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大运河对我们有什么影响?,第1张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1] 春秋吴国为伐齐国而开凿,隋朝大幅度扩修并贯通至都城洛阳且连涿郡,元朝翻修时弃洛阳而取直至北京。开凿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2002年,大运河被纳入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7公里。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2] 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查看全部14个回答

造价师报考条件 ?须满足以下条件

关注注册建筑师的人也在看

2019年造价师报考条件 ,造价师报考

免费咨询-更多详情;

北京远东建业技术培训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

京杭大运河简介

1、京杭大运河长度: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是中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价值堪比长城。它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长度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长为苏伊士运河(190千米)的9倍,巴拿马运河(813千米)的22倍。 2、京杭大运河流经区域:京杭运河自北而南流经京、津2市和冀、鲁、苏、浙4省,贯通中国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和一系列湖泊;从华北平原直达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河湖交织,沃野千里,自古是中国主要粮、棉、油、蚕桑、麻产区。 3、沿岸风俗:运河水不仅承载着南来北往的船只,而且孕育、滋润着沿岸的运河儿女、运河城市。运河边的建筑,如会馆、河埠、码头、桥梁、船闸及漕运衙门等都是为在实际生产中使用而建。运河边也有很多民风民俗透露着务实之魂。 扩展资料 京杭大运河入选世界遗产保护名录 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这次申遗共包括河道遗产27段,以及运河相关遗产58处。 参考资料 -京杭大运河

133 浏览39749 2018-11-08

1什么最能代表淮安运河文化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文化遗产是一个地方文化的根。

千余年来,京杭大运河养育着两岸的人民,造就了灿烂的大运河文化,淮安,是大运河边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明清时期,淮安因中枢漕运、集散淮盐、漕船制造、粮食储备、河道治理地位显赫而成为“运河之都”。

运河文明给淮安带来千年辉煌,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淮安与大运河有直接关联的遗存主要有:洪泽湖大堤、清江大闸、码头“三闸”遗址、御坝遗址、盐河双金闸、三百六十丈越堤、清江督造船厂遗址、淮安常盈仓遗址、漕运总督署遗址、河道总督署遗址、古末口与古清口遗址、淮安钞关遗址、陈潘二公祠、清江浦楼、吴公祠、西坝盐商遗迹、杨庄正泰浴室、清江古 寺、镇淮楼、文通塔、河下古镇、码头古镇、宋龟山运河口、古汴河口和泗州城遗址等,其中16处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京杭大运河(江苏段)的重要节点。

2什么最能代表淮安运河文化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文化遗产是一个地方文化的根。

千余年来,京杭大运河养育着两岸的人民,造就了灿烂的大运河文化,淮安,是大运河边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明清时期,淮安因中枢漕运、集散淮盐、漕船制造、粮食储备、河道治理地位显赫而成为“运河之都”。

运河文明给淮安带来千年辉煌,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淮安与大运河有直接关联的遗存主要有:洪泽湖大堤、清江大闸、码头“三闸”遗址、御坝遗址、盐河双金闸、三百六十丈越堤、清江督造船厂遗址、淮安常盈仓遗址、漕运总督署遗址、河道总督署遗址、古末口与古清口遗址、淮安钞关遗址、陈潘二公祠、清江浦楼、吴公祠、西坝盐商遗迹、杨庄正泰浴室、清江古 寺、镇淮楼、文通塔、河下古镇、码头古镇、宋龟山运河口、古汴河口和泗州城遗址等,其中16处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京杭大运河(江苏段)的重要节点。

3什么最能代表淮安运河文化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文化遗产是一个地方文化的根。

千余年来,京杭大运河养育着两岸的人民,造就了灿烂的大运河文化,淮安,是大运河边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明清时期,淮安因中枢漕运、集散淮盐、漕船制造、粮食储备、河道治理地位显赫而成为“运河之都”。

运河文明给淮安带来千年辉煌,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淮安与大运河有直接关联的遗存主要有:洪泽湖大堤、清江大闸、码头“三闸”遗址、御坝遗址、盐河双金闸、三百六十丈越堤、清江督造船厂遗址、淮安常盈仓遗址、漕运总督署遗址、河道总督署遗址、古末口与古清口遗址、淮安钞关遗址、陈潘二公祠、清江浦楼、吴公祠、西坝盐商遗迹、杨庄正泰浴室、清江古 寺、镇淮楼、文通塔、河下古镇、码头古镇、宋龟山运河口、古汴河口和泗州城遗址等,其中16处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京杭大运河(江苏段)的重要节点。

4运河周围的风俗与文化

京杭大运河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

它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被誉为“古代文化长廊”,其历史遗存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绝好实物资料。山东运河占运河全程的近三分之一,恰处在京杭运河中段。

在这一带状文化遗产廊道中的民俗文化,更能代表先民迁徙流动而产生的多纬度商品、思想、知识、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更具有中国南北文化融汇撞击与相互滋养的特色,也更能体现运河文化善沟通重交流的独特魅力,本书就全面、生动地介绍了山东运河两岸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5关于运河的相关知识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

春秋吴国为伐齐国而开凿,隋朝大幅度扩修并贯通至都城洛阳且连涿郡,元朝翻修时弃洛阳而取直至北京。开凿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2002年,大运河被纳入了“南水北调”三线工程之一。

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7公里。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2]

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漫长的岁月里,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最后一次的兴修完成才称作“京杭大运河”。

胥溪、胥浦是大运河最早成形的一段,是运河的萌芽时期,相传是以吴国大夫伍子胥之名命名。当时统治长江下游一带的吴国君主夫差,在吴国早已攻克楚国、越国之后,挡在他面前的只有齐国,夫差为了北伐齐国,争夺中原霸主地位,他调集民夫开挖自今扬州向东北,经射阳湖到淮安入淮河的运河(即今里运河),因途经邗城,故得名“邗沟”,全长170公里,把长江水引入淮河,成为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运河就是为水上运输而生的。

“隋唐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元朝开会通河,通惠河

     千年大运河养育了无数的先民。勤劳的先民们,有的依河发迹,有的靠水养家糊口。只要是有河有水,人们就有了生存的希望,这是不争的事实。随着运河水的滚滚洪流顺流而下,千百年来发生在运河岸边多少故事也随水逝去。但人们通过口口相传,还是留下了一些故事。

  

 

运河上的“乌蓬船”

在运河上也曾经有载人的“乌蓬船”,但在我们这一带运河沿儿上叫做“小急船”。这种船船体不大,灵活方便能承载三、四十人。船上用苇席竹竿等物料搭上顶棚,用以避雨和遮阳,船舱内两旁设座,往来在独流、杨柳青、天津之间。与南方“乌蓬船”不同的是,“小急船”上有桅杆、船帆和拉纤工,一般都是四、五个人使船,而南方河流较多水流平缓,一人摇橹即可。运河水流湍急,常有洄流旋涡多有危险,所以必有一人拿篙站在船头,以保船只正常行使,一人在船尾掌舵,岸上有两人拉纤使船快速前进。 

 使船人穿戴都比较考究,除掌舵人外,其他人都穿青衣、青裤、黑沙鞋,裤脚上都扎着青腿带,看着就那么利落。特别是拉纤工,都是身体倍儿棒的小伙子,拉起纤来一路小跑,从运河的独流镇码头到天津城西码头单程七十多里路,每天要往返一趟。由于这种船行使的快,人们都叫它“小急船”。养“小急船”的人家在运河沿儿的村庄里也有不少户,有的船户,只在独流镇或杨柳青镇大集日出船。 

 “小急船”每到一个村子必靠岸,一人在岸上喊几声:“小急船来喽……”村上有搭船的人们听到喊声就到河边坐船,或走亲戚或去天津卫。这些搭船的人大多都是妇女和小孩,那时妇女都是小脚,不便长途跋涉。也有人带些农村土特产到城里贩卖,这无疑给城乡交流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同时繁荣了城乡经济,改善了运河岸边人民生活。 

 运河里“撑拖床”

 冬季,运河封冻之后,常有拖床穿梭于运河之上,或载人或载物往来于村镇之间,成为当时运河沿上的一道风景。

 拖床是一种极简单的运输工具。一般拖床6尺长3尺宽,木匠用方木做成床状,在拖床底下安装上铁条,把秫秸杆上的叶皮儿剥净,用细麻绳连成排子,铺在拖床上,这就是一个完整的拖床。撑拖床的人站在拖床上,两腿叉开,双手握挽子(所谓挽子,就是在四尺多长柳木杆子的一端安装一个锥形铁头以便于戳冰)撑着拖床前行。由于冰面光滑,撑起拖床来比较省力,而且行使速度也较快。运河沿儿上的穷苦人家,有的户就置办一个拖床,到了冬季给人们运输蔬菜或柴草到镇上去卖,赚点脚力钱。春节将近的时候,也载人到镇上置办年货,所以过年的时候运河里也是一派繁忙景象。

 运河岸上“拉短纤”

 过去失去土地的农民,只能靠给富户人家扛长活或打短工生存。运河沿儿上多了一条生路,就是给过往的大型货船拉短纤。由于运河漕运繁忙,大量船只南来北往,尤其是运河枯水季节,逆水而上的漕运船为了赶时间,不得不临时雇人拉纤,以求尽快运送货物。    

  听老人们讲,拉短纤是个辛苦活儿,逆水而上、船大水浅,十多个纤夫俯首弯腰步步蹬劲儿。单有一人打船工号子,凡遇河湾或洄流漩涡处这号子打得越起劲。拉短纤的工人还有一点和船上的长工不同,他们一般都自带干粮或到搭肩的地方自买吃食,夜间就在船上露天休息。拉纤最远的拉到过德州,而更多的人拉纤,只到沧州码头和唐官屯码头,然后领到工钱步行回家。

 至今运河沿儿上还流传着一句歇后语:“双塘的包子——吃也后悔不吃也后悔。”这都是拉短纤的人们留下来的话语。当时船只行驶到静海县南双塘村时都要靠岸搭肩,岸上卖吃食的很多,尤其是卖的包子看着个儿大价钱便宜,纤夫们图便宜都买着吃,吃完后又都觉得上当。因为所卖的包子白面皮儿薄,用白菜帮子剁成的菜馅,放在包子里看着包子个儿大,实际上都是白菜帮子,买着吃了后不长时间就又觉得饿了。所以人们留下那么一句歇后语。  

 这些陈年旧事,像历史上流入渤海的运河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了,但运河沿儿上的人们,永远也忘不了养育过多少代人的大运河。    

一、作用:

1、每年几百万石的漕粮、东南的贡赋和官吏商民每年不下亿万件的消费品都要过长江渡淮河,经会通河北运,海外运来的商品过境之后也是经运河到燕京,会通河得名会通,就是因为“江淮之漕,浮汶泗经达临清,而商旅贸迁,游宦往来往暨闽粤、交广、邛 、川蜀,航海诸番贡 之入莫不由是而达”。

2、物产交流和经济交流极大丰富起来,明代北方棉花种植很普遍,发达的纺织业在江南,结果自然是棉花南运,布匹北运,太湖流域号称衣被天下,棉布和丝织品几百年来一直是运河上的主要货物。

3、杭州、苏州、扬州、淮安、济宁、临清、天津,这些运河边上的城市,因此成为商品集散地,商业盛衰与运河始终。

乾隆年间,苏州胥门、闾门外的运河码头“各省都会客货聚集,无物不有,自古称为天下第一码头”。

邵伯镇以棉、夏、葛、标、黄草等布及米、豆、竹、木为主要货物,被称作“御长十里,客货云集,江北第一大镇”。

4、运河上商运逐渐增加,运河上开始设关收船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左右,户部从全国所收定额税银400万两,其中近1/3收自运河上往来的商船。

二、衰落原因:

1、由于环境变迁、水利废弛,京杭大运河水流萎缩、泥沙淤塞,航道条件恶化。

现今大运河北段基本已失去航运价值,只有山东济宁以南河段尚能进行内河航运。

2、由于近现代以来南北向铁路公路干线的贯通,以及廉价的近海海运的兴起,大运河作为沟通南北人流物流大动脉的功能逐步被各种现代交通方式取代了,换言之丧失了在交通运输市场上的竞争力。

3、大运河在古代一个很重要的职能是承办官府漕运,在漕运的基础上衍生出庞大的人流物流,推动运河运输的兴旺和运河沿线经济的繁荣。

近代以降,漕运作为封建王朝的产物在近代交通邮传兴起后最终走向消亡,大运河失去了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支柱,也就逐步走向衰落。

三、简介: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

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7公里。

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68929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6
下一篇2023-1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