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人口最多的县就是昭通市镇雄县,人口有124万。
镇雄位于云南省东北,云贵川三省结合部,隶属云南省昭通市。地跨东经104°18′至105°19′,北纬27°17′至27°50′。东以赤水河为界与四川叙永相邻,南连贵州毕节、赫章,西毗彝良,北抵威信。
县内自然资源较为丰富,历史上与滇西的腾冲共同享有“金腾越、银镇雄”的美称,素有“鸡鸣三省”之称,是享有“母亲河”“美酒河”美誉的赤水河发源地。
扩展资料:
镇雄民间山歌主要即兴创作为多,在以前农村地区普遍流行,内容涉及爱情、警世、喻世、调笑、嘲讽、日常生活等,劳动歌主要有盘歌、打鼓草、莲花落等,唱腔不一。
小调有劝赌歌、祝英台、赌钱歌、壮丁歌、荷包歌、长年歌、十月逢美去交情、烟袋歌等。习俗歌有酒令、丧葬乐有散花词。现民间山歌、劳动歌,收集在《镇雄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中。小调、丧葬,仍常见于民间喜庆、丧葬活动。
参考资料:
历史:
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在六七千年,居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游弋。到3000多年前,这支向西南游弋的古羌人以民族部落为单位,在祖国的西南地区形成“六夷”、“七羌”、“九氐”,即史书中常出现的所谓“越嵩夷”、“青羌”、‘‘侮”、“昆明”、“劳浸”、“靡莫”等部族。当古羌人游弋到西南时,西南地区已有与其先后到达的两大古老族群——百濮族群了百越族群。古羌人到西南后,他们了百濮、百越长期相处、互相融合,并吸收和百濮、百越的南方文化。魏晋以后,昆明人与焚(濮)的融合发展为对僚人的融合。汉至六朝,汉文史籍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四川南部的主要居民称为叟人,有时则以叟、濮并列。
隋唐以来,彝族先民地区有乌蛮与白蛮的分化,乌蛮系由昆明部落发展而成,白蛮系以叟、濮为主体,并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
彝族先民在长期形成与发展中,活动范围曾遍及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腹心地带及广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区应是三省毗连的广大地区。
彝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特征,是长时期保持着奴隶占有制度。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及其以前,彝族先民社会已出现游牧部落与定居农业部落的分化。东汉至魏晋时期,各彝族先民地区继续分化出一批叟帅、夷王,表明在征服濮人等部落的基础上,昆明部落已基本完成从原始部落向奴隶占有制度的过渡。
8世纪30年代,蒙舍诏统一六诏,云南彝族、白族先民联合各族上层建立了南诏奴隶制政权,统治中心在今云南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带,统治范围达到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与四川南部,基本上控制了彝族先民的主要分布地区。
南诏奴隶制王朝曾长期统治彝族先民地区,不能不对当地奴隶制的存在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唐天复二年(902),南诏奴隶制王朝的覆灭,不意味着彝族先民地区奴隶制随之消亡。两宋300多年中,戎(宜宾)、泸(泸县)、黎(汉原)3州的彝族先民,处在宋王朝与大理政权的相互争取之中,出现了奴隶制经济相对繁荣的局面。与之相配合,奴隶制生产关系出现了强大部落奴役小部落的情况。
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蒙古骑兵自四川分三道进攻云南,经彝族地区,促使处于分裂状态的各彝族地区出现比较松散的反蒙古联合,开始统一于罗罗族称之下。与之相对应,蒙古贵族加强了对各地彝族兹莫即土长的争取工作,发展为在部分边疆民族地区分封各族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当地人民的土司制度。自1263~1287年,相继在今越西、西昌、屏山、大方、昭通、威宁等地设立彝族土司。
明代276年间,地跨云、贵、川三省的水西(大方),乌撤(威宁)、乌蒙(昭通)、芒部(镇雄)、东川(会泽)、永宁(叙永)、马湖(屏山)、建昌(西昌)等地各彝族土司(兹莫)连成一片,相互支援,保持着基本上相同的奴隶制度,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各彝族地区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土司及黑骨、白骨与家奴3个等级。在上述等级关系的基础上,明代水西、建昌、乌蒙等地彝族的土司制度仍然是奴隶制的上层建筑。
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在彝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给土司、土目、奴隶主势力以沉重打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部分地区比较迅速地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文化艺术: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彝族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曲调,诸如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有的曲调有固定的词,有的没有,是临时即兴填词。山歌分男女声调,各地山歌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彝族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月琴、笛、三弦、编钟、铜鼓、大扁鼓等。彝族舞蹈也颇具特色,分集体舞和独舞两类,其中多为集体舞,如“跳歌”、“跳乐”、“跳月”、“打歌舞”和“锅庄舞”等。动作欢快,节奏感强,通常由笛子、月琴、三弦伴奏。
彝族:能歌善舞的民族
凉山是歌舞之乡,彝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
凉山彝族音乐风格古朴,品种繁多,民族特色鲜明而浓郁。民间音乐中的民歌和民间文学关系密切,很多普遍流传的抒情长诗,如《阿莫尼惹》、《阿依阿呷》、《阿惹妞》、《阿丝牛牛》等。都是用歌曲形式传唱的。除叙事性的歌曲外,有结婚时唱的歌曲如《惹打》,火把节唱的歌曲如《都火》、劳动时唱的歌曲如《犁地歌》、《牧学歌》等。此外还有山歌,如布拖高胜山歌、儿歌等。
彝族民歌因地区的不同,其风格也有差异。凉山南部地区的民歌高吭激越,中西部地区的民歌轻柔优美,东部依诺地区的民歌敦厚朴实。过去的彝族民歌,总的说来给人以压抑低沉之感,但其朴素优美的民族、地区韵味十分鲜明。民间器乐不是供作伴奏,而是独立发展,自成系统。引人注目的是它展示的历史时空跨度极大。常见的有口弦、月琴、马布、葫芦笙、胡琴、彝箫、坚笛、唢呐等。此外,吹木叶,即以一片树叶来吹奏乐曲也是彝族人民喜爱的民间音乐。口弦和月琴十分普遍,几乎所有的妇女.无论老幼,襟前都挂着一付口弦,随时可以演奏。口弦是一种独特而简易的乐器,由几片长约七八厘米的薄簧片组成.有竹片和铜片两种,最少的两片,最多的达五六片。竹制的音色深厚、低沉。铜制的音色清脆、秀丽。吹奏时以手指拨动黄片,利用口腔共鸣变化音色。簧片除发出本音外.还发出十分优美的泛音,构成音乐较宽的曲调。月琴多为中青年男子喜爱,其中不乏优秀的民间月琴手。50年代.凉山彝族姑娘沙玛乌芝在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奏的月琴.受到热烈赞扬。
凉山彝族的民间舞蹈往往和歌唱、器乐的演奏分不开。民间舞一类是产生于生产劳动中的舞蹈如荞子舞、包谷舞、织毡舞等,大多是模拟劳动动作和表现生产过程。另一类是在节日或在婚嫁欢乐场面中常见的舞蹈如跳锅庄、跳“都火”、对脚舞、被毡舞、芦至舞。有的表现耕牧的勤劳。丰收的欢乐,有的表现征战的勇敢、爱情的追求。
从彝族民间艺术中开出的凉山歌舞之花,不仅在中外舞台上一展辉煌,而且在现代生活中遍地开放。今天,在凉山城乡经常可以看到男女老少手拉着手,踏着民族风味的节拍,欢乐地跳着达体舞。达作是彝语的音译,意为踏地舞或脚踏舞,是在传统的彝族歌舞基础上编创而成的一种集体舞蹈。动作简练明快,音乐悠扬流畅,乡土气息浓郁,时代色彩强烈。80年代一经形成,迅速普及全州并以大西南民族交谊舞的态势,很快向州外、省外推开。在94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上来自国内外的客人和彝族同胞手拉手,围着一堆堆青火.跳在一起,融为一家,场面热烈壮观.气氛亲切感人。
彝族的民族音乐包括歌曲和乐器。
彝族的歌曲有:史诗歌、情歌、喜歌、风俗歌--内中又有喜酒歌、叫魂歌、送鬼歌、巫师调等多种曲调;从名目上分,歌曲有俄、雅、左、格等。“俄”是唱的意思,可以在各类场合中演唱,气氛较为轻松随意;“雅”是一种独唱山歌,演唱者一般为男女青年,多为触景生情;“左”是一种婚礼歌,在举行婚礼大夜晚,由主客双方各出两名歌手边舞边唱;“格”是一种悼念死者时或祭祖活动时演唱的合唱歌曲,一人领唱,众人学唱,歌词由领唱者即兴创作;“毕”是指彝族毕摩在进行宗教活动时唱的歌,我们称之为宗教音乐,以与“俄”进行区分。音乐则有歌舞音乐、口弦音乐、吹叶子音乐,其中也各有许多曲调。此外,还有多种乐器:月琴是彝族最喜爱的乐器之一,弦普遍为两根,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口弦是用竹质、铜质制成形状象竹叶的簧片,在中间有一簧舌,靠控制呼吸来调节音色;“玛布”是彝族独特的乐器之一,其吹奏特点是利用鼻孔吸气,让鼓腮连续不断送气,可模仿婴儿啼哭,鸟雀鸣唱;葫芦笙和唢呐,多用于吹奏彝族民歌和曲调。
风俗习惯:
"爬花房"--彝族男女的婚恋:"爬花房"是楚据彝族特有的风俗。姑娘年满16岁,父母就为她另盖一间小草楼,让其单独在其中过夜,而年满20岁的男青年,可以在夜晚爬上心爱姑娘的草楼谈情说爱。他们在一起吹响蔑,对调子,互诉爱恋之情。即使同时有几对青年男女也是如此,大家并无拘束。一旦爱情成熟,男女双方只要征得父母同意就可以结婚,双方父母一般不会干涉儿女们的选择。
云南小凉山彝族的婚礼相当别致。结婚时,男方要备马,携带酒、布、肉、养面等礼物去迎新娘。女方村里的姑娘,可使出浑身本事向迎亲的客人泼水,捉住拼命戏乐。送亲的人全要男子,新娘至男方门前,要到太阳落山方可进门。进门前,由一人托着装有羊肉、养把把和酒的木碗,在新娘头上绕一圈,以示婚后生活富裕。然后,新娘由表兄弟背进屋去。
"跳菜"--彝族的歌舞伴餐:"跳菜",即舞蹈着上菜。它是云南无量山、哀牢山彝族民间一种独特的上菜形式和宴宾时的最高礼仪,是舞蹈、音乐与杂技完美结合的历史悠久的传统饮食文化。
宴宾时,通常用方桌沿两则一溜摆开,宾客围坐三方,中间留出一条"跳菜"通道。三声大锣 拉开"跳菜"序幕:大锣、芦笙、三弦、闷笛、树叶等民乐齐奏;在姑娘小伙"呜哇哩--噻噻"的吆喝声中,只见顶着托盘的彝家男子双手拱揖,脚步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另一个人头顶和双臂各撑一菜盘(共24碗)紧随其后入场。他们合着古朴纯厚的民乐协奏曲,脸上作着滑稽州怪相,跳着歪来复去而又轻松、优美、流畅、连贯的舞步,一前一后登场。两位手舞毛巾的搭档,则怪态百出,形如彩蝶戏花般忽前、忽后、忽左、忽右地为其保驾护航。
一对托菜手要上菜四桌,搭档把32碗菜摆成回宫八卦阵,每碗菜都像一粒"棋子"。自有定位,全按古已有之的规矩逐一落桌,丝毫不乱。
各地彝族盛行父系小家庭制,幼子往往和父母住在一起。妇女地位较低。遗产由诸子平分,绝业一般归近亲所有。彝族历史上盛行父子连名,此俗在凉山彝族居民中一直继续到建国前。一夫一妻是彝族婚姻的基本制度,娶媳需付较高的聘金,交错从表婚比较流行,夫死实行转房。建国前云南部分彝族地区还保持着公房制度,凉山彝族保持着严格的等级内婚。历史上彝族多实行火葬,建国前,凉山及云南沿金沙江一带居民仍行此葬俗。其他地区自明、清以来逐渐改为上葬。
彝苗族传统文化保持区
镇雄主要有安尔乡小米多村、林口乡木黑村、坡头乡亳都村。 民间文化传承人
①民间舞蹈代表人物:杨洪清。②民族民间工艺代表人物:吉学平。③民间风俗礼仪传承代表人物:陆金华。
民族语言文字
主要少数民族有苗族、彝族、白族等。现彝族仍有文字,少数人可讲彝族语言。苗族普在小范围内使用过滇东北老苗文,解放后重新创作了新苗文,但没有普遍推广,在农村地区基本没有人懂。苗族语言使用频率也在逐步减少,在苗寨或群体内部仍有苗语交流,但年轻一代多数用汉语。
民族民间口传文学 镇雄民间没有专门的神话史诗,仅有一些盘古开天地、伏羲兄妹繁衍人类、女娲补天等散见于一些民间歌谣中,地方传说主要有“鸡鸣三省”的传说。苗族现有少数人知道其祖先神话及英雄人物的传说,地方谚语及歇后语相当有特色,数目很多。《镇雄县志》已部份收录。
民族民间音乐
镇雄民间山歌主要即兴创作为多,在以前农村地区普遍流行,内容涉及爱情、警世、喻世、调笑、嘲讽、日常生活等,劳动歌主要有盘歌、打鼓草、莲花落等,唱腔不一。小调有劝赌歌、祝英台、赌钱歌、壮丁歌、荷包歌、长年歌、十月逢美去交情、烟袋歌等。习俗歌有酒令、丧葬乐有散花词。现民间山歌、劳动歌,收集在《镇雄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中。小调、丧葬,仍常见于民间喜庆、丧葬活动。
民族民间舞蹈
镇雄民族民间舞蹈常在于苗族、彝族、汉族丧葬习俗中,诸如苗族跳坛、汉族拜忏等。另外在节庆期间有苗族芦笙舞、汉族舞狮、舞龙、莲花舞,彝族芦笙舞等。
民间美术
民族民间美术方面主要有门神、甲马纸、春贴子,汉族用于祭祀、丧葬的“案子”,民间土漆漆刷的家具、图饰、木雕、泥塑的神像,以及傩戏表演的面具等。 民族民间建筑
镇雄民族民间建筑中,多采用庭院式木结构,辅助碉楼式土木结构。在现存建筑中有代表性的有彝族的大湾镇陇家房子。陇家老房子(现中共镇雄县委办公家)。
民间戏剧
在镇雄泼机、罗坎仍保存有地方特色浓郁的花灯、莲枪、牛灯、耍狮子、龙灯等剧目,现逢年过节都会搞一系列活动。我县大部分地区还流行端公戏(傩戏),有过许多坛门、现仅有极少数传承人,在兴建寺庙庙会时偶尔还有表演。
民间曲艺
镇雄民族民间曲艺主要有唱书,内容多涉及民间传说、劝戒,歌颂历史人物等,诸如《大孝节》、《祝英台》,每逢办喜事等这种人员众多的场合,就会有唱书先生通宵达旦地唱。
民间传统工艺
镇雄传统工艺有编织工艺,诸如草编蓑衣、草鞋、竹编的种种日常生活生产用具等。陶瓷工艺有土制坛、罐、砂锅。木作工艺有雕花、藻井。酿造工艺方面有土制白酒和榨菜油。还有苗族传统蜡染、纺线、织布、挑花、刺绣,部分苗寨织布机及其他用具齐全。苗族服饰崇尚大红大紫、花色繁多,头饰、胸饰复杂,服装袖、肩、胸、腰带、裙边等都有挑花、刺绣。彩扎工艺在民间有屈指可数的老艺人掌握,可以扎龙、狮、牛等。现今在丧葬习俗中流行丧罩、幡伞、钱龙等。
民间传统习俗镇雄
饮食习俗崇尚敬老,口味则倾向于川味,喜麻、辣,特色菜有老腊肉、酸菜、盐菜、豆豉等,居住习俗方面民宅基本依山而建,建筑由堂屋及火炕组成,堂屋为各种仪式举办处所,火炕功能属会客室,“房圈”多为当家人住。民间制度习俗主要体现在各民族婚丧嫁娶中,这些活动往往有一整套传统的礼节和程序。另外,每个宗族都会有本家的辈份排列,易于认亲排辈,上溯十数代,下可延续几十代。民族民间体育主要有荡秋千、拨河、摔跤等。民间信仰上尊崇祖先崇拜及释、儒、道;主要仪式有庙会、献天、上坟、驱鬼等。民间还普遍相信一些神秘巫术,诸如有“走音”、“河兰法”、“降神”、“下阴曹”等。
镇雄平坝的动人传说
从镇雄县城驾车出城过南大桥分路往左走,行三四公里,进入一个长槽形的山间坝子——中屯镇平坝村。这里,两面是天然绝壁,绝壁上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喀斯特溶洞。中间是一片宽阔的田地。一条小河从北边坝口河淌进平坝村,弯弯曲曲缓缓前进,把田地左右分成两大片,然后从南边石关流出,一路欢歌向中屯郭家河村奔泻而去……
河两岸绝壁下面住满农户,清一色水泥平房,家家门外都是肥得流油的良田沃土。桃花三月,阳光和煦,水田如镜,河两岸的农民忙着耙田插秧,身穿五颜六色服装的男男女女边插秧边对山歌,到处传出悠扬的歌声和银铃般的笑声,组合成一幅情景交融的“平坝春耕图”——镇雄古人把这种景象列为镇雄八景之一。
面对此情此景,镇雄县第二中学刘贵华先生结合该地沧桑变化赋七律一首云:
此地春光景物殊,
龙英斧劈彻平湖。
良田万顷横阡陌,
稻谷千仓贡御都。
杨柳依依浮绿水,
菜花灿灿映金乌。
晴空飘下银针雨,
美不胜收如画图。(见《韵致园诗词选》)
进入平坝村,有几处天造地设的景物会自然映入人们的眼帘。在平坝村中段河西岸的田地中,矗立着一根高四五丈、要两人合抱才围得完的天然石柱。这根石柱上下一样粗,仿佛一个威风凛凛的巨人屹立天地间。石柱上端有螺旋形的凹槽,宛如拴过绳子留下的痕迹,当地人称这根石柱为“系马桩”。顺系马桩往下走不远,见路边斜躺着一块已裂开多条缝的万吨巨石,石面上有龙身缠绕,当地人称这快石头为“飞龙石”。站在此处往南看,见平坝村与柳林村交界的石岩上,有一个直径长丈余的马蹄印,当地人称这壁岩为“马蹄岩”。马蹄岩左面不远处,便是平坝河的出水口“石关”了。石关两侧岩石如刀切一般壁直,两岸岩石上有高低一致的石纹,明显看出在古代两面岩石是连为一体的。回头望,平坝河的东岸有处峭壁凹陷进去一个大缺口,当地人称那里为“灶孔山”。河西岸有一座山,山顶呈半圆球状,当地人称那座山为“锅囥山”。这些稀奇古怪的名称,都源于一个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
传说,在远古时代,平坝地方是一个一碧千里的淡水湖,一年四季碧波荡漾,鱼虾成群,水鸟欢飞,气象万千。湖里居住有一对小黑龙,夫妻俩在水里安居乐业,男恩女爱,卿卿我我,过着无忧无虑的神仙日子。湖两岸垂柳拂水,鸟语花香,景致迷人。一天,得道仙人龙英秀才牵着一匹神马,邀约起一位朋友到湖边弈棋对酒。酒致酣时,两人起身咏诗赋词,手舞足蹈,不慎衣袖把棋盘上的金杯扫掉进湖中。为了找回酒具继续饮酒作乐,龙英秀才不加思索从腰间拔出开山斧,奋力将湖泊南边的石崖生生劈出一个大缺口,湖水顿时滔滔不绝向外流淌。眼看湖水越流越少,湖中那对小黑龙夫妇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但见破坏他们家园的是一位得道仙人,后台挺硬,于是只得选择“惹不起躲得起”的无奈之举,忍气吞声腾空而起,向西北方墨黑龙潭(位于今镇雄塘房镇)飞去,暂且栖身。湖水流干后,由于湖底淤泥太深,龙英秀才还是未找到他们的那两只金杯。
劳累半天,龙英秀才和他的朋友感觉到肚子饿了,便找来一口大锅,安放到灶孔山上,装满水,加好柴,点燃火,准备做饭。因没有小菜,又考虑到两人骑一匹马不方便,他们便把马拴到系马桩上,然后双双乘云驾雾去古芒部街上(今镇雄芒部镇)买小菜。
这天阳光和煦,微风拂面,眼前山清水秀,奇丽多姿。他俩一路飞奔,到达古芒部街口,老远就听见前面有人在唱山歌。他们降下云端一看,原来是当地彝族男女青年们在唱山歌选亲,正在对歌的是一男一女。
男:哥想小妹头发昏
白天黑夜分不清
吃饭好比嚼沙子
走路就像落了魂
女:好久不见情郎来
小妹相思已成灾
今天见了阿哥面
妹心石头放下来
男:对面阿妹长得标
樱桃小嘴柳条腰
人美歌甜引人爱
逗得小郎好心骚
女:人有几个十八春
想连幺妹哥开声
口含珍珠你不吐
谁知哥愿把妹跟
……
男女边唱歌边眉目传情,让在场青年人好生羡慕。每唱完一首,四周便响起一阵笑声,其热闹情景顿时把龙英秀才和他的朋友吸引住了。他俩不知不觉在那里观赏了半天,待他们买好小菜返回平坝时,那匹马饿得又蹦又跳,四脚乱踢:马用力过猛,缰绳在系马桩上留下绳印;一只后脚把火上的锅踢翻,反扣到锅囥山上;另一只后脚踢到马蹄岩上,把坚硬的岩石蹬了个大蹄印。龙英秀才白忙活半天,结果连饭都没有弄到一口进嘴,只得喊起朋友,牵着马悻悻离去……
平坝湖水干后,中间出现一条小河,逶迤曲折,飘然若玉带,给四周峻岭山峦平添几分生动。河两岸现出大片土地,吸引人们陆陆续续搬迁到两岸峭壁下建房居住,各自把门前大片土地开垦出来种上水稻,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上了吃穿不愁的幸福生活。平坝产的稻米晶莹润白,如碎玉研磨而成。以之煮饭,飘香百米;以之熬粥,汤若凝脂。过去妇女生育或病弱之人进补,皆以此物为滋补佳品,胜于鸡鸭鱼肉。后有多嘴之人把平坝米的美誉传进北京皇宫里,使该特产顿时身价倍增,年年踏上五尺道,走出乌蒙山,去到千万里外的京城以作御食,给庶民百姓增加了不少负担。
不知过了多少年,小黑龙夫妇觉得居住条件太差,因为一万个墨黑龙潭也赶不上当年的平坝湖宽大。他们白天在家中转不开身子,晚上睡觉连脚都伸不直,实在无法过下去了,于是突然想到要落叶归根,重建家园。一天,天空下着倾盆大雨,夫妻俩趁势飞到平坝上空,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从平坝西岸的岩头上搬下一块巨石,合力抱着向石关飞去,企图堵断石关,重新蓄水恢复平坝湖。也是该当要出事,他们的行动竟被天上的千里眼发现,立即上奏玉皇大帝。玉帝一听勃然大怒:平坝地方已经居住有这么多庶民百姓,这两个孽畜为了一己之利,竟然要害死百万苍生,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命令雷公电母前去阻止。
雷公电母火速飞到平坝上空,见小黑龙夫妇搬着巨石正吃力地缓缓前进,已飞到距马蹄岩不远的大路上空,只要再往前飞两里多路,就到达石关了。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雷公电母先扯一个电闪“鸣枪示警”。小黑龙夫妇嘴里嘟哝着:“前些年他们破坏我们的家园时,你们为啥放手不管?”边说边继续往前飞。雷公电母火了:“鸣枪示警”都不停止犯罪活动,这还了得!于是雷霆大发,轰隆隆地咆哮着,朝着夫妇俩一个恶炸雷打下去,瞬间把那两条小黑龙打趴在巨石上,变成一个飞龙石。石头被雷击绽开多条裂缝,斜躺在大路边,惨不忍睹。
小黑龙夫妇弥留之际带着哭声说:“我们好好的家园被得道仙人 破坏多年了,现在连个安身落脚的地方都没有;死了也好,免得活受罪……”但因为声音太微弱,没有任何人听见, 也没有谁去思考个中原委,都说小黑龙夫妇罪有应得 ……
2016年10月18日于春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