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疑问:美国课堂上会是怎样的情形呢?

留美疑问:美国课堂上会是怎样的情形呢?,第1张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美国课堂的教学理念。在中国,学习是为了考试和文凭,学生课堂上的学习和实际应用相去甚远,很多学生也志不在此;而美国学生学习是因为兴趣和更美好的生活,能够学以致用。另外,中国教师强调老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型和权威性,所以一般是一面倒的灌输教育;而美国课堂上,老师更多的是给学生启迪,带领学生主动探索未知的知识,师生间存在互动和反馈。所以,美国课堂上学生积极性高,气氛也比较活跃,显得就比中国自由;而中国学生一般是正襟危坐,听讲解,记笔记,举手发言,这种形式上的规矩反而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 美国教育强调教导学生独立思考及各种自我表达的方式。因此美国老师常要求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发问、或发表个人意见。不仅学生要表达和陈述自己的简介,美国的老师及同学也会不断发问逼你陈述你的看法,与别人公开分享。事实上,Presentation和Discussion是课堂上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你的参与度往往是学期分数的一部分。教授认为课堂讨论才能评估你所学的,看你是否有能力与教授和同学进行知性的对话。 在这里,提醒中国学生,尤其是习惯了中国填鸭式教学的中国学生,初到美国上课会很不习惯,看到美国学生不停地辩论、讨论,甚至有学生直接向教授挑衅,会有很大的冲击,面对其他同学不同的观点和教授的诘问也不敢反驳,认为学生应该绝对遵从教授的权威才是尊师重教;还有学生不习惯当众阐述自己的观点,腼腆害羞自卑。这都是中国学生留学美国避免的情况。即使你觉得自己的口语再差,但只要掌握自己要表达句子的所有词汇,那么其他人一定会明白你的发言。起初到了国外的同学们应该尽量掌握更多生活中常用以及学术上必要的词汇,那么你的英语将会飞速提高,而语音问题也会在耳濡目染中向“纯正”的方向进发。 上课时老师一般不会因为有留学生的存在而降低语速,但在私下讨论时,老师一定会耐心和同学们交流,所以不必担心自己问题太多引起老师的反感,有问题就提出来,决大多数的高校老师都能给予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们充分的尊重,对你耐心解答。即使口语不好的同学也切记不要因为怕开口而丧失和老师交流的机会。 同时提醒留学生的是,如果你性格活跃口语又好,在课堂上表现的十分突出,这固然是非常好的。不过,虽然美国的课堂自由活泼,在课堂上太随意和抢眼的举动也是不受欢迎的,千万不要抱着突出自己和炫耀的目的去上课。

  很多学生到了美国之后,不能适应美国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常常因此带来很多的麻烦或不便。 学校称呼老师最安全的方法是用“教授”(professor)。若知道老师的姓,亦可称呼为某某教授,但不要称呼老师为Sir,尤其是对女老师,因为她们可能会在意。也不要随便直呼老师的名字,除非老师告诉学生可以这么做。

 老师的授课方式有:

 演讲(Lecture)---老师讲学生听。

 研讨(Seminar): 学生先自行看书或做完功课后,再到课堂上和老师讨论,多为小组方式。

 在美国读书有很多作业(assignment),几乎每堂课都有,有的老师也许一开始就告诉你这学期每堂课的进度和作业,有的则可能随堂才讲。如果选课时便知道要用哪些课本,可先去书店买,但要保留收据并询问店员是否可退书,因为老师上课后可能会改变教材,而学生听课后若觉得太简单、太难、或太枯燥,也可能会退选,这时便需要退书,用过的书(used book)是不能退的,所以刚开始不要随便在书上写名字,划线,及做任何记号。

 学生在课堂上应注意事项可分为该做的和不该做的:

 该做的

 1、尽量早几分钟进教室。如果迟到,由于教室多半只有一扇门,应该轻轻进入后就近找位子坐下。若老师看你,可轻声说“对不起”,一切以不打扰旁人为原则,但不要因为迟到就不去上课,迟到比缺课来得好。

 2、一般说来,学生可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座位,但建议外籍学生(foreign student)尽量坐在当地学生旁边,先自我介绍一番,以便打开话匣交朋友。

 3、自我介绍时应特别说清楚自己的姓名。美国人多半记不清拼音式的中文名字,所以事先取个西方名字当别名(middle name),可减少许多麻烦。至于姓氏,可慢慢念,并将字母拼出来,以方便他人记清楚。

 4、多发问,让老师觉得你有参与感,知道你的存在,千万不要怕自己英文不好而不开口,也不要怕自己的意见有错而不问,问错总比不开口而一直错下去好。欲表达自己的意见时,可用询问的语气征询老师同意,以示礼貌。

 5、最好在上课前或下课后才去洗手间。如果要在上课时去,不必举手征求老师同意,只要静静地走再静静的回就可以了。

 不该做的

 1、打哈欠及打瞌睡。

 2、和别人说话。

 3、吃东西(如果想喝饮料提神,最好看到有其它同学这样做时才做)。

 4、嚼口香糖。

 5、看其它书。

 不论托福听力成绩有多高,几乎每位留学生刚开始上课时都经历过一段“鸭子听雷”的茫然。如此一来便影响课堂上的反应,以及抄笔记的速度。除了尽快设法熟悉每位教授不同的口音及讲话方式外,录音或笔记都可以帮助自己,但需注意下列几点:

 1、录音

 上课时即使听得再认真、笔记做得再勤快,也不免有疏失之处。这时候,录音机就成为温习功课、补充笔记的最大帮手。但录音之前一定要征求教授的同意,因为牵涉到版权或其他问题,有些教授并不欢迎学生录音。此外,必须避免对录音过分依赖,不要以为录音后回家可以反复再听,而影响上课专心的态度。通常老师在学校都会有固定的办公时间(office hour),每周约二至三小时,学生应尽量利用这些时间去找老师说话,问问题,好让老师认识自己。写作时不可抄袭。引用他人的文章、句子时,一定要加注说明或加上冒号,报告的格式可参考一般指导手册,最后若能请一位美国朋友或英文较好的人帮你读一遍则更理想。考试的型式有很多种,除了期末考(final exam),期中考(mid-term exam)之外,还有随堂考(drop quiz),题型可能有复选、简答、申论等,考试时千万不要作弊,否则有被逐出校门的可能。

 2、笔记

 除了自己预习、复习时的笔记之外,上课所记的笔记常常是课程的精华、考试时参考的宝典。大致说来,一至二个学期下来,留学生就能培养出记笔记“简单扼要、层次分明”的功力。如果教授喜欢写黑板,对记笔记的帮助当然很大;若是讲演或讨论的课,则需特别留意“There are some important points”、“This is the key which”或是“I’d like you to remember”等类似的开场白,它们几乎都是上课重点所在。

 此外,还要学习能够过滤出课堂重点,假若教授或同学发言时说些无关紧要的话,当然就不必有闻必记了。如果笔记一直无法抄得好,应该设法跟其他同学借来参考,甚至直接向教授反映。通常教授会指派助教或特定同学协助。有了上课完整的笔记,预习、复习功课时更能如虎添翼。

 3、发言

 上课时的发言,不但能与教授及其他同学做多向交流,也能充分表现出学生的参与感,进而在教授心中留下好印象。中国学生通常在课堂上表现较为沉默,许多留学生担心自己英语不够好、害怕出洋相而不敢发言。事实上,人都已经越洋留学了,又何必过分担心出洋相呢如果觉得自己英语能力不强,上课发言不正是训练自己用英语表达的好机会吗虽说如此,如何突破心理障碍而踊跃参与课堂讨论,却仍是留学生最需要努力克服的问题。

 美国学生从小即习惯于表达自己的意见,随时能侃侃而谈。但他们也习惯接纳别人发表意见,一旦外国学生发言,他们通常会耐心听完。刚开始若真不知如何表达,不妨先就上课听不懂、听不清楚的地方提出疑问,例如可以举手向教授表示:“I can’t follow you”或是“Can you say that again”。当然,最好是能逐渐去除恐惧的心理,进而勇敢积极地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看法,才能达到思想交流的目的。

 日常生活中,握手是常见的身体语言。握手时应大方、自然、有力,不要畏缩躲藏而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应邀至美国人家中吃饭时,可准备一份具有自己国家文化特色的小礼物,不必太贵重,约美金六元以下即可。若是参加宴会(party)或去野餐(picnic),则不需要准备礼物。平常美国人在外面常常一起喝饮料,如咖啡、可乐、啤酒等,结交美国朋友虽然不容易,但能应设法尝试,才能使自己的英文进步。

 中国人对美国人常用的否定问句(negative question),常弄不清楚该如何回答,也不熟悉一些常用句,将好几个字连在一起念的方式,而同一字的动词和形容词发音不同,以及片语、俚语等,都是我们应该设法弄明白的,所以听不懂就问,才能增加学习效果。

 选课

 选课本身可说是一个必修课,课程选择适当与否将是影响学期成绩的最大关键。刚开始就读的第一个学期,特别要注意课不要选得太多、太重,以免为自己带来沉重的功课负担。虽然学校规定修满十二个学分的学生才被承认为全时学生(Full-Time Student)身份,但是若觉得负担太重,可以跟指导教授讨论少修一门课,并请他在有关文件上签名,再向注册组报备,便可继续保持全时学生身份。

 有关课程内容的资料,在开学之前就应着手收集。例如参阅学校各系目录

 (Catalog)上的课程简介(CourseDescription),或是参考课程时间表(Course Schedule)等等,都可以得知自己系上所开的课程。

 在选课时最重要的两点,就是一定要了解课程内容和主讲教授。你最好事先了解课程内容是否对你有用、你是否感兴趣、教授教研水平如何、为人如何、教学方式如何等等。

 课程进度表

 由于普通的课程简介通常相当简略,若想知道更详细的课程内容,一定要主动到系办公室直接询问开课的教授或其助教、秘书。同时索取该课程整个学期的上课计划进度表(Syllabus),上面列有详尽的课程目标、每次上课进度、评分标准,以及书单等等项目,可说是选课时最实际的参考。

 教授的名声

 学生对教授的评论是选课时另一重要考量因素。有时某门课的名称、内容相当吸引人,但若打听出该教授是个“Killer”,可考虑放弃该门课。所谓“杀手”教授通常有很多考试、作业,而且分数给的不高,一般而言并不受学生欢迎。当然,有心在学术上有所建树的同学,可以着重考察教授的学术能力和观念等等。

 开学之后,正式上课或旁听更可印证自己选课选得如何。如果上课时发现该课程并不符合自己需要、太难或者旁听时对其他课程产生兴趣,都应该当机立断尽快办理改选手续。通常在开学前某一特定时间内加、退选,不必收取费用。

 课前准备与课后复习

 选课就绪后,教科书的购买问题又令人头大。美国的教科书非常昂贵,动辄三五十美元。为了节省开销,可以考虑买旧书(Used Book),甚至不买,而到学校图书馆借书来读。此外,一般校内书店书价通常高出市价,如果可能,不妨抄下书单到校外书店购买教科书。

 在正式上课之前,课前的预习是很重要的准备工作。上课前多花点时间认真阅读必要的教科书和参考书,预先对教授所要讲的内容作到心里有底,这对于我们英语非母语的中国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只有这样,你才能比较多地理解教授在课堂上的讲述,也能够比较容易地加入同学们的讨论。

 课前及课后充分的阅读准备,将有助于课堂内容的有效吸收。一般而言,研究生课程进度相当快,尤其暑期(Summer Session)的课程时常压得人喘不过气来。面对在短期内要读完的好几本教科书及指定读物,如何训练自己的阅读速度便成了十分重要的课题。

 阅读英文书时最好不要逐字诵读,这样不但速度缓慢,也不容易找出文章里的关键所在。阅读时应该随时提笔,记下自己所学专业领域的字汇及术语,而且每读一个段落,应做摘要笔记,或是标示出重要关键字词。

 此外,最好能训练自己用简单英文交代大意--一来方便日后复习,二来更能练习使用英文表达,以增加课堂上发言的信心。每当阅读英文书籍时,常会遇到一大堆单字,而令人产生“字到用时方恨少”的感慨。更有甚者,即使查出所有单字的意义,却仍对整句词语一知半解,教人相当气馁。

 为了增进自己的阅读速度及能力,最好不要太拘泥于字句的推敲钻研,而应以掌握全段、全文大纲为努力的方向。预习、复习时,有时候可以使用中文相关书籍来辅助英文书籍的阅读,以掌握概念。但是中文书籍的辅助毕竟只是权宜之计,唯有在平时就能充实自己的英文阅读能力,才能吸收更多专业领域的新知。

 考试、习题与报告

 在经过一学期紧张的学习之后,接下来的就是学习测评了。评价学习成果的主要方式,不外大小考试、作业习题与书面、口头报告等,并不是每位教授都选择同样的方式。

 考试

 期中、期末两次大考,成绩比重约占全学期百分之六十以上,因此每到考试期间,大家都挑灯夜战,不敢掉以轻心。若是在课堂上考试,最好问清楚各种细节,如考试形式、内容、范围等。考试若采取申论题的形式,如果担心时间不够使用,可尝试向教授要求延长作答时间。此外,更应问明是否能携带英汉或汉英字典进场作答。另外一种拿回家完成的考试(Take Home Exam),由于没有时间等方面的严格限制,一般来讲压力不大。只要根据上课笔记、指定书籍内容发挥,再注意词句的连贯与修饰,获得满意的成绩应该不难。

 指定作业(Assignment)

 不同的科系有不同方式的作业习题。大致说来,数理商等系的作业以计算、应用题方式较为常见,只要上课用心听讲,再参考教科书及笔记,或跟同学、学长讨论,这种作业多半难不倒你。而人文社会科系的作业,通常是指定阅读和书面报告,这种作业较偏重评论、分析和表达。

 除此之外,口头报告(Presentation)可能是压力最大的一种作业形式。由于上课时要在教授及其他同学面前用英文报告,所以文稿的拟定必须特别清楚流畅;而面对随时可能被教授或同学打岔和质疑,常会令人神经紧张。然而,准备这种作业的方式,唯有融会贯通,并且熟记自己所拟的文稿内容,并事先请其他同学“试听”一下,才能让自己正式提出报告时从容不迫。

 学期报告(Term Paper)

 有许多教授喜欢以学期报告取代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因此,有关撰写学期报告的各种细节也不容忽视。为了避免自己写的报告格式不符合教授要求,最好事先能向教授索取一分报告样本,依照其各种规定来写,才万无一失。例如多数心理系同学必须遵守APA(美国心理协会)所发行的报告格式书写,丝毫不得马虎。在美国留学,写学期报告时千万不能小看著作权的问题,凡是引用别人的资料或言词,必须详细注明,以免被冠上“剽窃”的罪名,轻则受低分处分,严重时更遭退学的命运。如果能随时注意引用原句时要加上引号,以及注明原文作者、书名及页数,即可避免抄袭之嫌。

 着手进行学期报告时,有任何疑问或想法意见都可在教授办公时间(Office Hour)与其商讨。如在报告截止日期前写完,不妨先拿去跟教授讨论,一方面有利于报告整体的修改,另外也可增加教授的印象。在Office Hour会见教授,是学生的基本权利,万不可以怕麻烦教授为由,而放弃了自己的权益。

 撰写学期报告时,首重内容品质,而不是文字的华美。所以只要文法正确、主旨突出、文意连贯并且清楚明了,就算是一篇上乘的报告。然而,对自己的英文能力无论抱持多大的信心,最好还是请美国同学或花钱聘请人帮忙修改英文文法、修辞,甚至全文组织,以使整篇报告更加圆润通顺。

 留学生活虽不尽如“游学”般轻松惬意,但是只要熟悉了与课业相关的“游戏规则”,读书得法,留学生也能时时忙里偷闲的

通常情况下是按照上课时的时间来跟同学们问好。

比如说在上午上课老师就会说Good morning,everyone,这时候同学就应该回答Good morning,teacher。下午上课的话就是Good afternoon,everyone,Good afternoon,teacheer。

课堂上老师常用的口语:

Take notes, please请做笔记

Who’s next接下来到谁了?

Now you’re going to read one by one现在请你们依次朗读。

Class is over Thank you, class同学们下课了。谢谢!

See you tomorrow明天见

国际学校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学的核心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区分“事实”和“观点”,并练习写观点作文。

掌握其中诀窍,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有技巧地进行引导和培养。

西方教育,非常注重对孩子思考能力的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基础是批判性思维,指的是通过对庞杂信息和数据的抽丝剥茧,对多种可能性进行逻辑分析和评估,最终形成自己对事情的看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具备批判性思维的孩子,对于任何一个观点,第一反应不是照单全收,而是要谨慎求证。因此他们能保持独立思考,不会人云亦云。这不仅是西方教育非常重视培养的一种能力,在国内的课堂上也被频繁被提及。

如何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如果孩子在公立体制内学校,日常接受的教育就是整齐划一,总是习惯接受标准答案,不去考虑任何其他可能性,父母又如何见缝插针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呢?

稍微研究一下美国小学的教育,你就会发现,启蒙阶段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并没有那么难。说到底就是两大法宝:

区分“事实”和“观点”。

练习“劝说文写作”。

针对一到三年级的中国学生,蓝橡树未来学校开设“文学和科学探究课”,由国际学校资深教研研发,参考美国小学课堂教学法,将这“两大法宝”融合在课程中。掌握其中核心点,父母在家也能做到哦!

(下文内含剧透)

一、区分事实和观点

训练批判性思维的基础,就是先要教学生理解,什么是事实(Fact)?什么是观点(Opinion)?举个栗子:

左边——冰淇淋很好吃(这是一个观点)右边——冰淇淋通常是用牛奶制品做的(这是一个事实)

在英美教育体系里,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从这些超级简单的例子里去学会分辨,什么是事实陈述,什么是观点陈述。又比如:

比如,足球是黑白相间的(事实)和跳舞相比,足球是更好的运动(观点)

总结一下:事实就是能被证明是真还是假的一段陈述(比如,鲸鱼是一种不哺乳动物);而观点,是表达一种信念、感觉、看法的陈述,无须证明,而且每个人的观点可以不同。(我觉得鲸鱼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

为什么要区分事实和观点呢?因为这是逻辑的起点。有很多时候,尤其是争论问题的时候,人们很容易把“事实”和“观点”混淆起来。

在我们的文化里,经常发生把观点和事实搅在一起的问题。很多时候,大家争论的其实是观点,而不是事实。观点是很难争论出谁对谁错的,而事实,很多时候是有可能去证明真假的。夫妻吵架时,经常听妻子抱怨:“我觉得你不够关心我!”这是事实,还是观点?

任何讨论我们首先要先区分出,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观点,否则就会乱说一气。

在蓝橡树未来学校的课堂上,老师还会带大家玩一个美国课堂上很常见的游戏“I have,Who has”,巩固和练习对“知识”和“观点”的认识。作业本上印有下面的卡片:

(公众号对话框回复“事实和观点”,获取完整卡片素材)

怎么玩呢?老师会问:“谁有一个关于巧克力蛋糕的事实?”,学生找出我有“巧克力蛋糕是巧克力色的”卡片,读出“我有”的句子,然后问“谁有一个关于小鸟的观点?”。

接下来,再找到有小鸟的卡片:“我有蓝色的小鸟很漂亮!”,“谁有一个关于自行车的观点?”。以此类推,这个游戏非常有意思,爸爸妈妈可以跟孩子一起玩,还可以自己制作卡片。(公众号对话框回复“事实和观点”,获取完整卡片素材)

Danielled老师的上课讲解卡片用法

二、表达自己的观点

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当他们开始逐渐里了解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观点”之后,就要开始练习劝说文写作(Persuasive writing)了。劝说文这种文体,在国内的语文课堂上非常少提到,其实是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绝好训练。

先分享“蓝橡树未来学校”课堂中,一则很有意思的绘本故事,讲述一个小男孩,如何通过一篇一篇劝说文,说服妈妈让他养一只鬣蜥蜴的故事——“I Wanna a Iguana”(《我想养只鬣蜥蜴》)

绘本故事“I Wanna an Iguana”

有没有发现?写作劝说文需要用到太多技能了!要说服一个人,少用“观点”,多用“事实”,用“事实”来打动对方。我们对刚才故事中的“事实”和“观点”,使用思维导图进行分类:

“事实”和“观点”,是劝说文的肌肉和血液,劝说文的骨架是什么呢?是“奥利奥饼干”!“奥利奥饼干”把我们刚才整理出来的各种有效信息,有序组合起来。

“奥利奥饼干”写作示意图

奥利奥OREO饼干的四个字母分别代表:

O: Opinion (亮出你的观点)R: Reasons (第一个论据或举例)E: Examples (第二个论据或举例)O: Opnion (总结你的观点)

老师上课场景

按照这样的结构,把论点,论据放进去,妈妈再也不用担心孩子写出来的文章没有逻辑了!

其实今天介绍的只是蓝橡树未来学校写作探究课中的一小部分。一学期16节课程中,我们还将要学习“记叙文”“说明文”“描写文”“日记”等等。当然,课程时间有限,很多都只是套路性的方法介绍,“老师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英文写作教学一大优势我认为就是“有套路”。这种套路不是中文写作的背诵“好词好句”,而是真正的让你知道不同文体写作的关键注意点,以及内在逻辑。

言归正传,本文的主题是说“如何培养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孩子”,作为学龄前后的孩子而言,独立思考能力的萌芽就是分辨“事实”和“观点”,有兴趣的孩子可以从练习口头劝说文开始。(蓝橡树)

标题:与老师冲突的反思:自我管理与沟通的教训

最近,在一堂数学课上,我与老师发生了一场争执。这场争吵让我深感不适,引发了我对如何解决冲突和提升自我管理的深思。

在那个早晨,我们在课堂上讨论一个复杂的数学问题。我认为我的解题方法正确,但老师坚持他的观点。我情绪激动,言辞可能有些过激,一场争论就此展开。最后,老师以全班面前批评我来结束这场争执,这让我感到非常尴尬和失望。

回顾这次冲突,我意识到我在沟通和自我管理方面的问题。首先,我不应该在课堂上直接挑战老师的权威。尽管我认为我的方法是正确的,但我没有提供足够的证据来支持我的观点,这导致了我们的争论。其次,我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言辞可能有些过激,这使我在全班面前失去了尊严。

从这次冲突中,我学到了一些重要的教训。首先,我应该培养良好的沟通技巧。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我需要提供足够的证据,并学会以一种平和、理性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其次,我应学会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在面对与他人的分歧时,我应该保持冷静,避免过激的言辞。

为了防止类似的冲突再次发生,我决定采取以下行动。首先,我会改变我的沟通方式。在表达观点时,我会努力保持冷静,并以事实和证据来支持我的立场。其次,我会加强自我管理,特别是在面对困难和压力时,我会努力保持冷静,避免情绪失控。最后,我会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观点,以建立更健康、积极的人际关系。

通过反思这次与老师的冲突,我认识到我在沟通和自我管理方面的不足。我将这些教训牢记在心,努力改进自己,以避免类似的冲突再次发生。我相信,只要我坚持不懈,我能够成为一个更好的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74347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8
下一篇2023-12-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