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情之花原名多洛雷斯·伊巴露丽,下面是比较详细的介绍:
多洛雷斯·伊巴露丽,西班牙工人阶级的领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著名活动家。1920年参与创立西班牙***,1930年任西共中央委员,1932年任西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42年接替何塞·迪亚士任西共总书记,同年被选为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成员,1960年起任西共主席至今。
伊巴露丽1895年12月9日出生在比斯开省加利亚泵尔镇一个矿工的家庭,少年时曾当过女仆。正象她自己说的,她是"矿工的女儿,矿工的妻子,矿工的姐妹"。20岁时,她与西斯陶船厂的工人胡里安·路易斯结了婚,并同她丈夫一起加入了索莫罗斯特罗市的社会主义组织。从这时起,她就以"西番莲"(英译是"热情的",中文译为"热情之花")的笔名为工人出版物写文章,宣传社会主义。
为了更好地动员、领导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为把封建专制统治下的西班牙改造成一个民主、进步的社会,1920年4月15日,社会主义青年联盟在马德里人民之家召开会议,讨论决定改组青年联盟为***,青联的报纸《复兴报》改称《***人报》,成为党的第一份机关报。伊巴露丽参与了党的创建工作,同索莫罗斯特罗的"社会主义小组"一起加入了新成立的党。1921年3月,她还出席了西共的第一次代表大会。
党诞生后,处于地下状态,它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团结工人阶级和所有劳动群众,为了争取民主自由权利和社会主义而斗争。当时,伊巴露丽担任了一些***报纸的编辑,积极地宣传党的这一任务,在群众中进行鼓动。她还是比斯开地区党的委员会成员。她在党内十分活跃,影响逐渐扩大,1930年在党的第一次全国会议上被选为党中央委员。
这一期间,西班牙的国内矛盾日益激化,西班牙各阶层人民同君主专制政权展开了激烈搏斗,赶走了西班牙的君主,于1931年4月14日宣告成立共和国,首都马德里邮局大厦和"雅典内奥"俱乐部顶上升起了共和国旗帜。人数不满8百的***也摆脱了11年来在地下或半地下状态下艰苦奋斗、饱受摧残的局面。1932年,党的历史出现了"伟大转折"。这年的3月17日,西共在"红色的"塞维利亚举行了第四次代表大会,伊巴露丽出席了大会,并参与主持了会议。协助党的其他***一起,纠正了妨碍党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党脱离群众的教条主义方针,使党进一步得到巩固,扩大其在劳动群众中的影响。在这次大会上,伊巴露丽的形象第一次为全国所知。她被选为西共政治局委员和书记处主管妇女工作的书记。同年,她去莫斯科,出席了共产国际执委会第十三次扩大会议,并在会上发了言。
1934年,西班牙人民奋起对日益猖獗的法西斯分子的活动进行斗争,国内组织了妇女反战反法西斯西班牙委员会(10月起义后被取缔)。***直接领导9直2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1937年了这一组织。8月,伊巴露丽率领了它的代表团去巴黎出席了"世界妇女反战反法西斯大会",向各国妇女介绍了西班牙妇女的斗争情况。
同年10月,为了阻止法西斯主义在国内的发展,西班牙许多地区的劳动大众在***、社会党和无政府主义者的联合领导下,发动了总罢工和起义。在阿斯图里亚斯,英勇的人民团结一致,掌握了武装,使工农政权的旗帜在那里飘扬了15天。这场斗争扩大了西共的影响。伊巴露丽在斗争中以她那热情洋溢的演说闻名全国,"热情之花"的名字为工人阶级和劳动大众所熟知、所喜爱,伊巴露丽成了广大工人敬仰的***。在反动政府用高压手段血腥镇压了10月起义,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后,1935年为了争取各国工人对西班牙工人阶级的支持,伊巴露丽不顾艰险,徒步越过边境,到巴黎参加捍卫西班牙工人的集会,会后,又步行穿过边境,返回国内。同年共产国际召开七大,她被选为执委会候补委员。
1936年,在***的号召下,国内各左派力量于1月15日订立了人民阵线公约,确定了反法西斯民主革命的纲领,参加了2月16日的新议会选举,结果,人民阵线在议会获得多数,伊巴露丽也当选议员(次年还被多数派推选为副议长)。
国内法西斯势力并不甘心于选举中的失败,7月18日,他们在全国各城市发动了叛乱,西班牙进入了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36一1939年)。伊巴露丽作为西共的领导,在这场革命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她还同前来帮助的共产国际代表团保持着密切联系。"热情之花"的文章和演讲到处鼓舞、激励着革命人民的斗志。在马德里保卫战前夕,她在电台中的讲话中豪迈地宣告:"马德里将是法西斯主义的坟墓",这句话成了当时战斗中振奋人心的口号。由于反动势力的加强,革命人民在战争的第二年处境艰难,人民阵线中右翼的悲观情绪和投降竭力加剧了。为了阻止失败主义、投降主义倾向蔓延,伊巴露丽热情地劝告前线部队的政委们"坚守岗位",并领导了首都举行的反对投降主义者的示威游行。
由于国内外不利原因,叛军与意、德法西斯干涉军得逞了,坚持了32个月的共和国政府终于沦陷。为了避开法西斯的无情报复,并继续为西班牙的民主自由独立而斗争,伊巴露丽和其他西共领导、党员一起流亡国外。1939年3月,她先到法国,而后转到了苏联。沉痛的失败没有使她沮丧,在内战结束后一星期,她在总结这场战争时写道:"作为共产主义者,我们捍卫了自由和民主的传统,……在那些历史性时刻,***忠实于自己的革命原则,遵循人民的意志,支持了代表人民意志的政府;我们支持了共和国和民主,……民主共和国万岁!"
从此时起直到1977年,她一直流亡国外,继续领导着西共在国内进行反佛朗哥独裁统治的艰苦英勇的地下斗争。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西共中央发表了声明,号召西班牙人民实行全国团结,阻止与德国法西斯的联盟,阻止西班牙参战。伊巴露丽在苏联领导着党积极地为这一路线而斗争,试图把西班牙人民组成一个统一的反法西斯国内阵线。她还积极地投身于国际反法西斯运动。同年,西共总书记迪亚士病故,党授命伊巴露丽接任了总书记一职。此时她还参加了共产国际书记处的工作,担任了国际执委会主席团的成员。就在这——年,她的儿子、苏联英雄鲁宾(1920-1942)在斯大林格勒的激战中牺牲了。伊巴露丽忍住悲痛,更加坚强地领导着西共,进行着斗争。
1943年,共产国际宣布解散,伊巴露丽以执委会主席团成员的资格,签署了解散宣言。1945年法国解放后,她前往巴黎,并于当年参加了国际妇女大会,当选为世界民主妇女同盟副主席。1947年3月她在巴黎主持了西共中央委员会扩大会议,6月代表西共出席了法共的斯特拉斯堡代表大会。由于冷战的出现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形成,西方的反共逆流泛滥一时。当时法国查封、迫害了西共在那里的机构,于是她又与卡里略等西共***一起在1948年一1949年间移居布拉格,不时还到莫斯科居住,并出席了1952年苏共召开的十九大,以西共代表团团长的身份讲了话。
西法边界是在1951年重新开放后,西共利用这一有利条件,派遣许多党员回国工作。为了适应新的形势,使西共在国内的民主斗争中发挥重大作用,1954年9月,西共在布拉格召开了五大。伊巴露丽在会上作了题为《西共为西班牙的独立与民主、彻底改变西班牙人民的生活条件而斗争的纲领》的报告,指出党要9重4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1937年一1955年)为完成民主革命,扫除农村的封建残余,取消同美国缔结的侵略性条约,重建民主自由,改善人民生活条件和国家与教会的关系而斗争。这次大会制定了一个民主革命的新纲领,并再次选举伊巴露丽为总书记。
1956年2月,她出席了苏共二十大,在会上代表西共发言。
苏共二十大后,西共中央也在伊巴露丽主持下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8月全会(1956),圣地亚哥·卡里略作了反对个人崇拜的报告,伊巴露丽作了闭幕词。会议为以前的"铁托分子"平了反,进一步消除了教条主义的影响,加强了党的国内组织的权力,全会确认了党在6月声明中所宣布的路线:主张国内和解,加强各左派力量的团结,充分利用现有的合法权利,用和平的手段推翻佛朗哥政权。全会的意义在于;指出了一条西班牙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伊巴露丽在发言中强调了要重视接近社会党人、无政府主义者、天主教和法朗吉工会,特别指出,西班牙的天主教主义不再是"为反动派和封建主义服务的力量",要扩大国内的统一战线。
在全国高涨的工人运动和民主斗争浪潮中,西共于1960年1月在布拉格召开了第六次代表大会,再次明确提出了在民主发展的进程中向社会主义前进的路线,认为这一路线将使工人阶级能够在实行多党制的议会民主的基础上,行使权力并建设社会主义,同时强调了***的领导作用。伊巴露丽领导了大会的工作,并在会上被选为党的主席,;总书记一职由卡里略接替。西共的六大路线对国内的政治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流亡东欧期间,她还分别出席了1957年、1960年召开的世界***、工人党会议。1961年11月又出席了苏共二十二大。她还访问了许多社会主义国家,1956年和1959年曾两次来华访问。她还到过古巴。
在国际共运中,伊巴露丽主张各国***独立自主,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方针。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后,她领导下的西共加强了独立自主的立场,与欧洲一些***、特别是意大利***的关系日益密切,共同探索走向社会主义的新道路。"68年8月21日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当天,伊巴露丽与卡里略等西共大多数***正在克里米亚,她当即前往莫斯科,与苏共***举行两天会谈,同卡里路、隆哥、巴叶塔一起要求苏共对这一事件做出解释。以后她还公开对这一事件的发生表示遗憾。1974年10月.由她与卡里略为首的西共代表团同苏共代表团举行了会谈,会谈公报指出,双方的关系建立在"尊重平等和独立以及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基础上"。
佛朗哥死后,西班牙政局出现转折,西共于1976年4月在国内取得了合法地位,这受到国内大多数人的欢迎。次年5月13日,伊巴露丽也从苏联返回国内,结束了38年的国外生活。这位德高望重的共产主义老战士立即投身于国内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她在矿工集中的阿斯图里亚斯省参加了当年的选举,当选为众议员。在西共获得合法地位后召开的九大、十大、十一大上,她继续当选为党的主席,并同新一代党的***一起,努力维护党内团结,坚持反对党内分裂活动,谴责了外国党干涉西共的行为,义正辞严,旗帜鲜明地捍卫党的独立自主路线。
半个多世纪以来,伊巴露丽兢兢业业、不屈不挠地在西班牙工人运动和国际工人运动中奋斗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因而在西班牙***和劳动人民中享有崇高威望,在国际共运中赢得了尊敬。当年的"热情之花"如今已到耄耋之年,但她没有离开岗位,继续为西班牙人民争取社会主义而斗争着。
伊巴露丽不仅是西共的卓越领袖、国际共运的著名活动家,还是出色的宣传鼓动家。她写了许多著作、文章,并且是西共中央的西共历史编委会主席(1960年出版),她1963年写成的自传《唯一的道路》被译成几种文字出版。她还是《西班牙战争与革命》一书合著者之一。1984年出版了她的新著《热情之花回忆录》,1985年已出中译本。
多洛雷斯·伊巴露丽说过 It is better to die on your feet than to live on your knees(宁愿站着死,决不跪着生。)
西班牙的政体为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国王为国家元首与武装力量总司令,首相则是政府最高首脑,由议会多数党提名后由国王任命。行政权由政府掌握,立法权则由两院制的议会行使。
西班牙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行使立法权,审批财政预算,监督政府工作。立法权以众议院为主,参议院为地区代表院。议员由普选产生,任期4年。议会共有众议员350名,参议员266名。
本届议会于2016年7月组成,众议长安娜·玛利亚·帕斯托尔·胡利安,参议长皮奥·加西亚-埃斯库德罗·马克斯,两人均属于人民党。
西班牙实行多党制。主要政党有人民党、工人社会党、“我们能”党、公民党等。
(1)西班牙工人社会党:执政党。成立于1879年,现有党员约62万,1982至2011年间曾六度执政,2018年6月2日成功弹劾拉霍伊政府后再度执政。总书记佩德罗·桑切斯·佩雷斯–卡斯特洪。
(2)人民党:最大在野党。原名人民同盟,1977年创立,1989年易名为人民党。执行“中间改良主义”路线。现有党员约86万。该党成立后不久便在国家的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力量不断扩大。1996年5月首次上台执政。2000年3月蝉联执政。2011、2016年再次赢得大选。
(5)声音党:2013年成立,右翼政党,在2019年11月全国大选中赢得52个众议院席位,成为议会第三大党。党主席圣地亚哥·阿巴斯卡尔。
(3)“我们能”党:2014年1月成立,在2019年11月全国大选中赢得35个众议院席位,成为众议院第四大党。总书记是该党创始人巴勃罗·伊格莱西亚斯,注册党员约50万。
(4)公民党:2006年成立,原系加泰罗尼亚自治区地方性政党,在2019年11月全国大选中赢得10个众议院席位,成为议会第五大党。党主席阿尔伯特·里维拉,注册党员约3万。
是。
根据资料显示,西班牙首相是西班牙王国的政府首脑。按照惯例,议会大选后,即由西班牙国王召见多数党领袖,任命其为首相并授权组阁。首相从本党议员中提出阁员名单,请国王任命。国王同意任命,首相即可组织新一届内阁。
直布罗陀,欧洲伊比利亚半岛南端的城市和港口。位于伊比利亚半岛南端沿地中海沿岸的一狭窄半岛上,以一地峡与西班牙南部的直布罗陀区相连,濒临直布罗陀海峡。在直布罗陀海峡东端的北岸,扼大西洋和地中海交通咽喉,南对西班牙的北非属地休达市,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直布罗陀海峡长90公里,宽12公里至43公里,是大西洋和地中海之间唯一的海上通道。
直布罗陀半岛大部分是陡峭延绵的石灰岩山地,被称为直布罗陀岩峰。其南端有两块台地,一块稍高的台地由远古时代的海浪冲积而成,海拔约90米~125米,被称为风磨台地,直布罗陀城即位于此。较低的欧罗巴台地,海拔15米~30米。
属地中海气候,冬季平均温度为12℃~18℃,夏季为13℃~29℃。
经纬度:纬度:北纬36°07’ 经度:西经5°22’
电话区号:国家区号:+350(英国)
公元711年,北非的穆斯林在柏柏尔人塔里克带领下开始征服西班牙的壮举。他们从北非渡海北上,在西班牙海岸登陆,登陆地点就是现在的直布罗陀——Gibraltar。Gibraltar一词来自阿拉伯语“Jebel Tarik”,意思是“塔里克之山”。其中Gibraltar的前半部分“Gibral”取自阿拉伯语Jebel(山),后半部分“tar”取自穆斯林首领塔里克的名字——Tarik。当年的“塔里克之山”今天依然矗立在直布罗陀的海岸,其实它是一块伫立在海边的巨大岩石。
直布罗陀曾发现过尼安德特人化石,而之后则一直没有很多人类遗迹。
古时,直布罗陀是北非腓尼基人的聚居地,在公元前二世纪被罗马帝国征服。西罗马帝国灭亡后,部分哥特人和当地伊比利亚人和摩尔人(主要是腓尼基人后代)争夺此地。
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入侵伊比利亚半岛时从直布罗陀登陆,直布罗陀成为北非信奉伊斯兰教的摩尔人侵略欧洲的踏脚石。一部摩尔人在伊比利亚半岛南部(包括了直布罗陀半岛),成立了若干小国并接受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共存,在十一至十五世纪时西班牙和葡萄牙人抗击要统一信仰的北非穆斯林侵略时,和一部分混血和信奉伊斯兰但宽容基督教的欧洲摩尔人联手,驱逐侵略者。
1410年直布罗陀被西班牙人收复,1501年正式纳入西班牙版图。西班牙国势强盛后,西班牙对直布罗陀地区信奉伊斯兰教的摩尔人采取驱逐或强逼改宗的政策,而很多人即使改宗后仍被逼迁到北非的摩洛哥。
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二世无嗣,嘱由法国波旁王族继承西王位。1700年卡洛斯二世死后,法国王路易十四之孙菲力普被宣布为西国王。但卡洛斯二世的外甥、奥地利查理大公按哈布斯堡王族的血缘关系也要求继承王位。由此引震1701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英国和荷兰支持查理大公,其联军于1704年攻占直布罗陀,并建立军事要塞。1713年交战双方签订乌德勒支和约,承认了菲力普的西班牙国王地位,但作换条件,直布罗陀被割让给英国。
英占直布罗陀后,驱逐了原有的西班牙居民,从外地大量移民,不少意大利人和英国人也开始迁入,部分摩洛哥人也回流充实了当地人口。
1830年,直布罗陀正式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和主要海军基地。此后,直布罗陀的一切军政事务均由英国王室委派的总督统管。
1909年,英国在直布罗陀与西本土之间的中立地带修筑军事基地和机场并设栅栏,形成现今的边界。然而西班牙从未放弃收复直布罗陀的要求,一直声称拥有直布罗陀主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班牙加强了收复活动。
1961年,英国和西班牙就直布罗陀问题开始对话。
1964年,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员会认为“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宣言的条约适用于直布罗陀”,要求英西两国政府谈判解布罗陀争端。
1966年,联合国大会又通过决议,“加快直布罗陀非殖民化”。英国拒绝谈判,并推行直布罗陀“自治”。
1967年,英国在直布罗陀举行了归属问题的公民投票,当地大多数居民赞成直布罗陀继续归属英国。联大通过决议指出这次公民投票违背了联合国决议,再次敦促英西举行谈判。
1969年,直布罗陀议会通过新宪法 ,宣称直布罗陀是“ 是英国的一部分”,在“没有完全充分表达民意的公民投票的情况下,直布罗陀不应交给他国”。西班牙对此表示强烈不满,同年封锁边界,撤走在直工作的工人,中断与直的通讯和交通联系,禁止英国飞机飞越西领空,使直布罗陀成为孤岛。
1981年,英国授予直布罗陀居民完全的英国国籍,使西英争端更为复杂。
1982年,西班牙工人 社会 党执政后,英西双方采取一些改善关系的措施。1984年11月,英方首次表示同意谈判包括直布罗陀主权在内的各种问题。西班牙同意从1985年起完全开放直布罗陀边界。
1985年2月,西政府宣布开放直布罗陀边境及西本土与直布罗陀的陆海通道,英国则宣布给予西班牙人在直布罗陀工作、居住和购买房地产的权利,随后两国外交大臣在日内瓦举行会谈。英方强调它对直布罗陀拥有合法主权,有乌得勒支和约为凭,而且应尊重直布罗陀人的意愿。西班牙政府指出和约只规定直布罗陀的城堡、港口和防御工事等地面建筑物让与英,但未割让领土管辖权。在以后举行的有关直问题的谈判中,双方未能在直的归属问题上取得进展,但就其他一些问题达成了协议。
1987年12月,英西两国政府达成《关于共同使用直布罗陀机场的协议》。西班牙外交大臣认为这是西班牙恢复对直主权进程中迈出的重要一步。由于直布罗陀当局有不同意见,上述协议尚未实施。
1991年3月18日,英国撤走其驻扎在直布罗陀的最后一个营的陆军,正式将直布罗陀的防务移交由当地人组成的团队,从而结束了英国在这个地区长达287年的军事存在。
1993年,英国和西班牙外交大臣开始讨论直布罗陀的未来地位问题。
1997年1月和12月,西英两国外交大臣分别在马德里和伦敦举行了第10轮和第11轮关于直问题的会晤,西方提出了西英长期(不低于50年)共同享有直布罗陀主权的新方案,但被英方拒绝。此后,两国又就这一问题进行多次讨论,但一直未能消除分歧。同年6月,直当局向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提出将寻求从英国得到更多的自治权,享有类似海峡群岛与英国的特殊关系。
2000年4月,西英两国政府就直布罗陀问题达成一项协议,明确英政府是处理直涉外事务的惟一政府。
2001年11月,西英两国外交大臣举行正式会谈,双方同意今后达成一项涵盖有对外合作与主权等重大问题的全面协议,共同致力于让直享有更大的自治权,同时重申邀请直首席部长参与谈判。
2002年7月,英国初步表示同意西班牙提出的主权共享方案,谈判取得了一定进展。11月7日,英国属地直布罗陀就其主权归属问题举行了全民公决。99%以上的直居民反对英国与西班牙共享直布罗陀主权的计划。西英两国都明确表示对直公投结果不予承认。虽然这次公决的结果并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它表明,英西两国300年争执不下的直布罗陀主权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解决。从此西英有关谈判陷于停滞状态。
2005年12月8日,英国、西班牙和英属直布罗陀在英国肯特就直布罗陀归属问题进行新的磋商。这是直布罗陀 历史 上第一次以独立一方参加有关会谈。此前,英国和西班牙曾将直布罗陀方面纳入英国谈判一方参与谈判,但一直遭到直布罗陀的反对和抵制。
直布罗陀的归属问题迄今没有解决。
直布罗陀作为英国的海外领地,最高元首为英国女王伊莉沙白二世。由英国王室委派总督兼驻军司令代其在当地履行职务,负责涉外事务、防务和治安。英国负责直布罗陀的国防、外交、以及维持治安和财政稳定。
总督不直接参与直布罗陀的管理,是形式上的政府首脑,主要职权为任命政府各主要官员和负责治安,也负责督导皇家直布罗陀警察。下设直布罗陀委员会。总督任该委员会主席,成员由包括首席部长在内的5名部长和4名前政府官员组成。部长会议主管内务,担任政府职能,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由首席部长,工贸部长,教育、残疾人、青年和消费事务部长,内政部长, 旅游 、贸易和港口部长, 社会 事务部长、就业、培训、建筑和劳动部长以及环境和卫生部长组成。直布罗陀首席部长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
直布罗陀议会称为代表大会,是一个由议长、2名前政府官员和15名在大选中产生的代表组成的立法机构。总部位于约翰·麦金托什广场。议会由选民直选产生。议长由总督任命。在大选中获得多数票的政党最多只能拥有8个席位。代表大会除防务和外交外拥有广泛的权力。
由于直布罗陀面积细小,议会没有把直布罗陀分为独立选区。所有议员都代表直布罗陀全体人民。在通过大选产生的15个议席中。
司法系统包括上诉法院、最高法院、初审法院和地方法院。
英军主导直布罗陀的经济,海军船坞制造大量经济活动。但过去二十年,英军对直布罗陀经济的影响力急剧减少。
直布罗陀的经济以服务性行业为主。其中以金融和 旅游 业为最重要,不少英国银行和国际银行在当地设有办事处,直布罗陀已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当地不设利得税等税收,这吸引不少书本生产商和网上 游戏 商前来直布罗陀。
主要出口市场分别为:法国(194)、西班牙(141%)、土库曼(121%)、瑞士(117%)、德国(101%)、英国(91%)和希腊(68%)。进口主要来自:西班牙(199%)、俄罗斯(184%)和英国(108%)。
直缺乏自然资源。经济主要依赖对欧盟国家的贸易。主要进口石油产品、食品和制成品,转口石油产品、制成品和烟酒;主要贸易伙伴是英国,其次为西班牙、日本和荷兰。
对5~15岁少年儿童实行义务教育。11所公立小学和2所中学,在校学生4988人、教职员309人;另有1所技校及一所特殊教育学校。有2家医院,244个床位。共有6种报刊,其中种日报和5种周报。直布罗陀电台用英、西两种语言播出节目。电视台全天播放英语节目。
每天有航班来往马德里及伦敦格域机场。
直布罗陀机场设于与西班牙的边界旁,基于地理上的限制,其跑道长度很短,只能供中小型飞机升降(如波音737、空中客车A320等),直布罗陀唯一过境道路须通过跑道路面,故每当有航班升降时,铁路型的道口栏杆便落下封闭道路让飞机安全通过,禁止车辆通行。故这是世界上仅有的跑道平交道(有时充当一条公路,有时又成为一条跑道。)。
有渡轮前往北非摩洛哥的丹吉尔市,航程约80分钟。
直布罗陀没有铁道接驳,旅客一般须步行过境到西班牙的利尼亚乘搭地区巴士前往阿尔赫西拉斯市,再转乘西班牙国铁火车。
直布罗陀为英国属地,早期道路行驶方向为靠左行驶。1929年起为了方便往来,与西班牙道路系统整合,改为靠右行驶。
直布罗陀市内设有数条巴士线,并设有观光性质的10号红色双层巴士线前往市中心,车资可用欧元或英镑缴付。
市内有长途巴士站,但班次不多,旅客一般会搭乘西班牙利尼亚的长途巴士站前往其他地方。
这是发生在1981年2月23日西班牙的一场军变未遂事件。1975年西班牙的军事独裁统治随着弗朗哥的去世而终结,国王胡安·卡洛斯重新坐上了王位,但人们期望已久的新生活由并没有很快到来。1981年2月23日下午6时许,西班牙众议院正在对首相候选人进行投票表决,这时约200名荷枪实弹的民防军官兵包围了议会大厦,包括全体阁员和各党主要***在内的300多名众议员全部被扣为人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