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荣耀王者峡谷 王者荣耀王者峡谷让人意外的死亡事件,下面就由铁骨网小编带大家来一起了解一下有关王者荣耀王者峡谷 王者荣耀王者峡谷让人意外的死亡事件最新最全的攻略以及新闻资讯,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相信各位召唤师在峡谷中指挥英雄战斗的时候总能遇到一些出人意料的死亡事件,下面我就把这些意外事件归纳总结到一块儿,大家都看看自己中了几条
一、龙区走火型
这种意外情况,我不只遇见了一次,害得我现在在龙区草丛回城都有了心理阴影。有时候经常会在龙区门口爆发团战,团战结束后大家几乎都残血,这时候己方打野从龙区穿墙回野区,不知道是技能还是装备的原因导致拉起来了龙的仇恨,只见龙屁颠屁颠的跑出龙池,然后追不上己方打野在回城的途中向草丛中的我来了一口龙息。。。。。好吧我认栽!
二、同归于尽型
记得那是在蔡文姬刚出道不久的时候,有一局我玩儿的鲁班七号,中路对方蔡文姬残血回家,我下路残血草丛中突然发现敌方塔下回血没有移动,然后一个大招远距离轰过去。。。。。。蔡文姬确实被收掉了,结果我自己也躺下了!当时我还以为谁偷袭他把我给杀了,因为当时我镜头给的是蔡文姬,后来蔡文姬发了一句:鲁班爽不爽我的被动当时我一脸蒙逼,突然想起来蔡文姬的被动!
三、无良队友型
这件事情就发生在前两天,我妲己草丛中残血回城,这时候我的身上突然传来一道传送的光芒,是我方刘邦,他刚传送过来我就躺了,当时我那个郁闷!这时候我看了一下刘邦的对线英雄,敌方用的是李元芳。。。当时我就坐不住了直接发了句:刘邦你个二货带个满伤害的暗印标记然后传送我干嘛没看到我残血刘邦回了句:心慌了随便点的一个人传送。。。。。好吧我服!
四、免费飞机型
那还是我玩儿刘邦的时候的事了,中路爆发团战我在下路带线,这时候我看到我方猴子残血,然后直接往它身上丢大招传送,谁曾想他也在传送回城,在我刚飞到中路一半的时候,猴子回城了我直接被从传送中拉了出来掉落在我方一塔下。。。。过了不到2秒角色直接又被快速拖带会己方水晶。。。当时我和队友都蒙圈了, 猴子都已经回城了他的回城特效居然还能做用在我的身上,将我拖带回城。只能说地丑我不得不佩服你!
五、水晶躺枪型
这种情况我相信遇到的就不是很多了,因为我自己都没遇到过,还是在看录像的时候看到的,一个猴子野区残血回水晶这时候对方中路后裔射出了一个大招正对水晶。。。然后。。。你们应该都猜到了,那就是在猴子落地的同时撞击到了后羿的大招然后只见一条后羿击杀猴子的消息弹出。。。求当时猴子心理阴影面积!!!!
六、高智商炮车型
有时候我常想对面的炮车咋就那么高智商呢有的时候你残血就从兵线当中过一趟路,然后不知道咋的,你也没攻击塔六拉到仇恨了,只见炮车从中路一直追到野区,打野把蓝buff留给了我我刚靠近靠buff这时候威武的跑车一跑。。。。。只见一颗火球飞速而来我和蓝buff同时倒地。。然后敌方炮车带着是我的人头还有蓝buff优哉游哉的回到了中路上去,我只想问还有谁
好了,我暂时就遇到这六大类的比较特殊的意外死亡事件,也欢迎大家评论分享一下你们遇到的峡谷意外。
其实南匈奴在东汉时期的驻地一直在汉朝的并州一带,并不是远在大漠,也就是说蔡文姬被匈奴人掳走之后其实一直游荡在山西,而且南匈奴很听汉朝的话,曹操统一北方之后,南匈奴臣服于曹操,所以曹操派人赎回蔡文姬,匈奴人就乖乖送上蔡文姬。
匈奴人实际上在汉朝分裂过两次。第一次是在汉朝击垮匈奴人之后,匈奴人由于疆域缩小和天灾开始不断出现内乱,最后发生五单于共立事件,几个匈奴单于开始相互攻打,最后残存两个匈奴单于,郅支单于和呼韩邪单于,郅支单于最后在西域被汉朝的陈汤和甘延寿远征所杀,剩下的呼韩邪单于只好投奔汉朝。从此大漠宁静,再无边事。
史称“初,北边自宣帝以来,数世不见烟火之警,人民炽盛,牛马布野”。
但是好景不长,西汉王朝自身发生变乱,就是王莽乱政,王莽的一系列操作,让匈奴人再次有一丝崛起的苗头,不过匈奴人也不行,大约在46年左右,匈奴国内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人畜饥疫,死亡大半。随后又分裂为南北匈奴,北匈奴留居漠北,此后遭受东汉王朝的打击,北匈奴被迫一部分南下归降汉朝加入南匈奴,另一部分迁居西域,最后在西域又被汉朝打击,此后这部分匈奴人西迁,历史上只有南匈奴人。
南匈奴人被东汉安置在在河套地区,王庭迁居在并州的美稷县,汉朝派匈奴中郎将保护南匈奴免遭北匈奴侵犯,另一方面也监视南匈奴的异动。此刻的匈奴已经在汉朝边疆生存,到了汉朝末年,南匈奴再次生乱,不过此时天下已经大乱,南匈奴人也加入这场汉末大乱的战争,不过是以雇佣兵的形势存在。他们活跃于并州,河东,洛阳一代,甚至还帮住过汉献帝东归洛阳。
公元202年,南匈奴首领归附曹操,到207年,曹操基本统一北方,这个时候他派人前去南匈奴驻地赎回蔡文姬,匈奴人不答应也不行。
此后曹操把蔡文姬嫁给董祀,蔡文姬就在曹魏一直生活。
《三国演义》作为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一直以来都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因此也有很多人就对三国时期的一些历史事件以及其中的一些人物会比较感兴趣。今天我们要分享的就是一位三国时期大名鼎鼎的才女,她在二十三岁匈奴南下的时候被匈奴掠走,十二年后又被曹操用千金赎回,她就是著名的才女——蔡琰,蔡文姬。
蔡文姬是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名琰字文姬。她也是在历史上比较出名的才女之一了,她不仅仅精通文学,而且还在诗词歌赋和音律方面上也有着很大的建树。在她的作品中,比较出名的并且流传下来的有《悲愤诗》两首和音律《胡笳十八拍》。
蔡文姬早年曾嫁给卫仲道,但后来卫仲道早亡,再加上二人没有子嗣,所以蔡文姬就回到家中。后来在东汉末年的时候,董卓乱政,大汉王朝已是风雨飘摇,此时匈奴趁乱南下劫掠。蔡文姬就在此时被匈奴的左贤王给掳掠回了北方。后来曹操平定北方之后,因为曹操本人喜好文学,与其父大文学家蔡邕有比较多的交流,后来就出千金将蔡文姬赎了回来,并将其嫁给了董祀。
而后因为董祀犯了死罪,所以曹操要将他处死,后来靠着蔡文姬的口才和求情才保住了董祀的命。在蔡文姬回家之后,因为自己的心中顿感伤心悲愤,于是就写下了著名的《悲愤诗》。
求一篇关于评论某历史人物或某历史事件的议论文,要500字以上。
只要是历史,议论文,500字以上就行了,谢谢啊,一定要帮我一下哦~~~
展开
有奖励写回答共2个回答
咏恒堃
聊聊关注成为第7位粉丝
唐太宗作为一个历史人物,有功也有过,其赫赫功业已携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其缺点过错也永存于历史的长河中,如何用一句话来评价他,那就是“功大于过”。
唐太宗一生的功业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建立唐朝和统一全国过程中的武功,二是贞观年间的文治。本文主要讨论后者。
贞观之治的出现和唐太宗之所以能够成为杰出的,进步的历史人物,绝非偶然,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的时代因素。
首先,唐太宗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隋末农民起义是针对隋炀帝的暴政而发生的,人民反对横征暴敛,要求轻徭薄赋;人民反对生杀任刑,要求赏善惩恶;人民反对穷兵黩武,要求偃武修文,休养生息。唐太宗李世民看到了这些,并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他时刻牢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训,居安思危,不敢懈怠。他的努力适应了历史的潮流,这正是贞观之治出现的重要因素。
二是唐太宗君臣关系和谐,形成了良好的政治风气。贞观之初。唐太宗君臣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来正视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他们形成了一个荣辱与共的整体。君主的纳谏如流;臣下直言相谏,君主选贤任能,臣下间竭尽职守;君主执法严明,臣下克已奉法。人人奋发,见贤思齐,这种良好的政治风气和宽松的政治环境,极大地调动了各级官员的积极性,充分显示了国家机器有序运作的活力,从而为贞观治世的出现提供了保障。
再次,唐太宗本人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各种政策的制定上,唐太宗能够审时度势,洞察全局,尽量避免政策的失误。在人才的任用上,唐太宗对臣下的品德优劣和才能高下乃至性格特征,都了如指掌,所以能扬长避短,人尽其才。对古今历史上的成败得失和经验教训,唐太宗都能很好地吸取和继承,在处理军国在事之时,常常引经据典,运用自如;对自己和国家政策中存在的弊端和疏漏,也都能及时纠正。所有这些,都决定了唐太宗在贞观群体中地位和作用无人能取代的。他那高人一筹的思想见解,是贞观治世不可缺少的营养素。
但是唐太宗并非白壁无瑕。他虽然英明,也有其昏庸的一面。他的一生不乏光辉灿烂的闪光点,也有他黑暗的一面。特别是贞观后期他骄傲了,他沉湎于成功的观庆之中,沉醉于歌功颂德的喜悦之中。他由纳谏如流变得听不进不同意见,由宽大仁厚变得偏执猜忌,他身上的英明灵光渐渐被昏庸取代。一代明君变得老态龙钟、毫无生机。这种变化的原因和教训是深刻的。
一方面,封建体制自身是唐太宗发生蜕化的温床。在君主专制的封建制度下,皇权独尊,至高无上。尽管唐太宗是一位明君,但他不是神,他自身也有这样和那样的不足,在君主专制体制下,这种不足是不可能得以完全纠正的,相反却会日益增大,并最终成为国家机器有序运转的障碍。另一方面,骄傲自满是唐太宗蜕化的催化剂。贞观前期,唐太宗经比较谦虚谨慎,随着国家形势的好转和政权的巩固,到贞观中期,在他的思想里滋长了骄傲自满的因素,这种骄傲思想越到后来越严重,成为他蜕化的催化剂。再一方面,太子事件的打击严重影响了唐太宗的情绪,使他日益变得猜疑和偏执。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唐太宗前后变化,贞观前后期的政治有明显的不同,但不能说前期绝对地好,后期绝对坏。作为一个封建帝王,他的言行有一定的多面性,有时自身也就是一个矛盾体。虽然他晚年犯有一些错误,但仍不失为我国历史上一位出的封建帝王,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人物之一。他执政的贞观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盛世,也是我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辉煌的一页。
编辑于 2010-08-09
TA的回答是否帮助到你了
能够帮助到你是知道答主们最快乐的事啦!
有帮助,为TA点赞
无帮助,看其他答案
查看全部2个回答
网购就上拼多多,击穿底价!
拼多多限时折扣,全场包邮!品质好物一折起,畅想底价1元抢!一折起,不用9块9,一元也包邮,新颖拼团模式打破价格壁垒!
lppinduoduocom广告
孩子上课老是走神该怎么办,真相竟然另有隐情!
值得一看的走神相关信息推荐
孩子上课老是走神该怎么办,发呆走神不认真听讲,不是孩子不想改掉,而是惊天内情独门揭晓!快来围观
jygnblmjycn广告
3条评论
暗月殇SHINE赞
谢咯哈
查看全部3条评论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写一篇对于某一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的观后感500多字。
**:我的1919读后感 1919年,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震动了世界,影片《我的1919》正是以此为背景,讲述了中国外交才子顾维钧作为中国代表团一员参加巴黎和会的经历。 这是一段怎样的历史?这是怎样屈辱得像虫子一样走过的一百年?中国人,在近代史上,能算得上是“人”吗?我们咬紧牙关,我们忍辱偷生,四万万中国人,锻炼出了多少中华之魂,磨砺出了多少华夏脊梁? **《我的1919》通过中国外交使团在“巴黎和会”上,拒签“凡尔赛和约”的历史事件,生动展示出80年前中国外交风云,讴歌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和蓬勃高涨的爱国激情,同时也揭示了”弱国无外交”这样一条真理。影片着重表现和描写;顾维钧作为中国政府全权代表,在“巴黎和会”上维护国家尊严、保卫中华民族权益。拒签“凡尔赛”条约的光辉伟绩和肖克俭为国为民请命、抗争帝国主义列强的感人肺腑的历史故事,真实地再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社会和国际关系。 影片充分表现了作为“弱国”的中国,在列强的国际社会中讨回正义,讨回平等是何等的艰难。但是,中国终于挺起胸膛,第一次面对列强说:不!从此开始了中国上世纪新的篇章,是中国人民觉醒而奋起的出彩华章! “弱国无外交”,又一次被提到了案上,这是饱含悲痛的五个字,这是深刻烙印在从近代开始所有中国人心上的字。我们必须时刻记住,一刻不忘,世世代代都要铭记! 因为,我们为了这五个字,失掉了多少领土,失掉了多少白银,失掉了多少自尊,失掉多少中华好儿女……我们付出的太多太多,我们不能也不要重蹈覆辙,悲剧性的历史,就坚决地让它永远留在昨天吧! “弱国无外交”,告诉我们国强才有说话的权利,说话才能有被听见的权利。当时的中国从官到民,从内到外,从陆征祥这样的高官到顾维钧这样的青年外交家,从肖克俭这样的热血青年到梅这样的巾帼志士,有如此众多的仁人志士,为什么中国还是如此任人宰割?就是因为当年的中国,是一个谁也可以来分一杯羹。谁也可以随意践踏一脚的国家。 那么,即使有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如何精彩地运用他特有的机智,幽默,巧取,以一块怀表怒嘲日本代表,如何以他的个人才华和人格舌战群敌;以及肖克俭如何如何奔走呼号,声嘶力竭,如何壮酬国、慷慨赴死……在世界强权政治的大环境下,在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绝对优势前提下,通通都显得苍白无力了。 一颗再尖锐的沙砾,又怎么能敌得过一块坚固而巨大的石头呢? 请13亿的中国人牢牢记住吧:弱国无外交!在这个和平年代,我们更需要这句话常响耳畔。须知未雨绸缪,须知居安思危,或许是卧薪尝胆。
1赞·766浏览
历史作业:写一篇描写历史人物的议论文500字
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着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论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彻底驳倒错误论点。 侧重于驳论的议论文是驳论文驳论文往往破中有立,边破边立,即在反驳对方错误论点的同时,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观点 批驳错误论点的方法有三种:1驳论点2驳论据3驳论证 但归根结底是为了驳论点。 驳论文是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文体,在对一些社会丑陋现象的批判与揭露上价值尤为突出,但学生在写作中往往感到不知从何驳起,无从下笔。其实,这类文章写作有一个思路,那就是:1、列现象,2、示弊端,3、探根源,4、指出路。本文适宜高中课文,鲁迅先生的名篇《拿来主义》为例,对驳论文的这一特征予以探析。 列现象 对现实中不合道德、有碍社会健康发展的现象进行列举。事例选取的典型性,以求警醒人们;罗列的丰富性,以求引起读者共鸣;修辞的多样性,以求彰显行文文采,增强气势。例: 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 示弊端 每一种(类)丑陋的现象都会或多或少造成社会的损失。有些损失是明显的,人们不齿、唾弃;但一些损失在较长的时间段后才会出现,许多人看不到这种想象的危害,那就要揭示,这要求写作者既具有深邃的目光,透过现象看本质,又具有先知先觉的本领。 (这种一味的送去,造成物质的枯竭。)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探根源 运用哲学的观点去看问题,从理论的高度看问题,显示思维的深度和思维的广度。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来法国的香粉,美国的**,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找出路 高瞻远瞩,高屋建瓴,为读者指出一条解决问题的思路。多从教育、政府规范和引导、法律严惩几个角度谈起。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又如:“莫使‘英雄’泪满襟”这一主题,可以写出以下提纲。 第一层:自己不做,阻止、限制他人;看到荣誉,嫉妒、中伤他人:这是使‘英雄’泪满襟者的典型表现。 第二层:伤及他人,使英雄心如死灰;危及社会,使社会正气低迷。是使‘英雄’泪满襟者的产生出格举动的危害。 第三层:个人欲望强烈,嫉妒心强,心胸狭窄,信奉“人人为我”,是使‘英雄’泪满襟者的产生出格举动的根源。 第四层:不怕闲言碎语,反对嫉贤妒能,是我们对待这一出格行为的正确态度;加强道德教育,保护英雄权益,是我们对待这一出格行为的正确措施。 以上为笔者对驳论文的写作指出的思路,希望广大考生积极借鉴,在考场上表现出深邃长远的目光,高瞻远瞩的见解,决胜于考场。
389浏览
求一篇300字读书笔记 关于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
对曹操的评价 (1)曹操统一北方的积极作用。 前已叙及,东汉王朝后期,由于政治黑暗,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无法生活,终于爆发了轰轰烈烈的黄巾大起义。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农民起义不可能取得最终的胜利,继之而来的是东汉王朝的解体和军阀混战。在混战中,不仅董卓、李傕等凉州军阀到处屠杀人民,抢劫财物,就是打着勤王旗号的东方将领也“纵兵钞掠”。因而普遍出现了“民人相食,州里萧条”的荒凉景象。这种情况的造成,除了应当归罪于东汉王朝的反动统治外,镇压农民起义和破坏社会生产的军阀,自然也是不可饶恕的罪首。但相对的说,各军阀之间,毕竟还是有所差别的。拿曹操来说,他虽然镇压过农民起义和滥杀过无辜人民,但从他在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的表现来看,他比被他消灭的那些军阀还是胜过一筹的。比如他推行屯田,兴修水利,实行盐铁官卖制度,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经济的整顿起了积极作用。这些都将在谈论经济时再介绍。 曹操一开始走上仕途就试图用比较严格的法律改变当时权豪横行的情况。但由于祸害根子在中央,操无法施展自己的意图。到他自己掌握政权以后,才得全面推行抑制豪强的法治政策。他说:“夫刑,百姓之命也”;“拨乱之政,以刑为先”。他起用王修、司马芝、杨沛、吕虔、满宠、贾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强。如果把袁绍和曹操在冀州先后推行的治术加以比较,就可以看出两种不同的情况:“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在袁绍的宽纵政策下,“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炫鬻家财,不足应命”。这样,自然不能使“百姓亲附,甲兵强盛”。所以袁绍虽地较大、兵较多、粮较足,终为操所败。操得冀州后,立即“重豪强兼并之法”,因而收到了比较能使“百姓喜悦”的效果。我们只要翻看一下《三国志·魏志》,就可以看出在操统治下,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面貌和社会风气都与以前有所不同。朝中既少有倾轧营私的大臣;地方上恣意妄为而不受惩罚的官吏和豪强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司马光说操“化乱为治”,并非无据。而且操用人不重虚誉,他选用的官员要“明达法理”,能行法治。操还提倡廉洁,他用崔琰、毛玠掌管选举,“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于是社会风气有所好转。 与推行法治政策相辅而行的是操力图集权于己,不容许臣下有结党行为。他下令说:“今清时,但当尽忠于国,效力王事,虽私结好于他人,用千匹绢,万石谷,犹无所益”。操为了监视群臣,设置“校事”。这件事受到大臣反对,认为“非居上信下之旨”。操对此加以解释说:“要能刺举而办众事,使贤人君子为之,则不能也”。所谓“贤人君子”,主要指世家大臣,他们累世为官,枝连叶附,名望和势力很大。操对之一方面不能不加以笼络,使之居上位而不予实权;一方面也利用出身微贱的校事来检查他们的行动。至于这样做有无必要呢?我们可以用日后孙权的话来回答。孙权说:“长文(陈群字)之徒,昔所以能守善者,以操笮其头,畏操成严,故竭心尽意,不敢为非”。孙权也仿效操设校事一职,可知在当时情况下,设置监视大臣行动的校事,以防汉末和袁绍集团内大臣结党拉派的重演,还是不无道理的。从曹魏政权的内部结构看,世家大臣最多,潜在的危险也较重。曹操为自身及子孙计,设置校事以伺察大臣,虽有些苛刻和搞权术,但不这样,是难以制服他们的。史称:“曹公性严,掾属公事,往往加杖”。操还令诸将家属居邺,以防其叛己外逃,都是操与属下存在着隔阂与矛盾的反映。 总起来看,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所以我们说操之统一北方及其相应采取的一些措施还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2)曹操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 首先,操善于驭将;如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东击孙权,退军时,留下张辽、乐进、李典三将及护军薛悌镇守合肥。次年,操于出军西击张鲁前,派人给薛悌送去教令,封面写明:“贼至乃发”。不久,孙权亲自率领大军十万来攻合肥,薛悌等开函看教,乃是:“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这时合肥守军总共才七千余人。敌众我寡,如果分兵出战,是否上策,诸将疑惑。张辽曰:“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何疑!”李典闻言,当即表示赞同。于是辽、典当夜招募敢从之士八百人,杀牛犒飨。次日天亮,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阵,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己名,直冲至孙权麾下。权见辽来势凶猛,大为惊恐,其左右亦不知所措,只好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辽呼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兵少,聚众围辽数重。辽一再突围,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自早战至日中,吴人夺气。辽等乃还修守备,众心遂安。权军经此一战,锐气顿失,守合肥十余日,即撤军退。大众既去,权和数将尚留逍遥津北。张辽从高望见,即率步骑前来捉权,极将甘宁、吕蒙、凌统等竭死格斗,权始乘骏马逃去,几被活捉。史家对操教令,颇为赞扬,胡三省认为操以“辽、典勇锐,使之战;乐进持重,使之守。”孙盛认为操之本意是勇怯调配,“参以同异”。我以为:张辽作战固极勇锐,乐进也以“骁果”显名,常先登陷阵,“奋强突围,无坚不陷”。如果把乐进说成是“怯”者或仅能“持重”的人,恐怕是不妥的。操的本意,料知孙权来时必自恃人马众多,合肥守兵寡少,必然骄忽轻敌。正可乘此给以迅雷不及掩耳的突然袭击。即如张辽所说“及其未合,折其盛气”,如此而已。盖兵贵神速,掩其不备,操之知将料敌,固极高明。 由于孙权经常进兵侵犯合肥,所以曹魏一些靠近合肥的州刺史也带兵屯戍于此。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操令屯戍在合肥的兖州刺史裴潜等作好行军准备。因这时合肥方面并无军事气氛,故裴潜等动作不速。扬州刺史温恢暗自对裴潜说:“此必襄阳之急,欲赴之也。所以不为急会者,不欲惊动远众。一二日必有密书促卿进道,张辽等又将被召。辽等速知王意,后召先至,卿受其责矣!”于是裴潜赶紧作好快速行军准备。果然不久接到快速进军的命令。接着张辽等也收到诏书。说明操对诸将约束甚严,不容有忽慢诏令和动作迟缓的事。 由上可知,操善于用将,对之要求也很严格,但能得到他们的拥护。甚至连孙权都说操之“御将,自古少有”。证明操是善于御将的。 曹操还富有韬略、足智多谋,在战略、战术方面,常能应付裕如。操在战斗时,常能根据敌我情况,临机决策,变化多端。如前所述。操在对于毒农民军、吕布、张绣、袁绍、马超、韩遂等一系列战争中,常用声东击西、避实就虚、埋伏、包抄、突袭、离间、劫粮、攻彼救此、弃物诱敌等方法,谲敌致胜,转弱为强。在战略方面,操能集中部属智慧,择善而从,少有失误。例如当操与吕布争夺兖州,相持不下时,徐州牧陶谦病死,操欲乘机袭取徐州,然后再击吕布。荀彧劝阻之。操乃改变主意,以全力击败吕布,平定了兖州。接着徐州也归附了。建安六年(201年),即官渡战后下一年,操因粮少,不足略定河北,欲因绍新破,以其间击刘表。荀彧说:“今绍败,其众离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而背兖、豫,远师江、汉,若绍收其余烬,承虚以出人后,则公事去矣”。操从之,终究平定了冀州。 由上可知,荀彧在战略决策方面屡次纠正操的疑误想法,因而对操的成败存亡起了很关键的作用。其他谋臣如荀攸、郭嘉等亦有同样功勋,为操所称誉。足证操对战略部署极为重视,事先都与群僚仔细商讨。他能采纳别人的正确策略,说明他的判断力是很强的。 当操与袁绍起兵讨伐董卓时,绍问操:“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操曰:“足下意以为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操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操又对别人说:“汤、武之王,岂同土哉?若以险固为资,则不能应机而变化也”。操之所以能克敌致胜,主要原因之一是如同他自己所说的“任天下之智力”,即充分发挥臣下的智慧和将士的战斗积极性。所谓使“贤人不爱其谋,群士不遗其力”。 无论曹操在战略、战术上做得怎样出色,如果其军队没有较强的战斗力还是不行的。吕布的军队号称勇悍;袁绍的军队人数最多,经过多次较量之后,都为操所败,说明操军的战斗力是很强的。操军战斗力之所以强,乃由于操一贯采取精兵、简政、重视粮食生产及运输等措施。操曾说:“孤所以能常以少兵胜敌者,常念增战士,忽余事,是以往者有鼓吹而使步行,为战士爱马也;不乐多署吏,为战士爱粮也”。操自言当官渡会战时,袁绍有铠甲一万领,他只有二十领;袁绍有马铠三百具,他连十具都不到。操军人数虽少,装备虽差,但操治军带兵,比较重视纪律,赏罚比较严明,结果打败了袁军。一次在行军途中,操传令不得让马践踏麦地。如有违犯,一律斩首。于是士兵皆下马步行,惟恐踏坏了麦子。可是操自己所骑的马却因吃惊而踏了麦田。于是操即拔剑割下自己一撮头发,做为处罚,这虽只是做做样子,但也可说明操在军中持法是比较认真的。操起兵初期,打过不少败仗,但军队始终没有溃散,就是因操治军严整,而且在政治、经济各方面也能较好地配合和支持军事。所以终能转危为安、变弱为强。其他军阀如袁绍则“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吕布则“勇而无计”、“轻狡反复”;刘表则“不习军事”、只“保境自守”;袁术则“奢*放肆”、“无纤介之善”。所以操终能将他们各个击破。 由此,我们说曹操可以称得上古代卓越的军事家。 (3)曹操的为人和作风。 操在中国历史上是为人熟知的人物之一,人们对他的看法纷纭错杂,毁誉不一。毁者把他说成白脸的奸臣、专门玩弄权术、“宁我负人,勿人负我”的极端利己者:誉者则目之为命世英雄、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有关史书记载,既善恶错出,真假难辨。我们如果片面地依据某些记述,断章取义,纵然再多发表评论文章,亦无济于事。评论历史人物,应当从有关的可靠记述中归纳出居于主流的东西(如德、才、功、过、善、恶、作用、影响等),从而得出确切的结论。不仅要把这一人物与他同时的人相比较,也要放在历史的长河中与同一类型的人相比较,这样便不难估计其在各方面的价值,以确定其历史作用。比如曹操的忠与奸的问题,我们在前面已经做过分析,曹魏政权是曹操在农民起义的影响下,自己苦心经营出来的。当时尺土一民,皆非汉有,汉朝还有什么可供曹操篡夺呢?曹操确实是玩弄了一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把戏,但这样做,还是为汉朝延长了二十余年的名义上的国柞。假若操是奸臣的话,那末,二袁、刘表、刘备、孙权……谁是忠臣呢?如果找不出一个能维护汉政权的忠臣来,还能说操是奸臣吗? 至于曹操对人是否奸诈?专门倾人利己呢?传说中曹操所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话是否真实呢?据《三国志》卷1《武帝纪》注引《魏书》: 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字刃击杀数人。 《武帝纪》注又引《世语》: 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武帝纪》注又引孙盛《杂记》: 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根据《魏书》的说法,操杀人系于被劫之后,这种杀人,不能说是负人,而只是惩罚歹徒的行为。《杂记》所说操夜杀人,乃是怕别人杀害自己,所以先下手为强,这还可以说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行为。但操过后,还是很快就感到凄怆伤怀,说明这次杀人是属于误会,并非操本性即安于做负人之事。而且,“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之语,只见于此书,其他二书均未道及。可知这话是不可靠的。从当时实际情况论,操恐惧出奔,方逃命之不暇,安能轻易做杀人惹祸之事。他当时如畏人图己,就应趁人无备时逃走,何必杀人以增罪累而稽行期?以上三书所记大相径庭,陈寿既不采用,裴注虽引出,但未置评,仅备遗闻。所以我们不宜视之为真实材料,与其在这个问题上多做纠缠,远不如从操许多比较确凿的行事中寻找答案。比如:陈宫,原来是拥戴操为竞州牧的有功大员,操“待之如赤子”。但后来陈宫趁操东征徐州牧陶谦之际,叛操而迎吕布为兖州牧,使操几遭灭顶之灾。后来陈宫与吕布一起被操禽获,“宫请就刑,操为之泣涕”,颇有故人依恋之情。宫死后,“操召养其母终其身,嫁其女,抚视其家,皆厚于初”。又如建安十九年(214年),蒯越病死前,托操照料其家,操报书曰:“死者反生,生者不愧,孤少所举,行之多矣,魂而有灵,亦将闻孤此言也”。可见操对死者的嘱托,并无背负之事。王粲的儿子因参与魏讽谋反,为曹丕所诛,操闻叹息曰:“孤若在,不使仲宣无后。”操以金璧从南匈奴赎回蔡文姬之事更为人所熟知。操还自言:“前后行意,于心未曾有所负”,可知他是怕负人的,似不可能说出“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话。吕思勉谓:“操之待人,大致尚偏于厚”。这种讲法,是符合事实的。那些述说操诈骗倾人的传闻、轶事,多非历史的真实。但这种讲法从何而来呢?首先,操用兵善“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吕布与操作战时,曾告诫部属:“曹操多谲”。因此,有人就把操用兵时的“多谲”,扩大到其为人和作风上;其次,陈寿说操“少机警,有权术”。“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他在政治上搞的权术,赵翼言操用人系以权术相驭。操在用人上,确实有用权术的地方,但说他用人全靠权术,就以偏概全了。封建政治首脑有几个不用权术的?有几个没有滥杀过人?袁绍早就让操杀杨彪、孔融、梁绍。就以孔融为例,他何尝不随意杀人!当他任北海相时,仅因“
你说的是《剑蝶》吧。吴尊演的那个
改编自梁祝的故事
作为一个经典的爱情故事,“梁祝”已经被改编成各种形式,即使是**,也早有1994年徐克版《梁祝》珠玉在前。马楚成称,自己拍**从来不会去跟别人比较,《武侠梁祝》完全是他自己编写的剧本,严格说来也不是纯粹的“梁祝故事”。“主人公其实是梁山伯和祝英台的转世,新版中,祝英台女扮男装读书的情节和两人最终化蝶的结局都将保留,但中间过程将完全改变”。这次,马楚成把梁祝后传故事搬到了南北朝,“放在这个朝代,是因为那个时期的服饰和建筑都非常漂亮,影片的外景地点会选在梁祝的故乡浙江,武打部分我们有意邀请程小东加盟”。
梁祝原来的故事:
这一个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多少年以来就流传在上虞的曹娥江畔、流传在俊美的龙山脚下。
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杭州访师求学。祝员外拒绝了女儿的请求,祝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祝员外说:"按卦而断,还是让令爱出门的好。"祝父见女儿乔扮男装,一无破绽,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强应允。英台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学的会稽(今绍兴)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不一日,二人来到杭州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家住鄮城(今鄞县)的太守之子马文才。美满姻缘,已成沧影。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临别时,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后梁山伯被朝廷沼为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令。然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遗命葬鄮城九龙墟。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即确有其事,也经过了民间故事的演化
写蔡文姬,可能会容易虐。
我尽量写轻松一点。
她不是什么高洁之士,也不是什么道德的典范,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子,想一生静好,却偏偏灾祸连连,她本该零落成泥,却屡屡逆袭。
绝世才女蔡文姬,她跌宕起伏的一生,其中,有一点点运气,更多的,是流离乱世中一个身不由己的女子,不屈于世的生命力与命运的对抗。
中国古代有四大才女,蔡文姬、李清照、卓文君、上官婉儿(也有说班昭),蔡文姬排在首位。她是《胡笳十八拍》的作者,五言长篇叙事诗的鼻祖。
史册留给她的,不过就是几个标签,可就这几个标签,也足够千古荣耀。
然而我想讲的,不是这荣耀,至少不止是。
没有什么人能轻易留名青史。
那就让我们将掩盖在历史标签之下的层层迷雾揭开,将古今第一才女的伤疤层层揭开,看她是怎样在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一步步完成生命的华丽逆袭。
蔡文姬的父亲是蔡邕。
蔡邕,东汉大文学家、大史学家、大画家、大书法家、大音乐家。
不止如此,蔡邕还是曹操的老师。是的,就是那个曹操。
东汉的时候,太学人数以万计。蔡邕作为一代大儒在太学讲学,是很多名人的老师。
知识分子都容易自命不凡,觉得自己对,全天下都有错。蔡邕也不例外。蔡邕觉得儒家六经多有谬误,就向皇帝请愿更正,更正后亲自写在碑上,让人雕刻了,立在太学门外,共46块石碑。
就这四十六块石碑,每天前来观看和抄写的人坐的车子,就有一千多辆,常常搞得太学塞车。
可以说,蔡邕不仅是个大儒,还是个天下敬仰的大儒。要放现代,那就是又一个诺贝尔奖得主。
写人物,我总喜欢从他们的父辈写起。因为人不是孤立存在的,父辈,往往能决定了一个人的上半生。
蔡文姬真的很会投胎。
生于鸿儒大家的蔡文姬从小就浸泡在琴棋书画里,每一个毛细血管里都泡出了一些艺术气息。但是她却不算太有天赋。
传说她9岁的时候,蔡邕夜里弹琴断了一根,蔡文姬听音就知道断了哪一根。蔡邕试探着又弄断一根,她马上又说出了正确的数字。
好像很牛的样子?
那是因为没有参照系。我们就近找一个。
同样是蔡文姬老乡,生在陈留,但比蔡文姬晚了一百年的苏蕙(字若兰),虽然也是书香门第,但父亲远没有蔡文姬那么牛逼闪闪。作为回文诗鼻祖,《璇玑图》创立人,苏蕙的童年,却是三岁会写字,五岁学做诗,七岁画画,九岁学绣工,十二岁学织锦。
而从小浸润在旷世鸿儒家的天之骄女,同年能拿的出手的唯一典故却是分得清那根琴弦断了。未免有一点查强人意。
蔡文姬的童年应是很快乐的。生于受人尊敬的名士之家,与姐妹一起长大,又富有才华,父亲对她也很宠爱。 她只需无忧无虑的度过她的少女时期。
蔡邕有无数学生,却只有两个女儿。
后来吃诧风云的曹丞相在此时只是众多学生中的一个 ,我们无从知道,他是否暗恋过蔡文姬。但是可能,在寒窗苦读的某个瞬间,也许有过一个香衣云髻的小姑娘,在他窗下好奇的看了他几眼,他抬起头看着面前可爱的小姑娘。小姑娘不屑:看什么看?没见过美女啊?
或者他只是听闻,老师有个誉满京城的女儿,虽然他腹诽,不管蔡邕生了个什么样的女儿,都会誉满京城的。但是,他还是幻想,要是能娶了蔡邕的女儿。
要是能娶了蔡文姬。。。。算了,不要做梦了,继续看书吧,你个死穷酸。微寒时的曹操就这样断了想法。
但这一点想法,已足够在多年以后,扭转一个乱世流亡的弱女子的生命轨迹。
成年以后,她嫁给了河东世族大家的后代卫仲道。
这个家族,就是大名鼎鼎汉武帝皇后卫子夫和大将军卫青的后人。
郎才女貌,琴瑟和谐。
我们这样想象蔡文姬的第一次婚姻。
真相我们已无从得知。我们只知道,成亲一年后,卫仲道咳血而死。
蔡文姬的新婚喜帐还未退下,就变成了寡妇。
她从婚姻的喜悦中刚刚醒来,就看到咳血不止,卧床不起的丈夫,她以为,还有大把光阴可以共度,丈夫就去世了,只剩下灯火摇曳的灵堂,棺木漆黑,她的一身喜服,突然间,就变成了孝衣。
我们无从知道,卫仲道是怎么死的,世族大家中有着怎么样的秘密,足够写一部百万言巨著。
十几岁的蔡文姬,也来不及猜想。因为,她的第一场噩梦开始了。
婆婆说她克夫,克死了丈夫。
新婚丧夫,已是从天堂跌到地狱,却还要遭此污蔑?!
卓文君不可置信的看着面前的妇人,她是那个与自己有露水姻缘的丈夫的母亲。
她不知道如何辩驳。
心高气傲的蔡文姬吩咐丫鬟,收拾了简单的几件家常衣服,走出了华丽的卫府。
她还有个父亲,她的父亲是当世鸿儒蔡邕。她还有家可以投奔。
从礼教上来说,蔡文姬应该在婆家守寡终老,看着蔡文姬回家,蔡邕是不愿意的。但是,这毕竟是自己的女儿,无法看她在娘家受苦,便收留了下来。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孀居父母家的女子的生活,所有的孤单寂寞像是魔鬼一样缠绕不去,礼教森严的大儒之家,不允许她做出第二次出嫁选择。她百无聊赖,连正常女子斗小妾的戏码都没法在她身上上演。
日子清淡的像白开水。
她别无选择,只有无聊的翻开了父亲的书架。一本,两本,三本,一百本,两百本。。。。她一卷一卷的读下去。
清水般的日子在手边流过,这一次,清水中有了一点况味。虽然只有一点,但已经是她余生的所有寄托。
就这样,蔡文姬,被 命运逼到了一个死角,她只有读书。
也只有书可以读。
如果事情顺利,蔡文君会在蔡家守寡终老。
然而,天不从人怨。
没多久,蔡邕就落了大狱,判了死刑。、
而他之所以判了死刑,只因为,他叹了一口气。
叹口气就判了死刑,蔡邕也算是古今第一人。
这事情,要从董卓说起。
董卓掌权,司徒王允用歌姬貂蝉挑拨董卓和吕布关系,吕布戏貂蝉,杀董卓。这段戏文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本来,这里面,没有蔡邕什么事。
可是蔡邕在东汉后期被贬,回京都后没多久,董卓就得势了。董卓为了收买人心,给蔡邕连升了几级的官。蔡邕,心里多少有点感激董卓。这本是人之常情。
192年,在董卓死后,司徒王允得势细数董卓罪恶的时候,蔡邕,叹了口气。
就是这一口气,司徒王允就说蔡邕是董卓同谋云云,给蔡邕判了死刑。
父亲去世了,蔡家倒了,16岁的蔡文姬随着一家老小仆役出去逃难。
蔡文姬,你怎么逃得掉?
灭顶之灾就在前方,等着蔡文姬自投罗网。
蔡文姬,这一次,你已经无家可归。
在这次逃难之前,蔡文姬的人生活得毫无技术含量。
我们可以想象,随便一个姑娘,投胎到这样一个家庭,可能也不会活得逊色太多。
即使灾难来临,蔡文姬也依然如一个平庸的女子,她没有能力力网狂澜,英勇救父。
像一个平庸的少女应该做的那样,她选择逃。
那一日,天色昏暗,有群鸦在天空盘旋不去,蔡文姬躲在流民之中,顺着道路方向漫步目的的流亡。不管去哪里,只要不是朝廷的手可以触及的,就可以停下来,好好的过日子了。
蔡文姬扫到自己褴褛的衣衫,脚下的鞋子早已磨破,脚上的水泡破了长,长了破,她已经不觉得疼了。
就在此时,命运张开了它浅眠的眼睛,轻佻的冷笑道:“蔡文姬,你往哪里逃?”
流民中驮着包裹的骡马突然发出一声悲鸣,乱蹄哒哒踏地,惊恐的往后退,主人拉都拉不住。众人惊诧中,远远就见达到尘埃渐起。
一队凶神恶煞般的胡人纵马而至。
蔡文姬不可置信的看着眼前的一切,还没缓过神来,马鞭便抽了过来。
反抗的人全部被杀,在用马鞭确认了剩下的人不会再反抗后,一根绳子系住的女子们,被带到了胡人的大营。
厉兵秣马之中,无休止的凌虐与鞭挞。
我们相信,大家闺秀蔡文姬,已跌入一个她无法想象的炼狱之中。难以启齿的屈辱与苦难,不是噩梦,而是比噩梦还可怕的现实。
梦魇日复一日的继续。似乎没有尽头。一日两日,一年。
我们不可能知道蔡文姬是怎样熬过那种绝望。但是,她没有自杀,她活了下来。
可是一定有那么一天,她从营帐简陋的榻上醒来,身边的男子满身酒臭,鼾声如雷。她想起自己美好无忧的少女时代。一道光从帐门打过来,像是生命的光华。
她摸摸自己的脸,现在的自己应该很丑吧?
她走出帐门,讨要了一些清水,没有喝下去,而是,珍惜的洗着自己的脸。用手指,梳理已经杂乱粘蘸的长发。
营里的胡人看到眼前的景象有点吃惊,有点惊艳。毕竟被掳来的女子,很少有这样的容貌。即使有,也隐藏在尘垢和泪水哭号之下。
那个时代有貂蝉,有大小乔,若是蔡文姬长得非常出色,那么早该在少女时代就誉满京城。
不过,她在孀居最寂寥的岁月,饱读了旷世大儒蔡邕的藏书。
在灾难中镇静下来的蔡文姬,洗净尘埃的身影上,笼罩着一种诗书华宇。
蔡文姬站起来了,带着一颗被践踏殆尽却不死的心。
再也没有什么苦难能难得倒她。
命运就是这样,一旦山穷水尽,无可附加,就是它向好处转圜的时候了。
因为美丽,她最终被献给了匈奴的左贤王。
对于这位左贤王,历史对他的描述,是虎背熊腰。
嗯,他应该就是我们想象的匈奴人的王的该有的那个样子。
从心理上讲,匈奴粗鲁好战左贤王实在不是蔡文姬这样心高气傲的才女喜欢的样子。但是她刚从苦难中挣脱出来,身后是更为粗鲁的兵士们贪婪的眼睛。这已经是她在当时境况下能寻得的最好去处。
于是她跟着左贤王过起了日子。
她小心翼翼,即使不是极尽讨好,但是,也一定不能惹怒了他。
无家可归的蔡文姬,与多个王妃一起侍候着这样一个永远不可能理解自己的男人。
她觉得,也许这就是她一生的归宿。
蔡文姬是个随遇而安的女子,她没有过多妄念。
有时候,她看着阔无边的草原,想着这样似乎也不错。
就这样终其一生吧。
反正自己已无家可归。
她学会了胡人的乐器:胡笳。能用胡语和粗鲁的左贤王交谈。
我们甚至可以猜想,左贤王应是很宠爱她的。
她甚至给左贤王生了两个儿子。
可惜,树欲静而风不止。
乱世女子的生死荣辱,从来不是自己说了算的。在她逃亡受辱,绝望挣扎的时候,中国的政治格局正在发生着迅速的变化。
你要成为一个绝世才女的啊,蔡文姬。命运说。想必是我给你加诸的苦难错了方向?
那,就再来一次吧。
一个历史性的转折,又出现在了她的眼前。
196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渐渐掌握了实权。
经过十几年南征北战,他已经位极人臣,坐稳了江山。
功成名就的曹操,年纪也过了半百。万人中央的荣耀,给他带来权利的满足,也带来了高处不胜寒的孤独。
人老了,就容易回忆旧事。
他想起那时自己还年轻低微,拜在蔡邕门下,蔡邕有个小女儿,叫蔡琰(自文姬)的,颇为可爱,一点也不怕自己。不像现在,他高高在上,被恨着,嫉妒着,怕着。
曹操想到这个蔡文姬还流落在南匈奴,一下子起了怜爱之心。于是,打发人凑了金银布帛,去把她迎回来。
此时的蔡文君,无疑是想回去的。
幼年娇生惯养的她,早受够了塞外的风沙,受够了散发着膻味的羊肉和牛羊奶,还有身边一年都不一定洗一次澡的军士仆从。
这个粗鲁的丈夫也不是她心中良人,更何况在他的王妃中,有部将首领的女儿亲戚,而她只是一个掳来的汉族女子。
可是欣喜过后,她想到了自己给左贤王生的两个儿子和自己与左贤王多年夫妻之情。
她忍不住纠结起来。
其实没有什么好纠结的,蔡文姬,作为一个古代女子,你的去留与生死根本就不是自己可以决定。
纵然匈奴左贤王不愿放走你,却也不可能为了你,得罪如日中天的曹丞相。
就这样,蔡文姬坐上回京都的马车。
望不到的前方,是曾经与自己血脉相连,现在却没有多少牵绊的京都。
而,她身后抛下的,却是自己的一双亲生骨肉。他们,曾是她多年苦熬,所寄予的所有希望。
车辕滚滚,朝着京都的方向而去,骨肉分离,蔡文姬在车里日日以泪洗面。
这一年,她已经三十五岁。
当年她离开京都时,是一个美丽的孀居闺秀。
现在回来了,她是一个身心俱伤,世人眼中的残花败柳。
我们有理由相信,曹操在对蔡文姬的安排上,是费了心思的。他把蔡文君嫁给了一个名叫董祀的屯田都尉。
董祀是什么人?历史上除了他是蔡文姬的丈夫,并没有太多的记载。
蔡文姬就这样嫁给了历史中的一个路人甲。
在当时以蔡文姬已被匈奴掳去多年蹂躏,又嫁给左贤王,生了两个儿子的情况看,名士大家已很难接受她这样的女子。
于是曹操挑了这样一个人。屯田都尉,军队的后勤部门。年纪不大,地位不算太高, 碍于自己的威慑,不太可能敢欺负了蔡文姬。甚至,我们可以猜想,也许他还小有才华,相貌也不错。
然而,蔡文君初期的婚姻并不幸福。
确实不太可能幸福。
董祀觉得自己有点冤,年纪轻轻不情不愿的娶了一个大龄女人,何况,她已经嫁过两次,不知道被迫与多少匈奴兵有过关系。
想想心里就觉得憋屈。
而蔡文姬,刚离开左贤王,心里经常牵挂留在匈奴的两个孩子,即使努力适应新的婚姻,也有点力不从心。
不过,不久就发生了一件事,彻底打破了僵局。也是这个事件,让蔡文姬从一个听天由命的普通女子,终于实现了破茧成蝶的蜕变。
董祀犯了法,曹操判了他死刑。
蔡文姬那时还在家里发呆,骤然听到丈夫董祀即将行刑的消息。她大惊失色。来不及穿鞋子,一路狂奔,奔向曹府。
曹操是个杀人不眨眼的主。这头发布完杀董祀的命令,回来就大宴宾客。
正在此时,仆从禀报:“蔡文姬求见”
曹操听完,还能若无其事的对宾客说:“蔡邕蔡大家的女儿蔡文姬回来了,你们要不要见见她?”
曹丞相问见不见,谁敢说不见?
蔡文姬来了,她光着脚,头发早因为狂奔而发髻披散。凄楚的跪在地上为自己的夫君求情。
不得不说,这是蔡文姬生命中少有的一次勇敢。
当初父亲去世,她没有能力力挽狂澜,只能仓皇出逃;被匈奴蹂躏,然后献给左匈奴,她选择含屈忍辱;被一些财物换回东汉,抛下两个儿子,她也只是哭哭啼啼走上一条未知的路。
这一次,蔡文姬终于没有选择在家等待丈夫的尸体,而是选择在刀口之下,抢回丈夫的性命。
蔡文姬梨花带雨,哭的众人心都软了。
曹操无奈的说:“文书我都下发了。。。。”
蔡文姬说:“您的马厩里有那么多马屁,手下有那么多勇士,难道不能抽出一匹马一个人,来救我的丈夫吗?”
面对着这个身世坎坷的女子,曹操也是心软了,于是吩咐人,去救下董祀。
他看蔡文姬衣衫不整,甚至还叫人拿来衣服鞋子给她换上,并且在董祀回来之前,让她留居在自己家中。
曹操对蔡邕家的藏书十分羡慕,就向蔡文姬问起来。蔡文姬说:“早已遗失殆尽,不过我应该可以凭记忆背出400篇。“
就是这件事,改变了蔡文姬的命运,也在中国文学史添上了崭新的一笔。
蔡文姬凭记忆撰写了几百卷书,重要的是,这几百卷的誊写,唤醒了沉睡在她身体里的记忆与潜能。
那些积郁在她心中的万劫不复的陈年往事,齐齐涌上心头。多年沉沦,终于在这时,焕发出一个绝世才女应有的光彩。
她将喷涌而出的往事与绵绵不绝的悲伤与眷恋,集结起来,化作胡笳十八拍的行行诗句。
天不仁兮降乱离,
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
干戈日寻兮道路危,
民卒流亡兮共哀悲。
烟尘蔽野兮胡虏盛,
志意乖兮节义亏。
对殊俗兮非我宜,
遭恶辱兮当告谁。
(选自胡笳十八拍第一拍)
天地不仁,让我蔡文姬当此灾祸,我一路逃亡忍耐,却无奈命运多舛,说不出的屈辱啊,心里沉淀了多少悲哀与愤恨,你们怨我节操有损,我受尽苦难,又该怨谁?
悲伤过后,愤恨难抒,当世文体不足以直抒胸臆,蔡文姬自创五言叙事诗,五子为一言,铿锵表愤恨。
汉季失权柄,
董卓乱天常。
志欲图篡弑,
先害诸贤良。
。。。。。。
失意几微间,
辄言弊降虏。
要当以亭刃,
我曹不活汝。
岂敢惜性命,
不堪其詈骂。
或便加棰杖,
毒痛参并下。
旦则号泣行,
夜则悲吟坐。
欲死不能得,
欲生无一可。
。。。。。。
(选自悲愤诗)
直至此时,蔡文姬终于完成人生的逆袭,她不再是那个平常的女子,她将满胸的愤恨悲苦痛苦屈辱,化成了璀璨的诗句。
从旁观者的角度来说,蔡文姬能成为古今第一才女,真的是命运使然。
若是她没有生在蔡邕这样的命世大辱之家,若是她的第一任夫婿不是早逝,使她只有居家读书;若是她的父亲没有枉死,她没有逃亡;若是她没有被鞭挞凌辱,受尽苦难,锻炼了她的坚韧;若是她没有生下儿子,回汉忍受骨肉分离;若是她的第三位夫婿没有犯了死罪,要她奋勇营救;若曹操不是一个爱书之人,让蔡文姬重拾笔墨。。。。。
那么那么多的偶然,如果没有发生,那么蔡文姬,她可能只是一个孀居的寡妇,一个落难的军妓,一个匈奴的王妃,或者是一个屯田校尉的老婆。
绝非天赋异禀,蔡文姬并没有传奇人物应有的性格。而是被命运,一步步逼上梁山,最终名耀青史。
命运给予你苦难,有时候,是因为,你可以更好一点。
谢谢所有的命运,谢谢所有的苦难,谢谢所有的屈辱,更谢谢,每一个给人以希望的转机。
没有你们,我们不可能拥有一个,古今第一才女的蔡文姬。
被救回的董祀感念蔡文姬的冒死救自己的情谊,又惊艳于蔡文姬惊世的才华,最终爱上了这个饱经苦难的女子。
多年之后,董祀与蔡文姬隐居蓝田,育有一子一女。
蔡文姬,终于结束所有苦难,可以安心的做一个相夫教子的女人了。
这也是很好很好的。
---------------------------------END---------------------------------------------------------------------------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