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天天说话,不见得就会说话,许多人说了一辈子话,没有说好过几句话。
所谓“辩士的舌锋”“三寸不烂之舌”等赞词,正是物稀为贵的证据;文人们讲究“吐属”,也是同样的道理。
我们并不想做辩士、说客、文人,但是人生不外言动,除了动就只有言,所谓人情世故,一半儿是在说话里。
说话即使不比作文难,也决不比作文容易。有些人会说话不会作文,但也有些人会作文不会说话。
说话像行云流水,不能够一个字一个字推敲,因而不免有疏漏散漫的地方,不如作文的谨严。但那些行云流水般的自然,却决非一般文章所及。
文章有能到这样境界的,简直当以说话论,不再是文章了。但是这是怎样一个不易到的境界!我们的文章,哲学里虽有“用笔如舌”一个标准,古今有几个人真能“用笔如舌”呢?
不过文章不甚自然,还可成为功力一派,说话是不行的;说话若也有功力派,你想,那怕真够瞧的!
中国人很早就讲究说话。《左传》《国策》《世说》是我们的三部说话的经典。一是外交辞令,一是纵横家言,一是清谈。你看他们的话多么婉转如意,句句字字打进人心坎里。
还有一部《红楼梦》,里面的对话也极轻松、漂亮。此外汉代贾君房号为“语妙天下”,可惜留给我们的只有这一句赞词;明代柳敬亭的说书极有大名,可惜我们也无从领略。
中国人对于说话的态度,最高的是忘言,但如禅宗“教”人“将嘴挂在墙上”,也还是免不了说话。
其次是慎言,寡言,讷于言。这三样又有分别:慎言是小心说话,小心说话自然就少说话,少说话少出错儿。寡言是说话少,是一种深沉或贞静的性格或品德。讷于言是说不出话,是一种浑厚诚实的性格或品德。
第三是修辞或辞令。至诚的君子,人格的力量照彻一切的阴暗,用不着多说话,说话也无须乎修饰。
只知讲究修饰,嘴边天花乱坠,腹中矛戟森然,那是所谓小人,他太会修饰了,倒教人不信了。他的戏法总有让人揭穿的一日。
我们是介在两者之间的平凡的人,没有那伟大的魄力,可也不至于忘掉自己。
只是不能无视世故人情,我们看时候,看地方,看人,在礼貌与趣味两个条件之下,修饰我们的说话。
这儿没有力,只有机智,真正的力不是修饰所可得的。
我们所能希望的只是:说得少,说得好。
朱自清在晚年的生活里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因为他生活在民国时期是身份是一个作家,平时闲来无事就写写文章抒发心中的感慨。这是他能在保障自己日常生活的一种方式。人人都知道朱自清的文章,他是一个大作家,写出了匆匆来感慨时间的飞逝,写出来荷塘月色来抒发自己当时的情感。这都是他在晚年时不接受别人帮助,却能维持自己生活的办法。
朱自清的晚年也不算凄惨,据资料说他虽然没有接受过别人帮助,但是他一直都能自给自足。这是他生活上的历害之处。在民国时期,知识分子正是稀缺的时候,而朱自清这样的一个大文人,大作家。写出的文章价值也定然不菲,这就是即使生活很困难,但是朱自清依旧不愿意向别人寻求帮助的原因,他能够养活自己。
据资料显示朱自清在五十岁的时候就因病去世,这也是朱自清晚年生活并没有多久的显示。朱自清在自己年少时就发表了自己的作品,引起社会上多方人士的关注,以及当时多位社会上的政治人士都对他颇为偏爱,因为朱自清是人才,不可多得的人才,所以他们都欣赏他。一个人才总是令人偏爱和想要培养的,朱自清写的文章就能体现出来他是一个人才。
在当时的社会上,用物以稀为贵的说法来说的话,朱自清本身的价值都是很高的,别人请他写一篇文章的价格都是不菲的。更别说在朱自清有感而发的情况下写的那些文章了,都是很优秀,多数都登上今天的小初高的语文教材,以便教授给各地学生。朱自清的文章在各年级的语文教材书上偶尔能见到一两篇。
1946年10月,他从四川回到北平,在反饥饿、反内战斗争中,朱自清晚年身患严重的胃病,然而他每月的薪水仅够买三袋面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够,更无钱治病。
当时,国民党勾结美国,发动内战,美国又执行扶助日本的政策。一天,吴晗请朱自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的宣言书上签字,他毅然签了名并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
这年八月,朱自清贫困交加,在北京病逝。临终前,他嘱咐夫人:“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
在这个时候人们对朱自清的评价已经不再是以前的文人之类的说辞了,档次已经上升到了爱国的档次,所以这个时候人们对它的评价大多是说他是个难得一见的铮铮铁骨,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爱国人士。
毛泽东对此评价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所谓“君子不受嗟来之食”大抵就是这种气节,这种气节贯穿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文化传承,为人称道。唯愿“天下寒士俱欢颜”!
朱自清是个怎样的人可以通过他的作品和他的行动看出来。他在国家的危难时刻伸出了一双手,虽然他并没有为国家做出什么直接性的贡献,但是他在精神上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从他拒绝购买国民党的救济粮食就可以看出来他是一个非常有骨气的人,
就算自己得了非常严重的胃病但是因为自己已经签订了不能买救济粮的协议,所以就算是自己的身体已经到了极限他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
最后因为非常严重的胃病而死亡,甚至可以说他是被活活饿死的,但是他保住了他的尊严,保住了中国人的原则。
除此之外朱自清还是一个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的人,可能这和他小时候他的父亲对他的教育方式有关,但是更多的还是他对自己的高要求,他取佩弦为自己的字,佩弦的意思就是时时刻刻都提醒自己要像一根绷着的线一样,不能轻易泄气。
由此可见他是一个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的人,正是因为朱自清先生对自己的高要求才有他这么了不起的成就。
朱自清是一个非常爱国的人再加上他对自己的高要求,这两点加起来成为了他被人们敬仰的资本。
扩展资料
他是我国文学界上登上顶峰之人,一生造诣非凡,朱自清出生于八十年代,从小的时候就非常的热爱文学,最后终于考上了北京大学,在朱自清上大学的期间,刚好我们国家备受外国的侵略。
后来,当代的大学生们为了保卫祖国,于是就有了五四运动的爆发,朱自清也是当时学生中参与的其中一个,五四运动结束后,朱自清也随之组建了自己的家庭。
作为新一代文化的诗人,朱自清的诗作有他的特色,朗朗上口,清新明丽。
朱自清在当时就已经开始非常的出名,他生前创作的散文集一直到现在,已经成为了我们国家教育下一代的材料了,所以由此可见朱自清对后代人的影响是很深厚。
充满爱国情怀的朱自清备受当时的国家主席毛主席的赞扬,毛主席曾经赞扬他是中国真英雄,真豪杰,宁愿饿死,也不愿意接受外国佬的救济,朱自清爱国那是人人皆知;
不仅如此,在抗战期间,朱自清不仅参加文学协会,他还是一名民主主义的战士。
但是朱自清英才早逝,由于长时间的作战,反抗国家的内战,朱自清自己却引来了一身疾病,最后因病而逝,从此,文学界的又一位娇子与世长眠。
刘文典应该是搞学问的,于是他看不起小说家,他认为文学创作不是真正的学问。不过刘文典是有一位非常钦佩的人的,这个人就是陈寅恪,我们也可以从他的话中可以看出,刘文典在陈寅恪面前是自叹不如。
沈从文、巴金,还有朱自清,朱自清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散文家,但是在刘文典那里,朱自清却只值4块大洋,刘文典还有一句名言:在西南联大,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应该拿400块大洋,我算半个,我拿40大洋就好,至于朱自清,拿4块大洋就好了。
沈从文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非常高的,文学界一贯的排名的:鲁郭茅、巴老曹、沈张钱,沈从文都排在张爱玲和钱钟书前面,但是刘文典却认为沈从文没有什么好的。事实上,刘文典不只是看不起沈从文,他还看不起巴金。
还有就是文学家闻一多也和刘文典多有龃龉,不过在和闻一多的较量中,刘文典占了下风。刘文典有一外号名叫“二云先生”,第一个云是云腿,也就是云南火腿,第二个云是云南土烟,刘文典对此二物颇为痴迷,43年春天,刘文典为了赚钱买鸦片,跑到普洱为一盐商的母亲写墓志赚润笔费了,学校多次催他回来他没有理睬,闻一多身为中文系主任,认为刘文典的事不太光彩,力主将其开除,解聘书下达后,刘文典去找校长张伯苓挽回,但是张伯苓说校方主意已定,刘文典于是就转去了云大教书。
你好,批评朱自清的文章也有很多,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余光中评朱自清,曰其譬喻单调粗俗,少女、舞女俯拾皆是;又指其喻词不藏,满篇仿佛、如同、好像、是;还有文章多不契段落,思路突兀……
韩寒也照着余的意思讲过差不多的话,另外还有些不大知名的文人也喊过这般那边的口号只是一时记不起了
附余光中先生原话:
“就凭了这样的一二十篇散文,朱自清能称为散文大家吗?我的评断是否定的……他的观察颇为精细,宜于静态的描述,可是想像不够充沛,所以写景之文近于工笔,欠缺开阖吞吐之势。他的节奏慢,调门平,情绪稳,境界是和风细雨,不是苏海韩潮。他的章法有条不紊,堪称扎实,可是大致平起平落,顺序发展,很少采用逆序和旁敲侧击柳暗花明的手法。他的句法变化少,有时嫌太俚俗繁琐,且带点欧化。他的譬喻过分明显,形象的取材过分狭隘,至于感性,则仍停留在农业时代,太软太旧。他的创作岁月,无论写诗或是散文,都很短暂,产量不丰,变化不多。”(《论朱自清的散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