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四字方言成语

枣庄四字方言成语,第1张

1 枣庄方言的语言特点

枣庄方言在诺大的北方方言区里并不另类,大同小异,但是,枣庄方言则以它特有的成语、歇后语、形容词、倒装句和声调改变则意思和用途都改变的特点独树一帜,是北方方言沃土中开出的一朵艳丽的小花。尽管有些字的发音,在字典里查不到,但这种特别的发音使枣庄方言描述人或事物的静动态状况时鲜活、准确、到位,大大提高了语言本身的使用价值。枣庄方言幽默风趣,看似易学,但有些虚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2 有说有话的成语四字成语

长话短说

cháng huà duǎn shuō

注释

要说的话很多,一时不能说清,只用简单的几句话表明主要意思

出处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36回:“长话短说,你与谭学生是同盟兄弟,他赢了俺一百多银子。”

举例

~,咱们赶快行动吧!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分句;指简单地说

英文翻译

to make a long story short

3 每一幅图猜一四字东北方言,也就是土话成语,求解

都是东北方言成语——

1、扬了二正 yánglēerzhèng

出自东北方言,主要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地区被使用。多用于形容人的。

形容某人做事不用脑子,傻乎乎的,和“ ”、“虎(也属东北方言)”、“傻”是近义词。

语境举例:小明没有吃中午饭,放学时到学校商店买了根火腿肠,他直接连皮就往嘴里放,有同班同学笑话他说:“你怎么扬了二正的,饿也不能这样吃啊,脑有病啊?”

形容某人不务正业,精神状态不佳。

语境举例:你这一天到晚啥啥不干,扬了二正的,嘎哈呀?

2、四仰八叉

成语拼音sì yǎng bā chǎ

常用程度常用

成语结构联合式

感 彩贬义词

产生年代现代

成语解释指人仰面朝天,四肢分开不雅观的姿态

语法用法作定语、状语;多用于口语

典故出处李晓明《平原枪声》:“云秀走到村公所门口一瞅,伪军们正四仰八叉躺在院里睡。”

应用举例刘玉民《骚动之秋》第11章:“彭彪子换个地方,躺到一片被雨打得半湿的草地上~,好不舒展。”

3、七尺咔嚓:原来是象声词,形容鸡蛋壳一类的脆弱东西被摧毁的声音。

作为形容词的时候,是形容动作、语言、做事的过程非常的快速而且熟练、轻松,不拖泥带水,不瞻前顾后,类似的词语可以是雷厉风行、大刀阔斧……

做事情就像碾碎一个鸡蛋壳一样快速、准确、轻松。七尺咔嚓的就完成了!

4、犄角旮旯

犄角旮旯按照《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诠释,是“狭窄偏僻的地方”和“角落”的意思。是北方居民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指屋子里或院子里的角落,或指一切角落。

5、破马张飞

形容一个人手舞足蹈,张牙舞爪,风风火火的样子。

6、鸡头白脸 情绪很激动,面目很狰狞,一般是说两人闹的很不愉快等等。

以下关于鸡头白脸的解释转自知乎——

1)着急,手机丢了找的鸡头白脸;

2)不分青红皂白,冲动,那俩人打起来了,打的鸡头白脸的

3)到一定极致了,一天没吃饭了,饿的鸡头白脸的

4)彻底,尽情,小品不差钱那个基本就是这个意思

7、葫芦半片——囫囵半片

拼音hú lún bàn piàn

解释囫囵:完整的,整个儿的。一个整体中的一部分。

可指只听懂或理解了其中的大概意思。

也说吃东西不细嚼,吞。

出处《千重浪》第十章》:“(邢连成)这才囫囵半片地听出点意思。”

示例“(邢连成)这才~~地听出点意思。”《千重浪》

8、急了拐弯

是指道路或者某样物品弯弯绕绕的意思。

“拐弯”的意思是“转弯”。“急了”在这句子中表现的意思是 “许多”,也是一个语气助词,用来强调语气的用处。

也多指说话弯绕的厉害,让人不是很理解。

4 胡开头的四字词语

胡开头的四字词语 :

胡搅蛮缠、

胡作百非为、度

胡说八道、

胡思乱想、

胡越一家、

胡猜乱想、

胡里胡涂、

胡孙入袋、

胡颜之厚、

胡吹知乱嗙、

胡行乱闹、

胡肥钟道瘦、

胡编乱造、

胡越之祸、

胡天胡帝、

胡服骑射、

胡走游内飞、

胡吹海摔、

胡乱应付、

胡吃海喝、

胡打海摔、

胡枝扯叶、

胡马依风容、

胡诌乱傍

潍坊方言是汉语圈儿里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我经常将潍坊的方言土语与其它地方的方言及普通话进行比较,也就琢磨出它的一些道道儿。

任何一种语言都不外乎由语音、词汇和语法这三部分组成,当然方言也毫不例外。潍坊方言已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在这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它在这三个方面都形成了它自己的特点。

从语音这个角度来看,潍坊方言声、韵母与调类都全,但是,某些语音虽然有实在的意义也被普遍地应用,却没有相应的词汇与之对应,如,“en”在潍坊方言中表示“你的”的意思,但在普通话中却找不到对应的词语。而且,在潍坊方言的语音中,调值普遍地被抬高了,变调也很利害,以致于很多音的音调都变成了去声,所以潍坊人说话叫人听起来有一种铿铿锵锵的感觉。

从语法这个角度来看,潍坊方言亦有自已的独到之处,这一点突出表现在潍坊方言的词序和一些特殊的句式上。比如,“我不如他胖”这句话在潍坊方言中是“俺赶不上他胖”或者是“俺不yan他胖”;而普通话中的“行不行”在潍坊方言中则是“中啊吧”。

在词汇方面,潍坊方言的特殊性就更明显了,它有许多普通话和其它方言中所没有的词儿,在日常的生活中发挥着不能或缺的作用。在潍坊方言中有许多独到的名词,如,“蛤蟆蝌索子”指的是蝌蚪,“姐了龟儿”指的是蝉的幼虫,“檐眠乎子”指的是蝙蝠,对于布谷鸟,枣庄人叫“烧香摆供”,曲阜人叫“张三拐古”,临清人叫“光棍儿夺锄”,而潍坊人则叫“光棍多怵儿”。在《现代汉语词典》上,醭指的是醋、酱油等表面生出的白色的霉,而在潍坊方言中,它却是指用在案板(切菜或和面等用的木板)上防止和上的面或正做的面食粘住的面粉。在潍坊就有一种饼中间夹着面醭,被称作邋遢饼。为什么起这么一个名字呢?在潍坊方言中,尘土就是醭的引申义,一个人邋里邋遢,指的是做事拖泥带水,走起路来不利落,背后醭土飞扬,这种情形就类似于吃邋遢饼,一边吃,一边从饼里向外掉面醭,所以叫它邋遢饼,就再好不过了。

潍坊方言中也有一些独特的动词。如,表达养育这个意思潍坊方言用的是把插、拉扯、养活这几个词语。在“en 娘把插你长得这么大,不容易啊”这句话中,把插就是这个意思。依赖这个词在潍坊方言中也经常用得着。在《汉语成语字典》中这个词条下有两项解释:①依靠别的人或事物而不能自立或自给;②指各个事物或现象互为条件而不可分割。但在潍坊方言中这个词根本不是这样,它指的是使人感到恶心的意思,如,“en爹竟说出了这种话,真依赖人”。潍坊方言中有一些起修饰作用的词汇也很 有特点。比如用在形容词前边的“奇”指的是很、非常的意思。在潍坊人的日常生活中,“奇好”、“奇窝囊”、“奇俊”等等是经常挂在口头上的。还有用在形容词后的,比如“不拉唧”,它表示的是程度的深浅,“酸不拉唧”就是有点酸的意思。潍坊方言也有一些特殊的代词,如“张”与“囊”,它们分别是这样与那样的合音,表示这样与那样的意思。而在别人夸奖你时,你说“囊好了”则表示如果是那样就好了的意思,这句话含有谦虚的意味。潍坊方言还有一些特殊的词缀,比如潍坊人表示上边儿、下边儿的意思用的是“上掰”、“下掰”这样的词汇,“掰”在这里就是一个典型的词缀。

当然潍坊方言是很丰富的,远远不只是我在这里所谈到的这些。潍坊方言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文化,值得我们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潍坊方言属于北方语言(普通话的基础)中齐鲁方言的一个分支,其本身还有细的分支,比如潍坊中部地区方言、青州方言、安丘方言、临朐方言等。

正如广东、福建一带的方言一样,潍坊方言也是大多来源于古代汉语。但潍坊方言有着自己的特色。比如合音词:

张——这样。举例:张勃!= 就这样吧!

娘——那样。举例:娘不行!= 那不可以。

白——不要。举例:白吃生东西=不要吃生东西。

甭——不用。举例:甭去=不用去。

下面列举另外一些与普通话差别较大的潍坊方言,以供来潍朋友参考:

奇——很(城区)。举例:奇好=很好。

揍——做,打。举例:揍饭=做饭

揍戏——故意做给人看,装模作样

无弄——糊弄

老——骗。举例:白老人!=不要骗人!

耳——理(潍城)。举例:白耳他=不要理他。

母——没

母个——没有。

决——大骂

凶——脾气坏。多指男子。

扣——脾气暴躁,伶牙俐齿,得理不饶人。多指女子

拔轱辘——摔跤,有时比喻双方动手。

抡皮捶——动手打架。

矢张——大惊小怪

草鸡毛——着急、惊慌失措

白瞪眼——没有办法、干着急、死去

俩眼蹬得一样大——没有办法

瞎——除了指眼睛看见,更多指东西变坏。

贝——白白地

顿——懂

刚——很

刚获——很多

害渴——口渴

孝纯——孝顺

耍儿——办法、招数、城府、能力。举例:没耍儿=没有实际能力。

街孩子——缺乏教养、不务正业的人。举例:街孩子耍儿=半无赖行为。

架儿——样子(贬义)、面目。举例:看你个架儿=看你那副样子!

癖儿——坏习惯

治不得——没有办法,解决不了,坚持不住

捞不着——得不到,做不成,没有时间。

龙过——有时间,有空。举例:我不龙过=我没有时间。

沾——太。举例:沾贱=太便宜

段——追赶(临朐)。

享着——很(安丘)。举例:享着好=很好

时间 节令

今们儿--今天 早晨--明天 后日--后天 外后儿--大后天 夜来---昨天 头晌--上午 白啊--白天 清清起来--早晨 下行--下午 晌午头里--中午 年五更--春节天亮前 年除儿--除夕 大尽--农历大月 小尽--农历小月

天文 地理

月明--月亮 月妈妈儿--月亮 刮拉--霹雳 雪巴拉子--霰雪 埝儿--地方 冻冻流子--冰锥 醭土--尘土 风嘎拉--逢风预兆的日月晕 雨嘎拉--下雨预兆的日晕 当街--街 油漆路--柏油路 邻十百家--邻居

农事 植物

上坡--到田野干农活 抓地--刨地 秧地瓜--栽地瓜秧 棒锤--玉米 婆婆腚--蒲公英 种石榴--石榴 洋柿子--西红柿 地蛋--土豆 剜苗子--间苗

动物

马虎--狼 檐片虎子--蝙蝠 长虫--蛇 蚁蛘--蚂蚁 叫咬子--蝈蝈 山草驴--(类似蝈蝈的蚂蚱,长翅,会飞) 扁对--鸭子 蝎虎子--壁虎 马批--水蛭 果早--蟑螂 破鞋底--百足虫 哈蟆果决子--蝌蚪 绝猪--专门交配的公猪 黄瓜多虫--布谷鸟

房舍 器物

当天井--院子 门垫提子--院门下的板 当门--室内地面 棉条--床单 饭屋--厨房 依北墙--院里的屏风墙 茅房儿--厕所 担杖--担水的扁担

人品 称谓 厮孩子--骂人 庄户--农民 家里--妻子 连梗--连襟 窑匠--建筑工 外头--丈夫 箍炉子--锔锅碗的 老爷--外祖父 带犊子--后妻带来的孩子 老娘--外祖母

身体 疾病

脖勒颈--后脖颈 脚脖子--脚踝 刺挠--疼痛的氧 页拉盖--额头 闹腮胡子--络腮胡子 眼弹子--眼珠子 发我--外伤发炎 痨病--肺病、气管炎 鼻子--鼻子、鼻涕 羊羔子疯--癫痫 长疙渣--结痂 火连疮--霍乱 锅腰子--驼背

服饰 饮食

围脖子--围巾 饽饽--圆形馒头 单饼 --烙的薄饼 面汤--面条 大油--猪油 包子--饺子 豆枕--枕头 糊民子--窝窝头 邓末子--用菜与豆面做的饭食

生活交往 红白事

饥困--饿了 闯门儿--串门儿 白公事--丧事 困觉--睡觉 打仗--吵架 切哈--躺下 老婆嘴--拨弄是非、背后议论人 五七--人死后35天的纪念 畜人,鲁人--骗人 林地--坟地 喜公事--结婚 百日--人死后100天的纪念

动作 性状

掴--用手触动 估堆着--蹲着 鼓拥--蠕动 拽--扔 木量--估计 烦气--讨厌 不糙--不错 歪快着--斜躺着 拔--把食物放在冷水里 烧包--骄傲

称代 方位 数量

恁--你们 当中间儿--中间 刚着伙--很多个 怎--咱们 上边儿--上边 张--这样 东边儿--东边 娘--那样 仨--三个 咋--怎么 几啊--什么时候

其他

刚--很、刚多(很多) 刚--极、非常、刚多(非常多) 险后啊--差一点儿 上--向、到、上前走,上济南 当不住--说不定 迭当的--来不及 啊

我可以教你啊 我就是学播主的 呵呵 ……言归正传你去鲁南书城里面有卖关于山东省普通话辅导书的,另外枣庄话与普通话的区别主要在语调 枣庄方言区的人因方言影响说话比较懒也就是嘴皮懒,发音不全。很多你口语说出来的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写的字一般就是枣普,除非啊 你认识的字确实没几个。还有向楼上说的那水方言读fei,书方言是fu,说读fo 这个你说的时候你想想拼音拼出来 书shu拼出来时读fu吗 明显不是嘛 注意找些小学生的书那种带拼音注释的先把带拼音的读准了吧 还有平翘舌 枣庄方言平舌不是很平,翘舌不是很翘,但是能听数来平翘舌的区别,但是你去考普通话别人一准能听出来发音不准……这个需要练习,而且最好变成习惯。不要求背,但是得多看多想多练。不过时间不是很长如果你基础好1个多月的你的普通话会说的很好的

我告诉你最标准的吧。

zao ye,到底什么意思?我看大家说的离本意都很远的。枣庄地区也是文明发展较早的地区,不可能就这样生造出来一个词的。它最标准的写法其实是:“造业”。

佛教传入我国是很早的事情,而枣庄地区也属于文明中心圈。

造,当然是制造的意思。而业,则是佛教用语,业障的意思。什么是业障呢?说白点就是制造了一个恶的因。因果轮回的那层道理。是不好的。

随着时代变化,大家越来越不清楚原来的本意了。造业也就是在说,制造坏事——最通俗来讲。

而现在的意思就是:做出来很意外、很让人费解、又很Sb的事情,甚至有的时候是损人不利己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67677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6
下一篇2023-1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