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调中的名人:民间小调薄战士资料

小调中的名人:民间小调薄战士资料,第1张

 薄战士,安徽阜阳界首市泉阳镇集东行政村人,乡土味,甚至有的还有些俗,而恰恰是这些东西,使得他的电视剧有了广大的市场,不仅受到了本地,甚至是河南、山东、新疆等地农民的欢迎。下面就饿和我一起来了解一下 民教小调 里的名家 薄战士 的个人资料吧。

 薄战士生长在农村,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在农村,邻里纠纷、群众法制观念淡薄、尊老爱幼意识不强等不良现象仍有存在。于是,他和妻子刘芳、儿子薄小彬、女儿薄小苹开始自自演电视剧,利用乡亲们看得懂、能接受的电视剧形式将其一一展现,让乡亲们在娱乐中受到教育。一台普通的家用摄像机和一套并不专业的录音设备,这就是薄战士的电视剧录制工具,“演员”除了妻子儿女,还有乡亲邻居。

 薄战士原名叫薄文良,初中毕业后在家务农,农闲时在乡梆剧团担任演员,2000年,因为经营困难,剧团突然遭到了解散,薄战士也不得不另谋出路。剧团解散后,薄战士卷着铺盖跟着哥哥外出打工,在盖房子搬砖头的间隙,他仍利用空闲哼上几嗓子。因为身单力薄,尽管薄战士换了几次工作,但还是难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万般无奈之下,2002年,薄战士和妻子刘芳不得不重新干起了演戏的老本行。就在这一年年底,一次外出演出中,他们遇到了一个热心的观众——一个音像经销商,而就是他的一席话,从此改变了薄战士的生活轨迹。

 2003年,他的一个亲戚与邻村的一户人家因纠纷大打出手,导致两败俱伤。薄战士去调解,虽然使两家和解,但他想,农村这样纠纷很多,何不把这事写出来,让大家引以为鉴呢?于是写出了2000多字的事情经过,奉劝人们要互相谦让、友好团结。经村委会将其张贴出来后,在全村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大家都认为邻居间以和为贵。

刘晓燕,豫剧演员,国家一级演员、中共党员、大专学历。

1985年毕业于河南平顶山市戏曲学校,曾任平顶山市豫剧团副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平顶山市政协委员、河南省第九届政协委员、平顶山市第三届十大女杰。平顶山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从事戏曲专业以来,刻苦钻研业务,主攻花旦、青衣。

扩展资料:

1994年主演《岸上的妹妹》荣获河南省第五届戏剧大赛二等奖。

2002年主演《长孙皇后》荣获河南省第九届戏剧大赛金奖,本人荣获表演“一等奖”。

2003年参加北京·长安河南戏曲节展演,受到首都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同年荣获河南省黄河戏剧“表演奖”和第七届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表演一等奖。

2005年主演《珠帘秀》荣获河南省第十届戏剧大赛“河南文华大赛”和“河南文华表演一等奖”。

刘晓燕先后主演了十多部大型古装戏和现代戏,塑造了众多不同时代,性格各异、栩栩如生的舞台艺术形象,深受观众的喜爱。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她博采众长,兼容求新,融会贯通,逐步形成了表演神情兼备、唱腔穿石袭石、以情唱声、以声绘情、寓情于声的独特风格。

-刘晓燕

建议你登陆http://anhuiuanhuinewscom/yingshang/

来源: 八里河风景区网站

端公戏

“端公”是旧社会的一种传统职业,专门为人家唱喜道吉。民国期间,端公在沙南、沙北广大农村较为流行,1940年前后,发展成“端公戏”,它的传统剧目多低沉悲哀,如“休丁香”、“薛凤英上吊”等,很受当时民间的喜爱。新中国建立后,提倡积极、健康的精神生活方式,端公改行,端公戏也随之绝迹。

民间灯舞

1、龙灯:最早是单人手舞,年长日久逐渐发展为现在的龙灯。用竹篾扎制成龙的骨架,以布制成龙的体形,再用彩纸画贴成龙鳞,一般9-13节,节节相连,转动灵活。每节下安装一个木炳,舞动时由一人执柄,随龙头舞动的线路前后左右盘旋,蜿蜒起伏,多姿多彩,甚为壮观。龙灯多在元宵之夜或重大节日表演。县内各大集镇均有龙灯班。

2、旱船灯:又名彩船灯。用竹竿扎制成船的框架,以彩布绫花装饰成彩船,演员由船工、水手、旱船娘等6人组成。表演时笙笛胡琴演奏曲牌,演员围船起摆。此灯多表演一些旧的传统剧目,如《水漫金山》、《陈妙常追舟》等片断。演唱地方小曲,委婉动听,具有深厚的地方色彩。多在农历正月十五或重大吉庆节日演出。

3、狮子灯:一般以双狮为主。每张狮皮由两人操作,一人持狮头,一人持狮身(一手紧握持狮头者的腰带;一手背后握狮尾巴摇摆),头尾配合十分默契,行动宛如真狮。表演时锣鼓齐鸣,唢呐吹奏,戏玩狮子的人扮武士状,手持绣球于两狮之间,向狮子挑逗嬉戏,双狮摇头摆尾,相互追逐,翻滚腾跳,或穿桌子,或滚绣球,或打滚戏玩,气氛欢快热闹。

4、跳马灯:俗名“犟老婆骑驴”。则男女二人扮演,以女角为主,扮为新媳妇骑驴回娘家,小叔子执鞭护送。整个舞蹈情节以“犟”为主,表现了“驴犟人更犟”的性格和叔嫂友好的亲切关系,生活气息十分强烈。5、小车灯:一般由7人扮演。一人扮推车老汉;一人扮拉车小伙,手执莲花落;一人扮新妇(俗名小车娘子)“端坐”车上;二男二女扮迎送青年,男的舞霸王鞭,女的双手执巾、扇,随锣鼓起舞,7人以新妇乘坐彩车为中心,模拟推、拉、迎、送等动作,惟妙惟肖。锣鼓一停,弦笛齐奏,边舞边唱。

6、彩轿灯:由6人扮演。取材于旧时嫁女。待嫁之女乘坐于扎制的彩轿中,前有轿帘,轿后仅一独杆,故又名“独杆轿”。一轿夫抬轿后独杆,左右伴娘各一人,迎送小伙各一名。随着锣鼓节奏,起轿发轿,轿夫诙谐打趣,嫁女及伴娘翩翩起舞,迎着小伙嬉戏寻闹,做出护轿动作。高潮时,男的滚翻鱼跃,女的襟飘带舞,别具情趣。

7、马叉:演员6-10人,扮古代武士状,头扎英雄巾,身着筒衣,袖口、领口均绣有图案花纹,腰缠绦带,脚登武士靴,通身以蓝色为主,手执马叉。杠杆两端各装三股铁叉。挥舞起来马叉在演员身上各部位上下翻滚,有时马叉骤然腾空,演员再用身体某部位承接,极为精彩。解放前,颍上最有名气的是搬运队中的马叉班。

8、肘阁:主角多以少儿扮演。以特制的铁杆,下端固定在强有力的男子肩臂、腰间,上端固定在扮演的少儿肋下、腰、腿各部位,防止晃动,保证安全。扮演传统剧目《白蛇传》中的《断桥会》、《借雨伞》、《水漫金山》等片断。

9、高跷:木棍中间各安装拐子,以托住双脚,高者3米多,低者亦在2米上下。扮演时,男绑拐子不露足,女拐两棚,上棚绑脚不露,下棚饰假金莲。扮戏有《萧恩打鱼》、《宝钗扑蝶》、《翠屏山》等。锣鼓、唢呐起奏,即走各阵式,如“十字花”、“铁锁柜”、“二龙出水”、“扯四门”等,沿街表演,情趣动人。

10、焰火:制作花炮的能工巧匠,扎制成各样焰火故事,有《老和尚搬家》、《猴子戳马蜂窝》、《八仙过海》、《火里金刚》、《火烧红莲寺》等,燃放时五彩缤纷,蔚为壮观。城乡古会多有此举。1945年秋,为庆祝抗日战争胜利,在南关外体育场(今颍上一中校址)放焰火。1980年农历四月初八时,城关举办物资交流大会时,在东关面粉厂放焰火,周围数十里群众扶老携幼赶来观看,热闹非凡。如今放焰火已经成为城乡重大节日,有组织的盛大喜庆活动。

11、锣鼓棚子:它是一种形式清雅、浑重的民间歌舞。融吹、打、歌、舞为一体。每班由10-12人组成。前面由五人敲打锣鼓开路,后面紧跟的是四人抬着一个大方桌,桌上摆放笙、箫、笛、管及弦乐之类的民间乐器。方桌的四脚上扎着彩棚,盘龙罩顶。乐队边走边打,沿街游行,并做出各种神情的表演。有鸣炮邀请演唱者,灯班停下,弹唱民间小调,跳起旱船、车灯舞,也用“四句推子”演唱故事小段。

锣鼓棚子始于何时,无考。1942年前后,城关、杨湖、南照等地都有此种灯舞,解放后失传。

安徽省阜阳市节日介绍:

1、除夕和春节除夕,又名"年三十",指阴历一年最后一天或这。-天的晚上,故又称"大年夜"。除夕的"除"字,原意除去,所以除夕又叫"岁除"。按旧俗腊月廿三日为灶日,应祭灶君。腊月廿四日为小年,从这天起直到除夕,家家都要打扫卫生,购置年货,农村要杀猪宰羊,磨糯米粉、做各种点心,腌制各种腊味。另外还要贴年画。城里人则往往买些水仙花、腊梅、天竺等插在瓶中以增添节日气氛。当夜幕降临时,合家团聚,吃年夜饭,又叫团圆饭,席上菜肴一般是十分丰盛的。夜间通宵不睡,市民一般在家观看电视节目,名曰"守岁",当新的一年钟声敲响时,霎时鞭炮齐鸣,迎接新春。为保证市民安全,在市中心已禁放爆竹,但以其他方式欢度春节。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一个传统节日,一片喜气洋洋。旧历正月初一,是我国传统的新年,初一拂晓,人们都穿戴整齐,合家向长辈拜年,平辈间相互拜年。长辈还要给孩子们送红纸包的压岁钱,祝贺他们增加一岁。初一下午以及初二、初三出外向亲友贺年,现在通讯发达了,不少人都用电话或网上拜年。现在可视电话已开始走进人们生活。当你给远方亲朋好友拜年时,对方接听者的音容笑貌会立即清晰地展现在电视显示屏幕上。那清晰的声音,高质量的画面,能让你感受到与亲朋犹如面对面谈话般的亲切。初四,不少人都买了活鲜鲤鱼"接财神"。因"鲤"和"利"读音相近,再因从水里抓出活鲤鱼穿丝绳贴红纸的时候,头尾翘起,像大元宝似的。初一到初五,街巷十分热闹,往寺院进香或逛庙市者络绎不绝。商号店铺在初一至初三都告停业,叫做"封关"。有的停业到初五,这是一年中职工们惟一休息的日子。初五接财神,晚上吃财神酒。

2、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上元节,这天晚上称元宵。闹元宵算得是件盛事,一般白天吃馄钝,晚上吃元宵,又名吃汤圆。元宵节,在旧上海城内外好几处闹市搭起高大灯棚,各种花灯聚集一起,蔚为壮观。黄浦江上樯帆林立,有些船只桅杆上挂起了灯。在郊野田间同样到处挂着灯,称做"望田灯",也是预兆五谷丰登之意。"耍龙灯"是郊县一项热闹的节庆表演,在西郊和嘉定南翔一带尤盛,表演时伴以十番锣鼓,有时数十条龙灯相会表演抢龙珠。妇女们在元宵节还要"走三桥",传说在月色校洁的晚上走过三座大桥,便可终年除却百病。旧上海城内外,水渠纵横,桥梁很多,走过三桥是很容易的。在当时去小东门外走一走陆家石桥的人就格外多的了。

3、清明节三月里清明节,人们借着扫墓的机会到郊野去踏青。三月十五日多去龙华寺进香。这一天龙华镇上庙市极盛。很多人喜欢看桃花,车水马龙,热闹非凡。清乾隆李行南《竹枝词》写道:"三月十五春色好,游踪多集古禅关;浪堆载得钟声去,船过龙华十八湾。""龙华晚钟"原是上海八景之一。三月二十三日崇祀天后诞辰,祈求天后神佑,上海的闽界客商,希望能在海上"安澜利适"。当时天后宫里信徒供祀天后,并邀戏班子演戏。

4、立夏节四月里立夏节,上海郊县农民取麦粉和糖制成寸许长的条状食物,称麦蚕,人们吃了,谓可免"疰夏"。用立夏时青嫩的草头和入米粉,油煎成饼,叫做"摊粞",为上海和浦东地区人民所喜食。还把糖梅子、酒酿、咸蛋等作为当令食品,称为时鲜,取以尝口,称尝"三新"。

5、浴佛节四月初八浴佛节(释迦牟尼诞辰),这天寺庙要拂去佛像身上尘土,诵经礼拜,大的寺院如静安寺和方浜路的广福寺都有盛大庙会,庙会期间,山门外百货毕集,进行土特产品交流。

6、端午节五月忙着过端午节,家家裹糯米粽子,或称角黍,门上都要挂上菖蒲、艾蓬、蒜头,意为"避邪"。正午饮雄黄酒。以苍术、白芷、芸香等药物烟熏室内。以雄黄抹在孩子额上,用来祛湿解毒,消除秽气,意味着安度炎暑,不染疫疠。当令食物是棕子、批把、黄鱼、大蒜。端午节令人最感兴趣的是看龙舟竞渡。

7、观音诞辰六月十九日观音诞辰,佛寺里香风又盛了,很多佛教信仰者,云集寺庙。

8、七巧会七月七日,是俗传牛郎织女双星渡河的时候,这天晚上供瓜果,作"七巧会"吃巧果。

9、中元节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寺庙中做道场,放"焰口",并在水池放莲灯,称"盂兰盆会"。

10、地藏王生日七月三十日,佛教传说为地藏王生日,旧俗在街巷地上及居家庭园遍插棒香并点燃蜡烛叫做"地灯"。

11、中秋节

七八月中秋,是赏月季节。人们出游看月华,称做"走月亮"。旧上海很多人喜欢到小东门外陆家石桥观赏桥下月影荡漾。"石梁夜月"便是"沪城八景"之一。中秋等至十八日大潮汛,很多人到东城观江湖,也有人到浙江海宁去观潮。近年来,还有不少人观看"上海桂花节"的各种表演。

12、重阳节九月九日重阳节,以糯米粉和糖蒸重阳糕,嘉定和川沙高桥等地则制松糕,都是应景的食品,又以菊花等酿酒,人们畅饮重阳酒《这天为应古时桓景登高避灾的故事,居民又有登高之举,松江余山及豫园大假山都成为登高胜地。13、菊花会九月中旬菊花会,很多文人雅士,举行菊花会,赏菊题诗,有各种各样的名菊,万卉齐放,高低疏密,瓷盆竹格,无不尽态极研,争奇斗艳。

14、冬至节十一月冬至节,冬至前一日,旧俗磨米粉蒸花糕,做粉圆,馈送亲友,如同贺年。

15、释迦牟尼得道日十二月初八,相传是释迦牟尼得道日,民间煮食"腊八粥",而寺庙尤为盛行,用胡桃、红枣、栗、蚕豆、芋艿、慈姑及蔬菜等与白米一起煮成粥,供奉佛像前,然后僧人分食,并馈送檀越(信佛的施主)。

16、送灶神十二月下旬,人们忙着送年礼。二十四日做谢灶团,以酒、果、团子、元宝糖把灶,送灶神朝天。元宝糖是一种胶牙的饴糖,意为用此胶住灶神的嘴,不让他上奏人间的罪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57250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4
下一篇2023-12-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