗特1820年出生,是勃朗特姐妹中的小妹妹。她比夏洛蒂·勃朗特小四岁,比艾米莉·勃朗特小两岁。两位姐姐夏洛特和艾米莉分别以《简·爱》和《呼啸山庄》享有盛誉。安妮·勃朗特十九岁时到米尔菲尔德的英汉姆家任了八个月的家庭教师,1840至1845年间又在梭普格林的罗宾逊家任家庭教师。两次的家庭教师生涯使她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成为她日后文学创作的基础。
当安妮的小说艺术日趋成熟时,不幸因结核病恶化在1849年去世,年仅二十九岁。
1847年小说《艾格尼斯·格雷》出版(代表作)。
1848年,小说《怀尔德菲尔府的房客》出版。
安妮·勃朗特的小说风格与她的两位姐姐不同,文风与简·奥斯汀颇为相似。安妮的叙述风格朴实自然、力求节制甚至带有宗教性的意味。安妮的这种写实风格和朴实节制的文风,正是有些评论家和后世读者忽视她的作品的原因。
1、虽然很早我就看过《简·爱》和《呼啸山庄》,但以前真不知道这两部伟大作品的作者竟然是姐妹,更加不知道她们还有个同样是著名作家的小妹妹,这一家人简直太厉害了。
2、通过这次文献调查我发现勃朗特三姐妹的寿命太短暂了,如果她们能活得长久一点,一定能写出更伟大的作品。
3她们的作品实在太少了(夏洛蒂完成的只有四部小说,只有艾米莉只有一部小说,安妮只有两部小说,三人还合作了一本诗集),但每一部作品在文学宝库中都非常耀眼,这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
4回顾勃朗特三姐妹的一生,她们的生活是那样的贫困,生命是那样的短暂,但她们从没有放弃过自己对文学的追求。她们的作品充满了反抗的精神,敢于和保守观念、偏见做斗争。我们也要像勃朗特姐妹一样发奋努力、不畏艰难,只要具备顽强的意志,不怕挫折,就能取得成功。
5这次研究过程非常有意思,我以后还要做一些其他作者和作品的研究。
《贵妇的画像》(1881)是亨利·詹姆斯的早期代表作,也是他的杰作之一。这部作品内涵丰富,结构严谨,对青年女性的心理刻画细致而且精彩,被西方批评家看成是美国现代小说的一个发端。
女主人公伊莎贝尔·阿切尔是一位年轻貌美的美国少女,父母双亡后,被她富有的姨母带出美国一个小城,到她梦魂萦绕的古老欧洲去见识大千世界。她在伦敦郊外的“花园山庄”里暂住,先后拒绝了英国贵族沃伯顿和美国富商戈德伍德的求婚。她的表兄拉尔夫也暗暗爱上她,但他知道自己患不治之症无法结婚,只是说服病危的父亲把一笔巨额遗产留给表妹。伊莎贝尔又结识了高雅华贵、才艺超群的梅尔夫人,对这位已彻底欧洲化了的美国女人十分倾倒。姨父故世后,伊莎贝尔得到遗产去意大利游历。她在陶醉于佛罗伦萨和罗马的历史遗迹的同时,也渐渐进入梅尔夫人精心布下的圈套之中。梅尔夫人介绍她认识了一位长期侨居意大利的美国“半吊子艺术家”奥斯蒙德,此人看来儒雅斯文,富有教养。伊莎贝尔为之动心;还有他那位楚楚动人的女儿帕茜,也引起她的爱怜。她不顾周围亲戚和朋友的一再警告和反对,自作主张地下嫁于他。婚后她渐渐发现自己受了骗,奥斯蒙德确实是一条自私伪善的花丛中的毒蛇。她还发现梅尔夫人早就是奥斯蒙德的情妇,帕茜便是他们的私生女。在万分痛苦之时,她强作欢颜,对外人隐瞒了婚姻不幸的实情。表兄拉尔夫在英国病危,伊莎贝尔不顾丈夫的反对赶去看他。拉尔夫死后,伊莎贝尔出乎众人的预料,又回到罗马。 伊莎贝尔的爱情悲剧,在淡淡的哀怨中蕴涵着复杂而深沉的意义。它与受外力阻挠而造成的传统爱情悲剧不同,这是一出完全由当事人自主选择命运而产生的悲剧。伊莎贝尔是由爱默生“相信自己、尊重自己”的精神培育出来的美国姑娘,她说:“我试图自己判断事物;我觉得,哪怕我的判断错了,也比没有自己的判断光荣一些。”她的悲剧就是由她“自己判断”所造成的。所有反对这桩婚姻的外力,包括姨母、表兄、朋友们的主张最后证明都是对的,只有她自己的判断是错的。而且可悲的是,她之所以失误并不是因为她太愚蠢,恰恰相反是因为她太聪明,太喜欢思考,有太多的独立见解。她之所以拒绝几位有钱有地位的求婚者,是因为她不愿意接受现成的安逸生活;她要慷慨“赠予”,于是奥斯蒙德自然成为她的理想对象。她主动选择命运,但命运却给予她无情的嘲弄。她追求自由而由此丧失自由,要求独立结果却断送独立,自以为不落俗套却“被碾碎在世俗的机器里”。之所以如此,当然同她本身的弱点有关。她太天真,太自信,浪漫主义幻想太多;然而所有这些又正是她可爱的方面,否则她就不成其为一个迷人的少女。她的悲剧是性格悲剧,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但同时又是时代悲剧,是在大西洋两岸新旧文化撞击中产生的悲剧。当时新崛起的美国,其文化正处在形成过程中,虽初具独立品格,却尚不够成熟。因此美国一些青年人如饥似渴地向往旧大陆的古老文化,难免要经历一个囫囵吞枣的过程,所以伊莎贝尔为奥斯蒙德那种浮面的文化教养所迷惑,也是不难理解的。从另一个角度说,在人欲横流的社会,爱情与财产的矛盾是普遍的,像伊莎贝尔这样的富家女,难免要成为他人不择手段猎取的对象,于是真正的爱情就很难与她有什么缘份。从更高的哲理层次上说,这也是个人主观局限性的悲剧。任何心明眼亮的人也会有目光达不到的盲区,伊莎贝尔为了要享有“自己判断”的光荣,就必须为此而付出代价。另外,太多的憧憬而又不自量力,必然带来太多的幻灭,勇于品尝禁果的人难免会失去天真无忧的伊甸园,这在人性的进化中也有相当大的普遍性。 在小说中,伊莎贝尔这个中心人物贯穿始终,牵动全局。作者在该书序言中说,他完全是从“一个特定的、引人入胜的少女的性格和形象”着手来构思整部小说的,所有的情节、场景、其他人物等,都是根据表现中心人物的需要来安排的。而写中心人物,作者把描写的重心又放在人物内心世界上,着力表现其品质、意识和感情,以及情节发展各个阶段人物的内心反应。小说中的事件、场景,其他人物的言行,都成为中心人物的一次次“启示”和“暗示”,使她逐步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作者小心翼翼地把题材尽量控制在中心人物的意识活动的范围内。所以“画像”实际上是心灵的画像。
全书匀称地分为三个部分。头一部分(1至19章)写女主人公初到英国时的经历,通过她和三个追求者和其他人物的关系详细介绍和分析了她的性格和理想。大量的笔墨花在描写她的自我评价和对世界的思索上。第二部分(20至35章)把故事引向欧洲大陆,通过女主人公同梅尔夫人、奥斯蒙德的纠葛,层层展开她心理的各个侧面,细致刻画她在特定生活场景中所显示出来的种种性格矛盾:既博学又幼稚,既刚强又软弱,既追求真理又固执己见,既深思熟虑又骄傲轻率。这样便铺垫了她落入陷阱的心理原因。第三部分(36至55章)写女主人公婚后的不幸,着重写她逐渐觉醒的过程,及其性格和心理的发展变化。第42章是全书最重要的一章,集中描写她发现受骗以后的自我反省和对丈夫本质的深入思考。这是一段优美精细、饱含深情和悲剧意识的内心独白和心理剖析,被公认为詹姆斯心理描写技巧的一个典范。小说的结局是伊莎贝尔回到丈夫那里去,这固然说明她软弱,也表明她勇于承担自己造成的后果,她的道德观要求她承担义务来照顾继女帕茜,使之免蹈覆辙。她虽然丧失了婚姻上的自由,但仍保持了精神上的自由,表明她在道德上战胜了奥斯蒙德。这样的结局也是符合一个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19世纪上层女子的性格发展逻辑的。
小说中的其他人物虽都为陪衬中心人物而存在,但大多也个性分明。像伊莎贝尔的姨母古怪而不失善良,表兄拉尔夫见解深刻而又富于幽默感,还有那心直口快的美国女记者,都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那位女记者斯塔克波尔与伊莎贝尔是知心好友,但性格全然不同。一个文静好沉思,一个活泼喜行动;一个钦佩古老的欧洲,一个偏爱新兴的美国;一个深思熟虑却会陷入迷途,一个粗疏豪爽偏能看破真相。两个形象互相衬托,相映成趣,增加了小说渲染美国女性纯洁正直美德的分量。小说中的反面人物是两个完全欧洲化的美国人:梅尔夫人和奥斯蒙德,但也没有把他们简单化、漫画化。奥斯蒙德自私冷酷,但他终究还有高雅的艺术趣味,他之看中伊莎贝尔,不仅仅是贪其财,更大程度上是把她当成活的艺术品来欣赏、珍藏。梅尔夫人固然世故圆滑,但她不过是上流社会一件小小的艺术摆设,多少也带点悲剧色彩。
《贵妇的画像》属于詹姆斯的早期作品,具有清新明快的风格;又经过20世纪初再次修订,因而兼有作者后期精雕细琢的艺术特点。全书洋溢着浓郁的诗情,人物性格揭示深刻而不玄奥,内心世界刻画细致而不繁琐,结构周密匀称,情节也较引人入胜。
2019年6月13日,英国伯明翰,汪珺彦正在向记者讲述她的故事。2005年,汪珺彦在伯明翰大学读硕士时遇到了家境殷实的爱德华。爱德华是做汽车改装的,同时也是一名职业赛车手。爱德华对汪珺彦一见钟情,用50万的珠宝首饰和一辆价值千万的布加迪老爷车表达自己的真心,汪珺彦虽然惊讶但是并没有完全答应他。直到爱德华将自己的护照和身份证主动交给汪珺彦,她才意识到这是真心追求她。两人结婚后,爱德华为她买个一套豪宅,13年间就像“金屋藏娇”一般宠溺。
汪珺彦来自辽宁沈阳,性格爽朗,独立坚强。从小家庭条件很好,在20岁时汪珺彦独自来到英国留学,在伯明翰大学就读商科硕士研究生。2005年即将毕业的她找到一份月薪一千多英镑的工作,每天过着朝九晚五、按部就班的生活。平静的生活从爱德华的出现开始变得不同。
爱德华比汪珺彦大10岁,是一名商人,做汽车改装,除此之外他还是一名赛车手。2005年7月,汪珺彦和同学去看赛车比赛,比赛结束后在赛车场拍照。就在这时,爱德华突然被这个女孩吸引过来,爱德华主动打招呼并要了****。爱德华没有隐藏对汪珺彦的喜爱,每天发短信聊天,大胆表白,希望汪珺彦能够接受自己。
相识短短三天,爱德华就约汪珺彦在咖啡馆见面,理由是自己比赛得奖登上了报纸,想一起分享这份快乐。汪珺彦对赛车颇有兴趣便应邀到了咖啡馆。让她意外的是爱德华将她接走来到了珠宝店,为她挑选了价值50万人民币的首饰,并顺势求婚。面对突如其来的求婚汪珺彦并没有冲昏头脑,她觉得太过仓促便没有答应。
两周后,爱德华再次尝试。他带汪珺彦来到第一次见面时的赛车场,向她详细介绍了赛车并带她认识了自己的弟弟和父母。两个月后,爱德华又带着汪珺彦来到一家汽车拍卖行,用一千万拍下一辆布加迪老爷车,车登记在了汪珺彦名下。接二连三的礼物并没有完全打动汪珺彦。直到爱德华将自己的身份证和护照上交,汪珺彦才答应。一个人将自己最重要的东西毫无防备的拿出来,可见他不是骗子。
曾经的担心不复存在,汪珺彦答应了爱德华。2006年,在双方父母的祝福下两人结婚了。婚后的生活让汪珺彦感到幸福,爱德华一如既往的宠爱,还将财产全部转到汪珺彦名下。汪珺彦住在豪华的别墅里,像其他英国贵妇人一样当起了女主人。不久,夫妇二人拥有了宝宝,两个男孩一个女孩。从小爱德华就培养两个儿子学习赛车,如今他们在赛车比赛中陆续拿到了荣誉。
汪珺彦和爱德华结婚13年,每天过得很幸福。虽然人到中年,但爱德华依旧把妻子宠成了公主。汪珺彦打理家中的一切,看着孩子们一天天的长大,生活幸福而美满。
英国在食物造假上的造诣应该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这点虽然被同根同源的美国有所继承,但还好并没有“发扬光大”。例一,英国人爱喝茶,尤其是中国茶。但毕竟19世纪时候清朝把海关把的严严的,英国人倒腾鸦片都赚不来几箱正经茶,导致英伦三岛茶价极高。然而,英国人对茶又是刚需,于是造假的机会就出现了。不法商人的目光落到伦敦周围有一种叫黑刺李的灌木,它的叶子尺寸和茶非常接近,于是把这种灌木的叶子薅下来,然后烘培制造出褶皱,炒糊一点颜色也就差不多了。当时有大量这样的假茶叶流通入伦敦的茶叶市场,而且价格卖的和进口的真茶差不多(这样刘强东之流就分不出真假了。。)以至于当时很多人都坚信灌木叶子的味道才是茶的真实味道,那些在花园品茶的贵妇不敢相信她们津津有味喝的东西可能就产自她们旁边小树上。你说你不喜欢喝茶喜欢喝咖啡,很抱歉,同样的手段也用在了咖啡上。当时英国的咖啡有个特点,苦但是不香,原因也很简单,一般杂货店的咖啡都是用烧焦的豌豆做的。绝大多数的英国咖啡都只能称作“带颜色的苦水”。例二,胡椒。胡椒作为香料之王,至今都在主流饮食的调味品中占据一席之地。而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内,胡椒的价格是极其之贵的(这点很多书籍中都有更详尽的描述)。19世纪的英国人当时也面临这种问题,胡椒价格太贵,而新兴中产对这种奢侈品的需求又是如此旺盛,因此造假的市场又出现了。造假者是怎么造假胡椒粉的呢?工序很简单,1 先搞一点真胡椒粉(得进点儿真的胡椒粉,胡椒味这么浓而且可辨性强不能像假茶叶那样瞒天过海),2 然后把胡椒粉撒到地上,3 再把这些胡椒粉从地上扫起来,嗯,你会发现,胡椒粉变多了!反复做几遍,一块钱的胡椒,就能卖出好几块了!然而吃胡椒的也不都是脑残,大家都发现吃一块肉撒的胡椒量好像越来越多了,而且似乎不是自己口味变重了,于是开始怀疑做胡椒粉的掺假。出于对胡椒粉的不信任,大家开始买推崇买一罐胡椒粒,然后现磨出胡椒粉。万万没想到,道高一英尺,魔高一英里,造假者的新工艺也出来了--1 搞一些压榨亚麻籽剩下的油饼,2 掺一点胡椒和辣椒进去提味,3 再掺土,4 最后把这种粉撺成胡椒粒大小的球。。。据当时的业内人士介绍,一罐胡椒粒里一般也会加几粒真胡椒,真胡椒粒的比例大概是16%。。例三,金属调色。如果你说吃点黑刺李、焦豌豆、灰尘小球对身体似乎没有太大的负面影响,那么接下来这个就真有点愚蠢加邪恶了。当时的英国人化学理论普遍一无所知,倒是在化学实践上颇有心得。比如当时的蔬菜不新鲜,餐馆的叶子看上去不绿,怎么办?厨师宝典告诉你,为了把叶子炖绿,你应该加上半便士铜币!最好再加点醋!在另外一本《女性宝典》里,腌渍酸黄瓜的一大诀窍就是要先在铜锅里把醋煮沸。有个主妇就是听从了这个建议,在品尝自己做的绿绿的腌小黄瓜后痛苦地死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