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著名的女诗人, 女词人有哪些 ?要是有简单的简介更好,呵呵。

我国古著名的女诗人, 女词人有哪些 ?要是有简单的简介更好,呵呵。,第1张

卓文君:司马相如之妻。

代表作数字诗:一别之后,二地相悬,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君怨。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唉!郎呀郎,巴不得下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多才多艺的女诗人蔡文姬

蔡文姬名琰,既字文姬,又字明姬,她的父亲便是大名鼎鼎的大儒蔡邕。据《后汉书•董祀妻传》,蔡文姬为陈留郡国(今河南)人,汉末著名才女,史书说她“博学而有才辨,又妙于音律。”著有《悲愤诗》、《胡笳十八拍》等。

薛涛唐代女诗人,人称女校书。

代表作:吟梧桐诗(八岁时作) 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

宋代有两位最有名的女诗人、女词人,一个是李清照,一个是朱淑真。朱淑真的诗集起名为《断肠集》,其中的《膏雨》之所以写得好,跟她本人的身世有关。她出生在农村,一生的命运也很坎坷,因此她有较强的重农情感。她将雨看成一种“膏”,即“民膏”,看重的是“春垄”、“农桑”,值得崇敬。

唐琬:陆游表妹兼妻子。

代表作:《钗头凤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意缄心事,独语斜难。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询问,咽泪妆欢。瞒、瞒、瞒!

花蕊夫人(北宋),四川青城人,后蜀大臣徐国璋之女,后成为后蜀后主孟昶的贵妃,国破与后主一起被俘虏到北宋汴梁,她的文采出众,是五代和北宋时最著名的女诗人之一

苏小妹,大宋第一才女;女儿之身,却又一身傲骨,从她那看似羸弱的身躯中散溢的巾帼不让须眉的傲1 庄姜

她是春秋时齐国公主,卫庄公的夫人。相传《诗经》里《燕燕》为其所作:“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不及,泣涕如雨”,后代诗评家推为“万古离别之祖”。庄姜可谓诗经时代美女姿本代言人,《诗经"卫风"硕人》中描写庄姜时说: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眇兮。”。可是庄姜嫁给了昏惑的庄公,夫妻不和,婚姻不幸,心中非常痛苦。《邶风》一,二,四首诗写出了她的这种心情。

第一首《柏舟》,写的是庄公长期不和庄姜一起生活,《柏舟》即作者自况,柏木之舟质量是坚实细密的,比喻作者人才出众,但却是飘荡水中的一只空船。庄姜的隐忧无法排解,耿耿不寐“我心匪鉴,不可以茹,”“我心匪石,不可以转”,“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是写她忧愁的情绪,摆脱不掉的苦闷。意象联想十分贴切。

《绿衣》为《邶风》第二首。“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心忧矣,曷维其已。”朱熹认为:“庄公惑于壁妾,夫人庄姜贤而失位,故作此诗,言绿衣黄里,以比贱妾尊显.正嫡幽微,使我忧之不能自己也”正嫡幽做,忧之不能自己。庄姜在卫宫中的处境,通过此诗都表露无遗了。

第四首《日月》:“日居月诸。照临下土,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胡能有定,于不我顾。”高享《诗经今注》中认为:“这是妇人受丈夫虐待唱出的沉痛歌声”而《诗序》中说:“卫庄姜伤己也,遭州吁之难,伤自己不见答于先君,以至于困穷之诗也”,那么诗中“不我顾”“不我报”“德音无良”指的是卫庄公子。

2班婕妤

(约公元前48年——公元前6年),汉代大史学家班固的祖姑,名不详,婕妤是汉武帝时设置的妃嫔的一种称号,地位相当于上卿,自魏晋到明代延用。她是西汉楼烦(今朔州东)人,少年时即显出才学,工于诗赋。汉成帝初年,以才、貌俱佳被选入成帝后宫,起初为少使,不久被立为婕妤。她是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的女子,不争夺地位,不干预政治,谨守礼教。据有关史书记载,成帝要带她同车出游,她认为皇帝的身边应该是名臣,不是女宠,因此婉言拒绝。后来,赵飞燕入宫得宠,以谗言诋诽许皇后及班婕妤。成帝听信谗言,废了许皇后,而班婕妤以对问得以幸免,但她恐怕日久见危,于是进入长信宫侍奉皇太后,并作赋度日。成帝死后,她移居陵园,并在那里去世,约五十来岁。

班婕妤是辞赋发展史上极少的女作家之一,也是较早的五言诗的创造者。《隋书·经籍志》著录有一卷她的作品,后来多数散失,仅存《自悼赋》、《捣素赋》、《怨歌赋》等几篇,都是抒发自己的宫中苦闷之情,以《自悼赋》真实可信且最为著名。

3徐淑,

生卒年及字号均不详。陇西人。东汉诗人秦嘉妻。秦嘉赴洛阳时,徐淑因病还家,未能面别。秦嘉客死他乡后,徐淑兄逼她改嫁。她“毁形不嫁,哀恸伤生”(《史通·人物》),守寡终生。

4班昭

东汉女辞赋家。一名姬,字惠班。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生卒年不详。班彪女,班固妹。嫁曹世叔,早年守寡。兄班固著《汉书》,八《表》及《天文志》未成而去世。昭博学高才,和帝下诏令其续成。她经常出入宫廷,担任皇后和妃嫔的教师,号为“曹大家”。每有贡献异物,常令昭作赋颂。及邓太后当朝,班昭与闻政事。著名学者马融,曾从其授业。著有赋、文等16篇。

5蔡琰

汉魏间女诗人。字文姬,又作昭姬,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生卒年不详。著名作家蔡邕的女儿。自幼博学多才,好文辞,又精于音律。初嫁河东卫仲道,夫亡无子,归母家。汉末天下大乱,董卓入据洛阳,她起先被董卓军强迫西迁长安,接着又在兴平二年(195)被南匈奴军所虏,在匈奴中度过12年,生有二子。建安十二年(207),曹操遣使者持金璧去南匈奴赎回蔡琰。蔡琰回到中原后,又重嫁屯田都尉董祀。曾回忆缮写亡父作品400余篇。蔡琰今存作品,有五言《悲愤诗》及骚体各一篇,又有《胡笳十八拍》。骚体《悲愤诗》,所述情节与蔡琰生平颇不相合,不少学者认为是假托之作。《胡笳十八拍》始见于宋代朱熹《楚辞集注·后语》,不载于《后汉书》,在文体上同当时作品距离较远,所以有的学者认为也是后人伪托的。

许穆

时间要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这位开创先河的女性被称作“许穆夫人”,乃卫宣公之女,嫁与许穆公为妻。周惠王十七年,许穆夫人之兄卫雏公荒*失政,狄乘机攻灭。许穆夫人想赶去向大国求援,被许国君臣所阻。“许穆夫人悯卫之亡,伤许之小,力不能救;思归唁其兄,又义不得。”于是创作了诗篇《载驰》。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篇,单从时间上来讲,比屈原的《离骚》还要早三百多年。

蔡文姬

汉代文学家蔡邕的女儿,有深厚的家学渊源。蔡文姬的生活经历正好与东汉末年朝代更迭、混乱不堪的时局惊人的相似。她的《悲愤诗》用血泪书写自己坎坷的经历,同时也成了汉末那段历史的书记员。“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在战乱的年代生灵涂炭,最遭殃的当然是百姓,可被乱兵所虏,辗转流落南匈奴十二年的蔡文姬更是不幸中的不幸,幸好后来曹操用金璧把她从匈奴赎回,她的遭遇折射出时代的悲哀,她更是时代女性的代言人。

薛涛

字洪度。她的诗往往感情较为内敛温和,诗句文雅清淡。如著名的《春望词》就颇有《古诗十九首》之遗风。虽是盛唐气象、国泰民安的氛围,可是薛涛生活的小环境使她的诗作也难免有一些哀叹的情愫,“峨眉山下水如油,怜我心园不系舟,何日片帆离锦浦,棹声齐唱发中流。”从诗句的叹婉中我们仍会感受到她内心深处奔腾的激情和不失豪迈的气势。距杜甫浣花草堂不远的成都近郊,至今还耸立一座薛涛“吟诗楼”,点缀着锦江玉垒的秀丽风光,那是薛涛晚年栖息吟咏之地。

玄机

与薛涛齐名的是女道士鱼玄机。鱼玄机,字幼微,又字慧兰。鱼玄机诗作大胆,多情,她几乎不掩饰强烈的感情和独特的思想,欢喜、悲哀、忧郁、柔情都会坦荡荡地跃然纸上。在她这里,打动人心的是扑面而来的真挚情感,而诗的章法和技巧却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如《赠邻女》中“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我们尽可以去大胆追求宋玉这样才高八斗、风流潇洒的男子,又何必再为那薄情郎伤心呢?其思想之大胆开放在今天也觉得叹为观止。

李冶

她容貌俊美,天赋极高,从小就显露诗才,颇有文才。出家为女道士后,她又与许多诗人鸿儒交游,酬咏甚多。她神情潇洒,专心翰墨,生性浪漫,爱作雅谑,又善弹琴,尤工格律。当时超然物外的知名作家陆羽(鸿渐)和释皎然均同她意甚相得,著名诗人刘长卿也与她有密切联系,她还与朱放、韩揆、阎伯钧、萧叔子等人情意非常投合。其中诗歌《寄朱放》、〖送阎二十六赴剡县〗等诗一扫从来女性作家的羞涩之态,坦然男女社交,在千后千年的历史上都是罕见的。天宝年间,玄宗闻知她的诗才,特地召见她赴京入宫,那时,她已进入暮年,正栖身著名的花都广陵。接旨后,只得应命北上。她有七律《恩命追入留别广陵故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为“其详词意,不类冶作”,似乎缺乏根据。)诗一首。

宋代女诗人李清照

人们谈到李清照,更多的是忆起了她婉约的词作“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等。李清照的诗比起她的词来,有着完全不同的风貌。大家都知道她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可她的诗却雄浑豪迈,内容涵盖面很宽泛。李清照虽为封建礼教笼罩下的女性,却有着清醒的政治头脑和敏锐的政治眼光。李清照透过大量的社会现象清楚地看出,北宋末年的政治形式,酷似安史之乱前夕李隆基统治下的唐王朝。李清照对此甚为忧虑,也极其愤懑。在她的诗里,她用安史之乱给唐王朝带来的巨大灾祸,警告当朝皇帝要注意汲取历史教训:“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花柳咸阳草。”李清照的诗词创作可谓有胆有识,说她有胆,因为北宋王朝对言论控制极严;说她有识,是因为她的政治洞察力是非凡的。

朱淑真,

宋代女词人,一作淑贞,号幽栖居士。朱淑真籍贯身世历来说法不一,《四库全书》中定其为“浙中海宁人”,一说“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安徽歙州(州治今安徽歙县),南宋初年时在世,相传为朱熹侄女。朱淑真生于仕宦家庭,其父曾在浙西做官,家境优裕。幼颖慧,博通经史,能文善画,精晓音律,尤工诗词。素有才女之称。相传因父母作主,嫁给一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婚后生活很不如意,抑郁而终,其墓在杭州青芝坞。

1许穆夫人 2庄 姜 3百里奚妻 4虞 姬 5戚夫人 6刘细君 7班婕妤 8卓文君 9班 昭 10徐 淑 11蔡 琰 12甄 妃 13左 芬 14苏若兰 15谢道韫 16鲍令晖 17刘令娴 18李季兰 19江采苹20薛 涛 21关盼盼 22鱼玄机 23黄崇嘏 24杜秋娘 25花蕊夫人 26严 蕊 27吴淑姬 28李清照 29唐 琬 30朱淑真 31王清惠32张玉娘 33萧观音 34贾蓬莱 35冯小青 36黄 峨 37马湘兰 38张红桥 39柳如是 40倪瑞璇 41贺双卿 42吴 藻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能够流传下来的女诗人几乎都有一个共性,她们均是文二代或文三代,比如唐朝女才子上官婉儿的爷爷就是宰相文豪上官仪;宋朝最牛女词人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就是有名的词作家;而东汉的蔡文姬也不例外,她的父亲是名扬千古的大文学家蔡邕。在封建时代,女性要想在文学上有所造诣,除了具备良好的家庭环境之外,遗传基因也占很大一部分。那么,今天要讲的文二代蔡文姬,她到底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与其他女才子相比,她的特殊性在什么地方呢?父亲是鼎鼎有名的文豪蔡琰,字文姬,到底生于哪一年,史料也没有明确记载,有的说是174年,有的说是177年,但大都是猜测,没有严谨的历史依据。不过可以肯定的一点,蔡文姬是东汉陈留圉人,是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这个陈留圉在哪里呢,就是现在河南省开封市的杞县圉镇。蔡邕呢,字伯喈,在东汉时期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生于133年,死于192年,活了59岁。因官至左中郎将,后人称他为蔡中郎,大概就是三品级别,正部级官员。由于在当时很有文名,蔡邕参与续写了东观汉记,参与刻印了熹平石经。董卓掌权时,强召蔡邕,拜左中郎将,随献帝迁都长安,并封高阳乡侯。

蔡邕精通音律,才华横溢,除通经史、善辞赋等文学创作外,书法精于篆、隶,尤以隶书造诣最深,名望最高,世人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他还自创飞白书体,对后世影响甚大。当时,蔡邕与曹操、王粲等人都比较友好,经常坐在一起喝茶聊天交流文学,名声肯定是很大的,受到时人的推崇和赞美。

蔡文姬有这么一个文豪老爸,除了继承了优秀的遗传基因外,还得到了不少精髓的指点,再加上她本身聪慧,又十分刻苦,其文学和音乐方面的造诣更是惊人。有史料记载,蔡文姬6岁时有一次听父亲蔡邕在大厅中弹琴,隔着墙壁她就听出了父亲把第一根弦弹断的声音。其父惊讶之余,又故意将第四根弦弄断,居然又被她指出。此事在当时广为流传,蔡文姬精通音乐的名声自小也就远播四方,成为远近闻名的小才女。

当才女遇到世纪战乱如果没有战争,蔡文姬或许会成为一位只写风月的旷世奇女,她的生活也会悠闲而快乐。但是,蔡文姬遇到了三国战乱,她的命运也不得不因此而改变。

长大后的蔡文姬经媒妁之言,嫁给了河东卫家,丈夫卫仲道是大学出色的士子。这个卫仲道是汉代将军卫青的后人,他家在河东属于名门望族。蔡文姬本以为能和丈夫享受幸福人生,哪里知道好景不长,不到一年卫仲道便因咯血而死。两人还没来得及生子女,卫仲道便撒手人寰。守寡的蔡文姬遭到卫家人嫌弃,认为这个年轻女人命太硬,居然克死丈夫。正年少气盛、心高气傲的蔡文姬,哪里受得了这样的白眼和冤枉。卫仲道自己有病不幸去世,卫家却把矛头对准她一个弱女子。再说,卫仲道是自己的丈夫,哪个女人不爱自己的丈夫,希望丈夫暴病身亡呢。怀着沉痛的心情,蔡文姬不顾父亲的反对,愤然回到了娘家。

在娘家也没过上几天平静的日子,不久之后,一代大奸臣董卓就被贪恋女色的吕布给砍掉了脑袋,他的部将李_等人在贾诩的建议下绝地反击又攻占长安,军阀混战的局面自此形成。羌胡番兵乘机掠掳中原一带,蔡文姬与许多被掳来的妇女一齐被带到了南匈奴,这一年蔡文姬23岁,正是如花似玉的年龄。可是,哪里知道,她这一去,就是整整12年。在胡地,蔡文姬日夜思念故土,后来回到汉地参考胡人声调,结合自己的悲惨经历,还专门创作了哀怨惆怅、令人断肠的琴曲胡笳十八拍。

待在南匈奴的12年里,中原也发生了剧变。汉献帝被曹操迎到许都,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基本扫平了北方群雄,当上丞相。当他得知自己的好友、大文豪蔡邕的女儿被掠到了南匈奴时,心情十分沉重,决心帮一帮自己老友的女儿,便立即派周近做使者,携带黄金千两、白璧一双,将蔡文姬赎了回来。

不计前嫌进宫救夫君蔡文姬在使者周近的卫护下回到了故乡陈留郡,但是因为常年战争,家乡早已是断壁残垣,已无栖身之所。无奈之下,只有接受曹操的安排,蔡文姬嫁给了屯田校尉董祀,这一年她35岁。

嫁给董祀不久,赤壁之战爆发,曹操在战争中惨败。蔡文姬触景生情,感伤乱世,写下了著名的悲愤诗,该诗被称为我国诗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首自传体五言长篇叙事诗,它真实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在汉末大动乱中的悲惨遭遇,也写出了被掠夺人民的血和泪,是汉末社会动乱和人民苦难生活的实录,具有史诗的规模和悲剧的色彩。其诗真情穷切,自然成文,在建安诗歌中别构一体,奠定了蔡文姬崇高的文坛地位。

内容如下:其一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强。

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

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

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还顾邈冥冥,肝脾为烂腐。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屯聚。

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失意机微间,辄言毙降虏。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汝。

岂复惜性命,不堪其詈骂。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

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

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

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邂逅徼时愿,骨肉来迎己。

已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

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

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

兼有同时辈,相送告离别。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

观者皆嘘唏,行路亦呜咽。去去割情恋,遄征日遐迈。悠悠三千里,何时复交会。

念我出腹子,匈臆为摧败。既至家人尽,又复无中外。城廓为山林,庭宇生荆艾。

白骨不知谁,纵横莫覆盖。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茕茕对孤景,怛咤糜肝肺。

登高远眺望,魂神忽飞逝。奄若寿命尽,旁人相宽大。为复强视息,虽生何聊赖。

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励。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

其二嗟薄祜兮遭世患,宗族殄兮门户单。身执略兮入西关,历险阻兮之羌蛮。

山谷眇兮路漫漫,眷东顾兮但悲叹。冥当寝兮不能安,饥当食兮不能餐。

常流涕兮眦不干,薄志节兮念死难。虽苟活兮无形颜,惟彼方兮远阳精。

阴气凝兮雪夏零,沙漠壅兮尘冥冥。有草木兮春不荣,人似兽兮食臭腥。

言兜离兮状窈停,岁聿暮兮时迈征。夜悠长兮禁门扃,不能寝兮起屏营。

登胡殿兮临广庭,玄云合兮翳月星。北风厉兮肃泠泠,胡笳动兮边马鸣。

孤雁归兮声嘤嘤,乐人兴兮弹琴筝。音相和兮悲且清,心吐思兮胸愤盈。

欲舒气兮恐彼惊,含哀咽兮涕沾颈。家既迎兮当归宁,临长路兮捐所生。

儿呼母兮啼失声,我掩耳兮不忍听。追持我兮走茕茕,顿复起兮毁颜形。

还顾之兮破人情,心怛绝兮死复生。

战乱的影响让蔡文姬心情悲愤,又加上再婚后她和董祀的感情并不和谐,也导致蔡文姬神思恍惚,有苦难言。其实,董祀并不喜欢蔡文姬,毕竟当时他正值鼎盛年华,生得一表人才,又通书史,谙音律,在军中也是高级将领,自视甚高,对于已满35岁的蔡文姬也没有多少好感了。要不是考虑到是丞相曹操强行安排的这场政治婚姻,他董祀是不会愿意娶蔡文姬的。

但是,不久之后,因为一场变故,董祀彻底改变了自己当初的看法。据后汉书董祀妻传记载,董祀为屯田都尉,犯法当死。文姬诣曹操请之。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坐者满堂。操谓宾客曰: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

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言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操曰:诚实相矜,然文状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济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祀罪。翻译成现代文的意思就是:董祀犯了大罪,依法该当处死。蔡文姬顾不得嫌隙,蓬首跣足去了曹操的丞相府求情。曹操念及昔日与蔡邕的交情,又想到蔡文姬的悲惨身世,倘若处死董祀,文姬势难自存,于是宽宥了董祀。

在蔡文姬求情过程中,还有一段默写古籍的典故。据史料记载,蔡文姬为丈夫董祀求情时,曹操问蔡文姬:听说你家原来有很多古籍,现在还能想起来吗?蔡文姬说:当初父亲留给我的书籍有四千余卷,但因为战乱流离失所,保存下来的很少,现在我能记下的,只有四百余篇。

曹操说:我派十个人陪夫人写下来,可以吗?蔡琰说:男女授受不亲,给我纸笔,我一个人写给你就是。

于是蔡文姬将自己所记下的古籍内容写下来送给曹操,没有一点错误。自此,蔡文姬的名声也更为响亮了。

救下丈夫董祀后,蔡文姬与夫君回到了家里。对于妻子蔡文姬的救命恩德,董祀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对她的感情也发生了细微变化。接着,他们夫妻俩看透了世事,便溯洛水而上,隐居在风景秀丽、林木繁茂的山麓,并生下了一儿一女,过上了幸福自由的生活。后来,曹操狩猎经过此处,还曾经前去探视过他们,给他们送了许多礼品。

一代才女名扬千古对于蔡文姬,历代文人对其均有较高评价。明朝学者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说:东京风格颓下,蔡文姬才气英英。读胡笳吟,可令惊蓬坐振,沙砾自飞,真是激烈人怀抱。

清代诗论家张玉谷也曾作诗称赞蔡文姬的五言诗:文姬才欲压文君,悲愤长篇洵大文。老杜固宗曹七步,瓣香可也及钗裙。

大意是说蔡文姬的才华压倒了汉代才女卓文君,曹植和杜甫的五言叙事诗也是受到了蔡文姬的影响。现当代著名文学家郭沫若还专门写了浪漫主义历史剧蔡文姬,对蔡文姬进行了大力表扬,并自我标杆:我就是蔡文姬也!另外,各位朋友倘若还想去参观蔡文姬的遗物,可以去西安城东南蓝田县三里镇乡蔡王庄村西北的蔡文姬墓,该冢高约8米,林木葱郁,属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90年代,蓝田县又在此建文姬展览馆一座,将文姬逸事及境内出土的文物陈列展出,用四体书法镌刻胡笳十八拍于18块青色大理石上。1957年8月该展览馆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蔡文姬纪念馆收藏了有关蔡文姬的文物130多件,其中拥有国家三级以上珍贵文物50件。

不仅如此,蔡文姬的故事还传到了国外。1979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颁布了310座水星环形山的专有名称。它们的命名借用了世界历代著名文学艺术家的名字,中国有15位杰出文学艺术家的名字登上了水星环形山,蔡琰环形山就是其中之一。这些荣誉对于一个女人来说,何尝不是一种迟来的馈赠呢!

1.蔡文姬,名琰,字昭姬,汉族,东汉末年陈留(今河南杞县)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学家。

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是东汉时期大名鼎鼎的文学家和书法家,是曹操的挚友和老师。生在这样的家庭,蔡文姬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可惜生不逢时,东汉末年,社会动荡,蔡文姬被掳到了南匈奴,嫁给了虎背熊腰的匈奴左贤王,生儿育女。虽然丈夫对她恩爱有加,但异族他乡的不同生活方式让她饱尝了痛苦。

十二年后,曹操统一北方,念恩师蔡邕对自己的教诲,曹操用重金赎回了蔡文姬。文姬归汉后,想着留在匈奴的两个儿子,文姬柔肠寸断,写下了动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

其中《悲愤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该诗“真情意切,自然成文”,激昂酸楚,在建安诗歌中别构一体。

2.苏蕙,字若兰,东晋前秦始平(今陕西兴平)人,据《晋书·列女传》记载,若兰从小天资聪慧,三岁学字,五岁学诗,七岁学画,九岁学绣,十二岁学织锦。及笄之年,已是姿容美艳的书香闺秀。

苏蕙十六岁那年,跟随父亲游览刹阿育王寺时,认识了少年窦滔,互生爱慕,后结为夫妻。窦滔文滔武略,入仕前秦后,政绩显著,屡建战功,升任至秦州刺使。因被奸臣忌功嫉能,谗言陷害,被判罪发配流沙(今新疆白龙滩沙漠一带)。苏蕙与丈夫在阿育王寺北城门外挥泪告别。丈夫走后,苏蕙日思夜想,她把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写成《回文璇玑图诗》,并织为锦书寄赠丈夫。

《璇玑织锦诗》是一首回文诗,相传初时只有苏蕙夫妻能够读懂,文学价值极高,武周朝女皇武则天曾为其写序。

苏蕙是位多才多艺多产的女诗人,有文记她除《回文璇玑图诗》外,还有诗著五千多首,可惜3.谢道韫,东晋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东晋名将谢安之侄女,说起他的丈夫王凝之,恐怕没有多少人知道,如果提起她的公爹王羲之,恐怕不知道的人很少。

谢道韫是东晋时名气很大的女诗人,但她的作品与其她女性的作品有很大的区别。我国古代名媛诗作,多以阴柔见长,以宛转细腻见胜,而谢道韫的作品,却多充满阳刚之气,挥洒自如,气度非凡,不让须眉。《晋书》本传记她:“风韵高迈”、“神情散朗,有林下风气。”其文风可以从她的《泰山吟》中可见一斑。

4.班婕妤,祖籍楼烦(今山西宁武)人,班固之祖姑。西汉女辞赋家,是中国文学史上以辞赋见长的女作家之一。婕妤并非她的名字,因其少年时被招入宫,封为婕妤,后人就一直沿用这个称谓,以至无从可考她的真实名字。

班婕妤少有才学,善诗赋。成帝时被选入宫,初为少使,不久立为婕妤,很受成帝的宠幸。后因受赵飞燕的嫉妒,遭诬陷,受排挤而失宠,自请侍奉太后于长信宫。成帝死后,班婕妤又要求到成帝陵守墓以终其生。伴着冢形碑影,班婕妤在孤独与寂寞中生活了五年,便离开了人世,葬于园中。辞赋作家潘承祥评价道:“班婕妤堪称古代妇德的楷模”。

班婕妤作品很多,但大部分已佚失。其中《自悼赋》、《怨歌行》是最为著名的作品,抒发了她在宫中的苦闷与忧怨。

5.左芬,又作左棻,字兰芝,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西晋女文学家、诗人,是著名文学家左思的妹妹。

左芬少好学,善作文,晋武帝司马炎闻听左芬才情过人便将其纳入后宫,拜为修仪,后为贵嫔,世称左嫔妃,又称九嫔。《晋书·后妃传》有他的传记。左芬因为德才超群每每被帝王群臣赞赏,使后宫佳丽见妒。尽管谗言不断,但酷爱好虚荣的司马炎还是将她封为贵妃。

左芬性情孤傲、淡薄自律,不像其他嫔妃那样喜欢花枝招展,争风吃醋,《晋书》中称她“姿陋体羸,常居薄室”。

左芬的作品大部分为应诏之作,文辞甚为研丽。〈杂感诗〉是其代表作之一,该诗构思新颖,感情充沛,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作品。

6.鲍令晖,南朝东海(今山东郯城)人,女诗人,鲍照之妹。关于她的生平史料上少有记载,因此对她的籍贯,也大有分歧。有说涟水人,也有说是灌云人,其实他们是山东郯城人,而后徙居建康的。

梁代诗歌理论批评家钟嵘认为,南北朝宋齐两代能诗文的女子,只有鲍令晖、韩兰英两人。钟嵘这样评价鲍令晖:“令晖歌诗,往往崭绝清巧。《拟古》尤胜,唯《百愿》*矣”。

鲍令晖曾有《香茗赋集》刊行于世,今已散佚,仅存诗六题七首。

由于鲍令晖生活的环境不同,视野有限,她的诗作除写离思别恨之外,没有多少深厚的社会内容。可是她的诗作,拟古而创新,构思巧妙而又纯厚的手法,还是值的后人借鉴的。

7.薛涛,字洪度,中唐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她姿容美艳,性敏慧,8岁能诗,洞晓音律,多才艺,声名倾动一时。

薛涛之父薛郧,仕宦入蜀,死后,妻女流寓蜀中。德宗贞元中,韦皋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召令赋诗侑酒,遂入乐籍。韦皋曾拟奏请朝廷授以秘书省校书郎的官衔,格于旧例,未能实现,但人们往往称之为“女校书”,后世称歌伎为“校书”就是从她开始的。

薛涛和当时著名诗人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刘禹锡、杜牧、张祜等人都有唱酬交往。居浣花溪上,自造桃红色的小彩笺,用以写诗。后人仿制,称为“薛涛笺”。晚年好作女道士装束,建吟诗楼于碧鸡坊,在清幽的生活中度过晚年。

在唐代女诗人中,薛涛和李冶、鱼玄机最为著名。薛涛的诗以清词丽句见长,其中不少作品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这在封建时代的妇女中,特别是象她这一类型的歌妓中,是不可多得的。其作品《送友人》、《十离诗》最为著名。

8.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南宋济南(山东济南)人,杰出的女文学家,婉约词宗,与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其父李格非,北宋齐州历城县人,齐鲁著名学者、散文家。母王氏,知书善文。夫赵明诚,为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

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工书能文,通晓音律,幼承家学,早有才名。婚后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整理,编写了《金石录》。中原沦陷后,与丈夫南流,过着颠沛流离、凄凉愁苦的生活。明诚病死,境遇更加孤苦。其词多写相思之情,感慨身世飘零。现存诗文及词为后人所辑,有《漱玉词》等。历称“一代词宗”,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

9.朱淑真,又作淑贞,号幽栖居士,籍贯身世历来说法不一,《四库全书》中定其为“浙中海宁人”,另说是“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安徽歙州(州治今安徽歙县),相传为朱熹侄女。

朱淑真生于仕宦家庭,其父曾在浙西做官,家境优裕。幼颖慧,博通经史,能文善画,精晓音律,尤工诗词。素有才女之称。相传因父母作主,嫁给一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婚后生活很不如意,抑郁而终,其墓在杭州青芝坞。

相传朱淑真作品为其父母焚毁,后人将其流传在外的辑成《断肠集》。其诗词多抒写个人爱情生活,早期笔调明快,文词清婉,情致缠绵,后期则忧愁郁闷,颇多幽怨之音,流于感伤,后世人称之曰“红艳诗人”,作品艺术成就颇高。

10.秋瑾,原名秋闺瑾,字璿卿,又字竞雄;号旦吾,又号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厦门。

秋瑾性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她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在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时刻,她虽然已为人母,但还是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先入日语讲习所,继入青山实践女校。

  唐朝的诗歌可以说是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在唐朝,不仅仅是男诗人,女诗人也有不少,在众多女诗人当中,最出名的有四个,她们被称为“唐代四大女诗人”。

 风流女校书薛涛

 唐代女诗人留下趣闻轶事最多的是薛涛,留下遗迹最多的也是薛涛。

 薛涛身世史书记述零碎简略,大致可得以下简单结论:薛涛,字洪度(又作宏度),长安(今西安)人,父薛郧,中唐著名女冠诗人,和李冶、鱼玄机为女冠三杰。作为女冠诗人杰出代表,薛涛善歌舞,工诗词,曾创深红小笺写诗,人称“薛涛笺”。薛涛的生卒年,学界多有争议,多数看法是,其生于大历五年(公元770),卒于大和六年(832),享年63岁。

 史载:薛涛姿容美艳,生性敏慧,八岁能诗,洞晓音律,多才艺。幼时随父亲薛郧定居成都,稍长,有艳名,父殁后,飘零动荡,十六岁时,韦皋镇蜀,呼之赋诗侑酒,遂入乐籍。其后袁滋、刘稹、高崇文、武元衡、李夷简、王播、段文昌、杜元颖、郭钊、李德裕相继镇蜀,她都以歌伎兼清客的身份出入幕府。韦皋曾拟奏请朝廷授以秘书省校书郎的官衔,虽格于旧例,未能实现,但人们往往称之为“女校书”。这就是后世称歌伎为“校书”的由来。后脱乐籍,终身未嫁,定居浣花溪,晚年好作女道士装束,在清幽的生活中度过余生。薛涛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诸书。

 薛涛和当时著名诗人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刘禹锡、杜牧、张祜等人都有唱酬交往。即此一张名单,就可以知道薛涛在当时文坛的分量了。王建有《寄蜀中薛涛校书》诗云:“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评价是极高的。居浣花溪上,自造桃红色的小彩笺,用以写诗。后人仿制,称为“薛涛笺”。

 薛涛的诗,以清丽见长,如世所传诵的《送友人》、《题竹郎庙》等篇。同时还有一些具有思想深度的关怀现实的作品。在古代女诗人中实属罕见。她曾到过接近吐蕃的松州,有《罚赴边有怀上韦令公》诗,其第一首说:“闻说边城苦,而今到始知。羞将门下曲,唱与陇头儿。”对防守边疆士兵的艰苦生活寄以深切同情。明代学者诗人杨慎说这首诗“有讽谕而不露,得诗人之妙”(《升庵诗话》)。《四库全书总目》也认为她的《筹边楼》“托意深远”,“非寻常裙屐所及”。薛涛著有有《锦江集》5卷,今佚。《全唐诗》录存其诗1卷。近人张蓬舟有《薛涛诗笺》。

 薛涛工书法,无女子气,其行书妙处,颇得王羲之神韵,为时人推重,可惜无有流传。论才情人品,唐代女诗人中薛涛当数第一。蜀人把薛涛与卓文君、花蕊夫人、黄娥称为“蜀中四大才女”。

 美艳女冠李冶

 李冶(—公元784年),字季兰,中唐初期浙江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女道士,是中唐诗坛上享受盛名的女冠诗人。

 与许多著名诗人一样,季兰也属于“弱龄早慧”那一类。据《唐诗纪事》记载,她五六岁时已能出口成诗,尝作《咏蔷薇》诗云:“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架”与“嫁”谐音,其父因此预言她“必为失行妇”。这种所谓“诗谶”的故事虽有后人编造之嫌,但季兰的人生道路确实不平坦,她也确实称得上是一个风流女冠。在唐代,女子入道之风颇盛,而那些“洗妆拭面着冠破,白咽红颊长眉青”的女冠们,往往以修道为名,过着无拘无束的浪漫生活,其宕逸纵情者几入娟妓一流。季兰姿容秀美,神情脱俗,又善弹琴,工翰墨,尤以诗才敏捷名闻遐迩,故当时文士皆与之游,风流韵事自在所难免。高仲武《中兴间气集》曾记载过这么一件逸事:

 (季兰)尝与诸贤集乌程开元寺,河间刘长卿有阴重之疾,乃消之日:“山气日夕佳。”长卿对日:“众鸟欣有托。”举座大笑,论者两美之。

 “阴重之疾”指病气,对这种男性疾患,一般女子是讳言的,更不会用以取笑别人。季兰却公然以此为话题与长卿调笑,而长卿居然也报以同样的调笑语,其谑浪狂荡、其与长卿等不同寻常的关系于此可见。然而,他们毕竟不同于里巷粗俗之辈,即使戏谑调笑,打情骂俏,也照样引经据典,掉文吟诗。这两句就是用的陶渊明《饮酒诗二十首》(之五)和《读山海经诗十三首》(之一)中的成句,双方都用得十分含蓄巧妙,确实称得上“雅谑”,也确实显示出两人不凡的才情,所以会赢得“举座大笑,论者两美之”。

 李冶为女冠,生性风流,善作雅谑,善弹琴,尤工格律。与当时诗坛名宿刘长卿、陆羽(鸿渐)、释皎然均有密切来往。还与朱放、韩揆、阎伯钧、萧叔子等名士情意绵绵。一时成为社交名花。晚年被召入宫中,至公元784年,因曾上诗叛将朱沚,被唐德宗下令乱棒扑杀之。一代名媛竟落得如此惨烈下场,哀哉。

 李冶的诗以五言擅长,多酬赠谴怀之作。李季兰的诗才应该是唐朝女诗人中最好的。她有一首诗把夫妻关系一语道破:“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还有一首《相思》,赋尽天下相思苦:“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弹着相思曲,弦肠一时断。”

 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李季兰集》一卷,今已失传,仅存诗十六首。刘长卿对李冶的诗极其赞赏,称她为“女中诗豪”。高仲武评论说:“士有百行,女唯四德。季兰则不然。形器既雌,诗意亦荡。自鲍照以下,罕有其伦。”又说她“上方班姬(婕妤)则不足,下比韩英(兰英)则有余。不以迟暮,亦一俊妪。”

 艳歌一曲刘采春

 刘采春,生卒年不详(笔者注:有史书记载她要比薛涛小15岁左右),中唐时期江南女艺人。淮甸(今江苏省淮安、淮阴一带)人,一说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她擅长参军戏,又会唱歌。

 参军戏本是一种调笑性的诙谐剧,演员都是男子,刘采春以一女子演参军戏,这在唐代已属罕见,同时她又打破了参军戏一味以言词相戏弄的旧形式,而以歌唱加入表演。据说,她的嗓音婉转动人,歌声响遏行云,余音绕梁不绝。更为可贵的是,刘采春有一个优伶之家,她的丈夫周季崇、丈夫的兄弟周季南、她的女儿周德华,都是职业优伶,他们共同组成了一个家庭戏班,在江浙一带名声很响,成为当时一位很有影响的女艺人,并深受时任越州刺史、浙东观察使(820—829)元稹的赏识,说她“言辞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回秀媚多”,可见她在当时是一名很有影响的女艺人。元稹《赠刘采春》诗说她“选词能唱《望夫歌》”。《望夫歌》即《啰唝曲》,《全唐诗》录存六首。“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载儿夫婿去,经岁又经年。”“莫作商人妇,金钗当卜钱。朝朝江口望,错认几人船。”就是其中名句。

 刘采春是当时的“流行通俗歌手”,红遍江南。当时吴越一带,只要刘采春的《啰唝曲》响起,“闺妇、行人莫不涟泣”。而所谓“参军戏”是唐代盛行的一种滑稽表演,有点类似于今日的相声,最开始由两人搭档,一人揶揄戏耍另一人,有如相声的一个逗哏,一个捧哏。后来发展为多人表演,女演员也加入了。刘采春歌唱得尤其好,据说她“歌声彻云”。

 至于《啰唝曲》是刘采春自己的创作,还是翻唱的民歌,就不得而知了。相关资料说刘采春唱的《啰唝曲》有120首之多,现在见到的也就是《全唐诗》的六首。所以严格地说刘采春只是一个通俗歌手,列入“四大女诗人”有点凑数。

 艳帜高张鱼玄机

 近人刘肇隅在《鱼玄机集》题记中说,他见到的一部待贾的宋本《鱼玄机集》,集后有多达21家学人的题咏,“售者坚持千金不易之说,不可问价。”今人或许会惊讶——宋本《鱼玄机集》何以竟值千金这便先要从鱼玄机的'身世说起。元人辛文房所著《唐才子传·鱼玄机传》说:“时京师诸宫宇女郎惟以吟咏自遣。玄机杰出,多见酬酢云。”这说明京中女道士都善于作诗,鱼玄机则属这一群体中的揭旗之人。鱼玄机也许是唐代留下诗作最多的女诗人,《全唐诗》现存有五十首之多。

 鱼玄机字幼微,一字蕙兰,生卒年不详,有人考证她生于唐会昌四年(844)出生于鄠杜,长安(今西安)人。唐人皇甫枚《三水小牍》载:“西京咸宜观女道士鱼玄机,字幼微,长安里家女也。”由于大唐帝国是一个诗歌的帝国,可谓人人会吟诗,做诗,所以这位平民家的少女,也便做起了诗人梦。《三水小牍》说她“色既倾国,思乃入神,喜读书属文,尤致意于一吟一咏。”鱼玄机的诗篇时有警句,屡见新奇。她写女子心态的一些诗作,大胆直率,泼辣生动,足以令“凡夫俗子”动心,“正人君子”瞠目。其事迹不见正史,资料散见于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晚唐皇甫枚《三水小牍》、宋代孙光宪《北梦琐言》诸书。

 从上述各种记述及鱼玄机留下的诗篇来看,鱼玄机幼时受过良好教育,但是门第不高。大约十岁时就认识了著名诗人温庭筠,并长期保持了往来,诗歌酬答。据《唐才子传·鱼玄机传》及《全唐诗》卷八百四等介绍,鱼幼薇大约在15岁时经温庭筠撮合嫁给补阙(为谏官)李亿为妾,情爱甚笃,曾随李亿到山西晋水(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一带过了一段自由而平静的生活。后“夫人妒,不能容”,李亿对她也“爱衰”,咸通二年(861)年秋,十七岁的鱼幼薇决定东游寻亲,寻亲不遇,幼微入道,第二年回到长安,靠着朋友接济度日。咸通七年(866)二十二岁的鱼幼薇正式在长安咸宜观出家,改名鱼玄机。鱼玄机对李亿虽有怨情,但还是一往情深。在她的诗作中,寄赠李亿的作品较多。其中有一首题做《情书寄李子安》的诗,反映出她与李亿的两情相依:

 饮冰食蘖志无功,晋水壶关在梦中。

 秦镜欲分愁堕鹊,舜琴将弄怨飞鸿。

 井边桐叶鸣秋雨,窗下银灯暗晓风。

 书信茫茫何处问,持竿尽日碧江空。

 是诗写鱼玄机与李亿同游山西壶关(今山西长治东南)、晋水一带的美好时光,别梦依稀,历历在目。李亿辞官回京,鱼玄机对之痴情不改,多有往来。咸通九年(868)鱼玄机二十四岁,因嫉妒女婢绿翘与李亿有染,杖杀之,被捕入狱,作《狱中作》。京兆温璋判其死刑,后经温庭筠等多方奔走,获救出狱后,改名虞有贤或鱼又玄。所以有人以为鱼玄机已经被杀,但是,此后还有诗作出现,可见未死。此后的事迹不显。

 鱼玄机“尤工韵调,情致繁缛”(《唐才子传·鱼玄机传》)。她为女道士,把自己失落的情怀坦然宣泄于歌咏。鱼玄机的诗多是朋友酬答诗,她的朋友多为风流名士,除了一生好友温庭筠,名义上的丈夫李亿之外,还有著名诗人李益等。咸宜观一时成了风流雅集地,唐代的女冠本来就和歌伎没有本质区别。做了女道士的鱼玄机在长安真是艳帜高张。

 鱼玄机最出名的诗句就是“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一如她的为人,率真、泼辣,脱落形骸。她与薛涛、刘采春、李冶被好事者称为“唐代四大女诗人”。著有《鱼玄机诗一卷》。

中国古代最有才华的十位女诗人

许穆夫人:我国第一位爱国女诗人——

许穆夫人,姬姓(名不详),卫公子硕和宣姜的女儿。于公元前690年出生在卫国都城朝歌定昌。长大后嫁给许国许穆公,故称许穆夫人。她是我国见于记载的第一位爱国女诗人。

春秋之际,诸侯林立,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卫国,在当时是一个中等诸侯国,首邑是商朝的朝歌。许穆夫人在少女时代就深为祖国的安危而担忧,思索着如何为保家卫国作出自己应作的贡献。当时,诸侯各国之间政治性通婚联姻盛行,许穆夫人长得貌美多姿,许、齐两诸侯国都派使者前来求婚。许国施以重礼,打动了她下,父母决定把她嫁给许国国君为妻。

公元前660年,北狄侵卫,许穆夫人闻知祖国被亡的消息,异常悲痛,决然驰驱至漕,归唁卫侯,并要控于大邦,拯救卫危。半路上,被许国的大夫追上迫回后,夫人对此十分愤怒,赋《载驰》一诗,痛斥了许国那些鼠目寸光的庸官俗吏,表达了一个女子热爱祖国、拯救祖国的坚定信念。当齐桓公得到这一消息后,立即派公子无亏率兵救援卫国,使卫国避免了一场灾祸。此后,卫国又得到复兴。这首诗后来录进了《诗经鄘风》里。 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篇,单从时间上来讲,比屈原的《离骚》还要早三百多年。

许穆夫人的诗饱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现在我们能读到的是收集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竹竿》、《泉水》、《载驰》等三篇十二章。《竹竿》诗中描写了许穆夫人自己少女时代留恋山水的生活和她身在异国,却时常怀念养育自己的父母之邦的思乡之作。《泉水》写夫人为拯救祖国奔走呼号的种种活动及寄托她的忧思。《载驰》抒发了夫人急切归国,以及终于冲破阻力回到祖国以后的心情。诗中突出地写出了她同阻挠她返回祖国抗击狄兵侵略的君臣们的斗争,表达了她为拯救祖国不顾个人安危、勇往直前、矢志不移的决心。在这些诗的字里行间中,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吟咏起来仍震撼心扉,爱不释手。

蔡文姬:博学的流亡女诗人——

蔡文姬(约177年—)名琰,原字昭姬,晋时避司马昭讳,改字文姬,东汉末年陈留圉(今河南开封杞县)人,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诗人、文学家。代表作有《胡笳十八拍》、《悲愤诗》等。

蔡文姬是汉代文学家蔡邕的女儿,有深厚的家学渊源。蔡文姬生在这样的家庭,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就是十分自然的了,可以说蔡文姬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可惜时局的变化,打断了这种幸福。

蔡文姬的生活经历正好与东汉末年朝代更迭、混乱不堪的时局惊人的相似。她父亲死后,关中地区又发生李傕、郭汜的混战,长安一带百姓到处逃难。蔡文姬也跟着难民到处流亡。那时候,匈奴兵趁火打劫,掳掠百姓。有一天,蔡文姬碰上匈奴兵,被他们抢走。匈奴兵见她年轻美貌,就把她献给了匈奴的左贤王。打这以后,她就成了左贤王的夫人,左贤王很爱她。她在南匈奴一住就是十二年,虽然过惯了匈奴的生活,还是十分想念故国。

她的《悲愤诗》用血泪书写自己坎坷的经历,同时也成了汉末那段历史的真实写照。“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在战乱的年代生灵涂炭,最遭殃的当然是百姓。被乱兵所虏,辗转流落南匈奴十二年的蔡文姬更是不幸中的不幸。幸好后来曹操思贤慕才,用金璧将她从匈奴赎回。她的遭遇折射出时代的悲哀,她更是时代女性的代言人。

蔡文姬传世的作品除了《胡笳十八拍》外,还有《悲愤诗》,被称为我国诗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真情穷切,自然成文”,激昂酸楚,在建安诗歌中别构一体。

左芬:宫廷的“花瓶”女诗人——

左芬,字兰芝,芬一作“棻”。少好学,善作文。为晋武帝司马炎的妃嫔。作品有《啄木诗》、《离思赋》、《感离诗》等。她的诗构思新颖,感情充沛,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作品。

左芬的哥哥左思,西晋文学家,尤其擅长辞赋和诗歌。妹妹左芬和哥哥一样,也是才华横溢,尤其擅长诗文。兄妹俩还有个共同缺点,就是长相丑陋。晋武帝司马炎本是好色荒*之徒,听说左芬的才华后,居然把她纳入后宫。当然,晋武帝则选择娶个文人做妃子,意在彰显他自身的品位。

可见。晋武帝并不是娶了个女人,而只是娶了个“女诗人”。才女左芬不过就是被皇帝选中的一个文学道具而已。这和宫里的一个古董花瓶,一幅名家字画也无多少差别。左芬虽不受宠,但还得完成作为才女“作诗作赋”的义务,扮好一个文学摆设的角色。她“受诏作愁思之文”,完成了皇帝的命题作文《离思赋》,这首赋可算是左芬的代表作。司马炎对她吟诗作赋的本事非常满意,“帝重芬词藻,每有方物异宝,必诏为赋颂”,“言及文义,辞对清华,左右侍听,莫不称美”(《晋书》)。于是,宫廷中有什么红白喜事,左芬总是要受命写些或者感人或者华丽的诗赋。事实上,左芬更像是一位宫廷御用诗人,而不是嫔妃。

左芬存有诗、赋、颂、赞、诔等20余篇,大多为应诏而作。在她受命而写的那些诗赋中,虽也不乏情真意切之作,但岂能摆脱得了应景的形式之作?所以,对于左芬来说,承受的是双重痛苦。首先,从女人的角度来说,她既没有得到真挚的爱情,也没有得到普通夫妻间的日常恩爱。其次,从诗人的角度来说,她没有创作的自由,总得写些命题应景之作,岂不痛苦?

  左芬的名声亚于她的哥哥左思,兄妹俩素来友爱。左芬被选入后宫,左思曾作《悼离赠妹诗》两首。所谓“悼离”,更与寻常离别不同,因为被征入后宫,咫尺便是天涯,生离亦同死别。左芬的诗仅存两首,其中一首《感离诗》,就是答左思《悼离赠妹诗》的作品,载于《艺文类聚》。其间,左芬写下著名的《啄木诗》,千古流传,因为啄木鸟是一种很丑陋的益鸟,所以这首诗被认为是左芬寄情所作。

谢道韫:最具人文情怀的女诗人——

谢道韫,魏晋时期才女,出生名门望族,为赢得“淝水之战”的一代名将谢安之侄女,安西将军谢奕之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媳,王羲之之子王凝之之妻。谢道韫才学过人,甚是聪慧,且勇敢果断,品味高雅,为东晋女诗人。《晋书》本传记她“风韵高迈”、“神情散朗,有林下风气。”

诗人谢道韫在谢家众多子嗣中,是最具有人文情怀和诗人气质的一个,她的才情深得其叔父谢安的欣赏。有一次,谢安问谢道韫:“道韫,你觉得《毛诗》中哪首诗写得最好?”谢道韫答:“周朝贤臣文能安邦、武能治国的尹吉甫写的《民》一诗最好,其诗‘词清句丽,穆如春风’。”谢安一听,竟然和自己不谋而合。谢安称道韫颇有“雅人的深度”。

谢道韫在王家平淡地过了数十年,此时东晋王朝气数已尽,著名的孙恩、卢循起义爆发了。当时任会稽内史的王凝之已迷恋上道教,面对强敌进犯,不是积极备战,而是闭门祈祷道祖能保佑百姓不遭涂炭。后贼兵便长驱直入,王凝之及其子女都被杀。

  谢道韫目睹丈夫和儿女蒙难的惨状,手持兵器带着家中女眷奋起杀贼,但终因寡不敌众被俘,此时她还抱着只有三岁的外孙刘涛。她对孙恩厉声喊道:“大人们的事,跟孩子无关,要杀他,就先杀我。”孙恩此前听说过谢道韫是一位才华出众的女子,今日又见她如此毫不畏惧,顿生敬仰之情,非但没有杀死她的外孙刘涛,还派人将他们送回会稽。从此谢道韫寡居会稽,过着平静的隐士生活。

谢道韫长于诗文,所著诗、赋、诔、讼,传于世。她的作品据《隋书·经籍志》载有诗集两卷,已经亡佚。《艺文类聚》保存其《登山》(又名《泰山吟》)和《拟嵇中散咏松》两首诗,《全晋文》收其《论语赞》。我国古代名媛诗作,多以阴柔见长,以宛转细腻见胜,而谢道韫的《泰山吟》,却充满阳刚之气。女才子大笔挥洒,气度非凡,不让须眉。《晋书》本传记她“风韵高迈”、“神情散朗,有林下风气。”这首诗正可见其一斑。

薛涛:沦落为营妓的女诗人——

薛涛(约768~808年)唐代女诗人,字洪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父薛郧,仕宦入蜀,死后,妻女流寓蜀中。薛涛姿容美艳,性敏慧,8岁能诗,洞晓音律,多才艺,声名倾动一时。德宗贞元(785~804)中,韦皋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召令赋诗侑酒,遂入乐籍,后以歌伎而兼清客的身份出入幕府。韦皋曾拟奏请朝廷授以秘书省校书郎的官衔,格于旧例,未能实现,但人们往往称之为“女校书”。后世称歌伎为“校书”就是从她开始的。

薛涛和当时著名诗人白居易、张籍、王建、刘禹锡、杜牧等人都有唱酬交往。居浣花溪上,自造桃红色的小彩笺,用以写诗。后人仿制,称为“薛涛笺”。晚年好作女道士装束,建吟诗楼于碧鸡坊,在清幽的生活中度过晚年。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诗称道:“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薛涛字无女子气,笔力峻激。其行书妙处,颇得王羲之法,少加以学,亦卫夫人之流也。每喜写己所作诗,语亦工,思致俊逸,法书警句,因而得名。

薛涛的诗,不仅如世所传诵的《送友人》、《题竹郎庙》等篇,以清词丽句见长,还有一些具有思想深度的关怀现实的作品。在封建时代妇女,特别是象她这一类型妇女中,是不可多得的。她曾到过接近吐蕃的松州,有《罚赴边有怀上韦令公》诗,其第一首说:“闻说边城苦,而今到始知。羞将门下曲,唱与陇头儿。”对防守边疆士兵的艰苦生活寄以深切同情。有《锦江集》5卷,今佚。《全唐诗》录存其诗1卷。近人张蓬舟有《薛涛诗笺》。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距杜甫浣花草堂不远的成都近郊,至今还耸立一座薛涛“吟诗楼”,点缀着锦江玉垒的秀丽风光,那是薛涛晚年栖息吟咏之地。

鱼玄机:大胆开放的女诗人——

鱼玄机:字幼薇,又字蕙兰,唐代诗人,长安人。《全唐诗》存其诗1卷。性聪慧,好读书,有才思,尤工诗歌,与李郢、温庭筠等有诗篇往来。初为补阙李亿妾,以李妻不能容,出家于长安咸宜观为女道士。自伤身世,有“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的慨叹,后来大开艳帜,咸宜观车水马龙,她本人从弃妇变成了荡妇,过上了半娼式的生活。后因杀人被处死。

鱼玄机诗作大胆,多情,她几乎不掩饰强烈的感情和独特的思想,欢喜、悲哀、忧郁、柔情都会坦荡荡地跃然纸上。在她这里,打动人心的是扑面而来的真挚情感,而诗的章法和技巧却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如《赠邻女》中“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我们尽可以去大胆追求宋玉这样才高八斗、风流潇洒的男子,又何必再为那薄情郎伤心呢?其思想之大胆开放在今天也觉得叹为观止。

曾和鱼玄机交游的文士有:李郢、温庭筠、李近仁、李骘等。鱼玄机从来没有过这样的自由自在:她可以以盛宴和狂欢来招待客人,看谁不顺眼也可以一脚将其踢出门去。鱼玄机的生动、鲜活、泼辣、才华,迷倒了整个长安城,男人都俯在她的石榴裙下,听候她的差遣。那一刻,她是情欲世界的女皇。谁都知道鱼玄机是出了名的荡妇。可是,她的道观门前,还不是排成了长队?无怪乎她纵声大笑,要把天下无行的男人都视为脚底泥。然而,放浪和狂傲之外,她从自己的诗和文字里,照见了自己的卑微:一旦失去了追求者和爱慕者,她将无处可逃。外表依然美艳绝伦的鱼玄机,内心却开始生出霉斑,开始蔓延,她不是不知道这点。就像武林第一美人林仙儿的下场一样,鱼玄机24岁的时候,人人都看出来,她人老珠黄了。因为和丫环绿翘争宠,鱼玄机把绿翘打死了。而审问她的,竟是旧日追求她而被扫出门去的裴澄。鱼玄机被斩首了,终年24岁。

上官婉儿:掌管宫中诏命的女诗人——

上官婉儿(664~710年),唐女诗人。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上官婉儿是唐高宗时宰相上官仪的孙女。麟德元年,上官仪因替高宗起草将废武则天的诏书,被武后所杀,家族籍没。尚在襁褓之中的上官婉儿与母亲郑氏同被配没掖庭。她十四岁的时候,出落得妖冶艳丽,秀美轻盈,一颦一笑,自成风度,加上天生聪秀,过目成诵,文采过人,下笔千言。仪凤二年上官婉儿曾被武则天召见宫中,当场命题,让其依题著文。上官婉儿文不加点,须臾而成,珠圆玉润,调叶声和,尤其她的书法秀媚,格仿簪花。武则天看后大悦,当即下令免其奴婢身分,让其掌管宫中诏命。此后,武则天所下制诰,多出上官婉儿的手笔。

上官婉儿怂恿中宗设立修文馆,大召天下诗文才子,邀请朝中善诗文的大臣入修文馆,摛藻扬华。多次赐宴游乐,赋诗唱和,连流竟夕,醉不思归。上官婉儿每次都同时代替中宗、韦后和安乐公主,数首并做,诗句优美,时人大多传诵唱和。对大臣所做之诗,中宗又令上官婉儿进行评定,名列第一者,常赏赐金爵,贵重无比。

自此,朝廷内外,吟诗做赋,靡然成风。韦后本不工诗,即由婉儿代为捉刀,各文臣也明知非帝后亲笔,但当面只好认她自制,格外称扬,韦后遂把婉儿宠上加宠。

上官婉儿是历史上最有才气的女子,她的一生可谓是坎坷传奇。虽然没有丞相之名,但有丞相之实,武则天甚至一度要把她立为女皇。到了开元年间,唐玄宗追念上官婉儿的才华,下令收集其诗文,辑成二十卷。贞元时,吕温曾做《上官昭容书楼歌》,尚可见其文学生活的片段。上官婉儿在唐代历史中是个极有魅力的后宫女性,在《旧唐书》、《新唐书》的“后妃传”中都有专篇记载。

尽管上官婉儿也曾一度享尽荣华与权力,但她仍要仰皇上、皇后、公主的鼻息,仍要曲意逢迎,这个中甘苦恐怕只有她自己知道。后来,她仍未逃脱厄运,做了皇权争斗的牺牲品。

李冶:才情横溢的女诗人——

李冶生于唐玄宗开元初年,浙江吴兴人。她容貌俊美,天赋极高,从小就显露诗才,颇有文才。六岁那年,她写下一首咏蔷薇的诗,其中有这么两句“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父亲见诗大惊曰:“此女后必为失行妇人!”在李冶十一岁时,被送入剡中玉真观中做女道士,后栖身开元寺为女冠。

出家为女道士后,她又与许多诗人鸿儒交游,酬咏甚多。她神情潇洒,专心翰墨,生性浪漫,爱作雅谑,又善弹琴,尤工格律。当时超然物外的知名作家陆羽(鸿渐)和释皎然均同她意甚相得,著名诗人刘长卿也与她有密切联系,她还与朱放、韩揆、阎伯钧、萧叔子等人情意非常投合。其中诗歌《寄朱放》、〖送阎二十六赴剡县〗等诗一扫从来女性作家的羞涩之态,坦然男女社交,在千后千年的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天宝年间,玄宗始闻知李冶诗才,特地召见她入京面圣。此时的李冶,已然是美人迟暮,没有了青春时的绝代风华。玄宗见了风韵犹存的李冶道是“上方班姬(婕妤)则不足,下比韩英(兰英)则有余。不以迟暮,亦一俊妪。”可见她曾经有过怎样的倾城美貌。

  在京城,李冶又结交朋友,赠送诗文。可她没有想到,京城的政治斗争太复杂,她认为的一次很平常的赠诗,竟然惹下了杀身之祸。

兴元年间(784),朱渍起兵叛乱,以失败而告终,遂被满门抄斩,株连九族。在朱渍的府上,查出了李冶曾经写给朱渍的诗,于是也被德宗以通匪罪处死。

  可叹李冶一生风华绝代、才情横溢,最后香消玉殒不得善终。

李清照:独具政治洞察力的女诗人——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女词人,汉族,济南章丘人,婉约派代表词人。有《易安居士文集》等著作传世。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夏日绝句》等。

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她的词委婉、清新,感情真挚。其创作以北宋、南宋生活的变化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前期的词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了自然风光和别思离愁,如《如梦令》。后期的诗词变清丽明快为凄凉悲痛。因为她的丈夫去世,再加上亡国之痛,抒发了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也寄托了强烈的亡国之思。

人们谈到李清照,更多的是忆起了她婉约的词作“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等。李清照的诗比起她的词来,有着完全不同的风貌。大家都知道她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可她的诗却雄浑豪迈,内容涵盖面很宽泛。李清照虽为封建礼教笼罩下的女性,却有着清醒的政治头脑和敏锐的政治眼光。李清照透过大量的社会现象清楚地看出,北宋末年的政治形式,酷似安史之乱前夕李隆基统治下的唐王朝。李清照对此甚为忧虑,也极其愤懑。在她的诗里,她用安史之乱给唐王朝带来的巨大灾祸,警告当朝皇帝要注意汲取历史教训:“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花柳咸阳草。”李清照的诗词创作可谓有胆有识,说她有胆,因为北宋王朝对言论控制极严;说她有识,是因为她的政治洞察力是非凡的。

  当年,李清照背井离乡,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如今她的纪念馆座落在泉城——山东济南大明湖畔。

朱淑真:情致缠绵的红艳诗人——

朱淑真,(约1131年前后在世),宋代女词人,一作淑贞,号幽栖居士。朱淑真籍贯身世历来说法不一,《四库全书》中定其为“浙中海宁人”,一说“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安徽歙州(州治今安徽歙县),南宋初年时在世,相传为朱熹侄女。朱淑真生于仕宦家庭,其父曾在浙西做官,家境优裕。幼颖慧,博通经史,能文善画,精晓音律,尤工诗词。素有才女之称。

其诗词多抒写个人爱情生活,早期笔调明快,文词清婉,情致缠绵,后期则忧愁郁闷,颇多幽怨之音,流于感伤,后世人称之曰“红艳诗人”。作品艺术上成就颇高,后世常与李清照相提并论。流传颇广的《生查子》:“……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一阕,长期以来被认为欧阳修所作,其实是当时怕坏了女子的风气,才将作者改为了欧阳修的。

朱淑真书画造诣也相当高,尤善描绘红梅翠竹,其能力非寻常深闺女子可比。她的别号是“幽栖居士”,为南宋多情才女和美女,与李清照齐名,有《断肠集》存世。从“鸥鹭鸳鸯作一池,须知羽翼不相宜”(《愁怀》)来看,她的婚姻是不幸的,因此,有些作品泄露了婚外恋情,被一些学者剥夺著作权。她的作品存有大胆露骨的香艳镜头:“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缠绵于情爱连时间也不管了,“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犹如今人当街亲吻一般大胆。

相传因父母作主,嫁给一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婚后生活很不如意,抑郁而终,其墓在杭州青芝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651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3
下一篇2023-07-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