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辫子100种编法

儿童辫子100种编法,第1张

有如下:

需要工具:夹子、发夹、橡皮圈

1、先将小孩的头发分出一半扎起来。

2、最后一圈的时候只扯出一点点的头发。

3、用夹子固定好头发。

4、把剩下的头发分成两个部分,用梳子打毛。

5、然后将圆圈的头发拉开,将打毛的一缕塞进去。

6、剩下的这一缕头发也是按照上一步一样的操作,然后用钢夹固定。

7、按照同样的方法梳好另一边。

8、最后带上美美的发夹就完成了。

辫子传统习俗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从历史沿袭而巩固下来的稳定的社会风俗习惯。阜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传统习俗更是丰富多彩,成为阜阳厚重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剃辫子”,又称“剃龙头”,是针对小男孩而言的一种习俗仪式。

  小男孩留辫子,在我国已有数百年历史,很多文学作品中均有描述,这一习俗至今在广大的淮北地区流行着。 旧俗中,小男孩在下面的情况下要留辫子:一是夫妇俩结婚多年未孕,中年得子;二是夫妇连续生育女婴,喜得贵子;三是父辈以上几代单传;四是生育多胎均流产或婴儿夭折,再生男婴,这四种情况下留辫子,都是希望通过举行剃辫子仪式,来祈求河 神保佑孩子一生平安,祝愿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还有一种情况是男孩舅舅家香火不旺,舅舅希望外甥留小辫子为其引子旺家。

  现在男孩留辫子除了还有一点保佑平安的目的外,更多的是男孩的父母或爷爷奶奶对孩子疼爱娇惯的表现,正面教育的意识越来越淡,功利思想越来越浓,有的已经演变成孩子父母姑舅老表之间的竞争与攀比,可以说“剃辫子”的习俗已经没有任何现实意义,甚至还会扭曲孩子朦胧的人生价值观,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这种大有流行趋势的习俗绝对不应该提倡。

  留辫子,一般是在男孩头顶上留一撮桃形的头发,在脑后巴子上留一撮头发辫小辫子, 俗称“鸭尾(yí)巴”,鸭尾巴载着家人的美好希望、伴着孩子天真的笑声,一长就是六年或 十二年。以前,举行“剃辫子”仪式都选在男孩十二岁这年的农历二月初二,人们认为二月初 二“龙抬头”,所以又称为“剃龙头”。现在一般都在男孩六岁上,时间也不一定非得定在“二月 初二”这一天了。

中国人本来是没有辫子的,头发从来不剪,而是挽起来,结成发髻,古代的“结发夫妻”,就是指人们在结婚的时候要把头发结成发髻。朝鲜越南古代的发型,都是从中国传来的,加以改进。楼主如果看了韩国的古装电视,就知道“结成发髻”是什么意思了。 在360年前的明朝晚期,满清趁中国内乱的时候占领了中国,为了加强其在中国的统治,强迫所有中国人按照满清的习俗剪去半拉脑袋的头发留辫子,剪去大部分胡子,只留两撮胡须,不能穿传统的华夏衣冠,必须穿游牧民族穿的紧身衣服,胆敢反抗的都被杀头,这就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这中种族其实政策激起了广大中国人的愤怒,于是全国掀起了反清起义。这正中了满清的圈套。因为起义的都是有民族骨气的中国人,满清正靠这些起义把有骨气的中国人杀死了,活下来的都甘愿当满清的奴才。因此满清得以统治中国长达200多年。 然而,中国人的骨气是杀不完的,在满清统治中国的200多年里,反抗满清的起义层出不穷,比比皆是。每次反清起义,人民都把辫子剪下去,蓄起头发,以表示与满清的决裂。最终,辛亥革命成功了,推翻了满清政权,建立了中华民国。(这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于是全国人民都剪掉了辫子,有人还把辫子在祖坟前烧掉,以告慰200多年前保护中国文化反抗满清而牺牲的祖先。但也有一部分顽固的甘愿当满清奴才的人还留者辫子,但这已经是极少数了。后来也都剪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567686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4
下一篇2023-09-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