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禁烟英雄林则徐?

如何评价禁烟英雄林则徐?,第1张

禁烟英雄林则徐是近代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在当代大众印象里,“林则徐”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在人们心中他是近代史上的英雄人物,其禁烟与抗英事迹也是第一次鸦片战争过程中为数不多的亮点。但林文忠公的个人形象在不同的时代是有不同的评价的。

晚清时期,鸦片战争的失败令国人惊愕。堂堂天朝上国竟然负于西方未开化之蛮夷,朝中很多人把战争失败的原因归结于主持禁烟工作的林则徐,认为他“蠢陋,轻乱”。其中琦善声称英国所不满的只是林则徐一人,只要清廷惩治林则徐,所有问题都可解决。其间,林则徐两次上奏,大胆陈述禁烟抗英的合理性和正义性。道光帝指责林则徐所言是一派胡言。

但也有人持有不同观点。魏源在《道光洋艘征抚记》里认为战争失败不应“求全责备于始事之人”,指出战争起因于“闭市”,但“闭市”之责任不在林,在英人“不肯具结”与“不缴洋犯”而战争中,琦善“浪战”,颜伯焘、裕谦、牛鉴等人“浪守”,独林则徐、邓廷桢“择地力,守内河,坚垣垒,练精卒,备火攻,设奇伏”魏源认为林则徐已经尽力,但无奈清廷掣肘,凭其一己之力难以扭转整个局势。

梁廷枏在《夷氛闻记》中基本持同一意见,认为林则徐“终其任,未尝有所挫失。论者遂谓文忠倘获始终其事,必能令桀骜之夷叩关悔罪,由我操纵,畏若神明”。魏、梁搭建起了一个林则徐故事的原始文本。

虽然二人都肯定其作为,但魏源也指出林在处理英商问题时“求之过详”的态度不妥。可见,战争结束后不久,对于林则徐的评价是“功”“过”两存。“功”在禁烟与军事,“过”在处理问题的手段。可以看出晚清时期的林则徐形象,可以看出其特点:

第一,世人认可林则徐在禁烟运动中的努力表现,但也存在指摘其处理禁烟问题时“操之过急”的杂音。

第二,从魏源、梁廷枏等名士认为林则徐与战争爆发并无直接责任,认为林被罢黜是被“忌者中伤”。认为清廷如果一直重用林则徐,战局或有转圜余地,但也有人抱有相反的看法。

这时的林则徐并非是一个无可挑剔的正面形象。在史家的书写过程中,几个关键因素如其“是否应对战争爆发负责”成了其时与后来人评价林则徐时极力论争之处。故这一时期的林则徐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英雄人物”。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开展了具有全国性质的禁烟运动。鉴于林则徐禁烟事迹的特殊性,在外交官王景岐的建议下,国府开始在社会上大力推崇林则徐的名字及其事迹,以此号召起民众的禁烟热情。

1926年8月,上海“中华路少年宣讲团”的民间团体在宣传禁烟的过程中排演了“林则徐鸦片之役”的剧目,近千多名观众观看了表演,该剧也得到了观众的一致称赞。

1928年,国民政府设立全国禁烟委员会,禁烟会开始筹划林则徐禁烟的纪念活动,内容包括了“刊发林则徐专号、调查林公家族、发刊林则徐演讲短章、发刊中英鸦片战争演讲短章、征求林公事迹、搜集林公遗著、征求专刊题词发起组织建造铜像委会”等事宜。由此,林则徐的事迹被公众所熟知,成为了一位在社会上极具影响力的公众历史人物。

后期,国府方面推动的禁烟运动已经收效甚微,对林则徐的宣传力度有所减弱。但此时我党更胜一筹,伴随着近代史分期观的形成,在宣传林则徐的禁烟功绩外,还宣传林则徐的反帝情节,以及他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的力量反抗帝国主义侵略。

关于鸦片战争的责任认定,认识到无论清廷任用谁禁烟,无论林则徐如何禁烟,战争终归要爆发,战争无法避免,林则徐并没有诱发战争的责任。而其在广东禁烟与组织民众抵抗侵略,更凸显民族英雄的气概。同时,赞赏林则徐不仅禁烟有功,还是一位向西方学习的开风气之先的人。

正如1954年郭廷以的《中英鸦片问题与林则徐的措置》写道:林则徐为近代中国的杰出人物,为官以来,政声卓著。由于时代的限制,他的国际知识,并不充分,了解有欠正确,他的对外观念仍为传统的东方式的。

但他并不顽固保守,他愿意知道‘夷情’,在未到广州之前,已着手搜集这方面的资料,到粤之后,‘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书,又购其新闻纸’,并征询当地人士的见闻。而他的认真精神,崇高人格,及为国家民族除害的决心,尤值得后人的钦敬。

对一个人的评价,也许在某个阶段,可能并非是客观公正的。但历史最终会给他以公正的评价。对于生活的21世纪的我们,我们不光要能背林文忠公的诗歌,也要知晓为林文忠公正名这一段历史进程。

对于著名影星赵丹的评价,一直以来都小有争议,有人说他是戏疯子,有人说他是“戏霸”,有人赞扬他演技精湛,也有人吐槽他用力过猛。

笔者认为,以上观点都有道理,因为本身就有一部**能集合赵丹身上的所有特点,那就是普遍认为的赵丹**的巅峰之作《林则徐》。

本文说一说这部**背后的一些故事。

一、被冤枉的豫堃

《林则徐》的原始剧本是由两部作品结合在一起的,一部是上影厂选中的《鸦片战争》,另一部是北影厂选中的《林则徐》,前者偏重战争和剧情,后者偏重人物塑造,最后北影厂听说上影厂在搞这个题材,就将《林则徐》剧本连作者一起转送上影厂。

上影厂经过商讨,最终决定以北影厂的《林则徐》剧本为核心,揉进去上影厂的《鸦片战争》拍摄一部历史人物传记**。导演由郑君里担任,主演则选用赵丹,该片将是一部国庆十周年的献礼片。

在剧本商讨过程中出现了一个问题,当时文艺界正在批评**中的中间路线人物,而原剧本中林则徐在虎门销烟的过程中除了面对洋人之外在国内并没有太大阻力,这显然不符合当年**艺术创作中关于用对立冲突塑造人物的理念。

为此,剧组将历史上的海关监督豫堃给黑化了,豫堃就是片中被林则徐软硬兼施要了三十万两银子的豫监督,剧组将他设计成林则徐虎门销烟事件中的对立面人物,其形象和台词风格也随之改变,演员则启用了在《南征北战》中饰演李军长的阳华。

事实上,历史上真正的海关监督豫堃是林则徐禁烟的铁杆支持者,在虎门销烟中一直冲在最前面,把他黑化的原因是他的名气不大,不会在史学界引起太大的波澜。

黑化豫堃和《甲午风云》中被黑化的刘步蟾性质不同,刘步蟾是因为史学界研究不够,豫堃则干脆是剧组有意选中的,本文在此也算为豫堃大人正一次名吧。

不管历史真相的话,阳华的表演肯定是一流的,不知大家是否会感到**中的豫堃有些面熟,是不是在哪儿见过?

著名动画片《渔童》里的那位县官,就是阳华给配音的,而且笔者估计也许那个县官的形象也参考了《林则徐》里的豫堃。

可怜的豫堃大人啊。

二、美军上尉演鸦片商人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很多**里的外国人都是找的少数民族演员,比如《海鹰》里的美军舰队司令就是,还有一些是依靠外表化妆,比如《上甘岭》里的美军士兵的大鼻子全是用硬纸壳粘在脸上的。

而在**《林则徐》中有一位看上去无论如何不像化妆也不像少数民族的演员,就是饰演鸦片商人颠地的那位。

这位演员叫谭宁邦,是一位地道美国人,英文名叫杰拉尔德·坦纳鲍姆,出生于1916年,二战时加入美军服役,在担任军队报纸编辑时被授予上尉军衔。

二战结束后,谭宁邦从美军复员加入联合国善后救济署并来到中国,1947年他回国前夕受聘加入中国福利基金会,还曾介绍美国著名学者阳早和寒春来到中国。

在工作之余,谭宁邦也发挥了他外国面孔的优势参演了一系列**,其中最著名的是在**《白求恩大夫》中饰演白求恩,在《停战以后》和《林则徐》中他则属于客串演出。

后来谭宁邦主要担任中国福利基金会总干事,并在上海的几个大学里兼职教授美国文学,1972年他回到美国在大学里担任国际关系讲师,2001年谭宁邦病逝。

在**《林则徐》中,谭宁邦饰演的颠地本来戏份很少,但由于当时剧组接到指示需要在片中增加人民群众和洋人展开斗争的戏份,于是剧组设计了颠地逃跑被渔民麦宽发现,随后在邝东山指挥下颠地被抓又被送给林则徐的戏。

由这条剧情线走下去,剧组又开发了林则徐智斗豫堃大人“敲竹杠”,逼他掏钱修炮台的一场戏,这场戏非常精彩,充分展现了林则徐资深高官的一面。

三、赵丹的巅峰背后,戏霸和神经病

赵丹年轻时以演小人物著称,他在《马路天使》和《乌鸦与麻雀》等**中的表现堪称经典,等到他岁数大了以后,他的演技却遇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常见的质疑有用力过猛以及太过于活跃,在**《林则徐》这种质疑依然存在。

对于这部**,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看赵丹。

第一个是神经病。

赵丹从确定由他出演林则徐开始提前一个月就开始体验人物,他整天穿着林则徐的官袍出入生活场所,用林大人的做派待人接物。

你想想看,大晚上的你想出门遛弯,突然在黑乎乎的楼梯拐角处碰见一个身穿清朝官服的人,语言和动作还都活灵活现,你会怎么办?跑吧!

幸好那个时代还没有那么多的僵尸**,演员们也都习惯于将角色代入生活,所以赵丹这个做法在上影厂并没有引起什么不良反应。但在拍摄地却出了事,他有一次在二楼宿舍听到楼下有人在大声喧哗,有些气恼的赵丹穿着官服跑到楼下用林则徐的腔调批评了人家一通。

谁知,一楼住的不是上影厂的员工,而是一群给剧组帮忙的工人,可想而知工人们会有啥反应,这事要不是郑君里他们帮忙,赵丹恐怕会有麻烦。工人们对他也不客气,直接骂赵丹是神经病。

第二个是戏霸。

在**拍摄期间,赵丹没少和导演郑君里“吵架”,他们是老搭档也是老友,为了**而争吵几乎是家常便饭,在《林则徐》中争执更是不少。

林则徐面见道光帝接受钦差大臣这场戏是全片开端,正是林则徐踌躇满志的时候,因此赵丹要求灯光师给他的眼部多打两个小灯,展示林则徐神采奕奕的形象。这个要求导演同意了。

在和义律正面交锋前的早上,林则徐在住处打了一套太极拳,这场戏是赵丹特意要求导演郑君里加上的,对此郑君里并不同意,在剧本里没有这场戏,而且他认为这场戏的节奏和前后剧情有些跳脱,但赵丹认为只有加上这场戏才能更加突出林则徐成竹在胸的感觉。

最后,经过一番争吵,很明显,赵丹赢了导演。

林则徐处理败类韩肇庆的一场戏,场面非常严肃。但一开始赵丹是想让林则徐走到台下,一边溜达一边历数韩肇庆的罪过,这符合赵丹好动不好静的表演风格。

但是,郑君里认为这样的设计不符合林则徐钦差大臣的身份和办事规格,他坚决不同意。最后,我们看到,导演赢了。

有一说一,如果把赵丹放在现在,妥妥会被扣上“戏霸”的帽子,不过这并不是贬义。

第三个是巅峰。

有一说一,笔者也认为赵丹在《林则徐》中有些地方的演技确实用力过猛,这是他的表演风格,比如林则徐在观战时禁不住像新兵蛋子一样高喊:打得好,打得好。这就不太符合他封疆大吏的身份和地位。

但是,我们也得承认,《林则徐》中的赵丹不管是演技还是精气神,都可以称得上他的巅峰之作。林则徐是民族英雄,同时也是清朝名臣,他不仅能和洋人斗,也能在官场里纵横捭阖,这样的角色其实是很难把握的,赵丹完成得相当出色。

笔者认为,在林则徐被摘掉顶戴花翎这场戏中,赵丹的演技是教科书级的,是极具人性魅力和感染力的。

如果说赵丹在小人物上的代表作是《乌鸦与麻雀》的话,那么他在塑造大人物上的代表作无疑就是《林则徐》。

四、拍摄小花絮

《林则徐》中饰演道光帝的是导演高正,本来这个角色是属于该片另外一位导演岑范的,但岑范考虑到自己的身份和家世还是推掉了。

岑范的叔曾祖父是清朝名将岑毓英,曾镇压过太平天国起义,他的叔祖父是国民党创始人之一的岑春煊,因此岑范有顾虑也是正常的,不过后来他表示还是后悔了。

片中有道光帝听京戏的桥段,这场戏似乎穿帮了,因为那时候京剧还没有形成呢。

《林则徐》中有几场战争场面,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则是英国的风帆战列舰和炮台对轰的画面。

这些风帆战列舰实际上都是模型,最大的四米多长,中间的三米多长,最小的一两米长,摆放在湖水里就像是一个舰队一样。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些战列舰的细节部分也都是经过剧组美工精心打造的,再加上导演和摄像炉火纯青的镜头调度,整个战争场面就非常逼真,让观众根本看不出那是模型。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林则徐》还是第一部在美国上映的中国彩色故事片,而英国方面也为林则徐树立了蜡像作为纪念。这可能也在历史人物层面上印证了那句话,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林则徐还为我们留下了千古名句: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虎门销烟是我国近代史上反帝斗争中的光辉一页,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第一个伟大胜利,这一壮举,严厉地打击了外国鸦片贩子,维护了民族的尊严和利益,增长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英国殖民者不肯放弃罪恶的鸦片贸易,而且蓄谋要用武力侵略中国。林则徐在广东一边禁烟,一边积极备战,修建炮台,拉拦江木排铁链,相信“民心可用”,招募五千多渔民编成水勇,屡败英军的挑衅。 在1839年下半年,取得九龙之役、川鼻官涌之役等反击战的胜利。道光帝盲目骄傲,下旨停止英国贸易。于道光十九年十二月初一日(1840年1月5日),清廷授林则徐任两广总督。鸦片战争爆发后,定海失陷,琦善到广州,与林则徐反其道而行之。在英侵略者威胁利诱下,擅自签定割让香港,赔偿烟价六百万元的《穿鼻草约》。但他却把这一切都归罪于林则徐。

林则徐抗英有功,却遭投降派诬陷,被道光帝革职,“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他忍辱负重,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7月14日)踏上戍途。在赴戍途中,仍忧国忧民,并不为个人的坎坷而唏嘘,当与妻子在古城西安告别时,在满腔愤怒下写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激励诗句。这是他爱国情感的抒发,也是他性情人格的写照。 道光二十一年十一月初九日到新疆。林则徐不顾年高体衰,从伊犁到新疆各地“西域遍行三万里”,实地勘察了南疆八个城,加深了对西北边防重要性的认识。林则徐所译资料中发现沙俄对中国的威胁,促成了他抗英防俄的国防思想,成为近代“防塞论”的先驱。于是他明确向伊犁将军布彦泰提出“屯田耕战”,有备无患。他还领导群众兴修水利,推广坎儿井和纺车,人们为纪念他的业绩,称为“林公井”“林公车”。林则徐根据自己多年在新疆的考察,结合当时沙俄胁迫清廷开放伊犁,指出沙俄威胁的严重性,临终时尚告诫“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林则徐的远见卓识,已被后来的历史所证实。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开始,朝廷重新起用林则徐,调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道光二十五年九月奉召回京候补,十一月以三品顶戴署理陕甘总督。二十六年(1846) 四月,授陕西巡抚,七月初九(8月30日)抵陕上任。这时的陕西,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鸦片战争时,清廷为解决军费困难,除调拨陕西征收的盐税外,还强令陕西捐银一百多万两。鸦片战争后给外国侵略者的赔款也摊派到陕西,仅西安府咸宁、长安两县的赔款银,年征收就在二万两以上,相当于上缴正银数的三分之一;加上各地接连发生灾荒,劳苦群众生活异常艰难;渭南、富平、三原、大荔、蒲城等地的“刀客”与当地回民联合起来,反抗官府的斗争此起彼伏。

  p; 林则徐的"禁烟活动",从鸦片对民众的危害程度,以及鸦片对当时中国经济的侵害,从维护一个国家的民族利益,国家的完整,主权的独立,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无疑应该是一个"爱国行动"。但是,从当时中国的特定历史条件,从中国长远的发展,中国作为一个当时世界上古老和封闭与专制最长最大的国家,中国需要加强与世界各国民众的交往,包括西方国家的交往,而当时西方正处在一个不断上升的阶段,中国更需要西方的新技术,资金,以及西方的民主思想,还需要西方的自由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理论体制。但是,中国当时的封建与专制君主心里明白,大量西方的新技术,资金,以及西方民主思想和自由经济,市场经济的涌入,这就意味着几千年统治中国的封建与专制体制的瓦解,同时也意味着统治了中国二百多年的清王朝和道光王朝的灭亡。在这种情况下以道光为首的拥有当时中国最高权力的清政府,自然不愿意放弃自已的权力,这也就促使中国与外国的贸易争端开始由争端发展到战争。而林则徐的"禁烟运动"从一定程度来讲,它维护了当时中国闭关销国的清朝统治者的利益,违背了当时世界发展的潮流,助长了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导致了贸易争端的"战争化"。因而也存在着一定的消极意义。其主要表现为:

  一、林则徐的禁烟活动基本上符合当时道光皇帝推行的闭关销国的政策。

  满清王朝尽管也有"康干盛世",但对外基本上是采取一种闭关销国的政策,到了嘉庆和道光年间,这种闭关销国的政策表现的更为充分,这是因为这个时候的中国与当时发展的世界显更为落后,为了防止民众更多的了解世界,嘉庆和道光皇帝采取了一种更为保守的政策。尽管当时英国商人的"鸦片贸易",不仅对中国民众的素质有损害作用,也影响满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但是道光皇帝禁烟的目的,并不仅仅只是为这些,其最主要的原因是担心英国等西方国家利用"鸦片"来敲开中国封闭的大门,直接影响清王朝的统治地位。而林则徐的禁烟运动,也完全是奉道光皇帝的旨意进行的,也绝不是仅仅依靠林则徐所谓的"爱国之心",在当时的条件下,没有道光皇帝的旨意任何满清大臣也都不会有如此的胆量,退一步来说,如果禁烟运动仅仅是林则徐的"爱国之心"所致,那幺这种"爱国之心"也只能是道光帝的旨意而已。因此,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只能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维护道光皇帝的闭关销国政策的作用。

  二、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当时的对外贸易。

  在当时的中国对外贸易中,中国与英国,以及美国,法国等国的贸易是最主要的,特别是中英贸易,英国作为当时的"世界工厂",在许多方面走在世界的前面,有许多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但对于这些新技术和新产品,在一个完全以自给自足为主的自然经济社会里,大量的新技术和新产品还会促进这种自然经济的迅速解体,许多新技术和新产品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被传统封闭的国家所接受,这就导致了最初时期中英贸易的不平衡,对于英国利用"鸦片贸易"做为弥补这种不平衡的做法,中国当然应该坚决反对,但是林则徐的"禁烟运动"的结果连中英贸易都被宣布中断,这实际上是在做"倒脏水的时候,连婴儿都被倒了出去"的错误。

  三、林则徐使"贸易摩擦"激化为"贸易战争"。

  由于林则徐的"禁烟运动"连中英贸易都被宣布中断、这样中英关系就由原来"贸易争端"变成了一场"贸易战争"。中国这个古老的大国开始与当时世界上最强的经济大国之间处在一种战争状态。本来中英贸易完全可以采取相互竞争和相互协商的办法解决,即便严禁"鸦片贸易",但也不需要在两国民众之间发动战争,但由于林则徐从一开始解决这一问题,就企图通过暴力驱逐的办法,其结果适得其反,不仅没有解决贸易争端,而且带来双方的战争。实际上中国自一八四0年鸦片战争以后,"鸦片走私"不仅没有消除,而且更加猖獗。

  四、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助长了中国的民族排外主义。

  世界有许多国家和民族,每个国家和民族都自己长处,不同的民族应该互相交流和学习。但是把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看高于别人的国家和民族,这就是民族排外主义。中国是一个有几千文明历史的古国,自然也有许多的长处,从十五以后,中国的发展显然一步步落后于世界,十八世纪当欧洲社会开始向"工业社会"过渡时,中国还处在"农业社会",但是在相当一部分中国人眼里,中国仍然是一个"天朝大国",其国内无所不有,不需要借助于外国,本来国内的一些守旧分子时时都在寻找借日,而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助长当时国内民族排外情绪的增长。

  五、"鸦片战争"的影响

  林则徐的激进"禁烟运动"中断中英贸易的作法,尽管对于维护当时的满清王朝的闭关销国政策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对于中国贸易的长远发展,以及中国与世界的交往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战争的危险。当时的英国政府已感到在中国这个封闭了几千的古老大国,单靠贸易手段是不能解决问题,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提供了英国政府使用"炮舰政策"的借口。一八四0年二月二十日,英国政府任命乔治懿律和查理义律为对华谈判正副全权代表,四月英议会通过对华战争议案,六月,乔治·懿律率领四千英军,分乘四十余艘舰船,从印度进入中国广东海面,封锁了珠江口,两国进入了战争状态。鸦片战争尽管以鸦片为起因,但是双方却是代表着不同的文明程度,英国政府是当时世界文明较高的一方,在技术、武器、装备等方面都胜于中国;而中国则是代表着封闭和落后的一方,在技术、武器、装备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当时的英国,这样也就自然决定了当时战争的发展方向。

  战争结束中国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一八四三年七月与十月,耆英和璞鼎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即虎门条约)》,对《南京条约》进行了补充和具体化,如对关税率,领事裁判权,最惠待遇又达成了协议。一八四四年七月三日,耆英与美国全权代表顾盛,在澳门望厦村签订了《中美五口贸易章程》即(《望厦条约》),一八四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耆英与拉萼尼在停泊在广州黄埔的法国兵舰上签订了《中法五口通商章程》(《黄埔条约》)美国和法国不仅与中国达成同英国相同的权利,而且还就领事裁判,建立教堂,医院都达成了协议,此后,葡萄牙、比利时、瑞典、挪威、荷兰、西班牙、普鲁士、丹麦等国也纷至沓来,清政府也只好本着"一视同仁"的办法,与这些国家达成同样的协议。

  关于鸦片战争,中国一般士大夫都喜欢虚骄自大,过度地指责外国,但是中国近代史著名的思想家魏源(一七九四至一八五六年)却与之有不同的评说,他认为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由国内政治所决定的,他说:"官无材则国桢富,境无废令则国柄强,桢富柄强则以之诘奸奸不处,以之治财财不蠹,以之 器器不窳,以之练士则士无虚伍,如是何患于四夷,何忧乎御侮!"(参阅:《圣武记》,叙。)他把"人心之寐"和"人才之虚"列为两个根本大害。魏源能从中国本身寻找"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应该说是一种比较现实的态度。

原因:直接原因:林则徐虎门硝烟引起英国不满

根本原因:英国企图打开中国市场,倾销产品,掠夺原料,把中国沦为其殖民地

经过:第一阶段:从英军封锁珠江口到《穿鼻草约》的签订(1840)

第二阶段:从清政府对英宣战到《广州和约》的签订。

第三阶段:英军的扩大侵略和《南京条约》的签订。(1842,战争结束)

结果:清政府战败,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签订

影响:

①政治上: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沦为半殖民地。

②经济上: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占主导地位。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向中国倾销产品和对中国丝、茶等农副产品的收购,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市场。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开始进入半封建社会。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③阶级关系上:鸦片战争过程中的巨额开支,以及对英国的战争赔款,最终都加到人民头上。同时贪官土豪的勒索和盘剥,导致本已尖锐的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促成太平天国运动。

④思想文化上:鸦片战争后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抛弃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求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对封建思想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

⑤社会矛盾上: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变成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进入反侵略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最全面,最简洁的答案^^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清政府拒绝英法等国提出重新修定新约的要求。

这么说吧,林则徐禁烟引起了鸦片战争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事实上英国希望把中国作为在远东的倾销市场和原料生产地的想法由来已久,禁烟这件事最多只能说一个导火线,连借口都不能说,因为鸦片销售本来就是非法的。而道光撤职查办林则徐,主要是因为鸦片战争中国失败并且签订了《南京条约》,道光帝在国内舆论和民心上承受了很大的压力,急需寻找一个政治上得替罪羊,一者转移民众的视线,二则也有英国人施加的压力,所以林则徐就这样称为了皇权的牺牲品。

关于林则徐禁烟,这件事没的说的,鸦片的危害众所周知,若是不采取这样的手段而任其泛滥,那么长此以往国人的身体素质就会大受影响,而相应的社会生产和兵源等等的问题就会接踵而至,禁烟不能说完全消灭这种情况,起码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抑制作用,并且惊醒了有识之士的警觉。显然正面评价林则徐的禁烟行动是合理的,至于之后的鸦片战争的失败,归根结底源于统治阶层的腐朽和由于闭关锁国而引发的国力贫弱。

以上。

在清朝晚期,英国政府利用鸦片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为了抵制鸦片对中国人的毒害,所以林则徐毅然决然的扛起了禁烟的大旗。因为中国地大物博,而且当时清政府所出口的中药材和茶叶很受英国政府的喜欢,所以英国在和清朝进行贸易的时候,总是处于不利的情况下,这时候英国的白银大量的流入到了中国。

为了扭转贸易逆差,打开中国市场的大门,英国政府向中国大量的出口鸦片。

英国向中国大量出口鸦片,造成了两方面的影响。中国的贸易处于逆差情况下,大量的白银流向了英国;中国政府的财政和税收都被英国政府卷走了。因此会导致中国的经济越来越差,最终造成民生凋敝,民不聊生的局面。

大量的中国人吸食鸦片,不但要花费大量的白银,而且导致社会局势不稳定。没有人来参加劳动了,所有吸食鸦片的人都变得面黄肌瘦,全身无力。林则徐看到这种状况,大声疾呼:“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发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而且当时的清政府的统治者道光皇帝也认识到了鸦片对中国人的毒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因此道光皇帝也想推行禁烟运动。而林则徐作为具有远见卓识能力出众的清廷大员,就义无反顾的扛起了禁烟的大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6222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5
下一篇2023-12-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