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的包拯的故事

北宋时期的包拯的故事,第1张

是谁割了牛舌头包拯到扬州的天长县(在现在江苏省)去做知县。到任不久,就遇到一件案子。这一天,一个农民的孩子到河边放牛。他把牛放在河滩上吃草,自己就到河边玩去了。等他想牵牛回家的时候,发现那牛无精打采地站着,嘴边不住地滴血。孩子吓得哭起来。孩子的爸爸听说了,跑到河边细一看,才发觉牛的舌头不知被谁割去了。他又急又恨,跺着脚说:“毁了我的牛,这让我怎么耕地呀!”说完,他赶到县衙门去告状。包拯听完他的叙述以后,想了想,有了主意。他不慌不忙地对告状人说:“牛舌头割了,就不能再长上去。你回家把这头牛宰了,做成熟肉卖了吧。免得牛不能吃草死了,连肉也不值钱。”农民听完,很不满意,望着包拯,抱怨说:“县太爷,小民要是宰了牛,还用什么来耕地?再说,官府也不允许宰杀耕牛……”包拯装作不耐烦地说:“一个牛舌头算得了什么?也值得这样没完没了?快走吧!”农民只得忍气吞声地回去,按包拯的话去做了。第二天,就有个和那农民同村的人来告状。他说那个农民违犯法令,私宰耕牛。包拯看这个人鬼头鬼脑的样子,就紧盯着他问:“你告他私杀耕牛,你说,他为什么要杀牛?”

“因为那牛舌……”刚说到这儿,告状人发现说错了,忙闭住嘴。包拯猛一下站起来,“啪”的一拍惊堂木,追问说:“说!牛舌头怎么样?”“牛舌头被割了……”“你怎么知道牛舌头被割了?”告状人被问得张口结舌,答不上来。这时候,包拯大声问道:“你给我老实招来,为什么割他的牛舌头,又告他的状?”那人听了,大惊失色,赶紧磕头服罪:“是小人和他有仇,所以割了牛舌头……”包拯依法处罚了割牛舌头的人。从此,他善于断案的名声,到处传开了。

没拿一块端砚这一年,包拯来到端州,担任端州的地方官。 端州在今天的广东省高要县。那里出产的砚台,石精工细,非常出名,人们把它叫作端砚。端砚和湖笔、徽墨、宣纸,是文房四宝中的上等品。从唐代起,端砚每年都要作为礼物向皇帝进贡。有很多端州的地方官为了巴结朝中有权势的人,每次都多征收几十倍的砚台,送给京城的大官们。包拯上任以后,穿上便服,来到出产端砚的羚羊峡,他看到工匠们用石头打磨砚台,非常辛苦。一问官家的价钱,十台端砚只给一台的钱,害得工匠生病的时候都没钱抓药。

包拯回到州府,又检查了存放端砚的库房,发现里面收存了好多端砚,就质问管库房的官吏:“每年向朝廷贡去多少?”“一百整。”“实收多少?”“实收……”那人想撒谎,可端砚摆在库房里,包拯都看到了,他只得说,“实收五百。”“快把多余的端砚作价出售,补发工匠的工钱,不得扣减!”从此,包拯定了规章,立了账目,严禁多要乱拿。等到包拯任期满了,离开端州的时候,他没有拿回一块端砚。就是不见包拯来。有一年,包拯奉朝廷的命令,来到京城东京,等候封官。宰相吕夷简早就听说包拯才干出众,做官清正廉洁,很想见见他。他想,自己是当朝宰相,包拯进京,准得像其他人一样,忙着求见我,让我在皇上面前说几句好话,我就等着他来吧。 这时候,有人来告诉吕夷简,说包拯就住在吕家附近。吕夷简心想:这还不是为了来见我,特意住得近些吗? 可是,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求见他的人一个接一个,就是不见包拯来。又过了好几天,手下人来向吕夷简报告“包拯封完官以后,已经走了!”“走了?”“是,离开京城上任去了。”“不对,你再去他住处打听一下。” 手下人去了一会儿,又回来报告:“他的住处空空的,行李全搬走了。包拯确实走了。”吕夷简这才明白,包拯和那些巴结上司,拉拢私人关系的官不一样。

为百姓说话后来,包拯被调到东京做官。他经常到各地调查,特别关心老百姓的生活。一年,夏天到了,陈州(东京附近,在现在河南省)的农民开始向官府缴税。按往年的办法,都是直接缴纳小麦和大麦。可这一年,地方官突然改了办法,让农民缴纳现钱。原来,这里面有“鬼”。按照市价,一斗麦子五十文钱,地方官却要折合成一百文,另外还要加收运费二十文,损耗二十文,这样一斗麦子的钱涨到了一百四十文,增加了一倍还多。农民一年辛辛苦苦,打下点粮食,哪儿来那么多钱呐!陈州的百姓们叫苦连天,有的为了缴钱,弄得倾家荡产,活不下去了。可巧,包拯来调查了。他了解到地方官的所作所为,非常生气,马上报告宋仁宗说:“陈州地方官任意涨价,搜刮百姓,实在不能容忍。您应该下令,让他们一是按公价定出钱数,二是交麦子还是交钱,应该让百姓自己选,怎么都行。只有这样,老百姓才能活下去。”多亏了包拯,陈州百姓才得救了。包拯又了解到全国好多地方,都有随便涨价的情况,他又接二连三地上书,要求免除这些对百姓不利的办法。

包拯曾经审理过两个很有名的案子,一个是在安徽天长县的牛舌案,还有就是涉及了当时朝上的皇帝的一件案子。

包拯在安徽当县令时审的。当时有个养牛人来到他那里告状,说是家中养着的牛,牛舌头被人给割掉了。牛在那个时候是属于比较贵重的物品,在那个时代牛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朝廷也是禁止私自宰杀耕牛,所以这个案情还是比较严重的。牛没有了舌头,眼看也是活不成了。包拯就让报案的人回去把牛宰了,出卖牛肉以减少损失。其实包拯心里跟明镜似的,他让报案者回去宰杀耕牛有两个目的,一个目的就是给报案者减少损失,第二个目的就是如果谁来举报私宰耕牛,那么这个人肯定就是凶手。果不其然,养牛人刚把牛给杀了,就有人去到包拯哪里前举报。于是包拯就捉拿下了这个人,经过来回的审讯这个人也承认了他自己因为报复杨牛人割养牛人的牛舌的罪行。

第二个案件而且关系到了当朝上皇帝。事情出在皇佑二年,当时的包拯已经由地方官员调到京城为官了,在皇佑二年的四月左右,开封府的坊间传着一个惊人的传言。有一个叫冷青的人,屡屡当众宣称自己是宋仁宗的皇子。自己的妈妈是宫女,在出宫之前被仁宗临幸怀有皇帝的孩子,出宫后生下了皇帝的孩子。民间百姓都以为那个人说的是真的。

通过这两个案子来查看,其实包拯是异常的聪明,推理能力也很好。如果有可能的话,也许可以成为一个很厉害的神探。

包公的故事

有一个无赖,把一个普通老百姓告到包公那里,保证知道这位老农是无辜的,就答应一定会帮老农洗刷罪名,也会让那个无赖得到应有的惩罚。

包公的故事

包拯告诉农民,你照我说的做,回家以后把自己家中的牛杀了,你留一部分自己吃,其他部分你拿到市场上去卖,然后换一些钱自己用。

按照当时宋朝的法律在民间私自杀耕田用的牛市犯法的,是可以被告上朝廷的,但是在包拯的许可下,那名老农就真的回家吧牛杀了。

第二天,包拯就得到有人控告农民杀了牛的消息,包拯微微一笑,王朝马汉,给我把这个举报的人抓起来,人们都蒙了,说包公你怎么不去抓那个犯法的农名啊,包拯说农民杀牛是经过我的允许的,倒是你,为什么把农名家牛的舌头割了。

这下告状的人哑口无言,被这突如其来的问题弄得惊慌失措,只能把想要害老农名的事件从实招来。

在场的人没有不佩服包公断案的,原来包拯用了一招引蛇出洞的妙计,他假装不知道有人要害农民,故意卖个破绽,让这人一位自己的计谋得逞。包拯干脆将计就计,来个欲擒故纵,最后再来个瓮中捉鳖,杀他个措手不及,还农民一个公道,给不法分子应有的惩罚。

其实包拯在就到牛舌头被割的报案后,就有了一些眉目,可以说策划的着一些,就是等着被法分子自投罗网的,这一前一后的妙计足以见得包公断案手段的高超。

包公铡侄

包公铡侄是京剧的有名剧情,是京剧著名剧目《铡包勉》中的一段,虽然经过后人演艺有了很多艺术加工,但是全剧都变现了一个主旨,就是包青天铁面无私的优秀精神。

包公铡侄

包拯的亲侄子包勉,在做了地方官之后,行为不检点,丝毫没有包拯的半点作风,他贪赃枉法,本以为能够逍遥法外,但是作恶多端,人神共愤,最终纸包不住火,事情败露,案件的处理上几经周转,就应差阳错的到了包拯手上。

包拯看了之后,非常生气,没想到自己侄子这么不中用,但又非常为难。为了渲染包拯的纠结和烘托出最后决定的伟大,京剧中的包拯被设定成一个从小失去父亲的悲惨角色。所以包拯的童年都是和包勉的一家一起度过的,包勉的妈妈对待包拯就像是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包拯从来不叫嫂子,而是叫嫂娘,嫂娘从小对包拯恩重如山,而这包勉又是嫂娘唯一的儿子,在公私两难的选择间,包拯随后选择了贯彻自己的执法风格,他选择大义灭亲,就下令斩了包勉,然后再向自己的嫂娘赔罪道歉。

其实依据清代著名的《三侠五义》里记载的,包拯的侄子是叫包世荣,在京剧里改编为包勉,原著里是庞太师想要设计陷害包拯,戏剧里是包勉自己违法被抓。原著里包世荣是因为被冒名顶替,是被冤枉的,好在最后洗刷了冤情。

戏剧里为了歌颂包公的铁面无私,包勉被杀,艺术作品虽然对历史有改动,但是都是为了表达人们对包拯的喜爱。

包公审乌盆

《包公审乌盆》是中国的剧情**,在1967年上映的,**讲述了瓦缸店主人丁万想要李浩身上的钱,就把他毒死了,之后李浩的尸体被扔到瓦窑里烧成一个乌盆,有人来买夜壶的时候,丁万就顺便把这乌盆也送给他。

包公审乌盆

该**由《包公传》改编,瓦缸店的主人丁万看中了李浩身上的巨款,就下毒手把李浩毒死了,人死后为了毁尸灭迹,丁万把尸体扔到烧窑的瓦窑里烧成一块乌盆,还把这乌盆送给了前来买夜壶的陈清。

陈清晚上睡不着,突然听到有人叫他陈公子,看到是白天送的乌盆,乌盆把自己惨痛的经历告诉了陈清,希望陈清能为他上报包大人,让包大人为自己做主。

陈清夫妇带着乌盆去见包大人,在桥头遇到丁万,指责丁万谋财害命,但是乌盆在白天不能说话,陈清夫妇只能等到晚上再带着乌盆去拜访包大人。

包拯听完陈清的话,想时间竟然还有如此诡异的事,他决定审问乌盆,勿喷不说话,陈清被打出衙门,乌盆说衙门前有门神,我的魂魄不能进入。

晚上的时候,陈清击鼓伸冤,他带着乌盆从后门进入,包大人问乌盆有什么冤屈,乌盆又什么都不说,陈清快急疯了。原来李浩死的时候什么都没穿,他不能这个这样子见包大人。

包拯就脱下哎自己的官服盖在乌盆上,李浩的冤魂这才像包拯汇报了自己的悲惨遭遇。包大人听了下令捉拿丁万夫妇,并将他们依法处置。

包公探阴山

包公探阴山是我国传统曲艺京剧中的剧目之一,戏曲取材于《三侠五义》京剧也有叫《铡判官》的,此外淮剧和豫剧都有这一块的曲目,电视剧《包青天》中也有明确讲述。

包公探阴山

说的是,颜查散和书童上京赶考的时候,住在刘金蝉的家里,有一个有钱的大官员冯君衡想娶柳家的千金,就到刘家杀了叫秀红的人,然后还陷害颜查散,结果颜查散被抓到监狱里去了,之后他又指使王奇把和颜查散同行的书童毒死。

包拯和王朝马汉到地府的时候,发现生死簿的数字被篡改了,包拯大惊失色,他发现颜查散的寿命从原来的69岁变成只有29岁,小鬼告诉包拯是因为红判官篡改的,包拯要红判官出席,他被包拯判为斩刑,随即虎头铡被搬上阎王殿,红判官被战死。

阎王爷让人把颜查散那一段改回来,几天之后,是冯君衡大喜的日子,他以为自己能顺利娶到柳家千金,丝毫没有对自己犯下的罪行有半点悔改之情。他在途中被开封府的官员抓起来,包拯升堂,让冯君衡的上司陪审,为的就是让他看清自己的手下做出的肮脏勾当。

一开始冯君衡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但是王奇供出冯君衡就是毒杀吕墨的真凶,王奇因为贪心,谋财害命被包拯斩首示众,颜查散因为是被诬陷的,罪名已被解除,包大人还了自己清白,就被无罪释放了。

而冯君衡这个幕后黑手,做出如此伤天害理之事,当然不能让他有好下场,包拯宣判铡刀之刑,被压上虎头铡给削了。

包公夜审阴间

包工夜审阴间是出自《探阴山》这个剧目,而探阴山这个故事在诸多戏剧作品、影视作品中都有体现,关于包拯为什么能来访阴阳两界和他又为什么能掌管阴间的制度,这当然是文学的艺术加工,但是这无疑也是对包拯的嘉奖。

包公夜审阴间

包公夜审阴间说的是:少女柳金蝉在元宵夜赏灯会的时候,被街头的无赖诱拐到家中,被无赖逼婚,但是柳金蝉誓死不从,被李保用蛮力勒死。李保看死人了自己也害怕,就想毁尸灭迹,在转移尸体的时候被书生颜查散看到。

这李保是个无赖,他嫁祸给颜查散,结果当地的知县下令将颜查散处死,颜查散向包拯救助,包拯就下到阴间去一看究竟,他命令判官视察生死簿,生死簿上写着柳金蝉被颜勒死,包拯不相信,他又到阴间,这次看到了柳金蝉的魂魄,问她究竟是谁害死自己的。

包拯还从小鬼中得知判官是;李保的舅父,因为判官想要保护李保,才篡改的生死簿,包拯就搬来虎头铡,把阴间的判官给斩了。回到阳间,他还颜查散一个清白,把李保转啊归案。

为什么包拯能夜审阴间,原来包拯小的时候他火眼高,能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东西,有一天包拯路过一个宅院的时候听到有人呼救,包拯看到俩个小鬼想要把一个女子拖到阴间去,包拯就跟着去一探究竟了,结果原来这女子阳寿未尽之时小鬼想要抓这女子,包拯就大闹阎王殿,这之后,包拯就在无常殿当起了无常爷。包拯就变得能夜审阴间了。

包公铡陈世美

清代官员陈世美据说是戏剧《铡美案》的原型,戏剧中的陈世美是均州人,在《均州志》中记载着的陈世美是顺治年间考中的进士,他出生于仕官之家,曾经当过河北某地的知县,后来被康熙赏识,升职为贵州的分守思仁府当按察使。

包公铡陈世美

陈世美在历史上是由明确记载的人,在均州当地,还有民间发现的记载陈世美的碑文,陈世美为官清廉,他体恤民情是大清官,深受当地百姓爱戴,那些强加在他身上的罪名似乎是不存在的。有人说陈世美是嫌贫爱富,还说他杀妻灭子,做了很多大逆不道的事情,但这写都是嫉妒他才能的人捏造的虚假事实。

那么清朝的清官陈世美为什么会被宋朝的包拯给铡了呢?我们熟知的《铡美案》在历史上传唱已久,让剧中人物陈世美遭众人唾弃,背负骂名,但现在看来《铡美案》似乎是戏剧舞台上的“冤案”。

据说清朝的时候有一个戏班子,在看秦香莲抱琵琶,但是看戏的人很多,他们觉得戏太短了,唱不了多久,就不愿意离开,掌班的没什么办法,就在正戏前加了一个特殊环节。

这戏一演就演到了中午,当时演到陈世美的手下追杀秦香莲,秦香莲拉着儿女倒在血泊中,眼看戏又要结束了,这时有人就喊,杀了陈世美,砖头瓦块一时间都向戏台上砸来,掌班的慌了,赶紧溜到后台,不敢露脸。

这时候唱《陈州放粮》的包公还没换身形,掌班的灵机一动,就让包公到台前就这往下唱,包公说你糊涂了,我是宋朝大官,人家是清朝的,怎么唱。掌班的说现在是酒场,你再不出来,大家可得把这台子拆了不可啊。

包公就带着王朝马汉一帮人上场抓陈世美去了,从这以后小戏《秦香莲抱琵琶》就变成大戏《铡美案》了。

包公斩包勉

包公斩包勉这个是《铡包勉》是京剧里面著名的剧目,主要是讲包公的亲侄子犯了法,包公没有顾及亲戚的关系,反而大义灭亲斩杀了包勉的故事。那历史真有这件事情吗,接下来一读便会知晓。

陆毅扮演包拯

先来说说这个故事的具体内容。包公的亲侄子包勉在地方担任地方官,他仗着自己的权势竟然贪赃枉法,最终事情败露。案卷经过几个回合,最后到了包公的手上。包公在看完案卷之后,非常生气,但是是自己的侄子又十分为难。包公在剧目中自小就失去了父亲,是由包勉的母亲抚养他长大,所以他称呼她为嫂娘。嫂娘对他恩重如山,包勉又是嫂娘唯一的儿子,包公左右为难。但是在公私两难之中,他选择了前者,决定大义灭亲,决绝地斩下了包勉的头,然后又回到赤桑镇向嫂娘认错。

这是戏剧里面的情节,在真实的历史上并不存在,民间是为了想歌颂包拯的铁面无私而进行编写的剧情。真实的历史中,包公斩共勉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按照宋朝的规定,如果法官与被告人有亲戚关系,或者是姻亲关系,是需要回避的。包公与包勉是叔侄的关系,如果包公选择大义灭亲,就会触及到宋朝的法律,因此就产生了一个悖论,包公是知道规定却还要犯法,这怎么能说他是“官清如水”呢?再说宋朝那时候的法律更广泛、更仔细,而且也相当严格,所以说这个故事是编剧编造的,并没有什么真实的依据。

包公陈州放粮

包公陈州放粮是古典名著《三侠五义》里面的其中一个故事,出现在小说中的第九回合到第十四回合里,主要是讲述包公奉命去陈州考察赈灾的情况,用龙头铡铡杀安乐侯庞昱的故事,后来被世人广为流传。

周杰饰演包拯

那我们来看第九回合中所讲述的主要内容。因为陈州三年大旱导致了百姓颗粒无收,过着十分贫苦的生活。包公让公孙策写誊清,里面的内容是为陈州放粮,同时还直言皇帝用人不当,有顶撞皇上的意思,公孙策看到之后非常惊慌,但是又不得不从,已经想好明天要辞官了。

等到第二天,包公上朝上交了折奏,没过多久,就召见了包公。皇帝在看了包公的招于之后,刚开始非常生气,但是后来一想包公也是为了国家,忠心为主的份上,从怒气又转到了喜悦,立马召见了包公。在相互交谈之下,如果直接说去陈州放粮会有很多的弊端,因此皇上又加封包公为龙图阁大学士,同时仍然是开封府事务,前往陈州考察放赈的事情,并且关心一下民情。包公对于加封并没有谢恩,跪下启奏说:“我没有权柄,百姓并不会服我,恐怕很难奉诏。”于是,皇上又裳了他御札三道。

公孙策自从包公入朝之后,便变得提心吊胆,心里是想要收拾包袱走人,但是又会觉得自己妖言惑众,于是只好等待消息。忽然听到一声叫喊,以为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却听到说包公加封了龙图阁大学士的职位,皇帝派他去陈州查赈。

包公错断颜查散

《包公错断颜查散》是东北二人传中的正戏,同时又把它叫做《五鼠闹东京》或者是《包公游阴》。不过,这个剧目虽然是一个传统的剧目,但是因为虚拟出来的场景,同时在剧中涉及到阴阳两界的事情,因此被很多人认为是迷信的思想而被尘封了好多年。

包拯画像

《包公错断颜查散》虽然说是一部荒诞的故事剧,里面有阴曹地府,故事看起来十分离奇,但是实际上却有很大的意义。因为根据以往的戏剧作品基本都是在赞扬包公深明大义、明察秋毫的形象,但是这部戏剧却说的是包公也有犯错误的时刻。这使得包公的形象更加真实,更贴近于普通人,作为一个普通人当然会有犯错误的时候。所以,这个戏剧的意义还是比较深远的。

再来说说这部戏剧的主要所讲的内容。一位名叫刘金蝉的民女被贼人李宝所杀害,她的父亲却诬陷是颜查散所为,包公因此错斩了颜查散。因为颜查散的尸体没有倒下,包拯就去了阎罗殿中去寻找生死薄,但是生死薄上却没有颜查散的名字。回到人间之后,包拯慌忙跪在上说:“今天要是我错斩了你,错断了你的案件,那就让我的儿子为贼,我的女儿为奸。”话说完之后,颜查散的尸体倒下了。包拯两次去看生死薄,仍然没有看到颜查散的名字,于是就叫来了死者来进行对质,结果发现自己错杀了好人。第三次查看生死薄的时候发现生死薄的缝中有一张纸,上面写着“颜查散73岁”,但是当时颜查散才23岁。之后,颜查散的冤魂化作耗子大闹东京,宋主让宰相想办法,于是就从王母那借来了狸猫抓住了老鼠。

包公夜审郭槐

在仁宗年间,有一个盲眼老妇李氏带着一个名叫梅娘的义女在乡下生活,她们主要靠卖菜为生。李氏总是自称为“哀家”,梅娘只是认为李氏可能精神上有些问题。其实李氏就是真宗的妃子,在产下龙子之后被刘氏算计,不但将她的儿子换掉,还差点被打入冷宫。刘氏忍辱负重二十多年,只是想再看一眼自己的儿子。

包公脸谱

当年的刘妃现在已经是太后了,在去烧香的路上遇到了刘氏,觉得她特别像当年的李氏,于是郭槐趁刘氏眼盲,便将她骗入了宫中。虽然李氏眼睛瞎了但是她还是有智慧的,在郭槐和刘后面前装疯卖傻,太后对她也没有办法。

包拯因为杀了八贤王的舅舅而惹怒了八贤王,于是八贤王怂恿皇帝让包拯罢官。展昭为了包拯,潜入宫中向郭槐求情,谁知知晓了秘密,于是设下机关,将李氏带回了开封府。李氏向包拯证明了自己的身份,但当时遇到郭槐来访,决定偷偷离去。郭槐知道后,大为惊恐。包拯发现郭槐可能隐藏着一个大秘密,于是便想求得八贤王的帮助。但是八贤王却没有帮助他,反而勒令包拯离京。

包拯趁着仁宗在烧香的时候让他们进行会面,这才让他们得以见上了一面。之后,包拯又知道了八贤王也知道此事,于是就上门拜访,最终打动了八贤王,八贤王将事情全部告诉了皇上。但是郭槐却不承认自己的罪责,包拯让人假扮鬼魂来试探郭槐,郭槐最终招供。

包公打銮驾

《打銮驾》是京剧的重要剧目,跟这个内容差不多的有川剧的《打銮清宫》,汉剧的《打金銮》,另外滇剧、秦腔、河北梆子等都有这个剧目,这些剧目的内容都是根据著名的古典小说《三侠五义》中的第久回合和第十五回合所改编的,但是又与原著有些不同。

周杰饰演包拯

在原著中,被包公铡的是国舅庞昱,庞昱是庞太师的儿子,但在戏曲中的国舅却是马龙;原著中是写国舅庞昱凭借自己的权势克扣赈灾的粮食,强抢民女,有人把庞昱的罪名告到了包公的府中,包公上奏皇帝,想要亲自去查赈,并且让公孙策来设计御赐的同铡以此来震慑那些贪官污吏,戏曲中将此段改编成了马妃千般阻拦不让包公去查赈,里面的剧情相当曲折,从而体现出包公的铁面无私的办事方式。

我们来看一下在戏曲中这段的大概内容吧。戏剧中称在宋仁宗的时候因为三年的干旱,使得陈州颗粒无收,政府发放粮食和钱币来救济百姓。皇帝先是命令马龙前往赈灾的地区,马龙仗着马妃的势力,在陈州胡作非为,还克扣了百姓的粮食。灾民高发了马龙的行为,皇帝大怒,即刻召回了马龙,命包拯去查办关于克扣的事情。包拯先是不愿意去,但是最后发现不能推辞于是奉命前往陈州。马妃知道包拯铁面无私,如果让包拯知道了这些事情,恐怕国舅的地位不保,自己也可能失宠,于是就设计来阻拦包拯出行。

包公阴阳判

包公阴阳判其实就是电视剧《包青天之阴阳判》,《阴阳判》是台湾的影视剧《包青天》里的一大主题的故事。大致的剧情是这样的:在京城大街上,一名身穿蓝色衣服的男子紧追一名女子,该女子在开封府的门前中箭,被府内的人得救。展昭上前追那名蓝衣男子,发现那名男子和另一名女子正在打斗,该女子名为九奶奶,是当时震远镖局总镖头妻子的丫鬟。

《包青天之阴阳判》之包拯

九奶奶在江湖中受到何路英雄人士的敬仰,威望很高。而那名中箭的女子名为张怡芬,是神算子的弟子,也是九奶奶所要找的人。

蓝衣男子再一次进开封府行刺张怡芬,被展昭等人救下。在危急时刻,蓝衣男子使出暗器竹蜻蜓脱身,当年的震远镖局总镖头就是死于竹蜻蜓,可见竹蜻蜓的威力。该名男子名为阿星,是枢密院的人,也是禁军指挥官。他与文耀庭是同门师兄弟,并受文耀庭的差遣,曾经联合将魏总镖头杀死。文耀庭怕事情被抖露出去,于是将阿星杀死。张怡芬已经料到阿星会被杀死,于是说出自己中毒箭而没有中毒的原因:当年她的师父被人杀害,毒药天绝散被偷,放在竹蜻蜓上的毒药就是这种剧毒。因为他喝了师父的神仙露。所以百毒不侵。后来他来到洛阳以算命为生,遭到阿星的追杀。

最后张怡芬被九奶奶留下,让她帮忙寻找震远镖局唯一的传人。

说到包拯,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了,毕竟包拯这个人物形象已经牢牢的刻在了脑子里,那就是刚正不阿,铁面无私。只要有冤情,不管对方是谁,就是一顿操作,而且得罪了很多人,包拯都不怕被人报复吗?包拯的靠山是谁呢?让他这么大的单子!赶紧一起来看看吧!

其实说到包拯到处得罪人,这个只是在一些影视剧中,那个里面的包拯可以说是天不怕地不怕的。不仅仅斩过陈世美,得罪公主和太后,还斩过国舅爷。简单点说就是,包拯除了皇帝没有得罪,身边的基本上都得罪了个遍。至于为什么完全不怕被报复,就是因为他有特权,而且还有靠山的存在,不然包拯也难以做到那么的清正廉洁。

至于靠山,大家应该都知道,就是大名鼎鼎的八贤王。这个人可是皇帝都不敢轻易招惹的。八贤王给大家的印象就是那种忠臣义士,对于那些忠臣,都是非常保护的。就是因为包拯一直都是秉公办理,没有徇私舞弊,忠诚可鉴,所以八贤王对他才会那么的好,就是因为他对忠臣是最大的爱好!

当然了,除了八贤王之外,皇帝也是非常支持包拯的。不然仅仅一个八贤王可能真的是保不住包拯。不过幸好的是,当时包拯所在的朝代当朝皇帝是宋仁宗。他是一个明君,所以对于包拯的所作所为,都是支持的。毕竟包拯可是又皇上御赐的尚方宝剑和龙虎狗三口铡刀!这个铡刀可是有权利斩杀皇亲贵族的。

我分析整理了野史,小说和真实历史记载,大家可以欣赏下包公的经典案件:

包拯(999年-1062年),字希仁,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包公一生担任过得职位很多,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开封府尹,御史中丞,三司使等。嘉佑六年,任枢密副使。因曾担任龙图阁直学士,被称为“包龙图”。

包拯一生公正廉洁,不畏强权,贴面无私,后人将他奉为神明,由于民间传其黑脸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小说与史书记载的包拯,断案很多,我举例一些经典的案例给看见观赏:

《铡美案》又名《秦香莲》

这是在包公办理的案件中一个很有名的故事,说的是家境贫寒的陈世美与妻子秦香莲和谐恩爱,十年寒窗苦读的陈世美进京赴考后中的状元,而后被宋仁宗招为驸马。秦香莲见丈夫多年了无音讯,便上京寻找,但是陈世美竟不肯与她相认,并派韩琪半夜追杀。韩琪不忍心下手,为求大义只好自尽,而秦香莲反被误会为凶手入狱。

在陈世美的授意下,秦香莲被发配边疆,待到半路便有官差杀她,幸被展昭所救。得知事情缘由后,展昭到陈世美家乡找其人证物证,包拯得到人证物证后,定罪陈世美。公主与太后赶来阻止,包拯不顾公主与太后的权势压力,毅然将陈世美送上龙头铡。

《打龙袍》

此案讲的是宋仁宗年间,包拯奉旨到陈州放粮,遇到一盲妇人,告诉包拯当年宫闱秘事。包拯得知此人竟是真宗皇帝妃子,是当朝天子的亲身母亲,并有黄绫诗帕为证。包拯答应为其回朝喊冤。借元宵观灯之际,设雷强张继保灯戏,指出天子不孝。仁宗气急要斩包拯,后经太监陈琳说起当年狸猫换太子之事,仁宗醒悟,赦免包拯,接李后还朝。李后欲责罚仁宗,命包拯代打皇帝,包拯脱下仁宗龙袍,用打龙袍的方式象征打了皇帝。

《狸猫换太子》

宋真宗时,李后产子,刘妃心生嫉妒,与太监郭槐策划,将狸猫换成太子,命寇珠抛进九曲桥淹死。寇珠不忍心,求太监陈琳,后将太子藏在盒子中,密送八贤王处抚养。后来寇珠与陈琳私下会晤被告发,刘妃拷问寇珠,寇珠不屈,撞柱而死。刘妃又命郭槐火烧冷宫,李后被内监救出,流落民间。18年后,李后之子赵祯即位,包拯陈州赈粮,李后喊冤,包拯查明缘由。宋仁宗赵祯接母回宫,斩了郭槐,贬刘妃。

除了以上大家耳熟能详的的经典故事外,还有《铡包勉》,《铡丁勇》,《八件衣》,《双钉记》,《乌盆案》,《郑州案》等小说剧情。

现在说说历史上的包拯审理过的真实案件,我就简略表述,大家有兴趣可自查:

1拒收端州名砚

话说包拯升任端州知州时。端州出产名砚,与湖笔,徽墨,宣纸,并称文房四宝。以往的知州在上贡朝廷之外还要另外多加几倍,以贿赂京官。包拯上任后,改变陋习,用多少记录多少,不多收一块。

后来包拯升任,离开端州,百姓知道他不会收贿赂,便偷偷藏了一块在包拯乘坐的船舱底部。在他的船到羚羊口时遇到一场大风雨,他亲自下舱检查时发现了这块端砚。包拯不说二话,直接将端砚仍入江心。于是民间就有了<墨砚沙>的沙洲,就是当时包公掷砚的遗迹。

2三弹张尧佐

仁宗宠妃张美人的伯父张尧佐,无才无德,却因张美人的关系,官运亨通。包拯向黄帝谏议说,像张尧佐这样的人,根本没资格做官,但是皇帝不理会包拯,反正又加封张尧佐为节度使。包拯痛心疾首,继续上谏,皇帝还是置若罔闻,第二年,包拯又上谏,皇帝还是不予理会,第三年,包拯再上谏,甚至在朝政时跟皇帝当场辩论起来,最终皇帝迫于无奈罢免了张尧佐的官。

3参倒张方平

时任<三司使>的张方平,利用手中权力,假公济私。东京城有一叫刘保衡的人,开家酒坊,因经营不善,欠官府现钱一百多万贯,张方平趁他拿不出钱,就下令变卖刘保衡家产,又趁人之危,用极低的价格买下刘保衡的家产。包拯知道后,大为震怒,认为张方平身为朝廷命官,利用职权,强取豪夺,罪大恶极。于是在皇帝面前参了张方平一本,张方平也因此被罢了官

4严惩张可久

在宋代,贩卖私盐是一项非常严重的罪行,可做为淮南转运使的张可久非常狡猾,每次贩卖私盐,都是转手迅速,从不留仓,所以被查的数量不多。在被送交大理寺时,大理寺的官员也对他无可奈何。但包拯认为,不能过度依赖法律,必须要严惩张可久。在他的建议下,张可久被流放到边疆蛮荒之地去了。

5七斗王逵

王逵是出了名的酷吏,在他出任的地方,随意增加各种苛捐杂税,并随意伤害百姓。他在担任湖南转运使时,百姓对他恨之入骨,无奈只能逃到深山洞穴里保命,由于他把搜刮来的钱财贿赂京官,使得他备受朝廷宠信,别人对他毫无办法。包拯为民请命,连续七次上书罢免王逵,甚至争论到慷慨激昂时,唾沫都飞到了皇帝的脸上。最终在包拯的连续弹劾下,王逵被罢免了官职。

以上两部分是民间传闻或小说杜撰以及真实事件,包拯的故事能从宋朝流传至今,说明他是真的铁面无私,廉洁公正,不然不会有这么多的故事来表述他。

别急!多存几个档!再试试!我玩的时候也出现过玩不过去的现象!

我换了另一个存档再玩就过去了!

加油哦!

第六案件 快意刀

这日,包拯在开封府中和公孙策讨论宋辽议和之事。突然皇宫有人来报,皇上宣包拯紧急进宫。包拯火速赶往皇宫,一路上看见开封府大街小巷一片喜庆,百姓们纷纷庆祝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包拯来到皇宫,发现庞太师已经先他一步进宫,皇上神情严肃,如临大敌。包拯上前细问原委,原来今天早上庞太师到驿馆准备和辽国王子商讨和亲具体事宜,却发现王子已经离奇失踪,此事非同小可,处理不当则可能导致边疆战火再起,所以暂时不可对外公开,皇上责成包拯和庞太师三日之内破获此案。

包拯和庞太师出了皇宫,立刻赶往驿馆。询问驿馆门前的护卫,得知昨夜除了庞太师来过驿馆后,没有其他人来过。来到王子房间,察看王子侍卫的尸体,展昭禀报死者是被“春风快意刀”所伤。来到驿馆大厅,询问有关人员,得知昨日庞太师走后,王子还叫过宵夜。在与客厅相连的柴房中,发现驿馆护卫将军赵兴霸的尸体。

快活楼

包拯等人回到开封府,商讨案情,包拯派展昭外出打听“春风快意刀”传人的下落。展昭出了开封府,来到江湖人等聚集的“快活楼”,坐下不久,就听到一人称“大嘴”的年轻人,在吹嘘和“春风快意刀”创始人司徒大侠交情深厚,正在口沫横飞之时,旁边一位黑衣大侠一语揭穿他的谎言,众人散去。展昭在一旁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断定这黑衣大侠一定认识春风快意刀。展昭上前,和大侠痛饮(喝酒游戏),展昭终于打听到春风快意刀传人司徒长风住在城郊卧龙岗。

展昭一出快活楼,就遇两个彪形大汉在在欺侮一个老人,展昭正准备出手相助(可以选择管与不管,剧情有分支),身边一英武男子已经出手相救,两个汉子抱头逃窜,那男子一路追去,展昭上前询问老人,得知彪形大汉是汴梁一霸龙少爷的手下,几日前,老人的女儿被龙少爷掳走。展昭决定替老人讨回公道,直奔龙少爷家。来到龙宅门前,遇见刚才那位英武汉子,两人携手惩治龙恶少(发生战斗),救出被掳的姑娘。

司徒长风

展昭和汉子将姑娘带到快活楼前,老人父女相见,对展昭和汉子感激不尽。展昭二人送走了老人父女,进入快活楼畅饮。二人话语投机,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席间,汉子透露自己就是春风快意刀传人司徒长风,同时是一反辽组织首领,展昭心下大惊。

在司徒长风的邀请下,展昭随他来到卧龙岗,意外的发现司徒长风的妻子阿月原来是辽国人,司徒长风大受刺激,惊愤交加。展昭力劝司徒长风放弃辽宋之分的偏见,司徒长风终于原谅了阿月。

展昭和司徒长风详谈,才知道原来辽国王子是司徒长风劫走,展昭说服司徒长风,司徒长风同意释放王子,但前提是朝廷不追究他们杀死辽国使节之事,两人相约明日一早在开封府“梅亭”同包拯相见。

展昭回到开封府花厅,庞太师恰巧也在府中,展昭禀报了司徒长风之事,包拯认为司徒长风的要求需要仔细考虑一番(可以选答或者不答应,有居情分支),庞太师则表示要力保王子平安,其余的事用金钱安抚一定可以平息,二人商定明日和司徒长风见面,再向皇上禀报。次日,包拯来到梅亭和司徒长风见面,包拯同意司徒长风的条件,并提出让司徒长风和他一同面见圣上。

情势逆转

包拯带司徒长风来到皇宫,司徒长风却突然改口,在皇上面前大声喊冤,称包拯是用他来作代罪羔羊,庞太师非但不替包拯澄清,反而参了包拯一本,皇上震怒,不许包拯再过问此案。包拯等人回花厅议事,参透这一切都是庞太师的阴谋。包拯命展昭继续秘密查案,展昭来到庞府门前,遇见司徒长风,司徒长风自知理亏,不敢面对展昭,展昭坚持和他再次上快活楼饮酒。觥筹之间,展昭劝司徒长风回头,但司徒长风似有难言之隐,黯然拒绝。

展昭跟踪司徒长风来到卧龙岗,发现卧龙岗已遭到血洗,阿月已死,展昭救下生命垂危的司徒长风。

展昭将司徒长风救回开封府,无奈司徒长风已中剧毒,临死前告诉包拯,一切都是庞太师幕后指使,王子被掳也和庞太师有关系。包拯命令展昭前去营救王子(发生战斗),展昭救回王子,并得到一封庞太师的亲笔信,信中命令司徒长风掳走王子。包拯向皇上报告,开始全力查证庞太师。

无可抵赖

包拯可以到军营里查找王子失踪当日担班的护卫(小游戏),得知庞太师出入驿馆前后,所带随从人数不符。掌握了足够的证据后,包拯开堂审理庞太师以及庞家主管赖八等人。逐步剖析之后,案情终于真相大白,王子并非被人掳走,而是和庞太师勾结,恶意破坏和谈。铁证如山,庞太师不得不认罪。庞太师的女儿皇后娘娘出面求情,皇上有心软之意,包拯据理力争(如果包拯没有争赢的话,有分支剧情),庞太师最后得到应有的惩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7124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7
下一篇2023-12-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