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龙馍的含义是什么

吃龙馍的含义是什么,第1张

意义就是在新的一年里能够得到龙的保佑,幸福平安。

馍是特色传统面食,是把面粉加水调匀,发酵后蒸熟而成的食品,成品外形多为半球形。南方称“馒头”,北方根据不同地域有“馒头”、“馍”、“馍馍”等多个名称。

中国古人认为的太阳下沉地点在甘肃,所以《尧典》里说帝尧派遣皇家天文官“羲和四子”之一的“和仲”居住在甘肃,负责每天礼送太阳下山。“太阳下山”就是“莫”。“太阳下山的地方”就是甘肃。因此,甘肃的馒头,或陕甘宁地区的馒头,就是“馍”。

◎面制食品,通常指馒头:~~。蒸~。

◎北方的一种传统面食,多称馒头,颜色各式各样 。

参考资料:

-馍

农历春节话枣山

        每年春节前,中原地区农家都会在蒸年馍的时候制作一种特色面食——枣山。据考证,蒸枣山这种习俗与明代山西向河南人口迁徙有关。

        历史记载,元朝末年的中原地区,黄河多年泛滥成灾,疾病瘟疫流行,频繁发生的战争和匪患,原住民死的死,逃的逃,人口大量减少。明朝建立以后,为巩固皇权统治,恢复农业生产,自洪武初年到永乐十五年,官府有组织地从人口密集的山西向河南人烟荒芜的地区大规模移民,历时50年之久。

        移民多来自山西洪洞县,他们在黄淮平原落户以后,非常思念家乡和亲人,每年春节就会聚集到宗庙里祭奠祖先,祭拜人数较多的时候,小小的宗庙就容纳不下了,有人在家里用泥巴塑一座假山用来祭拜,逐渐就演变成用白面蒸成山形的年馍了。听老人们讲,祖先们离开山西洪洞县时集中在一个叫枣林庄的村子,那个村子周围种满了枣树,红通通的枣子在祖先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为了教育子孙后代不忘祖地,每年蒸年馍时就在馍上按上红枣,吃年馍时一看到红枣就会想到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时间长了,人们形象地把这种馍称为枣山,中原地区很多地方也形成了过年前蒸枣山,走亲戚时送枣山的习俗。

        枣山制作工艺简单,将发酵好的面团搓成手指粗细、半米左右的长条,从中间切开,分别把切开的两个半条团成圆形,用筷子上下左右各夹一次,一个四瓣的面花就做好了,再在每瓣的中间按上一颗红枣,一个完整的枣花馍就做成了,将多个枣花馍排列在一起,再用一条稍粗的面条作为托子围成一个山的形状,上笼蒸熟,枣花馍之间因为受热膨胀相互粘连成一个整体,冷凉之后,由家中的长辈人摆在房屋客厅正中间的方桌上,周围再摆放些花生、瓜子、水果、糖果、菠菜等,供全家人共同祭拜。晚上的时候,枣山的两边会各点上一直粗粗的红色的蜡烛,在摇曳的烛光下,红色的大枣和白色的面花互相映衬,层层叠叠,熠熠生辉,非常漂亮,真的像小山一样,让人顿时生出一股神圣感来。 

        中原地区地域广阔,俗语有“五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的说法,不同的地方,枣山也有不同的做法和说法。

        有的地方,把枣山当作外祖母专门给外孙准备的特殊礼物。农历正月初二,是民间传统的拜节,一般出嫁的闺女都要在这一天带上儿女回娘家探望老人。在娘家,女儿与久违的父母亲、兄弟姐妹共叙离别之情,尽享天伦之乐。返回的时候,外祖母在给外孙发压岁钱的同时,还要送给男孩一个枣山,女孩一个枣花,俗称“搬枣山、抱枣花”。有一首民谣是这样唱的:“腊月二八蒸枣山,闺女娘家去团圆,枣山带回婆家去,儿孙兴旺日子暄”。民谣包含有三层意思,一是外祖母心疼自己嫁出去的闺女,更疼爱闺女生的孩子,希望下一代长大了不要忘记姥姥家的人,俗语说“三辈不忘姥家人”,枣山表达的是老人期盼亲情能够长久延续的真诚愿望。二是外祖母希望外孙家快快富裕起来,过上好日子,俗语说“外孙要想暄,姥家去搬山”,枣山表达的是老人对孙辈们过上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三是外孙把姥姥家的枣山和枣花搬回家,吃了之后,男孩子会像山一样身强体壮,女孩子会像花一样美丽漂亮,枣山表达的是长辈对晚辈的无限疼爱和美好期待。

        有的地方,把枣山当作对新婚男女早生贵子的期盼和祝愿。春节前后,娶亲嫁女的比较多,嫁闺女的这家人一般都会提前蒸好一座富丽堂皇的枣山和一些单个的枣花,这个时候用的枣山除了按上大红枣外,另外还要按上花生仁。枣山和枣花要由娘家的女眷随着新嫁娘一起送到婆家,表示婆家人的美好祝福。据老人们讲,“枣”字与“早”同音,“山”字与“生”字近音,取其谐音“早生”,图个吉利,寓意男女结婚后早点生下孩子。按上花生仁的意思是希望新嫁娘不仅要早生,还要插花着生,既生儿子,也生女儿,生了男孩当劳力,生了女孩照顾人。

        有的地方,把枣山当作万事如意、连年有余的美好寄托和象征。有人将枣山做成古万字如意的形状,然后一个个对起来,垒成大圆的团花或山形,取其“万字不到头”和“如意”的意思。有人将枣山做成莲花的形状,有单层莲和双层莲之分,主要是取其“莲”字,预示“连年有余”的意思。莲花形枣山下面一般有底盘,上面用面花堆积而成,小的直径半尺左右,五斤多重,大的直径达一尺有余,十余斤重,在边沿的面花上按上大枣,一眼望去真的就是一座莲花般的枣山。还有人根据自己的想法将枣山做成“喜鹊闹春”“龙凤呈祥”“双喜临门”等吉祥形状,做工精致细腻,刚出蒸笼的枣山就像艺术品一样,不仅看着好看,而且吃起来也是一道不同一般的美味。

        纵观中国的文明史,各种传统节庆和风俗的形成,无不是一部隐含着古人与战争、疾病和自然灾害作斗争的辛酸史。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医疗水平不高,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多,诸多因素导致人口大量非正常死亡,官府需要大量的人去服兵役,进行社会生产,对家庭来说需要有人传宗接代、延续血脉。朴素的人们出于对食物、神灵和生命的原始崇拜,不自觉地把人口生产相关的男女早恋、早婚和早生等问题与面食、红枣、花生等有机融合在一起,变化成了一种特色美食,演化成了一个传统习俗,固化成了一种特别仪式。从这个意义上看,枣山已经不单单是一种美食,它还是一种寄托人类精神的重要载体,把人们面对社会和家庭的双重需求,在追求理想生活的过程中,敬畏自然、战胜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崇敬先贤、崇尚文明、变革社会的坚定信心,在春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通过祭拜枣山仪式得以实现,让现在的人们享受美味的同时,充分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无穷魅力。

        我深信,枣山这种具有强烈象征意义的食物,集合着人们很多历史和现实的情感,蒸枣山、送枣山作为一种文化习俗,必将以传统节礼的方式代代相传、经久不衰。

春节习俗——蒸枣花馍

每年春节,奶奶都要给我们做枣花馍。枣花馍各种各样,不仅好看,而且好吃,今天上午,我和奶奶就蒸起了枣花馍。

奶奶先和了一团面,过了一个小时后,面已经发好了,我和奶奶开始做了。我们把面揪成一个个小面团,再把两个面团变成又粗又长的面条,用筷子在上面按两道印,然后有秩序得排好,但要记住要有装五个红枣的地方,装完红枣后,用筷子从两边往里夹,就有五个“花瓣”了,在中间放一颗小红枣,一朵“五瓣花”就完成了。嗯,还挺漂亮呢!

下面该做常做的动物小刺猬了。先在面团里面包上一颗枣,再揪起一点面做嘴,用剪刀把嘴剪开,让它叼住一颗枣的四分之一,用黑豆当作眼睛,剩下的只用剪刀就行了,分别剪出它的耳朵和唯一的防身武器——刺儿。呵,小刺猬也怪可爱!

我是属蛇的,当然要蒸几条蛇了。先把面搓成条状的,选较粗的一头当蛇头,在头里面塞一个枣,就把头撑起来了。再揪出蛇的嘴,也叼一点枣,把蛇盘起来,然后用笔帽按出蛇身上的花纹,一条栩栩如生的蛇就出现在眼前。

我问奶奶,为什么过年要蒸枣花馍?奶奶说,这种风俗是对山西洪洞县枣林庄的怀念。传说明朝初年,黄淮平原发生水灾后,土地荒芜,人烟稀少。当时,山西收成好,人们生活富裕。一天,皇上驾临山西洪洞县的枣林庄,老百姓听说后,从四面八方朝枣林庄涌来,庄前的古槐树下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在这里,百姓们并未见皇上,却见洪洞县令在人海画了一个大圆圈,然后,亮出皇帝移民圣旨,命令被画在圈内的百姓,统统迁居河南。

枣林庄人在黄淮平原落户后,仍思念着家乡的亲人。每到年首岁尾,就在宗庙里祭奠祖宗。由于枣林人子孙多,祭拜时宗庙里容纳不下,他们就用泥巴在家里塑起泥山。后来在蒸年馍时,有人用面做了个山形馍,上面插上红枣,以表示对家乡的怀念。大家见了,觉得这样又美观又实用,于是纷纷仿效,就形成了过年蒸枣馍的习俗。

年馍馍的做法大全

过年谣中的"二十八,蒸枣花",指的是春节前的蒸年馍习俗,小时候每到过年,父亲都会做一些枣山馍,儿时最盼望的是过年,可以吃到枣山,我也跟着父亲学会了做面食,今年做起多年未做的枣山年馍,恭贺大家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用料

主料中粉700克

辅料清水350克枣适量酵母5克豆沙馅适量

枣山年馍的做法

1面粉、酵母、清水和成面团

2 面团放置30分钟后,取出揉光滑,分成3块

3 一大一小擀成圆形面片,一块搓成长条

4 取一块大圆面片做基地,圆边切口捏成莲花形;面要放在篦子上,做好后直接放锅里

5 用搓长的面团包一个枣,切断捏紧收口,摆放在大面片上

6 中间空的地方,放一点切片的枣和适量的豆沙馅,抹平,盖上一块小圆面片

7 继续在上面摆放一圈红枣,放入蒸锅中,盖盖醒发30分钟;醒发后的面团,用小火开始,开锅上汽后中大火蒸20分钟,稍作停留后,立刻开盖;

8 拾出枣馍放盖垫放凉

烹饪技巧

1、面不能完全发酵,揉成团之后,醒发30分钟直接开始整形;

2、上锅蒸的时候,务必小火开始

3、枣山的大小根据锅子的大小定

记忆中儿时的年味美文

 临近年底,一股浓浓的年味已经弥漫在大街小巷。贴着福字的红灯笼、描着金边的红对联挂满了街道两旁的树桠和店面的墙壁,糖果、花炮、衣物、小吃、礼品琳琅满目,让人应接不暇。整个街道一片红红火火,喜气洋洋,让人陶醉。

  小时候特喜欢过年,过年可以穿新衣服,可以吃平时吃不到的好东西,最重要的是可以挣到压岁钱。那时候家里的经济并不宽余,我一般是哥哥衣服的接班人,唯有过年时才能得到优待。走亲串户也是我最热心的事情,穿上新衣服扛着礼品不辞劳苦跟着父母亲翻山越岭步行几十里去外爷大姑二姑家,为的就是可以赚到丰厚的压岁钱。利用这些钱可以换来一包包的砸蛋,既便宜又实惠,响声也不在花炮之下。所谓砸蛋就是用纸包着的小蛋蛋,一摔就响,声音宏亮。此时也是最高兴的,几个小伙伴在一块看谁的声音最亮,笑声同响声一起飘荡。也会趁大人们不注意的时候偷偷的去买一串冰糖葫芦或棉花糖之类的东西,兄妹三人跑到没人的地方,你一口我一口改善一下生活。

 农村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家家户户就开始办年事了。从祭社到除夕,杀猪、磨豆腐、蒸年馍、炸果子、大扫除、贴对联……浓浓的年味儿在人们的忙碌中在小山村弥漫开来。

 杀猪是家家户户为过年准备的第一件事情。那时我们村的职业杀手就是我自家的大伯,杀猪杀羊那可是他的绝活。只要村里红白喜事,杀猪宰羊的活他全揽,不怕脏不怕累。每到小年,主家准备好一大锅热水后,大伯就提着一个黑油发亮的烂条笑嘻嘻的来了,里边放着长短不一锋利无比的刀子,打猪毛的石头,挂猪皮的挂子,挂猪肉的挂钩等。那时的我喜欢在一旁观看大伯那每一个娴熟的动作,特别是烫猪毛之前的那一个程序让成佩服的五体投地。他在猪脚上边的地方开个口,用一根长长的铁棍在猪的体内一阵乱戳,拔出来后就把嘴放在那里使劲的往内吹气,不一会儿整个猪就渐渐的胀起,最后用绳子在那儿一绑。特别是在热水锅内去了猪毛以后,白花花的一头猪肥圆肥圆的爬在那里很是可爱,就好像动画片的一样,那个模样至今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过了小年,母亲就开始对家里角角落落进行一次大扫除,该洗的洗该擦的擦,把上一年的污渍全部清除,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一年的到来。蒸年馍、炸果子,全家老小团结协作,为过一个幸福美满的新年都在努力奋斗着。

 在我脑海里印象最深的就是磨豆腐的场景。那时老家还没有通电,最原始的操作就是用石磨做豆腐,这时全村的青壮年齐动手一家挨一家共同协作。他们在石磨上边均匀捆三根长木棍,一根木棍上两个大人,中间一个年老的用勺子往石磨上边的眼里加豆子。只要掌勺子一吆喝“打挂了”,大家拉的使劲拉,推的更卖劲推,石磨在“吱吱吱”的响声中飞速的运转开来,一股股细细的豆腐末从石磨之间的缝隙里流到下边的大锅内。他们说着笑着,来了兴的掌勺大爷吼两声“我的祖迹韩城县”的大秦腔。就这样一家接着一家,那种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精神让我觉得十分的珍贵。如今电动设备取代了原始的石磨,但是在农村土生土长的我还是时常想起。

 如今已经步入了中年,但是静下心来细细咀嚼儿时的新年,还是那么的悠长,留在记忆深处的还是那一摔就响的砸蛋、扛着年馍走亲串户、杀猪、飞转的石磨,和一家人开开心心团团圆圆过大年的那份温馨和喜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91860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30
下一篇2023-09-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