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人的春节,热闹、喜气、古朴,既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又有古老的风俗习惯。元宵节声势浩大、通宵达旦地巡游,游灯、车鼓、十音八乐;古老的跳棕桥仪式,小伙子们赤脚抬着棕轿,围着火堆穿梭跳舞,还要从火堆上踩过去;以及沿袭至今的正月初四“做大岁”、贴“白额春联”等传统习俗。在莆田过春节,不仅可以领略到新奇和喜庆,更能感受到历史悠久的莆仙文化。“大年三十过一个年,正月初四再过一个年,莆田这种五天内过两个大年的习俗在福建省独一无二。”除了年三十晚上和正月初一之外,莆田初四这天也要过大年,这一天的“年”在莆田称为“做大岁”,其热闹程度和规模与年三十的“做岁”一样。在初四这一天,坚守传统的莆田人都要吃长寿面和“红团”,在初五早上这一天,莆田的各家各户也会像大年初一一样开始燃放鞭炮,沉浸在过节的气氛之中。 莆田境内也流行着贴白额春联的风俗。原先,莆田正月初二探亡日每家都贴上白联,但在初四“做大岁”,又要按惯例贴上大红春联,在哀思亲人与吉庆佳节的矛盾中,人们选择了一个折衷的办法,就是在刚贴过的白联上面,覆盖大红的春联,将白联露出一截,以示心有余哀。从此以后,莆田地区在春节时,便流行贴上白额春联的风俗。春节民俗当中蕴含着莆田人独特的情感记忆。 红团上桌蟹虾围炉
在莆田过年,围炉是最有年味的。莆仙民间,尤其是在农村,各家各户在年三十以前都要准备好油炸豆腐、油炸地瓜、薄糕、红柑,杀鸡鸭、杀猪羊,还有必不可少的“红团”。“红团”用糯米粉做原料,里面包着绿豆或者熟糯米,味道甜而不腻。对于莆田人来说,“红团”意味深长,红色是喜庆的色彩,圆圆的形状寓意着家庭团圆,另外“红团”的甜也象征着新的一年生活甜甜蜜蜜的。
除夕晚上,家家户户开始辞年了,乡村中响起爆竹声,孩子们在欢呼声中辞旧迎新。紧接着,除夕夜围炉开始,莆仙各家各户的厅堂灯火通明,全家男女老少同桌同饮,大家欢聚一堂,同享天伦之乐。在莆仙的一些乡村中,比较讲究古例的,要把木炭烧红放在烘炉里,放在餐桌下面,表示全家亲热团圆、兴旺发达。
莆仙民间围炉时,餐桌上的菜,大多都有吉利的寓意,鲫鱼(俗名鲫母,谐音积宝)、蟹(要十脚全的,寓十全十美之意)、虾(莆田方言谐音读“he”,寓指一家和和气气,和气生财)、甜丸子(寓指日子过得甜甜美美的),这四道菜是常见菜,只要经济允许,一般莆田人家里围炉时都见得到。在莆田农村和一些城郊结合部的莆田人,春节时还要在厨房里的水缸内养几条活鲫鱼,表示年年有余。莆仙人很是看重亲情的,平日大家在外奔忙,但到过年时,一定要千方百计地赶回家团聚。除夕夜围炉正是亲人欢聚一堂的时候。因此,为表示对亲人的思念,在围炉时,如果有人确实无法赶回家,那也要在餐桌上给他放上一副碗筷。
元宵游灯点“烛山”
莆仙元宵节有着浓厚的地域特色。每年正月十五晚上,莆仙地区从城区街巷到农家小院,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人们燃放爆竹焰火,敲锣打鼓,表演歌舞、踩高跷、游龙灯,各社、坛、宫、庙都举行迎神赛会活动,出游队伍成千上万人,浩浩荡荡,人们举五色旗、装童子、跑十警、扮故事、打亻车鼓、奏十音八乐,鸣炮放铳,热闹非凡。各乡镇村落都有露天的莆仙戏,还有游灯、舞龙、戏狮等,几乎通宵达旦。
大游灯。每逢正月十五晚,莆仙地区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许多村镇还举行彩灯游行,俗称“大游灯”。游灯中各类彩灯争奇斗艳,有龙灯、凤灯,有荷花灯、麒麟灯、月兔灯、鳌鱼灯,还有玉珠灯、琉璃灯等,灯上绘有人物、故事、花草虫鱼、飞禽走兽、山水楼阁等图案。仙游枫亭镇大游灯最为壮观。游灯中,有走马灯、猜谜灯、塔灯、六角灯、蜈蚣灯、彩蓝灯、菜头灯等。莆田华亭霞皋村的每年元宵晚上,各家各户都要把灯笼安装在长约3厘米、宽6厘米左右的条木板上,组织一次有三四千人参加的大游灯。从霞皋村游到城里广化寺前。
妈祖元宵。在莆仙沿海岛屿上,特别是湄洲岛上,有举行妈祖元宵的风俗。妈祖元宵节的正日是正月初十,岛内外除祖庙外,其他数十个妈祖宫,从正月初八起至十八,都先后举行分元宵节,即将各宫的妈祖移驾到庙内,庙里奏十音八乐,并邀请道士做醮。而后再按各宫活动范围,把妈祖再移驾回宫。在妈祖庙(宫)内元宵晚还有点“烛山”的俗例。烛山是在木架上装有数以千计的烛钉,由善男善女从家中带来一对对的花烛燃在木架上,远远看去好似一座座烛山,百姓要待花烛烧到只剩五六厘米时,才将其熄灭,把烛蒂带回家继续点上,表示祥瑞平安。市区内文峰宫(妈祖宫)里,元宵节宫内也点烛山。每年元宵晚上,许多市民争看文峰宫点烛山,人山人海,场面相当壮观。
妈祖节,相传农历三月二十三和九月初九,分别是妈祖的诞生日和忌日。每到这两日,数以万计的海民都来朝圣妈祖。目前节期有拜妈祖、妈祖文化研讨、工艺品展销活动·人们可观赏富有特色的民间歌舞,品尝闽菜。
妈祖是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的道教海神信仰,又称天上圣母、天后、天后娘娘、天妃、天妃娘娘、湄洲娘妈等。为妈祖察、听世情的两大驾前护卫神,分别为右手持月眉斧头,左手举至额前做远视状的千里眼(又称金精将军),以及右手持方天画戟,左手举至侧耳作听音状的顺风耳(又称水精将军)。
在明朝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时期,是妈祖信仰向海外传播的一个高峰。此外,随着大量而不间断的华人海外移民活动,妈祖信仰的传播范围更广、更深,自福建传播到浙江、广东等沿海省份,并向台湾、琉球、香港、澳门、菲律宾、日本、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传布,上海、南京以及山东、辽宁沿海均有天后宫或妈祖庙分布,乃至于欧洲和美洲也开始有了妈祖庙。
神恩普降昭碧屿、慈云聚瑞润桂花。
每年农历二月,是碧屿乡(包括车厝围村)妈祖莲驾出神的传统节日。游神赛会,潮汕之独特风情,一年一度妈祖出游传统活动,传承乡土文化,历史悠久,为祈求合境平安,风调雨顺,乐度升平。不管身在何处的碧屿乡贤都会回归故里参加这次盛典,并均为沐恩乡民筹捐款集资,敬酬神恩。有大部分年轻男女还提前一两月暂放下自己的工作回乡参加文娱表演团队的排练,表演团队也都是碧屿本乡的义务热心乡贤,人数以数千之众,有潮汕英歌表演男、女队,潮州大锣鼓队,潮乐演奏队、铺蓝队、彩旗队,少年仪仗队等等队列,还聘请二、三台潮剧团演出。每届盛会花费少则七八十万元,可想盛况规模之大!
我国邮电部于1992年10月4日首次发行一套1枚《妈祖》邮票,面值20分;莆田市邮票公司则同时发行<<妈祖>>邮票纪念封,现代著名女作家冰心老人为其题字。
1997年11月11日,邮电部发行 《澳门古迹》邮票一套4枚,第一枚即是妈阁庙。2000年4月27日,又发行《妈祖传说》特种邮资明信片一套6枚,分别为妈祖诞生、海上救难、湄洲飞升、神女护使、钱塘助堤、涌泉济师。
2008年6月18日,中国邮政发行《海峡西岸建》特种邮票一套4枚,其中小版张过桥票为“湄洲妈祖图”。据福建省邮政公司负责人介绍,选择湄洲妈祖题材作小版票的过桥票,体现妈祖文化在闽台文化经济交流中独特桥梁作用,更突出莆田作为海西重要核心城市地位。
世界上最早也是最多发行妈祖邮票地区是澳门。早在1948年12月20日,澳门就发行一套 《澳门风景》邮票12枚,其中第8枚与第10枚分别为黄棕色 “妈阁庙”、鲜红色 “妈阁庙前地”。
1998年4月23日,澳门又发行《传说与神话五——妈祖》全套4枚及小型张,前者为默娘降生、仙赐铜符、灵女升天、天后显灵等故事,邮票中的妈祖雍容慈颜;小型张更以张扬手法,描画妈祖跃升金光云彩之间,更显护海女神丰采。
同年7月,在江苏南京举办的 “澳门节”期间,澳门邮政还在这枚《妈祖》小型张加印 “中葡友好”字样,以彰显妈祖和平博爱精神。
2009年10月9日,澳门邮政发行1枚《现代雕塑2——妈祖塑像》小型张,高达1999米的妈祖汉白玉塑像屹立在澳门最高点路环岛叠石塘山顶,象征澳门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
2009年12月20日,澳门邮政又发行《澳门回归祖国十周年》纪念邮票一套3枚、小型张1枚,图中汇聚妈阁庙、妈祖雕像、大三巴牌坊等澳门经典建筑,衬托出“盛世莲花”金雕塑。
台湾地区邮政也多次发行妈祖邮票。例如1986年11月14日发行《澎湖天后宫》邮票1枚,
2002年2月26日发行《妈祖出游》邮票7枚,
2005年1月30日又发行<<澎湖天后宫>>邮票1枚,
2005年3月18日再发行《朝天宫》邮票。
香港地区邮政则在2007年9月20日发行《香港法定古迹》特别邮票,其中第一枚就是位于铜锣湾天后庙道10号的天后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