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多少位皇帝?明朝持续了多少年最终怎么灭亡的?

明朝有多少位皇帝?明朝持续了多少年最终怎么灭亡的?,第1张

我们今天一起来看看历史上的明朝,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比较繁荣的一个朝代,当然了,当时的明朝经济还是非常的发达的,明朝其实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人建立的王朝,当时明朝的开国皇帝是朱元璋,朱元璋在位期间,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提出了很多的制度和做法,同时,杀到了很多的功臣,以防止有篡位的现象发生。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明朝有多少位皇帝?明朝持续了多少年最终怎么灭亡的?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传十六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民不聊生,爆发红巾起义,朱元璋加入郭子兴队伍。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为大明,因皇室姓朱,又称朱明,定都于应天府;1420年朱棣迁都至顺天府,以应天府为陪都。明初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国力强盛。中期经土木之变由盛转衰,后经弘治中兴、嘉靖中兴、万历中兴国势复振,晚明因东林党争和天灾外患导致国力衰退,爆发农民起义。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殉国,明朝覆灭。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随后清朝击败大顺、大西、南明弘光、隆武、绍武等诸政权。1662年永历帝被杀,南明覆灭。1683年清军攻占台湾,奉明正朔的明郑覆灭。

明代疆域囊括汉地,明初东北抵日本海、外兴安岭,后缩为辽河流域;北达阴山,后撤至明长城;西至新疆哈密,后退守嘉峪关;西南临孟加拉湾,后折回约今云南境;并在青藏地区设有羁縻卫所,还曾收复安南。

明代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和资本主义萌芽,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据《明实录》所载人口峰值为7185万,但大部分学者认为实际逾亿,也有学者指出晚明人口接近两亿。

明朝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明代,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清朝康熙皇帝对明太祖评价为治隆唐宋,《明史》评价明成祖为远迈汉唐。

明朝是中国历史中上承蒙元,下启满清的一个封建王朝,同时也是一个最后一个汉人建立的封建王朝,王国历经276年,共有十二世,传十六位帝王,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到底都有那些皇帝。

朱元璋 太祖 高皇帝 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洪武(1368年——1398年) 葬于孝陵

朱允炆 惠宗 让皇帝(又谥惠帝) 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 建文(1399年——1402年) 待考证

朱棣 成祖(原为太宗) 文皇帝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永乐(1403年——1424年) 葬于长陵

朱高炽 仁宗 昭皇帝 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 洪熙(1424年——1425年)葬于献陵

朱瞻基 宣宗 章皇帝 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宣德(1426年——1435年) 葬于景陵

朱祁镇 英宗 睿皇帝 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正统(1436年——1449年)、天顺(1457年——1464年)注:1449年三月被俘退位,1457年一月复位。葬于裕陵

朱祁钰 代宗 景皇帝 恭仁康定景皇帝景皇帝 景泰(1450年——1457年) 葬于景泰陵(唯一一个在北京继位却没有葬入13陵的明代帝王)

朱见深 宪宗 纯皇帝 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 成化(1465年——1487年) 葬于茂陵

朱祐樘 孝宗 敬皇帝 达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弘治(1488年——1505年) 葬于泰陵

朱厚照 武宗 毅皇帝 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正德(1506年——1521年) 葬于康陵

朱厚熜 世宗 肃皇帝 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嘉靖(1522年——1566年) 葬于永陵

朱载垕 穆宗 庄皇帝 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 隆庆(1567年——1572年) 葬于昭陵

朱翊钧 神宗 显皇帝 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 万历(1573年——1620年) 葬于定陵

朱常洛 光宗 贞皇帝 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 泰昌(1620年)实际在位一个月 葬于庆陵

朱由校 熹宗 悊皇帝 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 天启(1621年——1627年) 葬于德陵

朱由检 毅宗(原为思宗) 烈皇帝 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崇祯(1628年——1644年) 葬于思陵

明朝皇帝顺序一览表如下:

1、朱元璋,太祖高皇帝——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洪武(1368年——1398年)

2、朱允炆,惠宗成皇帝——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恭闵惠皇帝),建文(1399年——1402年)

3、朱棣,成祖文皇帝——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永乐(1403年——1424年)

4、朱高炽,仁宗昭皇帝——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洪熙(1424年——1425年)

5、朱瞻基,宣宗章皇帝——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天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宣德(1426年——1435年)

6、朱祁镇,英宗睿皇帝——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正统(1436年——1449年)、天顺(1457年——1464年)

7、朱祁钰,代宗景皇帝——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南明加谥),景泰(1450年——1457年)

8、朱见深,宪宗纯皇帝——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成化(1465年——1487年)

9、朱祐樘,孝宗敬皇帝——达天明道纯识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弘治(1488年——1505年)

10、朱厚燳武宗毅皇帝——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正德(1506年——1521年)

11、朱厚熜,世宗肃皇帝——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嘉靖(1522年——1566年)

12、朱载垕,穆宗庄皇帝——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隆庆(1567年——1572年)

13、朱翊钧,神宗显皇帝——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万历(1573年——1620年)

14、朱常洛,光宗贞皇帝——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泰昌(1620年)

15、朱由校,熹宗悊皇帝——达天闻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天启(1621年——1627年)

16、朱由检,思宗烈皇帝——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崇祯(1628年——1644年)

李异即徐知诰,是徐温的养子。他小时候因战乱纷起,父母皆相继去世,收养他的伯父因无力养育,于是将他送进了濠州的开元寺为僧。这小和尚眼看就要伴着这木鱼油灯度过一辈子,但他机会还是来了。公元895年,杨行密将小和尚虏走,作为叉子收养,但因杨行密的儿子不容他,杨行密无奈,只得让他拜徐温为父。这样,他就成了徐温的养子,并改名为徐知诰

这时,徐知诰终于摆脱了兵荒马乱的下层社会,在富足的家庭中接受教育,逐渐成为辅佐父亲徐温的良才

徐知诰随着徐温权势的扩展,也逐渐步步高升,公元912年,徐温将他迁为升州防御史,徐知诰便开始一系列的改革,他组织农业生产,减轻农户的赋税负担,又整顿吏治,罢免贪污受贿的地方官吏,使当地社会局面大为好转。他还搜寻人才,礼贤下士,网罗了大批人才,为自己出谋划策

徐温见徐知诰在升州政绩斐然,便于公元914年加徐知诰为检校司徒,成为吴国的重臣

徐温在逐渐掌握吴的军政大权后,便拥杨隆演为吴王,自己出任大丞相,又命长子徐知训驻广陵监督杨隆演,可这徐知训实在不争气,很快就使得广陵出现变乱,徐温不得不命徐知诰率兵赶到广陵平乱,安定秩序。徐温对亲生儿子徐知训的所作所为深为痛惜,渐渐地就把事业接班人交给了徐知诰

公元919年,徐温、徐知诰父子拥杨隆演为大吴国王,改元武义,置百官、宗庙、社稷、宫殿、文武,皆用天子礼。杨隆演拜徐知诰为宰相

徐知诰这时在处理与徐温的关系上也更加注意,他对徐温更加尽孝道的同时,也精心策划,给养父戴上一顶忠臣的高帽子,拖延了徐温夺取皇位的时间,而他自己却可以广揽人才,积蓄力量

公元927年,一直想当皇帝的徐温终于壮志未酬,一命呜呼。徐知诰将父亲徐温手中的所有权力接管过来并加快了篡位自立的步伐。公元935年。徐知诰在要求杨溥迁都未果的情况下,决定要求分吴国领土建立齐国,完成了他篡位自立中重要的一步。到了公元937年,年事渐高的徐知诰终于等不下去,急不可待地逼迫杨溥禅位于己。追尊养父徐温为太祖武皇帝,养母李氏尊为明德皇后。又尊禅位的吴主杨博为高尚思玄弘古让皇帝。但此时,他仍未改姓,也未改国号大齐

公元939年,徐温之子徐知证带头上表请求徐知诰恢复李姓,徐知诰欣然同意,他自称为唐皇室后裔,命群臣考证他的祖先出处,最后确定为唐太宗的儿子吴王恪的十世孙,徐知诰于是续修族谱,并改国号为大唐。又改徐温庙号为义祖,以示与自己有别。太庙中则以唐高祖、唐大宗、吴王恪、义祖顺次排列,既祭李氏,又祭徐氏。他又让大臣给他改名字,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异字,于是改名李异

李异在位期间,一直采取保境息民的政策,将精力用于整顿内政,进行了一些政治和经济改革,使得南唐逐渐发展成为当时中国经济文化最为先进的地区

李异自认为是唐太宗的后代,事事效法他的这位祖先。唐大宗晚年为长生不死而吞食丹药而死,李异也好吞食,结果丹毒发作,当天晚上就在痛苦中一命归天

元宗李王景在位时间:公元943年~公元961年曾用年号:保大、中兴、交泰谥号: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庙号:元宗安葬地:顺陵李_也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不想当皇帝的皇帝。不过他父亲李景原本也没想让他当皇帝,而是想立他的四弟李景达为太子,但后来考虑到李景达年幼,又加上废长立幼,恐生事端,于是还是将长子李_立为皇太子

公元943年,李_死后,李碌哭得很伤心,提出要让位给弟弟李景遂,大臣们力劝,李_这才答应即位

李_即位后,不立皇太子,而在父亲灵柩前起誓,约定兄弟世世继位。后来又立李景遂为皇太弟,李_遂也很谦恭,曾取老子功成名遂身退之意,将名字改为退身,表示坚持不当皇帝。李_这才立长子李弘冀为皇太子。这李弘冀生性毒诈,被立为太子后,还是害怕李_遂争夺皇位继承权,于是派人毒死了景遂,不过他也没好到哪去,不久就一命呜呼了

李_没有什么政治才能,却不用父亲留下的元老宿臣,而信任原先在东宫侍候他的五人,这五人都是些贪功逐利的小人,他们结党营私,排斥异己,被当时的人称之为五鬼

五鬼当权,使南唐朝廷内外腐败之风蔓延,政风于是大坏。李_又对闽楚用兵,结果耗尽父亲苦心经营留下的库藏,同时也失去了入主中原的机会,最后只能成为后周的附庸

李埽不想做皇帝,却又不得不把皇帝做下去,做也不好好做,把个南唐搞得国土损失了近一半,将相大臣上下离心,李_因此心灰意冷,于是下令去帝号,称国王,又将自己的名字改_为景,以避周讳,其地位与儿皇帝已差不多了

公元961年,赵匡胤篡位建宋,李_就继续向宋称臣,并迁往南昌。到南昌不久,李_就病了,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下遗诏要求薄葬,搞一个几尺高的坟头就行了,不用皇帝陵寝

后主李煜在位时间:公元961年~公元975年曾用年号:建隆、开宝谥号:无庙号:无安葬地:不详公元937年,南唐元宗李_的第五个儿子李煜出生,由于李煜的五个哥哥只有大哥李弘冀活到19岁,其他四个皆早夭,因此李煜实际上是李_的次子

公元961年,李_病死,李煜即位,开始了他亡国之君的统治生涯

公元975年,南唐国都金陵被北宋军队攻陷,李煜出降,南唐灭亡

公元977年,李煜被宋大宗赵光义毒死,享年42岁

昨夜小楼又春风,往事不堪回首月明中,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都是南唐后主李煜留下的。做皇帝而且是做末代皇帝的李煜远不如作词人的李煜,这就是李煜最大的悲哀

李煜的父亲李_不想当皇帝,李煜自己也不想当,但父子两人的命运都一样,都是在无奈中被推上皇位。李煜本有五个哥哥,其中四个早夭,而太子李弘冀在毒死叔父之后不久,便暴崩而亡,于是这个皇太子位就轮到李煜

公元961年夏,李_病逝,李煜遂登上帝位。但他这个皇帝当得很难受,面对强大的北宋,李煜的南唐只有继续称臣。面对北宋使者,李煜只有低声下气,毕恭毕敬。而到后来,竟然贬损仪制,倒像是北宋中央政府的下属机构

李煜的一生,唯有两件事情还值得纪念,一是他的诗词艺术,二是他的爱情故事

李煜和父亲李_一样,虽是昏庸君土,但不是暴君。而且和父亲一样,都有很高的文学天赋,其诗词艺术成就更是超过父亲,是中华词史上的杰出词人。而他爱惜的对象是周氏姐妹。李煜首先爱上的,是大他一岁,时姐姐周娥皇。两人于公元954年结婚,婚后两人相亲相敬,感情弥笃,李煜曾为她写了许多诗词。周娥皇要是活在今天,也许是个领导潮流的服装设计师,外加作曲家和歌星。她曾创造了一种服饰和头饰,当时妇女竟相效仿,成为流行服式。李煜和周娥皇经常是李煜写词,然后交给周娥皇谱上曲,由周娥皇演唱,两人倒是配合得天衣无缝

自古红颜多薄命,周娥皇也摆脱不了这个宿命,和李煜相亲相爱10年后,竟一病不起。李煜对妻子的病情也非常关心,常常陪在她的身边,细心照料。一个封建帝王能这样对待一个女子,的确在众多皇帝中少见,也难能可贵。周娥皇最终还是含泪离开李煜,撒手西去,李煜哭得是惊天地、泣鬼神。从此茶饭不思,政事不闻,直到周娥皇的妹妹出现,史称小周后。小周后长得和姐姐一样美丽,才艺也很相称,而且年幼天真,更逗人喜欢

于是李煜和小周后又相亲相爱,如胶似漆。但他们甜蜜的爱情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虎视眈眈的北宋就大举南征,破坏了他们的爱情美梦

李煜本想保东南一隅以自立,但志在统一的赵匡胤根本不可能给他这个机会,于是对挥师南征作了充分准备。这时,北宋已消灭了后蜀、南汉、荆、湘等割据政权,从三面包围了南唐的国土,又和吴越结成了军事同盟,吴越之师从东面出动,夹击南唐。不久宋军就进抵金陵附近

公元975年冬,金陵城被宋军攻陷。李煜曾在自己的宫殿中堆了一堆柴火,发誓若城破社稷失守,自己就携妻儿和李氏血亲赴火就义。但他根本就没有自杀的勇气,当宋军杀进宫后,李煜立即率群臣跪拜投降

随后,李煜被押到汴京,朝见赵匡胤。赵匡胤对李煜这个亡国之君倒也有仁慈之心,宣布赦免李煜等人,封李煜为光禄大夫,检校太傅,右千牛卫上将军,又封违命侯,享受王侯一级的待遇。李煜就这样走进了屈辱的阶下囚生活

赵匡胤死后,李煜连阶下囚的生活也无法继续,因为宋大宗赵光义远比赵匡胤猜忌这个亡国之君。有一次,赵光义让南唐旧臣徐铉来见李煜。旧时的君臣见面后,相持大哭,李煜长叹一声说:悔当时杀了潘佑、李平!徐铉回去后,不敢隐瞒,赵光义因此更加猜忌

这时,李煜的新作的小楼昨夜又东风和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词句传开,赵光义得知后,认为李煜是贼心不死,眷念故国,贪怀皇帝之位,心存报复

正好这天是李煜42岁生日,李煜于赐第中命歌位作乐庆贺,赵光义听了十分恼怒,于是赐毒酒于他

就这样,南唐后主李煜在公元977年的生日那天晚上饮毒暴崩,结束了诗人的生命旅程。

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的唐朝是一个非常富裕的朝代,当时的唐朝经济很发达,古代的唐朝也被人们乘称作是大唐盛朝,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这些都是形容唐朝辉煌局面的词语,当然了,小编也是看到的人在说唐朝史上的唐懿宗其实就是一个昏君,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当时的唐懿宗是唐朝晚期的皇帝,也是唐朝史上倒数第四位皇帝,唐朝晚期已经濒临破产,当时,唐懿宗依然是碌碌无为,就是等着唐朝直接毁灭。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唐懿宗做了哪些的荒唐事吧!

唐懿宗李漼,是唐朝最后一个以长子即位而且是最后一个在长安平安度过帝王生涯的皇帝。然而,懿宗在位15年,骄奢*逸侏儒俑,不思进取,宠信宦官,迎奉佛骨,面对内忧不知其危,遭遇外患不觉其难,把宣宗在位期间重新点燃起来的一点希望之光彻底熄灭了。

大中十四年(860),即懿宗即位的第二年,二月安葬了宣宗,十一月改元为咸通。使用这一年号,据说是因为宣宗所作的一首曲子中有海岳晏咸通的句子。懿宗改元时记得他的父皇,但君临天下以来的言行举止却几乎看不到宣宗的影子。咸通之政与大中之政相比也是相距遥遥,不可以道里计。《新唐书》的作者说懿宗是以昏庸相继,正是对他的综合评价。

沉湎游乐

懿宗在位期间,对宴会、乐舞和游玩的兴致远远高出国家政事,对上朝的热情明显不如饮酒作乐。懿宗在宫中,每日一小宴,三日一大宴,每个月在宫里总要大摆宴席十几次,奇珍异宝,花样繁多。除了饮酒,就是观看乐工优伶演出,他一天也不能不听音乐,就是外出到四周游幸,也会带上这些人。懿宗宫中供养的乐工有500人之多,只要他高兴,就会对这些人大加赏赐,动不动就是上千贯钱。他在宫中腻烦了,就随时到长安郊外的行宫别馆。由于他来去不定,行宫负责接待的官员随时都要备好食宿,音乐自然也不能缺少。那些需要陪同出行的亲王,也常常要备好坐骑,以备懿宗随时可能招呼他们外出,搞得大家苦不堪言。

《资治通鉴》中说,懿宗每次出行,宫廷内外的扈从多达十余万人,费用开支之大难以计算,这成为国家财政的一项沉重负担。对于懿宗的游宴无节,担任谏官的左拾遗刘蜕提出劝谏,希望皇上能够以国是为重,向天下展示出体恤边将、关怀臣民的姿态,减少娱乐。对此,他根本听不进去。咸通四年(863)二月,懿宗竟将高祖献陵以下到宣宗贞陵十六座帝陵统统拜了一遍。司马光说:拜十六陵,非一日可了。

唐朝皇帝陵墓坐落在关中渭北高原上,1986年春天,笔者因隋唐考古学课业随师门高谊乘坐专车考察关中唐帝十八陵(个别陵还没有到),还足足用了近两周,古时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还要带上众多的随从、祭祀物品,必定不是三两天可以来回的。游乐和歌舞,成为懿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在他的表率作用下,整个官场也都弥漫着穷奢极欲、醉生梦死的风气,晚唐著名诗人韦庄诗中有咸通时代物情奢的说法,他所咏瑶池宴罢归来醉,笑说君王在月宫,正是对这一世态最好的描绘。

任相不明

懿宗即位之初罢免了令狐绹,改任了白敏中。白敏中是前朝老臣,但在入朝时不慎摔伤,一直卧病在床无法办公。他三次上表请求辞职,懿宗都不批准。白敏中有病,正中下怀,懿宗可以借故不理朝政,和其他的宰相朝会讨论政事也是敷衍了事,他心思根本不在这里。所以有位担任右补阙的谏官王谱说:白敏中自正月卧病,已有四个月了。陛下虽然也和其他的宰相坐语,但未尝有到三刻(古代一昼夜为一百刻)的。这样,陛下那有闲暇和宰相讨论天下大事呢?这番话使懿宗很不舒服,竟把王谱贬出朝廷去任了个县令。负责行使封驳权力的给事中认为王谱是谏官,论事不应当贬斥,就按照唐朝的制度退回了这一命令,没有下发。懿宗就将此事交给宰相复议,那些宰相不顾国家体制,认为王谱不仅是对皇上劝谏,也涉及到宰相白敏中,竟然同意把王谱贬职。

懿宗在位期间,一共任用了21位宰相:令狐绹、白敏中、萧邺、夏侯孜、蒋伸、杜审权、杜悰、毕、杨收、曹确、高璩、萧寘、徐商、路岩、于琮、韦保衡、王铎、刘邺、赵隐、萧仿、崔彦昭。由于懿宗自己对政事兴致不高,宰相的事务性权力还是很大,本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问题是大多数宰相不是碌碌无为者,就是爱财如命、为人不堪之辈。像咸通初任宰相的杜悰,是德宗朝宰相杜佑之子、宪宗的驸马,本人并不具备实际才干,尸位素餐,人送外号秃角犀。咸通五年任相的路岩拉帮结派,招纳贿赂,奢肆不法,还把政事委托给亲信属下小吏边咸。

一个叫陈蟠叟的官员向懿宗报告说,如抄了边咸家,可佐助国家两年的军费,被懿宗痛斥了一番,从此更是无人敢言。路岩和稍后任相的驸马都尉韦保衡沆瀣一气,二人势动天下,当时人称他们为牛头阿旁,意思是像厉鬼一样阴恶可畏。懿宗朝的宰相贪污腐化相当严重,长安城中的居民把其中的曹确、杨收、徐商、路岩等几个宰相的姓名编了一首歌谣说:

确确无论事,钱财总被收。商人都不管,货赂(路)几时休?

懿宗朝的这些宰相,毫无大臣风范,更加重了唐王朝的统治危机。

不惜官赏

与宣宗爱惜官赏不轻易授人不同,懿宗对于官赏毫不在乎。他赏人官职、赐人钱财,常常是兴之所至、随心所欲。伶官李可及,善音律,尤能转喉为新声,音辞宛转曲折,听者忘倦,京师市井商贾屠夫像追星一般模仿他,呼为拍弹。懿宗爱女同昌公主死后,他谱写了《叹百年舞曲》,词语凄恻,闻者涕流,使皇帝的思念之情深受抚慰。懿宗因此很宠爱他,把他封为威卫将军。授以伶官朝廷官职,这是唐朝从没有的先例。

太宗时对工商杂色之流的任职做了严格限制,对这些人仅限于赏赐财物,从来不准超授官秩。文宗时想授予一个乐官王府率的职务,也因为遭到谏官的强烈反对而改授为地方州政府的长史。懿宗授予李可及朝廷官职,宰相也提出过意见,但是他根本不听。李可及的儿子娶妻,懿宗赐他二银樽酒,其实里面不是酒,而是金翠。另外,科举取士是唐朝以来最为士子看重的入仕之途,尤其是进士科在唐朝享有崇高的声誉,所以唐人有所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本来是每年春天由礼部负责考试选拔,懿宗的亲信则不需要参加礼部考试,直接以特敕赐及第的方式被授予进士出身。在殿试还没有像赵宋时期已经制度化的唐朝时期,这一做法显然是出于懿宗个人的爱憎。皇帝的敕书代替了礼部的金榜,君主成为赐进士及第者的座主,因为皇帝的恩崇而登龙门,所谓禁门就是龙门,圣主永为座主,在懿宗时期成为人们嘲讽的话题。

爱慕虚荣

懿宗是一个极端爱慕虚荣、好大喜功的皇帝,这从他尊号的数字之多就可以看出。尊号,就是为了表功名德,每逢皇帝加尊号,一定要举行隆重的仪式,要向全国颁布诏书,同时举行大赦。咸通三年正月群臣给懿宗上了睿文明圣孝德皇帝的尊号,但是他感觉还不满足,到咸通十二年正月,再上了12字的尊号:睿文英武明德至仁大圣广孝皇帝。唐朝的皇帝中,高祖、太宗都没有在活着的时候加尊号,此后皇帝上尊号基本上都是4字或者6字,有的达到8字或者10字。玄宗曾给自己加了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孝德证道皇帝14字的尊号,并给列祖列宗一律追加了尊号。

后来武宗也有14字尊号:仁圣文武章天成功神德明道大孝皇帝。肃宗时群臣加尊号乾元大圣光天文武孝感皇帝,但他在上元二年(761)九月二十一日下诏去掉了乾元大圣光天文武孝感10字的尊号,只称皇帝。后来宪宗的尊号也是10字:元和圣文神武法天应道皇帝。可以看出,懿宗的尊号字数几乎可以赶上玄宗和武宗,但是就政绩或者治国才干而言,不要说无法与玄宗同日而语,就是武宗他也比不上。

亲信公主

懿宗对待宗室亲属的态度,从对同昌公主的溺爱就可见出他与宣宗严格要求宗室的情况明显不同。同昌公主是他宠爱的飞天青玉佩郭淑妃所生,选韦保衡为驸马。公主下嫁之日,懿宗倾宫中珍玩以为资送,他还在京师的广化里赐给公主一处宅院,门窗均用杂宝装饰,井栏、药臼、槽柜等都是金银制作,连笊篱箕筐都是用金缕编织而成。床用水晶、玳瑁、琉璃等制作,床腿的支架雕饰也是金龟银鹿,其他如鹧鸪枕、翡翠匣、神丝绣被、玉如意、瑟瑟幙、纹布巾、火蚕绵、九玉钗等均来自异域。另外赐钱500万贯,其他的金银珠宝不计其数。同昌公主家有一种澄水帛,长约八九尺,似布又比布细,色亮透明,光可照人。夏日炎炎的时候将其挂在房子里,满座皆觉凉爽,暑气全无。

据说澄水帛中有龙涎,故能消暑。同昌公主用红琉璃盘,盛夜光珠,家里晚上光明如昼,驸马家里人晚上玩叶子戏,丝毫不受影响。公主出嫁的第二年,不幸染病,不治身亡。懿宗迁怒医官用药无效,将其中两人处死,还把他们满门都下到大牢。一时间朝野议论纷纷,宰相刘瞻希望谏官能上疏进谏,但谏官迫于皇帝的*威,无人敢于火上浇油、引祸上身。刘瞻无奈,只好自己上疏替医官辩护。果然,懿宗大怒,立即罢了刘瞻的相职,同时,还把与刘瞻关系密切的朝廷官员数人贬斥到岭南。

懿宗为公主举行了隆重的葬礼,陪葬用的衣服玩具,与生人无异,又用木料雕刻了数座殿堂,陪葬的陶俑和其他随葬品一应俱全,龙凤花木、人畜之众,不可胜计。发丧出葬长安东郊那天,懿宗与淑妃亲御延兴门送行并恸哭,又出内库各数尺高的咸通九年(868)刻印的《金刚经》卷子金骆驼、凤凰、麒麟,以为仪仗。场面宏大,京城士庶都停业观看,送葬的队伍长达20余里。懿宗又赐给送葬的役夫100斛酒和30头骆驼满驮二尺宽的大饼,作为饭食。懿宗不顾国家对待公主的礼制,随心所欲,对内忧外患则全然不放在心上,一个昏君的嘴脸暴露无遗。

崇佞佛教

武宗灭佛以后,佛教势力受到沉重打击。宣宗即位后,又陆续恢复了寺院。到懿宗时期,佛教势力又迅速发展起来。他本人沉溺其中,广建佛寺,大造佛像,布施钱财无数。在懿宗的倡导下,大规模的法会道场空前兴盛,长安佛寺中的经声佛号又开始响彻捧真身菩萨起来。佛经的大量需求刺激了印刷术的发达,现存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品之一就是咸通九年(868)刻印的《金刚经》卷子,今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现存国内最早的印刷品,也是佛家的陀罗尼经咒。从法门寺地宫发现的捧真身菩萨和银金花双轮十二环锡仗等,也是敕造于咸通年间的精美文物。懿宗崇佞佛教的高潮是继宪宗之后又一次举行了大规模的崇佛活动——法门寺迎奉佛骨。

咸通十四年(873)三月,懿宗安排迎奉佛骨的诏书一下,立即招致群臣的劝谏。大臣们一致的理由是此举劳民伤财,而且有宪宗迎奉佛骨之后暴死的前车之鉴,均认为此举不祥。懿宗对此充耳不闻,他对大臣们讲:朕能活着见到佛骨,就是死了也没有什么可以遗憾了!这次迎奉佛骨的规模,比起宪宗时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从京师到法门寺沿途之上,禁军和兵仗绵延数十里,场面之壮观,远远超出皇帝主持的祭天大典。

四月八日,佛骨舍利迎入京城,在宫中供奉三天后,懿宗允许送到京城的寺院让百姓瞻仰。虔诚的信众不惜点燃自己的手臂或者在头顶上燃香奉礼,富豪之家则举行法会,不惜花费巨资,他们甚至以水银为池,以金玉为树,招集高僧大德,又请来戏班子载歌载舞。宰相以下朝廷百官也竞相施舍金帛,数量相当可观。这次迎奉佛骨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直到僖宗即位后才把佛骨送归法门寺。

懿宗如此坚决地迎奉佛骨真身舍利,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为百姓祈福,实际上他是为给自己带来福气,是为了圣寿万春,也就是为自己祈求平安。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佛骨真身舍利并没有给这个倒行逆施的皇帝带来福荫。

佛骨迎入京师后的当年六月,懿宗又一次病重。七月十六日,懿宗就已经疾大渐,到了无力回天的地步。难怪旧时史家有人评价说:佛骨才入于应门,龙已泣于苍野。意思是说懿宗迎奉的佛骨刚刚进门,载着他灵柩的丧车就已伴着众人的哭泣到了墓地。

咸通十四年(873)七月十九日,41岁的懿宗在咸宁殿结束了他骄奢*逸的一生。第二年二月,被安葬在简陵(位于今陕西富平)。这时大唐帝国末世的挽歌已是隐约可闻了。

  

  

  

  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隆冬某天,皇宫内发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刚刚亲政不久的宋仁宗,被皇后郭氏不小心扇了个耳光。

  

  事情是这样的,在后宫,宋仁宗宠幸尚美人、杨美人,对自己年轻的皇后郭氏反而十分冷淡。尚、杨得宠于皇帝,颇娇纵,而郭皇后遭受冷遇,颇妒恨,两者相遇,常常不快。这天,尚美人又当着宋仁宗的面,对郭皇后盛气凌人,恶语相加,郭皇后忍无可忍,对着尚美人的脸颊扇过去一耳光,宋仁宗赶快用自己的身体挡在了美人之前,郭皇后的耳光没沾到美人的脸,却扇在了皇帝的脖子上,还留下了“爪痕”。

  

  其实,内宫争宠、打架斗殴的事在历朝历代并不鲜见,人家亲姊妹同一屋檐下还会争长论短呢,这是人之常情。按说,后宫的事,不过是皇帝的家事,作为家长的皇帝既然亲眼目睹,皇后的耳光又是无心之举,那么批评教育几句,或者各把五十大板,事情也就过去了。但是,这件家事后来却被宋仁宗无限放大至国事的高度,拿到朝堂上来作为政治问题处理,并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政治博弈,而这场博弈中的人,既包括位高权重的皇帝宋仁宗、宰相吕夷简,也包括宦官阎文应,还包括位身微言轻的谏官范仲淹、孙祖德等。那么,这些形形色色的人,到底想要在这场博弈中得到什么呢?

  

  先说皇帝宋仁宗。《宋史后妃上》载:“初,帝宠张美人,欲以为后,章献太后难之。后既立,而颇见疏。其后尚美人、杨美人俱幸,数与后忿争。一日,尚氏于上前有侵后语,后不胜忿,批其颊,上自起救之,误批上颈,上大怒。入内都知阎文应因与上谋废后,且劝帝以爪痕示执政。上以示吕夷简,且告之故,夷简亦以前罢相怨后,乃曰:‘古亦有之’。后遂废。诏封为净妃、玉京冲妙仙师,赐名清悟,居长乐宫。”

  

  这段史料说明几个问题,一是郭氏之所以能当上皇后,是宋仁宗母命难违,被逼无奈的结果;二是郭皇后作为众妃嫔之主、帅六宫之人,却常常被妃嫔们欺侮,唯一可能的原因是皇帝的默许或怂恿,说明他有虐后之心;三是仅仅因为几句口角、一个耳光就轻言废后,可以看出宋仁宗废后的图谋由来已久。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说白了都是宋仁宗母亲章献刘太后惹的祸。宋真宗临终前传位于宋仁宗,但当时他才十三四岁,只好暂时安排刘太后摄政,“真宗崩,遗诏尊后为皇太后,军国重事,权取处分”(《宋史后妃上》)。然而,刘太后一垂帘就是漫长的十一年,这十一年间,宋仁宗由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逐渐成长为有自己思想和主见的青年。不过,虽有主见,但不能作主,他想做的,太后说不是时候,他想玩的,太后横加阻拦,他明明已经长大成人,而且朝廷内外还政于他的呼声还一再高涨,但刘太后始终把他晾在一旁,有权不能用,有气不能使,有想法没办法。更让他恼火的是,那些由刘太后一手提拔起来的大小官员,均俯首听命于太后,对自己这个皇帝貌似尊敬实则敷衍,处处掣肘,备受冷落,宋仁宗便对母亲产生了一种抵触情绪,年龄愈大愈浓烈。

  

  明道二年初,刘太后终于还政于宋仁宗,不久驾鹤西归。刘太后一旦去世,宋仁宗那颗久久压抑的心终于得以舒展,这种变化从南京(今河南商丘市)留守推官石介的话中可以窥见端倪:“倡优日戏上前,妇人朋*宫内,饮酒无时节,钟鼓连昼夜”,宋仁宗象脱缰的马儿,在欲望的草原上纵横驰骋,日日买醉,夜夜笙歌,一抒多年郁积于心的阴霾。同时,宋仁宗从亲政第一天开始,就在着手剪除刘太后的势力,“太后崩……帝始与夷简谋,以张耆、夏竦皆太后所任用者也,悉罢之”(《宋史吕夷简传》)。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宋仁宗通过把刘太后当年重用的朝廷大臣降职、罢免,来实现自己“去刘化”目的。

  

  郭皇后几乎是不知不觉就撞到了枪口上。刘太后在世时,郭皇后倚仗自己是刘太后的人,独霸后宫,悍妒非常,让宋仁宗非常厌恶,而又无可奈何。但是,如今已经进入宋仁宗时代,还以刘太后时代的态度来待人接物,这是郭皇后不能与时俱进,以至于一点家庭小事,便惹得宋仁宗大怒,把小事变成了大事,把家事变成了国事,最后以被废除皇后身份了结。不过,话又说回来,郭皇后与时俱进又如何呢?能改变被废除的命运吗?不一定。因为从宋仁宗来说,废除郭皇后,是他一系列“去刘化”构想的必然环节,吵架不过是个由头,郭皇后即使这次不废,下次也会因为其他原因被废的。

    

  宰相吕夷简主张并推动废除郭皇后的目的是什么呢?这是因为郭、吕之间曾有过节。刘太后去世后,宋仁宗与宰相吕夷简商量罢免枢密使张耆、枢密副使夏竦等人,理由是他们依附刘太后。议完后,宋仁宗闲谈中告诉了郭皇后,郭皇后却说:“夷简独不附太后邪?但多机巧、善应变耳”(《宋史吕夷简传》)。这句话击中了宋仁宗的软肋,吕夷简随即也被罢免,好在当时宋仁宗身边没有比对吕夷简更信任的人,于是,年内又让他复相了。吕夷简通过入内都知阎文应了解到郭皇后从中作梗,便怀恨在心,宋仁宗同他商量的时候,他毫不犹豫以‘古亦有之’为由,直接促成宋仁宗下定了废后的决心。因此,吕夷简主张废后的动机是公报私仇。

  

  而阎文应作为太监头子,天天围着皇帝转,绝对是以皇帝的好恶为好恶,以皇帝的喜欢为喜欢,极尽巴结之能事的。郭皇后误伤了皇帝,皇帝又讨厌郭皇后,他就顺着皇帝的思路,建议皇帝废后,“且劝帝以爪痕示执政”,出主意、想办法,为皇帝废后找理由。实际上,这种行为乃官场惯技,无非是捞取政治资本,即所谓“踩着同志的肩膀向上爬”是也,皇帝满意了,自然更加信任自己,更加抬举自己,自然一手遮天、飞黄腾达,太监也要奔前程嘛。所以,阎为应在废后中寻求的是皇帝的宠幸,打的是自己的如意算盘。

  

  皇帝把家事拿到朝堂之上讨论,说明这是国家大事,既然吕夷简、阎文应们充当了“倒后派”,为皇帝废后推波助澜,自然就有一班以天下为己任的官员参与其中,充当“挺后派”,据理力争。于是,御史中丞孔道辅、谏官范仲淹、孙祖德等十余人,长跪于宫殿门外,大声呼号,请求皇帝接见,极言“后无过,不可废。”然而,宋仁宗要“去刘化”,郭皇后是必须牺牲的棋子,不会以御史谏官们几句话说变就变的。郭皇后最终被废,伴着长乐宫的青灯古佛,度过了她的悲切孤寂的最后日子,2年后,因病而逝,年仅24岁。谏官们因言获罪,纷纷降职被贬,孔道辅出知泰州(今江苏泰州市),范仲淹出知睦州(今浙江建德市),孙祖德等罚俸半年。尚、杨二美人在之后也没过几天风光日子,在朝臣们的一再批评下,宋仁宗不得不把她们遣送出宫,作为废后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的缓冲。

  

  然而,孔道辅、范仲淹们为什么要冒着巨大风险去蹚这趟浑水呢?原因是这些习孔孟之道出身的官员,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之下,练就了一身固执而坚韧士大夫品格,把维护国家和皇权利益作为毕生理想,他们认为错误的,坚决反对,他们认为正确的,始终坚持,哪怕连连贬官甚至牺牲自我也在所不惜,“宁鸣而,不默而生”(范仲淹语),这是他们义无反顾的誓言,对于他们来说,这就是真理。他们反对废后,追求的是他们所坚持的真理。

  

  当皇后不小心扇了皇帝的耳光以后,每一个人都怀着各自的心思,扮演着各自的角色,推动着这一事件的发展,殚精竭虑地寻找着属于自己的东西,从而使这一事件超出了事件本身,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这,就是政治。但让人叹息的是,在整个事件中,无论郭皇后也好,尚、杨二美人也好,都成了利益角逐的道具,都是一只沉默的羔羊,最终都不可逆转地沦为了政治的牺牲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6546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6
下一篇2023-1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