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萨克斯小手指短怎么练好?

学萨克斯小手指短怎么练好?,第1张

市面上常见萨克斯普遍键位设计都是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正常大小的手都是可以很方便抓握以及演奏的,如果小手指还是无法正常进行演奏,也可以考虑进行特殊定制。

但还是建议大家先找一款普通的萨克斯尝试一下。

因为手指短而对萨克斯演奏造成了一定困难,但还是想要将萨克斯演奏好,建议多加练习,多进行手指以及手腕的灵活性的练习,通过改变手法指法将不好演奏的音节进行变指法的演奏。

(1) 仔细观察其外型,镀漆是否均匀,有无凹凸之处。

(2) 检查其键垫是否有印痕,共鸣器上的扣钉是否准确地接接触音孔中心,键垫是否盖严。

(3) 检查其机械部分的灵敏程度,弹簧张力是否合适,键柱与连杆之间是否有间隙。

(4) 检查其音准,两音之间音高之差不应超过十。

一般乐器质量的优劣,关系到初学者演奏水平的提高,所以购买时应该慎重些。进口品牌的乐器虽然较好,但就中国大众的购买力而言无疑过于偏高。虽然国产的乐器价格较为便宜,但有些乐器质量不是很理想,因些,购买者应该请专业人员帮助鉴定。如果自己去买,应注意以上几方面。

扩展资料:

简介:

萨克斯是由比利时人阿道夫·萨克斯(Antoine-Joseph Sax,1814-1894)于1840年发明的。阿道夫是一位锐意的乐器制造者,擅长黑管和长笛演奏。

他最初的设想是为管弦乐队设计一种低音乐器,比奥菲克莱德号(Ophicleide)吹奏灵活并能适应室外演出。他将低音单簧管的吹嘴和奥菲克莱德号的管身结合在一起并加以改进,以自己名字命名了这种新型乐器。

-萨克斯

  Sonny Rollins

  桑尼·罗林斯曾先后3次退隐乐坛,而每一次归来时都会以全新的面貌出现。他是爵士界最爱“自省”且多产的乐手之一,“主题式即兴演奏”更让他独步古今。

  罗林斯最初学的是钢琴,16岁时改吹萨克斯。1949年,他与巴德·鲍威尔、J。J。约翰迅的合作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罗林斯大量吸收查理·帕克、桑尼·史蒂特等萨克斯名手的演奏技巧和即兴风格,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与迈尔斯·戴维斯、瑟隆尼斯·孟克合作时,他的地位已经不容小。罗林斯不久即离开乐坛,1954年再度回来时展现了更为惊人的创作力。

  50年代末,罗林斯感受到约翰·科特恩的压力,再次宣布退隐。1961年他与吉姆·霍尔一起组建了一只四重奏乐队,这时他也接受欧涅·寇曼的革新思想,演奏风格变得愈加愈烈和随意。1968年,罗林斯第三次离开爵士乐坛,人们已经对他的不断退出、沉思、复出的风格见怪不惊了。当他1971年挟着带有RB及流行元素的新的乐风又一次出现时,人们已经为他在艺术上的执著所折服,他这种不断试图建立新秩序、开拓新天地而寻求好音乐的精神更为后来的爵士乐手们争相模仿。

  1954 Sonny Rollins Plays Jazz Classice·Prestige

  1954 Moving Out·Orig。Jazz

  1955 Taking Care of Business·Prestige

  1956 Sonny Rollins Plus Four ·Prestige/OJC

  1957 Alternate Takes·Contemporery

  1958 Freedom Suite·Riverside/OJC

  1962 The Bridge ·Bluebird/RCA

  1966 Alfie ·Impulse

  1972 Next Album·Milestone/OJC

  1999 A Night at the Village Vanguard[2 CD Set ][live]·Blue Note

  Kenny G(大家都知道吧?呵呵……)

  凯丽金(Kenny G)

  美国著名萨克斯演奏家。1956年6月5日出于美国西雅图。少年时代在福兰克林读书,10岁时观看了一部音乐剧,从而开始迷恋上萨克斯。上中学时曾试图进入一个爵士乐队,但没有如愿,可见他并不是一个音乐天才。根据他母亲的意愿,他学了金融专业,并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华盛顿大学财会系。凯丽金在音乐上的成就,完全取决于他对萨克斯的热爱和长期不懈的刻苦努力。多年来,他坚持每天练琴3--4小时。凯丽金的音乐风格,是我的音乐。目前他与妻子住在洛杉矶城,美满的家庭对他的音乐事业支持很大。应该说是凯丽金改变了人们对萨克斯的认识,他也成为近10年来全球最受欢迎的萨克斯演奏家。

  录制出版的唱片有(1997年以前)

  1 《Kenny G》(1982)

  2 《G Force》(1983)

  3 《Gravity》(1985)

  4 《Duotones》(1986)其中Songbird是为其女友即现在的妻子所作。

  5 《Silhouette》(1988)

  6 《Live》(1989)

  7 《The Collection》(1990)

  8 《Montage》(1990)

  9 《Dying Young》(1991)

  10 《Breathless》(1992)

  11 《Forever in love》(1992)

  12 《Miracles,the Holidy Album》(1994)

  13 《The best of Kenny G》 (1994)

  14 《In America》(1995)此专辑未在美国发行

  15 《The Moment》(1996)

  16 《The Moment—Kenny G》(1996)

  17 《Past Moment—Kenny》(1997)

  18 《Six of Heart》(1997)

  19 《Havanas》(1997)

  20 《Kenny G's Greatest Hits》(1997)

  近几年的作品主要有《Classics in the key of G》《Paradise》《Wishes》《Ultimate Kenny G》

  Candy Dulfer

  坎迪·杜弗尔是当代爵士乐坛不可多得的绝代才女,首次在公众面前露面是在摇滚鬼才Prince的音乐录影带《Partyman》之中。杜弗尔不仅拥有漂亮的金发和俏丽的面庞,她吹奏中音萨克斯的技巧也堪称一流。

  杜弗尔从小便受到吹奏高音萨克斯的父亲的熏陶,桑尼·罗林斯、寇曼·霍金斯、德克斯特·戈登都是她心中的偶像。由于她的父亲是荷兰一位很有名的乐手,杜弗尔很顺利的被介绍进入爵士乐界。她从12岁起便跟着Rosa King这位从美国流亡到荷兰的乐手的乐队演出。15岁组建自己的Funky Stuff乐队。由于个性突出,这支乐队还被著名摇滚歌手Madonna邀请参加她的欧洲巡演。在因与Prince的合作而名闻天下后,杜弗尔得到音乐制作人DaveStewart的协助,录制了一些大受好评的乐曲。

  杜弗尔的首张个人专辑在1991年推出,她的略带放克风格的萨克斯一经面世便带起了流行旋风,成为当代爵士一种重要的构成因素。她随后推出的作品承接吸收了越来越多的音乐元素,显示了更为丰沛活跃的创造力。

  主要专辑

  1991 Saxuality·Arista

  1993 Sax-A-Go-Go·RcA

  1997 Gititon·N2K

  1994 Candy-A-Go-Go·Arista Japan

  1996 Big Girl·RcA

  1997 For the Love of You·N2K

  1998 The Boes of Candy Dulfer·N2K

  1999 What Dose It Take·N—Coded/Warloc

  2001 Girls Nighe Out·BMG

  2001 Candy Live in Amsterdam·BMG

  2003 Right in My Soul·Eagle

  Benny Carter

  国王 全才爵士音乐家--本尼·卡特

  如果在描述Benny Carter的音乐家生涯的时候,只是说他有着引人注目的、多产的一生,那么这种陈述的本身已经大大低估了他的成就。作为一位中音萨克斯管演奏家,一位编曲家,作曲家,乐队指挥,一位不经常演奏的小号演奏家,本尼·卡特在他所擅长的领域里一直就是最出色的几个人中的一位。至少从1928年开始他就成为了最优秀的爵土乐音乐家之一,而令人称奇的是,在1996年,也就是说他已经年满88岁高龄时,他仍然上台演奏,而且表现出来的精力和才智,丝毫未受他年龄的限制。有时人们如果单单听他的演奏,而不是在现场观看,甚至会认为他是在他鼎盛的三十年代,他的魅力丝毫没有渐弱。在他只有二十几岁时,Benny Carter就赢得了观众的喜爱,成为当时最优秀的大乐队的指挥之一。

  他总是充满活力,信心十足,总是能给人带来意外的惊喜。这反映出爵士乐的一种精神:如果是一位大师,当他在二十年后演奏同一支曲子时,他的演奏仍然能给人带来新的感受!爵士乐从来没有,也永远没有简单的重复。创新是爵士乐的精神,这一切带给人们音乐的灵感,而灵感的源泉都是来自音乐家心灵的反思。同许多爵士乐早期的大师一样,本尼·卡待学习乐器演奏基本上也是采取了自学的方式。在演奏丁—段时间的c调萨克斯管之后,他开始演奏小号,并最终转向了中音萨克斯管的学习,这最终成为了他最擅长的乐队演出相关工作。 1927年,Benny Carter录制了自己的首张唱片,合作者是查理·约翰逊的“天堂”乐队。1928年,他拥有了自己的首支大乐队。乐队的首演是在纽约的阿卡蒂亚舞厅举行的,初试身手,Benny Carter就大获成功。1930年到1931年期间,Fletcher Henderson一直是卡特的合作者,而当时风靡一时的麦金尼的“摘棉花者”乐队也曾短期由卡特接手掌管。

  年轻的卡持成为了大乐队时代的重要人物。在三十年代初,卡特已经成为了与约翰尼·霍奇斯齐名的中音萨克斯管演奏家,尤其是他的现场演出更是受到了爵士乐迷的广泛欢迎。他在编曲和作曲方面的才能为人称道,在技巧方面他无可挑剔。他的小号演奏虽然机会不多,但却都非常精彩。 本尼·卡持在乐队演出相关工作演奏方面,是一位全才,这在六十年前,就已经是人们公认的事实。他录制过次中音萨克斯管的唱片,单簧管唱片,还有钢琴唱片,甚至于演唱他也曾尝试过,尽管他为数不多的演唱证明,即便是他也不是超人。1935年,正当摇摆乐正如日中天时,Benny Carter却到了欧洲。在伦敦,英国的乐队指挥亨利·霍尔邀请他加入乐队。这就是英国著名的BBC管弦乐队。在乐队中,卡特担任编曲一职,这使他有了充分施展自己的编曲才华的机会。由于BBC乐队在英国的巨大影响,卡特的名字在英国家喻户晓,爵士乐也由此在这个欧洲的岛国传播开来。爵士乐在英国的普及,Benny Carter功不可没。1938年欧洲政治局势动荡,大战一天天临近,甚为前途忧虑的本尼·卡持返回美国,重新组建了一支大乐队。这是一支传统形式的大乐队,但是乐队商业色彩很浓,重视流行性,超过了对艺术性的重视,最终结果是以失败告终,于1941年宣告解散。卡待在大乐队解散之后,组建了一个以他为核心的七重奏乐队。1943年,Benny Carter结束八年的飘泊生涯,选择了西海岸的洛杉矾作为自己永久的居留地。对于一位成功的爵士乐音乐家来说,这里好像是一片未开发的处女地,他原本打算在这里安渡后半生,却未曾料到,这里竟然成为了他重新倔起的地方。

  四十年代,美国的西海岸成为了爵士乐新的中心,许多新的风格,新的流派都是在那里诞生,卡特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场所。在1943的**《暴雨天气》中,他出演了一位鼓手,与另外一位大师范茨·Waller一道上了银幕。在此之后,他埋头苦干,专心为**场担任配乐。在之后的三年里,他曾经尝试重现首日的辉煌,建立了一支大乐队。他的乐队阵容很强大。然而毫无疑问,大乐队时代在战后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是爵士乐发展的潮流,即便是Benny Carter也无法逆转。他的乐队并未如他期待的一样成功。最终他结束了尝试,放弃了努力,解散了这支大乐队,专心投入**音乐的创作之中。卡特**音乐创作的历史整整持续了半个世纪。 在四五十年代,Benny Carter仍不时重操旧业,录制自己所擅长的中音萨克斯管的演奏。他曾和爵士乐历史上的一支经典的乐队爵士爱乐乐团一道巡回演出,并曾参与过爵士乐著名的制作人诺曼·格兰兹的即兴演奏会的唱片的录制。这些都丰富了他辉煌的音乐历史。到了六十年代中期,由于忙于日常的任务,卡特很少有机会演奏中音萨克斯管,直到七十年代初,他才再次复出。他的演出和创作的日程安排的满满的,这对一位已经年近七十的老人来说,不能不被认为是一个奇迹。

  Michael Brecker

  迈克尔-布雷克对演奏技巧精益求精,是继韦恩-肖特之后对当代萨克斯演奏者影响最大的一位萨克斯手。他的名字最初并未能被大众所熟知,出色的即兴技巧也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主要是因为它总是一头扎在录音棚里,又总是甘于担任一些流行歌手的伴奏乐手的缘故。

  实际上,布雷克对于萨克斯技巧的运用近乎完美,他对五声音阶、减音阶、增音阶的灵活运用,以及对上声部延伸音的巧妙强化、颗粒般清晰的乐句诠释、戏剧性的强弱旋律都具有令人眼花缭乱的效果。

  布雷克曾先后学习吹奏单簧管和次中音萨克斯,高中时改吹阿高音萨克斯。在他的职业生涯初期,布雷克并未钟情于爵士,与他合作的都是一些以RB或摇滚为主要风格的乐队。1969年,他加入纽约一支具有融合爵士乐风的乐队Dreams,不仅又接触了传奇爵士大师贺瑞斯—席尔弗。敢于探索的布雷克在其音乐生涯中不断求新求变,在80年代他加入了融合乐团Steps Ahead,又于哥哥、小号手兰迪—布雷克合组了一支名叫“BreckerBrothers”放克爵士乐队,90年代后,他们又将这支乐队改良为以酸爵士乐风为主的“Return of the Brecker Brothers”乐队。

  主要专辑

  1980 Swish—EWCD

  1983 Cityscape—Warner

  1986 Michael Brecker—Impulse

  1988 Don’t Try This at Home –Impulse

  1990 Now You See It …Now You Don’t –GRP

  1996 Tales from the Hudson –Impulse

  1997 Two Blocks from the Edge –Impulse

  1999 Time Is of Essence –Verve

  2000 Two Blocks from the Edge [Japan Bonus Tracks]—Impulse

  2001 Nearness of You: The Ballad Book –Verve

  2003 Wide Angles --Verve

  Charlie Parker(爵士史上最伟大的演奏家!向他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查理·帕克为爵士乐打开了一扇门,通往有别于传统爵士的缤纷世界。帕克的音乐天分,在于他会用所有的键进行快速的吸奏,独奏时经常把现成的曲调抛到一边,只保留原有的和声支体,在这个支体上奏出崭新的旋律。他思考和手指移动的速度无人能及,一边在小节线之间翱翔,一边用高超的技巧发出宛若天成的美妙和声,在出乎意料的地方添加停顿或重音,传达出轻松愉快、活力四射的圆润感觉。

  只活了短短35年的帕克是个爵士天才,14岁时出于对音乐的痴迷而离开学校。1939年,初到纽约的帕克接受了一份洗碗的工作,但是在那里他有机会观看亚特·泰特姆的演奏。凭着超人的音乐天赋和勤学苦练,帕克很快就在爵士乐圈内崭露头角,先后加入厄尔·海因斯、比利·艾克斯坦的乐队,并于1940年结识了他一生中最好的朋友葛莱斯彼。双双离开乐团之后,帕克和葛莱斯彼的携手使整个爵士界感到震惊,开创出波普的乐风。

  不幸的是,帕克从年少时期开始就是个瘾君子,当他与葛按理斯彼的洛杉矶之行以失意告终时,帕克的精神崩溃了。尽管他1947年康复出院后,带领包括迈尔斯·黛维斯在内的乐队录制了一些精品专辑,深陷的毒瘾和爱玩火的性格却再次给他招来了恶运。1951年被禁止在纽约演出后帕克的状态急速下滑。1954年帕克曾先后两次尝试自杀,命运之神最终使他如愿以偿,让这种混乱颓废的生活在1955年结束。

  主要专辑

  1945 Bird, Diz, Bud, Max ·Savoy

  1946 At the 1946 JATP Concert [live] ·Verve

  1947 Diz’N Bird at Carnegie Hall [live]—Blue Note

  1948 Bird at the Roost :The Savoy Years, Vol1[live]—Savoy

  1949 Jazz at the Philarmonic,1949 [live]—Verve

  1950 Bird and Diz –Verve

  1951 Summit Meeting at Birdland—Columbia

  1952 Boston (1952) [live]—Uptown

  1953 Quintet of the Year --Debut

  John Coltrane(在我看来仅次于Charlie Parker的大师!)

  John Coltrane是近35年来最具影响力的爵士乐人、是爵士乐历史上最伟大的萨克斯管演奏家之一,尤其是他的次中音萨克斯管演奏堪称独树一炽。作为卓越的革新者,科特兰对爵士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与其他的爵士乐音乐家不同,John Coltrane的风格是平稳地演变的。他的音乐生涯大致至少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早期(1947年到1954年);探索及风格形成时期(1955到1956年);编曲创作时期(1957年至1959年);古典四重奏时期(1960年到1964年),前卫派时期(1965年到1967年)。

  John Coltrane出生北卡罗来纳州。最初他和帕克一样演奏中音萨克斯管。在军队服役期间,科特兰曾经在海军的乐队里演奏。

  1946年,他以个人的名义录制了四首歌曲,这是他最早的录音,在当时未能引起任何反响,但却坚定了科持兰从事音乐的决心。在此之后,科持兰在费城定居下来,他先后和几支乐队一起参加演出,在同埃迪·文森合作期间,他转向次中音萨克斯管的演奏。1948年到1949年科持兰加入了Dizzy Gillespie的大乐队,1950年至1951年期间,他是吉莱斯皮六重奏的成员。在此之后,他先后同盖伊·克罗斯、厄尔·波斯蒂克、约翰尼·霍金斯合作。在1955年,他曾同吉米·史密斯在费城合作过几个星期。一系列的合作丰富了科持兰的音乐经历,正是这漫长的八年为科特兰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John Coltrane的故事是从他1955年加入Miles Davis的五重奏开始的。起初,有些评论家对戴维斯的选择产生过疑问。因为在此之前,科特兰一直默默无闻。然而,慧眼识才的戴维斯发现了这位28岁的次中音具有非同寻常的声音,甚至有些时候,科特兰的观念远远走到他的技巧的前面。 戴维斯敏锐地察觉到他身上所蕴藏的巨大潜力,吸收科科兰加入自己的乐队。此时科特兰的技艺日臻完善。到1956年,他已经成为顶尖的青年次中音萨克斯管演奏家。在古典风格的五戴维斯重奏中,科特兰与雷德·嘉兰、保罗·钱伯斯和菲尔·乔·琼斯一道演奏,他在其中担当起重要角色。 1955年至1956年,他和戴维斯一道为显赫唱片公司和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灌制唱片,并开始在许多即席演奏会唱片中崭露头角,充当主要角色。此时他的个人风格已经初步形成。1957年是约掐·科特兰一生事业至为重要的一年。因为吸食***,科待兰被戴维斯解雇。离开戴维斯乐队的科特兰永远地戒掉了这个恶习,显示出他过人的毅力。钢琴家特洛斯·蒙克在成立自己的四重奏组时,邀请了科特兰加入。两人的合作长达数月,同时极大的加速了这位次中音萨克斯管演奏家的成长。

  终于,在1958年初,科特兰重新加入了Miles Davis的乐队,此时的科特兰无疑已经成为了爵土乐界当之无愧的首席次中音萨克斯手。在他其后和戴维斯合作的两年中,波普爵士乐的和弦即兴演奏终于在科特兰的努力之下,有了历史性的突破。他以前所未有的快速度演奏,真正将音乐带人了一个新的境界。除此之外,科特兰还同亚特兰蒂克公司签订了录音合同。

  他著名的作品《巨人的脚步》就是这个时期的佳作。1960年,对于成为一名指挥期待已久的John Coltrane决定离开戴维斯,Miles Davis终于不情愿地放走他。科待兰的发展方向已经产生了新的变化,从尽可能多地采用和弦,开始转向充满热情地演奏一两个和弦的即兴伴奏,因为他感到前者已经发展到了极限,必须寻找新的突破。他雇了钢琴手麦考伊·泰纳,鼓手埃尔文·琼斯,贝司手了吉米·加里森。这些一流的乐手带来了新的推动力,带来了全新的声音。而在此时,科特兰已经拥有完全的自由录制他想录的东西。他开始在演奏次中音萨克斯管的同时,演奏高音萨克斯管。他甚至请来了曾与之合作过的迪克西兰爵土乐的大师西德尼·比彻,尽管史蒂夫·莱西已经开始专攻于此。科特兰于1960年为亚特兰蒂克唱片公司录制了《我之所爱》。1961年到1964年,John Coltrane继续演变他的风格特点。他吸收了埃里克·多菲为他乐队的一分子。并在1961年下半年广泛地为前卫村唱片公司录音。他的广泛探索被一些保守的评论家称之为反爵土乐。之所以得到这个奇怪的称渭,是因为他的音乐探索完全背离了传统爵士乐的固有观念。他和Duke Ellington的四重奏在一个民谣节目中共同录音,还曾和敬手约翰尼·哈特曼合作,他的演奏自始至终都是非常悦耳动听。然而在他的现场演出中,他依然在执着地探索。他的演奏总是强烈的、有时独奏会长达45分钟之久。1964年他录制了日后非常流行的名曲《至高无上的爱》,反映出他对东方宗教的兴趣。1965年,科待兰的音乐发生了变化。受艾伯特·埃耶勒、阿奇萨普和帕罗阿·桑德斯强烈的、奔放的无调性演奏的影响和激励,科特兰放弃了大多数旋律,而转向热情的声音方面的探索,此时的科待兰已经完全改变了从前的古典的唯美的风格。 1966年,科特兰拥有一个自己的五人组合,其中包括他的妻子爱丽丝(担任钢琴手)、桑德斯、阿里和孤独的留剩人员吉米·加里森。在一次去日本的演出成功之后,科特兰的健康状况开始下降。尽管1967年7月17日的逝世原因被归结为肝癌,其死因主要还在于工作过度。科待兰常常每天工作十到十二小时,而当他有了工作任务时,往往意味着马拉松式的独奏。他总是把他的间歇时间花在练习上。只有像他那样一门心思的苦练,才能得到出众的技巧也正由于此,他才英年早逝。

弊:长时间吹萨克斯可能会引起用力过度,增加了器官内的压力而致眼内小血管破裂出血,从而诱发了眼内出血引起了继发性青光眼。

利:萨克斯是单声管乐器,音色较单一,在音乐厅演奏通常要与乐队合作进行。而电子管风琴能发出各种乐器的声音,甚至可以模拟出一支乐队的演奏效果,二者的融合能创造出爵士、摇滚等众多不同的曲风。

扩展资料:

萨克斯相关:

结构组成 :金属制抛物线性圆锥管体,与单簧管类似的笛头,波姆体系音键系统 市面上一般除bB高音萨克管和bE高音萨克管外,均弯成烟斗型 亦有直管型bE中音管。

使用材质 :铜制 (也有铝制)最新泰国研制的塑料萨克斯和一些纯手工制作金银或木制萨克斯

乐器特色 :音色丰富,高音区介于单簧管和圆号间,中音区犹如人声和大提琴音色,低音区像大号和低音提琴

-萨克斯

人民网-“玩”萨克斯,感受快乐与幸福

人民网-小伙迷恋吹萨克斯 引发青光眼差点失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7334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7
下一篇2023-12-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