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的有两个,一个是河南灵宝川塬古枣林,还有一个是河南新安传统樱桃种植系统。
1、河南灵宝川塬古枣林
河南灵宝川塬古枣林,是以大规模明清古枣林和古枣树群落为特色的古枣林栽培系统。遗产地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大王镇,核心区域包括老城村、后地村等10多个行政村,总面积2万亩,明清古枣林占地面积达4000多亩。古枣林起源于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年),已有1800多年栽培历史。
灵宝大王镇老城、后地等村的明清古枣树密布为林,犹如大地万千盆景。仅后地村就有500年以上树龄的古枣树近6万株,100~500年树龄的古枣树近6000株。
灵宝大枣为圆形,又称“疙瘩枣”或屯枣。它可以通过根芽直接繁殖,而后代种性不发生任何改变。这一特征决定灵宝大枣种质资源能够在当地长期保存而不发生变异。
灵宝枣树具有较强的抗旱、抗涝和水土保持等特征。枣树根系发达、深远,一株3米多高的古枣树,其根系可延伸至10米多,具有极强的保土保肥、涵养水源的作用。
灵宝有枣一粮间作型、纯枣园型和四旁栽植型三种栽植方式。灵宝古枣林一年四季都是景,“古风、古韵、古枣林,揽山、揽揽天下,枣乡用四季美景勾勒出一幅独特的风景画。
2、河南新安传统樱桃种植系统
河南新安传统樱桃种植系统,是以樱桃贡品为特色的樱桃种植系统。遗产地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五头镇,保护区范围包括27个行政村,区域面积895平方公里,镇内发展樱桃近2万余亩。新安樱桃栽培历史可追溯到东汉时期,在汉、魏、晋、唐等朝代被选为宫廷贡品,为全国最大的古樱桃基地。
现存樱桃古树约1万多株,其中100年以上树龄的樱桃树2200多株,500年以上树龄的樱桃树1000余株。著名的“千年樱桃树”至今仍保存完好。
樱桃成熟期早,有“早春第一果”的美誉,不仅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钙、磷、铁等元素,还含有多种维生素等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新安古樱桃林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种植技术。一是沼肥利用技术,以施沼液肥为主,对增加产量和提高品质效果明显;二是疏花疏果、矮化栽培技术。为了充分利用土地和阳光,增加收益,当地常在樱桃行间间作矮秆类经济作物,以提高土壤肥力。
北郎樱桃沟是洛阳樱桃盛产之地,古代有许多歌颂洛阳樱桃的名篇佳句。唐太宗《赋得樱桃》诗云:“毕林满芳景,洛阳遍阳春。朱颜含远目,翠色影长津。乔柯啭娇鸟(身),低枝映美人。昔作园中实,今为席上珍。”
陕县城区的地下水位降落漏斗是由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造成的,工业用水主要是陕县电厂大量地利用地下水。1995年,漏斗中心水位295m,之后水位有所回升,漏斗面积也有所减小。灵宝老城的地下水位降落漏斗主要是由生活用水造成的,本区的日常用水主要来源于地下水,1995年漏斗面积124km2,漏斗最低水位为300m左右,且漏斗面积有逐步增大的趋势。
三门峡灵一高每年稳拿全市本科生的40%以上,可以说三门峡全大市(包括各县区)本科毕业生一半出在灵一高
三门峡外国语高中新建的,比较神秘,就像是世界杯的黑马一样,值得期待,可能像今年朝鲜队,公认的神秘之师,开赛前有人预言能进半决赛,但是进18时三战全败;也可能像荷兰,乌拉圭,彻底颠覆所有常规,成为黑得发亮的黑马。
不过听说市一高有些老师去外高了,这个我没调查过,不过确信的是,原一中高三9班的地理老师(璐璐,本名不便透露)辞职了,然后去了外高(公认的很敬业很努力的老师,貌似因为觉得一中没前途,然后又不知什么原因和校长张吵架了)
本人建议去外高上两年,到第三年再决定去哪,因为前两年打基础,无论在哪学的都差不多,高三要三遍大复习(高中所有内容过三遍)很关键,对效率和自觉性要求很高,自觉性不高的同学必须找个像灵一高一样的管理极其严格的学校约束下。
中国工商银行(老城支行)
地址: 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新灵街105号
驾车路线:全程约26公里
起点:灵宝市
1从起点向正西方向出发,沿金城大道行驶140米,直行进入金城大道
2沿金城大道行驶190米,过右侧的宝地大厦约70米后,在第2个出口,朝公园路方向,直行进入金城大道
3沿金城大道行驶550米,左前方转弯进入公园路
4沿公园路行驶270米,右前方转弯进入公园路
5沿公园路行驶90米,进入新灵东街
6沿新灵东街行驶770米,直行进入新灵西街
7沿新灵西街行驶45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右侧)
终点:中国工商银行(老城支行)
我在对照地图了解秦函谷关时也有过和题主相同的疑惑,就是灵宝市东,川口乡一带明明地势平缓,应该具备军队通行条件,那么为什么不从此处绕过函谷关呢?其实这个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川口乡一带地形地势如何,题主之所以有这样的疑惑是因为受到了现代地形地貌和交通的误导,错误判断了行军路线。
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题主设想的入关路线应该是攻占现在灵宝市区地区,然后由现焦村镇沿310国道西进。如果这条路走得通的话,以川口乡一带的地势观察,秦函谷关就形同虚设了。然而实际情况是这条路至少在秦代是走不通的。
函谷关以地势得名,“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这里的“谷”指的是”塬“中的裂缝,而塬是黄土高原当中的一种特殊地貌,由于常年的雨水河水侵蚀,形成了矮则几十米,高则几百米的“特殊高地”称之为“塬”。函谷关背靠稠桑塬,稠桑塬自秦岭一直延伸到黄河北岸,四周皆是峭壁,即使是现在,最高处仍然比函谷关所处的王垛村高出200多米。此外,稠桑塬上曾经林木茂盛。有观点认为此地即是秦时的桃林塞。《 读史方舆纪要》中引述:“夸父山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山海经》:夸父之山,北有林焉,名曰桃林,广回三百里。《十三州记》:弘农桃丘聚,即桃林也。”,“《志》云:自灵宝西至潼关,皆曰桃林塞。”另据《读史方舆纪要》所载,灵宝在春秋时属虢国地,至五代及宋朝时为虢州界,又“《元丰志》:自河南府西南抵虢州界三百二十五里,稍南抵邓州界六百里,皆高山深林,古虢略也"。《元丰九域志》成书于北宋,据此可知,至少在宋代时,函谷关一代甚至以东以西更广阔的范围内,尚有广袤的森林地带。因此在秦时,即使能够爬上稠桑塬的绝壁,大军也难以穿过浓密的森林绕到函谷关后。而当稠桑塬上的森林消失了之后,不但行路通畅,还导致了稠桑塬水土流失加剧,逐渐由雨水冲出了几条沟壑直抵塬下,于是函谷关当年唯一通路的天险就不复存在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