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灵签解签
第一首 宋太祖黄袍加
天开地辟结良缘 日吉时良万事全
若得此签非小可 人行中正帝王宣
灵签之曰:
天开地辟。结良缘是天地开创之象。为大吉大利之象也。日吉时良。万事俱全顺遂之命。能蒙神指示为此签之人。非小可也。劝君必行中正帝王亦宣言曰。如能行之正直。积善。修身时。必能持之恒久。如宋太祖。赵匡胤之黄袍加身。急速非速言来时值观音降事报与君之者。
第二首 姜太公渭水垂钓
鲸鱼未化守江湖 未许升腾离碧波
异日峥嵘身变态 从教一跃禹门过
灵签之曰:
鲸鱼未化守江湖。姜太公之受难时也。为大鲸未变之象。凡事进退待时。不可轻举妄动。动则凶。静则吉。君尔也。得忍且忍。得耐且耐身不而托。功名自在者。来日峥嵘蜕身时。一跃可过禹门者。
第三首 燕将独守聊城
冲风冒南去还归 役役劳身似燕儿
衔得泥来成叠后 到头叠坏复成泥
灵签之曰:
冲风冒雨去还归。役役劳心似燕儿。君尔之运逢燕子衔泥筑巢之象耶。空心徒劳。无益者。为先难后甘之运。唯应小心。本签之总结也。千方百计。晨昏鹿鹿不停。谁知此事到底无以可成者。修之。悟之。
第四首 长乐老历相五代
菱花镜破复重圆 自此门闾重改换
女再求夫男再婚 更添福棱与儿孙
灵签之曰:
菱花镜破镜重圆。为破镜重圆之象。凡事成就吉者也。不是上上者。为中中之签。是先凶后吉之签。交易持公平。求财亦在秋冬转旺。如逢如此之中中运也。可积极为善。积德。当有转吉之机。
第五首 燕昭王为郭隗筑黄金台
一锄掘地要求泉 努力求之得最先
无意俄然遇知己 相逢携手上青天
灵签之曰:
一锄掘地妥求泉水。此象则表徵君之运图。是凡事谋略之后。劳心方有成就者也。努力向前必有化凶为吉之时。自励奋斗。偶然遇知己。彼时即是君尔。得贵人之刻。在伊人扶持下。必能上青天矣。
第六首 兰相如完璧归赵
投身岩下饲於菟 须是还他大丈夫
舍己也应难再得 通行天下此人无
灵签之曰:
於岩下饲於菟者。是凡事宜顺则吉之表徵也。得本签之君。应知。为人宜守旧。不可轻举妄动者也。不可贪求非份之外之财。或舍近图远者。皆避免之。予以君知者。使非常清身。岂贫待他时至祥。
第七首 廉将军思用赵人
奔波役役重重险 带水拖泥又渡山
更虑他方求别用 千山万水未能还
灵签之曰:
奔波役役重重险。带水拖泥又渡山之运途也。凡事必须谨慎。准备酌理。探取根源。明其是非者。审一己之进退。方向者。心存恶者得祸。存直者即可为获福矣。祸福者皆由人作之。退身可得进步难为。只宜守田切莫高扳。
第八首 范文公断羹昼粥
岁寒松柏古栽培 雨雪风霜总不摧
异日必当成大用 功名作个栋梁材
灵签之曰:
本签为松怕之岁寒者。任何之树木枯之后。仍挺具秀者。各面均呈祥。当异口成大材老焉。是大器晚成型。惟不可因此满足。必须因此更加培植。事事积德。方可有更好之明日。要之。象徵平地风光风缘有定。丰稔。田稻家获余庆。
第九首 赵韩王半部论语定天下
劳君问我心中事 此意偏宜说向公
一片灵台明以镜 恰如明月正当空
灵签之曰:
本签者皎月当空之相也。凡事正直则吉之签。虽是前运不佳。前事去之后。渐见顺利者。君尔幸获此签之示者。平素之存心种德之所由成。后得如此之佳境。亦即是心中正直。理顺法宽天无私意莫空虚。
第十首 秦昭王连城求赵璧
椟蔽无价宝和珍 只管他乡外处寻
好似将灯来觅火 不如安静莫劳心
灵签之曰:
本签者将灯不见火之相。凡事自就之表徵者。逢此下下之时。宜顶天拜地。始可得无灾。是谋望之不成。修吾身后。积德。布施。后必有回天之机。亦即是机缘若遇何事不成春无限前似真此者也。
第十一首 刘先主入赘东吴
欲求好事喜非常 争奈姻婚只暂忙
毕竟到头成好事 贵人接引贵人乡
灵签之曰:
是因祸致福之签。凡事则吉者也。日欲求好事喜非常。暂时安当守份之时。虽是不合之时。亦可有成之时。贵人自有贵人引导之者。因此。君尔之前途是极光明者。有事盼望到底如斯若问此事贵人提携耶。
第十二首 包胥九顿泣秦庭
时临否极泰当来 抖擞从君出暗埃
若遇卯寅佳信至 管教立志事和谐
灵签之曰:
时临否极泰当来。多年来之恶运。霉道已去。吉星高照之时。事事顺利。一路顺风。毫无阻碍者。将身上抖之擞之。身上之暗埃尽去。尤在卯寅佳信至时。要之。麻换得丝是笑。虽哭要见分明足见为福。
第十三首 信陵君存赵辞封
自小生身富贵家 眼前万事总奢华
要君赐受金鱼袋 四海传名足可夸
灵签之曰:
君尔也。自小生身富贵之家。於是君汝之生活也。总是奢华之世界者。谋望皆成。惟有贵人之扶持者。必能称意。且不劳而成者。易言之。囚徙得赦。病遇华陀。龙门得过。名显皇都之象。凡事变化则吉也。
第十四首 管仲三熏三沐见齐桓
宛如仙鹤出樊笼 脱却羁縻处处通
南北东西无障碍 任君直上九霄中
灵签之曰:
为白鹤冲天之象也。凡事先忧后吉之大吉签。功名成就。生意鼎盛。婚姻完满。财路亨通之时。宜再多阅圣贤书。修吾身。积吾德。必有喜讯连连之日来也。要之。从心无虑远达亨衢道心自在任意所如者耶。
第十五首 商君不听赵良言
触人口气最难吞 忽有灾危祸到门
卵破巢空无宿处 深为稳便把心存
灵签之曰:
本签示之於日。触人口气最难吞。如交友中盛气凌人者。令人难以容忍者。亦即是灾厄临时之兆。不可不知也。得罪於人者。如覆巢之祸。爰之。劝君稳便一语存於心。方能有吉。易言之。若得人怨何事可伸。如言不信到底为劳心。巢空之象。因此。凡事守旧则吉者也。
第十六首 明神宗要活海瑞
攒眉思虑暂时开 尺尺云开见日来
宛似污泥中片玉 良工一举出尘埃
灵签之曰:
如玉在污泥中之象。如获良玉-贵人一举。牵成时。出污泥则。可获吉也。亦即是表明君之今也。咫尺-眼前之灵即拨开得见日者。时运将到者。曰:得处无伪损中有益顺逆吉凶君子得吉之签。
第十七首 李斯遗药杀韩非
莫听闲言与是非 晨昏只好念阿弥
若将妄语为真实 画饼如何疗得饥
灵签之曰:
如心中不定则看轻也枉费心神是己。何以为之。又如人之妄语信之为真。岂非如画饼之充饥。焉得饱食。因时运之末到。时有吉。时有凶。劝宜晨昏多念阿弥陀佛。莫听闲言及是非。方可安行。凡事虚少实也。
第十八首 鬼谷子演课
金乌西坠兔东临 日夜循环恒古今
僧道得之无不利 工商农士各开心
灵签之曰:
本签为皎月当夜空。繇东方上升之象。爰之事事亨泰如意者。心中无事。所作皆奏功。又如上弓之一箭。发之即中也。君之今堪称如日月日夜循环恒古今。僧到得之无不利。因此。工商农士无不一一笑颜逐开者。
第十九首 杨雄仕新为莽大夫
急水滩头放艇时 狂风作浪欲何为
待他浪静风停后 稳载船归过不危
灵签之曰:
行舟浪洵之象。亦即是险境者。要之。君尔应知目下宜守旧。愿遵守静则吉。妄为则凶也。杨雄之仕王莽之朝为大夫。何以能胜大任。如在急水滩头放水之险行。待时若问营谋。时至方可为。千万叵轻举妄动。
第二十首 苏武援官典属国
当春久雨喜初晴 玉兔金乌渐渐明
旧事已成新事遂 看看一跳入蓬瀛
灵签之曰:
本签者也。久雨初晴之象。为万事可成之兆。惟得此吉签。必须早植因缘。之后当有莫大利益。君尔在交友之中。宜留意者。必须选中之一为贵人。彼将成王公封爵之贵。将有大成之日。汝必能攀附上。易言之。佛神护佑百事无忧想平生事到底初胜者。
第二十一首 邵康节定阴阳
阴阳道合总由天 女嫁男婚岂偶然
但看龙蛇堪运动 熊罢什梦喜团圆
灵签之曰:
君得之签为阴阳道合之签也。凡事和合而大吉者。君逢此为上吉之运。凡事渐获进步。惟不可欲速成。更不得存有欺人之心。今之形成者。获来不易。佳境之时。宜更修之。省之。积吾善可也。易言之。君之今。营谋皆逐。婚姻孕男。资财积聚更吉田亩之收。
第二十二首 王孝先为民祈祷
四郊田亩皆枯竭 久旱俄然三日霖
花果草芽俱润泽 始知一雨值千金
灵签之曰:
本签告之曰。久旱而逢雨之象。简易之。遇难中有贵人救之象也。因之。凡事遇难。千万不能馁志。不能心灰意懒。垂头丧气。君汝之命中。凡逢难事。必有贵人来扶之。如行人之有阻。但贵人代之。具有行人来之效。要之。田禾能倍收。谋望相宜。病逢妙药。行人使归之好运者也。
第二十三首 孙策以玺借哀兵
欲攀仙桂蟾宫去 岂虑天门不开放
谋望一般音信好 高人自送岭头来
灵签之曰:
本签为望仙扳桂之象。凡事必能遇赀人之象者。虽属上平。惟宜多作福。求神庇佑之。方有化凶趋吉之时。到头。君汝谋望一般喜讯好。高人。贵人也。日将佳音报之而来。要之。商贾者有利。行藏无危。病可安。讼可理。尽可施为。
第二十四首 文种不听范少伯
不成邻里不成家 水泡痴人似落花
若问君恩难得力 到头毕竟事如麻
灵签之曰:
本签即是痴人丧德之象。凡事守旧待时。君汝目下即是水泡痴人似落花之命也。事事应顺天理。方平安。眼中无人之时。将何。必有福祸来临。不可不慎。亦即是到头毕竟如麻者。爰之。凡事求神作福。祷告。
第二十五首 伍子胥过昭关
过了忧危第几重 从今再历永无凶
宽心自有宽心计 得遇高人护圣功
灵签之曰:
君之签。是宽心自有宽心计。得遇高人-贵人也。方能护圣功。易言之。凡事遇贵人方能吉也。亦即能过了忧危第几重。从今再历永无凶之境。凡事谋略之时必守之。不宜盲目冲之。三思而后行。方不致吃大亏。是到头来讼中有理。病得安愈。出外求外。枯井逢泉者也。
第二十六首 桓温得殷浩书
上下传来事总虚 天边接得一封书
书中许我功名事 直待终时亦是无
灵签之曰:
是接目虚望之象。宜守旧待时者。不可听信世人之言。宜自吾有主见。以智止谣。何必听人之者。宜向神求之。神灵加护之时。必有转机。因直待终时亦是无者。因此。守之。规谋之。待来日之计用之。易言之。求闲不闻。目下心烦。欲求名利。徒尔虚投者。
第二十七首 李邺侯白衣宰相
一谋一用一番机 虑后疑前不敢为
时至自然逢责助 银墙铁壁好安居
灵签之曰:
本签者。墙有基址之家。凡事接引贵人乡者。君之今也。一谋一事一番机之时。举棋不定之刻。惟君正逢贵人助也。有银墙铁壁所安靠之人。虽有贵人之签。必须慎交。方有向善之效。否则受伊人愚弄。反得败名。
第二十八首 孟尝君鸡鸣度关
东方月上正婵娟 顷刻云遮月半边
莫道圆时还又缺 须教缺处复重圆
灵签之曰:
本签为月被云遮之象。亦即是凡事。暂时且守旧。待时老。君汝之早年也。事事不遇之时。唯多年辛勤。终能入佳境。事事如意者。好景已迫眉睫。愿君多行善。亦即是言积德。以迓天庥者。君之目前即是浮云遮月不得疑惑。得待云开自见明月时。
第二十九首 百里奚食牛入相
宝剑光芒出匣时 匣中应不被尘欺
贵人亲手提携起 尽可防身更勿疑
灵签之曰:
本签示之曰。是宝剑出匣之象。凡事有高人指出时。必有成者。尽可防身更无疑者。时运已济。安闲守分。至卯年月。大有发展。锋芒毕露者。士子科第。仕官之人。得擢升。另言之。宝剑出匣光辉万里贵人指出。无不赞美者也。
第三十首 楚怀主入秦武关
劝君切莫向他求 似鹤飞来暗箭技
若去采薪蛇伏草 恐遭毒手也堪忧
灵签之曰:
本签示之曰。若去采薪蛇伏草。恐遭毒手也堪虞之命途耶。是安身得己之象。凡事暂守旧待时之者。谋事不相宜。一事无成者。田亩。六畜之不利於时。唯山坎是大吉者。易言之。闭口存舌。闲事莫理不可生心恐伤于己。
第三十一首 达摩西壁
清闲无事静处坐 饥时吃饭困时卧
放下身心不用忙 必定不遭殃与祸
灵签之曰:
本签曰。清闲无事静处坐。饥时吃饭困时卧。可知君尔者当守己安静之时。凡事宜守旧。不宜在此时轻举妄动。动则凶。静则吉之刻。放下身心不用忙。唯有如此。方可除去祸与殃。易言之。守己安静即是待他时之至。必定周全。
第三十二首 常何荐马周
渺渺前途事可疑 石中藏玉有谁知
一朝良匠分明剖 始觉其中碧玉奇
灵签之曰:
本签示於曰。君今之命运也。如石中剖玉之象。八百事啻要费力即可成者。易言之。汝是石中藏玉虽知。孜孜不倦中取玉之勤劳人。人生旅途中。常有惊险之象出现。易言之。玉在石中。匠手可知。直待剖出真可施。
第三十三首 鲍叔进管仲
石藏美玉在中心 得指何须向外寻
直得高人来剖析 恰如灵雨涤烦襟
灵签之曰:
又是珍玉内藏之象。是凡事忍耐得吉者也。君汝之今也。谋略不宜之时。乍看似机缘。行之反覆为之。无一事可成。石中既有玉藏。何必向外去寻。亦即是君守於今。自有展谋之时。不宜动。动不如一静。易言之。珍玉内藏不时求。不见待若遇贵人。事则得吉。
第三十四首 文中子上太平策
出人行藏礼义恭 言必忠良听入聪
心下了然俱洞澈 光明如日正当空
灵签之曰:
本签也。红日当空之象。凡事自来有成。君之今也。出入行藏礼义恭。言必忠良听必聪。与友朋。长辈之交。必须礼恭。天下之事能透彻。君之运也。光明则如日正当空时。易言之。空中无事秋水澄清别无阻碍。自然有成者。
第三十五首 刘关张古城相会
衣冠重整旧宿风 道是无功却有功
扫却当途荆棘碍 三人共议事相同
灵签之曰:
此签是扫却当途荆棘碍。三人共议事相同者。可知重整之象。凡事改变即大吉。功名。交易均可得利。求财。时运。六畜亦均有利可图。是谋略成功。年运亨通之时。一旦称心。万事通之刻。君汝之今为不须忧虑。自有期间。前程事更换可宜。
第三十六首 刘先主进霞萌关
目前病讼不须忧 实地资财尽可求
恰好繁猿今脱锁 得归仙洞去来游
灵签之曰:
本签曰。目前病讼不须忧。实地资财尽可求。是上上之签。惟有积德。布施之举。必可更进展之机。如忽尔遇不如意之时。因君汝目下是系猿脱锁之象。凡是通泰。因此。再加修心向善。必有神佑。易言之。且自宽舒待他时至路达通衢也。
第三十七首 管公明避隐辽东
欲问身心运泰时 风中灯烛不相宜
争如收拾深堂坐 庶免光摇静处期
灵签之曰:
本签也。风前灯烛之签也。不相宜者。惟凡事小心。谨慎则吉也。君必须收拾深堂坐。亦即是得静为宜吉。如动则凶至。只好暂时忍耐之。时到之时。必有吉祥之象。随君而来。易言之。静处安身命待时泰。动心惹祸。静守救危耶。
第三十八首 淮阴侯背楚归汉
镜月当空出匣时 刹那云雾暗迷离
宽心守时浮云散 更改相宜可望为期
灵签之曰:
本签为浮云遮月之象。目前事事无须如意之时亦即是劝君叵动。俟时运之来至。动之方吉利。唯有汝宽心守待。耐心待至拨云见皎洁月娘时。汝即家居无忧。人口阴灾作福。保佑之。不致有破财之时。守之。不宜不遵行。
第三十九首 曹操遣祢衡投黄祖
天边消息应难问 切莫私心强望求
若把石头磨作镜 精神枉费一时休
灵签之曰:
本签告之於曰。若把石头磨成镜。精神枉费一时休之安静守旧之象也。一切事宜皆在低潮中。宜小心。小心。如六畜之损。田亩之亏。宜拾旧图新。适合时潮。方能振兴起色。六甲生女亦不必气馁。宜积德。修身为先。必有赖之。易言之。千般用计届时皆空心守旧。不必强求者。
第四十首 马援女为皇后
红轮西坠兔东升 阴长阳消是两形
若是女人占此卦 增添福禄称心情
灵签之曰:
本签是阴长阳消之家。凡事先难后吉者。不管是交易。求财。时运。均在开始时。均为不利。但是因一己之奋斗。苦心造诣。终有出头之日。所幸田亩大收。六畜兴旺。皆是祈福所赐。疾病。皆有险。宜小心。易言之。阴利女人。不宜男子。若问求望。无忧从喜。
第四十一首 董卓鄮坞藏金
无限好事君须记 恰如认贼作为子
莫贪眼下有些甜 可虑他时还受苦
灵签之曰:
本签示於曰。认贼为子之象。不宜苟且者。神戒之曰。莫贪眼下有些甜头。趋之。后果堪虞。到头来还是受苦者。功名。交易。尚不理想。求财皆在待时之命运。为认贼作子之时。易言之。只道一著君子莫错宰把身心不致耽搁。
第四十二首 温公入相除新法
君垂恩泽润无边 覆祷祈穰没党偏
一切有情皆受用 均沾乐利得周全
灵签之曰:
本签示之曰。天垂甘露之泉。凡事大吉利者。亦即是先难后易者所得。功名成。交易就。婚姻虽平庸。但是难得之缘也。时运至冬季即至。六畜。田亩皆旺之时。宜勤俭。千万不得浪透。陷已於绝境者。易言之。天降甘露。君子莫忘求谋成就。和合吉昌之签也。
第四十三首 泗水亭长作天子
天地交泰万物新 自形自色自怡神
森罗万象皆精彩 事事合谐得称人
灵签之曰:
本签为天地交泰之象。是事事和谐得称人者。季冬有喜。交春之时。人事遂意者。必是喜事连连之人。万象新之时。自形自色自怡神。事事吉祥之际遇。相机而动者。易言之。本签者天生万物谋望皆新福德积聚瑞气添增。可喜之签也。
第四十四首 周郎赤壁败曹兵
棋逢敌手要藏机 黑白盘中未决时
到底欲知谁胜负 须教先著相机宜
灵签之曰:
本签为棋逢敌手之象也。凡事先吉。凡未小心。节俭则有转恶之嫌。宜小心为之。棋逢敌手之时。必藏有机。决定胜负之时莫迟疑。认为可行则毫不犹豫之下即可。尤应和者。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示人早知觉悟多作善。方能有善报者。
第四十五首 张良受书圯上老人
温柔自是胜强刚 行善于门大吉昌
若是有人占此卦 宛如正渴遇琼浆
灵签之曰:
本签为积福门庭之象。凡事谋则吉者也。灵签曰。温柔自是胜强刚。积善于门大吉昌。为使己之事务。求财。时运吉昌者。必须积善。修德。布施。方能亨之。久而弥坚。易言之。天地有感应验非常佛神保持得福寿长之签。
第四十六首 赵韩王为村学究
劝君耐守旧生涯 把定身心莫听邪
直待有人轻著力 满园枯木再开花
灵签之曰:
本签为枯木生花之家。即是万物逢春复苏之象。君尔多年辛劳得报於斯时。惟早植因缘。必有喜事连连。诗日:劝君耐守旧生涯。爰之。君之今宜静。不宜动。动则凶。静则吉。亦方能枯木再开花。向使逢遇贵人。可攀之。伊者后日之诸侯。易言之。决心守旧时至成就行多多逆。安静无忧。
第四十七首 高远夫五十得名
锦上添花色更鲜 运来禄马喜双全
时人莫讶功名晚 一举登科四海传
灵签之曰:
本签者。福禄双全之象者。凡事兴隆大吉之签。曰锦上添花色更鲜。运来之时也喜双全。八十二对大魁。不是晚也。奉献社会人群。积吾德。荫子孙。何乐不为。为天数之所赐。宜再积德。方有同点灯之故。易言之。儿有双亲。守时待庆遂平生志。都来自命。
第四十八首 班超万里封侯
昆鸟鸟秋光化作鹏 翱翔得意尽飞腾
直冲万里云霄外 任是诸禽总不能
灵签之曰:
本签为昆鸟乌化鹏之吉象也。凡事皆能兴隆大吉。功名成之。利得之。婚合之。六畜旺之。六甲全之。官事。等等。无一不顺利也。直冲云霄之外。无可与伦比者。惟逢此佳境。勿忘今之所由成。积德。布施之再行者。可维护君尔之谋望无疑。易言之。今之君也。桂花时节财禄成此。
张宏杰在《曾国藩传》一书里,写到了曾国藩写日记的事。
道光二十年,30岁的曾国藩被授予翰林院检讨一职,正式开始了京官生涯。他到北京后,立下了学做“圣人”的远大志向,决心把自己培养成为“内圣外王”的完美之人。
为了学做圣人,他向当时的大儒唐鉴请教如何自我管理,请教读书学习之法。
唐鉴告诉他,最关键的是写日记。这是入圣之基。
于是曾国藩就开始写日记。
曾国藩以前也写日记,但大多是简单的记事,并没有发现日记有多重要。
曾国藩的日记,从道光十九年正月初一开始。他早期日记,和我们大部分人的日记一样,记得不得法,存在很多问题。
1不能坚持。现存的曾国藩最早的日记,连续记了将近一年。但内容不连贯,时记时停。
2记成流水账,日记内容不具体,概括敷衍。有时甚至用一句话来概括一天的事。
如道光十九年的几则日记:
正月初二日的日记就两句话:“请客四席。夜写卷一开。”初三日也是如此:“丹阁叔留宿。朱尧阶夜来。”
四月二十七日日记只一句话: “沈明府请吃饭。”五月初九日日记五个字:“住上选叔家。”
这样的日记是敷衍了事,为写而写。
3在日记中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不能做到。记下要做的事,但没有行动,只是说说而已。
唐鉴也是湖南人,是当时的大学问家,受道光皇帝的器重。曾国藩于是亲自登门拜访唐鉴,并把他的日记拿给唐鉴看。
唐鉴看过之后告诉他,日记不是记流水账,重要的是反省自己,发现和改正自己的不足,提高德行和修养。
唐鉴的提醒和指点,使曾国藩有醍醐灌顶之感。
唐鉴天上都要记几条自省录,来督责、规范自己。即使在路上,或者有什么紧急事务也不打破这个规律。
唐鉴还向他推荐学习大学士倭仁的写日记之法。
曾国藩曾这样描述倭仁的日课: “每日有日课册,一日之中一念之差、一事之失、一言一默皆笔之于书。书皆楷字,三月则订一本。自乙未年起,今三十本矣。”
倭仁把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念一失都写出来,三个月订成一个本子。这对曾国藩触动很大。
两位大儒的日记给曾国藩写日记提供了范本,也让他明白了:
要把写日记当成一件大事来做;
要抓住生活中的细节,用细节改变自己的一言一行;
日记中要求的,就一定要做到。
有了正确的指导,曾国藩认识到了写日记的重要性,于是他从道光二十二年(1842)十月一日开始效仿唐鉴和倭仁认真写日记。
他是怎么写的呢?
1用工整的蝇头小楷写日记。
这表示对写日记的郑重和诚敬之心。也就是把写日记当成一件大事来抓,认真对待,不马虎敷衍。
2抓细节,重反省。
把一天中读了什么书,做了什么事,见了什么人,说了什么话,想过了什么,都细细的在头脑中过一遍,然后反省哪件事做的不对,哪些话说的不对。
把这些一一记录下来,深刻反省。
浪费了时间,他在日记中提醒自己;
有虚伪浮夸的毛病,他在日记中警惕自己;
与人不和吵架,他在日记中反省自己;
甚至动了色心,对哪个美女多看了几眼,他也会责备自己。
他在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日的日记中,给自己规定基本的学习日程是:
每天用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记茶余偶谈一则。除此之外,他还每日读《易》,练习作文。
坚持写日记之后,曾国藩的工作、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3用专门的日记用纸写日记
道光二十九年,曾国藩升为礼部右侍郎,为了督促自己郑重的对待日记,曾国藩托纸店专门印了一份日记用纸,开始写《绵绵穆穆之室日记》。
这段日记体例特别,每日日记分为八栏,分别为“读
书” “静坐”“属文”“作字” “办公”“课子”“对容”“回信”,每日按格填写。
咸丰元年(1851)十一月初二日,他的日记就大致从这几个方面填写:
[读书]:
未刻读《汉书·韩王信传》。申刻读《会典·宗人府》十四页。
[静坐]:
申正在坐曲肱枕坐三刻。
[办公]:
早入内,刑部值日。旋至部。午初到家,灯后清折底。
[课子]:
背经五页,讲鉴三条。
[对客]:
早自暑归拜客三家。未初会二客。
[回信]:
回余菱香信,自写一片。
这有点类似于现在有固定模式的日计划、日清单等时间管理日志。
4一则日记一二百字。
曾国藩的日记言简意赅,一则大概在一二百字。结构简洁,概括性强,很少拖泥带水,也极少浓墨重彩的
描写。
保持日记记录的性质,重在反省,督促自己,修养身心,提高德行。
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大都带有私密的性质,做了什么错事,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都可在日记中一吐为快。为了保守秘密,不让别人看到,有人使用上锁日记,写后用密码锁起来,别人打不开。
可曾国藩却与众不同,他把自己日记传给他人看。
在京做官时,他把日记拿给朋友、老师看,请他们做点评,提意见。这样做,可监督自己的言行,也可避免自己偷懒。
曾国藩把这个习惯坚持了一生。后来离开北京,创办湘军,在外带兵,就把自己的日记定期抄写,送回老家给兄弟子侄们看。
一是为他们做榜样,二是让他们督促自己。
通过写日记,曾国藩的意志、品质和习惯发生了重大变化。
曾国藩从29岁开始写日记,直到62岁去世的前一天,他仍在坚持写日记。
他的目标是“誓终身不间断也”,做到每天坚持,“必须有日日不断之功,虽行船走路,俱须带在身边”。
他把写日记当成一件大事业来做,做的认真踏实,做的从不间断。
他的日记内容广泛庞杂:
家事,国事,事事都写入日记;
修身,悟道,读书,都是他书写的内容;
写字,品文,梦境,也都及时记下来。
日记成了他时间的印记,是他30余年日子的记录,也是他意志、道德、品行的极好记录。
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他出现了中风的征兆,多次在日记中写到,但他仍在不停的读书、思考,反省自己。
他在去世前三天的日记,这样写道:
“余精神散漫已久,凡遇应了结之件,久不能完,应收拾之件,久不能检,如败叶满山,全无归宿。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大徒伤,不胜悚惶惭报。”
一生建功立业,读书不辍,在立功、立德、立言方面达到“三不朽”高度的人,却愧责自己拖拉散漫,学业无成,缺乏德行。这种深刻的反省,着实让人敬佩。
曾国藩的日记,不仅是日常言行思想的记录,也是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养成录,是个人道德修养集成录。
无论是在做人做事,还是修养身心方面,都对后人起着重要的垂范作用
曾国藩是清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的创立人。他在立功、立德、立言方面,达到了“三不朽”的高度,被后世誉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
这些闪闪发光的殊荣和赞誉,是与他长期坚持写日记、深刻的反省是分不开的。
他在给弟弟的信里面是这样规划的:“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
1历史上的李豫有多少个妃子
历史上的李豫有9个妃子。
1、睿真皇后
睿真皇后沈氏,相传名为沈珍珠,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官宦世家出身。汉族,出身著名世家“吴兴沈氏”。玄宗开元末年以良家子身份被选入宫中,时肃宗李亨为东宫皇太子,将沈氏赐予广平王李豫(李亨长子,亦即日后的唐代宗)。
天宝元年(742年),沈氏为15岁的皇长孙李豫生下长子李适,即日后的唐德宗,日后沈氏母凭子贵,被遥尊为皇太后并由唐宪宗追尊为睿真皇后。
2、贞懿皇后
贞懿皇后独孤氏。父独孤颖,代宗赠工部尚书。其直系先祖原姓陇西李氏,隋朝时赐姓独孤。独孤贵妃其部分族人曾在唐朝恢复原姓,故独孤贵妃家世复杂,其成为皇孙广平王侍妾颇有违反同姓不婚的《唐律》之嫌。
独孤氏因姿色娇艳,约天宝九载(公元750年)前成为皇孙广平郡王的侍妾,天宝九载(公元750年)生下广平王第七子李迥,后有一女华阳公主。当时,李豫的嫡妻王妃崔氏,挟母家权势,性情悍妒。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爆发安史之乱后,崔氏的母家失势,本人亦在之后逝世。此后独孤氏“以姝艳进,居常专夜”,获得李豫的专宠,“爱遇第一”。李豫在宝应元年(762年)登基为帝,其子李迥获封韩王。
大历三年(768年),独孤氏被册封为贵妃。女儿华阳公主因“韶悟过人”而得到唐代宗的怜惜眷顾。但在大历九年(774年)逝世。唐代宗哀伤过度。第二年,即大历十年(775年)十月初六,贵妃亦逝世,追谥贞懿皇后,殡于内殿。
3、崔妃
崔妃,博陵安平(河北省安平县)人,出身博陵崔氏家族最显赫的博陵第二房,是唐代宗的嫡妻。父崔峋,为秘书少监。母韩国夫人杨氏。郑王李邈、召王李偲生母。
4、崔贵妃
崔贵妃,唐代宗贵妃,升平公主生母。史书中对崔贵妃的记载甚少,仅知她是升平公主的生母。而升平公主的生年大约在天宝十年左右(750年代),其余不详。崔氏应是在唐代宗登基后,获得或追封贵妃。
《旧唐书·列传第七十》称其女升平公主为唐代宗第四女。升平公主墓志称第二女。《旧唐书》懿安皇后郭氏传记中,称“母代宗长女升平公主”。如果此处"长女"指代唐代宗嫡长女,那么崔贵妃与唐代宗嫡妻崔妃就是同一人,但尚无其他史料佐证。
5、某氏
大理寺评事日益之妹。
6、太妃某氏
李通母,史书无载,仅见于元稹为她所作的挽歌。
7、太妃某氏
端王李遇母,贞元十一年八月薨。
8、昭仪张红红
史书无载,见于《乐府杂录·序·歌》。
9、薛琼琼
唐开元宫中筝手,见宋陈元靓《岁时广记》
--李豫
2大唐荣耀中沈珍珠在历史上真有她吗睿真皇后,沈姓,名字生卒年不详,沈珍珠一名为影视剧创作。吴兴人氏,唐代宗李豫(初名李俶)为广平郡王时的妾室,唐德宗生母,在安史之乱中失踪,后追尊为皇太后。
大唐天宝十五年(756年),安禄山叛唐后进逼长安,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及诸皇子皇孙仓皇出逃,而诸皇子皇孙的妃妾及一大群皇亲国戚却被遗下未及逃走,被叛军俘获,从西京长安劫掠到东都洛阳,其中就有沈氏。
李亨在灵武称帝后,封长子李豫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至德二年(757年),李豫收复东都洛阳,在掖庭中找到了已被关押一年多的沈氏。乾元元年(758年),李豫被立为皇太子,但并没有明确沈氏的名分,也没有把她迎回长安,而是一直住在洛阳宫中。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再次攻陷洛阳,沈氏从此失踪。
3唐代宗介绍,唐代宗李豫怎么死的李豫(727年1月9日-779年6月10日),即唐代宗,初名李俶,唐肃宗李亨长子,唐朝第八位皇帝。原封广平王,后改封楚王。
安史之乱中,以天下兵马元帅名义先后收复长安、洛阳。乾元元年(758年),被立为皇太子。宝应元年(762年)即位。次年,安史之乱平定。李豫在位时期,改革漕运、盐价、粮价等,实行了安定社会,发展生产,“以养民为先”的财政方针。
大历十四年(779年)五月初二,宫中传出代宗生病的消息。这一病很是不轻,不到十天,代宗就无法上朝了。五月二十日,下达了令皇太子监国的制书,当天晚上,代宗就在大明宫紫宸之内殿驾崩。八月庚申,群臣上尊谥曰睿文孝武皇帝,庙号代宗。
扩展资料:
在位时主要政治举措:
1、改革漕运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任命刘晏接办漕运,漕运是通过水路交通,将江淮的粮食运至长安,当时漕运废弛阻塞,造成关中粮食困难,缺粮上百万石,饥荒四伏,粮价暴涨。刘晏曾做过一个时期的地方官,对人民的疾苦比较了解和同情。为此日夜焦虑,最后果断提出疏浚河道,南粮北调的宏伟计划。
2、改革盐政
唐初,实行自由贩卖,不收盐税。后实行国家专卖,官府大幅提高盐价,甚至贪官污吏还抓夫抓差无偿运盐,勤孛百姓。中饱私囊。人民怨声载道,恨透食盐专卖。同时政府盐务机构庞大,开支惊人。他首先大力削减了盐监、盐场等盐务机构,又调整了食盐专卖制度,改官收、官运、官销为官收、商运、商销、统一征收盐税,改变了肃宗时第五琦规定的官运官卖的盐法。
3、改革粮价
半年收粮存入平仓,以免谷贱伤农,当荒年、青黄不接粮价上涨时,开平仓以平粮价,百姓受益、国家获利。在商业中建立驿站信息,使“四方货殖低昂及它利害,虽甚远,不数日即至。”
搜狗百科-唐代宗
4李璟、李煜在历史上有哪些记载《南唐二主词》,系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撰。
约成书于南宋,后世续有辑补,又有后人编写了各种版本;而目前流行的则为《南唐二主词校订》。李璟(916-961年),字伯玉,南唐开国主李升的长子,史称南唐中主、嗣主或元宗。
李璟多才艺,好读书,在政治上他虽无可取,文学造诣却很高。 不过他流传下来的诗词作品很少,词流传下来的也只有四首:《应天长》、《望 远行》和《浣溪沙》二首。
李煜(937-978年),字重光,李璟第六子。作为一个文学艺术家,李 煜是出色的,其一生的文学创作,诗、词、文俱佳,但最负盛名的是词作, 流传下来的共有四十多首。
5热播《大唐荣耀》中的沈珍珠在历史上真有其人吗唐代宗睿真皇后沈氏,吴兴人,汉族,出身著名世家“吴兴沈氏”,名字生卒年不详。玄宗开元末年被选入东 宫。时肃宗李亨为皇太子,赐沈氏予广平王李豫(李亨长子,亦即日后的唐代宗)。开元末年,沈氏以良家子的身份选太子宫,被赐予当时为广平王的唐代宗,天宝元年(742年),沈氏生下儿子李适(唐德宗)。
大唐天宝十五年(756年),安禄山叛唐后进逼长安,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及诸皇子皇孙仓皇出逃,李亨、李豫、李适自然都在其中,而诸皇子皇孙的妃妾及一大群皇亲国戚却被遗下未及逃走,被叛军俘获,从西京长安劫掠到东都洛阳,其中就有沈氏。
李亨在灵武称帝后,封长子李豫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至德二年(757年),李豫收复东都洛阳,在掖庭中找到了已被关押一年多的沈氏。乾元元年(758年),李豫被立为皇太子,但并没有明确沈氏的名分,也没有把她迎回长安,而是一直住在洛阳宫中。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再次攻陷洛阳,沈氏从此失踪。
沈珍珠一名,源于电视系列剧《珍珠传奇》(1989)。
6唐代宗在唐朝皇帝中算是个什么水平唐代宗在唐朝皇帝中可以”中材之主“来评价,也就是说有一定能力,是个合格的皇帝。
代宗生活在唐朝由盛到衰急剧变化的历史年代,当时唐王朝轻历着三大转折,一是由统一的中央集权走向分裂割据,二是阶级矛盾由缓和逐步走向激化,三是唐帝国对周边诸族由主动进攻走向被动挨打。唐代宗的主要作为,是收复两京,平定安史之乱;改革税收,实行养民为先的财政方针,所以概括其功勋是”平乱守成“四个字。
自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内部矛盾重重,内忧外患。唐代宗平定安史后,任重新归唐的安史旧将田承嗣、李宝臣、李怀仙节度使,率所部驻于河北,史称河朔三镇。后三将及其继承者实割据河北,不奉朝命,不输其赋,唐廷无如之何,实际唐代宗领导的是一个不统一的体制,而这种分列对中晚唐的历史有重大影响,这也是唐代宗在”平乱守成“之上无法再提高评价地位的主要原因;而内部还有人勾结外部的吐蕃、回纥等不断侵犯,其间吐蕃甚至于763年十月攻入长安,代宗出逃陕州,吐藩另立唐帝。虽然后为唐将郭子仪收复京师,但也留下一个贬损点。
欧阳修评价唐代宗”代宗之时,馀孽犹在,平乱守成,盖亦中材之主也“。不过也有对唐代宗大加推崇的,在旧唐书中,作者在论述了代宗一生中的作为之后,竟然得出了“古之贤君,未能及此”的结论,可以说是极高的评价了。
7唐代宗李豫是一个好皇帝吗 揭秘痴情帝王唐代宗关于唐代宗李豫的评价说法各不一,有说是昏君,有说是明君,在文献资料记载中李豫有着很高的评价,不仅对其人品,还是对其能力都有着高度评价,特别是旧唐书中,一句“古之贤君,未能及此”这简短的8个字是对唐代宗一生的肯定。
先来看看唐代宗的资料。唐代宗李豫是唐肃宗李亨的大儿子,先帝驾崩后登基成为唐代宗。
登基后第一件事就是除去奸臣李辅国,平定了安史之乱,在为政举措上对政治进行了大改革。在政治上,唐代宗李豫改革槽运,改革盐政,改革粮价;但是在军事上他反了个大错就是姑息余孽,这对唐朝后期有很大的影响。
唐代宗李豫当了17年的皇帝,这段期间他走的一直是温和路线,执政期间没有出现滥杀无辜的不良记录,历代皇帝中谁能不被利益奸臣迷惑双眼而做出错事呢,从这一方面唐代宗李豫就很不错了。在用人方面,他知人善用,善于纳谏。
为人方面英明豁达,胸怀宽广。曾有一个典故"不痴不聋,不为家翁",讲述的就是唐太宗李豫。
李豫将女儿嫁给郭子仪的儿子郭暖,一日公主和驸马吵架,郭暖很生气就说仗着你爸爸是皇帝了不起啊,我父亲还不要这个位子呢。公主很生气就找唐代宗告状。
事后郭子仪带着儿子负荆请罪,唐代宗说了一句话"不痴不聋,不为家翁",意思是不装聋作哑就当不了别人的公公婆婆,足可以看出唐代宗的气度。唐代宗被称为是痴情帝王,大唐第一多情天子,他一生的情给了他的皇后,一个是沈氏一个是独孤氏。
沈氏是唐代宗的结发妻子,两人于741年结婚,婚后生活幸福美满,相敬如宾,两人生有一子。唐代宗对沈氏很是宠爱,结婚10多年还是很恩爱,后安史之乱爆发,夫妻两人在战争中失联,唐代宗登基后寻找发妻10多年之久,皇后之位一直为沈氏而留,对后宫佳丽不闻不问。
直到多年后,遇见了独孤氏,两人成婚并且生有一儿一女,但是始终都没有立为皇后,他对独孤氏也是敬爱有佳,情深一片。关于唐代宗李豫是一个好皇帝吗?揭秘痴情帝王唐代宗,我们已经介绍完毕了,唐代宗李豫在历史上的名声很好,不仅人品好,性格好,工作能力强,对爱情更是坚贞不移,实为一个难得的明君。
8宫计元玥在历史上有原型吗 历史上李隆基的皇后都有谁原配王皇后,以前的王妃,因为帮李隆基当皇帝有功当了皇后但是皇后无子,后被武惠妃陷害,废为庶人,唐代宗李豫即位后恢复王氏皇后名号,并废黜武惠妃贞顺皇后的谥号。
贞顺皇后武惠妃,武则天侄孙女,武则天死后被充作宫女,到李隆基当皇帝,开元年间宠遇冠六宫,礼遇同皇后,王皇后因其被废,李隆基因其一日杀三子,开元二十五年薨,追谥贞顺皇后,李隆基因其茶饭不思,一度罢黜六宫,三年后遇到了武惠妃的儿媳妇,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杨贵妃杨玉。
还有个皇后是继任皇帝的母亲,唐代宗追封的,话说真没有啥资料,也不得宠,还早早死了。
9《长安十二时辰》里的“郭利士”在历史上的原型到底是谁呢《长安十二时辰》中,太子和李必有个颇受圣人信任的好帮手郭利仕。剧中的圣人有了隐居骊山温泉宫的想法后,正是这位郭利仕挺身而出,为太子仗义执言,试图扭转乾坤。郭利士的历史原型,其实就是有着“千古贤宦第一人”之称的高力士。别看高力士是个宦官,可他的出身可不低。
据《旧唐书》记载,高力士的祖父冯智玳,父亲冯君衡都曾是潘州刺史,看来高力士是个妥妥的“官二代”。可惜,在高力士11岁那年,他的父亲因牵连到岭南流人谋反案中,不幸“裂于冠冕,籍没其家”。高力士也因此从云端上一头栽下,成为了宫中的一名小太监。
初入皇宫的高力士,被安排去侍奉女皇武则天。可高力士本是官宦子弟,一向养尊处优,一时适应不了这份工作,惹恼了女皇。武则天一怒之下,将高力士赶出宫去,幸好有个好心的宦官高延福收留了高力士,还把高力士当成儿子一样照顾,高力士才避免了流落街头的命运。这次丢掉工作的经历让高力士印象深刻,让他日后处处小心谨慎。
武周后期,宫中暗流涌动,而高力士凭借着办事慎密很快得到了李隆基的青睐,并逐渐成长为李隆基最为信任的心腹。“唐隆政变”中,高力士拼尽全力协助李旦登基。而后在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斗争白热化的时期,又是高力士坚持将李隆基所有的饮食全部验毒,把暗杀的风险及时扼杀。等李隆基登基后,高力士还协助李隆基平定了韦后之乱。
安史之乱后,李隆基仓皇逃往西蜀,一时间朝野震动,人心不稳。李隆基曾经宠信的大宦官袁思艺二话不说就投靠了安禄山,还有为大唐征战一生的哥舒翰也向安禄山屈膝了,就连太子李亨都背叛了李隆基,独自跑去灵武宣布登基了。唯有高力士依旧默默的陪在李隆基身边,不管是逃亡途中,还是偏居西蜀,亦或是重返京中后软禁兴庆宫,高力士始终不离不弃。
后来,李辅国矫诏将李隆基迁往西内,途中却安排了许多全身武装的士兵包围李隆基,就在李隆基惊惶无措的时候,高力士挺身而出,喝退刀兵,保护李隆基平安的返回宫中。可高力士却因此得罪了李辅国,不久就被流放巫州(今湖南怀化)。
公元762年,高力士遇到一场大赦,重获自由的他立刻赶赴长安,想要照料好李隆基的晚年,可当高力士到达郎州后,却听说了李隆基已死的消息。听闻噩耗后,高力士向着北方嚎啕大哭,而后吐血身亡。新任皇帝李豫知道后,将高力士的骸骨陪葬在泰陵,全了这段生死相伴的君臣情谊。
10大唐荣耀中沈珍珠在历史上真有她吗睿真皇后,沈姓,名字生卒年不详,沈珍珠一名为影视剧创作。
吴兴人氏,唐代宗李豫(初名李俶)为广平郡王时的妾室,唐德宗生母,在安史之乱中失踪,后追尊为皇太后。大唐天宝十五年(756年),安禄山叛唐后进逼长安,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及诸皇子皇孙仓皇出逃,而诸皇子皇孙的妃妾及一大群皇亲国戚却被遗下未及逃走,被叛军俘获,从西京长安劫掠到东都洛阳,其中就有沈氏。
李亨在灵武称帝后,封长子李豫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至德二年(757年),李豫收复东都洛阳,在掖庭中找到了已被关押一年多的沈氏。
乾元元年(758年),李豫被立为皇太子,但并没有明确沈氏的名分,也没有把她迎回长安,而是一直住在洛阳宫中。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再次攻陷洛阳,沈氏从此失踪。
但这一切,不但与《论语》没什么关系,简直就是对《论语》的反叛和反讽。犯上作乱,是孔子最为深恶痛绝的。《论语》开宗明义便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赵普是否孝悌,我们不得而知,赵匡胤却是可以称得上孝悌的,但赵普却将他拉上了犯上作乱的贼船,赵普就是这样活学活用《论语》的吗? 创业难,守业更难。宋朝创业倒是不算太难但是,如何守住这份家业,对大宋开国君臣来说是个考验。自从朱温篡唐(907)以来,九州大地政权林立,五十余年,竟有五代十国之多,那些称王称帝的主儿,哪个不是从刀丛箭棘中摸爬滚打出来的混世魔王?他们无知无畏,桀骜不驯,野心极大,权欲极强,什么父死子继、立嫡立长的那一套传位制度,他们一概不管,只是想乘着乱世浑水摸鱼,为自己闯出一片江山。“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乎?”后晋叛臣安重荣的这句话,道出了这帮草头王的普遍心态。近五十年来,像这种黄袍加身的事情,如果算上赵匡胤的这一次,已经是第五次了,谁知道还会不会出现第六次呢?这是赵匡胤最为忧心的问题。 就在赵匡胤称帝的第二年,与赵普有过这样一次谈话:一日,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无复言,吾已喻矣。” 时石守信、王审琦等皆上故人,各典禁卫。普数言于上,请授以他职,上不许。普乘间即言之,上曰:“彼等必不吾叛,卿何忧?”普曰:“臣亦不忧其叛也。然熟观数人者,皆非统御才,恐不能制伏其下。苟不能制伏其下,则军伍间万一有作孽者,彼临时亦不得自由耳。”上悟,于是召守信等饮……(《续资治通鉴长编》)于是便有了“杯酒释兵权”的故事。赵普的“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请授以他职”等建议,可以有文武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文的,便是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武的呢?可就难说了,完全可能是另一次的“兔死狗烹”。朱熹将此事完全记到赵普的功劳簿上:“赵韩王(即赵普)佐太祖区处天下,收许多藩镇之权,立国家二百年之安,岂不是仁者之功”,却是看走了眼。从历史的记载,以及赵普此后在处理秦王廷美事件中的表现上看,我们可以断定,“杯酒释兵权”这种方式,并不就是赵普的主意,完全是赵匡胤的独断。而从赵普的话中,我们似乎感到了隐隐的杀意。 对于这件事,王夫之有另一种认识:“以幕客之雄,膺元勋之宠,睥睨将士,奄处其上,而固无以服其心也……普固有不与并立之势,而日思亏替之以自安。所深结主知以使倚为社稷臣者,岂计安天下以安赵氏哉?唯折抑武臣,使不得立不世之功以分主眷而已”,“反普之进谋于太祖者,皆以钳网太祖之故旧元勋而敛权于己也”。原来,这不过是官场夺权争宠的老把戏而已。王夫之的结论是:“不仁者,不可与托国”,王夫之对赵普的认识,比朱熹深刻多了。三哲学家黑格尔说:“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谈话(按即《论语》)里面所讲的是一种常识道德……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虽然黑格尔的话中透露出一种令人十分不快的西方人的傲慢,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论语》就是一部道德教科书,其基本内容就是一些道德教训,其基本作用,也无非就是一种道德培训。那么,被认为是靠“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其道德又是如何呢? 细读赵普传记,我们发现,赵普这个人颇贪财。开宝四年的一天晚上,赵匡胤突然来到赵普家,发现廊下排列着十个大瓶,便问里面装的是什么物件,赵普说,是吴越王钱俶送来的海产品。赵匡胤说:“味道一定不错。”打开一看,哪里是什么海产品,竟是满满当当的瓜子金。赵普尴尬之极,忙申辩说:“他们来的信还没打开,如果知道是这个,一定会奏明圣上,退还给他们。”赵匡胤笑了笑说:“收下罢,没关系,他们还以为国家大事都是由你们这些书生决定的呢!” 赵匡胤好微服出行,曾多次来赵普家,有时还约了其弟赵匡义同来,以致赵普有时下班后都不敢换下朝服。每次赵匡胤来,赵普的夫人都要以她的拿手好菜烤羊肉招待,赵匡胤兄弟总是称她为嫂子,君臣之间不拘形迹。但赵匡胤这时的不期而至有点蹊跷。此前发生过几件事情,一定使赵匡胤对赵普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例如有个叫赵玭的人,在同赵普吵架时,当众揭发他违反官方规定,派人私自从秦、陇地区收购高大木材,在京师贩卖,赵匡胤得知后十分愤怒,当即就要治他的罪,由于太子太师王溥的求情,才免于惩处。从此,赵匡胤对赵普的反感日渐加深,用史书上的话说,就是“帝不喜”,“始有疑普意矣”。不久,翰林学士卢多逊告发,赵普曾以一块空地与皇家菜园的菜地交换,以扩大自家的房屋用地,营建旅店,与民夺利。这大概是压倒赵普的最后一根稻草,“普恩益替”,赵匡胤对赵普的信任从此完全丧失,开宝六年(973),终于罢黜了赵普的相位,出任河阳三城节度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