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湘潭人讲什么话,用什么词与湘潭的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
湘潭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季长,降雨丰富,气候较湿润。湘江穿城而过,境内还有涟水、涓水,有韶山灌区总干渠、南北干渠,还有水府庙水库——水网密布,湘潭可谓之“水乡”。这样的地理气候条件,造就了湘潭的“水乡文化”,进而又导致了一些与水有关的湘潭方言词汇的产生和运用。比如拉关系、走后门被喻为“走水路”;作风不正派的男人被称为“水老倌”;不正派、庸俗下流叫作“水里水气”(也叫做“流里流气”);肤色被称为“水色”。另外,因为湘潭河道多,尤其湘江作为长江的一大干流,自古至今,航运都相当发达。驾船的人,在水上生活,以船为家,就不喜欢说“沉”,所以讲“盛饭”为“张饭”或“装饭”。
湘潭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平原、水面俱备,与这些地貌有关的词语很多,甚至很多地方就以之命名。习惯上,湘潭人把“山”叫做“岭”,比如砂子岭、塔岭乡;把山谷中的平地叫做“冲”,比如毛泽东故居所在地韶山冲;把山区和丘陵地区局部的平地叫“坪”,比如黄荆坪。与水有关的,湘潭人把屋门口的水池叫做“塘”,如洪塘乡,岳塘区,泉塘子,响塘。水多,桥自然也多,以桥为名的地方如青山桥,云湖桥,双板桥等。 一种方言不可能完全脱离其源头在某个时期就突然诞生了,它总是与该地域的古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湘潭方言中有不少词语就是与古湘语一脉相承的,这些词在现在依旧用得很广泛。
例如,崽。《方言》是这样解释的:“崽者,子也。湘沅之会凡言是子者谓之崽,若东齐言子矣。”现在,湘潭人基本上称“儿子”为“崽”。但“崽”的“儿子”义,在用于称谓词后时已经开始虚化,主要用来表示“小”及亲切喜爱的感情色彩,一般用来指称“小孩、男孩、女孩”等,比如“伢崽”指“男孩儿”,“妹崽”指“女孩儿”。但在具体使用中,又往往习惯称男孩为“某妹崽”,这其实是对小孩的贱称,用贱称来称呼男孩可以避凶趋吉,使之易于成长;又把女孩称为“某伢崽”,就带有那种喜爱意,也表现了人们对男性的重视和崇尚心理。不过,“满崽子”(小儿子,父母子女中排行最小的儿子)一词可以讲是“儿子”意和“喜爱”意这两种意思结合得最完美的了。
又如《离骚》:“凭不厌乎求索”。王逸注:“凭,满也。楚人名满曰凭。”按照王力的拟音,读[b‘下eη] ,就是“朋”的音。如今,湘潭人称“水满了”也习惯上说成“水朋咯哒”。 所以,湘潭话中的“朋”很可能就是古楚方言“凭”的后代。
再如,起。《汉书·武帝纪》里有“起建章宫。”桓谭《新论·识道》里有“大起宫室”。这两个“起”,均为“建造”意。现在,湘潭人也是称“建房”为“起屋”。
另外,像湘潭人常常用的“你几好”的“几”(“多么”意),“一兜白菜”的“兜”(“棵”意)等都是源自古湘语。还有“堂客”(“妻子”意)、“后日子”(“后天”意)、“样范”(“模样”意)等词就是宋元明清古白话遗留下来的。 自古以来楚人尚巫信鬼重祭祀,王逸《楚辞章句》云:“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湘潭也受着这种巫风盛行、习沿尚鬼的巫鬼文化的熏陶,所以湘潭方言中有关“鬼”“死”的词汇不绝于耳。
为了表达对于鬼神的敬畏,湘潭人对于“死”和与“死”有关的事物有很多忌讳。用 “白喜事”表示丧事;用“老嘎哒”、“过咖哒”或“去(读kè)嘎哒”表示人死了;“棺材”叫“料”,“出殡”叫“上山”、“出升”。不过,“死”也有“程度很深”之意。比如,“我爱死你了”一句中,“死”是用来表示爱之深的;“她懒死了”、“这糖甜死了”则是表示懒的程度、糖甜的程度。
“鬼”在湘潭方言中运用更多。可用来表达对于人的爱称、戏称,如“小鬼”是指自家的或通称的小孩儿;“鬼崽子”指调皮的小孩子;妻子还会笑嗔丈夫为“死鬼”。可用于朋友间的戏谑,“鬼五十七”戏称对方不正经,故意捣乱;“鬼相样子”表示别人装腔作势,或打扮作派不让人满意。可用来骂人,例如:饿死鬼、怕死鬼、胆小鬼、懒鬼、短命鬼、好呷鬼(好吃鬼)、讨厌鬼、替死鬼、冒失鬼、糊涂鬼、窝囊鬼。可用来表示运气不好,“背时鬼”指一个人不走时运,“碰哒鬼”表示碰到不好的结果,“鬼寻哒”表示遇到不好的事情,出乎意料之外。
另外,很多传统节日的存在也产生了许多有特色的词。七月初七至十五俗称“过半年”,也叫“接客”,“祭祖”,初七到初十接新亡客,初十以后接老亡客。腊月廿三“送灶神”,廿四“过小年”,除夕“团年”。大年初一凌晨,农民在大门内设香供天地,祈求好年成,放“千响”,是“出天行”,出天行后是“拜年”,规矩是“初一崽,初二郎(女婿),初三初四拜团坊”,若是“拜年拜到初七八”,便“洗嘎锅子浪嘎”,莫怪主人缺乏招待了。 “民以食为天”,湘潭方言中很多词汇都与这个“食”字有着莫大的关系。
湘潭基本上种植水稻,湘潭人以米饭为主食,甚至讲“吃饭”也大都表示“吃米饭”。以米为原料的食物,有甜酒(新疆人称之为“醪糟”),糍粑,灯芯糕等。
具有特色的还有湘潭中路铺产的“药糖”,毛家饭店的“毛家红烧肉”。另外,农历三月初三要煮蛋吃,也叫“三月三”。原是一种农村习俗,农民认为吃“三月三”可以治风湿,防风寒。农民每年这个时候还要做的一道菜叫“夫子肉”,也叫“粉蒸肉”,做法是:将米碾碎,配上切得较大块的猪肉,再加上食品红和几味中药一起蒸。
都说湖南人不怕辣,湘潭人更是如此,简直是怕不辣了。所以,湘潭人爱吃辣椒,家中必备的一种调料是“辣椒粉”,也叫“辣椒灰”。湘潭人做辣椒的方法很多,剁辣椒,浸班椒(辣椒),班椒酱,豆豉辣椒,盐辣椒等等。
“食”文化对湘潭方言词汇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上述的特色食物上,还表体现在湘潭人根据“吃”发明了很多新词来表达某些意义。比如,“吃蕻子菜”用来批评接受奉承,“吃白豆豉”叫没本事,欺负人是“吃住(人)”,贪赃受贿叫“吃冤枉”, 白吃饭不做事是“吃空饭”。 新时期会产生大量新词,随着时代的发展,湘潭方言中也汇入了一些新词。这些词主要是来自湘地的流行时尚。
一些被当红主持人在高收视率的电视媒体中巧妙而繁复运用的词语就很容易成为流行,被大众广泛接受并使用,像《越策越开心》的主持人汪涵、马可就在节目中频繁使用“那确实”、“妹陀”、“策”等词。奇志大兵和杨志淳在他们的方言相声和双簧中使用的一些词语,如“哈利油”“杨五六”“灵泛”,也是在湘潭迅速流行。
表示调解纠纷、解决难题的“了难”,指卖主设圈套引诱顾客上当的“带笼子”, 表示出丑、没风度意的“绊式样”,还有用来指骗子的“撮把子”,称呼人的“的哥”(开的士的人)、“满哥”(年轻男人),都是最近几年才被湘潭人广泛使用的时尚词。
透过这些流行时尚词,我们能窥见湘潭人求新和从众的心理,也正是因为这样,有些新的方言词汇一出现,就很快成为湘潭人男女老少茶余饭后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某些词,甚至直接反映了湘潭人的性格特点,比如“舍得死”、“霸点蛮”、“耐点烦”、“恰跌苦”。
这个很复杂也,不过还是可以稍微说说吧。
1、H常常发作F,‘湖’听起来就是‘福’。但不是全部。如“hai”。F也有时作H。
2、N是不存在的,只有L。如‘南’发成‘兰’
3、跟长沙话不一样,卷舌音还是有的。SH,CH,ZH,跟普通话类似。
4、发音时,注意嘴巴包起一点,带o的音(因为湘潭话韵母常转到这个音)。发音部位要靠嘴前一点。嘴巴动的幅度不要太大,因为湘潭话其实是比较柔,比较含糊的。还有,较多韵母要带鼻音去读。
5、后鼻音读成前鼻音。eng---en,ing---in
6常用字
‘去’在表示前往的意思时,读“切”但还是“qu年”
否定词“没有”即“冒”
“吃”即“qia”带o的引发出来
常用语气词‘咯',‘倒’
“好”常用来表示“很”
“好多”有“多少”的意思。好久有“多久”的意思
暂时想到这么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