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落平阳被犬欺典故是什么呢?

虎落平阳被犬欺典故是什么呢?,第1张

我相信“虎落平阳被犬欺”这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在不少影视剧中这句话被写进了台词里面,可是有多少人了解这句话背后的历史典故呢?下面我来给大家讲讲吧。虎落平阳被犬欺的出处是《增广贤文》,文中是这样写的“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后来在清朝人西周生的《醒世姻缘传》、清朝人钱彩的《说岳全传》和吴承恩的《西游记》中都曾出现过。虎落平阳被犬欺这个短语的意思是老虎离开深山,落到平地里受困,狗也能欺负老虎了。虎落平阳被犬欺也用来比喻有权有势的或者有实力的人失去自己的权势或者优势,只能任人欺凌。虎落平阳被犬欺的典故不止有一个版本,其中之一是三国演义里的描写。诸葛亮出使东吴来说明吴蜀联合抗曹的事情,由于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一直在寻找机会除掉他。于是乎,在某次宴会上,周瑜问诸葛亮:“孔明先生,今日我们二人对诗如何?”诸葛亮早已察觉出周瑜的用意,于是也就接着周瑜的话说:“可以,不过谁输了就要砍掉谁的头。”周瑜听到后心里那个高兴啊,于是连忙说:“君子无戏言,戏言非君子。”

之后周瑜开口就说:“有水便是溪,无水也是奚,去掉溪边水,加鸟便是鸡。得志猫儿胜似虎,落魄凤凰不如鸡。”诸葛亮听到后,他根据自己目前的形式,于是接了上去:“有木也是棋,无木也是其。去掉棋边木,加欠便是欺。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诸葛亮旨在说自己落入周瑜之手被欺负了,周瑜听出了诗后面的含义,勃然大怒,后来二人又通过对诗嘲笑对方的夫人,于是气氛一下降到了冰点。后来还是鲁肃说了这样一句话“有木也是槽,无木也是曹。去掉槽边木,加米便是糟。当今之计在破曹,龙虎相斗岂不糟。”,这场风波才轻易平息。

蜀汉在诸葛亮的率领下,屡屡以弱攻强,屡屡以步卒攻铁骑。

在国力、兵力、运力都远远不及魏国的情况下,在粮草难以为继的困境中,却能与“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的司马懿、曹真、张郃等当世之名将在相斗之中屡占上风。

不仅如此,诸葛亮“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却能够在敌国境内:来去自如、想攻就攻、想退就退。以蜀军徒步之士卒攻曹魏飞驰之铁骑。

而魏国统帅却在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等有利条件下,表现得“无御敌之意”,只能够“务自保全”,以挡住弱敌“疯狂”地进犯。

不得不让人感慨,魏国太“谦虚”了吧?更有人提出,假如诸葛亮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那么则会使魏国雍凉士卒不得解甲,中原铁骑不可释鞍,庙堂群臣不敢忘“守土抗战”之责,三军将士不敢废“枕戈待旦”之令;则每日如临大敌,惶惶不可安生,胜负之势,亦已决矣。

如此,则谁是强者,谁为弱者,还能分得清吗?蜀相(诸葛亮)以一州之土,率巴蜀之民,对抗中原百万之众。这与昔日子产治理郑国,诸侯不敢加兵,不是很像吗?

以魏军军备之强悍,本土作战之熟悉,再无后方之忧虑,又有粮草之充足。所有优势皆比诸葛亮更胜一筹,若真能击败诸葛亮率领的蜀军,又何必消极防御呢?大可铁骑四出,猛士陷阵,一举荡平敌寇,解魏国之忧。从来都是强国入侵,弱国防御,但曹魏除一次主动进攻外,六年之中,曹真和司马懿却不厌其烦、小心翼翼地在誓死抗击蜀汉诸葛亮的入侵。

如果认为这是司马懿等人不战而胜之良策,那么太小看战争了,兵法中“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云云之言,犹在耳啊!而且自古以来,守城的将领是不被人看得起的,就算战争胜利,最后论功行赏时,守城的将领基本上名字是排在最后,赏赐是排在最小,功绩几乎没有。何况魏军之兵力乃是蜀军5倍之多。

在对诸葛亮的战争中,“战术大师”司马懿失去了往昔“克日擒孟达”的果断沉着,也没有后来平定辽东的“指挥如意”,以及“赚曹爽夺兵权”时的诡诈权谋;在诸葛亮面前,他完全发挥失常,似乎难以找到诸葛亮的一丝破绽,也没有想出哪怕一条可以在理论上消灭蜀军的奇谋妙计,司马懿做的一切都变得循规蹈矩、如履薄冰、处处谨慎、波澜不惊。

张郃提出要出奇兵包抄诸葛亮的后路,以善用偷袭著称的司马懿连想都不想就拒绝了;后来不知怎么司马懿又鬼使神差地、不顾一切要张郃追击诸葛亮,却不想却中了诸葛亮的埋伏,害死了张郃。

因为忍不住诸位将领对他“畏蜀如虎”的讽刺,他终于决定出击了。但事实证明他这一生唯一的一次与诸葛亮的正面交锋在理论乃至于实践上都是错误的,在仓皇丢下三千多具魏军尸首,和八千多件武器装备后,司马懿又退回营中坚守了。

从此之后坚守不出取代了“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变成了他司马懿的唯一选择,似乎对战诸葛亮只有坚守才是王道,主动出击就是灭亡。

什么兵法韬略都不管用,抵御诸葛亮的最好办法就是:乌龟缩头,打死都不出来。不管诸葛亮如何地威逼、利诱、嘲讽、邀请,司马懿咬定了绝对不进攻的真理,这时他又是多么地明智啊。因为诸葛亮为了骗他出战几乎绞尽了脑汁。弱小的蜀国居然要想尽办法去与强国交战,而强大的魏国却在不顾一切地拒绝战斗,这种战争简直是亘古乃至日后都不会有。

如果将这一段弱国屡屡入侵强国的不可思议的历史放在现代,那么有人可能就会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了。

战争中从来都只是弱的一方坚守,“先为不可胜”,然后找准机会,“以待敌之可胜”,但司马懿奇迹地打破了这条规律,诸葛亮奇迹地推翻了这种逻辑。最后,司马懿坚守住了,无情的时间和命运战胜了诸葛亮,当然也许有人说:是司马懿巧妙地利用“无情的时间和命运战胜了诸葛亮”,但不管怎么说,都可以看到,诡诈的司马懿只有与“无情的时间和命运”结盟的条件下,才能战胜诸葛亮。不然的话,又能如何。所以只能感叹:方之司马,不亦优乎!

也有人说:司马懿担心击败诸葛亮后,魏国皇帝会将他“兔死狗烹”。那么请让我们翻一下历史,司马懿在诸葛亮逝世后,几年之间依然备受荣宠,甚至在最关键时刻还是让他率军讨伐辽东反叛,有这么个“鸟尽弓藏”的吗?直到魏明帝驾崩后,才被政敌曹爽剥夺实权。由此可见,魏明帝在日,根本无兔死狗烹的可能。假假地想一下,以诸葛亮之才,以诸葛亮之雄心,若是换做在魏国,一道出师表,龙骧虎视、兵戈所指、澄清宇内、一统山河也不是不可能的吧。所以,对于诸葛亮的这张战争,切不可用平凡的眼光去看待,因为有很多东西都是值得回味的,至少是难以用成功或失败去简单概括的。 一直以来,有不少人质疑诸葛亮的北伐策略,其中讨论最集中的就是为什么不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甚至有不少人臆断,如果诸葛亮肯听从此计,则历史将会改变。其实,现代已经很难考据诸葛亮当时的心态了。不过,纵观诸葛亮的五次北伐,从中可以隐约看到,也许诸葛亮不以奇兵出子午谷而是挥转大军向祁山,只是现实导致的一种必然选择。

当时诸葛亮对伐魏在战略方向上有两个选择:一是出祁山,走秦川大道,取陇右(雍州,凉州),二是以奇兵出子午谷偷袭长安,取关中

蜀国大将魏延主张袭击长安取关中(子午谷之计),诸葛亮则主张出祁山取陇右。为什么诸葛亮不选择关中而选择陇西呢?魏延以及后世部分人的看法是,诸葛亮过于保守,不敢兵行险招。

其实真正情况绝非世人所想的那样! 第一:国力 蜀汉地处西南,人口稀少并非密集的中原地区。刘禅投降曹魏时,蜀国一共才十万余户民众,也就是大约120万人口。其中蜀国的军队有多少呢?大约18万。120万人口(其中包括官、吏、兵、工、商、贩、老、幼、病、残、妇女等),要养18万的军队,这对于蜀国百姓来说负担已经相当的重了。其中大约3万分别保卫梓潼、成都、江州等重要城池,7万军队要驻扎边境防范曹魏与东吴,北伐大军只有8万左右。可想而知对于蜀国来说,一条人命是多么的重要。诸葛亮的谨慎不是为了得到多少战争的胜利,而是为了减少多少兵士死亡的成功。新中国的开国领袖毛主席曾经论“游击战”中说道“得地失人,人地皆失。得人失地,人地皆得”。只要人还在,一切皆有希望。

1.蜀汉国力弱小。兵民国力只有曹魏的十分之一,不可能具备一口吃掉关中的条件,即使初战攻克长安,作为曹魏首都洛阳重要的西部屏障,曹魏必以倾国之兵争夺。到时曹魏大军兵临长安,蜀汉还是会撤军。长安之战乃是得不偿失的无用之战。

2.而关中平原之地,无险可守,必然形成拉锯战,双方兵力悬殊异常,蜀军兵少,必定不是曹魏的对手。

3.蜀军粮运险远,难以抗衡。假如固守长安,而魏军切断斜谷道等地,那么蜀汉军队的后勤补给都会出现问题,粮草一旦短缺,蜀汉大军必定不战自溃。 第二:地势 1.陇右是形胜完固之地,南依秦岭与蜀汉接壤,西靠河西走廊,北临黄河,东据陇山。尤其是陇山,南接渭水,北近黄河,绵亘数百里,将陇右与关中隔断,是抵抗曹魏反扑的天然屏障。因为陇右有此地利,趁虚攻克后即可派兵防守陇山各隘口,阻挡曹魏进攻,如此陇山以西可断而有之。

关于陇山之险要,在东汉开国平定隗嚣割据的战争中得到充分验证。公元30年东汉大军数万上陇,隗嚣部将王元塞断陇道,坚守陇坻,汉军佯攻不利撤回关中,之后隗嚣以陇右弹丸之地居然抵抗了东汉大军四年。因此陇右是北伐的首要战略目标,在诸葛亮五次北伐用兵当中一直围绕这一目标进行。

2.陇右盛产骏马。占领陇右一则可以获取骏马,组织训练骑兵,使蜀军战场灵活机动性大大提高,再无兵种克制之危。而且曹魏骑兵的骏马大多数都是从陇右获取(少数是从幽州、并州获取),一旦蜀军占领陇右,那么曹魏的骑兵数量实力则会大大的削弱!

3.陇右地势平坦,适合大面积屯田采粮!蜀军占领陇右后,就可以不需要再从蜀地跋山涉水的运送粮食!可以大大的节约人力、物力、财力。 第三:变数 出奇兵偷袭长安,变数实在太多。

1:不能派出很多兵马,因为人多会被魏国发现。但是派出的人又不能少,因为长安乃是一座雄伟大城。

2.长安乃是曹魏西部屏障的中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况且长安距离洛阳实在太近。洛阳又是曹魏的首都,城内护卫兵马肯定众多。如果诸葛亮派出的军队一时之间攻不下长安,那么一旦曹魏派出两路援军,一路直扑长安解围,一路直取子午谷断绝蜀军退路。那么兵出子午谷计划等于就是送死!

3.魏延所说:夏侯懋会弃城逃跑。这话可靠度不高!太守跑了,起码还有都尉在吧,都尉跑了,起码还有监御史在吧,总不可能长安最高三大长官都是窝囊废吧!何况中国每代皇朝对地方长官都规定有守土之责。长安城乃是一座大城,是曹魏王朝仅次于首都洛阳的一座大城!长安城内怎么会没有贤良之才,先不谈贤良之才的能力有多高,但起码能将长安守上一个半月的人才总是有的吧!以长安的地位之高、重要之大、人口之多、防御之强,夏侯懋即便是愚蠢如猪,也绝对不会弃城而逃,因为很简单,守都没有守就逃,下场必死无疑。而且夏侯懋也肯定清楚(如果他这点都不清楚,曹魏也不会派他做长安太守),长安距离洛阳很近。只要坚守不战,等待援军必然会胜利。

诸葛亮选择先取陇右的确是一个正确的方法,因为第一次北伐,基本上已经占领了陇右的绝大部分城池,如果马谡守住了街亭。那么陇右其余城池,根本抵挡不住蜀军。只要再攻下郿县,就可以直接攻占长安!那么诸葛亮的北伐之战可以说是完全胜利了!

至于后来几次北伐,为什么不再出兵子午谷偷袭长安。

原因那就更简单了,因为自从第一次北伐后,曹魏已经感觉到孙吴看起来强大其实是只没爪牙的老虎,只要派大将守住寿春,就可以把孙吴牢牢的压制在长江以南,曹魏的长江之北的土地根本不必忧虑(事实证明,这策略完全正确!孙吴政权从建立到灭亡,从来没有占领过长江以北的土地)。

相反曹魏原本认为是可爱小猫的蜀国(夷陵之战后,蜀国兵寡将少,国力大损)却给曹魏打了重重的一拳,如果不是马谡无能,差点就让诸葛亮占领了长安!

这一拳把曹魏的满朝文武给打醒了,从此曹魏的重点防御对象从原来的孙吴变成了蜀汉!魏蜀两国之间的险要关隘,曹魏皆加强防御,并派出大将把守(诸葛亮第二次北伐的时候,就被陈仓守将郝昭给抵挡住了),当然,那条可以直接攻打长安的子午谷,也被重点把守了。 很多人都认为诸葛亮北伐是穷兵黩武,是自取灭亡之道。其实真正了解历史,懂得历史角度的人绝对不会这么看。我们可以从以下五次北伐的角度来还原历史!

诸葛亮数次北伐的规模

诸葛亮先后5次北伐,只有第一次和第五次,才真正意义称得上是全面大型战争。其他三次只能说是区域局部小型战争。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二次北伐 诸葛亮率军北伐攻打陈仓,被曹魏名将郝昭给挡住了,最后因为粮草不济而退军。从表面看诸葛亮这次是无功而返,劳民伤财。可是我们分析一下,当时蜀军有多少人和伤亡多少人,历史没有记载!可是郝昭有多少人,历史是有记载的!根据《三国志·魏书》记载:郝昭当时只有1千多人,而且这次战争持续了多少时间呢?仅仅只有20多天!一个月都没到!以诸葛亮之能,若是率领数万大军强攻陈仓,不说计策较量,就是用人命去拼,诸葛亮也能把给陈仓攻破吧!而且,战斗才只持续了短短20天,如果诸葛亮率领的蜀军真的在陈仓伤亡惨重的话,那么魏书岂能没有记载? 第三次北伐 诸葛亮派了陈式率领一军,攻占阴平与武都二郡。当曹魏大将郭淮率领曹魏主力来救援时,诸葛亮则率军驻扎建威,郭淮大军不战自退。第三次北伐就此结束,想必读者也看出来了。这次第三次北伐,实在是名不副实。诸葛亮仅仅只是派出了一员普通将领(连魏延,姜维等大将都没有派出),而且又没有和曹魏大军正面交锋鏖战(陈式攻占阴平与武都二郡,其实二郡并没有多少人马守城。因为当时二郡的人马在曹操兵败汉中的时候,就已经被曹睿全部迁往关中),所以第三次北伐根本就是一个小型战斗。 第四次北伐 堪称中型局部战争,此次战争,上文已经有了详细描述,在此不作详写!不过我们可以看到,这第四次北伐,蜀军可谓是战果颇丰。第一:收服鲜卑人轲比能,获得了大量的物资;第二:抢先收了曹魏的陇右军粮;第三:伏杀了魏国名将张颌;第四:打败司马懿,获得了战甲五千,角弩三千。这次蜀军北伐可谓是真正的以战养战如果不是因为李严谎报军情,蜀军退军,第四次北伐未必不会成功。

除了三次小型北伐外,能动摇蜀国国力的只有:第一次与第五次北伐。但是第一次北伐,蜀军除了在街亭略损兵马外,其他情况并没有损伤,而且还将天水,南安,安定三座大郡的军民全部迁往了汉中,大大扩充了蜀国国力!至于第五次北伐,蜀军的最大损失就是诸葛亮的陨落!其他的情况也没有受到任何可以动摇国本的伤害!

所以说这诸葛亮的五次北伐,并没有使蜀国的国力受到伤害! 陈寿在泰始十年向晋武帝司马炎上表时写道:“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於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即陈寿认为北伐失败的原因有三:1是诸葛亮的才能擅长于治军治国,奇谋不是他的长处。管理人民的能力比他用兵的谋略要强。2是与之对阵之人,有的是当世的人杰,如曹真、司马懿。诸葛亮难以轻易战胜他们。3是敌众我寡,魏国国力远胜于蜀汉,再加上以弱的一方主动进攻强者,在诸多不利条件下的确难以取胜。

陈寿之言语有失偏颇。

第一:因为陈寿的父亲是马谡的参军,却没有劝导马谡按照诸葛亮的军事部署。在街亭失守后,被诸葛亮处以髡刑(是古时候一种极其耻辱刑法:就是将犯人的头发全部或部分剃掉。)。作为儿子陈寿当然会下意识认为是诸葛亮无识人之能,如果诸葛亮不派只会纸上谈兵的马谡镇守街亭,那么他的父亲也不会受到此等奇耻大辱。

第二:陈寿作为三国志的编著人,在写三国志的时候已经是在西晋的晋武帝司马炎时期。司马炎是司马懿的孙子,司马懿纵横二十多年的军旅生涯,可谓是战果辉煌。但是只有在和诸葛亮对战这四年时间中,这司马懿完全是窝囊至极。无论在军事和谋略上,司马懿都输给诸葛亮,完全被诸葛亮死死地压制着。如果陈寿将诸葛亮捧得很高,不正说明司马懿无能吗?这一点肯定是晋武帝司马炎所不能允许的!(出自百家讲坛~方北辰教授所说<三国名将~诸葛亮>) 裴松之注引《三国志·蜀书》卷三十五引自袁子的说法: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昔子产治郑,诸侯不敢加兵,蜀相其近之矣。方之司马,不亦优乎!

诸葛亮为何要去割陇上小麦,原来不是因为缺粮,而是有更好的奇谋……

公元231年4月,在打退了曹真指挥的四路大军伐蜀之后,乘着魏国在伐蜀之战中消耗巨大,元气未复,诸葛亮发动第4次北伐。从上次北伐夺得的凉州武都郡出发,出祁山道攻打天水郡境内的祁山堡。

这招敲山震虎果真起到了巨大的效果。

原来,曹魏的陇右兵团的主帅郭淮,在上一年相应魏国曹真的命令从陇右伐蜀,不料诸葛亮竟然让魏延和吴毅出阴平道绕道羌人的地方出现在郭淮身后,一场阳溪之战瓦解了陇右兵团的攻势,掐断了陇右兵团的粮道。陇右兵团不得已放弃伐蜀。而此时此刻的陇右兵团面元气还没有恢复,面对蜀汉军队的攻势只能紧急向长安的关中兵团求助。

彼时的关中兵团的主帅已经不是曹真了,因为上一年曹真的四路伐蜀中,自己带领的3万大军走险狭的子午道伐蜀,路上天降大雨,走了一个月没走到子午道的一半,接到魏国皇帝曹睿的撤军命令后,伤心、郁闷、愤怒、壮志难酬加上身上的战伤和淋雨,又用了一个月退出子午道后,回去就一病不起,曹睿就让司马懿代替曹真,统帅关中陇右一切军事。

而关中除了曹魏的关中兵团外,还有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在陈仓之战中来增援的张郃的中原兵团,还有特种部队虎豹骑。

这两支部队是什么情况呢?

先来说虎豹骑。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曾经让赵云邓芝带偏师1万人向北出褒斜道佯攻眉县,牵制曹魏关中兵团。当魏国朝廷得知诸葛亮拔掉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后,同时发现关中兵团被赵云死死拖住,而虎豹骑一出来,赵云就闪进褒斜道利用山地战让虎豹骑发挥不出战斗力,虎豹骑一撤,赵云又出褒斜道拖住关中兵团。曹睿无法,让张郃带中原兵团来增援,才钻了马谡布防上的漏洞。

那么,中原兵团呢?

介绍完了曹魏那头的兵力部署,咱们来说说诸葛亮这边。诸葛亮派王平包围了祁山堡,自己带主力打下了祁山堡西北边的卤城,一下子叉断了陇右兵团和关中兵团的联系。然后,按照我们的了解,这个时候因为司马懿勾结李严拖延军粮,所以诸葛亮派人去割了上邽的小麦,补充自己。

第一,蜀军是四川人,是吃大米的,吃麦子说不定还会有水土不服的情况。

第二,陇右土壤贫瘠,地势偏高,肥沃的土壤少,麦子能种,但是产量远远小于关中平原。仅有的肥沃一点的土壤就是天水郡靠近关中平原的上邽了。

第三,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时候,正好是四月份,四月份是什么概念?甘肃地区几乎无雨,但是,经过人工灌溉,5月份就会有一次冬小麦的收成。收完了冬小麦,才能种春小麦。

第四,陇右兵团这会不敢和诸葛亮大战,而是向关中求援,是因为粮草不济,就算要和诸葛亮决战,也得等5月份冬小麦获得收获。

也就是说,诸葛亮割麦子不是为了补充自己,而是为了掐断陇右兵团的联系,然后劝降或者饿死陇右兵团。其实甘肃地区气候干燥,春季无雨,要毁掉粮食的话用火烧会更加直接,但是春季甘肃地区有北风,会烧到蜀军自己。就算割麦子的时候无风,但是火烧一遍后,麦子的灰烬会成为下一次春小麦的肥料。而直接割麦子的话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当曹魏三大兵团得知诸葛亮割了上邽小麦,尤其是陇右兵团,犹如晴空霹雳。陇右兵团要补充粮食只有等关中兵团和中原兵团突破诸葛亮的防线,才能把关中的粮食送到陇右兵团手上。就这样,张郃的中原兵团攻祁山堡的王平,司马懿的关中兵团攻卤城的诸葛亮主力,发动钳形攻势。

但是司马懿的关中兵团遇到诸葛亮派出的高翔,吴班据险抵抗,骑兵的优势无法发挥,而蜀军却能发挥山地战的优势,而魏延突然率蜀军仅有的精锐骑兵一来暂时掐断了关中兵团的粮食运输,二来从关中兵团背后神兵天降,司马懿无奈退却。这一战,是司马懿和诸葛亮唯一一次正面交锋。我们来看《资治通鉴》记载,“懿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 自按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逆战,魏兵大败,汉人获甲首三千,懿还保营”。“甲首三千”究竟是指代三千名士兵,还是指代三千名中下级军官,后世一直存有争议。但毋容置疑的是,司马懿在诸葛亮面前遭遇了惨败,大量本来援救陇右兵团的辎重粮食武器战马被缴获。从此再也不敢和蜀军正面交战。

另外攻打王平张郃的中原兵团到是打了两个月的山地战拿下了祁山堡,但是让张郃郁闷的是,剧烈抵抗的王平不见了。由于张郃的部队不是主力,主力的关中兵团刚刚被诸葛亮打败,张郃部队的粮食刚够自己用,陇右兵团仅仅只有祁山堡的人得救,从断粮中逃出生天。诸葛亮占据着卤城,陇右兵团大部陷入粮食危机,而且粮食还要优先供应戍边防羌人和胡人的部队。而张郃和司马懿的矛盾也呈现了白热化,司马懿不敢和蜀军交战,也不愿意张郃的部队去送死。张郃想救陇右兵团,但是权力没有司马懿大。

那么,王平的部队去哪里了呢?

原来,6月份了,汉中到祁山道下起来大雨,冲垮了道路,蜀汉这头李严负责运粮,这下粮食运到前线将士不够吃,王平带部队去接应粮食去了。但是李严怕诸葛亮追究责任,就假传后主圣旨让诸葛亮班师。

诸葛亮班师了吗?很多读者觉得诸葛亮一定班师,因为一来诸葛亮对后主忠心,二来,诸葛亮粮食不济了。但是其实当时诸葛亮没有立即班师,他要饿死陇右军团,因为他已经听到陇右兵团抢当地老百姓了,只要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就会接应蜀军。

但是有一件事让诸葛亮不淡定了,不得已最终班师。原来诸葛亮为了拉拢羌人,给了他们不少直百五铢钱。诸葛亮之前已经用直百五铢钱搞得曹魏经济一塌糊涂。在魏国内部,直百五铢钱比魏国自己的钱都值钱,羌人胡人为了防范天灾,向曹魏买了大量关中地区生产的粮食,而曹魏为了边关安宁,也愿意把粮食给到羌人。不过情况变了,《三国志·魏书·满田牵郭传》有载,“是时,陇右无谷,议欲关中大运,淮以威恩抚循羌、胡,家使出谷,平其输调,军食用足,转扬武将军”。

这段话看上去好似郭淮用了和平的方式,但是《三国志》是站在褒魏贬蜀的立场上写的,即便如此,那我们也能从中看到诸葛亮把曹魏三大兵团耍得团团转。一个“威”字,试想陇右兵团快要饿死了,怎么会不抢羌人的粮食和牛羊,平时双方的流血事件还少吗,羌人的粮食本来就没汉人多,那这会肯定被洗劫一空,要知道曹魏不单和羌人关系紧张。对陇右汉人也有地域歧视。这里羌人没汉化多少,很多汉人却被羌化了,这才有我们熟悉的马超类似羌人的造型,也才有后来的姜维反叛曹魏。

陇右兵团的粮食危机总算解决了,诸葛亮困死陇右兵团的企图也落空了。无奈班师,回去贬李严为庶人。但是临了还把来追击的张郃射中了膝盖,张郃掉下马来,近70岁的老人没多久救去世了,五子良将的最后一位就这么窝囊的死了。

司马懿夺权后,一直忍耐到司马昭掌权,却装作率军攻击东吴,其实是为了对付司马昭。虽然最终败北,但同时也是一介忠臣,而且他手下的大将文鸢更是获得了力量,由于人的无能,司马师吓破了胆,最终眼疾复发,保住了性命。夏侯霸投奔蜀汉也增添了诸葛亮的实力。他可以说是在三国非常有影响力的人物。被称为狗,不是轻蔑,而是对他忠实监护人的赞扬。

字子瑜,174年出生。诸葛瑾早年游学洛阳,后天下大乱,带领家人逃往江东避难。后来孙权的女婿弘协议遇到诸葛瑾,非常欣赏其才能,推荐给孙权,与鲁肃等一起担任宾待,担任孙权长史、中司马等职。215年,孙权遣诸葛瑾派出刘备,与诸葛亮在公馆见面,但不谈私事,最后双方重新划分了界限。诸葛瑾人顾名思义,是个非常谨慎的人,他和孙权说话时,并不急迫坦率,只是表现出一点自己的倾向,直到到达;一旦和孙权感情不合,他就会放弃正在进行的内容,转到其他话题上,逐渐借用其他事情从头开始,用对同类事情的看法寻求孙权的认同。

219年,诸葛瑾从吕蒙讨伐关羽,因功被列为宣城侯、绥南将军、南郡太守,并代吕蒙驻扎公安。221年刘备率大军征伐吴国。诸葛瑾写信劝刘备和睦,但遭到刘备坚决拒绝。据说当时诸葛瑾私下派人去和刘备联系。孙权说:“孤与子瑜,有生死不易的誓言,也有子瑜的无孤、犹孤的无子瑜。”。诸葛瑾性格雍容大度,弘不会慢慢失去。

孙权也很尊敬他,有重要的事情可以商量。诸葛谨对孙权的谏言也非常艺术,每次都恰到好处,不会直着脸谏言,一直到最后。例如,孙权想把罪名嫁祸于殷模。很多人为他求情,孙权更生气。只有诸葛瑾一声不吭,孙权就奇怪了。当问到诸葛瑾为什么不说话时,诸葛瑾这样说。“我和殷模一样来到江东避难。全都被大王救了。现在我们不能互相监督,不能互相鼓励自己,报答国王的恩德,殷模背叛了国王的恩惠,自己犯了这样的罪。认罪还来不及。我什么也说不出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68216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6
下一篇2023-1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