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主题
《真相至上》的主题,罗德·拉里说:“这部**有一个很简单也很明了的主题,如同它的片名,一切以真相为主。**从女主角瑞秋开始报道一个新闻的真相开始,最后以她揭露整个事情的真相结束,故事从头到尾都是有关于影片中各个人物对于‘真相’二字的看法和取舍。我想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种追寻真相的念头,但由于现实各种各样的压力,这种勇气可能无法贯彻下去。但在**里,我想营造出一种比现实更大的压力,这样便让观众时时将自己代入主角的境地,然后问自己,如果我处在那种角度,我该怎么去做?这是我想和观众沟通的一点,我希望观众在看**的时候也能感受到这一点。”
政治题材的批判力作在《暗朝汹涌》之后,《真相至上》是罗德·拉里又一部与政治有关的**,这位常年热衷于政治题材的导演,对这部自编自导的新作相当满意:“《真相至上》是一部标准的惊悚作品,在整个**策划之前,我看了西恩·潘与妮可·基德曼的《翻译风波》,那部**启发了我,当中的许多内容都让我很赞叹,后来我在构思《真相至上》的时候,一直在思考这方面的问题。我并不想阐述一些太过阴暗的事情,或者让观众觉得我是利用**发泄着对123的不满,这些都不是我拍这部**的主要原因。近几年我在媒体上看到了很多社会报道,有一些内容看上去虽然很简单,但实际情况想一下的话就会觉得非常玩味,你会去想:为什么事情会去这样做,结果会是这样?我整理了很多这方面的资料,然后从中挑选跟**符合的内容,最后来进行拍摄。”
历史背景
虽然在影片开头银幕上就写着“本片灵感取材于真实事件,但是故事纯属虚构,绝无影射他人他事之意。”但事实上本片的确以一个真实历史事件为蓝本,这既是影片中曾多次提到的“布莱兹伯格案 (Branzburg vHayes)”,也叫做“五角大楼机密文件案”。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是否保护新闻记者享有拒绝透露消息来源的特权?“布莱兹伯格案”是美国关于这一问题争论的开端。美国最高法院审理此案,最终拒绝了基于宪法第一修正案给予新闻记者以特殊的保护,反对的意见则主张承认记者附有有限特权,并提出了“三项检验标准”。这三项标准为:当记者被要求出庭作证时,法院必须一说明存在着可能的理由相信新闻记者掌握着与具体的违法行为有明显关联的信息;二证明其所寻求的信息不能通过其他对第一修正案损害较小的渠道获得;三证明该信息中包含着令人非信不可的和压倒一切的利益。
丹尼尔·艾尔斯伯格(Daniel Ellsberg),哈佛经济学Phd毕业,越战回乡老兵,时任军事分析机构“兰德公司”(RAND)分析员。通过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将一份列为最高机密文件“History of Decision Making in Vietnam”公布于众。
司法部作为检方把相关报社送上法庭,立场简单直接,发表国防部秘密文件,严重危害国家利益。
最高法院并没有能做出一份裁决,而是由9名最高法官各自写出自己的意见书。而最后的结果是,新闻方得到了其中6位的支持,新闻界奇迹般的战胜了政府。
埃尔斯伯格自然也没有逃过当时号称FBI历史上第二大的搜捕行动,他也没有准备长期逃避,他认为为了改变国家的对越政策坐牢是值得的,这是他的爱国主义。法庭对他的控告足够他监禁115年,同时十分恼火的尼克松秘密下令要“通过舆论”搞垮他,想方设法摧毁他的声誉。但悲剧的尼克松自己在不久之后因水门事件下台,而埃尔斯伯格在公众的支持下获得了无罪释放。
当然如今又是一番景象,911之后这样的奇迹恐怕再难发生。但**中想表达的思想,也是如此,女主角最终也没有发生奇迹。但这并不是**想告诉我们的,**更想说的是,无论怎样糟糕的情况,她决不妥协,而无论法官律师还是控方的所有人也都明明白白的知道,她是决不会妥协的。
影片中辩方律师的话:
在1972年的“布莱兹伯格诉海斯案”中,本法庭违背了记者在大陪审团面前有拒绝透露其情报人姓名的应有权利,反而赋予政府权力,监禁了所有这些不肯透露信息的记者。裁决结果是以5:4的微弱优势得出。在“布莱兹伯格案”中 Stewart法官曾说:“随着时光流逝,政府手中的权利会渗透到了各个角落。这些当权者,不管用什么政策手段,只想永久地存在,而人民才是最终受害者。”这么多年过去了,这样的权利继续存在着。
蓝色空白补充背景材料:以上背景很可能是误会。相较于布莱兹伯格案,2005年7月美《纽约时报》记者朱迪思米勒被判处四个月监禁的案子更相似于本**情节。她发表了对一个中情局特工身份泄露的调查报道,但是在法院审理中,出于保护“深喉”的职业传统和道德,他拒绝透露消息来源,因而被认为藐视法庭。
**背景
朱迪思·米勒涉及的美国“特工门”案件,与该**剧本十分相似,下面是这个事件的大概:
2003年7月6月——美国前驻加蓬大使约瑟夫·威尔逊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说,他2002年在美国中情局赞助下前往非洲调查,没有发现证据表明尼日尔像布什政府称的那样帮助过伊拉克购买核原料。而在同年1月28日,为发动伊拉克战争,布什在国情咨文中指责萨达姆政权试图从非洲购买铀以研制核武器。
2003年6月23日、2003年7月8日和12日——《纽约时报》记者朱迪思·米勒与美国副总统切尼的首席顾问刘易斯·利比讨论威尔逊的非洲之行。利比和米勒7月8日在早餐会后见面,7月12日还通过电话交谈。起诉书说,在这几次对话中,利比告诉米勒,威尔逊的妻子为中情局工作。米勒曾说,利比没明确提到威尔逊妻子瓦莱丽·普拉姆的名字。起诉书说,利比还与《时代》周刊记者马修·库珀交谈,并证实他听说过威尔逊的妻子推荐丈夫前往尼日尔。
2003年7月8日和11日——美国总统布什的政治顾问卡尔·罗夫7月8日同专栏作家罗伯特·诺瓦克谈到威尔逊的妻子。7月11日,罗夫又与库珀谈及威尔逊的妻子。媒体报道说,罗夫并没向两位记者提及普拉姆的名字或她的秘密身份。
2003年7月14日——诺瓦克发表文章披露,威尔逊的妻子是中情局特工,布什政府中的两名官员说她曾推荐威尔逊前往尼日尔。威尔逊随后指责白宫泄露他妻子的秘密身份,其目的是贬损他的名声,贬低他关于购铀事件调查结论的可信度。
2003年9月26日——美国司法部授权中情局对此事展开刑事调查。3个月后,帕特里克·菲茨杰拉德被任命为特别顾问,接手调查。
2005年9月30日/2005年10月12日——米勒因为拒绝透露消息源饱尝近3个月的监禁后,向联邦大陪审团作证她曾与利比交谈。10月12日,米勒再次出席听证会作证,将详细记录2003年6月23日与利比谈话的笔记交给陪审团。 ·《真相至上》原定于2008年10月进行公映,但由于拍摄进度一再拖延,影片无法按时完成拍摄,最终影片只能延期到2009年1月初。
·影片最初在挑选女主角的时候,制片公司给出了几个女演员作为参考,但导演一下就选定了凯特·贝金赛尔,并没有安排其他演员进行洽谈和试镜。
·由于《真相至上》的剧情涉及到美国123,并且负面居多,由此还曾经引起123相关机构的不满。
《真相至上》网络了不少大牌明星,对于这些演员,罗德·拉里分别评价道:“影片的女主角瑞秋是由凯特·贝金赛尔扮演,整个故事都围绕着她,所以她的演出决定了这部**的成败。凯特·贝金赛尔演得很出色,在拍摄的时候,我常常对她说,你现在是一个不顾一切追寻真相的记者,你面对的是整个社会、家庭和123的压力,你要无时不刻的感受到这一点,所以片中的凯特·贝金赛尔显得非常的坚强,这还要得益于我们的化妆师和造型设计,凯特·贝金赛尔看上去就像是一个干练的女强人。马特·狄龙在片中的气质我很喜欢,他的角色很符合他在现实生活里的形象,而大卫·休默则比银幕上的他要风趣得多,我原来一直以为他是一个很闷很闷的人,结果在《真相至上》拍摄的过程中,我才知道我错了。这些演员都很棒,对于影片来说,他们缺一不可。”
马特·狄龙坦言《真相至上》对他而言意义重大:“这部**的剧本非常棒,而且很扣人心弦,虽然描写政治阴谋的**很多,但《真相至上》有着他独特的魅力。我在片中扮演的是一位检察官,算是在影片里处处和凯特·贝金赛尔扮演的记者瑞秋作对的人,大家都认为我是反派,其实我并不这样看,我认为只是和女主角所处的立场不同而已。这也是这部**有趣的地方,它提供了几种不同的视角,让观众思考,究竟谁对谁错。其实这不仅仅是**,现实这样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大家可以想像一下自己身边的事,也许也存在着这样的双面性。”
《真相至上》当中,凯特·贝金赛尔与大卫·休默扮演一对深爱对方的夫妇,对此,凯特·贝金赛尔笑道:“《六人行》对我的影响实在太深了,我在片场看到大卫,我都会叫他,嘿,Ross!他听到我这样子叫他就会显得很无奈。大卫·休默是一个很风趣的人,在《真相至上》里他则扮演一个性格比较沉稳的丈夫,影片一开始我们很恩爱,但随着剧情的发展我和他的感情也产生了裂痕,影片里有一场他和我吵架的情节,这段拍摄的时候他骂我骂得很凶,虽然我已经熟读了剧本,但拍摄完成的时候我还是觉得大卫·休默好像真的在生我的气,他演得真的是非常的棒。”
而大卫·休默表示:“演女主角的丈夫并不难,因为本片中大部分时间镜头都给了女主角,我只要在旁边听女主角滔滔不绝的讲台词就可以了。这部**让我和凯特·贝金赛尔成了好朋友,最开始是因为这个工作关系,但随后我发觉大家都挺谈得来的,我们也要经常交换对剧本的看法,所以很快大家都很熟了。导演对我这个角色的安排是比较内敛的,他认为比较像我的性格,但我后来对导演说,其实我不是那么闷的人,剧本后来也略微修改了一下,你会在银幕上看见发火的我。” 发行公司: Yari Film Group Releasing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