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刘邦所作出的这个选择,才是所有方案中的最佳方案。
刘邦只有将子女踹下车,才有可能保证父子都平安。
夏侯婴看起来仁义,一而再再而三地将鲁元公主、汉惠帝捡上车,殊不知如此做法,是这种情况下的最劣方案,也许就会让刘邦和一双儿女都被项羽剁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刘邦将子女踹下车,他实际上是想撇清了自己和一双儿女的关系,一对藏在路边的小孩不会引起楚军注意,更不会想到这就是刘邦的子女,毕竟当年那么落后,刘邦认识的人都不多,那能够认识汉惠帝和鲁元公主的人基本上应该没有。
而如果将一双子女留在车上,一则增加了车辆的重量,会减慢车速,更容易被楚军追上;再则,真要是追上了,跟着刘邦的一双儿女,肯定难逃一死,会给刘邦陪葬。因为和刘邦在一起的人,楚军是都不会放过的,稍一查验,肯定知道这是刘邦的儿女,到那时候还能放过?
最终的结果就是刘邦、汉惠帝、鲁元公主、夏侯婴被一锅端,死个干净。
将自己的儿女踹下车,楚军便会忽略刘邦这对子女;车上少了两人,那车子也跑得更快,刘邦逃生的几率更大。这才是真正的双赢。
不过幸好夏侯婴确实车技了得,硬是带着刘邦及其儿女一起逃出生天。当然,这也许是他的自信,毕竟他是刘邦这辈子的专职司机。
能够在这么危急的时刻做出这样英明的决策,刘邦不愧是“汉”族的开山之祖。
短短八年,刘邦从一介平民变成皇帝,这样的决策能力,真的不是盖的。毕竟在那样的情势之下,能想到这样双赢的方法的人寥寥无几。
刘邦是西汉开国皇帝,实现了从一介草民到开国皇帝这样的巨变,在这一路上,他也付出了很多。古代帝王多忌讳心慈手软,刘邦做到了。当项羽抓住了刘邦的父亲,寄希望以此来要挟刘邦投降。刘邦却还能说出:“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意思是我们两结拜兄弟,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如果你要烹杀我的父亲,就分我一碗肉吃吧。可见刘邦有着可以成大事的铁石心肠。后来,在逃亡途中,刘邦也准备丢下自己的一对儿女,这是为什么呢?
一是刘邦认为自己的一对儿女虽然年幼体重轻,但两个人加在一起也有一个大人的重量。马车负重过多速度会比较慢,刘盈和鲁元公主会拖慢了马车的行程速度。如果项羽追赶上来了,他们都会没命的。考虑到这一点,刘邦硬着心肠多次把自己的一对儿女踢下车去,不顾两个孩子的哭喊,过于狠心了。
二是刘邦想着把自己的一对儿女丢下,项羽的军队追赶上来,抓了刘邦的一对儿女。有了一对儿女交差,想必也不会再继续追赶他的马车。这招丢卒保车的做法能够保全自己,度过这次危险。以两个孩子的性命换取刘邦的性命,他认为这样很值当。不管怎样,刘邦总是在任何事前把自己的性命放在第一位,可以说他虽然有帝王的理性,却全然没有作为父亲的温情,还是让人十分寒心的。
车夫夏侯婴多次把刘邦踢下的一双儿女拉上车,冒着杀头的危险忤逆刘邦的意思,救了刘盈和鲁元公主。事后,吕雉感谢他保护了自己的儿女,刘邦也庆幸此事没发生,挽救了自己的名声,夏侯婴受到了提拔。
司马迁在他的《报任安书》中一再强调,宫刑是所有刑罚中最侮辱人的,最耻辱的刑罚,受了宫刑的人,在社会上没有地位,而他受了宫刑 ,被朋友嘲笑,污辱了祖先。 他又说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不污辱祖先,其次是自身不受侮辱,他受了宫刑比污辱祖先更甚,他不能骂汉武帝,只好在史书中污辱汉武帝的祖先刘邦了
细读史记,果不其然,司马迁对刘邦大量丑化,着重描写刘邦发迹前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比如好酒好色,对于刘邦是信陵君的粉丝,与张耳,陈豨等人交游则只字不提。然而从事实看,刘邦并没有因好酒而误事,刘邦好色,当然,比如他有个私生子刘肥,但是这在当时看来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连秦始皇都有吕不韦私生子的嫌疑,卫青也是私生子,当时社会风气如此,刘邦作为皇帝,宫女不到十人,儿子只有八个,相比中国历史上大多数皇帝并不算什么。
很多人认为刘邦没有军事能力,这是误解,因为司马迁记载刘邦打的胜仗都一笔带过,我做过统计,刘邦从秦二世二年到汉十二年平定英布,一共指挥作战52次,胜49次,败2次,平1次。同样是起义的陈胜吴广与秦军作战没有胜过,而刘邦第一次与秦军作战就大破章邯部将司马枿。
司马迁对刘邦的败绩写得非常详细,比如彭城之战,极力渲染刘邦败后的窘境,如果不去看《樊郦滕灌列传》,甚至不知道刘邦在战前有派樊哙守鲁县,阻击项羽,樊哙阻击不力而使项羽轻入彭城。
不看功臣表,不知道刘邦战前部署吕泽在下邑接应,司马迁直接略过刘邦的所有战前部署与作战细节,瞬间项羽3万“天兵”杀到,汉军大败,刘邦仓皇而逃,好不过瘾,甚至虚构刘邦逃跑去沛县老家找家人,路上丢两个儿女下车,这事不合理的点很多,司马迁写到,夏候婴驾车,楚军紧随在后,很快就要赶上,于是刘邦将两个儿女踢下马车,夏侯婴说你怎么忍心,与刘邦争吵,刘邦几十次要杀了夏侯婴,夏侯婴于是停车回去把小孩捡回来。
刘邦又踢下去,这样重复了三次,然而骑兵一定比马车快,只要下车一次后面的骑兵就赶上了,何况三次?况且,两个小孩五岁上下,从快速的马车上连摔三次岂不非死即残?生死存亡的千均一发之际,刘邦哪有时间与夏侯婴吵架?如果刘邦数十次要杀了夏侯婴,为什么没有一次下手?既然刘邦连亲生骨肉都可以舍弃,何不杀了夏侯婴另觅马匹逃跑?另外,这件事仅记载在项羽本纪,其他相关史料都记载为刘邦在彭城之战后去了下邑(江苏砀山县),而不是沛县老家。
类似的记载比比皆是,荥阳之战,如果不看功臣表,不会知道刘邦曾离开荥阳与项羽战于鲁城并取得胜利,高祖本纪记载项羽破荥阳一次,而项羽本纪则记为破了两次,每次都尽力描写刘邦败逃的窘境,与项羽破城时无比的英雄气概,然而事件经过的细节互相矛盾,混乱不堪,时间不清楚,我经过整理,认定刘邦两次败逃都是虚构,包括纪信替刘邦而死之事。
刘邦与项羽的最后一战,司马迁在项羽本纪写到刘邦离开荥阳追击项羽时,在固陵反被项羽击败,进而死守等待韩信的支援。而在功臣表里,在固陵是刘邦击败了项羽,结合刘邦在固陵还派出刘贾策反英布,抢先占据寿春,刘邦在固陵战胜更合理。固陵之战后,刘邦在陈县大败项羽,司马迁在主要传纪里只字不提,而此时韩信还在齐国,垓下之战是扫尾之战,是小战斗,此时项羽已无力回天,韩信参不参与都不会改变结果,垓下这个地方名不见经传,而司马迁夸大垓下之战的规模,夸大最后被杀的韩信的功劳,详写项羽的英雄气概,俨然成了以项羽为主角的武侠小说
我们熟知秦末那段历史的人都知道,在当时项羽跟刘邦的斗争可以说是你死我活的,不分伯仲之中的,项羽可以说是有勇无谋,年轻气盛,而反观刘邦则是老奸巨猾,满满的套路。
当时的刘邦的纠结了56万大军乘项羽集中力量攻打田荣之机,率兵伐楚。直捣楚都彭城。攻占彭城后,刘邦被这轻而易举得到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不但没有采取恰当的政治、经济措施,安抚此地,赢得人心,反而恶习复发,得意忘形之余大肆收集财宝、美女,整日置酒宴会,结果给项羽回军解救赢得了时机。项羽闻知彭城失陷,立即亲率。3万精兵,从小路火速赶回,急救彭城。刘邦数十万乌合之师难以协调指挥,连粮饷都筹备不齐,所以一经接战,便遭惨败,几乎 全军覆没 。至此,许多诸侯王又望风转舵,纷纷背汉向楚,刘邦丢下老父、妻子、儿女,只带张良筹数十骑狼狈出逃,军事上再度遭受重大挫折,大好的形势复又逆转。
所以这段历史是真实存在的,我们可以从史记中知道刘邦在和项羽的战争中大败,在逃命时三次把孝惠、鲁元推下车,是车夫滕公救了他们,并说服了刘邦。原文是: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由此可知当时的情况之紧急,刘邦迫于无奈就把孩子踹下了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