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杀的最后一个武将是谁?朱元璋建立大明后,开始杀英雄,如果你想让我死,我就得死。朱皇帝似乎已经杀了他的眼睛。只要他想到任何其他的功勋和著名的士兵这意味着哪怕是最轻微的危险,所以他必须被送进地狱。蓝玉党案几乎把军中中高级将领一网打尽,以蓝党傅友德,谁能师也卷入其中,被朱逼迫杀死自己的两个儿子,然后自杀。还有一个将军,能打仗,曾经指挥过几十万军队。他的存在永远是个危险,朱元璋无法忍受的最后,他接受了手术。他是盛丰将军军中最后一个被杀的人。盛丰,荣辱儒者盛丰,定远人,与徐达、常遇春为同乡。当盛丰投奔朱元璋的时候,朱元璋还在老丈人郭子兴的帮助下创业但是他已经很有野心,想要进一步发展,但是他的胃里没有。墨迹,吴略显公允,即文它有点短。在这个节骨眼上,冯和冯也来了。哥哥冯似乎很有政治眼光,于是给朱元璋指点迷津:他攻占了帝都金陵,然后以此为基地,在世界上取得进步。后来,朱元璋美国的统一战略无与伦比。因此,冯应该是朱元璋的第一位政治启蒙老师。朱元璋也很信任他,任命他为顺冶司令,顺冶是亲军的不锈钢方管,相当于中央禁卫军的统领。可惜,冯夏侯_的寿命不长,他在朱元璋从小就在美国军营。冯死的时候,他的儿子还很小,所以他的弟弟冯继承了他的哥哥的官方立场。盛丰在政治上不如他哥哥强大,但他喜欢战争艺术和战争艺术。看多了,他心里有了谱,在那个战争年代真的管用。早年,盛丰总是跟着别人跑龙套,也犯过错误。他在苏北与徐达作战,抓住了敌人的陷阱,损失了1000多名兄弟生命。朱元璋被召回南京,受宫刑,打屁股,最后徒步送回苏北。他马上改变了自己轻敌的毛病,和将军们联手打败了张士诚军。严格地说,盛丰在明朝初期,中国的军事才能算不了什么,那时名人辈出。但和名人在一起,他的跑龙套也跑的认真,所以不断被提拔。武盛丰被封为宋公爵,他吃了3000块石头。从朱元璋当时,皇帝非常喜欢他。不然他怎么会是明初功勋不突出的首批六公之一?也许是明初的名门过于集中,所以盛丰美国的军事才能和军事成就不像其他公爵那样耀眼。但洪武中后期,以徐达、常遇春、等为代表的一代名士。死亡或因其罪行受到惩罚。同时,以蓝玉为代表的新生代还没有真正成长起来,他和傅有德只是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吴鸿二十年正月,大明在蒙古发动了第八次北伐;清除沙漠当时被朱元璋任命为征虏大将军,统帅大明军队,围攻东北蒙元残部,将那霸逼出二十万大军。就在这时,盛丰第二次犯错,许多好马被隐藏起来,以至于那些在那霸的妻子乞求大珍珠和不同的珍宝。王子的第二天死后,他娶了女儿,失去了心,又失去了溥英3000次骑行。毛也欺骗了他。明太祖朱元璋知道后大怒,夺下他的大将军印,说:盛不当兵了。然而,朱元璋似乎很快就忘记了他的盛丰;制裁;在里
盛丰自动退休了,但朱元璋没有“我不会让他走的,但盛丰心里毕竟有墨迹成功后,他在家养着,看着自己喜欢的美术书,几个冤狱和似乎与他无关,这是中国人津津乐道的明哲保身的好方法。但洪武后期杀红了眼的朱元璋什么都不管。明史冯胜传说他想杀死盛丰,但是他没有不要给出任何理由,就两个字格兰特。然而,在明史年,据说盛丰晚年不问政治,所以他在自己家里学习,以培养自己。但现在几十年的战争生活突然戛然而止,他心里总觉得痒痒的。于是他在离家不远的荒野里埋了很多小口大腹的瓦罐,然后骑上他的马,骑上它疾驰,身后拖着一辆战车。董声音,像战鼓。在今天的话,它这充其量是一个高级游戏。谁也没想到,盛丰被杀了。洪武二十八年春节后,的一个亲戚和冯吵架家,这个亲戚真的做到了。他诬告朱元璋,说盛丰仰望天象,颇不高兴,私埋兵器。朱元璋担心他能找不到杀死盛丰的借口。那太棒了。这样省事,所以他带私藏武器罪;盛丰被处决了。据说朱元璋给盛丰酒后,此地无银,曰:我不不要问!盛丰喝了毒酒,回家后死去。至此,明朝洪武年间被封的11位公爵中,只有一位信奉唐河。那时候,朱元璋还没有t对唐贺怎么样,不仅仅是因为他第一个交出兵权,更是因为唐贺此时已经中风,只流着口水,一无所知。57个侯爵中只有两个没被杀,洪武末年,诸君和侯都尽了力,只剩下丙文和侯。只有耿秉文和国盈还活着。由此可见,朱元璋已经尽了一切可能制造危险人物下地狱吧,越直白,我越会杀了你,没有理由。
作为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关于他的民间故事在民间家喻户晓,流传百年,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关于朱元璋的民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朱元璋的民间故事篇一近年来在各地愈演愈烈的名人故里之争中,有关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生地之争是一个具有代表性、值得解剖分析的典型。近三十年来,朱元璋出生地之争主要经历了“嘉山说”“盱眙说”“明光说”到回归“凤阳说”4个阶段,在学术考证的自我修订和更新之外,更交织着历史变迁、人们心态变化特别是地方经济发展诉求等复杂因素……
关于“朱元璋出生地”的话题,是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先是源于安徽滁州,后变成地方政府争夺文化旅游资源、发展地方经济的热点话题。2009年10月底,在安徽省凤阳县召开的“朱元璋暨帝乡文化学术讨论会”上,约有10位专家撰写了论文,从学术角度对朱元璋出生地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这些意见众口一词:朱元璋的出生地就在今天的凤阳县。
上世纪80年代初,刘思祥开启了“嘉山说”,后在史学界广为流传。
上世纪90年代起,“盱眙说”开始兴起。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元璋,十年倒有九年荒。”这首歌谣在全国流传甚久甚广,人们认为朱元璋出生在凤阳。其实,朱元璋出生在盱眙。
其一:据《明史·太祖本纪》记载:“太祖先世家沛,徙泗州,父迁盱眙县太平乡二郎庙。”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是句容的淘金户,因为受不了元朝官府压榨,举家迁徙到淮河边盱眙太平乡二郎庙附近。朱初一死后就葬在了盱眙杨家墩,也就是现今的盱眙明祖陵。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死后,其母陈氏在盱眙太平乡生下了朱元璋。因此,朱元璋是盱眙人。
其二:《帝乡纪略》记载:“仁祖年五十始及,淳皇后迁居盱眙太平乡以元天历之年十月十八日未时笃生我。”朱元璋亲自撰写的《明太祖御制朱氏世德碑》中记载:“先考君娶妻陈氏,泗州人,生子四:长重四公生盱眙,重六公、重七公生五河,生迁盱眙后,某其季也。”朱元璋的母亲陈氏是泗州人,生四子,重四公生盱眙,重六公、重七公生五河,后迁盱眙生朱元璋。《泗虹合志》也有同样的记载。
其三:《明史卷四十·志第十六·地理一》记载:“临淮,元曰钟离,为濠州治。洪武二年九月改曰中立。三年十一月改曰临淮。”历史上出现凤阳地名,是朱元璋当了皇帝的洪武七年,将钟离升格为凤阳府。说凤阳出了个朱元璋没错,说朱元璋出生在凤阳不符历史记载。
其四:2003年中央电视台编播《朱元璋示天下:自己是盱眙人》。其解说词:“朱元璋是凤阳人,今天在这个节目中,给大家更正一下,朱元璋其实并不是凤阳人。严格意义上讲,他在元朝出生时候,这个地方是泗州的盱眙县。这个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关于朱元璋的民间故事篇二一天,朱元璋乞讨时,走进盱眙山区小村,偶遇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老者见朱元璋虽然破衣烂衫,神情疲惫,但长相奇特,气宇轩昂,眉宇间透出帝王之气,便带到家中,一边做饭给朱元璋吃,一边说,少年英俊,面相之贵,富有四海,乃吉人天像。朱元璋听后面带笑容地说,我白天行走大地,夜晚卧眠山川,乃是:
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脚,恐踏山河社稷穿。
老者听后,赞叹不已,感慨地说:小人畏惧艰难,君王心存天地;花开花落均有时,称霸一方谈何易。接着赋诗一首:
抬头看重山,低头见淮水,再过二十年,少年坐金殿。
朱元璋听后满怀喜悦,即赋诗一首:
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上黄金甲。
作为大明开国皇帝少年时期的神奇故事,在盱眙地区家喻户晓,流传百年,因为朱元璋出生盱眙,在他身上笼罩着重重传奇的迷雾,经历着种种神奇的变迁。
关于朱元璋的民间故事篇三朱元璋杀死刘财主家小牛犊后,被赶出家门,走投无路,只好要饭谋生。在那饥饿年代,饭难要呀。为了填饱肚子,朱元璋经常上山采摘野果充饥。一天,到山上采摘野果,看到一片酸枣树长满山枣,朱元璋急着摘枣充饥,不小心手被枣刺刺破,鲜血直流。朱元璋指着枣树骂道:
小枣树,真害人,手头被你刺生疼;
小枣刺,听我话,叫你永世头朝下。
山神听到后,立即命令那片朝上长的酸枣树刺尖,全都反过来向下长。
朱元璋投奔皇觉寺剃度为僧时,寺里缺少粮食,只好云游化缘。一天,他走到一块玉米地边,掰一个大蜀黍棒子充饥。这时,一只麻雀正在啄大蜀棒上的大蜀粒吃。麻雀一边吃一边唱:
大蜀棒,粗又长,大蜀粒子十七行;
一天吃掉一行粒,饿死十七无处藏。
朱元璋听后,很生气。他想,我今年十七岁,麻雀在咒骂我。于是,朱元璋指着麻雀愤恨地说:
小麻雀,不要神,叫你能蹦不能行;
嗓子塞个大蜀粒,叫你永远“急急急”。
大蜀棒,听我讲,十七单行不准长;
棒长粒大雀难吃,双棒双行多打粮。
人们经常开玩笑说,夫妻是一个森林里的鸟,遇到灾难,就各自飞走。元朝二十二年的中秋节,对于明朝开国皇帝徐达来说,是非常难过的,因为他的妻子要飞了。
当年,徐达是朱元璋的得力干将,朱元璋在江南横行霸道。当时朱元璋已经在南京,手握几十万精兵。北方的元朝正在崩溃。这是英雄建功立业的时候。30岁的徐达正值壮年,战功卓著。爱是不可阻挡的。今年春天,徐达在朱元璋的后花园认识了21岁的谢。像所有英雄美女写的浪漫**一样,一见钟情,闪电般坠入爱河。两个月后,朱元璋结婚喜结良缘。在当时的南京,这是世人眼中天堂般的幸福婚姻。
婚后徐达奉命领兵,留谢在南京做家务。出了事,谢的父亲谢再兴投奔前线。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按照朱元璋的军法,一个人犯罪,全家必须坐在一起。城门失火,殃及徐夫妇。
当然,对于徐达来说,有很多方法可以避免痛苦。只要和他妻子保持清晰的联系。何况徐达是朱元璋的大将,朱元璋也说过,只要徐达主动与妻子谢离婚,就可以免除责任。罪犯的女儿谢没有被立即逮捕。意思很明确:领导给你机会,取决于你的表现。
这个道理徐达懂,谢也懂。
知道真相的谢二话没说就回家了。临走前,她留言:离婚!得知此事,徐达二话没说,退出了前线。在朱元璋眼里,徐达是个听话、老实的人。朱元璋想干什么,他只字未提。但这次徐达说了“不”。那是1364年8月14日,我回到南京徐达,拒绝了朋友们的劝说。我宁愿坐在一起也不愿意和老婆离婚,于是一次次跑到谢家。我一天去了五次,都被拒绝了。谢谢你让女仆发信息:离开。
被拒之门外的徐达进行了顽强的努力。谢不见了就一劳永逸的跑了,关上门,吃多了。第二天他干脆站在顾颉面前,以标准的军人姿势站着,从早到晚一动不动。这期间,朱元璋失去耐心,派人到古街抓人,彻底粉碎了徐达的念头。在顾婕家门前,徐达杀气腾腾地站着,不管谁上前都甩手。对于战无不胜的战神,谁敢中风的厄运,几个人来了,他们都吓跑了友好的方式。等到晚上。顾婕的门终于开了,女仆走了出来。她还没来得及说话,徐达就快步上前,把一盒东西递给了丫环。没多久,门又开了,在徐达面前,出现了一个泪流满面的女人。
那盒东西是月饼。那是8月15日,第22年中秋节。那天晚上,在皎洁的月光下,万籁俱寂的时候,这对陷入困境的夫妇手牵着手,对视着。在那个重逢的夜晚,依偎在不离不弃的温暖里,等待未知的缘分。中秋节终于平安度过了。朱元璋听了亲信的汇报后,并没有再为徐达感到惋惜。这个案子的解决像一阵风一样被抹去了。后来,徐达北伐,驱逐了袁婷,帮助朱元璋统一了全国,建立了明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在武将中排名第一。高比是历代的大师,明朝也不例外。明朝的开国元勋后来都垮台了,清算了很多。只有徐达,尽管有“蒸鹅案”,但晚年和谢生活在一起的例子。明朝开国后,徐达不止一次告诉朱元璋,他唯一的愿望就是辞职回家和妻子泛舟湖上。有人不停地给朱元璋说徐达的事,朱元璋不为所动。
正因如此,这可能是第22个中秋节了,这似乎是检验一个人有没有强烈个性和责任感的试金石。
据说朱元璋定都南京的那年春节前,下令家家户户写春联迎接新年。但是当每个人都忙于节日的时候,他们没有我不想因为春联而打官司。当消息传到朱元璋朱元璋听了,勃然大怒,说:写春联,迎新年,是我的意愿。今天,有一场官司。怎么会呢?迅速通过法令,我我要去见治安官亲自去衙门听听,看看还有什么这是怎么回事。
当时南京有应天府,朱元璋没有不要打扰别人。他偷偷去找了县长衙门,押上知府的长袍,坐在法庭上,把木槌敲得很响,说,哇!快把原告和被告带走!
过了一会儿,局长带了两个人上来。
朱元璋问:你们谁是原告,谁是被告?
大人,我是原告,他是被告。跪着的两个人互相指着对方,同时回答。
朱元璋一听心里一阵翻腾:看来这个案子挺棘手的。既然它这只是一个春联案例,我们不妨先从春联说起。这时,他指着大厅里一个学者模样的人说:听着,我这里有一副对联。如果可以don不要责怪这位官员受到处罚。听这句对联云锁山,哪个峰突出
一个学者的头脑也是活的。当他看到一缕阳光从大厅一侧的漏光处射进来时,他马上说道它很难找到一个单身汉。
朱元璋心想:话中有话,事出有因。他又敲了一下小木槌,说道。你们都自称原告。在法庭上怎么会糊涂呢?今天,在众目睽睽之下,谁对谁就是原告。学者,你在告诉我们什么?一起来。
学者说,青田先生,我我要在附近摆摊按照今天的圣旨正确书写的皇帝。有一个特别强调小写作对,和那些没有不要要求任何东西。受害者想什么,说什么,要什么,小人就写什么,一分钱一分货。
书生的话让朱元璋觉得有点意思,就问,快告诉我,你写了什么?
秀才指着大厅外的人群说:没有证据。所有的目击者都在外面。成年人可以召唤他们。
我看到几个证人陆续进来。第一个说,大人,年轻的开了个茶馆,开了个酒店,想让秀才写副对联请人喝茶喝酒。秀只是大笔一挥,写道,为名而忙,为利而忙,忙里偷闲,喝杯茶;努力,努力,痛中作乐,再斟一杯酒
第二个说:大人,儿子娶了媳妇之后,婆媳之间总是吵架。我儿子怎么办?当这对夫妻松了一口气时,他们经常与母亲反目成仇我要秀才写一副词劝他们,求周年快乐。考虑周到,我马上写了一对,说:女人都爱,媳妇都恨。我恳请天下妇女,减少对女儿的爱,爱自己的媳妇;妻子为什么听话,母亲为什么叛逆?愿你的人子听从他的母亲,对他的妻子稍微顺从一点
第三个穿得有点像农民的人说。我家老爷,最小的姓李,他老婆姓龚,生了个儿子。听算命的说,他从小就姓宋。娶了个媳妇,姓庞。我想写两副对联,一副反映皇帝对人民的好处,一副说明我的家庭四姓。秀才写的第一对是太阳在东方,月亮在西方,天空生成明字;孩子在右,女人在左,世界注定是好人第二对是李松儿老师,木脚;龚两个后宫,龙头和龙身只花了我两便士,太棒了!
看到每一幅对联都在赞美皇帝的威仪,朱元璋高兴极了
商人说,先生,恶棍姓卢锦山,本来是想受皇帝尊称的,逢年过节就趁机沾了春联的光。一个恶棍拥有一家酒厂,一家醋店和许多猪。但是家里老鼠特别大,就请了一个秀才来写对联。当场表示满意,我双手奉上一两银子;如果没有我不感兴趣,他会给我一两银子。现在,他可以对联写得不好,按理说他应该赔偿。你怎么能说我勒索他?小人想拿10来理财。他诅咒那个恶棍。你手里的对联就是证据。希望你能仔细观察。
朱元璋左右看了一会儿对联,对商人说:读一读,听一听,他是怎么诅咒你的?
商人读道:养猪大到老鼠山,头上是瘟疫;酿酒缸好做醋,坛酸水平:许多人生病,但很少有人富裕这不是诅咒。这是什么?希望大人是反派的主人。
朱元璋问秀才:是这个意思吗?
学者说,它这是他自己的错。你怎么能说我诅咒了他?
朱元璋说:那你再读一遍,听听。
秀娘说,养猪如山,老鼠成灾;好的酿酒坛子使醋坛子变酸。水平:人多,病少,财
一副春联有两种解读,听的人和看的人都在等朱元璋判案。这时,朱元璋心里又翻腾起来:嘿!他们既是原告,也是被告。这种案子在宋代包公都没有审理过!我我比包拯好,他是个清官。他看了一眼卢金山,问:你现在能说什么?
卢金山回答说,俗话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现在它让我们走到这一步。我希望法官大人能仲裁。
它这是一件罕见的事情,而且这是一次公开审判。有很多人在看。门外有人大声说,这位书生考虑得很周到。他想让我做鞋和卖鞋将近三年,但我没有。我没赚多少钱。本想写对联沾沾运气,却被陆老板拉住了。现在他陷入了一场官司。我能请谁来写呢?
朱元璋一向喜欢对联,他也写过对联。听完鞋匠这番话一出,他心里就痒痒了好久。他马上接过鞋店老板的话,说:好,我我会给你写对联,然后审判这个案子。
他说着,墨浓笔满,朱元璋当庭写道:大末,小末,梆梆出穷鬼,唐不要纠缠弟弟;粗麻线,细麻线,咯吱咯吱扯出财神,不妨照看一下迟到的学生。写完后,他把笔放在一边,又拍了拍木槌,喊道:被告人卢金山,你知罪吗?
卢金山也在正确地阅读和写作。他听到声音,立刻又趴到地上:大人慈悲,小辈无辜。
朱元璋说:古人说,风是上半部,俗是下半部。今天,皇帝倡导新一代之风,天下百姓响应。写这副春联,求吉祥;运气好,就开心;人幸福,家庭和睦;家庭和睦与人幸福;人幸福和繁荣;百业兴旺,天下太平。但是你,刘金山,却小题大做,打起了春联的歪主意。
卢金山磕头都没意思,瘫在那里像一堆烂泥。
朱元璋续道:此案白纸黑字,是非分明。原告摆摊写春联。一是赞美皇帝的善良,二是给百姓带来好运,三是养家糊口。按常理来说,是没有诅咒的。陆金山却先请上门写对了字,接着是高额赔付的承诺,还有违约索赔的协议。虽然他不停地说着赞美皇帝的话的恩典,他的话总是难以掩饰勒索的恶意,他甚至无法乞求帮助。他抱怨诉讼的恶行,拒绝在法庭前反省自己
1、朱标德才兼备,朱标身为长子,朱元璋十分注重他的教育,因此朱标在礼仪和文学上面也是有着极高的造诣。
2、朱标仁慈宽厚,《明史》中有着明确的记载:秦、周诸王数有过,辄调护之,得返国。有告晋王异谋者,太子为涕泣请,帝乃感悟。在朱标的兄弟们有过错的时候,他都会前去劝朱元璋,替他们求情,让父王酌情处理,就算时有人举报藩王谋反,朱标还是会替他们开脱。
扩展资料:
据《名山藏》记载,朱元璋在征战中,尝为敌兵追击,高皇后马氏背著他逃命。马皇后死后,太子可能是考虑从此失去与其父缓冲的馀地,便将这一事件绘作图像,藏在怀中,以备不测。后来果真发挥了作用。
一日太祖又大开杀戒,太子劝谏说:“陛下杀人过滥,恐伤和气。”朱元璋不作声。第二天故意把一条棘杖放在地下,叫太子拿起。
太子面有难色,朱元璋说:“你怕有刺不敢拿,我把这些刺都给去掉了,再交给你,岂不是好。我所杀的都是天下的坏人,内部整理清楚了,你才能当这个家。”
皇太子说:“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意思是说有怎么样的皇帝,就有怎么样的臣民,朱元璋大怒,拿起椅子就朝他掼,并继续追打,他就有意把图掉在地上,太祖看到图,感念马皇后而怒气得以消解。
洪武七年(1374年),孙贵妃去世,朱元璋令太子服齐衰杖期,太子以其不合礼法而拒绝执行,气得朱元璋要用剑击他。后来在众人的劝解下,事态才得以平息。
-朱标
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很多的太子,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太子最后都能够当上皇帝的,有太多的太子死于非命,古代皇宫之中的皇位争夺实在是太激烈了。然而朱元璋的长子朱标,却可以说是所有的太子当中最为另类的一个了,他可以说是地位最稳固的太子,稳固到他死后,朱元璋根本不想把皇位传给其他儿子,而是直接给了朱标的儿子,朱元璋这样一个疑心很重的人,却从来没有怀疑过朱标,可见朱标真的是朱元璋最为信任的人了。
1历史上其他的太子
太子,是中国古代帝王的继任者的称谓,被定为王位、皇位继位者的人。需要注意的是秦始皇之前的太子,不能称皇太子,仅帝制时代的太子,才可称皇太子。也称为后世之君。
在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都会有太子,但继承人可以也有通过皇太弟、皇太孙的身份存在的;这个庞大的继承人太子群体里,其中被废的被杀害的都暂居了三分之二,属于高危工作了,为什么这么说呢,身为君王总是有很多的猜疑,正所谓天威难测,而这种猜疑包括对子女的猜疑,这种猜疑里更突出的就是对太子的猜疑;
其实太子也是有个分水岭的,第一个就是九死一生的开国太子;第二个就是不断在被废的边缘来回试探的建国后的太子。
中国每个王朝都会有开国皇帝,都会有太子。但是历朝历代无论是哪位太子,在开国时期或多或少都会遭到迫害,要么就是被皇帝猜疑在被废的边缘不断的试探。就像是一个魔咒一样,让大家特别意外。
举个例子,当初秦始皇好不容易实现了统一,也让大家十分震惊。可是没有想到他在四处征战的过程当中,竟然死在了路上,他本想传位给扶苏,可是没想到李斯,赵高等人竟然将当时的圣旨给改了,用计谋把扶苏陷害致死。扶苏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也算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太子,也开始了,各朝开国太子的悲剧;
除了他之外,隋朝太子杨勇也是如此被自己的弟弟陷害,最终被贬为了庶民,包括杨勇的子孙后代,不是被杀死就是被流放。唐朝的开国太子李建成被弟弟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斩于马下。西晋开国太子司马衷这是历史上出名的低能儿皇帝,所以皇帝的实权也落到了她的皇后贾南风手中。虽然他单纯善良,但是他始终是痴傻的人,他在夺权的诸侯当中辗转,被不同的诸侯凌辱,最后被司马越下毒杀害。北宋赵德昭他作为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长子,继承父亲的皇位理所应当。但是因为烛光斧影事件,他的亲叔叔,赵匡义夺得了皇位。因为担心自己会被赵匡义抓住机会报复,干脆就挥剑自刎了。当然,他的子孙后代也没有什么好下场。
除却开国太子,在朝代中的太子也是被皇帝猜疑不断,比如周朝的宜臼,他是周幽王的儿子,他和他的母亲都被废了;汉朝的刘荣,他是汉景帝的立的太子,后来被汉景帝废了;刘据是汉武帝立的太子,后来被陷害自杀了;唐朝李承乾他是李世民立的太子,被废掉了;李忠是唐高宗立的太子,被废了;李贤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二儿子,被立为太子,废掉了,后来流放在巴州死了,他是怎么死的又是个千古之迷;唐玄宗的太子李瑛,唐玄宗宠爱武惠妃,想立武惠妃的儿子为太子,把他废掉了;康熙皇帝的太子胤礽被废;唉都是被皇帝看不顺眼,直接废掉了。
2朱标为什么是太子中的太子
可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太子朱标绝对是太子中的太子,绝对的第一,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历朝的所有太子不是被皇帝所猜疑就是被兄弟围攻陷害的,手中的权力那是中看不中用,整天不但需要小心翼翼装糊涂,还需要提防那些兄弟被又来一剑。可是朱标却完全没有这些苦恼,只需要发挥自己的储君风范,散发太子光芒就好了。
下面具体介绍一下大明开国太子朱标;明太祖朱元璋长子,明朝第一任太子,母亲孝慈高皇后马秀英。朱标生于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自小随宋濂学习经传,由于从小接触儒家经典,性格宽厚仁慈,受到当时及后世的夸赞。
《明史》评价:太子为人友爱。秦、周诸王数有过,辄调护之,得返国。有告晋王异谋者,太子为涕泣请,帝乃感悟。帝初抚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为子,高后视如己出。帝或以事督过之,太子辄告高后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
朱标出生时,朱元璋刚好打了胜仗,自然会认为朱标的出生是老天的赏赐,再加上这是他第一个儿子,欣喜之情难以名状;朱标自小养在朱元璋的身边,从下就受到最顶尖的培养。比如李善长,刘伯温实际上都是朱元璋的常客,自然耳濡目染都会教导他。加上朱标自小就聪慧,朱元璋给他找了自己阵营之中最好的老师,所以说朱标的培养就比其他的皇子更加优秀。长大之后的朱标,不但拥有很高的才华,他的心胸非常宽广,性子也很柔和。朱元璋也觉得,自己这个儿子哪里都好,就是有些过于仁慈了,国家的治理,还是需要强劲的手腕的。为了能改变儿子的缺点,打造成一个完美的君王,朱元璋也下了不少功夫。朱标也是明朝最大胆的太子,多次跟朱元璋吵架,却从未收到惩罚。
3朱标的地位为何这么稳固
朱标的地位非常非常稳固受不到一点点的动摇,首先是因为当年朱标身份的问题,他是嫡长子。自从秦始皇统一之后,天下世袭的制度就开始实施了,也就是说皇帝的第1个儿子有继承权力。按道理说他们的继承权利非常合法,容不得任何人质疑。
第二个原因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一个很优秀的人,而他的儿子朱标,同样也是一个很优秀的人,当时朱标的父母都特别喜欢他,有了皇帝和皇后的支持,一般情况下不会有人迫害。天下权利最大的两个人,都希望他能够继承皇位,自然也就没人有胆识诬陷太子。而且朱标与朱元璋两个人的感情不一样,朱标从小是养在朱元璋的身边,深受朱元璋的宠爱,父子的情分是从朱元璋还没有登基的时候,便已经开始培养了。
自洪武十年后朱元璋就下令朝中政事先启请太子处分,然后奏闻。要知道,让太子主持处理政事会对皇帝权力构成相当威胁,所以历代皇帝很难做到放手让太子参与政务,更别说朱元璋这种工作狂型的开国之君,只有对太子有极大的信任和真心倚重才能有此决定。朱元璋更是亲自给朱标安排太子班子成员,朱标的文武班子有多可怕大家应该都很清楚,文有李善长宋濂,武有常遇春徐达蓝玉,在这帮大佬面前和自己亲爹面前谁敢动摇朱标的位子。可见朱元璋对朱标的重视度,而朱元璋给予朱标的信任和喜爱是恨不得朱标比自己都强的那种老父亲心态了,完全没有皇帝的猜疑。这些是朱元璋所有的儿子中都没有的,也可以说朱元璋把唯一的慈父心态给了朱标。
第三个原因是朱标有极强的人际交往能力,皇家没有兄弟情,皇子之间勾心斗角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朱标却可以处理好这些关系,在诸王中威信最高。
第四给原因朱标在朝廷之中也具有极高的威望。在朱元璋,驰骋沙场的时候,朱标就留守在南京,成为朱元璋最有力的后盾。当然,不要认为朱标留守在后方,就代表他是一个胆小的人。后方所要承受的压力,虽然没有前线那么大,但是也是不小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朱标礼贤下士,宽厚仁慈。朱元璋麾下的文官们,全部都折服于朱标的才气和智慧。也就是说文官集团基本上成为朱标的拥护者。能获得这么多人的支持,朱标确实是非常的厉害。朱标成年后就一直帮朱元璋处理朝政直到自己去世,将自己治国理政的理念在小范围内付诸了实践,很多仍有借鉴意义。由此可见朱标本人也是一个极具个人魅力,才能卓越的!
所以朱标也可以称得上是历史上权势最大的太子,也是最特殊的,老子是皇帝,儿子是皇帝,兄弟还是皇帝,唯独自己不是皇帝;朱标这位太子之所以能够和历朝太子不一样,就是因为他所处的处境和别人有很大的不同。一是自身非常的优秀,让人敬佩,二是有很多人保护他。只可惜在所有人都觉得,他会成为一位好君主的时候,朱标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视察陕西回来后,因病而逝,也是非常的可惜。
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五月,71岁的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结束了他创业的一生。他是我国古代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一生励精图治,勤奋好学,从一个贫苦的小牧童,成长为明王朝的开国大帝。其文功武略,彪炳史册。
一、不幸少年乱世崛起元天历元年(公元1328年)九月十八日,朱元璋出生在安徽濠州太平乡一个贫苦农民家里。他的祖籍是江苏沛县,祖上数代都是老实巴交的庄稼人,由于忍受不了地主的盘剥,几经迁徙,直到他父亲这辈才落户到濠州。
朱元璋又名兴宗,幼名重八,字国瑞。其父名世珍。庄里人叫他朱五四,世珍生有四子,朱元璋为第四子。
母亲陈氏对元璋十分钟爱。暑去寒来,小元璋在父母亲温馨的怀抱里悄悄地长大了。可社会、人生的苦难也在准备着对他的洗礼。债务、饥荒像瘟疫一般紧盯住朱家那摇摇欲坠的茅屋。
天真幼稚的小元璋哪里晓得人间的苦难,有空便和小伙伴们去村旁皇觉寺玩耍。这寺内的长老见他聪明伶俐,讨人喜爱,便也抽空教他识文断字。元璋聪明过人,过目不忘,入耳便晓。天长日久,便也粗晓些古今文字了。
转眼间,几年过去了。这时朱元璋的3个哥哥早已为生活所迫,给地主扛起长活。迫于生计,尽管百般不情愿,朱元璋也不得不独立谋生了。经人介绍他到村中地主刘大秀家放牛。
元顺帝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朱元璋在苦难的风雨中长成了17岁的青年。可这一年他的淮西家乡,赤日似火,大旱千里,蝗虫横飞,瘟疫横行。太平乡里不太平。几个月的工夫,太平乡就死去了几百口子人。
灾难也降到了朱元璋家。64岁的老爹世珍首先染病不起,命归黄泉。3天后,长兄朱镇(又名重四),又染疫身亡。过了12天,母亲也离开了人间。一贫如洗的朱家,不足半月相继去世了3口,朱元璋那悲痛欲绝的情景实在难于言状。父母病亡,总要尽早下葬,以尽孝子之心。可是天下漫漫无际之地,却没有朱家半垅田。后来多亏邻居刘继祖给了一小块地,朱家也无从备办棺木,就草草把3位亲人掩埋了。
谁料父兄的丧事刚刚料理结束,两兄又染上了时疫,一同殁去。昔日儿孙满堂的朱家,眨眼几天的时间只剩下了元璋和嫂侄3人。
困惑中,朱元璋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父母曾在皇觉寺许过愿,长大舍身当和尚。朱元璋心想眼下正无路可走,还不如投入皇觉寺中,剃度为僧,有碗淡饭填饱肚子,总比饿死强。计划已定,他也不及同嫂侄打招呼,就匆匆赶到皇觉寺,拜高彬长老为师,就这样当了和尚。
寺庙是靠收租和善男信女们的施舍度日的。朱元璋投靠时寺里已有几十个和尚,几十张嘴,僧多粥少,坐吃山空,不久就无米下锅了。没奈何,高彬长老只好将徒弟一个个打发出去,云游四方,自谋生路。因此进寺刚刚几十天的朱元璋也只得头戴破帽,背上小包袱,一手拿木鱼,一手托瓦钵,告别皇觉寺,穿城越村,加入了化缘讨饭的队伍中。
朱元璋就这样一路乞讨,一路流浪。天复一天,年复一年,山栖野宿,串村走户,软求硬讨,饱尝了人间风霜冷暖之苦。他先行合肥,又走固始、信阳,再往汝州、陈州、鹿邑、亳州,后到颍州(今安徽阜阳)。整整3年,先后走遍了淮西、豫南一带的名山大川,名都大邑。化缘使他熟悉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形势,为他后来指挥战争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同时,由于朱元璋亲身体尝了人生的艰辛,亲眼目睹了农民的痛苦生涯,所以起义造反的思想在他心灵上渐渐萌发起来了。3年颠沛流离的流浪生活,尽管是那么艰难和痛苦,但也确实又为朱元璋后来事业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元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朱元璋在饱尝了仰食他人、朝不及夕的化缘生活的艰辛后,又两手捧着木鱼和瓦钵回到了皇觉寺。迈步寺院,只见尘丝蛛网布满殿庑,一派凄凉冷落的景象。朱元璋向邻居一问才知道,近年来家乡民生凋敝,寇盗四起,昔日的师兄也都死的死,逃的逃,无一幸存了。后经乡邻挽留,朱元璋便留下暂做了皇觉寺的主持,聊度人生。
不堪忍受元朝封建统治者剥削和压迫的中国农民,终于在元至正十一年,由农民领袖刘福通在颍州首举义旗。彭莹玉、徐寿辉紧随其后,起义于湖北。土豪方国珍、盐贩张士诚先后于浙东、苏北奋起抗元。不久定元土豪郭子兴与党羽孙德崖等也在濠州响应,占据濠州城。至此,农民大起义的烈火熊熊燃遍大江南北。
身居清静之门的朱元璋,耳闻不断传来的战事,心情早难以平静了。不久,朱元璋终于被卷入了农民起义的洪流之中,投入郭子兴的义军。
朱元璋入伍后,打仗非常勇敢,无论遇到何等强敌,他总是奋不顾身,争先陷阵。加之他又识得一些文字,就格外受郭子兴的器重,遇有战事,总让朱元璋伴随左右。时间不长,他就被提拔为亲兵九夫长。
朱元璋当然也不负郭子兴的期望,愈加听从指挥,苦练武艺。每次战斗获得的战利品,他都全部交给元帅府;他受的奖赏,也公平分配,论功行赏,人人有份。这样上上下下,方方面面都十分满意,甚得军心。
元帅郭子兴见朱元璋虽然年纪轻轻,却如此有见地,有胆略,精明强干,也就把他当作知己,益加信任了。
郭子兴有位养女马氏,是他刎颈之交的朋友马公的独生女儿。马公的妻子郑氏生下女儿,不几日就病逝了。后来马公杀人避仇,将爱女托于子兴。不久,马公客死他乡。子兴尤是加意教养朋友的遗孤。这马氏也是聪慧过人,几年时间已出落成一个窕窕淑女,到了婚配的年龄,但一直还没有选中一个如意的郎君。
朱元璋的到来使郭子兴想起了养女的婚姻之事,经与夫人张氏商量,又征得养女和朱元璋的点头称允,就择日给两人成了婚。这样一来朱元璋就成了元帅郭子兴的女婿,身价顿升百倍,兵士亦另眼看待。
不久,义军队伍里发生了内讧。元帅郭子兴与歃血为盟的副帅孙德崖因战事不合,发生了尖锐的冲突。孙遂设下圈套将郭子兴骗入家中,想秘密将他杀害,自立为王。朱元璋出征归来获讯后,立即带领亲兵,闯到孙家,直入客厅,怒道:敌人威逼城下,副帅不去杀敌,反要谋杀主帅,是何道理?
朱元璋说罢挥手让亲兵拥盾冲入孙德崖屋中,四处搜寻,结果在一矮屋里找到了被捆绑的郭子兴。朱元璋击断锁链,负之而归。郭子兴大难不死,自然从此对元璋感激不尽,更加厚爱了。
1353年春天,朱元璋征得郭子兴的应允,回到了阔别的家乡,竖起红巾军大旗,募集兵马。小时候的伙伴徐达、周德兴等乡里青年,听说朱元璋在外当兵做了官,要来家乡招兵,都来投效。十几天的工夫就拉起了700多人的队伍。这些人,后来一直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冲锋陷阵,成了起义队伍的中坚力量。其中的徐达等24人,能文能武,成为后来的开国元勋。
数日后,朱元璋揽众英才率兵而归。郭子兴见状喜出望外,遂擢升他为镇抚总管,令所募700人归他统率。朱元璋手握兵权,再也不愿局促于濠州,经与徐达密议,征得郭子兴的应允,即带着徐达、汤和等一班英雄豪杰南下定远,开辟新天地。定远之役是朱元璋统率自己的队伍,为实现自己宏图大略的第一战。
定元有一支3000多人的地主武装,驻扎在驴牌寨。因该寨人多势众,又有坚固寨墙,朱元璋只好用计巧取。朱元璋闻知这寨中缺粮,他心生一计,叫兵士钻进布袋里,诡称民夫送粮,来到寨门前,遣人通知寨主,请出门接粮。寨主哪知是计,正愁军粮无着,闻报自然大喜,急步出迎。寨门开后,朱元璋一声令下,兵士们破囊而出,立即将寨主拿下。寨中士卒见寨主被擒,无心恋战,也纷纷逃命去了。
驴牌寨首战告捷,朱元璋又乘胜星夜奔袭定远另一股武装缪大亨。险居横涧山的缪大亨,拥兵两万余众。缪大亨做梦也没有想到朱元璋会如此神速地偷袭他的营地,睡梦中爬起来慌忙迎战,但怎能抵挡得住义军潮水般的攻势呢!缪大亨见大势已去,权衡利害,只好率众投降,归顺朱元璋。
朱元璋占据定远后,爱民练兵,威声大振,四方归附。冯国用、冯国胜兄弟是定远的两个中小地主,因害怕红巾军,就组织乡兵结寨自保。后来,他们听说朱元璋作战勇敢,纪律严明,连克数敌,人心归附,就带着自己的乡兵来见朱元璋归附。朱元璋见冯家两兄弟,儒冠儒服,温文尔雅,知道是两个读书人,非常高兴,便向他们二人请教取天下的大计。冯国用说:大江以南,金陵(今南京市)为重地,向来是帝王龙蹯虎踞的都会,你率师南下,先夺取金陵为根据地,然后四处征战。倡仁义,收人心,救民于水火,不贪财宝女色。如此夺取天下是不难的。朱元璋闻罢大喜,即令国用、国胜兄弟参赞戎机。同时下令拔营向金陵方向进发。
大军行进途中,又有人谒见朱元璋。此人姓李名善长,字百室,也是定远籍的地主知识分子。他从小读书,注重研究法家学问,很有些智谋。朱元璋高兴地同他促膝交谈,问他夺取天下之方略。李善长从容答道:秦末大乱的时候,汉高祖以布衣起兵。他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滥杀无辜,五年就成帝业。你是濠州人,距离刘邦家乡沛县不远。如果你能效法汉高祖的长处,天下是可以平定的。朱元璋听后连连称善,当即把他留在身边帮助自己出谋划策。文人儒士的韬晦方略使朱元璋坚定了夺取天下的雄心壮志,加快了他横扫群雄,统一天下的步伐。
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三月,郭子兴这位起义领袖故去了。刘福通农民起义军建立的宋政权任命朱元璋为这支义军的副元帅。不久,在两位副帅先后战死后,朱元璋又被提升为大元帅。至此,郭子兴亲手缔造的这支起义军队伍全部归为朱元璋调动指挥了。
元至正十六年仲春,朱元璋亲督水陆诸将,按既定战略攻取金陵。在城外的一场激战中,元军大败,仅收降元兵即达36000多人。降兵收容后,不知朱元璋会如何处置,个个非常恐惧。朱元璋身旁的将士向他进言,降众过多,怕有他变,不如及早处置。可朱元璋没有采纳将士们的意见,而是在降卒中挑选500个骁勇健壮者,带到自己的营房,夜里让他们环榻而寝。房中除留冯国用外,他平日的卫士一个也不留宿。朱元璋脱下战甲,登床酣然入梦,一觉到天亮。500名勇士非常感激朱元璋的信任。数日之后,朱元璋复用这500名降卒为先锋,攻打金陵城。降卒们感恩思愤,冲锋陷阵,英勇杀敌,长驱直达金陵城下,人人荣立战功。3万余名降卒见朱元璋果真以诚相待,也感激不已,以后作战中忠心为他效命。朱元璋的队伍由此所向无敌,名播四方。
攻占金陵之后,朱元璋改金陵为应天府。这时,在他的北面是义军韩林儿、刘福通。东面是张士诚。西面是徐寿辉。虽然地盘不大,但东、西、北三面都有义军力量处在第一线,似屏障一样保护着朱元璋这支义军队伍。朱元璋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形势,以应天府为中心,先后迅速攻克镇江、长兴、常州、宁国、江阴、常熟、池州(今安徽贵池)、徽州(今安徽歙县)、婺州(今浙江金华)、扬州、衢州等地。
这时候的朱元璋,经过7年枪林弹雨的洗礼,已由一个只知求食谋生的和尚,成长为一名驰骋沙场的义军将领;由一个小小的步卒成长为称雄一方的霸主。元至正十九年,元末农民起义军名义上的首领,建立了宋政权的小明王韩林儿,又任命他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的左丞相。
二、削平群雄以猛治国1357年在胜利攻占徽州之后,朱元璋曾亲自前往石门山拜访老儒朱升,讨教治国平天下之策。朱升高瞻远瞩送了他三句话: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就是说,要扩充兵力,巩固后方;发展生产,储备粮食;不图虚名,暂不称王,以避免成为受攻击目标。朱元璋听后连连点头。朱升的话虽不多,以后确实成了指导朱元璋夺取天下,建立大明王朝的行动纲领。
朱元璋按照朱升的策略,首先抓紧军队建设,注意军事训练,提高义军将士作战的本领。同时,在战事频繁的空隙中,抓紧粮食生产。在义军中第一次设置了营田司,任命康茂才为营田使,专门负责兴修水利和屯田等项农业生产的事宜。并且还抽出一些将士,利用战争的空闲时间开荒种田。几年的工夫不仅解决了军队战时粮食困难的问题,而且还有了大量的剩余,改变了历来打仗的军队靠吃军粮的习惯。这样就大大减轻了自己势力范围内农民的负担,军民皆大欢喜,起义军得到了百姓的欢迎。
为了避免树大招风,较早地暴露自己,以致在力量脆弱时被吃掉,朱元璋在形式上一直对小明王保持臣属关系,用宋政权的龙凤年号,打红巾军的红色战旗,就是斗争的口号也与宋政权一致不二。
朱元璋经过数年卧薪尝胆,集蓄力量,开拓疆土的斗争,巩固的根据地终于建立起来了,在人们不知不觉中崛起为一支足以与元末其他义军和元军匹敌的强大的义军队伍。
战争的形势瞬息万变。当朱元璋占据应天府周围地区的时候,雄踞东方的张士诚占据了以平江(今苏州)为中心的太湖流域和长江三角洲的广大富庶地区。独霸西方的徐寿辉以武昌为中心,控制了湖广、江西的大片肥田沃土。昔日还是左右逢源的朱元璋此时却处于两面夹击之中,局势相当严峻。同时,随着朱元璋军事势力的日益增强,他与各个义军割据政权的矛盾也日益尖锐起来。至此群雄逐鹿中原,决战天下的时机终于来到了。
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闰五月,徐寿辉的部军陈友谅在江州(今九江)杀死了徐寿辉,并宣布即皇帝位,定国号为汉。陈友谅立国称帝后,马上就同张士诚合谋共同举兵,进攻应天,企图顺江而下一举消灭朱元璋的队伍。
这场战役持续了36个日日夜夜,朱元璋昼夜和将士们战斗在一起。他白天用旗帜,夜晚用灯笼,沉着指挥,激励将士。有时他乘坐的指挥舰被击中,马上换只船继续指挥。不久,朱元璋终于取得了鄱阳湖决战的重大胜利。陈友谅死于乱箭之下。
鄱阳湖之役后,朱元璋的领土已扩大到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地广兵多,局面打开了。这样,朱元璋称王称霸的欲望也就随着膨胀起来了。在部下的再三劝说下,朱元璋于1364年正月,在应天自称吴王,设置百官,建中书省,以李善长为右丞相,徐达为左丞相。是年二月,朱元璋乘胜亲征武昌,陈理举国请降,汉政权灭亡,湖广遂划入朱元璋统治的版图。
朱元璋灭亡了汉政权后,又开始向新的目标挥师进军——消灭张士诚。张士诚出身私盐贩子。其基干队伍也是一些盐贩子、盐丁、中小地主和部分贫苦农民。他们由于不堪忍受元朝统治者的压迫 ,奋起起义,作战十分勇敢。但其领导集团没有远大目标,腐败得很。也自封吴王的张士诚无大志,无主见。终日不理政事,与一批地主文人谈古论今,舞文弄墨,只图享乐。其属下的将军大臣们也争相修花园,玩古董,养戏班子,整日寻欢作乐,有的将军甚至打仗还带着 作伴解闷,完全丧失了战斗力。
1366年底,朱元璋在逐步攻占了张士诚所属各城镇后,率军将其都城平江围得水泄不通。张士诚的大将吕珍、李伯升见势不妙,先后投降。平江城十分坚固,一时难以攻克。朱元璋想起了几年前海宁人叶兑献的锁城法,便命令士兵在平江城四周筑起长围,搭架三层木塔,登上塔顶,由此城里敌人的活动看得清清楚楚。他们又在塔顶架起弓弩火铳和铁炮,日夜轰击。不久城破,张士诚自缢身死。
朱元璋攻占了张士诚盘踞的长江下游大片地区后,又制服了浙东的方国珍,平定了福建的陈友定,并乘胜南进,攻克广东、广西。在实现了除四川、云南外的整个南部中国统一后,朱元璋不失时机地调集精锐部队实施北伐,同元朝封建政权展开最后的大决战。
这时的元朝政权在红巾军连续的沉重打击下,加之内部派系林立,矛盾重重,已是摇摇欲坠,日趋瓦解了。
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十月,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率师北伐。大军出发前朱元璋亲自制定了一整套周密的作战计划:先取山东,拆除大都的屏障;再挥师河南,剪除其羽翼;然后夺取潼关,占据门槛。如此一来,天下形势全为其所掌握,最后进兵大都,元军势孤援绝,可不战而克。
北伐战争几乎完全按照朱元璋的计划顺利实施了。1367年十一月徐达率军挺进山东,3个月后,平定山东全境。继而兵分两路,胜科进军河南。到1368年四月间,北伐军包围大都的战略目标已告完成。
在北伐军横扫中原,直逼大都的时候,元军却在因皇位的争夺而忙于内战。待潼关失守,元顺帝才慌忙调集正内战不休的扩廓帖木儿(王保保)、李思齐的队伍,南下迎战。但腐败的元军哪里还有战斗力,逢战必溃。元顺帝眼见大势已去,深夜带着后妃太子狼狈逃往上都(今内蒙多伦)。第二年八月,徐达统领大军攻进大都,元朝政权宣告败亡。
接着,徐达、常遇春乘胜挥兵四进,攻占了北方诸省。1371年朱元璋又遣水陆两军,平定了四川。1382年平定了云南。1387年元朝丞相纳哈出降辽东。至此,除漠北新疆外,统一全国的大业已基本实现。
元至正二十八年正月,正当北伐军胜利攻克山东的时候,40岁的朱元璋在文武百官的欢呼声中,于应天正式登上帝位,国号大明,建元洪武,以应天为南京。立马氏为皇后,长子朱标为皇太子。以李善长、徐达为左右丞相。就这样,一个牧童和穷和尚,经过艰苦奋斗,终于成了我国历史上继刘邦之后,又一位出身布衣的开国君主。
还是在大明王朝建立的前夕,朱元璋将文武百官请到自己的身边,给大家出了个题目:元朝为什么会迅速土崩瓦解?不久将诞生的新王朝当务之急是什么?请大家各抒己见。高参刘基首先进言:宋元以来,宽纵日久,当使纪纲整肃,然后才能实施新政。
朱元璋感到言之有理,也深感大明朝的当务之急,应是制定法律,以法治国。根据朱元璋的命令,法律的制定工作加紧进行,到1397年正式颁布了几经修改的《大明律》。《大明律》简于《唐律》,严于《宋律》。《大明律》规定谋反、谋大逆者,不管主、从犯,一律凌迟,祖父、父、子、孙、兄弟及同居的人,只要年满16岁的都要处斩。对官吏贪污,处罚也特别重。犯有贪赃罪的官吏,一经查清,一律发配到北方荒漠中充军。官员若贪污赃银60两以上,将被处枭首示众、剥皮实草之刑。命在各府州县衙门左侧设皮场庙,就是剥皮的刑场,贪官被押到这里,砍下头颅,挂到竿子上示众,再剥下人皮,塞上稻草,摆到衙门公堂旁边,用以警告继任的官员。
朱元璋对自己制定的法律满怀信心,带头实行,而且执法是相当严厉,这在中国古代封建皇帝中是少有的。他的女婿、驸马都尉欧阳伦,凭着自己是马皇后亲生女儿安庆公主的丈夫,不顾朝廷的禁令,向陕西贩运私茶。后来河桥巡检司的一位小吏向朱元璋告发了此事。朱元璋立即下令赐死欧阳伦,同时还发了通敕令,表扬那位小吏不畏权贵的斗争精神。
朱元璋惟一的亲侄,开国功臣朱文正亦违法乱纪,他毫不留情废了他的官职。开国功臣汤和的姑夫,自以为有硬梆梆的靠山亲戚,就隐瞒常州的土地,不纳税粮,朱元璋也将他依法处死。
朱元璋还公开镇压了几起大贪污案,其中最大的是郭桓案。郭桓案发时为户部侍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御史余敏等告发北京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的官吏李、赵全德等人,伙同郭桓贪污舞弊,吞盗官粮。朱元璋抓住线索,命令司法部门依法严加追查。这个案子后来又牵连到礼部尚书赵瑁、刑部尚书王惠迪、兵部侍郎王杰、工部侍郎麦志德等高级官员和许多布政使司的官员。贪污盗窃的钱折成粮食达两千四百多万石。案件查清后,朱元璋下令将赵瑁、王惠迪等人弃尸街头。郭桓等六部侍郎及各地方布政使司以下的官员有上万人被处死。有牵连的官吏几万人被逮捕入狱,严加治罪。各地卷入这个案件的下级官吏、富豪,被抄家处死的不计其数。
为了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控制,朱元璋专门设立了巡检司。当时,全国各府县的关津要冲之地,都由巡检司负责把关盘查,缉捕盗贼,盘诘奸伪。百姓如果要到百里之外去,事先必须办妥路引,否则就通不过关卡。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朱元璋又正式把自己身边负责警卫事务的亲军都尉府(前身是拱卫司)改为锦衣卫。秘密侦察大小官吏的活动,随时向朱元璋报告社会上不公不法之事。同时,还授予锦衣卫以侦察、缉捕、审判、处罚罪犯的一切大权。在锦衣卫内设立了特殊的法庭和监狱。将锦衣卫变成了正式的特务机构。
朱元璋在位的三十多年间,特务多如牛毛,遍布街巷路途,严密监视着朝野内外、文武官员的活动。吏部尚书吴琳已告老回到自己的家乡,但朱元璋对他仍不放心,便派特务到吴琳家乡去侦察其活动。特务来到稻田,只见一个农民模样的老人从小凳上站起来,便上前问道:这里有个吴尚书吗?老人回答:敝人便是。朱元璋听了特务的这一报告后非常高兴。
大学士宋濂一次在家设宴招待客人,第二天朱元璋问他,昨天请客,喝酒了吗?做的什么菜?宋濂如实做了回答。朱元璋笑道:说得对,没骗我。
国子监祭酒宋讷一天在家暗生闷气,偷偷监视他的特务竟把他这时的样子画了下来,上报皇上。朱元璋见了宋讷问道:昨天你在家生什么闷气呀?宋讷照实做了回答。他吃惊地问朱元璋如何知道此事,朱元璋将画像递给他,他展图一看,方才醒悟,慌忙磕头谢罪。还有一大臣一日无事,在家与妻妾玩麻将,无意中丢了一张二万,怎么找也找不着。第二天上朝,朱元璋问这个大臣昨天在家干什么,该大臣如实说是在家与妻妾玩牌,请皇帝恕罪。朱元璋听后说:卿不欺我,朕不怪也。说完从袖中摸出一张二万扔给了他。
朱元璋害怕受廷臣蒙蔽,常常和侍从易服微访,对臣僚进行私察。弘文馆学士罗复仁原是陈友谅的部下,刚正不阿,投奔了朱元璋后,常常犯颜直谏。朱元璋对他一直很不放心。一天,朱元璋亲自来到城郊的罗家私访。不巧,这天罗复仁和他的妻子正在家粉刷破旧的墙壁。他一见皇帝驾到,急忙叫妻子搬过小凳,请皇上坐。朱元璋环视了罗家的房舍家俱,见家贫如洗,十分感动,说:贤士怎么能住这样破的房子呢!马上下令赐给他一座城中的大宅第。
元朝末年在政府黑暗统治下,渐渐走向衰败,各地农民起义纷纷爆发,最后由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推翻元朝的统治,建立大明王朝,朱元璋自此成为草根逆袭的代表人物。
明朝建立以后,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做到大统一,北方还有隐患。然而,一个依靠战争建立起来的王朝,更需要的是休养生息,给老百姓踹气的机会。
此时的朱元璋并没有用军事手段解决邻国问题,而是利用外交手段游说他们与明朝建立友好邻邦,朱元璋的提议得到了邻国国王的大力支持,他们都很乐意向朱元璋俯首称臣。
朱元璋提出建立友好邻邦不久,邻国纷纷赶来朝见,唯独日本唱独角戏,朱元璋为了让日本臣事明朝,可谓是想尽一切办法,他先后几次派使者去游说日本,却都以失败而告终,日本人还把明使杀了,朱元璋不堪忍受此等屈辱,欲发兵日本,却遭到刘伯温的强烈反对,那么刘伯温为何反对用军事手段解决日本问题呢?
(一)元朝的开国皇帝也想征服日本,却以失败而告终
从地图上看,日本跟中国唇齿相依、临海相隔,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岛国让古代几位帝王伤透了脑筋,比如朱元璋、忽必烈、康熙,他们都想让日本臣事自己的国家,愿望却始终没能实现。
日本早在周代统治时期,就是周朝的朝贡国。到了唐代,唐军与日军大战于白江口,就是在今天韩国锦江入海口,日军惨败,唐军自此消灭了日本的野心,日本人此后几百年都不敢向大陆发兵,而且对唐朝很崇拜,还派出使者学习唐朝文化。
到了元朝,忽必烈推翻宋人的统治,建立元朝,忽必烈在灭宋之战中,可谓是屡战屡胜,自信满满的忽必烈开始把目标投向日本。
至元十一年,忽必烈派出军队一万五千人,战船900艘远征日本,初战获得了小胜,当元军继续进攻时,海面上突然挂起了台风,将元军大部分战舰破坏。后来加上元军连日作战,已是精疲力尽,无奈之下元军班师回朝。
忽必烈不死心,过了一年,他派出使者出使日本,元使一到日本后就惨遭杀害。元使被杀的消息过了五年才传到元朝,忽必烈一怒之下决定讨伐日本,不久开始征兵造舰,建立征东行省。
1281年,忽必烈为战争精心准备了一年,他派人兵分两路伐日,这一次他又失败了,虽然元军骑马射箭凶猛无敌,但是水战技术落后,自然难以取胜。
(二)日本人是怎么触怒了朱元璋?让老朱下定决心灭日?
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很多邻国都不知道,于是他派出使者带着国书去通知附近的邻国,告诉他们中国已经改朝换代,现在是他统领天下,并希望邻国前来朝贡,接到通知的邻国纷纷赶来朝见,只有日本不理睬。
日本人不但不朝见,还落井下石,趁大明建国之初,根基不稳派人骚扰沿海地区。朱元璋曾经的手下败将竟然与日倭(日本海盗)狼狈为奸,在沿海地区越发猖狂,给老百姓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和伤害。
朱元璋为了维护沿海地区安宁,派兵增将镇守沿海一带。随后,老朱再次派出使者向日本示好,表示愿与之建立友好邻邦,日本人仍然不理睬。
公元1369年,朱元璋派出七位使臣出使日本,斥责日本倭寇骚扰沿海地区一事,要求日本尽快解决,倭寇要是不解决,明、日两国将要开战。
朱元璋对日本的形式并不了解,此时是日本国内分裂时期,史称日本南北朝,他派出的使者没有将国书交给日本天皇,而是送到了怀良亲王手中,怀良亲王只不过是日本地方的首领,不能代表日本天皇。
怀良亲王看到明朝国书以后,非常生气,误以为朱元璋要发兵攻打日本,一怒之下杀掉明使中的五位,将剩下的使者放走,让他们回去报信。朱元璋知道情况以后大怒,自己国家怎么能受此屈辱,于是朱元璋下定决心用军事手段解决日本,却遭到刘伯温的反对。
(三)刘伯温为什么誓死保护日本?
征讨日本一事遭到刘伯温的强烈反对,他认为大明建国不久,需要休养生息,穷兵黩武是大忌。刘伯温反对的理由看似简单,笔者认为有三层含义。
第一、忽必烈曾经为了让日本臣服,不惜任何代价先后两次伐日,每次都惨败而归。远征他国谈何容易,更何况还是跨海征讨,千里奔袭不但粮草难以供给,士兵也容易疲劳,更不用说跨海征伐,元朝几次惨败后,国力开始下滑。
如果是陆地作战,元军自然不会以完败而告终,有了元朝的前车之鉴,刘伯温自然知道跨海作战的难度,想要拿下日本可能性很小,如果惨败会给根基不稳的国家带来无穷的伤害。
第二、朱元璋灭元以后,元顺帝带着自己的残兵败将往北逃亡,建立北元政权,自此元朝结束了对中原的统治,但是元朝的残留势力依然存在,这股势力虎视眈眈,一直想东山再起,对明朝造成巨大的威胁。所以刘伯温反对的理由之二,他认为明朝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怎么消灭元朝残留势力,而不是盯着日本不放。
第三、朱元璋是通过长期的战争才夺取的天下,可以说是将士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经历了长期战争,国家需要休养,老百姓渴望和平。当一个政权建立以后,首先要做的是对百姓的安抚,毕竟老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
明朝建立以后,刘伯温更多的是考虑怎么样快速恢复农业生产,修内政。战国时期非常有名的政治家管仲曾经说过,内政不休,就对外用兵,不会成功,想要称霸就要先修内政,这样才能建立一个内无优惠,外无强敌的国家。
在刘伯温的建议下,朱元璋取消了对日本的军事行动,放弃征讨日本,并将日本列入“不征之国”。如果朱元璋执意讨伐日本,说不定会步元朝的后尘,选择量力而行、发展经济才是王道,穷兵黩武会把国家推向万丈深渊,让百姓苦不堪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