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村危房改造优惠政策
1、补助对象。农村危房改造资金用于住在危房中的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贫困残疾人家庭和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危房改造,优先实施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
2、补助标准。经“农村房屋安全性鉴定专家委员会”鉴定危房等级为C级的,每户补助1万元,确定危房等级为D级的,每户补助2万元。
3、操作流程。危房户自愿申请—— 村组集体讨论、公示——镇(办)审核——县“农村房屋安全性鉴定专家委员会”进行等级鉴定并出具鉴定报告——对C级、D级的原房拍照(镇留存照片)——填写“全国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农户纸质档案表”(镇留存)——修建或修缮工程进行到一半时,拍摄施工中途照片(镇留存)—— 发放补助资金总额的70%到危房改造户惠农卡 ——镇村竣工验收后发放剩余30%补助资金到危房改造户惠农卡。
由县住建局负责政策解释,咨询服务电话0916-8221234
二、移民搬迁优惠政策
(一)避灾、生态搬迁政策
1、建房补助标准:
①集中安置:建房补助每人13万元;
②分散安置:建房补助每人08万元;
③购买商品房安置:每户补助05万元、每人13万元,即:05+13X。
2、建房面积:严格执行省定宅基地面积标准:平川02亩、坡塬03亩、山区04亩。楼房化安置的坚持实用够用的原则,人均住房面积按25㎡确定。
(二)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建档立卡贫困户)
1、建房补助标准:
①集中安置:建房补助每人25万元;
②分散安置:建房补助每人15万元;
③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特困户按人均不超过25㎡实行免费安置;一般贫困户人均出资不超过2500元,户均出资不超过1万元。
2、建房面积:人均住房面积不超过25㎡。
3、集中供养人群:鳏寡孤独、残疾人等特困单人户和2人户,符合集中供养条件的,政府按人均20㎡的标准负责建房,纳入迁入地敬老院、养老机构等,由民政部门实行集中供养。
4、旧宅基地腾退:
过渡期不超过3年,具体以腾退协议约定时间为准; 易地扶贫搬迁户旧宅基地腾退验收后,由县政府综合考虑贫困户旧宅基地面积、房屋结构和建房面积等因素,根据中省给予的人均1万元奖励性补助资金,科学制定具体的差别化补助标准,以户为单位补助到位。
(三)凡是原基改建或重建的,均不能享受移民搬迁补助政策。
洋县槐树关镇位于县城东部19公里处,北邻金水镇和黄金峡镇,南邻黄家营镇,108国道和西汉高速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
全镇辖37个行政村,216个村民小组,全镇总人口为29481人,8355户。全镇土地总面积14668平方公里。近年来党委、政府狠抓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和农村条件改善这个主题,大力发展“果、薯、药、畜、菜”五大支柱产业,发展柑桔3500亩,核桃4500亩,种植红薯18000亩,其中紫色红薯3000亩;手工粉条在市场供不应求。发展草本药材5000亩,木本药材3000亩;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全镇实现通村水泥路28条104公里,37个村仅有5个村未通水泥路。实现了经济建设跨越式发展,党的建设得到全面加强,社会各业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人口:约44万人
人口密度:137人/km2
洋县位于陕西省西南部,汉中盆地东缘,北依秦岭,南靠巴山,东接佛坪、石泉县,南邻西乡县,西毗城固县,北界留坝、太白县。地理坐标为东经107°11′~108°33′,北纬33°02′~33°43′之间,东西宽约56公里,南北长约76公里。汉江由西向东横贯其中,西汉高速、108国道,阳安铁路穿境而过;全县总面积3206平方公里。历史文化悠久,自然资源丰富,交通四通八达,开发前景广阔,古为“汉上明珠”,今称“朱_故乡。”是黑米的原产地, 洋县辖16个镇、10个乡:洋州镇、戚氏镇、贯溪镇、龙亭镇、谢村镇、马畅镇、胥水镇、溢水镇、磨子桥镇、黄家营镇、黄安镇、黄金峡镇、槐树关镇、金水镇、华阳镇、茅坪镇、白石乡、长溪乡、四郎乡、关帝乡、窑坪乡、草庙乡、石关乡、秧田乡、桑溪乡、八里关乡。
历史沿革
洋县是人类活动较早的地区之一距今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已有先民在这里定居古属梁、雍之域晋以前为城固县辖地西晋泰始三年(267年),始在境内置兴道县、黄金县。 其后,时局多变,郡县频设。西魏废帝二年(公元553年)设洋州。唐乾元元 年(758年)起为洋州州治所在地。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洋州为洋县。中华民国2年(1913年),县地属汉中道,17年(1928年)撤道,行省、县制,洋县录属陕西省政府。1931年8月,成立了中共洋县地下县委,机关驻地在洋县中学。1949年12月4日,中共洋县地下党组织紧密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五十七师由安康西进部队,胜利解放洋县,14日,宣告中共洋县委员会、洋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直至1961年9月,县域前后共有七次变动,之后迄今,县域再无变更。自解放以来,一直是汉中市(地区)的属县。
行政区划
2002年4月,县委、县政府决定撤销本县阳河、铁河、坪堵等6个乡,将全县32个乡镇合并为26个乡镇。至2003年末,本县辖16镇,10乡,366个行政村,2496个村民小组,4个居民委员会。26个乡镇(按经度排列)是:洋州镇、戚氏镇、贯溪镇、龙亭镇、谢村镇、_水镇、溢水镇、马畅镇、磨子桥镇、黄安镇、黄家营镇、黄金峡镇、草庙乡、槐树关镇、金水镇、茅坪镇、华阳镇、桑溪乡、白石乡、四郎乡、关帝乡、窑坪乡、石关乡、秧田乡、八里关乡、长溪乡。
人口状况
2002年底,全县总户数123043户,总人口44008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5382人。总人口中男236444人,占总人口的5373%;女203639人,占总人口的4627%。男女之比11611:100。全年出生人口3884人、死亡人口297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29‰。现为国家级贫困县,农村人口平均年收入1570元,生活在贫困线下(标准是年人均收入693元)的人口数量是92510人,31503户,占全县人口总数的21%。(2008年2月)
2003年,全县总户数133260户,总人口439746人,其中非农人口66607人。总人口中男234971人。占总人口的5343%;女204775人,占总人口的4657%,男女之比为11475:100。全年出生人口4030人,死亡人口2999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洋县气象局是国家事业单位,集业务、服务、管理于一体,承担洋县气候监测、预报服务、人工影响天气、防雷安全管理职能。提供优质的气象服务,令社会满意,是我们的工作目标。为地方政府领导提供防灾减灾决 策服务,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发展气象科技信息服务,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是我们的努力方向。进入九十年代,业务现代化建设迅速。如今,单位建成局域网,开通了电信Adsl和移动光纤宽带,气象数据采集实现自动化,气象观测的编、发报和统计报表全部电脑化,办公实现无纸化;安装了卫星地面接收站,气象资料接收、处理完全自动化一个颇具现代化的“气象防灾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已经建成184‰。
地形地貌
洋县东部为秦岭山脉向东南延伸的余脉和巴山向东北斜落的山麓交汇处;中部汉江自西入县境,汇南北22条支流横贯其中,切割而下,形成90余里黄金峡;北部山地为东西走向,是我国巨型纬向构造带的一部分,属喜马拉雅构造运动以来的仰斜断块构造,在新生代强烈褶皱块断作用和第四纪古冰川作用及现代流水切割作用下,形成东、南、北三面环山,一面迎川。全境地势北、东部山坡高陡,中、西部川道低平,南部浅山丘陵地带低缓。根据地貌分为:中西平川区,占67%,一般海拔高度在500米左右;东、南、北山地区,占722%,一般海拔在950米以上;南、北丘陵区,占211%,一般海拔在550~840米之间。境内最高点华阳昏人坪梁,海拔3071米;最低点黄金峡的白沙渡,海拔3897米。
县城驻地
洋县县城位于洋州镇内,属县委(驻地:县城文明西路)、县人民政府(驻地:县城卫生街)机构所在地,是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县城距陕西省会西安市约195公里,距汉中市56公里,海拔476米。2003年底,城区总人口约54万人,县城面积83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312%。
①2007年10月西汉高速公路的建成缩短了洋县与省会西安的距离!
西安荷池寨—户县崂浴口309公里,户县崂浴口—洋县槐树关14773公里 洋县槐树关— 洋县洋州镇约17公里
河流状况
洋县境内主要河流有汉江、_水河、溢水河、_水河、酉水河、金水河、子午河、沙河、东沙河和椒溪河10条河流。其中,汉江是长江的最大支流,境内流长84公里,天然落差845米,流域面积3200平方公里
气候特征
洋县属北亚热带内陆性季风气候,境内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和湿润2002年全县气候总的特征是:温度高、降水少、日照 充足气候概况是:年平均气温152℃,较历年平均值偏少08℃,年降水量6823mm,较历年平均值偏少20%,日照20106小时,较历年平均值偏多15%,年极端最高气温382℃,出现在7月,极端最低气温-68℃,出现在12月
2002年气候变化最大的是6月8日~9日的特大暴雨。全县累计降雨量达69mm以上,其中秧田、金水等暴雨中心地区累计降雨量达269mm,境内江河水暴涨,沟溪山洪暴发,塘库爆满洪溢。汉江、_水、溢水、_水、酉水、金水河等主要河流均出现近年来最大洪峰流量。金水河9日凌晨2:30~4:30洪峰流量达4400m 3/s,下泄水头高达6m,为历史罕见。
2003年气候特征是:气温高,降水丰富,日照偏少气候概况是:年平均气温147℃,较常年偏高03℃,年降水量9353mm,较常年偏多11%,日照15438小时,较常年偏少12%,年极端最高气温370℃,出现在7月31日,最低气温-63℃,出现在1月6日。
全年出现暴雨3次,分别是:8月29日,降水量594mm,9月6日,降水量61mm,9月19日,降水量655mm。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2002年底,洋县土地总面积47962973亩,其中农用地 44136714亩,占总面积的9202%;建设用地 1468786亩,占总面积的306%;未利用地 2357473亩,占总面积的492%。农用地中耕地6216718亩,占1409%;园地76764亩,占108;林地35059316亩,占7943%;牧草地1397979亩,占317%;其它农用地985937亩,占223%。建设用地中交通运输用地119256亩,占812%;水利设施用地180941亩,占 1232%;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 1168589亩,占 7956%。
2003年比2002年,灌溉水田减少了6852亩,望天田和旱地减少了193571亩,耕地面积共减少了200426亩,园地面积减少了4553亩,林地面积增加了238362亩,牧草地和其他农用地减少了260多亩,年末农用地总面积44167416亩,比上年增加了30702亩;建设用地1473757亩,增加了4971亩;未利用地232180亩,减少了35673亩。
水力资源
洋县有江河面积2675亩,塘库面积10653亩。地表水年径流量138亿立方米,地下水总储量45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3644万千瓦,可开发装机容量15万千瓦。
矿产资源
洋县矿产资源较丰富,现已探明的矿产16种。钒钛磁铁矿总储量45073万吨,膨润土57116万吨,石墨1000万吨,石英100万吨,石膏28157吨,石灰石90亿吨,粘土25033万吨,沙金约282公斤,还有铜矿、硫铁矿、矽线石、长石、稀土、电气石、熔炼水晶、花岗石、大理石等。
植物资源
洋县境内植物品种繁多。有铁杉、冷杉、红豆杉、银杏、香樟等乔木树种72科152属321种,活立木蓄积量16895万立方米,其中用材林929万立方米,年生长量约368万立方米。有天麻、杜仲、厚朴、枣皮、黄姜、绞股蓝等中药材469种,其中2002年发展中药材82万亩,2003年发展中药材44万亩。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油菜为主,其次有玉米、黄豆、蚕豆、高粱、大麦、芝麻、花生和薯类等。
动物资源
境内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有兽类20多种,鸟类30余种,两栖爬行动物10多种,鱼类15种,昆虫类30余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朱_(红鹤)、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扭角羚)、金钱豹、白冠长尾雉等6种。尤以世界珍禽——朱_,闻名全球。1981年5月曾在本县四郎乡金家河、八里关乡姚家沟首次发现,当时仅7只,止2003年底,朱_种群数已超过400只。二级保护动物11种,有:狗熊(黑熊)、鬣羚(苏门羚、明鬃羊)、猕猴、岩羊(石羊)、灵猫(大灵猫、九节狸)、水獭、大鲵(娃娃鱼)、锦鸡(金鸡)、红腹角雉(野鸡)、长耳_(猫头鹰)、雀鹰(鹞)。
旅游资源
洋县地处汉江之滨,青山碧水,风景秀丽。境内可开发的旅游项目繁多,现已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有:世界珍禽朱_生态园游览区,古柏环绕的龙亭蔡伦墓祠和蔡伦纸文化博物馆,金碧辉煌的智果寺藏经楼,松青竹茂、四季如春的石关青武山(青山观浏览区),群峰竞秀、层峦叠翠的华阳森林公园(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古朴雄伟、结构精美的开明寺塔。傥滨公园正在筹建之中,还有风光旖旎的两角山、金鸡山,“宫殿锁烟霞,流泉万壑幽”的丰都山,“雷向江中驱乱石,水从天上倒狂澜”的黄金峡奇观等待开发的生态休闲旅游项目和自然风光旅游项目。
地方特产
黑米,洋县种植黑稻米,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自西汉汉武帝时代开始,直到清朝末年,洋县黑米均是向帝王进献的贡米。 洋县黑米色泽乌黑,内质色白,煮成粥为深棕色,味道浓香,营养价值甚高。据1981年陕西省粮油检测站化验分析:黑米含蛋白质85%,比普通大米高17%;含赖氨酸等8种氨基酸,比普通大米高15%。另据商业部有关部门化验分析:黑米每百克内含维生素B1021mg,B2016mg,含脂肪28%,另外含磷、钙、铁、锌等无机成分也比较高。
2021年4月,洋县入选2021第二届中国文化百强县。
2020年11月,2020中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强县市名单揭晓,洋县榜上有名。
2020年11月,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确定洋县为首批陕西省全域旅游示范区。
2020年7月,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重新确认洋县为2020年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2020年6月,洋县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长征片区(红二十五军))。
2019年3月,洋县列入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川陕片区)。
2018年2月,洋县上榜2017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