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关于皇帝妃嫔的冷知识?

有哪些关于皇帝妃嫔的冷知识?,第1张

中国古代发展了五千年左右,历史事实故事等也发展了很多很多,除了电视剧和**上所告诉我们的那些外,还有很多是我们没有听过并且觉得很不可思议的事儿。下面,我就来说一说关于皇帝妃嫔的冷知识。

一:皇后在古代其实是拥有很大的发言权和决策权的,皇后其实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她是皇帝身边最重要的人,就像武媚娘一样她也是在享受到了权利的幸福感后想自己当皇帝了,最终也凭借一步一步的努力成功了,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之后也有很多的皇后想要相仿武媚娘成为皇帝,只不过都没有成功。所以,从以上种种来看,皇后在古代是拥有自己的权利的,并不是像电视剧里皇后全部都听皇帝的,她们自己也是有决策权的,比如:①皇帝如果想要宠幸哪个妃嫔不是只要翻绿头牌就可以的,是还要皇后过目的,皇后同意了才可以的,除非皇帝特别特别的强硬。②皇后是敢和皇帝吵架的,其他的妃嫔确实不敢的。

二:妃嫔侍寝是超过半个小时就要出来的,到了半个小时皇帝的贴身太监是会在门口敲上三下的,除了沉迷女色的皇帝外其他皇帝都是会立马终止的,这些都是为了更好的保护皇帝的身体。

三:古代妃嫔在每个朝代的唇型都是不一样的,唇形都是非常有讲究的,不像电视剧上不做任何装饰。

1、朱标德才兼备,朱标身为长子,朱元璋十分注重他的教育,因此朱标在礼仪和文学上面也是有着极高的造诣。

2、朱标仁慈宽厚,《明史》中有着明确的记载:秦、周诸王数有过,辄调护之,得返国。有告晋王异谋者,太子为涕泣请,帝乃感悟。在朱标的兄弟们有过错的时候,他都会前去劝朱元璋,替他们求情,让父王酌情处理,就算时有人举报藩王谋反,朱标还是会替他们开脱。

扩展资料:

据《名山藏》记载,朱元璋在征战中,尝为敌兵追击,高皇后马氏背著他逃命。马皇后死后,太子可能是考虑从此失去与其父缓冲的馀地,便将这一事件绘作图像,藏在怀中,以备不测。后来果真发挥了作用。

一日太祖又大开杀戒,太子劝谏说:“陛下杀人过滥,恐伤和气。”朱元璋不作声。第二天故意把一条棘杖放在地下,叫太子拿起。

太子面有难色,朱元璋说:“你怕有刺不敢拿,我把这些刺都给去掉了,再交给你,岂不是好。我所杀的都是天下的坏人,内部整理清楚了,你才能当这个家。”

皇太子说:“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意思是说有怎么样的皇帝,就有怎么样的臣民,朱元璋大怒,拿起椅子就朝他掼,并继续追打,他就有意把图掉在地上,太祖看到图,感念马皇后而怒气得以消解。

洪武七年(1374年),孙贵妃去世,朱元璋令太子服齐衰杖期,太子以其不合礼法而拒绝执行,气得朱元璋要用剑击他。后来在众人的劝解下,事态才得以平息。 

-朱标

上一集历史崔讲了,在武则天统治时期,有一个大臣,叫狄仁杰,富家子弟出生,祖辈三代都是当官的,但是到了他这一辈,科举考试发挥不理想,只能去河南,当一个小小的法院科员。

在衙门里,找到了人生目标,断案如神,得到领导的赏识,从河南回到老家,做上了中级法院的院长,一待,就是二十年,最后终于等来机会,进入中央,却和皇帝发生了冲突。

与皇帝吵架,也是有技巧的,关键是要熟读史书,要会讲故事,更要坚持原则,唐高宗是个好皇帝,被狄仁杰说服,事就过去了,武则天是个好领导,决定重用狄仁杰,此后成为御史。

有了天皇天后的支持,仕途虽有破折,也算顺利,去过地方,待过中央,告过别人,也被人整过,坐过黑牢,还差点成了烈士,能转危为安,是因为他有一帮兄弟,在朝廷中,官都不小,说得上话。

公元697年,狄仁杰第二次升任宰相,银青光大夫,从三品,官大了,却在自己儿子那,栽了跟头,因为三儿子,进入仕途,到地方上做了官后,贪婪的过了分,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导致狄仁杰,晚节不保。

这是在大唐国内,最出名的本地官吏,还有外面来的洋员工,今天历史崔要讲的,就是这么一位,由朝鲜半岛远道而来的名将,他的名字叫黑齿常之。

聊下面的话题前,先熟悉下前面的章节:

1、武则天成为皇帝前,规模最大的一次叛乱

2、历史上的狄仁杰有什么神奇的地方

这个黑齿常之,在徐敬业的叛乱中,出过场,有个龙套角色,作为边防精锐,战斗力强,参与了对乱军的攻坚战役。

他是外国友人,从朝鲜半岛上的百济来的,所以介绍之前,历史崔先讲一下,百济的历史。

按照中国史书的记载,百济的创始人,和高句丽,都来自一个家族,原来是东北的扶余人,因为受到皇室排挤,跑出来了,你建立了高句丽,我呢,换个名字,叫百济吧。

在隋唐时期,看着百济地图,好像范围很小,一直都被高句丽压着打,但是在四世纪,大概公元346年,到375年之间,也就是近肖古王,作为老大那会,百济的实力还是很雄厚的。

他不仅消灭了当地的土著,还吞并了高句丽的大片土地,甚至把人家的国王,也给杀了,占领了朝鲜的大部分地盘。

因为靠近大海,百济也是最先开始远洋交流的政权,来过中原,去过日本,和他们的关系都不错,尤其是日本,百济和日本的皇族之间,有通婚的传统,甚至高句丽强大之后,百济和日本的关系,依旧不错。

与任何一个政权一样,强盛之后的代价,就是内部争斗,实力受损,到了五世纪末,高句丽开始崛起,北上占领东北大片土地,南下和百济的战争,也是占据主动,万不得已,百济只能找新罗,联合起来,抵抗高句丽。

和高句丽与百济不一样,新罗算是原始部落统治的政权,公元前后由六个部落组成的联盟,领头的是朴氏、昔氏、金氏三个家族,到了四世纪中叶,也就是百济成为老大那会,新罗从轮流坐庄,变成了一家独大。

当时,老大的位置,由姓金的那一个氏族接任,其他俩姓,成了附属。

合资公司改成了独资企业,从内斗中,解放出来,开始将目光,转向高句丽和百济,准备扩张了。

百济和日本的通商,导致日本也开始,进入海洋,在朝鲜半岛,他们第一个登陆的土地,就是新罗,倭寇这个群体,最先遭殃的,是新罗,原因也很简单,看地图就知道,离的近。

在百济发展海上贸易的同时,新罗的远洋巨轮,也出海了,他们第一批达到的政权,是中原,这是新罗和中原政权,邦交的开始。

继续讲联盟的事,高句丽虽然很强大,但是要对付两个国家,总有点力不从心,百济和新罗的攻势,一开始也很顺利,得到了重要的汉江流域,有了汉江,从半岛开船,到中原的风险要小的多,能通商,就意味着白花花的银子,军饷有了。

在战争中,百济是个实诚人,也不知道提防盟友,不是联盟么,出死力,和高句丽也是拼了命的打,战争结束后,发现不对劲了,死的,全是自己人,新罗喊的很大声,其实就躲在后面,看热闹。

太不厚道了。

新罗不仅打的不厚道,战争结束后,还把百济赶出了汉江流域,战利品自个儿独吞了。

百济国王很生气,丢人丢大了,死了那么多人,打了胜仗,却什么也没得到。

不行,这事不能就这么算了!

为了报仇,也顾不得恩怨了,直接找高句丽谈判,毕竟原来是一家人,为了利益,都可以坐下来谈一谈,事后,两个政权,结盟了。

新罗的那点国力,打高句丽和百济联盟,肯定打不了,一直输,差不多底裤也要没了,新罗国王一咬牙,再次出海黑齿常之简介,找中原老大哥帮忙,这就有了,杨广的三次东征。

这是四个政权,不,应该是五个,中间还有日本倭寇的参与,他们之间的博弈游戏,你打我,我打你,谁也没有得到便宜,直到公元660年,显庆五年,唐高宗绕开高句丽,从水路,进攻百济。

领头的唐朝大将,叫苏定方,当时高句丽都被唐朝给整垮了,对付百济,显然要容易的多,战争只持续了半个月,国王和太子出逃,次子继任皇位,百济国投降,在投降的这批人里面,就有今天的主角,黑齿常之。

黑齿常之属于百济的高级将领,刺史一级的官吏。

征服了百济,苏定方就准备班师回去了,半岛气候和中原相比,相差太远,士兵们受不了,百济的治安,转交给了新罗。

没等苏定方启程,两边的矛盾,升级了。

新罗和百济,本来关系就不好,都是邻居,低头不见抬头见,天天打架,现在新罗占上风,肯定要嘚瑟一下,百济的士兵呢,都是热血汉子,受不得 ,没多久,叛乱爆发了。

黑齿常之等一批将领,带着兄弟们,躲进了任存山,依靠地形,和新罗打游击,等大唐军队全部撤走后,就转入反攻,一下夺取了二十多座城池。

公元663年,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因为唐朝大将刘仁轨,在海上,与百济和日本联军遭遇,唐朝在科技上,领先他们一头,虽然联军人多,还是被刘仁轨压着打,最后实在打不下去,投降了。

战争结束后,刘仁轨派人说降了黑齿常之,对他很客气,在进攻任存山上的城堡,任存城的时候,给了黑齿常之立功表现的机会,亲自攻进城堡,事后因功领赏,官拜左领军员外将军。

有了官职,黑齿常之算是正式成了唐朝的将领,期间还参加了武则天与李治,在泰山的封禅大典。

从泰山回来,百济回不去了,黑齿常之开始学习汉语,经过十几二十年的学习,官话说的溜了,仕途也走入了正规,同时关于黑齿常之的经典战例,也流传到了各个军营之中。

黑齿常之打仗,有三个特点:

第一,善待士兵;

这是每一个名将,不是必须,却是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参军的士兵,大部分都来自农村,年纪轻,思想淳朴,遇到上级,都很尊敬,但是如果将领对待士兵,以一个长辈的身份,关注下个人生活。

那这些士兵,就会为你拼命,听起来很简单,其实,士兵们也需要尊重。

第二,赏罚分明;

这似乎更简单,为自己手下请功,作为领导,得到的赏赐,肯定是最多的吧,其实也不绝对,长江后浪推前浪,新人要出头,往往都是踏着前辈的尸体。

史书上,还介绍黑齿常之不贪财,仗打完后的战利品,往往都是先交给士兵们,分一分,留下最大的那一份给自己,哈。

第三,喜欢打夜战;

黑齿常之对于情报特别看重,在打仗前,尽量收集更多的信息,这很平常,大部分领兵在外的将领,都这样干,谁会拿自己的命开玩笑。

但是关键时刻,老黑喜欢组织敢死队,自己解决战斗,特别是第一个晚上,部队刚刚驻扎,还没稳定,黑齿常之就带着几百上千号人,摸黑,去劫营,在草原上,这样的行动,难度高,却能收到好效果。

公元678年,唐朝对吐蕃展开反攻,国库比较充裕,打算进行一场规模较大的战争,刚好在西北边境,吐蕃跨过国境线,准备在大唐,抢点粮食,作为应对,唐高宗派遣了,没有作战经验的李敬玄。

李敬玄是当时的中书令,位高权重,平时对兵法也很有研究,打算趁着这个机会,表现一下。

除了李敬玄,还有左卫大将军刘审礼、益州长史李孝逸、福州都督拓王奉益,当然少不了的,还有黑齿常之,不过他的官,太小,出场人物,嘉宾介绍的时候,没有他的名字。

吐蕃呢,也是有备而来,领头的,叫葛尔钦陵,也是名将,战绩彪炳,不过历史崔感兴趣的,是葛尔钦陵的老爹,叫噶尔东赞,因为翻译的原因,他还有另外一个名字:禄东赞。

曾经代表松赞干布,来大唐求过亲,作为回应,文成公主远走他乡,跟着松赞干布,过日子去了。

继续说战争,兵法嘴上说的,很顺溜,到了实际战场上,运用起来,毕竟要困难的多,李敬玄VS葛尔钦陵,战争从一开始,就倒向了吐蕃,李敬玄被围困在承凤岭,逃不出去。

刘审礼已经被抓了,其他哥几个,也没动静,结果只能是被抓被俘。

关键时刻,黑齿常之出场了。

老黑也是个将军,有自己的亲兵卫队,一天夜里,组织了五百人的敢死队,趁夜偷袭了吐蕃军营。

当时,葛尔钦陵以为胜券在握,轻敌了,刚好被黑齿常之抓住了机会,双方一场厮杀,最后在赤岭,位置大概在青海日月山附近,举行和谈,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而黑齿常之因功,被升为河源军副使。

李敬玄就倒霉了,中书令没了,去衡州当了刺史。

在河源,老黑成了常驻军,开辟耕地五千顷,设立烽火台七十多个,不仅自己解决了粮食问题,还把河源,建设成了堡垒,公元680年,681年,吐蕃军队多次入侵,都没有占到便宜。

除了吐蕃,黑齿常之也和突厥打交道。

公元686年,恢复元气的突厥人,又来了,这一次由突厥可汗亲自领队,名字叫阿史那骨笃禄,是颉利可汗的后代,在历史上,为了区别被吞并的东西突厥,骨笃禄建立的,被称为后突厥汗国。

骨笃禄可汗对这次进入中原,相当有信心,因为他有情报,有内幕,更重要的是,他还有一个好帮手,名字叫阿史德元珍,曾经在大唐的单于都护府,打过工,熟悉大唐的军事布置。

突厥军队,沿着边境线,一路抢劫,相当顺利,大唐的军队,只能跟在后面,没有一点办法,为了赶速度,黑齿常之只带了两百名亲兵。

在山西的北部地区黑齿常之简介,黑齿常之和突厥的补给部队,打了个照面。

为什么说是补给部队呢,突厥人擅长马战,带的军粮,都是干肉,不用烧,也不用煮。

但是根据史书记载,黑齿常之遇到的突厥部队,人数相对自己的两百人来说,很多,有三千多人,看到老黑之后,这帮突厥人,却放弃了自己的优势,不骑马,打算和他们阵地战。

这就有点奇怪了,难道是这支部队,是走在后面,收战利品的?

好像收战利品,又跟战马的关系,不大。

总之,这批三千人的突厥部队,都下马了,没有牙齿的老虎,有什么好怕的,黑齿常之想也没想,直接指挥军队,冲向这群突厥人,几个来回,突厥的阵型全乱了,没死的,只能骑着马,跑回去找主力。

估计,临走还落下了一句话:有种你别走,我找人去。

到了晚上,突厥主力真的来了,但是当看到大唐那边的阵势,他们又不敢打了,一阵犹豫,只能收拾收拾,把抢到的东西,打包,回去了。

怎么回事呢?

黑齿常之毕竟只有两百人,其他的主力部队,没来,于是他就叫人,用突厥丢下的战利品,在远处和左右两边,都放置了大量火把,突厥人到后,一看。

好家伙,这么大阵势,人数比我们的马还多,打不了,撤退吧。

这些战役,只是黑齿常之从军生涯的几个片段,但是老黑没有狄仁杰幸运,狄大人可以假装认罪,然后找皇帝说理,黑齿常之呢,和他的国家百济一样,除了打仗,私下里,都是实诚人。

公元689年,尚书左丞周兴,向武则天上了一本密奏,内容说黑齿常之谋反,随后武则天下令关入大牢,在十月初九,狱卒巡查时发现,老黑上吊自杀了,59岁。

-------------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5256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2
下一篇2023-12-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