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滕州地区过年的习俗资料,越详细越好

求滕州地区过年的习俗资料,越详细越好,第1张

  1/滕州民俗

  春 节

  子时,焚香楮放鞭炮,阉家祭祖先。拜尊长。赏压岁钱。同族年青人结伴而行,由近及远,依序拜年。早饭吃扁食,尚素馅,谐“素静”。意祝家庭和睦平安。扁食内包麸皮、硬币,戏卜“福”、“财”属谁。以博亲欢、饭后,妯娌们成群结队,走街串巷拜新年。初三中午,焚香于庭,祭神祀祖,全家团聚同酌,谓之“圆年”。初五,再吃扁食,称之”捏嘴”。教幼童,不骂人不妄语,尊长敬老逾青年,少说多做,勤业为先。初七为火日,循古俗,煮菜为餐。旧俗敬火神,庄户人开怀畅饮,锣鼓喧天。初八为谷日,吃豆腐,谐意“都熟”,祈祷丰年。初九为果日,吃鲤鱼,盼“利余”,亦为祈年。东部山乡果农尤为重视,至今依然。

  春节,各行歇业,机关放假三日,各剧场、商店照常营业。初三,各单位照常上班,循古俗,放鞭炮,声响连天。

  2/首先从做年货开始说起吧:

  做年货:

  除了上街打年货外,我们那里大年三十前三到五天,家家户户就开始自制年货了,像磨豆腐(一般是做成水豆腐、油豆腐、“让豆腐”等等豆腐系列)、煎油果(就是类似街上卖的那种糯米油饼)、打糍粑等等,这些基本都是不太能守的食品。像腊肉、水酒等这些东西,早在过年前一两个月就做完了。

  除夕:

  大年三十,应该算是全家最忙的了。早饭后,父母就开始杀鸡宰鸭准备年饭,小成员们搞卫生、贴春联、贴年画。

  中午吃饭前,家里的男成员们(男人不在的,女主人代替)提着供品到祖宗坟上去祭拜,祖宗为上,年饭也得让他们先吃啊!扫墓回来后,家里的女成员也基本把年饭都准备好了,放完鞭炮后,一家人就开始吃团圆饭。团圆饭是在中午,所以叫年饭,而不是“年夜饭”。

  初一:

  新年第一天,做的很多事情,都得有讲究。按老一辈的说法,初一是否喜气祥和,预示着新的一年是否顺顺利利。

  初一要“驱寒”(音译,还有“出行”的音译,实际的书面语言,本人至今不确定),这恐怕是我们那里特有的风俗。“驱寒”,也就是凌晨燃放鞭炮,迎接新年,不过有很多讲究。一、时间不能选在凌晨0点,不能选在天完全亮或早饭后,而是在天麻麻亮,大概在凌晨4-6点之间;二、“驱寒”的一般只能是男成员,而且起来驱寒的要自己醒来,而不是被叫醒的;三、驱寒的鞭炮一定得够长(越长表示鸿运越长久)、一挂鞭炮得一次性放完(鞭炮一气呵成放完,表示新年诸事顺利);四、“驱寒”放完的鞭炮不能让小孩捡,也不能在吃晚饭前清扫。等等这些,让“驱寒”变得尤为重要和神圣。所以,如果哪家过的不如意、不顺利,老一辈的还时常会蹦出句:“看来是初一没有‘驱好寒’啊”。

  早饭也有讲究,一般吃的是大年三十的剩饭(这表示“年年有余”)、面条或粉条(表示祝老人长寿、全家鸿运长久)

  初一要讲究祥和与吉利,所以说话有忌讳,不能带“死”字,,也不能骂人吵架。

  其实这些N多的老“讲究”,都是祖辈遗留下来的习俗,有些迷信有些愚昧,但除了那些在后辈人无法接受的规矩,仍然不会有人刻意去改变它、去打破它,就像过生日吹蜡烛许愿一样,都是祈祷自己和家人在来年平平安安、顺顺利利,祈祷全家来年有好的收入,遵循一下老规矩也无妨。

  拜年:

  在我们家乡,拜年算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和任务,占据了“过年”时间这个绝大部分。亲戚多的,基本要从初一开始,到元宵节,都得是走家串户的拜年的过程中。

  “初一崽,初二郎”,初一一般是向爷爷奶奶、叔伯邻居拜年的,初二开始就是去外婆、舅舅姨姑家拜年了,而且通常是一家得吃一餐饭,碰到晚上的还得夜宿,所以亲戚多,地点分布又广的,拜年花的时间就特别长。要说明的是,出去拜年的一般是男主人带小孩,女主人得在家接待来拜年的客人。等所有亲戚都来拜完了,女主人就可以叫上自己的姐妹一起回娘家拜年了。

  娱乐活动:

  过年时期,乡亲们最富有的就是时间,自娱自乐的活动也很多。老年人自发组织的戏班子搭起了戏台自演自唱;年轻后生的舞龙队挨家串户拜年贺喜;小青年们组织的村镇篮球赛也是精彩纷呈;村村放起了各色孔明灯……等等等等,全民参与、老少同乐,其趣融融!

  尤其是放孔明灯,这应该算是我这一辈从小到大,感触最深的过年娱乐活动了。在每个村组,一般是几个大人组织,为小孩们做好孔明灯,几个“孩子王”便组织小孩们拿几个器具,挨家挨户的“凑油”,一路唱着童谣:“凑油放风灯,养猪三百斤,凑油放一放,养猪壮又壮”。每个人都希望新年有好收成,也便不在乎那点“油”了!小孩们提着“凑”来的油,淋在绑在孔明灯的布条上,点上火,孔明灯就腾空而起了。在组织者的一声令下,孩子们就朝着跟着孔明灯追去,孔明灯飞的不远的,基本能被孩子们追到,再拿回来重放,捡到孔明灯的就走在最前头,被其他小孩簇拥着,享受着“英雄级”的待遇。所以每个人追起孔明灯来,也特别卖力。也有飞的很远的,追不到了,大家就放弃,要是落在其他村组,免不了一场纷争,最后还得双方的大人来协调。直到元宵夜,所有的孔明灯都必须放出去,这项活动也便宣告结束。

  随着现在的后辈们与外界社会接触的增多,家乡的N多风俗都有所改变。大年三十晚的夜空中,燃放着越来越多、越来越绚烂的烟花;除夕夜,有人家开始学着煮饺子、吃馄饨;凌晨0点,开始有人家放鞭炮,真正意义上地“辞旧迎新”;拜年不再是耗尽大半个月的时间,串过主要几个亲戚家的门就算结束了;等等……

  但更多现代文化的出现,也让该保留的给遗丢了。越来越多的大人围在了麻将桌前,没人再对戏班、对舞龙舞狮有兴趣;越来越多的小孩守在了电视机旁,看动画片和肥皂剧也似乎比追孔明灯来的舒适一些;初一扯皮打架的随处可见,没人管那么多的忌讳……

  风俗在变,人文在变,但是只要身边的亲人那份热情不变、家的温馨气氛不变,每年盼望回家过年的心情依然不会变。

  春节初一至十五 山东各地年俗

  正月初一

  严格地说,春节是从初一零点开始的。家长首先起床发纸,开门前先放一挂火鞭(据说怕直接开门遇到神),然后才能说话。其他人陆续起床。起床后妇女忙着煮饺子,男人在家长的带领下进行祭拜。招远旧时的祭拜顺序是一拜天地、二拜王母娘娘、三拜灶王、四拜财神、五拜老祖,

  现在一般只拜老祖。

  〔吃〕

  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煮饺子时,要燃放鞭炮。为了驱除邪恶、求吉利,有的地方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饭后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在有余头。水饺煮好后,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一碗敬灶君。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两碗,意在希望人多兴旺。吃饺子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吃到红枣,意味着新的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劳致富;吃到栗子,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长命百岁;吃到钱,就能发财。不管谁吃到其中的哪一种,大家都衷心地祝贺。

  〔拜年〕

  春节拜年的习俗由来已久,至今不衰。首先进行家拜,一家人中,晚辈给长辈拜年,平辈之间互相拜年;而后进行近拜,就是给没出五服的长辈拜年;最后是远拜,给出了五服的长辈和亲朋好友拜年。

  旧时拜年要叩头,现在一般只是问好。商人拜年,除了问好外,还要互相恭喜发财。晚辈向长辈拜年时,长辈要给“压岁钱”。新媳妇给公婆拜年,公婆要给相当数量的“压岁钱”。郓城等地有“春节五更乞长”的习俗。

  〔吉利话〕

  春节要讲吉利话是山东民俗的重要特点之一。每到年前,父母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诫子女,说话千万不要“走火”。即使遇到不顺利的事,也要说吉利话。胶东民间最忌讳的两件事,一是打碎了东西,绝对不能说话,要一声不响地把打碎的东西收拾干净,赶快把它扔到井里,路上即使遇到熟人,也不说话。据说这样就可以消灾;二是初一早晨煮饺子,非得煮破几个不可,但不能说破了,也不能说“堆锅里了”,而要说“挣了”。意在挣钱发财。商人之家对此最为讲究,而且有意进行对话,问好了没有?答曰好了;又问挣了没有,答曰挣了。如此这般,大吉大利。

  〔家畜〕

  鲁西南地区初一早上不能把鸡、鸭、鹅等放出来,有的圈一天,至少也要圈半天。据说是怕它们弄脏了年,搅乱了年(因为鞭炮齐鸣,会把家禽惊得到处乱飞),其他如牛、马、狗、猫等家畜动物,都得到优待。即墨在初一早晨,用隔年饭喂鸡,据说鸡吃一粒米,就能下一个蛋;把各种食品端给狗吃,据说狗先吃的东西,必定丰收。

  〔送家堂〕

  莱芜等地有初一下午送家堂的习俗。人们上坟、烧纸、鸣炮、叩头,将祖宗送回坟茔、回家以后,把家谱收起来,春节祭祖仪式遂告结束。但是,有的地区是初二送家堂,还有的地区是在初三送家堂,各地不一。

  〔忌讳〕

  初一忌讳很多,各地大同小异。莒南忌推磨(年前封磨,直到初五才准用磨),忌挑水,忌扫地,忌打人骂人。临沂则忌动针线,忌包饺子,忌吃荤,忌捣蒜。沂源初一晚上忌点灯,据说点了灯,老鼠就会泛滥成灾。

  正月初二

  胶东地区于初二日落后送年,送年时要摆供品,焚香烧纸,鸣放鞭炮。有的在大街上摆上供桌,接连不断地鸣放鞭炮,十分热闹。有的地区于初三下午送年。

  临清有初二祭财神的习俗。商人之家都供着财神的牌位,桌上摆着“钱龙”和“枣山”。祭祀时,烧香叩头,街坊邻居也带着香纸,到商人家祭财神,祝贺生意兴隆,主人则以酒肴招待,表示感谢。

  串亲是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胶东东部和莱芜等地于初二到岳父家串亲,未婚的青年男女可以代替父母去看望外祖父和外祖母。即墨于初三或初四给岳父母拜年,但初五不能去。俗话说:“拜四不拜五,拜五死丈母”。莱西串亲的顺序是“先看姑,后看舅,岳父岳母在后头”。

  岳父母家对姑爷、特别是新婚姑爷要盛情招待。莱芜等地的酒席上除了鸡、鱼、肉、蛋外,一般都要摆“四顶四”,就是四个果碟、四个炒碟、四个小碗、四个大碗和四个大盘。陪客的人要轮流给姑爷敬酒。

  胶东的新媳妇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串亲,叫做“扎根”。据说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扎下,不会有离婚和早年丧偶之事。扎根时,外祖父、舅舅、姨妈等都要送给新媳妇压岁钱。鲁西南的新婚夫妇串亲一般都在双日,意为成双成对,大吉大利。

  旧时,临清在正月十五以前一般不串亲,俗话说:“七不走,八不挪,九走死婆婆,拐弯死老天。”初七、初八、初九不能串亲,初十尚可,拐弯是指初十以后,直到十五,更不能串亲。过了十五之后,才能串亲。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山东的一些地方称为“五马日”,并以这一天的阴晴来占当年骡马的吉凶,说这一天万里晴空则骡马兴旺。

  这天又称“破五”,有些地区在初五之前妇女不能出门串亲,也不准动刀尺做针线,还不准生米、生面和生菜下锅,过了这天则不再忌讳。临清一带的“破五”,以家族为单位举行送家堂的仪式。沂南也在这天撤家堂轴子,有的还吃炸糕,扫院子,据说这天扫院子不招蚂蚁。

  临沂等地妇女这天不出门、不梳头、不动针线,据说动了针线会招蝎子、蚰蜒。

  这天普遍中午吃水饺,也可以吃面条,有“初五吃顿面,一亩打一石”的说法。

  旧时,初五有送穷的习俗,或称“送穷媳妇”,茌平称为“五穷”,忌拜年,放鞭放炮谓之“赶五穷”。单县这天通行送瘟神,为了消除病患,家家户户都到村头或十字路口送瘟神。一大早就焚香烧纸,祈求瘟神远走高飞,让一家人康泰平安。

  许多商家称初五为财神生日,黄县等地或称“路头日”,这天开门营业为开市大吉。人们鸣放鞭炮,祭祀财神,吃象征元宝的水饺,希望生意兴隆,财源茂盛。这天的水饺像初一一样,也要故意下破几个,掌柜的在厨房外高声问道:“伙计,元宝挣了没有?”伙计则高声回答:“挣了!”以此来图个吉利。这天最忌讳说“赔”、“散”之类的话,吃大蒜不许吃蒜瓣,蒜泥要称“义合菜”,免得犯忌。

  正月初七

  正月初七为人日,唐代称为“人胜节”。据说人日主人丁兴旺和人身健康。黄县、招远等地按初七、十七、二十七分为“小人七”、“大人七”、“老人七”,中午吃面条以祝人们健康长寿。

  有的地方人日还有祀神的活动。沂南在这天推磨压碾,送天地神,邹县祭祀火神祝融,举烛同社必至,谓之“守驾”。单县、郓城这天送火神。

  人日这天,临清、济南等地忌讳妇女做针线。据说:“人日做针线,专扎婆婆眼。”单县早晨吃饺子,现包现吃,叫做“捏老鼠嘴”,晚上不能点灯,据说是让老鼠娶媳妇,不要危害百姓。

  正月初八

  正月初八为谷日。鲁南地区又称此日为“转八日”,简称“转八”。这天沂水家家户户吃面条,取“擀面轴子转一转,一亩地里打一石”之意,祝愿新的一年谷物丰收。沂南则完全相反,转八日是忌转的,纺车、碾磨等所有能转的工具,这天都要停转。博兴等地以谷日阴晴占丰歉。有的地方则谓八日晴,宜谷。

  正月初十

  正月初十,传说是石头生日。这天不准搬动石头,也不准搬动碾、磨、石臼、捶布石等石制器物,恐怕因此伤害了当年的庄稼。

  昌潍地区有的在这天焚香烧纸祭拜石头神。鄄城有抬石头神的习俗。郓城也有类似习俗。邹县等地十日作脯,谓之“纳福”。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灯节。

  民间传说,元宵节的灯光,是吉祥之光,能驱妖避邪除百病。所以人们往往端着灯互相照照脸庞,还要照一照屋内屋外的各个角落。

  山东花灯的种类繁多,各有特色。面灯和萝卜灯的农家气息比较浓厚,而彩灯的都市特点比较突出。旧时,胶东、鲁中和鲁西南地区习惯用豆面和玉米面做成十二生肖灯,做工细致、形象逼真。十二生肖灯的寓意在于消除病灾,使人丁兴旺。此外还有代表十二个月的月灯。月灯的寓意在于祈祷该月收获的农作物、水果和蔬菜取得丰收。面灯一般摆在床头、窗台、门砧和桌子上。

  滕州一带的萝卜灯别具一格。过去,德州举行灯会,彩灯的花样繁多,有内容连贯的套灯,有形态各异的散灯,有端庄华丽的牌坊灯,还有变幻莫测的盒子灯。曹县有一种特别精致的彩灯,叫雪花灯。据说需要一个能工巧匠的经年之功才能制成。

  博兴农村的元宵节有照灯的习俗。男孩子提着灯,围着枣树转六圈,同时把“嘟佬嘟佬,开花结枣”的口诀念六遍(传说嘟佬是主管枣树的老公公)。据说照了枣树,枣子就能得丰收。

  费县玉皇庙会在元宵节这天举行“送驾”仪式。滕州一带元宵节“打花”更是令人倾倒。鄄城的姑娘们在元宵这天制作花树和花姑娘,意在希望棉花取得丰收。

  个别地方妇女有“看了娘家灯,要死老公公”的忌讳,有的地方新媳妇则必须回娘家去躲灯。

“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指的是江苏省徐州市丰县

刘邦是沛郡丰邑中阳里,今江苏徐州丰县中阳里街道。

丰县又名凤城,徐州市下辖县,位于江苏省徐州市西北部,处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之地,东与铜山区、沛县相连,北与金乡、鱼台县接壤,南与砀山、萧县毗邻,西接单县。处于淮海经济区中心地带和华北平原的东南边缘。

江苏省丰县是汉高祖刘邦、道教始祖张道陵的故里,古称丰邑、秦台、凤城,始建县于秦,隶属于楚郡、泗水郡,西汉、东汉时隶于沛郡、沛国。

汉高祖刘邦出生于丰县中阳里,在任泗水亭长之时,押解劳役赴骊山修陵,在中途丰西泽斩蛇起义,成为一代帝王,创立了四百余年的大汉江山,成为汉人、汉字、汉文化的创始人。其后,萧何、周勃、周亚夫、张道陵、萧道成、萧衍、李若谷、李蟠、李卫等著名历史人物均祖居丰县。

丰县现有汉皇祖陵,金刘寨是所在地,陵区势如游龙,是刘姓寻根问祖,研究两汉文化胜地。

扩展资料:

丰县是全国水果生产十强县,拥有果树面积309千公顷,2013年生产苹果、白酥梨等各类优质果品4967万余吨,是江苏省最大的连片果园,被誉为“红富士之乡”、“苏北果都”。丰县生产的“大沙河”牌红富士苹果被“99'昆明世博会”指定为唯一无公害苹果。

丰县是著名的特种蔬菜之乡,丰县蔬菜生产大力推广应用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 19个品种已通过江苏省无公害标准认证,获无公害农产品称号。

全县蔬菜复种面积50392公顷,其中规模连片种植面积38686公顷,形成牛蒡、芦笋、山药、黄皮圆葱、大苔蒜、设施菜、食用菌、夏番茄、芦荟9大基地,占总面积的763%,全部被认定为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

出口创汇蔬菜规模种植面积40020公顷,其中牛蒡、芦笋、山药、圆葱、大苔蒜5大基地成为江苏省特色出口创汇蔬菜基地,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丰县生产的大沙河牌牛蒡,在中国果菜专家委员会和中国果菜杂志社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中国百姓最喜爱的新世纪瓜果菜王选评大赛中获“中国牛蒡王”的美誉称号。 

丰县土地肥沃,物产富饶,是联合工发组织确定的“绿色产业示范区”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有着丰富的绿色食品资源和天蓝水碧土沃的生态环境资源,是无公害果蔬之乡。

——刘邦 (汉朝开国皇帝)

——丰县

中国丰县网——走进丰县 - 丰县概况 

    腊月27,天气奇冷,我冒着严寒,来到三中。再见母校,大门上的单县三中的校名模糊依旧,但我清楚的记得上次我来的时候三中校门上明明写着:人工配牛---小王庄4371XXX,这次竟改成了其他小广告,一行大字赫然醒目:夹山改梁130xxxxxxxx,无限感慨,怅然若失。

      待高中同学聚齐,于是便欣然用膳,于是便把酒言欢,于是便觥筹交错,于是便怨地埋天,不学习,不赚钱,不考研,不考公务员,空有一身赘肉不能报效党国,没钱不要脸,再难不说难。酒过三巡,也就提起三中,提到三中的能人异士,提到三中的峥嵘岁月,提到三中的江河日下,提到三中的轰然倒闭。

      想来咱也学途奇遇,我小学刚毕业,小学便垮掉了。我初中刚毕业,初中垮掉了。高中毕业了,高中也垮掉了。当然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各个学校的垮掉和我没有任何关系。

      我不知三中出过多少风云人物,或是有钱的有权的有名的有才的有胆的?但唯一可确定的是迄今找不到任何一篇关于三中的记忆录,哪怕是若干零星感慨?待08年一过,三中最后一批老师离开三中,这座高中也将会从人们的眼前消失,单县三中终成了回忆和历史。

    想来我也在三中母校三年,在母校消失之前,也斗胆写篇祭文,上祭三中开校先驱及众元老师兄,下祭若干学途夭折的师弟,同门同窗聊以自慰。谨拜文以祭。

又一个楔子

      说来单县也是个圣地,区区一县城,却四省交界,占山东、接安徽、连河南、通江苏,你拿来全国也不见得有第二个县城如这般。于是三教九流、阳春白雪、大隐大露,于是文不文,武不武,儒不儒,商不商,官不官,各草莽英豪,贪官污吏,能人异士各显其能。

      却说单县有5所高中,为一、二、三、四、五中。各高中地位严重金字塔型,当地人有谚为证:“一中土,二中洋,三中四中出流氓,五中一年比一年强”。

    说一中土,是因为一中土是因为能考上一中的多为农村孩子,虽土气但分数狂高,充分体现山东应试教育下的高分优势,所以一中在单县是NO1,在菏泽市也是说的着的。说二中洋,是因为二中教学质量不算差,相对乡下高中还算强,但很多走后门过去的学生,出了很多关系生,于是二中的学生多为洋气。三中四中出流氓这句就不用解释了,说有大流氓有小流氓,有老师流氓有学生流氓,有男流氓有女流氓,有个体户流氓有团伙性流氓。五中本不起眼,但五中看好机遇,抓住俄语这根救命稻草,校长铁腕治学,学校发展很快,所以五中一年比一年强,一赶超二中,坐了单县高中的第二把交椅。

正文

      说论三中,不必谈宁静的校园,因为从来都是喧闹一片。也不必谈朗朗的读书声,终有晨读,然中式单县味俄语发音着实雷人。不必谈干净的环境,冬青都被尿淹死了还有啥好环境,于是便笔锋忽转,谈吃、喝、拉撒、住、混、学,也是水煮三中。

闲言少叙,书开正文

吃篇

      多年以后我仍然固执的认为,三中的倒闭就是没有食堂惹的祸。说民以食为天,居家不出饱肚皮,你千里居官也为吃。倘大的三中连个食堂也没有,蹲在门口,窝在墙角,蜷在树下,围在粪堆,以大地为饭桌,以天空为天花板,以尘土为调料,以雨雪为增剂,与烈日相抗,与寒风大雪争斗,与苍蝇共进餐,与猫狗吃同饭,吃饭拉屎一个架势,都他妈蹲在地上吃,其乐融融,快哉快哉!!!

少林食堂抢饭记

      如果你在三中教学,而且碰巧是最后一节课,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你根本不用带表,也不用听铃声,在下课铃声打响前十分钟教室里绝对的当当响,勺子敲打着茶缸,杂乱的节奏让你心情烦躁,在铃声响起的一分钟更是万分紧张扣人心弦,一切都会提醒你:下课时间到了该去抢饭了。

      却说下课铃声一打,早已打开的教室门嗖的一声已窜出好几个,你只看到几个背影和手里一大把的茶缸。即便是嗖的一声,也不能说快,因为待你走到路上的时候,你会发现前面已经有了很多人,狂速的奔跑,只为那激动人心的打饭时刻。各体育运动我虽不擅长,但你不能说我跑的慢,这完全得益于三中抢饭的锻炼。

      在三中买饭卖菜买馒头从没有排队这一说,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在三中买饭上表现的淋漓尽致,绝对的适者生存、弱肉强食。所有人都不排队,都是十七八的壮青年,都去挤那个比牛腚大的小窗户,去晚一分钟,你可以晚买一小时。

      却说买馒头,上千人人挤在那一个牛腚大的窗口,又不排队,那场面绝对的壮观,于是直接被挤出来的,挤进去出不来的,人挤出来馒头挤不出来的,馒头出来人出不来的,女生进去鞋子被挤掉光脚出来的,男生进去肩膀上挂着袜子的,没拿一分钱抱出20个馒头的,拿着20斤票全挤掉完出来还四处找帽子的。进去不分男女,有抓住窗口几个钢筋稳住阵脚的,有抱着前面大哥防止被被后面挤出的,于是女生抱男生的,男生抓女生的,卖馒头的还故意喊几声,快快,赶快,快没有馒头啦,直接将这一气氛推至高潮!

      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的分析,买馒头的危险性还是比买饭危险性小很多的,却说买饭,一个人进去拿着三个茶缸,回来变成四个的。拿着四个茶缸进去,打上了饭人却被挤出来的,刚准备再挤进去拿茶缸,又不小心被隔壁买馒头的人群挤了进去那个牛腚大的小窗户,一分钱没有带,却带出了10个馒头的。于是打了满满一茶缸饭,挤出人群洒的一干二净的,倒在别人身上别人没发现正窃窃自喜,不料自己反被后面人浇了一头。     

      于是因抢饭顿顿有吵架,天天有打架的。男生与男生,女生与女生,男生与女生,骂街的,打架的,直接开战的,很多人看了星爷的少林足球很是感慨,我却比一般人少感慨了那么一点点,为什么那,因为我在三中修炼了三年的少林食堂。

    三中就是早晨咸饭,要多咸有多咸,至于为什么那么咸,原因很简单,不咸你就不买他馒头了,所以为了不怕咸就买馒头,吃了馒头你还是咸,不怕不怕,我们敬爱的校领导提供开水,不过可不是免费的,一茶缸一毛钱嘛。从三中毕业后,我发誓不会再主动要求早晨喝咸饭,这也是我不大喜欢喝汤的原因之一,好好的胃就这样被三中的咸饭给腐蚀坏了,我向保证,上述这话不是夸张,你不信就问下三中的学生有没有被咸饭把胃喝坏的,据我所知我的同学就有几个!

      买来了饭,便找个安静的角落,于是便如上文所说, 蹲在门口,窝在墙角,蜷在树下,围在粪堆,以大地为饭桌,以天空为天花板,以尘土为调料,以雨雪为增剂,与烈日相抗,与寒风大雪争斗,与苍蝇共进餐,与猫狗吃同饭,吃饭拉屎一个架势,都他妈蹲在地上吃,其乐融融,快哉快哉!!!

        有在树下吃饭不小心被鸟拉屎到茶缸的,有在太阳下被晒得两眼昏花把勺子伸到地上挖土吃的,有在墙角吃饭不小心用茶缸压到大便的,与苍蝇比着吃饭,还要防备旁边的野猫野狗抢饭的。碰上晴天算幸运,碰上沙尘天全当饭里作料放多了吧,碰上下雨下雪,得了,您能忍就在树下呆会,忍不了您就别吃休养生息去吧。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不去宿舍吃?你先别急,接着往下看,看了宿舍篇之后你就明白了。

住篇

      三中的倒闭和三中的宿舍有莫大的关系,尤其是男生宿舍,上面说了,在食堂打完饭后为何不到宿舍去吃而习地与尘土苍蝇野猫野狗同食呢?原因如下:

      你只要是个学子,肯定会住宿舍的,然后三中的宿舍是肯定是没见过的,一般宿舍是4到8个人一间,而三中的宿舍是80人一大间,是不是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还是以为我写错了,没错,就是80个人一间,三中的宿舍是五十年代的教室改成的,共三间,中间有两个梁,由于年代久远,黑板和讲台已经是若有若现,要是晚上回宿舍,一定得小心别被讲台绊着了。就是再大的宿舍怎么能盛得下80个人呢,你是不是还在疑虑?三中的宿舍共两层,全为通铺,进门以后左拐就是上下两层的床铺,绕着四壁转一圈,到门的右边,一边大概十五个单人床那么长,上下两层共30个单人床,还是不能睡下80人呢,原来学校领导还有绝招,为了不让空间浪费,要学生五个人两个床,这样算下来也差不多能睡80人了,这也是领导们当初为什么把床铺全放到一起搞成通铺的原因吧,若两个人一张床还不用搞成通铺,而五个人两张床你却不得不搞成通铺了,你不能让最中间那个人睡到两张床之间的床沿上吧。于是,五个人睡两张床,每个人只有三十公分的空间,三十公分,大家都得侧着身睡,人贴着人,一排一排的,到了冬天就是盖一床被子大家也不会感到冷,挨的近嘛,又给领导省了一笔暖气费,皆大欢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6716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6
下一篇2023-1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