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享太庙是什么意思?

配享太庙是什么意思?,第1张

问题一:配享太庙有什么好的 太庙是皇帝的家庙,主要是供奉皇帝自己的祖先。另外一些有功于社稷的皇室成员和大臣也能配享太庙,不过是极少数的。对于封建时代的人们来说,配享太庙是极大的恩赐。皇帝都会祭祀你,这是想都不敢想的。配享太庙没有实际的利益好处,古人尤其是封建臣子来说,这是莫大的荣誉,这比生命都重要。

问题二:“配享太庙”是什么意思?? 20分 太庙,是指古代皇帝的宗庙,皇帝祭祀祖先的地方。性质跟祠堂差不多。“配享太庙”,是皇帝对臣子的一种非常高的奖励――死后能把牌位放到太庙里,和皇上的列祖列宗一块,享受后世皇帝的供奉。

参考:太庙 ,自由的百科全书

zh /wiki/%E5%A4%AA%E5%BA%99

cachebaidu/aidu#0

baidu/D&cl=3

问题三:配享太庙的介绍 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太庙在夏朝时称为“世室”,殷商时称为“重屋”,周称为“明堂”,秦汉时起称为“太庙”。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及历代皇帝的地方。后来皇后、宗室、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称为配享太庙。明清两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间),是根据中国古代“敬天法祖”的传统礼制建造的。大殿两侧各有配殿十五间,东配殿供奉着历代的有功皇族神位,西配殿供奉异姓功臣神位。大殿之后的中殿和后殿都是黄琉璃瓦庑殿顶的九间大殿,中殿称寝殿,后殿称祧庙。此外还有神厨、神库、宰牲亭、治牲房等建筑。由于太庙是皇帝一家直系的专门祭祀场所,所以一般只有皇帝的先辈可享此殊荣。一般的皇亲还不行,必须是近亲或有功于江山社稷的皇亲,还有有大功于社稷的臣子,经皇帝允许也可在死后享用太庙的待遇,这些臣子死后将是以郡王之礼厚葬。

问题四:古时一般配享太庙的人 配享太庙

享殿分东西两殿,东供奉宗室、外藩诸望王,西供奉有功大臣。

东殿供

武功郡王礼敦

慧哲郡王额尔衮

宣献郡王界堪

通达郡王雅尔噶齐

礼烈亲王代善

郑献亲王济尔哈朗

睿忠亲王多尔衮

豫通亲王多铎

肃武亲王豪格

克勤郡王岳托

怡贤亲王胤祥

超勇襄亲王策凌

科尔沁博多勒噶台忠亲王僧格林沁

恭忠亲王奕欣

西殿供

超等英诚公赠王爵扬武勋古利

一等大臣赠一等信勇公费直义英东

一等大臣赠公爵额宏毅亦都

内大臣、二等果毅公图忠义尔格

正黄旗满洲都统、一等雄勇公图昭勋赖

太子太傅、中和殿大学士追封一等忠达公追赠太师图文襄海

太傅、保和殿大学士、三等襄勤伯鄂尔泰

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三等勤宣伯张廷玉

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刑部尚书、一等武毅谋勇公、赠太保兆文襄惠

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一等忠勇公、追赠郡王傅文忠恒

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一等诚谋英勇公、赠太保阿文成桂

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闽浙总督、忠锐嘉勇贝子、赠郡王福文襄康安

总督赠一等宣勇公和琳,嘉庆元年,高宗命配飨太庙,嘉庆四年,和诛,仁宗命撤出太庙。

这之中只有张廷玉是 ,而和琳因为其兄和的原因被撤出太庙。

问题五:清朝高官死后配享太庙是什么 简单说,太庙就是供奉已故皇家祖先的皇家祠堂,就是皇帝祭祀祖先的家庙,在封建统治上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清朝并非所有高官都可以配享太庙,而是功臣可以配享太庙,意思就是皇帝特批将有功之臣的牌位摆进西配殿,从此每年皇家祭祀的时候,该功臣的牌位也会享有祭礼。“配享太庙”在任何朝代都是臣子的最高荣耀。

清代有功的亲王、满臣配享太庙的很多,其中只有一个张廷玉是 。

问题六:配享太庙的元朝配享太庙的大臣 正殿: 中山武宁王徐达开平忠武王常遇春岐阳武靖王李文忠宁河武顺王邓愈东瓯襄武王汤和黔宁昭靖王沐英西序:越国武庄公胡大海梁国公赵德胜巢国武壮公华高虢国忠烈公俞通海江国襄烈公吴良安国忠烈公曹良臣黔国威毅公吴复燕山忠愍侯孙兴祖东序:郢国公冯国用西海武壮公耿再成济国公丁德兴蔡国忠毅公张德胜海国襄毅公吴桢蕲国武义公康茂才东海郡公茅成其他减:永义侯桑世杰郧国公廖永安 河间王张玉东平王朱能荣国公姚广孝(后,取消)诚意伯刘基营国公郭英 泉州守将,熊尚晋江主簿,史孟常阴阳训术,杨仕弘 万安县令、赠太常少卿,黄宏万安县主事、赠光禄少卿,马思聪

问题七:配享太庙的清朝配享太庙的大臣 清朝历史上,慧哲郡王额尔衮、宣献郡王界堪 、通达郡王雅尔噶齐是因为死后无子、绝嗣,故顺治将他们供入太庙。再除怡贤亲王胤祥和恭忠亲王奕欣是特例外,其余大部分人都是因军功而被赐予此项殊荣。铁帽子王也并非都能入选太庙。享殿分东西两殿,东供奉宗室、外藩诸望王,西供奉有功大臣。 武功郡王礼敦慧哲郡王额尔衮宣献郡王界堪通达郡王雅尔噶齐礼烈亲王代善郑献亲王济尔哈朗睿忠亲王多尔衮豫通亲王多铎肃武亲王豪格克勤郡王岳托怡贤亲王胤祥超勇襄亲王策凌科尔沁博多勒噶台忠亲王僧格林沁恭忠亲王奕欣 超等英诚公、赠武勋王爵,扬古利一等大臣、赠一等信勇公、直义公,费英东一等大臣、赠公爵、宏毅公,额亦都内大臣、二等果毅公、谥忠义,图尔格正黄旗满洲都统、一等雄勇公、昭勋公,图赖太子太傅、中和殿大学士、追封一等忠达公、追赠太师、谥文襄,图海太傅、保和殿大学士、三等襄勤伯,鄂尔泰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三等勤宣伯,张廷玉(乾隆十五年被罢配享,乾隆二十年张廷玉死后,乾隆遵雍正遗诏,恢复张廷玉配飨太庙资格。) 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刑部尚书、一等武毅谋勇公、赠太保,谥文襄,兆惠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一等忠勇公、追赠郡王,谥文忠,傅恒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一等诚谋英勇公、赠太保、谥文成,阿桂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闽浙总督、忠锐嘉勇贝子、赠郡王、谥文襄,福康安总督、赠一等宣勇公,和琳,嘉庆元年,清高宗命配飨太庙,嘉庆四年,和诛,清仁宗命撤出太庙。这之中只有张廷玉是 ,而和琳因为其兄和的原因被撤出太庙。

问题八:配享太庙是什么样的殊荣?历朝历代哪些人有机会配享太庙? 楼上的关于文正的部分回答太扯了。

楼主看看下文就知道文正这个谥号多么难得了!

在中国的历史上,在宋代以后,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文人做官后,梦寐以求的想得到一个谥号--文正。而作为统治者的皇帝,是不轻易的把这个谥号给人的。在历史上,能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人,大多都是当时文人敬仰的对象。

目录

谥号

人物

年号展开

编辑本段

谥号

详解

从谥法上来说,“文”这个字并没有固定的配合字,像张昭、司马昭、宇文泰等人,都单谥一个“文”字。东晋的王导,谥号是文献。整个东晋,只有他一个人谥文献。

到了唐朝的时候,魏征、陆象先、宋等人得到了文贞的谥号。在唐朝的时候,张说被谥为文贞,还是皇帝亲自下诏,才结束了朝臣们关于张说该该谥文贞的谥号的争论。

北宋时承唐时的风气,初年的几位大臣,像李、王旦都被谥为文贞。到宋仁宗的时候,因为宋仁宗叫赵祯,为了避讳,文贞才改为文正。到了夏竦被拟定要谥为文正的时候,司马光第一次提出了:“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司马光认为文是道德博闻,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极至。经过他的宣扬,文正从此以后被认为是人臣极美的谥号。皇帝不肯轻易给人。宋朝得文正谥号的有李、范仲淹、司马光、王旦、王曾、蔡卞、黄中庸、郑居中等八名。

元朝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有吴澄、耶律楚材、许衡明。

明武宗的时候,大学士李东阳要死了,大学士杨一清来看他,见李东阳为谥号担忧,杨一清就向他表示,他死后给他文正的谥号。垂死的李东阳竟在床上向杨一清磕起头来。因为李杨二人私交甚厚,有人作诗讽刺说:“文正从来谥范王,如今文正却难当。大风吹到梧桐树,自有旁人说短长。”明朝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有方孝孺、李东阳、谢迁、倪元璐。方孝孺因拒燕王草即帝位诏之命而被杀,福王时追谥文正。

清朝二百多年来,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有汤斌、刘统勋、朱、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八个人。但其中的曹振镛却是名不副实的,他唯唯诺诺,一意奉上,因此,对于他的谥号,世人一直非议不休。不过汤斌是死后追认的。刘统勋是死后直接谥文正。曾国藩的功劳的确大,但当时清朝的情况,有个激励的意思在里面。至于李鸿藻的身份是帝师,从他之后,凡是帝师皆有谥文正的可能。在之后的谥文正的,则有点末世名器,不足为贵的意思了。

问题九:配享太庙的金国配享太庙的大臣 代国公,完颜欢都特进,完颜劾者开府仪同三司,完颜盆纳仪同三司,完颜拔达银青光禄大夫、特进,完颜冶诃 国论勃极烈、国论忽鲁勃极烈、封燕国王、陈国公、金源郡王,完颜撒改阿舍勃极烈、开府仪同三司、曹国公、金源郡王,完颜习不失国论昊勃极烈、国论忽鲁勃极烈、辽越国王、辽王,完颜杲郑国王,完颜斡鲁太子太师、保大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金源郡王,完颜忠开府仪同三司、豫国公,完颜蒲家奴勃堇、特进,完颜斡鲁古保大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蜀王,完颜银术可太师、齐国王、秦汉国王、太傅、楚王,完颜宗雄太师、辽王,完颜宗干开府仪同三司、隋国刚宪公,完颜阿离合懑开府仪同三司、邢国公、豫王,完颜希尹 晋王、秦王,完颜宗翰太师、右副元帅、魏王、许国王、晋国王、辽燕国王、宋王,完颜宗望 元帅、左都监、吴国王、谭王、鲁王,完颜母开府仪同三司、莘王,完颜娄室保大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蜀王,完颜银术可太师、太傅、都元帅、沈王、梁王、越国王,完颜宗弼西京留守、尚书左仆射、侍中、楚国公、尚书右丞相、濮王,韩企先 参知政事,完颜宗叙户部尚书、参知政事、尚书左丞、平章政事、尚书右丞、中书令,张浩太尉、尚书令、太保、广平郡王,李石平章政事、枢密使、右丞相、广平郡王、金源郡王,纥石烈志宁开府仪同三司、左丞相、沂国公,仆散忠义开府仪同三司、平章政事、定国公,徒单合喜右丞相、莘国公,石琚右丞相、申国公,唐括安礼太师、尚书令、淄王,徒单克宁仪同三司、左丞相、崇国公,纥石烈良弼 太师、尚书令、淄王,徒单克宁(先配享世宗,后改章宗)平章政事、尚书右丞相、左丞相、左副元帅、萧国公、常山王、南阳王,完颜襄参知政事、平章政事、银青光禄大夫、仪同三司、寿国公,张万公 平章政事、右丞相、尚书左丞相、枢密使、申国公、延安郡王,仆散端参知政事、尚书左右丞、平章政事、右丞相、寿国公,高汝砺丞相、广平郡王,完颜福兴

两人两次交手一胜一负,打成平手。论修行,闻太师强过姜子牙;论法宝,打神鞭远胜雌雄鞭。

1话说闻太师雌雄双鞭,甚是利害,祭起空中,如有风雷之声;子牙如何敌得住,甚难招架。被闻太师祭起雄鞭,飞在空中,此鞭原是两条蛟龙,化成双鞭,按阴阳分二气,那鞭在空中打将下来,正中子牙肩臂,翻鞍落骑。

2闻太师正战之际,又把雌雄鞭起在空中;子牙打神鞭,乃玉虚宫元始所赐,此鞭有二十六节,一节上有四道符印,打八部正神,闻太师鞭往下打,子牙鞭往上迎,鞭打鞭,把闻太师雌雄鞭一打两断,落在尘埃。闻太师大叫一声:“好姜尚,怎敢坏吾法宝,吾与你势不两立?”子牙复祭打神鞭起去。闻太师难逃这一鞭之祸,一声响,把闻太师打下骑来。

参考资料:

《封神演义》 第四十二回 黄花山收邓辛张陶

打神鞭确实有两次成功击杀对手的光辉战绩。

一次是第39回,姜子牙以打神鞭击中九龙岛四圣之高友乾顶门,高友乾被打得脑浆迸裂,当场死亡。

一次是第51回菡芝仙帮助三霄娘娘,与子牙大战。子牙祭出打神鞭,“正中菡芝仙顶护,打得脑浆迸出。

这两人都有金仙修为,可是,都被打神鞭一击杀死。

不过,书中在写到两人死因时,都特别强调,是被打神鞭打中了顶门。在许多神魔小说中,顶门都是仙人最为脆弱的地方。高友乾、菡芝仙被击中顶门而死,并不能证明打神鞭就拥有一击必杀金仙的能力。

像哪吒的乾坤圈,在C级法宝中算弱的,但是,若被它击中顶门,金仙也难免神魂出窍,死于非命。

在书中还写到了打神鞭击中多位金仙,但仅仅是让金仙受伤,甚至浑然无事的战例。

比如说,姜子牙用打神鞭打吕岳,第一次,吕岳被打下坐骑,但是他立刻借土遁逃离战场,可见基本没有受伤。

第二次,书中写到,打神鞭“正中后背”,吕岳被打得喷出三昧真火。这次受了点轻伤。

比如说,姜子牙用打神鞭打殷洪,殷洪穿了师父的紫绶仙衣,于是“只当不知”。区区人仙穿了紫绶仙衣,打神鞭竟然就丝毫不能伤害。可见打神鞭根本破不了紫绶仙衣的防御。

后来,姜子牙又用打神鞭打殷郊,殷郊被打中后背。他毕竟只有数年修行,人仙的境界,于是被打得连翻筋斗,落下马去。书中提到他因此受伤,郁郁不乐。

再后来,余元被打中后背,也喷出三昧真火……

综合来看,打神鞭对于人仙、神仙,威胁较大,一击之下就可以造成伤害,但是,伤害有限——竟然连殷郊都打不死!

打神鞭对于金仙有一定几率可以造成伤害,击中要害比如顶门,可以将金仙杀死。

打神鞭对于大罗金仙几乎不能造成伤害,被击中要害也不过是喷火,连药都不用吃。

故此,打神鞭可以列入B级(金仙级),但是,在B级当中,属于命中率高,但杀伤力有限的B-级法宝。

换言之,姜子牙的打神鞭虽然比闻太师的雌雄金鞭要强,那只是因为雌雄金鞭实在太弱——连修为成渣的韩毒龙受雌雄金鞭一击后都没有受伤,因此,雌雄金鞭虽可列入C级法宝,却只好算是C-级法宝,比乾坤圈还不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5329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2
下一篇2023-12-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