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是干嘛的 鼓楼的简介

鼓楼是干嘛的 鼓楼的简介,第1张

1、在古时候,鼓楼是用来报时的,与之相对的还有一个钟楼,朝来撞钟,夜来击鼓。城楼报时,敲钟击鼓,历朝历代有规定,晚上鼓只要一被敲响,城门就要关闭了,早晨钟声一响,城门就要开了,老百姓就开始活动。

2、中国现在保存比较完整的鼓楼有:西安鼓楼,北京鼓楼,南京鼓楼。

3、西安鼓楼是中国古代遗留下来众多鼓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鼓楼之一。西安鼓楼建在方型基座之上,为砖木结构,顶部为重檐形式,总高36米,占地面积1377平方米,内有楼梯可盘旋而上。在檐上覆盖有深绿色琉璃瓦,楼内贴金彩绘,画栋雕梁,顶部有鎏金宝顶,是西安的标志性建筑。

北京鼓楼敲钟旺季时间是9:30、10:30、11:30、13:30、14:30、15:30、16:30、17:15。淡季时间是9:30、10:30、11:30、13:30、14:30、15:30、16:50。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北京钟鼓楼是坐落在北京市南北中轴线北端的一组古代建筑,位于北京东城区地安门外大街北端,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赵雷《鼓楼》写的是北京的鼓楼。

《鼓楼》这首歌是赵雷根据以前在北京生活的经历创作的,歌词里写道“当一零七路再次经过,时间是带走青春的电车”,便是讲述的游客乘坐107路公共汽车,去鼓楼打卡的场景,整首歌抒情浪漫,令人回味。

《鼓楼》是音乐人赵雷创作并演唱的一首歌曲,歌曲首唱于赵雷2015“我们的时光”全国巡回演唱会北京站中。2016年12月21日,《鼓楼》收录在独立音乐人赵雷专辑《无法长大》,由StreetVoice唱片发行。

《鼓楼》的歌词:

我走在鼓楼下面路在堵着,雨后的阳光散落人们都出来了。

执着的迷惘的文艺青年很多,如果我无聊了就会来这里坐坐。

我是个沉默不语的靠着墙壁晒太阳的过客,如果我有些倦意了就让我在这里独自醒过。

我站在鼓楼上面一切繁华与我无关,这是个拥挤的地方而我却很平凡。

我走在鼓楼下面淋湿的咖啡馆,睡不着的后海边月亮还在抽着烟。

喝醉的亲吻着快活的人不眠,唯有我倚着围栏对过往说晚安。

我是个沉默不语的靠着车窗想念你的乘客,当107路再次经过时间是带走青春的电车。

我站在什刹海边一切甜蜜与我无关,这是个拥挤的地方而我却很孤单。

我在鼓楼,我在鼓楼。

1北京鼓楼的历史

鼓楼通高467米,坐落在高4米的砖砌台基上,占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楼体面阔五间,形制为三重檐歇山顶、灰瓦绿琉璃剪边屋面。从外观上看它是一座两层的建筑,实际在两层之上还有一个暗层。鼓楼的底层为砖石结构,前后各有券门三道,左右各有一道,东北角还设边门,内砌69级式石阶可通上下。二层以上为木结构,四周修有回廊,外侧设望柱和栏杆等。

鼓楼历史上曾经三毁四建。最初建于元至元九年(1272年),名齐政楼,取金、木、水、火、土、日、月七政之意,后来被火焚毁。大德元年(1297年)重建,之后再次毁于火灾。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二度重建,不久因雷击被毁。嘉靖十八年(1539年)第三次重建,终于留存至今,只在清嘉庆五年(1800年)和光绪二十年(1894年)进行过部分修整。

鼓楼内部通体彩画,金碧辉煌。二层原本置宋代的铜壶滴漏和铙神,用来报时,但在清初遗失。清代起改用时辰香定更次,并设主更鼓1面和群鼓24面报时,象征一年二十四节气。现在仅存一面主鼓,直径171米,高222米,鼓面由整张牛皮蒙成,上面刀痕累累,是被八国联军所砍。1924年时,鼓楼曾一度改名为“明耻楼”,陈列展览八国联军的、实物和模型等。

鼓楼前在元代时是北京城重要的商业区。根据古代都城“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规制,鼓楼正处在皇城之后,而且附近多有权贵宅第,不远处的积水潭和什刹海也都是商贾云集之所,因此带动了鼓楼前商业的发展。直到王府井、西单等商业街兴起后,这里才逐渐衰落。1949年后,鼓楼商业街重新繁荣,在保留老字号的同时,又新开了许多商店、饭店和风味小吃店,成为北京城北地区的商业中心之一。

2(2012

(1)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而成对的基因往往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当控制某个性状的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褐眼由显性基因D控制,蓝眼由隐性基因d控制,且位于细胞内的一对染色体上如图为某男子体细胞内染色体上控制眼色性状的一对基因Dd,因此,该男子眼色的性状表现为褐眼(2)在亲代的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经过减数分裂,两条性染色体彼此分离,男性产生两种类型的 --含X染色体的 和含Y染色体的 女性则只产一种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受精时,如果是含X的 与卵子结合,就产生具有XX的受精卵并发育成女性;如果是含Y的 与卵子结合,就产生具有XY的受精卵并发育成为男性因此,男性体细胞中的一对性染色体组成是XY,女性体细胞中的一对性染色体组成是XX故该男子的体细胞中,决定其性别的一对性染色体是XY(3)已知该男子的母亲是蓝眼,基因组成一定是dd,该男子从母亲那里遗传来的一定是d;而该男子的基因组成是Dd,d一定来自母亲,则D来自父亲,因此,则该男子父亲的基因组成可能是Dd或DD(4)该男子与一位褐眼女子结婚,生了一个蓝眼女儿,蓝眼的基因组成是dd,其中一个d一定来自母亲,而母亲是褐眼,因此,母亲的基因组成是Dd,遗传图解如图:从图解中可以看出,该男子与一位褐眼女子结婚,生了一个蓝眼女儿,他们再生一个褐眼孩子的可能性是75%故答案为:(1)褐眼;(2)XY;(3)Dd或DD;(4)75%。

3开封鼓楼上两块匾的历史故事

开封鼓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钟楼在今天鼓楼广场原鼓楼的那个位置上,鼓楼在"拆楼口"即今省府西街眼科医院门前,通向迎宾路口的位置,东西对称,在一条线上,十分威严、齐整,是凝聚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原鼓楼上悬挂的"声震天中"和"无远弗届"8个大字,每字约1米见方,皆为楷书,甚见笔力。其中,"声震天中"4个大字,更为海内外书法家所称赞,与鼓楼同享有盛名。数百年来,凡文人墨客来汴者无不到此大饱眼福,但是"声震天中"这被誉为书法绝笔的4个大字究竟出自哪位大家之手,却一直众说纷纭,是古城开封一个不大不小的"悬案"。

"声震天中"匾额上落有题款,上款为"皇清康熙廿八年岁次己巳季春吉日",下款书"巡抚河南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河南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宣镇阎兴邦立"。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开封全城覆没在黄河水之中,鼓楼倾圮殆尽,仅存旧址。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河南巡抚阎兴邦组织重修,匾额上的题款只能说明重修之事,而绝非能说明"声震天中"是阎所书。

由于匾额上未署何人所书,自然就引出了许多传说。按常人的逻辑,这些传说又多在非名人身上打转转,因为人们猜测如果是名人所题,自然是要落上大名的。早年传说这"声震天中"4个惊人之笔的大字出自一狱吏之手,此人因倾尽心力,书后累病而亡。到20世纪30年代又有新的传说,传说刘峙主豫时期,僚下秘书写一笔好字,因吸毒被监禁。秘书深知主子沽名钓誉,要求与主子单独谈话。秘书说:吾写"声震天中"4字能超过鼓楼上4字,以主席名字落款。刘峙默认,在秘书书后派人深夜将原匾额换下。后来,那个秘书羞惭自己的字不能上高,又将原匾额换上。到20世纪50年代,李村人先生著《开封名胜古迹散记》时,说这4字是杞县秀才孟鼎所书。20世纪80年代初,据书法名人靳选先生说:这几字相传是其祖上靳标崧所书。据孔宪易老先生说:这4字出于邑人袁舜裔之手,乾隆游河南来开封,曾看此匾额,并说在县志上有记载。

原鼓楼上方巨匾"声震天中"出自谁手及其下落,一直众说纷纭,成一"悬案"。直到近几年才有了答案。据说,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修缮鼓楼时,将"声震天中"匾卸下,其字气势雄浑,结构神韵俱佳,历来使书人赞叹,令开封人自豪。当时,许多人围观欣赏,有人请北书店街的中原照相馆照了一张像片,两天之后牌匾又装回到鼓楼上。后来,鼓楼及牌匾均毁于战火,这唯一留下来的一张底片保存在蒿国全先生的家里。多年来,蒿先生精心珍存,每当有爱好书法的朋友到家中玩时,也只是让他们看一看底片,从未洗印。现在,这唯一的底片已由蒿先生专程捐给中国翰园。公涛先生亲自指定冲洗、放大、镌刻成碑,立于中国翰园之中,使"声震天中"重放异彩。

4西安钟楼历史文化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本题。

西安钟楼:

1中国现存钟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

2初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位置在今广济街口,与鼓楼相对,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整体迁移于现在的西安市中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背景:

1大明朝定都南京后,其间还有一次迁都之议,有大臣主张迁都西安,朱元璋曾有些心动,专门派太子朱标赴西安实地勘察,选择宫室基址,并绘制陕西地图进献。太子朱标从陕西回到南京后,呈献了陕西地图给父皇朱元璋,并详细介绍了西安的地理优势,认为:“举天下莫关中若也,天下山川惟秦地号为险固”,提议迁都西安。但不久太子朱标英年早逝,此时朱元璋已经年迈,这位晚年丧子的老人心力憔悴,迁都之事不了了之,但西安钟楼已按照皇家建筑级别建成!

2钟楼建成198年后(1582年),钟楼整体搬迁,这次东迁是与西安城市发展的东扩有关,钟楼二楼西墙上,嵌有一方《钟楼东迁歌》碑,记述了这座巨大建筑整体迁移的过程。

5谁知道西安钟楼、鼓楼的历史

钟楼位于西安市中心,城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建在方型基座之上,为砖木结构,重楼三层檐,四角攒顶的形式,总高36米,基座高86米,每边长355米,面积约13774平方米,内有楼梯可盘旋而上。在檐上覆盖有深绿色琉璃瓦,楼内贴金彩绘,画栋雕梁,顶部有鎏金宝顶,金碧辉煌。以它为中心辐射出东、南、西、北四条大街并分别与明城墙东、南、西、北四门相接,这就是西安人引以为自豪的钟楼。它是我国古代遗留下来许多钟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西安是明代西北军政重镇,它的钟楼无论从建筑规模、历史价值或艺术价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国同类建筑之冠。

特点:钟楼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因楼上悬挂铁钟一口而得名。初建时,地址在今广济街口,与鼓楼对峙。明神宗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由巡安御使龚贤主持,将钟楼整体迁移于今址。钟楼呈典型明代建筑艺术风格,重檐斗拱,攒顶高耸,屋檐微翘,华丽庄严。这座正方形砖木结构建筑物,自地面至楼顶高36米,由基座、楼身和楼顶三部分组成。基座每边长355米,高86米,全部用青砖砌成,四面正中各有高竞均为6米的十字交券洞,过去是东南西北四条大街交会的通道,人流车辆从券洞通过,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券洞无法适应交通流量需要,现在券洞早已封闭;在钟楼周围另辟圆形环道。钟楼的设计构造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高超智慧。外部的重檐三滴水歇山顶式不只是增加建筑形制的美观,而且缓和了雨水顺檐下落时对建筑的冲击力描梁之端的斗拱巧妙地运用了力学原理形成均匀负荷。四角攒尖的楼顶按对角线构筑四条垂脊,从檐角到楼顶逐渐收分,使得金顶稳重庄严。楼上琉璃瓦的板瓦之间扣以筒瓦,以铜质瓦河固定,更使建筑稳固结实,成为浑然一体的建筑艺术珍品。整体拆迁:钟楼的二楼西墙上,嵌有一方《钟楼碑》,记述了这座巨大建筑经历过一次令人难以置信的整体拆迁。钟楼初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当时它的位置在西大街以北广济街口的迎样观,距目前所在位置约1000米。这一位置正在唐长安城的中轴线上,也是五代、宋、元时长安城的中心。虽然明代初年扩建了长安城,但那时人们大概圃于习惯心理,初建 钟楼时没有与扩建后的城市格局相适应。过了两个世纪后,随着城市中心东移,城门改建,新的东、南、西、北四条大街形成,位于迎祥观的钟楼便日益显得偏离城市中心。到了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在陕西巡抚龚俄贤的主持下,钟楼来了个整体拆迁。据碑文记载,移建工程除重新建造基座外,本质结构的楼体全是原样原件,所以耗资不多,工程迅速。完成这样一座庞大建筑的拆 迁装建,即使在现代也不是轻而易举的。它既需要高超的建筑安装技术,又需要严密精细的工程组织,这项完成于16世纪的特殊工程,实在是我国建筑史上值得自豪的创举。

巨钟轶闻 :钟楼的西北角上陈列着一口明代铁钟,重5吨,钟边铸有八卦图案,建造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但它比钟楼早先悬挂的铜钟却小得多了。钟楼原先悬挂的巨钟是唐代景云年间铸造的“景云钟”(现藏于碑林博物馆)。据说,迁到今址之后,虽然楼的式样大小并没有改变,景云钟却怎么也敲不响了。无可奈何,只有另换。

浮雕故事:钟楼的门扇槁窗雕楼精美繁复,表现出明清盛行的装饰艺术。仔细欣赏门扇上一幅幅浮雕,它们会告诉你古代许多饶有趣味的典故轶闻。第一层北门,自西向东依次为;虬髯客;木兰从军;文姬归汉;吹箫引凤;红叶题诗;班昭读书;博浪沙椎秦;唱筹量沙。第一层东门,自北向南依次为:长生殿盟誓;连环计;黠鼠 夜扰;挂角读书;卞庄刺虎;嫦娥奔月;东坡题壁;李白邀月。第一层南门,自东向西依次为;文王访贤;伯牙鼓琴;画龙 点睛;斩蛇起兵;伯乐相马;柳毅传书;舜耕历山;把桥授书。第一层西门,自南向北依次为;枕戈待旦;李陵兵困;由基射猿;龙友颂鸡;黄耳传书;孙期放豚;陶侃运砖。第二层楼南门,自东向西共八幅“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画面,依次为钟离权、张果老、吕洞宾、曹国舅、铁拐李、蓝采和、韩湘子和何仙姑。第二层北门,自西向东共八幅勺“仙醉酒”画面,依次仍为钟离权、张果老、吕洞宾、曹国舅、铁拐李、蓝采和、韩湘子和何仙姑。第二层东门,自北向南依次为;单刀赴会;击鼓金山;岳母刺字;孟母择邻;子路负米;画获教子;温娇绝裙;闻鸡起舞。第二层西门;自南向北依次是:写经换鹅;茂叔爱莲;灞桥折柳 ;踏雪寻梅;陶潜爱菊;寻隐不遇;孤山放鹤

古时关于铸造这口铜钟,在民间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

钟楼建成后,为给京城报时,皇帝下令铸一口大铜钟。

建城的官员召集天下的工匠来京铸钟,连铸三年,钟未铸成,皇帝大怒,斩了监铸太监,并限令80天铸成大钟,否则便将全体工匠处斩。

眼看限期临近,铸钟屡屡失败,老铜匠华严心急如焚。女儿华仙心想,此次铸钟如此艰难,莫非缺少点“灵性”。

于是,她向爹爹恳求,定要到铸钟现场看看。

铸钟这天,朝廷命宫,大小工匠头领都到齐了,只见铜水在炉中翻腾,几次取样,华严师傅都摇头,眼看最后一炉铜水又要失败,全体工匠即将被斩。

正在这时,华仙姑娘冲到炉边,对爹爹说:“您看那天上是什么?”

华严师傅抬头望去,只见天上正飘来一朵朵彩云,此时华仙纵身跳入炉中,老铜匠一把没抓住,只抓起一只绣花鞋。

刹那间,炉火升腾,铜水翻滚,华严师傅忍痛发出号令“铸钟……”

工匠们一齐努力,大钟铸成了。

为了纪念华仙姑娘,在钟楼西边的小黑虎胡同24号特修建了“金炉圣母铸钟姑娘庙”,俗称“娘娘庙”,可惜2003年“娘娘庙”被拆,在原地盖起了平房,现已踪迹难觅。

鼓楼大街有以下好玩的地方:

1、什刹海,位于鼓楼大街内,是北京市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区,毗邻北京城中轴线。水域面积33、6万平方米,与中南海水域一脉相连,是北京内城唯一具有开阔水面的开放型景区,也是北京城内面积最大、风貌保存最完整的一片历史街区,什刹海包括前海、后海和西海三个水域及临近地区,与“前三海”相呼应,俗称“后三海”;

2、钟鼓楼,位于北京东城区地安门外大街北端,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楼前后纵置,气势雄伟,巍峨壮观,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力量的结晶,是古都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见证中国近百年来历史的重要建筑;

3、广化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北边的鸦儿胡同31号,是一座北京著名的大型佛教寺院,也是北京市佛教协会所在地。广化寺全寺占地面积20余亩,拥有殿宇329间,共分中院、东院和西院三大院落,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广化寺都有法事活动。

鼓楼的作用是:

鼓楼是城隅上用来放置巨鼓的楼房。通常是用来报时间用的,还可以用来警戒盗贼。以前的很多佛寺也有鼓楼,一般都是与钟楼相对的,建在正殿的左右边,通常是用来悬鼓报时的,或在典礼的时候可以用来敲击。在我国有很多地方都有这种鼓楼。

最初的鼓楼是从隋朝开始建造的,那时的鼓楼是有独特价值的,最主要的作用是报时,所以鼓楼还有个别称叫钟鼓楼,人们通过鼓楼敲钟打鼓知道几点了。城楼报时,敲钟击鼓,历朝历代每有规定,比如唐代实施晨钟暮鼓,鼓响,城门关闭,实行宵禁;钟鸣,城门开启,万户活动,对人们的起居劳作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另外,如果有外族入侵,还有警报的功能。朝中发生大事了,也会通过钟鼓楼通知大家。比如 北京鼓楼作为古都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气势雄伟,巍峨壮观,它当初就是作为元、明、清代都城的报时中心,也是见证我国几百年历史文化的重要建筑,充分显示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明代末,欧洲的钟表传入我国,直到民国初,人们渐渐开始流行使用钟表,这时候钟鼓楼报时功能就几乎没有人再使用了。

鼓楼通常是用来报时间用的,还可以用来警戒盗贼。

在古时候,鼓楼是用来报时的,与之相对的还有一个钟楼,朝来撞钟,夜来击鼓。城楼报时,敲钟击鼓,历朝历代都有规定。

晚上鼓只要一被敲响,城门就要关闭了,早晨钟声一响,城门就要开了,老百姓就开始活动,一直这样,老百姓们都习惯了。

鼓楼还有一个用途是,当城里发生什么大事或者火灾时,也会敲响鼓楼。每个村庄都设鼓楼,互通信息,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以此撒下天罗地网,人人皆兵,共同防范使盗贼无处藏身。

佛寺亦有鼓楼,与钟楼相建于正殿的左右,用以悬鼓报时,或于典礼时敲击。中国保存比较完整的鼓楼有:西安鼓楼、北京鼓楼、南京鼓楼。

古代其他报时方式:

1、打更

打更,在旧时成都,是个较为普遍的职业。在过去的成都,人们缺少精确的报时手段,晚上的报时就几乎全靠打更的了。甚至很多农村城镇都有打更的。人们听到更夫的打更声,便知道了时间,按惯例该做什么,人们都过着一种按部就班的平静生活。

2、午炮报时

炮台有电话与北京观象台连通,每当快到中午时,两个值班人分工合作,一人守在电话旁,听电话里传来的指令;另一人揭开炮衣,装好炮药、手持点燃的长香,站在炮位上静候指令下达。炮台上的人点燃炮药,午炮发出轰鸣,声音响彻大街小巷,人们就知道现在是中午12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58677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4
下一篇2023-12-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