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垂帘听政大清尚且还有一口气,为何摄政王载沣执政3年大清就亡了?

慈禧垂帘听政大清尚且还有一口气,为何摄政王载沣执政3年大清就亡了?,第1张

清朝末期,慈禧太后独掌大权近五十年,清朝尚能安然无恙,慈禧太后去世之后,年仅三岁的溥仪继位,醇亲王载沣担任摄政王,执掌大权,仅仅三年清朝就迅速灭亡。究其原因是因为载沣执政时期对汉族大臣过分打压,引起了汉族官僚的不满。

载沣执政之后撤职袁世凯,彻底得罪了北洋系军团,并引起汉族大臣的强烈不满。

慈禧太后执政期间,她很会处理皇室与汉族大臣的关系,对于袁世凯这种手握重权的汉臣,慈禧太后将他调到中央做军机大臣外加外务部尚书,明升暗降,让袁世凯远离自己的军队,而载沣执政以后,对待袁世凯的态度大变,竟直接将袁世凯撤职,要知道当时的袁世凯是汉臣之中地位最高的,话语权极高,而且他背后还有整个北洋系,载沣的这一做法不仅得罪了整个北洋军阀,还使朝堂中的汉臣胆战心惊。

载沣重用满清贵族,军队和朝堂中的高官几乎全由满清贵族担任,但满清贵族无力担此重任。

载沣加强中央集权的心思十分明显,他想将清朝的政权牢牢地掌握在满清贵族的手中,所以他在对汉族大臣打压之后,就开始扶持满清贵族担任朝中和军中的主要职位,以至于后来军机处之中仅有一位汉臣,其他全是满清贵族,军队之中更是夸张,军政大权全部掌握在载沣和满清贵族手中。

但是在清朝末期,满清贵族不堪重用,他们并没有足够的才能担此重任,尤其是在军队中,由于许多满清贵族没有自己的嫡系军队,在军队中并不得人心,以至于即使担任陆军大臣,也无法调动袁世凯曾建立的北洋新军。

载沣成立皇族内阁,彻底得罪了立宪派,失去了汉族地方绅士的支持。

立宪派是一方地头蛇,他们是地方有声望,有财力的士绅,他们希望清政府能实行君主立宪制,让他们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政见,但一心想要中央集权的载沣怎么会听得进这些,连袁世凯,张之洞这样的重臣都被载沣所排挤,载沣根本不把立宪派放在眼里,以至于武昌起义爆发之后,立宪派迅速倒戈,大部分向反清势力靠拢,清政府彻底失了人心。

慈禧太后执政时期,虽然当时也是内忧外患,但慈禧太后能够很高的处理,在内她善于利用并制衡李鸿章,袁世凯这些汉臣,在外同盟会等反清组织也掀不起太大的波澜,所以清朝虽然不似之前那么强盛,但也尚能存国。但载沣执政之后,先是得罪了整个汉臣集团,罢免了袁世凯,连张之洞这样矜矜业业的汉臣也被打压,载沣还扶持一些德不配位的满清贵族继位,独霸朝堂和军队。后又成立皇族内阁,得罪了立宪派,进一步激发了国内矛盾,武昌起义是一个导火索,激起了全国的反清浪潮,清政府在载沣一系列的操作下也宣布灭亡。

《老酒馆》虽然是一个虚构出来的作品,但是陈怀海、那正红、谷三妹等人却能够让你感受到这就是真实的人物。而那正红就是满清遗老的典型代表,由于满清遗老群体大多是清朝的贵族,因而历史上的满清遗老生活虽然不能说衣食无忧,但至少是相当可以的。但满清遗老的悲哀并不在于生活上,而是在于精神层面,贫瘠的可怕。

朝代更替并非第一次了,但清朝与新中国却并非像以往普通的朝代更替,而是彻彻底底将普通国人的思想从封建时代的奴性中解放出来。而满清遗老由于享受过清朝贵族的生活自然是不愿意接受这个人人都需要劳动去创造财富的时代,他们更愿意用自己的贵族身份去享受优渥的生活。那正红虽然出格的利用身份,但是溥仪的妻子婉容光顾老酒馆的时候,那正红的悲哀就一览无余。

那正红对于清朝与其他满清遗老的悲哀大抵是相似的,他们习惯自己天生低人一等,因而为了婉容的一段饭甚至于想到了去变卖家产,甚至于感到这是自己的荣誉。但同时那正红和满清遗老对于清朝还是有着绝对的信仰,一心忠君报国,甚至于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公交站见到溥仪都要赶着下跪恭恭敬敬喊一声皇帝。得到的却是皇帝的一身怒斥:现在是新中国了!

满清遗老过得不好吗?相比于之前的生活的确是天差地别,但最悲哀的并不在于生活条件,而在于精神层面的贫瘠,只是沉溺于往日的荣誉不愿醒来,这样的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悲哀的。当然这也不是全部的满清贵族,溥仪的弟弟溥任,一生默默治学,为国家培育人才,也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大多数的满清贵族就像溥仪所说:张勋复辟的时候,北京的大街上一时间冒出来许多留着长辫子的人,但张勋复辟失败后,北京的大街上又是散落的假辫子。满清遗老的生活实在不能说是不悲哀。

因为很多人对于满清贵族都非常痛恨,所以为了能够保全性命过上普通生活,大多数的满清贵族都改名换姓了。其实随着一个朝代的覆灭,很多上个朝代的贵族都会面临人口大幅度缩减。尤其是明朝时期,清朝正式统治天下,所以杀害了很多王孙贵胄。不过和明朝不同,清朝时期虽然朝代覆灭,但并没有对满清贵族痛下杀手。而他们之所以会一夜之间无影无踪,有这样几个原因。

第一:清朝覆灭,满清贵族都受到新势力的打击和驱逐。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清朝的统治也彻底结束。所以清朝的势力最终成为历史上的冰山一角,新的势力最终取代了旧的势力。而等待旧势力的就是被打压和消灭。所以在新势力的打压下,满清贵族们也只能委曲求全,所以很多人都改名换姓。

第二:慈禧统治期间人们对满清贵族早已是满怀仇恨。在慈禧的统治下,很多百姓早就已经不满这些贵族。而且汉人人数本就庞大,后来竟然被满清所统治,他们本就是不甘心的,而此时随着清朝的覆灭,被压迫多年的人们也能扬眉吐气一番。所以对于那些所谓的满清贵族自然是痛恨不已,而这些贵族们自然也意料到这样的情况,只能改姓自保。

第三:满清受到汉文化的影响比较深,所以大多数都被汉化。清朝算是被汉化最彻底的,就是在元朝也没有清朝时期受到汉文化的影响深。所以很多满清贵族后来都是改了汉族的名字,默默做一个汉人。一方面这样做不会招来仇恨,另一方面也能更好送入人群。总的来说,满清贵族并不是一夜消失了,只是都改名换姓了而已。

其实不能算是反对,在政治场上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利益分配的不同。如果顺治的举措对于他们有好处他们也不会反对的。

顺治幼年登基,他最大的敌人就是叔叔多尔衮,以及依附于多尔衮的势力,比如多铎;以及他的大哥,当初想坐皇帝没做成的豪格。

再者,那时候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在顺治的时候议政王们是有很大权力的,也制约着顺治的权力。

另外还有几个铁帽子王,对皇权起着制约作用。1650年多尔衮死的时候,旗主和铁帽子王大约是以下这几个,这些人位高权重足以制约顺治的皇权。

至于比较支持他的,鳌拜算是一个,鳌拜为顺治扳倒多尔衮算是立了汗马功劳。其实像是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鳌拜,他们四个之所以能被顺治留给康熙做辅政大臣,就是因为他们一直支持顺治,顺治非常信任他们。

——————————

1650年,摄政王多尔衮去世,清世祖开始亲政。他为了加强掌控,对八旗的排序进行了调整。由皇帝控制镶黄、正黄、正白三旗,称为上三旗;由诸王、贝勒掌控的正红、镶

白、镶红、正蓝、镶蓝五旗,称为下五旗,此后再未有任何改动。到了雍正年间,清世宗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他以儒家“天无二日”之论发布谕旨,将下五旗

旗员与旗主的臣属关系彻底废除,仅保留各属下包衣的直接控制权。下五旗中的旗分佐领,也由皇帝直辖。清世宗还以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居左,称为左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居右,称为右翼。

八旗旗主(多尔衮死后)

镶黄旗旗主:皇帝顺治帝

正黄旗旗主:皇帝顺治帝

正白旗旗主:皇帝顺治帝

正红旗旗主:巽亲王(贝勒)满达海、顺承恭惠郡王勒克德浑

镶白旗旗主:显悫亲王富绶

镶红旗旗主:平比郡王罗科铎、承泽裕亲王硕塞

正蓝旗旗主:信郡王(豫宣和亲王)多尼、贝勒(追封睿亲王)多尔博

镶蓝旗旗主:郑献亲王济尔哈朗

铁帽子王(1650年时)

六位和硕亲王

和硕礼亲王:巽亲王(贝勒)满达海

和硕睿亲王:贝勒(追封睿亲王)多尔博(多尔衮死后,被顺治帝剥夺封号。乾隆时多尔衮的后人得到世袭罔替亲王的许可)

和硕豫亲王:信郡王(豫宣和亲王)多尼(多尼改为信亲王、信郡王。乾隆时改回豫亲王,得到世袭罔替亲王的许可)

和硕肃亲王:显悫亲王富绶

和硕承泽亲王(后改为和硕庄亲王):硕塞,皇太极五子(顺治八年(1651年),清太宗皇太极第五子硕塞被其弟顺治帝封为承泽亲王)

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努尔哈赤弟舒尔哈齐六子

两位多罗郡王

多罗克勤郡王:平比郡王罗科铎

多罗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努尔哈赤次子代善三子萨哈璘次子

————————————————

一开始皇太极设立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时候,参与者一般都是满足王公贵族,但是到了后来,级别慢慢放低,已经不能称为议政王了,应该是议政大臣,一般的满族贵族、六部尚书里的蒙古族和满族大臣,到后来汉族大臣都能参与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6408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5
下一篇2023-12-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