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慈禧对珍妃那么的憎恶

为什么慈禧对珍妃那么的憎恶,第1张

慈禧开始与珍妃的关系还是很好的,珍妃聪明伶俐,又有政治之才,对于慈禧来讲,这是属于难得的同类,甚至慈禧有时让珍妃代她写字赐给大臣,可见她还是喜欢珍妃的。

后来憎恶,个人认为有四个原因:

1)皇后那拉氏隆裕的挑拔

隆裕与光绪感情不好,相对于珍妃的受宠,自然是嫉妒的,所以,就在慈禧面前经常挑拔离间,从这方面来讲,光绪是有主要责任的,应当说隆裕也是这场悲剧婚姻的受害者,她被动地由于慈禧的指婚,嫁给了光绪,光绪对于这场婚姻,应当要接受事实,就算不像康熙与舍赫里那样相濡以沫,至少也应当互敬互爱。那样,兴许维新变法也许一举成功了而不至于只持续百日了,历史也有可能会改写。可惜的是,我们的光绪皇帝没有做到这一点,这不禁让我想起汉武帝当年,如果不是在主政一年失败之后,及时的维护住与陈阿娇的婚姻,那么也就不会有后面的宏图大业了,也许早让大公主像当然掀翻刘荣一样打倒在地了。从这点上来讲,或者我们只能说,我们的光绪皇帝对于爱情是个表里如一的人,不爱就是不爱,装都不去装一下,这放在平民百姓身上,是模范丈夫,最难得的爱人,但是他偏偏是个皇帝,这在宫廷之中,只能让人嗟叹而已。

2)维新变法

宫闱争宠,不得宠的皇后说珍妃的坏话,做为在宫里生活了那么久的过来人,做为光绪的姨母,做为一国之主的慈禧,是不可能完全因几句坏话就完全否定珍妃,更不可能到了水火不容,非得置之死地的程度。包括维新变法,也是慈禧想要退居幕后,让光绪亲政的结果,可见,慈禧也是有顾全大局的眼光,也是对光绪有一定的认可,才要光绪亲政的。但是就是这个维新变法,让慈禧与光绪出现了政见之争,所谓“政见之仇不共戴天”。我们现在学习维新变法,同情光绪,憎恶慈禧,那多半是因为对六君子的同情,特别是对谭嗣同的同情与敬仰。但是,记得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吧?有一句“彼老朽何足道?斯离此世之不远矣”我没有了解过维新变法的具体内容,但是单从这句诗上来讲,维新变法的主要骨干是一伙背上插个鸡毛就以为自已能飞上天的不成熟的年青人,甚至分不清楚皇帝与皇权根本区别,也不懂得韬光隐晦。以个人的看法来评价,这句“彼老朽”所代表的以光绪为首的维新集团的不成熟,才是维新变法失败的真正原因。最后慈禧终于跳出来主政,杀维新党,软禁光绪。我认为,她当时这样做,只是为了平衡朝野,没有人知道如果慈禧不这样做的结果会是什么,因为历史没有假如。但是可以想像,如果慈禧不这样做,要么是变法成功,中国从此走向富强,要么是变法失败,朝野新旧势力分裂,互相残杀,外国列强乘虚而入,不止六君子死,更有成千上万的无辜之人死于内战,清王朝直接灭亡,连后面的宣统帝都省了。做为一国之主,是无论如何不能允许有这种可能的发生,所以慈禧跳出来了。而慈禧跳出来,对光绪帝软禁,将珍妃下狱,并没有当时就至珍妃于死地,可见,慈禧那时间也还是并不想杀死珍妃的,甚至将珍妃下狱,只是她认为珍妃做为光绪的宠妃,光绪之所以如此不听她摆布的原因,是受到这个女人的影响,或者这样给大臣们一个表态:皇帝之所以如此,是因此红颜祸水误国。而下狱并不治死,慈禧做为一国之主,直接赐一个后妃死,三尺白练,罪名是红颜祸国,可以说完全合情合理,但她并没有这样做,可见她也并没有将事情做绝,还是留下一条后路给光绪的,也就是说,她还是考量到以后让光绪主政,那时,还可以留下一个活的珍妃,那么当年的下狱,只如同家长对不听话的孩子实行家法教育一下。

3)狱中隔不断相思情

珍妃下狱,光绪软禁,并没有使这两个倔强的年青人屈服,反而更加强了他们的感情,他们没有向慈禧低头,也没有让自已沉伦死去,光绪经常偷偷的跑去看珍妃,珍妃也鼓励光绪坚强的活下去,等到云开见月明的一天。从这一点上,让人感动,也让人嗟叹,如果光绪不去看珍妃,也许珍妃下狱之后就被人遗忘了,也就不至于到了最后逃难的时候,还想起来有这么个珍主儿,更加想不起来要致她于死地了。光绪偷偷去看珍妃,慈禧不可能不知道,而她一直容忍着,直到逃跑的那一天。逃跑的时候,慈禧想起来珍妃,让人拖到眼前,也未必就是让她死,如果让她死,不必等到逃亡的那一天,而是指使人在狱中弄死,报个“暴病身亡”不是更加简单?然而,我们可爱倔强的珍主儿,却说出皇帝不应当逃跑的话来。这对于将要踏上逃亡之路的慈禧来讲,无异于扇了沉重的一耳光,所以,这才动了杀机。而杀了珍妃,也就断了光绪的念想,也许她认为光绪与她感情不好,很大程度上是受了这个女人的影响吧,至少,光绪在没有认识珍妃之前,他们的关系还不是那么差的。

4)珍妃自身的行为污点

我们同情珍妃,很少有人知道珍妃有过贪污卖官的行为,而在清史中,这些却是有记录的,没有人知道这是否是真的,也许有人会宁愿相信这是慈禧一伙欲加这罪,何患无词而搜织的罪名,但是,做为一个权倾天下的慈禧,要处治一个妃子,是没有必要费这个事,慈禧做为清王朝的实际上的统治者,眼见清王朝江河日下而无力回天,她内心的苦闷并不是一个局外人所能理解,一次次战争失败,一次次割地求和,无非是延续清王朝国祚的无奈之举,洋务运动,引进西方技术,开通工商口岸,大批的派出留学生,留日学童学习西方技术,派出官员到日本学习明治维新经验,所有这些,都是在挽救清王朝,而这些挽救都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见效。在此弹心竭虑之下,在她眼皮眼下有人仗着她的宠爱与皇帝的宠爱做此贪污之事,这件事如果是真的,那么这才是她真正憎恶珍妃的原因,这比维新变法,比宫闱之争还不能让人容忍,因为,这不是钱的问题,也不是年青不懂事的问题,这是人品的问题。

民国代替了清王朝,中华民族的苦难并没有终结,反而带来了连年的军阀混战,这个问题孙中山没有解决,蒋介石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否则也不会被打到那么个岛上去了,历史没有假设,但是,如果假设,这位美人,这对爱侣多一点恭顺,少一点冲动与倔强,而不是和这位老佛爷的关系处的那么糟。那么,或者历史,或者现在,都是另外一个样子了。

谭嗣同临受刑的时候,慈禧由于特别恨他,所以特意交待刽子手用钝一点的刀,古代行刑都是砍头,刀越钝,临刑的人越痛苦,所以才会听的下面的人一片哗然。谭嗣同,本是官宦子弟,他的父亲便是湖广总督谭继洵。古代那些起义造反的,无非是自己吃不饱饭,娶不上女人,被逼无奈才如此,但是谭嗣同却以一富家公子的身份,矢志报国,救亡图存,实属难得。

谭嗣同年少之时便任侠意气,与江湖人士如大刀王五结交,之后受清朝甲午战败刺激,谭嗣同走上变法维新之路:著《仁学》,创办时务学堂,向士子灌输民族主义和革命意识,并积极倡导开矿山、修铁路,推行新政。1898年,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开启变法之途,而谭嗣同也因此被举荐给光绪,共同参与变法!可是遗憾的是,百日之后,慈禧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禁于瀛台,而维新变法也随之被扑灭!

维新变法失败后,清廷大肆搜捕维新志士,而康有为,梁启超听到风声后迅速逃到日本,但是谭嗣同却留了下来,决心以死来殉变法事业,并以此唤醒沉睡之中的时人!于是谭嗣同在浏览会馆束手就擒,接着与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等维新志士,一同被押上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

那时围观的民众人山人海,可是据当时据记载当时的民众并没有群情激奋,很多人更是向六君子们扔东西,愤怒唾骂,毕竟他们认为这些人是乱臣贼子!而在行刑之时,因为慈禧对这些维新志士深恶痛绝,原本准备凌迟的,但因当时备受国际关注,慈禧不敢动用此刑,于是便特意授命刽子手动用大将军刀,以这种最残忍的斩首方式将这些“乱党”处死。

慈禧下令处决戊戌六君子,一定要用最钝的将军刀,去斩杀谭嗣同,因为用钝刀无法一刀就砍断人的头,这样痛苦就会更多,再者就是慈禧太后十分痛恨戊戌六君子,所以就要让他们受更多的苦。

戊戌变法刚开始,慈禧并不反对,她在垂帘听政的过程之中,也接触了不少的新思想,自己也改变了一些祖宗的法制,清朝在发展之中,渐渐地接触到了西方的新文化和西方的奇巧*技,让慈禧大看眼界,所以慈禧一开始是十分支持改革的。不仅仅是制度与思想,她还支持洋务运动开办工厂、修建铁路、制造轮船、练样操,这都是慈禧支持变法改革的作为。

维新运动的初衷是好的,而且清朝的官员们也都看好康有为,支持变法改革。但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对改革和变法都是不利的,时机也十分不成熟,并且变法的广度和深度完全出乎慈禧的预料,就不在她的掌控之中了。渐渐地那些推行的政策,就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人士的大力反对,维新派认为慈禧要阻止这次的变法与改革,因此有了“围园杀后”这一事件。

但是维新派人士信错了人,他们竟选择相信袁世凯,袁世凯就感觉这次的行动肯定会失败,想将功抵过,就先向慈禧告密,慈禧知道后,光绪被慈禧囚禁,康有为、梁启超流亡海外,最后将戊戌六君子逮捕之后,就下令要用钝刀处决他们,让戊戌六君子受更多的罪,来解慈禧的心头之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72804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7
下一篇2023-12-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