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里绝大部分篇章叙写的是神仙狐鬼精魅故事,有的是人人幻境幻域,有的是异类化人人间,也有人、物互变的内容,具有超现实的虚幻性、奇异性,即便是写现实生活的篇章,如《张诚》、《田七郎》、《王桂庵》等,也往往添加些虚幻之笔,在现实人生的图画中涂抹上奇异的色彩。从这个角度说,它与六朝志怪小说同伦。但由于其中许多篇章描写委曲,又有别于六朝志怪小说之粗陈梗概,与“始有意为小说”的唐人传奇相类,所以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之为“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文学传统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但如何继承它却取决于作者的主观选择。蒲松龄没有选择当时流行的现实主义创作路子,而是借助志怪传统,创造了一个虚幻的花妖狐媚的艺术世界。本来志怪在六朝人那里,只是为了“发明神道之不诬”,而蒲松龄却用它来关照和表现人间的世界,文化意蕴完全不同了。从艺术表现手法上说.作者的确实现了两种传统的整合,称得上是文言小说的集大成者。六朝志怪小说大都形制短小、情节简单,缺少细腻感人的艺术魅力。唐传奇在此基础上有了发展,除内容的变化外,结构上从六朝“粗陈梗概”发展到有头有尾、情节丰富曲折的完整故事。艺术上主要通过“尽设幻语”的虚构手法,完成优美动人的故事。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当中就记载了一吸食人脑的怪物的故事,但是最终蒲老先生也没说出这种怪物是什么?下面我们先来看这个故事(《聊斋志异》第一卷第二十五篇《野狗》)。
明末清初,据说在于七之乱的时候,清军杀人如麻。于七之乱,指清顺治年间山东半岛地区于七领导的一次颇具规模的农民起义,自起义至失败,起伏持续达十五年之久。于七,名乐吾,字孟熹,行七。明崇祯武举人,山东栖霞县人。顺治五年(1648 ),他领导起义农民占据锯齿山。七年(1650 ),攻宁海,杀死登州知州。后清政府笼络招抚,任命于七栖霞把总。顺治十八年 (1661 ),于七不堪压迫,再度起事,以锯齿、昆嵛、鳌、招虎诸山为根据地,活动范围及于栖霞、莱阳、文登、福山、宁海等县。清廷命禁军及山东总督统兵会剿。康熙元年(1662 )春,于七溃围逃去。起义失败后,清廷株连兴狱,对该地区人民进行血腥屠杀。
当时,有一个叫李化龙的乡民从山中逃回家里。正碰上清军连夜开进,他唯恐遭到难辨真假的灾祸,焦急之中又无处藏身,就趁机躺在死人堆里,装成死尸。
大兵过去后,他不敢立即起来。这时他忽然见那些缺头断臂的尸体像树林一样纷纷站立起来。其中有一具尸体头和肩膀还连在一起,张口说道:“野狗子来了,怎么办?”群尸声音不齐地跟着说:“怎么办!”一会儿,又全部倒下,不再有任何声息。
李化龙正战战兢兢地想爬起来,只见一个兽头人身的怪物过来,伏在地上啃咬人头,挨着个儿吮吸脑髓。李化龙害怕极了,把头藏在尸体下面,那怪物来搬李化龙的肩膀,想把他的头弄出来,李化龙死死地趴在地上,不让它弄到自己的头。那怪物推移开李化龙身上的尸体,于是他的头便暴露在外边。李化龙更加惊恐,用手在腰下摸索到一块碗大的石头,紧紧握在手中,等怪物刚要俯身啃时,李化龙猛然跳起来,大叫一声,用石块一下子击中怪物的头部,正好打在它嘴上。怪物像猫头鹰一样嚎叫着,捂着嘴巴,忍着疼痛逃跑了。一路上洒下血迹。
李化龙低头仔细一看,见血污中有两颗牙齿,中间弯曲,两头锐利,长约四寸左右。李化龙将那牙齿拿回家给人看,大家都不知道是什么怪物?
故事中没有给出怪物到底是什么动物,因此文中称它为野狗。但从对怪物的叫声和好吸食人脑的特性来看,莫非它就是传说中的神兽媪(媪是古代中国传说中十大神兽之一,似羊非羊,似猪非猪。在地下食死人脑,能人言。用柏枝插其头方可杀之)吗?
(《野狗》原文:
于七之乱,杀人如麻。乡民李化龙,自山中窜归。值大兵宵进,恐罹炎昆之祸,急无所匿,僵卧于死人之丛诈作尸。兵过既尽,未敢遽出。忽见阙头断臂之尸,起立如林。内一尸断首犹连肩上,口中作语曰:“野狗子来,奈何?”群尸参差而应曰:“奈何!”俄顷蹶然尽倒,遂无声。李方惊颤欲起,有一物来,兽首人身,伏啮人首,遍吸其脑。李惧,匿首尸下。物来拨李肩,欲得李首。李力伏,俾不可得。物乃推覆尸而移之,首见。李大惧,手索腰下,得巨石如碗,握之。物俯身欲龁,李骤起大呼,击其首,中嘴。物嗥如鸱,掩口负痛而奔,吐血道上。就视之,于血中得二齿,中曲而端锐,长四寸余。怀归以示人,皆不知其何物也。)今天读,还是能强烈地感到蒲松龄愤怒地质问:吃死人的怪物和乱杀活人的清兵,究竟谁更可怕?所以,《聊斋》里的这类故事,虽然不像《画皮》那么精致,但却更具有历史意义,强烈地反映出那个时代的恐怖和凄惨。
这个故事有一定真实性,不过在流传的过程中有点扭曲了。很多人做过这么一个游戏:许多人排成一列纵队,主持人告诉排头的人某个词语,然后让排在前面的人通过咬耳朵把这个词转达给紧接在他后面的那个人,第二个人再悄悄把这个词传达给第三个人,余此类推……结果是,最后一个人所听到的词语,跟第一个人所传达的词语几乎不太可能一致,这个游戏充分说明故事在流传过程中必然会遭遇种种扭曲。
“野狗”故事里有这么几处应该是在流传过程中被扭曲了。其一,群尸站起来说话的描述不可靠;其二,野狗狗首人身的描述也不可靠;其三,尖锐的牙齿无人能识不可靠。野狗故事的真实情况最有可能是:李化龙为了躲避军队路过藏身在尸体堆里,正好碰上野狗来食人尸,李化龙抓起石块打中野狗的嘴,把野狗打跑了。本来这个故事非常普通,不足以引起听众的兴趣,为了赢得听众,只好添点油加点醋,把故事讲得惊险刺激一些,等传到了蒲松龄的耳朵里,就演变成了上述故事。
《野狗》把清兵和野狗摆在一样的位置上,寓意也就在其中了。这类短章虽然是粗陈梗概,也有了意蕴,超越了单纯记述奇闻异事的笔记体。
一位作家的伟大之处,不在于他有着多么高尚的名誉和优秀的品质,而在于他心中是否有着一种伟大的情怀。一部著作的伟大之处,不在于它有着多么深刻的情节和鲜活的人物,而在于它内中是否有着一种深厚的力量。
余华在其长篇小说《活着》中,表述了如下内涵:
对此见解,曾经的我深以为然。我曾经一度觉得小说中的徐福贵,其遭遇太过于悲惨,现实生活中是永远不可能出现的。然而终究我还是肤浅了,艺术来源于现实,而现实有时往往比艺术塑造的形象残酷百倍。
每个人降生于这个世界,的确无法选择。但离不离开这个世界,就可以选择吗?答案是:“未必。” 有些时候,个人的命运会被时代所裹挟,不仅身不由己,而且生不如死。
《野狗》一遍就有力地印证了那句俗语——宁为太平狗,莫做离乱人。而当我为了更好理解这篇文章的内涵从而大量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更是让我对“活着”有了全新的认识与感悟。
下面,我们不妨一起走进《野狗》,感受一下人们在乱世中挣扎的超强求生欲,以及在滑稽可笑的表象下所掩藏的艰辛、不易、凄苦、悲凉……
《野狗》的故事背景发生于明末清初的一场动乱(起义),即于七之乱。那么于七何许人也?为何会发生于七动乱?于七动乱的最终结局如何?只有先弄清楚这些问题,我们才能更好体会蒲松龄先生想要表达的内涵。
通俗地说,于七是一个富三代、官二代。他的外祖父就是历史上威名赫赫的抗倭民族英雄戚继光,他的祖父于进表,是山东栖霞的大商人(开金矿的),他的父亲于可清,是明朝大将。(明崇祯二年,战死沙场。)于七本人则是明崇祯三年的武举人。
按理说,在这样的家世与家境下成长的于七,无论如何也不会与动乱(起义)扯在一起,然而造化弄人,明朝灭亡了。
1644年,闯王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帝自缢于煤山,明朝灭亡。值此改朝换代之际,各方势力为了争夺紫禁城内的最高权力,展开了激烈的角逐与拼杀。
最终,清军获得了胜利。入关后,清政府为了巩固其专制统治,颁布了一系列民族压迫政策,这些政策极大的激起了人们对新政权的不满。其中尤以“剃发易服”政策最不得人心,人们的反抗也最为激烈。
由此,矛盾不断加剧,社会愈加动荡不安。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清政府疲于应付,于是选择了最为野蛮的镇压方式——屠城。
于七动乱(起义)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发生的。这场动乱前前后后持续十五年,虽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极大地刺痛了清政府那颗本就不自信的玻璃心。 于是清军在捉不到于七的情况下,为了泄恨,将于七的根据地(锯齿山、昆嵛山、招虎山、鳌山)内的男女老幼和起义军,共计十几万人全部诛杀。
这就是《野狗》一文,开篇所述的“于七之乱,杀人如麻”的由来。
更多的细节我就不再讲述了。清军从入关到政局真正稳定下来,足足花了将近四十年之久,为了巩固统治而造下的杀孽(大屠杀)更是数不胜数,其中最为惨烈的大屠杀,莫过于“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其过程惨不忍睹,其罪行罄竹难书。
回归到《野狗》一文。故事的主要内容如下:
于七之乱,被杀的人不计其数。乡下人李化龙,因躲避战乱逃入山中,回来(下山归家)的时候,恰好碰到夜晚行军的清军。李化龙担心被清军发现而遭致杀身之祸,就想找个地方隐匿。可是找来找去,四周都没有藏身之所,于是只好钻进死人堆里装作尸体诈死。
待到清军离开,李化龙也没敢第一时间从死人堆里爬出,而是继续观察了一会,才决定起身。就在这时,李化龙忽然看见四周那些缺胳膊少腿的、断头的死尸全都站立而起,不一会,就像小树林在风中一样摇曳而动。其中一具头已经断了,但还连在肩上的死尸开口说道:“野狗子来了,怎么办?”其他的死尸也七嘴八舌、参差不齐地附和道:“怎么办?!”之后,所有死尸都扑哧扑哧的全部倒下,一点声音都没有了。夜晚重归寂静,就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目睹了这一切的李化龙战战兢兢地才想爬起来,更恐怖的事情发生了。只见一个兽头人身的怪物正在不远处啃食人头,并且挨个吸食人脑。李化龙害怕的赶忙将头隐匿在尸体下面。
那怪物果然逼近,用爪子拨了拨李化龙的肩膀,想吃李化龙的头。李化龙用力地趴在地上,怪物没有得逞。
于是怪物将压在李化龙身上的尸体推开,李化龙的头就完完全全暴露在怪物面前了。李化龙恐惧至极,赶忙将手放到腰下搜寻,找到一块石头,有碗口大小。
正当怪物俯身准备啃食时,李化龙突然一跃而起,大喝一声,用手中的石头击打怪物的头,石头则不偏不倚正好击中怪物的嘴。
怪物疼痛不已,发出类似于猫头鹰的叫声,忍着疼痛逃跑了。在逃跑的道路上,怪物吐了一些血。李化龙就地查看,只见血液中有两颗牙齿,中间弯曲而末端锐利,长度足有四寸。李化龙把这两颗牙齿带回村里给人看,没有一个人知道这是什么怪物。
不瞒诸位,初读此文,我竟有一种恐怖之中略带黑色幽默的感觉。李化龙的遭遇是极其恐怖的,但李化龙满满的求生欲却让人忍俊不禁。估计那怪物也是懵逼,向来只有自己啃食他人头部的,没想到这次竟然吃了那么大的亏。负痛逃走的怪物想必委屈极了……
言归正传,蒲翁这样的写作手法到底想揭示什么?死尸诈尸为那般?这些啃人头吸食人脑的怪物隐喻何人?“李化龙”的遭遇与抗争又有何意义?
这些困惑的解答,只能从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中寻求。如前所述,明末清初是一个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时代,乱世之下,老百姓命如草芥。无论那方势力获胜,最终遭殃的都是老百姓。
李化龙的遭遇看似特殊,实则具有普遍性。杀人如麻的清军在夜间行军,在老百姓的眼中,就像夜行的夜叉,碰到就必死无疑。所以李化龙的第一反应就是赶紧找地方躲避。
然而,蒲翁仅仅用了四个字“急无所匿”就营造出一个恐怖的场景。试想一下,深山老林之中竟然连个藏匿之处都无法找到,这是不是意味着山里的环境已经是一片焦土。在清军的反复扫荡之下,山里早已成为一个修罗场,堪称人间炼狱。故而随处可见的都是堆积如山的尸体,李化龙能够躲藏的地方也就只有死人堆了。
于七之乱,姑且不论正义与否。清军如此灭绝人性的报复,让人不禁感叹,人性之中“恶”的那一面着实让人不寒而栗。而这种“恶”是在什么条件下会出现以及如何防止它不再出现,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那么死尸为何会诈尸且开口说话呢?死尸口中的野狗子是否意有所指?
是呀!在人死为大的封建社会,死无全尸,暴尸荒野已实属可怜。更可悲的是,死了还不得安宁。 蒲翁借用死尸之口,表达自己怜悯同情老百姓的情感,也用这种隐晦的方式痛斥这些只知争权夺利却不顾老百姓死活的上位者。
“野狗子”很大可能就是在隐喻上位者(清朝统治阶级)。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中,只有两个少数民族最终问鼎中原,一统天下。一个是元朝,一个是清朝。这两个政权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自带野蛮属性,崇尚杀戮,喜屠城。
同样是大规模多次数的屠城,为何元朝被骂的少,清朝却批判的多呢? 我以为两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清朝不仅在肉体层面上进行毁灭,而且在精神层面也要实行奴役。
清朝统治阶级需要的是顺民与奴才,而不是一个个有着鲜明个性的独立体。故而清朝大兴文字狱,实行一系列的文化专制制度。其中八股取士更是在思想层面上牢牢禁锢着天下士人,而控制了士人实际上也就控制了舆论,把控了价值导向。
“野狗子”啃人头吸脑髓不就是既控制肉体,又从精神层面上思想禁锢吗? 所以那具头已断却还连在肩上的死尸问了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野狗子来了,怎么办?
怎么办呢?蒲翁没明说。但我想不妨就像李化龙那样办吧! 当一个人已经失无可失、退无可退的时候,唯一能做的就应如李化龙一般,暴跳而起,大喝一声,向不公的命运抗争。
世上千千万万个李化龙站起来了,世道也许就会变了模样,人间也许就不会再是横尸遍野的修罗场。
唉!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生长于现今之盛世,可谓此生无悔入华夏矣!
你好,
你在凌晨三点多钟,因为天还没有亮,你出去肯定狗会追着你,有的因为农村里的狗养的都很守家,只要晚上看到有人就会拼命的咬,因为家里的狗养的比较富家这个情况是很正常的。
那你白天出去的时候,从别人家里路过别人的狗也会冲着你咬的。
野狗害怕什么
野狗是一种常见的野生动物,而它们也有自己的一些害怕的东西。以下是几个可能会让野狗感到害怕的方面:
1、人类
对野狗来说,人类是它们最害怕的一种生物。这主要是因为人类的行为可能会对野狗构成威胁,比如人类的捕杀和驱赶行为。因此,野狗往往会尽可能避开人类,或者在人类的出现时保持警觉。
此外,在城市等人类聚居地区,人类还可能对野狗进行捕捉或者使用催眠枪等方式进行控制,因此野狗也会对这些工具感到害怕。
2、大型动物
野狗在野外生活中还会遭遇很多其他的动物,其中一些大型的猛兽往往会对它们构成威胁。比如豹子、老虎等猫科动物都有可能对野狗进行攻击,因此野狗通常会避免与这些动物接触。
此外,野狗和狼也是天敌关系,因此在狼出现的地区,野狗往往会感到害怕,并采取逃避的方式确保自身安全。
3、火
火对野狗也是一种很大的威胁。特别是在干燥的草原和森林地区,火灾可能会不可避免地发生,而野狗往往很难逃生。此外,火还有可能在野狗夜间休息的洞穴周围燃起,将它们逼出藏身之处。
4、陌生环境和声音
对野狗来说,陌生的环境和声音也可能会让它们感到害怕。比如在遇到陌生的动物或者听到不寻常的声响时,野狗往往会表现出警惕和回避的行为。
因此,如果您在荒野中遇到野狗,应该保持安静并尽可能避免与其直接接触,同时多加留意它们的言行举止,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冲突。
《野狗》是蒲松龄《聊斋志异》里面其中一篇故事,这个故事后期被称为最骇人听闻一篇。
这个《野狗》是讲七动乱时期,那时候到处都是被杀死人,到处是一片尸体,场面很恶心也很恐怖。
《野狗》里面故事内容也很恐怖,把当时场景描绘出来,同时也进行夸张描绘,所以这个《野狗》很骇人。
故事内容是在七乱之后,人死尸体到处可见,被杀之人也是数不清,只知遍地是死人,是尸体横在路上。
一个乡下人李化龙,他侥幸从这次动乱里活下来,他从深山里逃回来,可是哪里知道他又碰巧遇到士兵。
他着急之下就直接躺在死人堆里,假装自己也是死人,士兵离开以后他也不敢动,依旧躲在死人里。
他睁眼偷偷看,看见一个断了头,还没有胳膊一个尸体爬了起来。这个时候旁边还有一个头虽然断了,可还在肩膀上尸体,嘴里一直在念叨。
怎么办,野狗来了,怎么办啊。这个尸体一念叨,其他尸体都跟着一起念叨。忽然又全部都没有声音了,好像刚才没有发生一样。
李化龙战战兢兢爬起来,就看见一个狗头人身动物,正在尸体堆里,似乎在干什么。他细细一看,原来这个野兽正在吃尸体大脑,他吓坏了。
马上就躺在死人里,继续装作尸体,这个野兽过来了,想吃他大脑,用爪子扒拉他头。
他使劲把头藏起来,野兽怎么也把头弄不出来,野兽正在想怎么办,他趁机手里开始摸索,忽然碰到一块石头。
他拿起石头用力朝野兽打下去,那个野兽正中头部,很疼痛叫喊起来,野兽也害怕了,马上逃跑,这个时候李化龙才松了口气。
他起来看着地上有血,应该是野兽血,还有牙齿,他拿起来放在手里,他见野兽跑了才放心马上跑。
回到村里才给村民看,可是没有一个人知道这个牙齿属于什么动物,大家都很害怕。
这个故事本身就是动乱时期,那本身就已经骇人听闻了,故事里面内容更让人恐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