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年轻人惧怕回家过年?

为什么现在年轻人惧怕回家过年?,第1张

现在的年轻人恐惧回家过年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工作压力:很多年轻人在城市里工作,每天都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回家过年意味着要面对家人的期望和询问,加上短暂的假期时间,让他们感到很大的焦虑和压力。

2 经济负担:回家过年需要花费很多的费用,包括交通费、礼物费、聚餐费等等,对于经济状况不是很宽裕的年轻人来说,这可能会成为一大负担。

3 家庭关系:有些年轻人与家人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很好,回家过年可能会引发一些矛盾和冲突,让他们感到不舒服。

4 个人爱好:有些年轻人喜欢旅游或者参加其他活动,他们可能更愿意利用假期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是回家过年。

在职场中,与同事的三观不合可能是一种常见的情况。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采取一些策略来处理和相处。以下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思考和回答。

第一段:尊重和包容

与同事的三观不合时,尊重和包容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观点和信仰,并理解每个人有不同的背景和经历。通过尊重和包容,我们可以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并促进和谐的职场氛围。

第二段:避免争论和争吵

在与三观不合的同事相处时,我们应该尽量避免争论和争吵。这只会加剧紧张氛围,并对工作关系产生负面影响。我们可以选择避免敏感话题或者控制自己的情绪,以保持和平和谐的工作环境。

第三段:寻求共同点和利益

尽管我们与同事的三观不合,但我们仍然可以尝试寻找共同点和利益。我们可以关注工作中的共同目标,并努力达成共识和合作。通过强调共同点和利益,我们可以减少冲突和摩擦,并促进更加良好的工作关系。

第四段:倾听和理解

与三观不合的同事相处时,倾听和理解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努力理解对方的观点和立场,并尊重他们的意见。通过倾听和理解,我们可以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从而更好地相处和合作。

第五段:保持专业和职业道德

在与三观不合的同事相处时,我们应该始终保持专业和职业道德。我们应该尊重工作关系,并避免将个人观点和信仰带入工作中。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完成工作,并展示出色的专业素养。

第六段:寻求妥协和解决方案

当与三观不合的同事发生冲突时,我们应该寻求妥协和解决方案。我们可以通过积极的沟通和合作来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折衷方案。这样可以减少冲突和紧张,并促进更好的工作关系。

第七段:寻求上级或领导的支持

如果与三观不合的同事相处变得非常困难,我们可以寻求上级或领导的支持。他们可能有更多的经验和权威来处理这样的冲突。与领导沟通并寻求建议和指导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和解决问题。

第八段:专注于工作和职业发展

最后,与三观不合的同事相处时,我们应该专注于工作和职业发展。我们可以通过专注于自己的工作、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来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通过专业素养和出色的表现,我们可以赢得尊重和认可,无论与同事的三观是否一致。

总之,在与三观不合的同事相处时,尊重、包容、倾听和寻求共同点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保持专业和职业道德,并寻求妥协和解决方案。如果情况变得困难,我们可以寻求上级或领导的支持。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专注于自身的工作和职业发展,通过出色的表现赢得尊重和认可。

应该说李诞开创了中国脱口秀行业的辉煌。虽然李旦并不是中国脱口秀的开山鼻祖,在他之前,王自健应该说在中国脱口秀行业中是第1个敲门的人,并且把大家领入了这个行业,让大家看到了中国也有脱口秀,当然那个时候很多脱口秀都是在地下的,跟原来玩摇滚玩rap的人一样,是一个非常小众的群群体。有人说王自健的段子都是李丹,还有王建国等等人写的,但是并不能否认是王自健开创了中国脱口秀行业的开端。所以李丹的成功,如果不能承认王建国在这个行业中所做的地位的话,那么他的成功也无从谈起。其实按原来咱们对一人的标准来说,李丹并不是一个外形靓丽,而且很有流量的艺人。但正因为中国现在的综艺行业缺乏这种稍微有点儿散漫和人间不值得的谐星,所以李诞的成功也是有他的必然性的。因为李丹的幽默和原来传统的孝心的幽默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幽默方式,脱口秀的幽默是有一种价值观的输出和自嘲的形式在里面,而并不像原来的谐星或者是搞所谓的搞笑明星,他们都是小品的形式或者是要用一些非常夸张的形式来去搞笑。像之前爆火的沈腾贾冰,这些人他们的搞笑形式就属于很中国化的,而脱口秀这种属于比较自我的幽默形式。他也需要完全的把握好对观众情绪和状态的审视,和对舞台上表演节奏的把控,还有自我价值的一种输出,所以相对于相声而言,他的这种语言形式更讲究技巧性和临场的发挥还有一些必要的互动性。

回家过年,这是中国人特有的文化情结;回家过年意味着旧年的结束,和新年的出发,但是也有许多年轻人越来越不愿回家过年……

那么,你是否愿意回家过年呢?你是否也有一刻不愿回家呢?

今天知乎答主们就讨论了自己对于不愿过年回家的原因。

逃避现实

知乎答主@ 弗兰克扬分享了他的观点:

我自己这些年观察到的一个视角就是,随着年龄的增大,很多人毕业工作后的生活其实都挺无聊的。

虽然每天工作都挺紧张,也经常加班,压力也挺大的,时常还会因为焦虑或担忧一些事情而睡不着觉。

但说实话,很多时候都还是为了日常琐碎的工作而忙碌。

很多人上班的意义就是为了月底能拿到工资,其余的一切都不重要。

当上班变成了例行公事,就会逐渐麻木起来,而这个例行的公事如果自己不喜欢,甚至每天去做的时候都会感到厌烦的话,那就会把上班上出一种上坟的感觉。

每天出门前,心情沉重到极点,只要想到上班还要面对那些人,还要去硬着头皮做那些事,走路的双腿瞬间就能软下去。

那种略带一点绝望的压抑心情,每次来临,都能让一整天都不太好过。

很多人不求上班能开心,只要别压抑,别绝望,别非常痛苦就行了。

有时候,进入一种不痛的麻木状态,反而是好的,因为这样至少不会难过,也不会抑郁。

但是,这样过日子的特点就是,日子一天一天过,自己看起来忙忙碌碌,却又不知道都忙了些什么。

每天上班都盼着下班,都度日如年,却又总是在年底的时候感叹,怎么这一年这么快就过去了?

这一天我到底都做了些什么?和年初的时候相比有什么不一样?

大脑一片空白,什么都想不起来。

而回老家,就会面对这样的问题。

因为不管是父母还是亲戚,朋友或是同学。

大家都一年,或者多年不见了,见了面肯定会互相礼貌性地聊聊最近都忙什么呢?有啥不一样的?发生了什么新鲜事?

尤其是爱你,真心惦记你的父母,都会问你这一年都做了什么,有啥收获没有。

而你好像又是两手空空,头脑也一片空空地回来了。

虽然父母会疼爱你,会说,没关系孩子,这里永远都是你温暖的家,你一无所有了,只要父母还在,这个家就会接纳你。

而你还是无法面对自己又荒废了一年光阴,两手空空的事实。

很多时候,不愿意回去,并不是有多少事情不愿意面对,而是不愿意面对不堪的自己。

边界入侵、零和博弈、虚无感

知乎答主@ 宏桑分享了他的看法:

因为过年回家比起学习和工作都要复杂得多,未来不可预期不可控制,便会引发焦虑。

因为回老家遇到的问题,并没有像学习和工作一样有「努力≈成果」的公式,而是各种失控。

一、边界入侵

你需要面对你父母和亲戚们对你个人边界的入侵,他们会将自己的「人生经验」尽数传授给你,要求你执行他们那些或是道听途说或是自己都不执行的所谓道理。

一开始你可能还会跟他们说下你的看法,但说多了你就会发现,他们不是来跟你探讨的,他们是发现了「真理」然后单方面来指导你的人生而已。

所以你会开始用糊弄学去糊弄他们,「嗯嗯」「哦?」「对对对」「还有呢?」「确实确实」以求得表面的关系和谐,毕竟大过年的。

可他们往往不满意,他们希望你能像做检讨一样进行深刻的自我批评,发毒誓一定按照他们说的去做,再谦卑地收获他们「孺子可教也」的颔首称赞。

想起需要陪各种亲戚长辈演这么多不知道剧本也不知道台词而且一旦 NG 就会被口诛笔伐「不懂得感恩」「还是太年轻」「吃亏太少」,换谁,谁都焦虑。

二、零和博弈

回到老家,一圈亲戚围坐一块可以聊的话题,无非是工作收入怎么样、对象有了没、房车何时有,然后各自在心里暗暗较劲。

输了的话,你会跟前面一样获得群体安慰奖,赢了的话,地位最高的亲戚就会开出一条对他有利的新赛道,比如说比下一代数量、比人脉、比过去的辉煌历史等,让你披荆斩棘赢得的赞誉和羡慕嫉妒,也都秒变安慰奖。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最多持续几十分钟,然后等这个亲戚走了,又会来个新的亲戚,又会开始新的战争。

想到回去就必须被迫参与这种让每个人都疲惫不堪又不得不参与的项目和规则都未定的周而复始没有尽头的竞赛,自然会感到焦虑。

三、虚无感

熬过了亲戚的边界侵略,熬过了一轮轮零和竞赛,你终于可以躲进自己的房间里了。

你会觉得自己终于松了一口气,可以轻轻松松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了。

手机锁屏一扔,床上一瘫,啊,这真是过了个好年。

这是一个全民焦虑的时代,所有人憋了一整年的焦虑、抑郁、恐惧和愤怒,都需要在这短短的春节期间寻求释放渠道。

但你的焦虑,其实不是因为他们。

你自己,本身就特别焦虑。你也会担心学习担心工作担心对象担心房车贷问题,但是这些焦虑平常你是很少觉察到的,它们隐藏在琐碎的日常里,你可以成功地通过学习、工作、社交缓解这些焦虑。

而当春节这种全民放假的时候来临,没了日常琐事的遮掩,你必须直面这些焦虑,结果就是你连躺平休息都办不到。

所以,并不是回家过年这件事引发你的焦虑,也不是亲戚的洗脑和攀比博弈让你焦虑,而是由于你本来就是一个焦虑的人,而回家过年,扯掉了你掩盖焦虑的诸多遮羞布。

压力

知乎答主@米斯特汤分享了他的想法:

年轻人不愿意回家过年,原因只有一个:压力!

步入职场的年轻人,人在老家心在工作,放假前,常常会有老板留的「家庭作业」,文案、设计、思路,短短的几天春节长假,难免会把心思放在工作上。

如果拿回家一个大红包还好,但是大部分年轻人并不能如愿,被家人亲戚问到收入、职位、前途,更可怕的是亲戚当中总有那么几个人,哪壶不开提哪壶,拿你跟谁谁谁对比,这种感觉让年轻人恨不得赶紧离家回到公司所在地。

催婚逼婚催孕,家长的最爱却是孩子的痛苦。提起这个话题,轻的是尬聊,重的吵架不可开交,这哪是过年啊,简直就是过关!

随着城市化进程,生活水平提高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有农村那种乡味十足的过年感受:没有了对新衣服和美食的期待,没有了杀年猪,没有了放鞭炮烟花,没有了拜年走亲戚,没有了大家族团聚的气氛。

城市化的过年,无非就是对春晚的吹毛求疵,抱着手机电脑日夜不分的追剧,同龄人长年不在一起,甚至家族的人都陌生了,过年交流很难找回以往的年味。

不过,很多地区已经关注这个问题了,在努力打造有年味的春节,比如,建立春节大舞台,游园赏花,文艺联欢。作为年轻人呢,其实也没有必要把自己孤立起来。

长久不回家,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好好陪伴家人,尽一份孝心,联络感情。

作为家长呢,更应该理解年轻人,他们的生活方式已经不同于上一辈,他们有独立的思考,有自己的规划。

结婚也好,生子也好,晋升也好,只需要给他们建议,没有必要下任务,更不能强迫。

先讲一个我身边地例子。我的一个很要好的同学,从小是个学霸,他有个哥哥,从小是个学渣,但是很喜欢鼓捣电子产品。哥哥高考那年,正好赶上非典,那年高考题特别难,好多学霸也遭遇滑铁卢,于是分数线降了很多,哥哥也就阴差阳错得搭上末班车,压着分数线上了一个普通大学。因为喜欢电子产品,哥哥毕业后独身在深圳闯荡,积累了一些经验后,瞄准智能手机得前景,创办了一家开发应用市场的公司,成功抢占市场份额,几年后,赚得盆满钵满。等到弟弟考大学,自然不用说,顺利考上名牌大学,毕业后保送北大研究生。找工作时,弟弟在哥哥的带动下,也进入互联网行业,现在直接在给哥哥打工。

所以,父母担心孩子的前途确实是多余的,我认为原因如下:

1、如今的 社会 是一个多元化、动态性、信息化的 社会 , 社会 提供给人的几乎和岗位也特别多,甚至 游戏 打得好都可以用来谋生,甚至生活得很好。

3、不能以学生时期的学霸学渣来论英雄。想必每个人身边都会有学渣逆转翻盘的例子吧,多年之后,曾经的学霸可能还只是一个国家单位的小科员,而曾经的学渣已经是当地具有影响力的企业家了。当然,这也不代表就可以不努力成为一个学霸,因为学霸取得成功的概率肯定要比学渣要高得多,只是作为父母,不能因为自己的孩子是个学渣,就否定他的前途。

3、 社会 的发展具有不可预知性,以前父母认为的稳定的、有前途的工作,现在可能已经是夕阳产业,或者是被 社会 淘汰的对象,现在我们认为赚钱的、有前途的工作,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说不定以后也将被其取代。所以,不能以当下的认知来判断前途这件事,过多的担心和干预,可能会限制孩子的发展,作为父母需要做的是,努力培养孩子适应 社会 、紧跟 社会 的本领和能力,才是王道。

我的女儿三本毕业,找不彭工作,考个教师也没考上,她学的是师范类学校。当时那叫一千愁。可偏偏姐夫给他妹家孩子找了央企工作,孩子是专科,还没毕业,又因为没见过世面,没被录用。我找准机会,让姐姐给安排进去了。也不算抢了,姐夫家亲戚都是专科,人家不要学历真不够。女儿面试刚成功,我的2室公租房也下来了,正好孩子有工作了,又有房子住了。真真好事成双,我们不知哪辈子积了大德,按老公话说祖坟上冒青烟,让孩子这么顺利。关键是房子和工作,我们什么都没干,都是姐姐姐夫帮着办理,一分钱都没花。孩子也懂事,知道心疼她大姨和姨夫,经常买礼物看他们,处的关系非常好。愿天下的孩子也都顺顺利利的找到好工作,安排好生活

曾经我也是个让父母担心的孩子,如今我也为人父了,所以看到这个问题我心里冒出两句话: 可怜天下父母心,儿孙自有儿孙福 。

我大学毕业的时候进了世界500强,那时父母很为我骄傲和自豪,逢人就喜欢说我儿子咋样咋样了(可能不太讨喜哈,不过我现在理解了那种心情),亲戚们也把我当做榜样让孩子们跟我学学。可当时我一心想着创业,想着去改变世界,于是我不顾所有人的反对,毅然决然地辞职了,借了30万去开店。父母为这事没少跟我吵架,那时我也从来不回家,那时几乎等于是父母的耻辱了,每每别人问到你家孩子现在在做什么,都是回不知道他在做什么,我们说话他也不听之类的。说实话那时我也挺难过的,有时也想和解,干脆就按他们的意思去上班吧,可我坚持下来了,我认为我走的路是对的,我要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做,而总有一天他们也会明白我是对的。结果我那个店倒闭了,一下子欠了几十万的外债,回家是根本没脸的,父母也觉得白养我了,折腾了这么久非但没挣到钱,还欠下了对他们来说是天文数字的外债,在亲戚朋友面前也绝口不提我的名字。

那时候我心里既有愧疚,也有埋怨,我觉得我已经够难了,你们还来落井下石。后来我才想通了,父母不是真的希望我有多大出息成为他们炫耀的资本,而是真的希望我过得好,而在他们看来,有稳定高薪的工作就是过得好,只是跟我们的想法不一样,不善于表达才造成的这种误会,所以我说 可怜天下父母心 ,没有哪个父母不希望孩子过得好的。

而如今我也有了女儿,在跟她相处的时候我也总会有忍不住想管她的时候,包括一些习惯我觉得不好,或是一些行为我觉得欠妥,就比如她特别粘人的时候我担心她长大不够独立,就会跟她说不要这么粘人诸如此类,我常常跟老婆说孩子的哪个习惯我觉得不好,怕将来怎样怎样的,老婆就说我太杞人忧天了, 儿孙自有儿孙福 ,操那么多心也没用。我才想通了,我现在的心态就跟我父母是一样的。所以,操那么多心干嘛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即便是自己的孩子。

所以,如果你的父母太过担心你,你先理解他们的心情,然后走自己的路的同时让他们安心;如果你过分担心自己的子女,那你就试着放手,你也管不了他们一世,儿孙自有儿孙福!

互联网自由职业者,从事搜索引擎营销、自媒体营销和实体店营销策划。

连续创业者、获得江苏省优秀大学生创业项目大奖、拿过百万天使投资、政府奖金津贴。

说说我小姑子吧,普通二本,高考报专业时,选了幼师和教师。

我家公家婆那时不知咋了,非要我指导她报考,要知道,我小叔子小婶子学历都比我高。为了不干扰我们,家公家婆把我6个月大的小孩抱去带了。

我否决了小姑子的两个报考方向。

小姑说她能考个老师,以后就家近,入体制,混吃等死就行。我说年轻人就不能有点志向。我给她二个方向,一法律,以后的 社会 ,无法难行。二金融,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一行来钱快,不快也比一般人有优势。在她的坚持下保留了教师在第三。

她说她的分上不了法律专业,这专业分不低,我说都二本了,毕业了专业比学校重要,让她自己评估了两个有法学专业的二本学校,报了。

职业是有高低贵贱的,不要被书本骗了,有些工作,你辛苦一辈子,连别的职业的起步点都不及,在我的洗脑下,她接受了。

后来第一志向被法学专业录了。她很开心,家婆说,上学后考个教师资格证,以后就近找个学校,能当个老师就不错了。我表示吐血,这低期望值,娘俩一样的。

上大学真考个教师资格证,我千骗万骗让她考律师资格证,她说她学校,每年平均只有4个考过,我说你就不能是那4个的一个,要进就进公检法,你这性格,就适合混机关单位。相信我,你一定进。小姑一脸懵懂,不知我哪来对她的自信。闭关半年,掉了大半头发,考过了。省考国考公务员都没过,后来报了深圳东莞的法院,几百人中突围,都过了,权衡再三,留在深圳一家法院当合同工,现正在攻国考,看能否进体制。

家婆表示,没指望过有儿女能进公检法工作,特别开心,天天讲她亲戚密友听。

所以,命里有时,齿轮会推你向前。

一点都不多余!我是美术培训教师,从事美术高考培训工作。我的孩子从小就没有跟我学绘画。刚上初中的时候我发现他因为没有目标,学习没有主动性。就建议他学绘画走艺术生的路,他很反感说不要把我的意志强加于他。我也没办法就由着他,结果到初二时发现他上网打 游戏 成瘾了!成了真正的“网瘾少年”竟然因为打 游戏 把他妈妈都打了。这时候我不得不“出手”,并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使他“屈从”于我。经过一段时间的绘画学习,逐渐有了兴趣。竟然有考央美的想法。于是我因势利导,强调文化课的重要性,他才心甘情愿的开始补习文化课。进入高中阶段专业课和文化课都能主动学习了。

高考时统考和单招专业成绩都很优秀,文化课也过了二本线。报志愿的时候因为当年没有平行志愿,为了保险起见选择了省内一本985211院校并被录取,反观央美结合文化课成绩也能录取。但是他说不后悔,因为他说如果当初没有选择艺术,按他的学习状态即使只学文化课成绩也只能这样,上不了一本院校。更别说双一流院校了!如今孩子大学毕业入职 科技 公司第二个年头了,年薪也涨到二十多万。虽然当地的房价很高,但是比起月薪四五千别的专业的同学他还是很满足的。现在已经开始学会存钱,不让我们帮他买房。现在也变得很懂事,完全可以自立,不用我们操心了。所以说作为家长在孩子成长的关键点该操心的必须操心!要善于引导,激发孩子的兴趣点,避免一味的“说教”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俗话说“儿孙自有儿孙福”,现在看来一点儿也不假。我有一位朋友,她望子成龙心切,从儿子小学开始,她就天天晚上陪着儿子做作业,老师布置的做完了,她又给他额外安排了许多,母子俩常常搞到半夜十一二点钟……到了初二,她儿子的叛逆期到了,再也不愿意听从妈妈的安排,而是和她大吵大闹,数次弄得儿子差点跳楼,还有一次她儿子拿着一张凳子直接砸到了我朋友身上……这下我朋友老实了,再也不敢管她儿子。眼看着儿子成绩越来越差,做妈妈的虽然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可就是无能为力(因为儿子在妈妈的严格管教下,已经非常厌学了),最后她儿子只考了个最差的专科……就在我朋友伤心失望的时候,她的儿子却迷上了网络直播,就在里面唱起了歌,听说每个月还挣不少钱呢!(具体的我也不懂,我女儿听过,说是唱得很不错)自从自己的歌声受到了粉丝的肯定,她儿子现在是信心百倍,打算多攒一点钱以后,去正规的音乐学院旁听,多学点专业知识,自己将来也做音乐人,听说那才是一条长久之路……自从她儿子干上这行以后,状态还不错,所以我朋友开心多了,虽然我们这些做妈妈的不懂这条路以后咋样,但看着她儿子不再颓废下去,心里就高兴了。所以说我们老家也有一种说法:“算路不由算路来”,不是说你想孩子成为啥,他们就一定能成,顺其自然就好,只要不对孩子放任自流就行!

父母是孩子的保护伞,时常父母都为孩子顾虑这顾虑那。顾虑来顾虑去,最后发现都是多余的。 我有一个堂哥,以前在小学考试基本都是倒数第一。学习成绩差也就算了,还经常闹事,真是操碎了父母的心。 父母还真心觉得以后这孩子的生活会暗淡无光。而我好好学习,成绩还算可以,他们觉得我以后应该比较光鲜亮丽。可是造物弄人啊,我现在只能在小城市过个一般人的生活。而我的堂哥小学毕业就去广东打工,后面跟人组建了一家钢铁厂,现在已经是自己独大了,生活那真是风声水起,用一句话形容就是“一人干活,全家享福”。他一个人拉起了他们家的家族。

父母担心孩子的前途初衷不错,但孩子有孩子发展机缘。毕竟孩子的事还是要孩子去完成,过多的担心只是徒劳。现在是多元化的 社会 ,无处不在的商机。 也许有的人被父母安排到了稳定的机构,但心里又不满足这家机构,看了这故事后想出来创业。创业是有风险的,虽然成功者不在少数,但也有很多失败的。这里讲这个故事只是为了说明“不要为孩子前途做多余的考虑”,孩子有他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作为父母的只要好好引导他,不要让他走入邪道即可,没有必要为他的人生规划做过多的安排。

大时代的发展和个人的命运起伏是决定我们人生方向的重要因素。作为家长的很容易根据自己的经历去套孩子的成长,而这种套用有时应和了时代发展,有时却不见得。而“娘养的身,自长的心”,各人有各人的运命轨迹,并不是家长们能左右的,自然“回头看时”,觉得没有按原计划实现是很自然的事情。

比如,我们兄妹的成长。我爹年轻时是全乡唯一的高中生,而那时是工农兵推荐上大学,按说爹被推荐上大学应该没问题,可是等到他该上大学的六几年,正好赶上三年困难加上各种运动连天,大学名额严重减少,他就没有机会上大学了,这成了他人生最大的遗憾,也失去了改变命运的良机。只能说,时不我与,我爹没有这个命!

于是,在他的认识里,上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于是拼死拼活都要我们兄妹三个上学。家人对我们的要求严厉而简单,只要好好学习,地里农活再累都不用我们干一分。两个哥哥都是70初人,那时农村一般没有谁家会拼死拼活供孩子读书的,通常一看学习不怎么样,直接就让回家种地了,而我家不同。就拿最费劲的二哥来说,小学时罚站讲台都能睡着,从初中起就不进学校,打群架、包夜捅台球……就这父母都没有放弃,生拉硬拽地把他拖进了高中,又东借西借地给他买了个定向大专(估计很多人都不知道啥叫定向了),最后,终于算是也留在了城市。对比我们村其它与他们同龄的人,他们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在两个哥哥的时代,对农村娃来说,读书上学那就是最有远见的投资。

而到了80中的我,父母仍是严厉管教,全力供我读书。但此时,时代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4年,我上大学时,国家已经开始大规模扩招,读大学的边际效应逐年递减。虽说,我是我们三人中学习最好的,读的大学最好的,但是大学生已经满街都是了,毕了业找工作也是千辛万苦。除了大环境,还有一个非常大的因素是,过了20岁整整十年我都像鬼迷心窍一样,茫然不知所踪,没有勇气离家自己找工作,也没有认真考试考工作,直到毕业后七年时才算找到一份稳定工作。

所以,我娘现在常说,“人啊……”要强了一辈子,七十多岁的年龄回头看,却只有这两个字。时代跌宕与个人命运起伏,特别是对中下层的人们来说,未来、下一代,作为家长真的没有太多能力去左右。孩子出生,犹如父母在大海上放行了一首船,它有它的方向。

家长担心孩子的前途,的确是多余的。

俗话说:“儿孙自有儿孙福。”,父母想让孩子做什么,孩子未必听话;即使硬着头皮做了也不一定做好。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情可以理解,但孩子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父母不能越俎代庖。

就拿我的一个同学来说吧,九十年代高考落榜,父母让他复读他不肯。他在家搞起了养殖,因为没有经验和技术,他赔了个精光,没办法只得到一家大型养殖场打工,由于有高中学历,公司安排他养种禽,经过几年的工作他积累了经验,公司把他提升为技术员,慢慢的又成了场长,现在已经成为部门经理,年薪20多万,比考上大学的同学还风光。

只要孩子不走歪路,父母应该尊重他的选择,也许会“有心插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家长有时为孩子的前途着想,担心或过多干涉孩子的前途,确实是件出力不讨好的事情。首先,这不仅仅是两代人年代隔阂的代沟问题,更是我们用我们的老眼光去看新的事物,远远不及自己的孩子的知识面广和看问题的全面;我也是受同学的蛊惑,觉得女儿学一个计算机软件,这个职业还是比较吃香的事情。所以呢,就在2016年的夏天,让女儿去北京考查学计算机的学校;夏天的北京还是很热的,那时候女儿也是非常的胖,所以说很怕热;当时她一直不愿意花只万块钱到北京,去接受一个计算机的培训,所以说心情不是很好,加上到了学校看的时候,学校并不是想象的那么正规、那么好;再加上心疼花了1000多块钱,让她大老远的跑来北京受罪,女儿心中早已带着无名之火、情绪异常激动地冲我大喊大叫,竟然说我白痴,听他人忽悠;作为长辈的我,受自己孩子的数落,心里实在不是滋味。从那以后我心里就留下了阴影,怎么也是想你大学毕业了,出去能找个好的工作,还是借钱培养你学计算机软件,你还不领情,搞得这么大的意见,有道是好心办坏事;所以从那以后,我再也不过问女儿工作的事情。即便有时候她想和我商量,她选择工作、跳槽到别的公司,咨询我发表一些意见和建议,我们都只是说叫她在外面注意点身体和注意点安全,诸如此类,作为长辈关心晚辈的客套话;除了上面说的关心下一代,知识面、以及我们两代之间的代沟之外;就是一个行业受欢迎程度不是一成不变的,也许今天是受欢迎的好行业,明天就成了淘汰的行业;另外一点,就是想想孩子的兴趣问题,如果你硬逼着小孩干不愿意去干、学不愿意学的事情,父母就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身上、把自己没有完成的心愿,强加于自己的下一代;有的孩子在家长的强迫之下,甚至走向了极端;现在女儿选择的是她自己喜欢的文案工作,她自己选择的路,其中的酸甜苦辣,她自己承受,她也会有动力去努力适应自己选择的路;而且文案也是比较适合女孩子做的事情,为她现在的选择,我们也是非常支持。所以现在看来,当初担心小孩的前途是多余的。

杨澜是我非常喜欢的女性,没有之一。按理来说她与我老公别说八竿子,就是八千竿子也打不着边,但事情往往就是这样的出人意料,越想不到越容易发生。我将此二人想进了一篇文章里,说是表扬也好,夸赞也罢,总之,近来越看老公越觉得顺眼,马伊琍在文章出轨后发微博称,有他可以,没他也行,但我想说,我离开了老公可能还真不行。

不仅如此,我还发现我似乎渐渐同意他所说的女人最好要拥有“萝莉脸和御姐心”这个我原本不屑一顾的观点。

先说杨澜

长期以来杨澜给我的感觉就是知性、优雅、美丽。近期她写了一本新书,叫做《世界很大,幸好有你》。买之前忽然发现原来老公的书架上早就摆放着她的书,是早期她与朱冰和著的两本书,分别是《一问一世界》和《幸福要回答》,于是就翻看起来。

读着读着,好像我渐渐搞清楚了为何会如此喜欢她。

书中张海迪的例子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说的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政治环境下,张海迪因身残志不残的高贵品质得以有机会进行人民大会堂,有关领导提前告诫她应该把烫成大波浪的长发夹起来,结果当她即将进入聚光灯前果断取下了发夹,让一头秀发瀑布般地披在肩头。

此事给了杨很大的触动,她觉得任何事情都不能阻止女性对于美的追求。

杨小时候特别希望拥有一双大眼镜,即世界**张梓琳那样的,结果张告诉她,当初做模特时她之所以会被大牌时装秀拒绝,原因就是对方觉得她的眼睛太大,没有东方神秘感,西文人更希望她有一双“眯缝眼”。

此事后杨发觉,如何定义美本就是件难事,所以美要有自己的主张。

有意思的是,她还特意在采访中问过几个嘉宾这样的问题,即你的哪个瞬间最会被男朋友深情注视。答案很少有说是一番化妆之后,往往是一个小小的举动,比如嘟着一张油乎乎的嘴,从不是镜子的玻璃整理衣着等。而她本人也回答过这个问题,她说香港阳光卫视开播那天,她连照镜子的时间都没有,并怀有七个月的身孕站在酒会门口,却被众人称赞为“你是我看到的最美的孕妇”,她认为那是迄今为止最美的一天。

所以你最迷人的时候,并非一定需要刻意装扮,反倒是不经意的举止流露更能打动人。

杨澜向来都是以知识女性著称,一次她在一段宣传片中着一袭红裙即兴来了一段拉丁舞,被观众认为与平时的她是截然不同的,事后还被崔永元调侃,但她认为这样才活得更本真、更纯粹。

综合来看以上这些内容就会发现,自己从前刻意为美而美,盲目跟风从众的心理是错误的,反倒是活出自己的精彩才最重要。

“逗逼”老公

以前我总认为他不够成熟,虽已为人父,却单纯的像个孩子。

为什么这么说呢?

去海边玩,还没看见海呢,老公就迫不及待地把衣服脱了,仅穿个泳裤来回晃悠,还时不时兴奋地来几下冲刺跑。

我问老公你不觉得自己幼稚吗,他就给我讲了个笑话,内容是这样的。

有一匹狼在追赶三个人,前面有三个洞,三个人分别跑进了三个山洞,狼想都没想就直接冲进了最左边的洞,接着他就问我为什么,我想了各种答案,最后他说了三个字——“我愿意”。

他喜欢在家没事时听些HIGH歌,并跟着大声唱出来,其实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歇斯底里的唱,所以他一唱我就喊停。于是他就可怜兮兮地跟我说,“老婆,让我再唱两句”我就给他数数,一句。。。两句。。。停。他告诉我,这里是逗号,不是句号,所以不算一句。

音乐响起怎能没有舞蹈,而他跳的舞和他唱的歌一样,根本没法看,他从未学过任何舞蹈,就是跟着节奏瞎跳,没有丝毫美感可言,有的只是无穷无尽的逗逼表情及夸张的疯魔动作。宝宝看他跳舞时神情往往是僵住的,眼神是一愣一愣的,我总怀疑是不是被他爹吓着了。

大外甥特别喜欢和老公玩体感游戏,不玩不要紧,玩了之后一秒变逗逼。大外甥向来以“混世魔王”著称,结果我老公比他还要疯魔。

他哄孩子似乎要比我哄简单一些,有时仅仅依靠面部表情能将宝宝哄得哈哈大笑,原因是他的动作实在太过夸张(完全可以媲美傅园慧)。老公算笑点很低的人,稍微有点事就笑得很夸张,可怕的是宝宝竟然继承了他的笑,我实在不觉得这是件好事。

通过这些例子,你能觉得他是个成年人吗,完全就是个小孩子嘛!

而在今年暑假,因宝宝渐渐懂事了,所以我们出去玩了几次。在这几次旅途中,我发现老公其实并不像之前想象的那样。我慢慢地由觉得幼稚他转变为认可他,有时甚至渴望成为像他这样的人。

自驾去外地,道路不是很熟悉,有些弯拐得很急,一不小心别了后面的车,对方司机立马开骂,我从车窗里很明显地看到司机在“卷”他,于是就问老公是不是挨骂了,想给他一些安慰,他则轻松答道:“没有,他在说,哥们,开车时稍微留意一下呗,你刚才不小心别了我一下。”

住旅店时店家说我们把她的床单弄脏了,并提出了相当无理的要求,我气不过就与她对吵,结果刚吵了两三分钟,老公突然出现并告诉店家他已经洗干净了,于是这件事就如此莫名其妙而简简单单地平息了。

有时,孩子持续的哭闹声把我给惹烦了,气得我都想把他从窗户扔出去,老公就立马赶快来,心平气和地对正在大哭大闹的孩子说,“咋得了,小哥们,让人给煮了?”(改变自一个医药广告,里面有两个螃蟹就是这么交谈的)

当然,他并不总是如此温和,但大多数情况下确实是这个样子的,反正比起我来,他发火的次数实在不值一提。老公还说女人总说自己委屈,却不知女性寿命通常要多于男性,为什么?因为女人再芝麻大点的事都能絮叨个半天,而我们男性却只能听着。两口子吵架,男人能够而且唯一能采取的最聪明办法就是闭嘴,但内心却备受煎熬。所以,他认为女人只是多一些痛,而男性却要为此减少寿命。(当然,对于这个观点,我只当是一个屁,放完就拉倒了)

他总说他就是想活得简单、随性一些,太复杂的问题他也考虑不了,所以也不去多想。我认为后半句有点假,如果是真的,那他为什么要读那么多书呢!前半句倒是比较认同,因为当初与他相识时觉得和他在一起很自然,如同家人一般。交往时他不会刻意去讨好我,因为他亚根儿就不会,也不大会说话,这反倒能让我觉得很踏实。

有时上下班路上,我没什么事做了,就会想他的好。主要是因为有些事确实不是他的错,但出现问题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找他的毛病,并大声“熊”他,他也不怎么争辩,任凭我一个劲地说,事后等我心情好的时候再跟我解释,所以我觉得他其实挺可怜的。(不知为什么,写到这我忽然想掉几滴眼泪,当然,仅仅是“想”)

教育理念

宝宝在海边一个劲地往大海深处走,我站在岸边大声朝老公喊,“抓紧把孩子弄出来,里面太危险了,也容易受凉”,他则慢悠悠地说道:“有一种教育方式叫做顺其自然。”

觉得天气比较凉,宝宝衣服湿了容易感冒,我就立马想给宝宝换衣服,老公则劝阻道,“你看睿哥玩得多开心呀,这时还是不打扰他比较好。”宝宝玩完了,老公立马急匆匆的把他抱回旅店,本来我还想问他为什么走得这样急,但看到他到了旅店后立即打开热水给他冲洗,洗完还不停地用手给他按摩我就明白了,其实他也怕孩子感冒。

孩子一感冒我就容易着急,看到老公轻松的表情我甚至都觉得可气,他就说,“我主要看他的表情,头发热是次要的,关键是宝宝的状态,若他高兴我就放心,若他难受我才心疼。”有次孩子感冒,我和老公都去上班了,他打电话给我说,“你说我一个大老爷们,按理来说孩子感冒很正常,可为什么我就是坐立不安呢,跟个女人似的。”

在婴贝儿给宝宝选哄他睡觉的费雪小海马,只有蓝色和粉色两种颜色,我很自然地要去拿蓝色的,他却非要买粉色的。我说这不是小女孩用的吗,他就嘲笑我道,还幼儿老师呢,连这个都不知道,在教育理念发达的芬兰,早就不提倡在宝宝很小时就区分性别教育了,并说出了出处,是罗敷写的《这么慢,那么美》,一本介绍北欧生活的畅销书。

去年学校组织听讲座,我获得了一些新的教育理念,想讲给老公听,结果他说他早就知道这些了。起初我还以为他在吹牛,直到我从书架上找书时才发现,自从有了宝宝以后,他的书架上少了一些乱七八糟的书,多了许多关于教育的书。

于是我又想起了之前发生的一件事。他一直给我的感觉就是闹腾、咋呼,一次却罕有地情绪低落地跟我说他有些害怕,初听这两个字时我差点没笑喷,心想连你这五大三粗的身板都害怕,我还怎么混啊!但看到他有些沮丧的表情,我还是忍住了并问他害怕什么,他说他害怕搞不好睿睿的教育,担心把这件“艺术品”给毁了。我就在一旁劝道,别担心,别把教育孩子视为一种压力,可这似乎并没起多少作用,又过了一会儿他突然两眼放起光来说道,没关系,我多读几本有关教育的书,我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教育孩子,这样我就不害怕了。

近期,王宝强事件闹得沸沸扬扬,风头一度都盖过了奥运会,当我们都将注意力集中在马蓉身上时,老公却对我说,他们的两个孩子可怎么办啊,我心想他还真是多事,就随口说了句,这还不好办,一人一个啊。他说,若真是这样麻烦就大了,分给马蓉的孩子长大了该怎样面对他的同学、他的老师、他的朋友呢!我竟一时语塞。

“萝莉脸,御姐心”

我有时觉得他说出来的话很恶心、很低俗,甚至可以说是下流,更可气的是竟然还公然发到了微信上。我登录他的账号删除了几次,结果他照样发,只不过说话的方式委婉了许多,表面上看没有什么,但仔细一看依旧令人窝火。

所以当看到他总结的这句话我觉得很别扭,每次他在阐释的时候我都装作不愿意听,他却不管不顾自说自的,后果索性写了篇文章,于是我就稍微看了看。

老公说他是看了两本女性写的书以后才总结出的这样一条女性标准的。这两本书分别是胡辛束的《我想要两颗西柚》和咪蒙的《我喜欢这个功利的世界》。

其中第一本书中有这样的字样。

“我想你了,我请你睡觉吧”

“我的内衣买了很多套,清新的,性感的,每一种都可以穿给你看。”

“我这辈子就是要睡他,谁说都不好使。”

胡是92年的小姑娘,显然可以称做萝莉,比我这个90后小不了多少,却写出了如此“露骨”的字句,老公认为是因为她生活在特大城市北京,比较容易接触到新思想,更重要的是她还在杜蕾斯公司做了几年文案。他并不认为露骨有什么错,说女人就应该这样,女性柔弱美只是传统,如今就应该大胆奔放一些。

他还说王小波老婆、国内著名性学家李银河在书中写过这样的内容,说的是国内女孩在发育期面对胸部发大往往不知所措,一般都会选择缠些东西使其看起来并不太大,显然这是有悖于正常的生理健康的。所以,他认为女孩要敢于展示自己的大胸(多么无耻的想法啊,我竟然还动笔写了出来)。近期新拍的《西游记》举行海选,有的女性故意掉了个带,以突显出自己的大胸,我对此鄙视的不要不要的,而他却说,起码比缠胸的行为要强许多。胸大不是错,展示也没有错,因为展示是自己的事,要是碍眼你可以选择不看啊!

(这一段我是有多么想删了呀!)

而在第二本书中出现过这样的文字。

“别扯了,这世上根本就没有怀才不遇。你不成功,只是因为你还不够牛X。”

“要是你觉得你在哪个领域做得不够好,别废话,乖乖滚去练习!”

“贞操不是不重要,但没你想得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你的价值观你的见识你的智商你的趣味。”

从中可见咪的文字相对要“泼辣”一些,甚至可以说是霸气。但这背后需要独立性做保证,经济独立是一方面,其他方面也要相对独立一些,因为这样在谈恋爱时才会更纯粹一些,不会因为世俗的偏见或者男权主义思想而被归为弱视群体。更简单的说就是要做到有男人固然很好,但没男人老娘也不怕。

不仅如此,最好还要做到下面几点。

比如遇到爱时要敢于大声说出来,千万不要玩暗恋那一套,以免错过了值得爱的人。

注重健身,他说喜欢健身的女性就好像“柴鸡”,肉质紧绷有嚼头,女性瘦固然重要,但也比不过健康。

还要多读几本书,最直接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聊天时能显得不那么愚蠢,另一个是能与老公有共同聊天的话题,别小看后边这一条,因为他说不少男女关系破裂就因为男的一直在进步,而其妻却始此没跳出原来的生活圈,没能与日俱进。

总之,想做拥有“萝莉脸,御姐心”的女性并不容易,不仅要外形甜美、可人,性格狂野、奔放,还要足够独立,注重身心修养等。

老公将这样的女人戏称为野蛮女友升级版,认为以后符合这个标准的女性会大受欢迎,甚至会成为一个趋势。

看到他的理念,我的第一反应是想揍他一顿,因为“老娘”似乎一条也不符合。为解气我打算给她生个女儿,看他能不能把自己的女儿塑造成他所说的样子。

我自认为是个比较保守、比较传统的女性,对于他的这一想法起初我是不屑一顾的,尤其是在家中备一些性感内衣,如今竟然还写了出来,这只能说明,虽然我不想承认却又不得不承认,在内心深处我似乎有些认同他的这一说法,或者说是被他给洗脑了。

结尾

哇!没想到一下子写了这么多字,由杨澜写到了老公,又写到了老公的“主张”。

其实老公总结的女人要有“萝莉脸,御姐心”,说到底跟杨澜所说做真实的自己如出一辙。只不过杨澜说得比较更“阳春白雪”,而老公偏“下里乡巴”一些。

(下面这个例子我本来也不想说,但说了觉得表达的会更充分一些)

有本书叫做《没有神的所在》》,初看书名并不觉得有任何异样,但翻开后就会知道这是本解读《金瓶梅》(提到这个书名有些人可能就会诡笑,和早先的我一样)的书,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说的是韩道国妇人王六儿,长得又高又黑,连自己都觉得不会被西门庆看上,结果西门庆见到她以后“心摇目荡,不能定止”。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怪事,作者是这样分析的,当时“精神”美学仍主导着整个中国的时尚概念,讲究的是温柔、婉约、细致、柔弱、神韵……完全没有又黑又高女人的立足之地,但是若放到现如今,当个名模却完全有可能。

于是得出结论,所谓的审美标准,随着时代发展其实是一直在改变的。

而我的看法是,女性确实要展现她的美,千万别以为自己不美,不同人对于美的标准是不同的,再丑的男人也会有个女人,而再丑的女人也会嫁出去。

也就是说,容貌是次要的,思想才是主要的,想开了,就好了。所以女人要爱惜自己,认清自己,做好自己。

注:原本我想给文章起个类似于“新时代,新女性”这样的题目,但老公说这样的题目放到《》上绝对不会有点击率,于是“强行逼迫”(其实是建议)我改成现在的题目,特别是本文还如此之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40712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9
下一篇2023-11-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