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吵架、不骂人、不做口舌之争:有点类似过年的讲究,结婚前经常被老妈训。只有过年,我再怎么惹她都不会生气,而是等到年后一起算账。立春过后就是年,关于立春的风俗和禁忌,你都知道吗?
01、立春到底是个啥?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在2月3、4或5。“立”的意思是“开始”,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
虽然立春是很重要的节气,但是立春过后就是年,家长忙于工作、家务、购物,准备过年的东西,所以这个节气常常会被忽视掉。而且近些年来,人们对传统节日越来越不讲究,很多都被遗漏掉了。
因为孩子的好奇,找到了之前准备的几本关于节气的书,恰好有一本介绍立春的。在这本书里,学到了不少知识,比如立春的几个风俗。
1、打春牛
据清嘉庆本《澄海县志》载:每年的立春日,官府必须率人马到郊外举行迎春大典,然后举行“鞭春牛”活动。
打春牛意在策励农耕。
古时候,农耕的最佳帮手是牛,现在农耕的最佳帮手是各种机器,牛早就变成了我们的食物,牛奶、牛肉,各种牛产品。打春牛的活动也早就被忘却了。
2、抬春色
据《粤游小志》载,清朝时,潮汕地区还有一种称为“抬春色”的活动。在立春日的游行队伍中,必有装饰过的台阁,上坐歌妓,由两个人抬着走。嘉应梅州地区还有高春、矮春的分别:矮春为一人坐台上;高春用两人:一人立在台上,然后扎着一根直木,隐藏在那人的长衣中,与这人肩平齐。然后再横扎一根木棍在直木上端,这横木隐藏在宽袖中,横木上再站一个人。保险起见,将两脚牢牢扎在横木上,两个人装扮成某个故事中的人物。另有一个人持缠着布条的长棍子叉支在上面的那个人腋下,随着迎春队伍游行。如路上遇到障碍,则由持长棍子的人用混子拨开障碍物。
3、吃春饼、春卷
据《四时宝鉴》记载:“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
立春这天,很多地区有吃春饼、春卷的习惯。看到这里,孩子吆喝着想吃立春的美食,赶紧定了盘春卷,虽然看起来不太精致,但是味道不错,而且符合了立春这个节日,感觉很不错。
02、立春有哪些禁忌?
说起立春不能回娘家的风俗,其实也有不少地方是可以回娘家的。比如运城地区,娘家要接新嫁女回家“迎春”;临汾地区则习惯请女婿吃春饼。每个地区风俗不同,按照各地区即可。
立春不回娘家的原因有很多,都是古代传下来的,现在看来,多是无稽之谈。
1立春过后就是年,家家户户非常忙碌,出嫁女回家父母没时间招待,回去也是麻烦,就别回去了。
2担心出嫁女回去借耕牛。在古代,耕牛可是家里的主要产力,如果被借走耽误种地,交不上税就是大事情了,为防万一,还是别让出嫁女回家了吧。
3古时候,女人嫁人就是婆家人,立春回家会把婆家的运气带回娘家,因此这一天出嫁女不能回娘家。
现在社会,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很多问题都不再是问题,而且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女儿女婿立春回家陪老两口过节,反而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
除了不能回娘家,立春还有很多禁忌,比如:
①不看病:立春看病意味着一年都没有好运气,跟大年初一不看病是一个道理。不过今天路过医院,发现医院门口排队的车辆还是跟往常一样,多的离谱。
②不理发:立春不能理发,我婆婆也是这么说的,而且小年也不能理,只得三四天以后再理了。今天理发店有不少烫发染发的,难道也是受“立春不理发”的影响,理发的都打算过两天再来?
③立春不躺着:其实也不是不能躺着,而是起来走走,站站,溜达溜达。
④不吵架、不骂人、不做口舌之争:有点类似过年的讲究,结婚前经常被老妈训。只有过年,我再怎么惹她都不会生气,而是等到年后一起算账。
⑤不搬迁:立春忌搬迁,否则新的一年都不会有安稳日子的。靠不靠谱不清楚,但是搬家又不用非得这天,避开可能更好一些。
03、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孩子长高的黄金季节
世界卫生组织有项报告显示:春天的身高增长速度是秋天的2-25倍。
担心孩子长不高,想要孩子个子往上窜一窜,父母可以抓住这个长高的黄金季节,通过饮食、睡眠和运动来增加宝宝身高。
天津人说话很有色彩,天津人性格上的爽朗、乐观、满不在乎通过天津话体现得淋漓尽致,特色词汇比较多,说起来也特别热闹。有天津人在场聊天,场面一定会很热闹。
天津是移民城市。相传移民者大多明代朱洪武的江淮兵,加之天津在清代又是淮军的大本营,所以天津话的发音及词汇,受苏北江淮一带的方言影响较大。
天津话的齿音字较多。例如,上网叫做“桑(四声)网”;手机叫“叟机”等等。还有许多发音特点就不多说了。
许多人说天津话很俗,小市民味特重。可是哪种方言又没有小市民味呢语言本身就是大众的。过去天津卫的老腔调是有些粗俗,包括许多天津特有的“津腔”——“你介寺敢骂”(你这是干什么);“咱介不寺没银耐吗”(咱这不是没人爱吗);”油泥嘛丝儿,你管凿吗”(有你什么事,你管得着吗)等等。成了外地人挖苦天津人的笑料。现如今这种纯正的“津腔”,在四十岁以下的人群中,已经很难听到了。现在的年轻人基本上说一口稍有津味的普通话。
老天津话受江淮影响的同时,也受着老北京方言的影响。至今有许多天津方言与北京方言是通用的,尤其是口语。过去就听说过“说卫(天津卫)话,带京腔”的说法。例如,惹祸了都称“捅篓子”;上当了都说“冤大头”;特别令人讨厌的人都称其为“狗食”;不男不女的都叫做二尾(读乙音)子;更多的是“老谣”(不可信的事)、“磕膝盖”、“窝囊废”、“能耐梗”、“废物点心”等等,举不胜举。
下面详细的解释几个常用的吧:
话说天津味:打镲(chǎ)
镲,正字为“钹”,一种打击乐器,铜质,两件相互合击,发出悠悠音响,甚是好听。
天津俗语“打镲”,说的是一切玩笑和不负责任的行为。“打镲”一说,内涵极是丰富,这里面也还有着好大的学问。
相声大师马三立有一个老段子《黄鹤楼》,表演一个对京剧一窍不通的“外行”,愣充内行的可笑行迳。本来他什么也不会,还和人吹他是老票友,没有他不会唱的戏,人家说咱今天唱一出《黄鹤楼》吧,他说“嘛叫《黄鹤楼》”唱起来一句词不会,人家说他是外行,他还说:“你这不是拿我打镲吗”对于人家对他的不恭颇为愤懑。
“你拿我打镲”,就是戏弄我,和我开玩笑。想办一件什么事情,找到朋友,他满口答应,过些日子你以为事情办妥了,找到他门上去询问,他一拍脑袋瓜子:“唉哟,你瞧,我怎么把这件事给忘了呢”这才真是“打镲”了。
就说如今最流行的买**吧,算了一个吉祥号码,满心想着中奖之后,得个几百万。等到开奖之后,一看,直眼儿了,连末等奖也没得上,“这不是打镲吗。”表示一场空,失望了。所以,在天津卫,有人真“打镲”,有人假“打镲”。真“打镲”的人,嘻嘻哈哈,假“打岔”的人,赔了是你的,赢了,可就是他一个人的了。如此,对于“打镲”,也要打假了。
话说天津味:不觉(jiao三声)闷
不觉(jiao)闷,天津人的常用口头语。闷,是天津人常说的一个字,而“不觉闷”又是一个地道的天津词。怎么就是“不觉闷”词义上很难说得准确,“不觉闷”就是“不觉闷”,不会给自己定位,不知道自己在人们心中的位置,参与了不应该参与的事,说了不合时宜的话,做下了惹人厌烦的事,说三道四,人们明明不喜欢他,他还偏偏往里面钻,等等等等,总之,天津人说一切没有自知之明的人,就是“不觉闷”。
天津人为什么将“不觉闷”三个字看得这样重天津是一个商埠,人际关系极为重要,要想在天津立足,或者如《日出》中胡四所说的那样,“在这个码头上吃得开。”就必须时时事事调整好自己的存在位置。强人面前不要逞能,富人面前不要摆阔,不让你上主席台,千万别往台上走,让你上主席台,到了台上也要靠边儿坐,说的话不得体,坐的位置太抢眼,摄像机前露了面儿,都是“不觉闷”。就是人家嘴上不说。心里也是骂你。所以,天津人把觉闷和“不觉闷”看得非常重要,因为这里面蕴涵着许多非常微妙的问题。
“不觉闷”是“讨厌”一词的通俗化,三十年代**,女性角色都是娇滴滴地忸怩作态,遇有男子和她纠缠,便扭着小脸儿说一句“讨厌”,其情其景煞是好看。天津人没有那份情致,而且以天津口音说“讨厌”二字,也不入耳,天津姑娘遇有男性纠缠,大多爱说一句“德性”,而旁观者就说那个男子“不觉闷”了。
话说天津味:逗闷子
“闷”,是一种心理状态,天津人遇到事情一时闹不明白,就说是“纳闷儿”,常常听见老天津人说:“我就纳这个闷儿,大家伙为嘛就得去听那些星们的演唱会,一张票五百元,就听他哑着嗓子瞎咧咧。”时代不同,靓哥靓女有他们的追求。没什么好纳闷儿的,再过几年,等他们成了家,再有了孩子,孩子每年上学要多少万,他就再不听星们的演唱去了 。
“纳闷儿”一词,在京津一带甚是流行,上海人不说“纳闷儿”,上海人说“丈二和尚,摸勿着头路”。但书写语言,还是以纳闷儿为通用。《红楼梦》第六回:“却说秦氏因听见宝玉从梦中唤她的乳名,心中自是纳闷儿。”这句话换成上海俗语,就闹笑话了,“却说秦氏因听见宝玉从梦中唤她乳名,真是丈二和尚摸勿着头路。”听着该是何等的别扭。有纳闷儿,就有解闷儿,一个人遇到不称心的事情,心里闷得慌,就是不舒畅的意思。这时候好心人就会说个笑话呀什么的,给他解解闷儿。还有人总觉着别人对不起自己,就一个人呆在家里生闷气儿,这时候就有人拉他去打几圈麻将,解解闷儿吧。如是,现在一些打麻将成瘾的赌客,每逢出去打麻将的时候,就说是“解解闷儿去”。这样,就是对于解闷儿一说的曲解了。
纳闷儿,解闷儿,还有一个天津特殊的俗语,逗闷子。那就出了天津卫,哪儿的人也听不明白了。北京人也说“逗”,真逗,穷逗,如果说现在北京人也说“逗闷子”,那绝对是从天津传过去的。逗闷子,类若开玩笑,新潮词汇,找乐,都属于“逗闷子”行为。闲得没事,找个什么人来磨牙,东拉西扯,没一点正经事,逗闷子,逗够了,一哄而散,谁也别往心里去。
话说天津味:崴(wai)泥
“崴泥”,应该称之为是“棘手”。棘,是一种枝上带刺儿的灌木,譬如酸枣树。《诗经》“园有棘,其实之食”。说的就是带刺儿的灌木,那上面结出的果实,可以吃。但是,如果把带刺儿的灌木握在手里,那就要扎手了,所以,古人才把生活中遇到的麻烦事,说成是棘手。
棘手二字,于先人的文章中常常可以见到,清人龚自珍文章:“署中因循,惮于举事,若再积数年,难保案牍无遗失者,他日必致棘手。”说的是官场的杂乱无章,迟早要丢失文件,到那时就麻烦了。把龚自珍的文章变成口语,那就不严肃了。
民间俗语,自然就比官方的规范语言形象,给人的印象也深,说“棘手”,有人就听不懂,常常听人说“这件事有点扎手”,就是棘手一词的通俗化演变,“扎手”还不形象,“崴泥”,好懂了,说起来也上口了。比“崴泥”更尴尬的境地,“崴稀泥”,那就更形象了,双手在一团稀泥中崴,越崴越崴不干净,崴到最后,崴了两手稀泥,越洗越粘糊,没法儿办了。
什么麻烦事让人“崴稀泥”又有一个天津词儿:“罗罗缸。”怎么就是“罗罗缸”说得明白,写不出来。张家借了李家的房子住着,李家又把张家的房子租了出去,租房子的把人家的房子卖了,卖了之后,又把钱借给了老刘家,老刘家拿着人家卖房子的钱,跑了。一环套着一环,“罗罗缸”,打不清的官司,各方还都找到街道代表,街道代表还不能不管,“罗罗缸”、“崴稀泥”,这种事情真是没有办法了。 话说天津味:坐地炮
“坐地炮”应该算大杀伤性武器了,但不属总后管,民间随处可见,不算军用物资。天津卫,“坐地炮”不少,动不动就发起攻势,闹得四邻不安。
天津人“坐地炮”,指的是那种特别能打架的妇女,年龄在四十岁至五十岁之间,年轻时,腼腆,不好意思,心里有点不高兴,也要顾及斯文,就是小夫妻吵架,也要关上房门,有话慢慢说。过了六十岁,精神儿不济,想坐地炮,也没有火力了。
坐地炮,打架,绝对高标准,嗓门大,粗话难听,放泼,没完没了,一闹就是大半天。过去住过一个地方,坐地炮有名,两门坐地炮打起来,从大院滚到大马路,再从大马路滚到派出所,滚到街道办事处,大马路上几百人围观,看的人越多,坐地炮的火力越强。先还是说道理,你家的破烂儿放我家窗下了,我家的煤炉子冒烟,你说闲话了,点炉子有不冒烟的吗别管什么芝麻小事,到底还是个事儿,打到后来就没有道理了,就是对轰,什么脏话都往外“拽”,再有一帮不怀好意的大老爷们起哄,警cha来了都劝不开。
天津人都知道坐地炮不好惹,一次我在马路上就听见一个人冲着匆匆跑开的人喊:“告诉你,你若是把我惹火了,我可是坐地炮!”那个惹事的人抱头鼠窜,早跑得没有影儿了。
话说天津味:二五眼
怎么就是"二五眼""二五眼"就是"不怎么样",上海人说"呀呀唔"。手艺人中,把那种笨手笨脚的"力笨",叫二五眼。过去在工厂劳动,平时总听人说哪位哪位师傅的技术高,可是真遇到技术难题,"呲"了,原来是一个二五眼。后来归队,和艺术家们多了些交往,常听书法家们在背后议论,谁谁的字,别提了,二五眼,扒得一文不值。
对一种事物不甚了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样样精通,样样稀松,就是二五眼。还说做学问,我真见过高人,此中邓友梅先生就是一位,你问他老天津卫的事,没有他说不出来的,哪年哪月出过哪当子事,哪年哪月天津市长是谁,不赛我似的,还得查书,人家一说一个准,学问!不佩服不行。
一瓶子不满,半瓶子逛荡,就是对于"二五眼"最准确的描绘。平时还显不出来,靠二五眼也能懵世,也有发迹,还有人靠二五眼混得不错,可是一到了节骨眼上,露馅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先哲遗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谓之知也。",所以,这做学问一事,是来不得二五眼的。
除了做学问、耍手艺之外,二五眼就成了一种生存状态。问一个朋友生意如何二五眼。问他日子过得怎么样也二五眼。儿子的功课怎么样二五眼。单位的效益怎么样二五眼。结婚了,小俩口的感情如何,悖别提了,二五眼。
天津人求取中庸,以二五眼为佳境,遇事过得去就行,绝对不和自己犯"拧"。以老朽我自己来说,也是生活上安于二五眼,做学问上,半拉咯叽,凑乎着能讲个课、写篇文章呀什么的也就是了。就拿外语来说吧,在家里也能看个书呀什么的,公众场合,提着一本英文、日文书,也唬人。真出了国门,和英国人说英语,英国人听不懂,和日本人说日本话,日本人不明白,"二五眼"的外语,行不通了。
话说天津味:大姑
老天津卫,对女性市民,一律要唤大姑。走街串巷卖鱼、卖菜的小贩,吆喝着:“萝卜、茄子、大白菜呀!”应声从院里出来一位妇女买菜,小贩迎上去:“大姑,您挑点嘛”1斤萝卜、2斤土豆,生意做成,和和气气,“明日再来,给我捎点鲜姜来。”连明天的生意都有了。
只是,你可千万别太精明,看见买菜的妇女风华正茂,套近乎,唤一声“大嫂”,再看见买菜的妇女上了年纪,更亲切地唤一声“奶奶”,惹麻烦了,人家一辈子没出阁,你怎么就唤人家是大嫂呢再说人家老太太只有两个女儿,没有儿子,你唤人家是奶奶,明摆着是骂人。轻的,啐你一口,重的,白拿你两棵白菜,不给钱了。所以,唤大姑最保险,你出阁了,是大姑,你没出阁,也可以是大姑,到了90岁,还没出阁,仍然是大姑。你唤她大姑,再折理,她也挑不出刺儿来,做生意,就得有这么点讲究。
如今新时代,女性市民走在路上,随便什么人过来,就是一声“大娘”,也不问对方是不是真“大娘”。好在现在的女性也皮实,即使她不是大娘,你唤她大娘,她也不和你恼怒。最不礼貌的是,天津人动不动地就唤奶奶,一次陪一位中年女士购物,售货员一片好意,竟然向和我一起购物的中年女士连呼“奶奶”,盛怒之下,这位中年女士拂袖而去,走出商场还嘟囔地问我:“他怎么就唤我奶奶呢”奶奶虽然是尊称,但女士忌讳别人说她老。就算是看着绝对是老太婆了,也不要唤人家奶奶。
还是西方人的称呼好,看她戴着婚戒,称夫人,没戴婚戒,称女士,到了国外,你可千万别称呼女士是奶奶,西方女士再有修养,你称呼她奶奶,她也和你翻呲。
话说天津味:抬 (gang)
抬,这个“”最好不用简体字。抬,很容易理解,你说东,我说西,永远不能达到共识,就是抬。抬和讨论、辩论不同,讨论也罢,辩论也罢,都是真理越辩越明,一个创意,发动大家讨论,尊重他人意见,修正自己看法,一步一步使创意更完善,更切实可行,付出实践,马到成功。
讨论、辩论,都是有积极意义的程序。抬,没有正确与错误可言,无谓的话题,无谓的争论,就是硬抬、死抬,抬到最后也分不出个因为所以,以抬打发日子,纯属浪费生命。抬,本来是一种劳动形式,抬不是担扁担,抬扁担,一根扁担两人抬,一人一头儿,相互配合,最后把东西抬到地方为目的。
抬,过去的房,就是现在的殡仪馆,自然是土葬,出殡的时候,抬棺材,有八抬大,十六抬大,三十六抬大,起灵之后,夫每人一根黑色木,木另一头结合在灵柩上,夫抬着木,听节奏秃嚓秃嚓往前走,夫之间,统一听由指挥,谁也看不见谁,各人抬自己的,绝对走不到一块儿来。抬一说,源于这种劳动方式,相互不能融合,成心找抬,最后将对方抬倒,算是胜利。
传统相声《开房》,一个人爱抬,另一个人就开房,看两个人谁能抬,抬到最后,爱抬的人举着一把菜刀闯进房,冲着房掌柜说:“我说你脑袋瓜子十斤重。”这一下,房掌柜服了,谁敢再和他抬呀,你说不是十斤重,切下来,过秤,你舍得吗
话说天津味:嗔着
一个人说话、做事不得体,受人责怪,俗语说是“嗔着”我如何如何。《红楼梦》刘姥姥说“姑爷,你别嗔着我多嘴,咱们村庄人,那一个不是老老诚诚的,守多大碗儿吃多大的饭。”刘姥姥自知不该多嘴多舌,丑话说在前面,“你别嗔着我”如何如何,希望对方能够正确理解她的一番好意。 家庭关系感情上有摩擦,常常互相猜疑,再遇到些不称心的事,彼此抱怨,错儿都是别人的,黑锅总往别人的头上扣。只是,谁也不是省油的灯,你责怪他,他自要争辩,逢人便说,什么人,什么事情,他们总嗔着我如何如何,心中颇是怏怏。家里,无论什么事,都是嗔着丈夫不尽力,夫妻吵架,“你总嗔着我不干活。”“你总嗔着我不管孩子,”“你总嗔着我不洗衣服。”没法,丈夫就是倒霉蛋儿,饭晚了,孩子学习成绩不佳,衣服没的换了,都是男人的错。嗔怪,其实全是错怪,百分之百冤枉。
真做错了事情,那就不是“嗔着”的事了,那要追究责任,轻者批评,重者处罚,光“嗔着”就不管用了。被人嗔怪,你可以承认,也可以不承认,说别人嗔着你如何如何,本身就是不服气。小夫妻吵架,“是我总嗔着你吗”严重到你必须低头认罪。夫妻之间可以不讲理,但一事当前,还是要分清责任,不要光嗔怪倒霉蛋,怎么就都是人家的不是呢
2015年10月13号,九月初一,深夜。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一个名叫王丽清的老妇在2个女儿的陪同下刚刚走进自家小区,就突然发现被一群身着整齐制服的办案人员包围了起来:“是王丽清吧?”公安人员拿着手电筒晃了一下老妇的脸:“你们三个,跟我们走一趟吧……鉴于你年事已高,今天就不给你上手铐了,但你们最好乖乖地别耍花样,否则我们会很难办得。”
图|女儿陪母亲散步老妇见到公安的一瞬间,心里莫名咯噔一下,脸上难以抑制地划过一丝惊恐,但很快就释然,又重新挂起了一抹笑容,对着2个女儿微微点头:“既然公安同志都来请了,那咱们就走吧,正好我活了这么多年,还是第一次坐警车呢。”紧接着,老妇就径直走向不远处停着的一辆警车,非常配合公安人员的行动。那么,这个名叫王丽清的广西老妇到底是什么人?犯了什么罪?为何会被公安突然逮捕呢?最后法院又会对她如何进行审判呢?
图|公安办案时间回到3年前的2012年,家住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的老妇王丽清,有一子二女共三个孩子,彼时,王丽清的2个女儿已经全部嫁作人妻,生了孩子,婚后生活幸福美满。只有儿子黄恩源都快奔三了,还是光棍一条。在经济不发达,思想落后守旧的农村乡下,女孩子出嫁很容易,只要人模样长得说得过去,一般就不愁嫁。但男孩子娶老婆却是难于上青天,不仅要房要车,还要天价彩礼,简直让王丽清愁白了头发。
图|农村婚礼因为她家里的经济情况很差,根本满足不了让儿子娶妻生子的条件,王丽清年事已高,需要留出一笔钱来养老,不可能倾家荡产为儿子操办婚礼。所以,王丽清就专门找到当地比较出名的媒婆,简明扼要说了一下家里的经济状况,提出希望可以帮助儿子黄恩源找一个不太物质,愿意和儿子好好过日子的女人。
图|农村彩礼经过媒婆的层层筛选,最终选定了在1985年出生的何女士。王丽清与何女士初次相见后,感官并不好,对这个女人很不满意。但无奈儿子黄恩源着急啊,竟然对何女士一见钟情了,当场宣布:“妈,我非她不娶……”何女士顿时被黄恩源的热情羞红了脸,然后默默地低下了头,轻声答应了黄恩源求爱。因为儿子黄恩源已经快30岁了,马上就是而立之年,再娶不到老婆是会遭人笑话的。而且,何女士也主动提出:可以不要那么多的彩礼,走个形势就可以。因此,王丽清虽然心里有些不愿意,但最终还是同意了这门婚事。
图|情侣到民政局扯证可直到黄恩源与何女士到民政局领结婚证的时候,王丽清才突然意识到,自己活了大半辈子,竟然被一个小姑娘给耍了。原来何女士并不是1985年生人,而是1981年出生的,现在已经30多岁了,比自己的儿子大了5岁。而且,何女士也不姓何,而是姓黄,名字叫黄文娟,因为在王丽清的老家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同姓之间不允许结婚。因为他们觉得同姓属于同根,是同一个祖先,是一家人,一家人如果结了婚,是会给家族招来祸事的。
图|王丽清所以,王丽清死活不愿意同意这桩亲事,认为黄文娟就是个大骗子。但黄恩源却爱极了黄文娟,所以对此毫不在乎,忍不住宽慰母亲道:“妈,您那都是老黄历了,现在都什么年代了,您怎么还这么封建迷信啊?她比我大5岁也没啥。人不是常说女大三抱金砖吗?文娟比我大了5岁,我就算是抱了一块半金砖,我在乎的是她这个人,所以这个婚我是结定了,儿子可快30岁了,能找到老婆已经很不容易了,您难道忍心看着儿子打一辈子光棍吗?”然后,黄恩源非常固执地与黄文娟办理了结婚手续,成为了合法夫妻。
图|黄恩源但令王丽清万万没想到的是,黄文娟与儿子黄恩源结婚没多久,竟然突然从外面抱回了一个15岁的孩子。原来,黄文娟在此前,已经与一个名叫钟强的男人结过一次婚了,但因为婚后黄文娟的脾气太差,钟强难以忍受,就主动与他协议离婚,就连孩子也不要了。黄文娟因为没有多少文化,也没有养活自己的手艺,所以在离婚后的日子过得非常艰难,眼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她就愈发感觉捉襟见肘,所以就又起了与别人结婚的心思。但是,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受委屈,黄文娟在与黄恩源结婚后,就偷偷去医院带了环,做了接扎手术,这就意味着黄恩源不可能拥有自己的亲生儿子了。
图|黄文娟的前夫钟强儿媳妇谎话连篇,让黄家断了根,让王丽清难以接受,所以就无比愤怒地质问黄文娟:“为什么要这么做?如果早知道这样,我说什么也不会让你进门。”面对凶狠的婆婆,黄文娟低垂着头,开始如泣如诉地讲述着自己的凄惨过往,黄恩源心疼极了,忍不住将母亲王丽清拉到一边低声宽慰道:“妈,文娟也是个不容易的女人,您不要对他这么苛责,她可是您的儿媳妇啊,咱们是一家人,您就发发善心,再给她一次机会吧。我会好好跟她聊聊,一定会好好过日子的,绝不会让您失望。”
图|婆婆和儿媳吵架而也正是这一次的容忍,让王丽清在之后的日子里,逐渐养成了“万事以和为贵”的心态,也让黄文娟恃宠而骄,在家里愈发肆无忌惮。一开始,黄文娟只是脾气火爆,见不得丈夫黄恩源干事墨迹,也听不得他在家里说自己一句不好,否则的话,马上就会摆出一副要打架的姿势。黄恩源生性老实巴交,好不容易讨了老婆,不愿意跟她一般见识,为了家庭和谐幸福,就默默忍受着妻子黄文娟的辱骂和折磨。
图|婆婆与儿媳吵架而黄文娟除了在家里这样,在与街坊邻居相处时,也是一副尖酸刻薄的模样,只要有人在路上不小心撞到了她,黄文娟马上就会叉起腰开始泼妇骂街:“你瞎啊?不长眼睛啊……”紧接着就是一连串问候父母和祖宗的脏话,非常难听,但大家都是有礼貌有素质的人,不愿意和一个女人斤斤计较。所以只要看到黄文娟出来,就会主动退避三舍绕着她走,眼神中的厌恶之色,不言而喻。可黄文娟却天真地以为邻居们是怕了她,经常没事找事,就是想体验一下骂人的快感。
图|农村吵架黄恩源有个奶奶,已经90多岁了,一辈子行得正坐得端,在村里结下了非常好的人缘儿,德高望重,颇受尊敬。但黄文娟却看这个奶奶非常不爽,有一次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就与奶奶大吵了起来。吵着吵着,黄文娟发现说不过奶奶,竟然直接从地上抄起一把椅子,就对着奶奶当头砸下。等到黄家人听到动静儿赶来时,发现奶奶已经满脸鲜血地晕倒在地,黄恩源吓坏了,急忙背起奶奶就向医院跑去,幸好抢救及时才没有生命危险。
图|农村女人打架但虽然血止住了,可奶奶的额头上却缝了整整7针,面对这样的结果,黄文娟不仅没有任何愧疚之意,反而觉得不解气,奶奶在家里养病期间,她不止一次跑到丈夫黄恩源的跟前抱怨:“这死老太婆也不知道有什么好的,你们要这么对她?我当时就是挥了一下椅子,根本没用力,她就倒在地上装病,我看啊,死老太婆就是为了博取同情,恩源,你可是我丈夫不能帮着外人欺负老婆啊。”说完,黄文娟又对着奶奶恶狠狠地道:“死老太婆,我告诉你,你今天成功激怒我了,如果你不在村子里给我放一路鞭炮认错的话,我是不会原谅你的。从此以后,我绝对不进你黄家的大门。”话音刚落,黄恩源愣住了,拳头攥紧,喘着愤怒的粗气,难以置信地看着黄文娟,似乎是第一次认识她一样。老半天说不出一句话,然后二人就大眼瞪小眼,气氛非常僵硬。
图|农村妇女吵架最后或许是奶奶知道孙子娶老婆不容易,也不想让家里鸡飞狗跳,就双目含泪地点头同意了孙子媳妇的无理要求。几天后,村里突然响起了震耳欲聋的鞭炮声音,街坊邻居全部出来看热闹,以为是谁家娶亲了。但没想到一抬头却发现黄家的老奶奶,竟然颤颤巍巍地正在给黄文娟道歉,台下顿时唏嘘一片:真是个疯婆娘,她怎么敢的啊?黄家老奶奶平易近人,那么好的一个人,怎么可以给一个小辈道歉?黄家儿媳妇就好好作吧,让一个老人给她鞠躬,真是岂有此理,也不怕折寿啊?经此事件后,黄文娟觉得自己在黄家的地位无上尊崇,作妖骂人的底气也就更足了。
图|村里的邻居说闲话2014年5月份的一天傍晚,黄家老奶奶正在厨房做饭,因为上了年纪,天一黑就看不清东西,所以就开了灯。却不料正好被黄文娟看到,当即就骂骂咧咧地走了进来:“死老太婆,谁让你开灯的,灯不费电啊?感情不是花你的钱啊?你怎么不去死啊?”然后,黄文娟就和黄家老奶奶又厮打在了一起,黄家老奶奶毕竟90岁了,又怎么可能是年富力强不讲理孙媳妇的对手?婆婆王丽清听到动静赶来,无奈地摇了摇头,只好将儿子黄恩源喊来,搀扶着老奶奶回房间包扎伤口。
图|农村妇女吵架而王丽清无奈摇头的动作,却被黄文娟看在眼里,就认为婆婆看不起她,天天在家里无事生非,惹得全家人非常恼火。等到黄家老奶奶不幸病逝后,黄文娟更是将自己的婆婆王丽清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经常会因为日常鸡毛蒜皮的小事与她大吵特吵。
图|农村妇女吵架儿子黄恩源也隐隐有些后悔,觉得黄文娟并不是自己的良配,就主动与妻子商议:“咱们俩性格不合,要不然就离了吧,我配不上你,你到时候再找个好的,放过我们家吧。”但每一次都会被黄文娟狠狠地臭骂回去。黄文娟觉得丈夫黄恩源性格老实软弱,根本不像是主动提出离婚的人,所以一定是婆婆王丽清在背后搬弄是非。所以,黄文娟就对王丽清的厌恶情绪逐渐升级,二人只要一见面就免不了斗嘴吵架,严重时还会直接动起手来。
图|婆婆和儿媳吵架后来,王丽清和儿子黄恩源受不了村里的流言蜚语,就到广西桂平市打工,没想到黄文娟依然不愿意放过他们,每天回家必须大吵一架清清火气。而且每到初一和十五,黄文娟还会在家里挂上婆婆王丽清的牌位给她进香烧纸钱,给死人进香烧纸钱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习惯,理所应当。但给活人进香烧纸钱,就有些犯忌讳了,因为这无异于实在诅咒活人早死。但王丽清却并不以为意,她想开了,也不在乎儿媳妇的胡作非为:只要她能与我儿子好好过日子,不再和我吵架摔东西,就随她吧。反正我都50多岁了,半截身子已经入土了,咒就咒吧。
图|儿媳妇黄文娟烧香烧纸咒骂婆婆王丽清以近乎卑微的态度,恳求儿媳妇善待自己,但黄文娟非但没有任何收敛,反而变本加厉。2015年9月份的一天,黄文娟在外面疯够了,就趾高气昂地返回家里,还没进门,骂骂咧咧的声音就突然传了进来,婆婆实在难以忍受,就忍不住反驳了她几句。而正是这几句反驳的话却让黄文娟感到难以接受。她没想到逆来顺受的婆婆竟然敢跟她顶嘴了,真是给她脸了。所以在9月25号,黄文娟趁着婆婆王丽清在外干活没回家,怒气冲冲地返回家,将王丽清的床单被褥和生活用品全部扔到了大街上。
图|婆婆王丽清等王丽清晚上下班回家,却发现家里已经一片狼藉,直到这时,王丽清才幡然醒悟:“原来自己这些年的退让,竟然让黄文娟以为自己好欺负,以至于越来越得寸进尺。”所以,王丽清当机立断就打电话报警,面对公安同志威严的目光,黄文娟这个张牙舞爪的假老虎,才不得已收起了自己的嚣张气焰。
图|婆媳吵架2015年10月13号,九月初一,正好王丽清的两个女儿来家里看望她,一进门就发现黄文娟又在家里给王丽清进香烧纸。这时,王丽清基本已经看清楚了儿媳妇黄文娟欺软怕硬的本质,就直接将香炉推倒,将纸钱全部扔出门外,彻底爆发,将黄文娟骂了个狗血喷头。然后大女儿和小女儿就找来一根麻绳,押着黄文娟出了门,将其五花大绑在附近的一棵大树上。
图|王丽清的大女儿但即便黄文娟身体不能动弹,可却依然是一副天老大地老二她老三的嚣张模样,对着婆婆王丽清破口大骂,言语非常难听。这下,王丽清心中的怒火再也压抑不住,直接抓过小女儿递过来的一根粗壮树枝,对着黄文娟的身体开始狠狠抽打起来。将近半个小时的抽打过后,黄文娟骂骂咧咧的声音慢慢软了下来,最后脑袋一歪,失去了意识,昏迷过去。意识到情况不妙的王丽清,急忙让女儿给黄文娟松绑,然后紧急送到附近的卫生所治疗。
图|王丽清的小女儿但卫生所的医疗设施不完善,也没有任何先进的心肺复苏抢救设备,所以,王丽清和两个女儿又将黄文娟,送到大医院抢救,但为时已晚。王丽清没想到,自己因为与儿媳吵架,只是想教训一下她,不料却直接要了她的命。
图|婆媳吵架医生经过检查发现,黄文娟的身上有非常明显的勒痕,尤其是胸部的勒痕最为明显,也是导致她缺氧窒息死亡的真正原因。死者黄文娟疑似被人虐待致死,医生觉得事情不同寻常,就直接拨打了110报警电话。
图|医生检查尸体公安接到报警电话赶到医院后,王丽清已经在2个女儿的陪同下离开,公安人员在对死者黄文娟进行详细的尸检后,也怀疑她生前受到了虐待,就马上对她的个人身份和社会背景展开详细的调查。结果却发现这件事情背后另有隐情:黄文娟是个喜怒无常的泼妇,早在农村老家时就气死了丈夫的奶奶,后来到了城里打工,又经常因为一些日常小事与婆婆王丽清爆发激烈的争吵。那会不会是婆婆王丽清与儿媳妇黄文娟吵架时,将儿媳妇杀害的呢?这一情况立即就引起了公安的高度怀疑。
图|公安在医院检查毕竟死了人,所以公安为了万无一失,就将死者黄文娟的婆婆王丽清和2个姑姐全部缉拿归案。但对于本案,负责给王丽清做无罪辩护的律师表示:王丽清与2个女儿,并非有组织有预谋的蓄意杀人,造成黄文娟身亡,只是一个意外,不过她们的确存在非法捆绑的行为。
图|王丽清因此在2016年,公安机关就以非法拘禁罪,将王丽清和2个女儿移交法院,提起公诉,分别被判处三年到五年不等的有期徒刑,案件至此尘埃落定。但王丽清的邻居们却纷纷感慨:“她是个好人啊,为了家庭和睦,忍辱负重了这么多年,没想到却落得如此凄惨下场?”
图|王丽清和两个女儿接受审判人死不能复生,但黄文娟生前刁蛮任性,欺软怕硬,为了在家里享受可怜的优越感不择手段,做出了一系列大逆不道的行为,才是她最终死于非命的主要原因。这不是偶然,而是种种原因累加下的必然结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