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到情绪稳定?

怎样做到情绪稳定?,第1张

吵架的时候真的很难做到情绪稳定,因为生气的时候根本无法控制自己的心情!

下面几个方法,可以有效缓解愤怒,让你在争吵中冷静下来。

深呼吸充足的氧气有助于你缓解激动的情绪,可以帮助你冷静下来,以免冲动。溜达一下不要急于做决定,可以溜达一下,走路会产生一种神奇的镇定情绪的作用。听些舒缓的音乐音乐是情绪的调节师,舒缓的轻音乐最有利于平复激动的情绪,会帮助你恢复良好的心态。

笑笑不仅可以帮助自己忘记愤怒,也能很好的缓和紧张的气氛,同时可以将正能量传递给对方。喝一杯茶茶中的抗氧化基可以抑制愤怒的产生,让你恢复平静。喝一杯牛奶牛奶是很好的助眠饮料,它有很强的安抚作用,所以当你怒不可耐时,不妨先喝一杯牛奶。

情绪稳定,是对自己的负责人需要拥有多种素质,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情绪稳定。情绪不稳定被视为危险人格。情绪不稳定的人往往缺乏控制情绪的能力,一点点刺激就能让情绪成为他的主人。这就导致他们性情多变,且极端跳跃。

人们都是追求安稳平静的,没有人喜欢在惊吓中度日。过度的愤怒与抱怨,只会让朋友、机会越来越远。周而复始形成恶性循环,工作生活都可能受到影响,伤害的是自己。

观察生活我们能发现,那些真正优秀的人,那些会让你打心眼里产生依赖感、信任感、安全感、亲近感的人,往往都是情绪很稳定的人

你说每次要和母亲见面之前就会感到害怕,紧张。想给你一个大大的抱抱,因为我也是这样的。母亲可以说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人,我们从小就最依恋她,最信任她,我也最渴望得到她的关爱,得到她的认可。照理来说,和我最亲密的人,我们不应该感到害怕和紧张,应该是非常期盼能见到她。为什么会害怕和紧张呢,一定是我们和她之间的关系出现了一些问题。

比如我,是因为我妈太喜欢唠叨一些负面的东西了。每次和她在一起,她总会在一些小事情上指责我做的不好。会经常唠叨身边的人,比如我爸或者是亲戚的一些不好。她唠叨起来情绪非常严重,而且长时间不能停下来,让我很难受。长此以往,见她之前,我就会感到害怕和紧张。你可以回顾一下你和妈妈相处的过程中,是她做的一些什么事情让你感觉到害怕和紧张呢?

发现害怕和紧张的原因之后,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一,和妈妈好好沟通。告诉妈妈,你这样做让我觉得很有压力,让我很难面对,难以承受。告诉她自己有害怕和紧张的感受,希望她能够改变自己的行为。

二,因为妈妈毕竟已经老了。她的行为习惯几十年来就是这样。不可能一下子改变过来,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要放下自己的期待。从妈妈的角度去理解,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呢?可能是她关心我,担心我,又不知道如何表达,对妈妈多一些接纳。

三,如果自己也很难做到,可以适当的减少一些和妈妈的接触。从一年见三次,减少为见一次。从在一起待一个月,减少为待一个星期。

既然我们对于和母亲的生活是期待的,那我们现在就可以尝试着和母亲和平相处,不要再回到之前可能总是去吵架的时光里面,让自己可以和母亲都感受到对于对方的爱,让彼此都可以去惦记对方,多多陪伴对方,不要等到以后去后悔,平时的话双方要多交流沟通,不要有什么事情都憋在心里面,让对方知道我们是爱她的。 

  为犯罪心理画像

  南方周末 2004-05-13 15:05:26

  在刑事案件的侦破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辅助手段,就是根据证人对犯罪嫌疑人体貌特征的描述完成画像。但另一种在西方被广泛采用的“心理画像”方式,虽然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我国得到局部运用,但更多的只是对前期侦破工作提供参考,事实上它本可以在研究和预防犯罪方面做得更多

  拿着马加爵的犯罪心理调查问卷,李玫瑾陷入沉思 摄影 本报记者 柴春芽

  □本报驻沪记者 沈颖

  4月24日,马加爵以故意杀人罪被云南省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死刑。这起轰动全国的重案目前进入死刑复核程序,看上去即将走完法律层面的最后一步。

  甚至一度沸腾的民间的怨愤、感慨或争论,在未经梳理的情况下也正逐渐归于平静。

  在昆明中院的判决书上,关于这一令人惊愕的案件的犯罪动机,只有寥寥四个字———“琐事积怨”。

  而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给出的分析结论,却长达万言,它构成的其实就是一幅马加爵犯罪心理的精确画像。

  作为特殊的“画家”,李玫瑾关注的远不止这一张脸孔,面对那些典型性恶性案件,她试图以自己的方式给出解答,并通过“画像”向社会回馈有价值的信息。

  破译犯罪的心理密码

  去年春节期间,河北某地接连发生三起凶杀案,其中一起发生在一家小旅馆,店家的一家老小都被杀害了,一位老太太还遭到强奸。凶手几乎没在现场留下任何线索,当地警方一筹莫展。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被请来。听完案情介绍,她通过分析确定了凶手大致特征:一个外地打工者,住所不在附近;有犯罪前科;一个性饥渴的人,没有正常的婚姻生活或者女伴。最后,李玫瑾还根据三起案件的发案地点,画出疑犯的大致路线图。

  警方据此缩小范围展开侦查。很快,疑犯落网了,各种情况恰好符合李玫瑾的分析。

  “我的分析,就是给犯罪心理画像。”在这个领域研究多年的李玫瑾说,应用犯罪心理画像,能够比较迅速准确地确定侦查方向。“但犯罪心理画像的意义远不止于这些。”

  “发烧就给吃退烧药,得了传染病就给隔离,这显然不够。”身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认为犯罪心理的研究和临床医学有某些相近之处,一定要找到具体的病因,才可以真正起到预防的作用。

  犯罪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驱使犯罪的心理问题同样呈现着复杂和多样性,不可能以某种固定模式对不同的犯罪行为作出解释。

  五个多月前在河南平舆接受了审判的案犯黄勇,最不能让人理解的是自己设计了一个专用于杀人的木马床,连续杀害了17名青少年。

  黄勇的犯罪动机同样令人惊愕,人们很难根据生活常理给出答案。

  李玫瑾对黄勇杀人案也有过自己的深入分析,黄勇系列杀人案的案情使她首先想起国外同行研究过的一个案例———

  有一个在孤独中成长的孩子,觉得没有人看得起自己,他就会拿家里的布娃娃去砍,以此来表示他的勇敢。当他长大以后,看到和布娃娃一样的金发女郎,就会激起他幼年的冲动,用杀人的过程来体现自己的英雄气质。实际上,这是自己的挫折感扭曲的表现。

  根据国外对于系列杀人犯的心理研究结论,李玫瑾的判断是:黄勇实施杀人计划的时候,内心一定存在着某种想象,他应该有个缺乏亲情的家庭,应该是单身。

  后来有记者问黄勇:你为什么想杀人?他说,因为我小时候看过一个**,觉得做杀手很酷,一直想成为一个杀手。

  果然是一个幼年的想象在作祟。

  而他在明知道放走对方自己必将落网的情况下,却最终被第18个杀戮对象的亲情诉求所打动——与其说是打动,不如说是被对方无意中击中了自己内心最敏感的痛处。这一情节也印证了李玫瑾关于亲情缺失方面的判断。

  这显然是一次成功的心理画像。它通过某些典型案件中总结出的一些共性特点,针对新的系列杀人犯的犯罪特征进行分析,很快找出了他的心理背景。

  但有的案子用环境去解释,不足以客观而全面地透视犯罪动因。

  今年年初在浙江发生一起特大杀人案后,李玫瑾见到了被抓捕归案的犯罪嫌疑人刘超。他在5年时间里流窜于杭州、昆明、广州、长春等地,强奸、杀人,作案几十起,甚至挑衅公安部门,不时给警方写信透露自己的杀人过程。刘超在叙述杀人过程时就像在讲一件极其平常的事,他直到这时还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错。

  李玫瑾通过谈话发现,刘超的家庭环境很正常,他是家里的第7个孩子,哥哥姐姐心理也完全正常。在周围人看来,这个孩子从小就特别坏,他犯罪的“理由”就是想杀人。

  李玫瑾的判断是,刘超属于典型的反社会人格。

  “反社会人格最核心的一个特征就是没有情感,其次就是极端任性。国外对这类人的大脑皮层的脑电进行测试,结果是始终在10岁左右。”

  李玫瑾说,有些犯罪即使表面看是外因导致的,也要通过他的家庭背景、成长过程以及罪犯自身的遗传特点去分析。比如制造了石家庄爆炸案的靳如超,他的犯罪也与自身心理问题有关,由于听觉不好,某种程度也容易造成一种心理障碍。

  我们的社会需要“危险人格评估”

  破译犯罪的心理密码是为了更好地预防犯罪。

  “在分析具体的心理历程中,发现问题后还要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比如在某些国家,如果发现家庭出了问题,父亲吸毒,母亲改嫁,孩子无人管,这时候社会就会启动家庭干预机制,干预家庭不只是为了帮助一个孩子,而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安全。”

  针对刘超的案子,李玫瑾认为我们的社会迫切需要建立关于危险人格的评估体系。“危险人格评估”的指标有很多,包括智力发展的均衡问题、个性倾向等,更重要的是心理内容,心理内容通过心理测量是测不出来的,需要对一贯的行为方式进行观察,这就是一个评估体系。

  “如果在小学、中学时,你看出一个孩子家庭很正常,但是非常任性,谁也管不了他,就要引起注意了,可以做一个人格评估,对症教育就可能矫治他的人格问题。”李玫瑾说。

  去年震惊全国的杨新海系列杀人案,一杀就是全家,连做20多起,对于这样一个类似于“天生杀人狂”的典型,李玫瑾认为该案就属于危险人格失去控制酿成的悲剧。

  对于轰动性的马加爵杀人案,人们最初是惊愕,继而是按常规的逻辑推导出他的犯罪诱因:马加爵由贫穷导致自卑,由自卑导致极度自尊,当脆弱的自尊受到伤害,当然会疯狂报复。

  3月26日开始的独立调研,使李玫瑾逐步得出自己的判断。她发现马加爵的悲剧更多的是由于其人格缺陷酿成的。

  马加爵不擅长与人打交道,他只能与自然频率接触较高的少数同学交往。即使是与交往最密切的同学、老乡之间,他每个月至少有1至2次争吵,这属于较高的人际冲突频率,它意味着马加爵在处理人际冲突方面的能力很差。“这一问题显然不是因为他的贫困状态导致的,与他发生冲突的同学大多同他一样,也住在贫困生宿舍。”

  过分情绪化的马加爵还时常为一点小事而出现强烈的反应。当他少年时代听到父母吵架,甚至动了杀死父亲的欲念,从中不难发现导致他后来杀害同学的心理背景。他对吵架极为敏感与愤怒,而且漠视生命,很容易引起他的“杀人”冲动。

  马加爵的思维方式还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几乎一切都是以“我”为出发点。心理学研究指出,许多心理上存在严重疾病的人,一个最突出的表现是谈论任何事情时都以“我”为主题词,“我”的出现频率极高。他们从不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换位思考。这种性格特征也是许多犯罪人共有的心理特征之一。

  李玫瑾认为,以马加爵的性格与人性特征,典型属于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疏导和控制的“危险人格”。

  犯罪心理研究之惑

  “(杨新海)这个案子的深入研究对公安的侦查工作极有价值。”李玫瑾至今对杨新海案没有从犯罪心理的角度进行透彻研究感到遗憾。

  “我非常想知道他离家出走以后,究竟遇到了什么,他的内心潜藏着什么,为什么他变得如此残忍?我很想亲耳听听他对一些问题的回答,比如他第一次犯罪的真实动机。”

  李玫瑾常常苦于没有面对面的机会去深入了解犯罪人的心理。

  “这就像医院里突然收到一个很怪异的病症,可能是一个未发现的病毒在作怪,或者是某些病的集中代表,但一个很想问个究竟的医生却得到这样的答复——不用研究了。”

  难题在于犯罪心理学研究目前仍很难立项成功,在基层得到的配合也不够。“走法学,立不下来,走心理学,立不下来,走政治学,也不行。”

  目前中国国内像李玫瑾一样从事这项研究的专家还寥寥无几,显然,这个领域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一些国家,有些死刑犯的行刑会根据需要暂缓一段时间,允许犯罪心理学家去研究他。”

  犯罪人到了最后时刻自己也在总结,比如黄勇临死前就说了一句很有价值的话———“告诉孩子,不要相信陌生人的话”。我们的社会当然有必要对他们进行更客观更全面的心理分析并建档。

  李玫瑾为此建议,全国的重大案件都应该附上一份犯罪心理分析报告。

  “应该在接到报案的时候有一个行为指标的登记,在案件破了以后,通过讯问再建立一个人格指标的登记,积攒起来,形成一个犯罪心理指标的系统。”

  这个指标系统也有助于加快串并案的侦破速度。如果每一个案子后面都附有几项指标的话,如果3起案件有相同的指标,就可以大体判定是一个人所为。“人的心理规律是通过动态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李玫瑾强调说。

  马加爵案为更系统的犯罪心理分析撬开了一道门缝,李玫瑾相信,只要这一工作得到充分的重视,坚持5年时间,一个针对中国人的犯罪心理指标系统就可以建立起来。

遗传和环境,是心理现象发生与发展的“父系”和“母系”。人格的形成,既有由遗传和生理背景决定的先天要素,也有由抚养和环境背景决定的后天要素。

人格是先天与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人格中既包含先天禀赋,又有后天养成的习性,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比如,具有危险人格的人一旦开始犯罪,以后只要有提示性的外部刺激诱发,就会主动寻找犯罪机会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人格的稳定性使他们的犯罪方式趋于重复,犯罪成为他们的一种需要或生存方式。

人格类型大多与早年的养育和个人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比如,犯罪人格和缺陷人格就与家庭养育方式密切相关,前者往往缘于匮乏性抚养,而后者往往缘于溺爱性抚养。

所谓“匮乏性抚养”,主要是指没有情感与关爱的抚养。有些父母生而不养,使孩子过早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地。当弱小的孩子不得不挣扎着自求生存时,往往会不择手段,渐渐走上违法的道路,甚至一生与犯罪为伍。

例如,来自浙江农村的董某某从小生活在一个没有温暖的家庭里,父亲成天出去赌博,母亲精神不太正常,父母经常吵架。后来父母外出打工不管他,他11岁就离家出走,去过很多城市。有一年,他在广州被收容了,警察打电话叫家人来接他回去,可他父亲说:“你们爱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我反正不去接。”

听到如此绝情的话,他再也不想回家了。直到有一次想自杀,他回家再看最后一眼,结果还是遭到冷漠对待。他说:“想想自己活得这么惨,人家活得那么好,真是不甘心。就算我去自杀,也要有人陪我,所以我选择去杀人。”

2006年3月11日至5月26日,他在浙江、福建、江西连续制造五起入室抢劫强奸杀人案,共致六人死亡、两人受伤。在3月11日的案发现场,他用被害人的血在墙上写道:“杀人者,恨社人!”

2007年1月,当犯罪专家对他进行心理调查时,他刚开始摆出一副完全拒绝、不屑回答的神情,说:“我知道你是来研究我这种杀人恶魔的!”

当时天气阴冷,专家看到他不停地打寒战,就关心地问他:“你是不是很冷啊?我可以摸摸你的手吗?”

当专家摸到他的手冰冷时,就把另一只手也伸过去,用双手捂住他的手。

他可能感到很意外,几秒钟后就把手抽了回去,但态度明显缓和下来。这说明他是个有情感能力的人,不是反社会人格者。

与他拉近心理距离后,专家问什么他都回答了。

谈到童年经历时,他说父亲是赌徒,正常女人是不会跟这种人结婚的,所以父亲就找了一个精神病女人当老婆。他母亲一犯病就往外跑,父亲就继续外出赌博,家里经常就他一人。放学回家后,他只能自己生火做饭。因为南方的木头很潮湿,他经常点不着火,弄得一屋子烟,索性就不再做饭,饿着肚子去睡觉。有时候,他实在饿得不行了,就跑到叔叔家去吃饭,经常遭白眼。

最爱的人是奶奶。有时候,奶奶会从叔叔家赶过来帮他做饭。每当奶奶出现在家里,那是他最快乐的记忆。奶奶是童年时唯一给过他温暖的人。他说:“我有一次发高烧,烧得什么都不知道了,等我醒来的时候,发现奶奶背着我正在爬山,带我去看病。当时下着大雨,我们俩一块从山坡上滚下去。我哭,奶奶抱着我也哭。奶奶当时已经七八十岁了……”犯罪人很少在我面前流泪,而他说到这里时,眼泪快要掉下来了。

与这种匮乏性抚养逼出来的犯罪人格相反,缺陷人格是由溺爱性抚养惯出来的。溺爱性抚养是在生活上包办,在行为上无原则地放纵,使孩子从小养尊处优、无法无天,养成懒惰、自私、任性、冲动、说谎等不良习惯。

当我们了解人格是怎么形成的,就可以从自己做起。我们要有意照着内心那个“理想的人格”,即我们希望遇到的、希望相伴一生的、希望与之共事的那类人,去用心成长自己。

分手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痛苦到什么程度?

“如同丢了半条命,甚至比丧失了亲人还要痛苦,也像是人生的劫难,能扒掉你几层皮,不亚于死过一次一样。”

如果你分手后没有那么痛,或者嘲讽那些为了失恋而痛苦的人,那么只能说你没有真正的爱过。

有一句说: 真正相爱的两个人,分手后再痛苦,也会真心祝福对方的,如果诅咒你,那么就证明他是一个阴暗的人。

这句话不知道是谁发明的,简直是赤裸裸的毒鸡汤,我很想找到说出这句话的当事人问问,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现如今网络上的毒鸡汤不知道害了多少人,比如什么: 你负责赚钱养家,我负责貌美如花,再比如什么,女人不给你生孩子就是不爱你。

这些毒鸡汤,带偏了一代年轻人的三观,泯灭了人性,害人害己,但就算是在有道理的毒鸡汤,在心理学和人性面前也将无所遁形,休想为了造势,蒙蔽我们的心神,今天我就用心理学给大家深度剖析,分手后 诅咒 对方的真正心理。

继续从上面那句话开始说, 真心爱过的人,分手后是会祝福对方的, 呵呵,我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这是不可能的,如果真能祝福对方,那么只能说明你们根本没有爱过。

除去正常分手的原因除外,如果你们是因为愤怒的事,或者遭遇背叛后分手的,你还会祝福对方幸福吗?就算是和平分手的,你也很难祝福对方吧。

如果你说你能,那么好,咱们拿例子说事。

当你看到你的前男友,刚跟你分手几天,就在朋友圈发跟新女友秀恩爱的照片,你还会祝福对方吗?

当你看到他的女友比你瘦比你漂亮,整个人挂在你曾经爱过的人身上时,你还能祝福他幸福吗?

而且,他跟你分手后,他生活得比跟你在一起的时候还要好,你还会祝福吗?估计没准恨得牙痒痒吧,如果你有这样的心理,那么请别怪罪自己,因为这是正常心理,因为你心里还有对方。

再比如,有一天你在逛街的时候,看到你的前女友,献殷勤地抱住一个中年人的胳膊,然后他们一起上了车,那一刻,你能祝福他幸福?

如果你能,并且内心毫无波澜,那就说明你根本就没爱过她,正因为你不在乎,所以才会有了这种心理:你爱跟谁混跟谁去,跟我有啥关系?爱咋咋地。

如果你很爱她,想起了她背叛了你的往事,想起了她带给你的伤害,然后看着她跟着一个老男人上了车,你能祝福她幸福?

正常人的心理不但不会祝福,相反还会诅咒对方。

知乎上有位网友对于这个问题发表过评论,他说分手就是一面照妖镜,不管你们在一起在怎么恩爱,分手后也会露出狐狸尾巴,有人会祝福对方,他们是内心有大爱的人。

而那些分手后翻脸不认人的人,甚至诅咒对方注孤生的人,才是真正邪恶阴暗的人,也是最脏的人。

这句话我不得不出面反驳,我觉得他就是在博取眼球,装高尚,可能是饭吃多了。。。

我认为,分手后诅咒你的人才是真正爱你的人,而那些说着分手后应该祝福对方的人,才是虚伪人面兽心的人,其实你不知道,说这些话的人,分手后比谁都想诅咒对方。

因为从理论上来讲,就算是你嘴说的再漂亮,你内心也不可能没有恨,有了恨,自然就会有诅咒对方的心理。

而有些人明明想诅咒对方,却不敢暴露自己内心最邪恶的一面,还要嘴硬的说去祝福人家,这不是虚伪是什么?

你知道吗?你跟人家分手了,还说祝你幸福,就相当于,你把人家钱包偷走了,还回头对他说,祝你好运是一样,这感觉,让人很反感。

一个人越爱对方,那么分手后,这个人就会越痛苦,那么越痛苦,这个人就会越恨对方,因为不管分手是谁的原因,造成自己痛苦的,是对方,所以才会产生 由爱生恨的这个说法。

我有一个朋友,他跟女友相处了6年时间,可是最后却因为20万彩礼的问题分手了。

6年时间相处的时候感情很好,可是在面对金钱的时候,她女友翻脸不认人,选择了金钱。

分手前期,我这朋友很痛苦,不停地求挽回,希望对方看在6年感情的份上,不要这么绝情。

可是,他女友的一句话彻底把我朋友干伤心了,他女友说:感情能当饭吃吗?

后来呢?我这位朋友由爱生恨,他开始诅咒对方,说了些很多邪恶的话。

我诅咒你结婚后离婚。

我诅咒你不得善终,不得好死。

我诅咒你生孩子没那啥

我希望你结婚后离婚

结果诅咒完人家后,第二天他就后悔了,他找到我,十分愧疚的说,毕竟爱过一场,不该说那么邪恶的话,也觉得自己不是那么阴暗的人,应该祝她幸福才对。

我并没有鄙视他,相反还很欣赏他,因为他是真实的人,不虚假,我对他露出了肯定的眼神说。。。

你祝福个毛线啊,请你不要自责了,你的想法和做法是很正常的,只不过是你勇敢的表现了出来,你很真实,而有些人心里想着诅咒对方,嘴上却说着祝福对方的话,他们没胆量也虚伪,你比他们勇敢多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痛苦到极致的时候,想着诅咒对方,这是大脑发出宣泄情绪的命令,这是一种自我保护措施,并不是人有多邪恶,这是“生理反应。”

虽然诅咒对方有些阴暗,但谁心里没有阴暗的一面呢?只不过是有些人不愿意承认罢了。

一是不希望自己是那么阴损的人。

二是在乎别人的评价,怕说出去诅咒的话后,别人会认为他是一个缺德带冒烟的人。

这点也没错,毕竟一个人去诅咒对方,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这个人太小气了,众人可能还会嘲讽对方。

但嘲讽对方的人,我觉得,更阴暗,因为他觉得,说诅咒话语的那个人,暴露了人性最阴暗的一面,他们的心理是,看着他出丑吧,这是幸灾乐祸的心理, 这到底是谁虚伪,谁高尚呢?一时很难说清,但我觉得,承认自己阴暗面的人,比人面兽心的人高尚多了。

我们每个人都有阴暗面,又为何装的清高呢?人心是一面魔,一面佛的,你敢说你内心全部是佛?

所以说,今天看到本文的你,如果你分手后诅咒过对方,请你不要自责,这是因为你爱对方的表现,是正常心理,而且,你是真实勇敢的人。

如果你是分手后被诅咒的人,请你也不要责怪对方,因为他诅咒你的话语越狠,就证明他越爱你。

如果不爱你,他什么都不会跟你说,你爱哪哪去,你不要动气,应该觉得幸福,就把他诅咒你的话,当成最后爱的告别吧。

当然,我这么说,并不是说支持你去诅咒对方,毕竟能忍住也是件好事,这说明你有强大的自控能力。

同时,凡事都有两面性,诅咒你的人虽然是真正的爱你,但也是危险人格。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有些人能把诅咒变成现实,比如心里想着对方不得善终,结果这个人真的失去理智,做出了无法挽回的事,比如情杀。

但也不能说,诅咒对方的人就危险了,只能说,有些人自控力太差,心里想着对方不得好,并付之行动的人,才是危险人格。

你也许在认为我替那些人说风凉话,NO,并没有,我只是说,有些人怒火攻心,大脑被愤怒填满的时候,就会失去理智,随后做出了伤害对方的行为。

而有些人即使心里想着想掐死对方一百遍,但也没有付之于行动,那么,这些人还是很安全的。

当然,这么说,你可能畏惧那些喜欢诅咒对方的人,或者不想跟他们谈恋爱了,觉得可怕了。

要我说,没必要回避他们,准确的说,每个人都有危险人格的一面,只不过是有些人很理智没有行动,而有些人失去理智付之于行动罢了。

你敢保证夜晚睡觉的时候,你的妻子或者老公没有掐你脖子的想法吗?不敢保证吧,因为你们每天吵架,在各自心里积累了太多怨气了,就算他没那想法,没准你心里也有。

人在任何场景和在任何人身边,都无法保证百分百安全性的,有些人长得慈眉善目,但内心却比真正阴狠的人,还要狠毒。

而有些人表面和内心都很阴狠,分手后对你说,我要把你怎么怎么样的,但你看看,这些人反而没有行动。

危险人格取决于行动,绝非内心,因为每个人内心都很邪恶,说一千道一万,还是理智二字,就看你的理智,能不能压制住邪恶的那一面了。

本篇心理文,揭露人性最真实的一面,没有谁是绝对高尚的,也没有谁是绝对阴暗的,只不过是高尚的人,很好的隐藏了阴暗面,说了违心的话罢了,也只不过是阴暗的人,没有隐藏内心的邪恶,让你误以为他很不道德罢了。

所以说,人心,就是一面魔,一面佛,你站在哪一面的时候,就会是哪一面的人,当然,我最后还是希望大家站在佛的那一面。

渣男是我们生活中的定时炸弹,与他们谈恋爱不能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幸福,反而让你陷入到一种万劫不复的境地,渣男有哪些表现,大家可以对照下这些症状看下,如果你交往的男朋友有以下这些特征,那么你尤为需要小心,建议你做好一些保护措施,以免自己一次次被伤害。

渣男

1、他们往往会无限放大你的缺点,然后还觉得你不正常;

2、他们太过于自我,很少会跟人换位思考;

3、他们对你挑三拣四,只关注你的错误,但是却不说他自己的;

4、他们常常爱撒谎,爱给自己找借口;

5、会经常对你进行冷暴力,并用极端语言激怒你的情绪;

6、经常威胁你,甚至用死亡相逼;

渣男

7、经常打击你的自尊,并不会发自内心关注你;

8、经常把你和其他人对比,最后贬低你的价值;

9、脚踏两只船;

10、往往会通过悲惨的故事博取你的同情,让你的母爱泛滥,其实是他惯用伎俩;

当你发现交往异性有这些特征时,你尤为需要注意,从心理学来说,渣男的形成性格特征很复杂,也许与他从小的生长环境以及他所交往的环境相关,性格的形成意味着很难改变。而如何避免被他们伤害,你可以采取这五个措施保护好自己:

渣男

1、定下自己界限,不要忍让

对于渣男来说,他往往会看到你的弱点,尤为会利用女性同情心,玲玲她遇到的就是一个渣男,那个男性心情不好就对她破口大骂,还喜欢打人,尤为喜欢践踏她的人格,而玲玲总是忍让退让,这让对方越发觉得自己了不起。我曾经建议玲玲离开他,但是玲玲总是觉得他脾气好的时候对她也还好,也许玲玲觉得自己年龄大了,找到一个人也不容易,所以让她一次次又一次陷入进去。其实对于渣男来说,如果第一次他采取了欺凌的态度,那么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所以一定要讲述清楚你的原则,要学会保护自己,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报警,千万不要觉得家丑不可外扬。

渣男

2、不要满怀希望改变他

很多女性都有圣母之心,认为自己可以轻易改变一个人。但是人际上渣男的人格形成他与自身发展基因有关,也与他家庭早期教育和他个人成长环境息息相关,通常没有那么容易改变。所以女性最好放弃圣母心,认为渣男可以轻易改变。雅雅就是对自己男朋友心怀幻想,他男朋友性格较为极端,雅雅有几次想和他分手,对方都以死相逼,雅雅内心有些惧怕,但是又觉得有一个能为他死的男朋友是非常爱他的,我告诉雅雅,真正的爱不是这样的,这种爱是畸形的,不健康的,这对于女性来说也是不安全的,我建议她最好采取果断措施离开他才是避免人生后半辈子悲剧开始。

渣男

3、注意自己沟通方式,不要采取过激语言

渣男往往来说也是社会危险人格的重要构成部分,渣男他们往往由于自己人格缺失,所以对爱失去正常的理解与相应的尊重,所以与渣男沟通的时候,更加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语,因为他们身上有隐性的犯罪基因,稍微处理不好,有可能带来是对自己伤害,江歌就是如此成为渣男牺牲品,所以我们在沟通的时候,千万记住不要激怒对方的情绪,最好在沟通时候,多几个人在场,可以有效避免危险,也可以切实保护自己。

4、选择果断离开是最好的

遇到渣男,最好的方式是不要再交往,切断与其联系。一个客户曾跟我倾诉自己的前夫就是一个渣男,那时他以死求她与结婚,后来她心软答应下来,但是发现他婚内出轨,她再也受不了,于是她选择了离婚,并远走他乡去打工,彻底断绝与他的联系。现在她找到一个心地善良,很疼她的丈夫,她庆幸自己当年的果断。遇到渣男,我们需要果断做决策,婚姻无儿戏,人一辈子幸不幸福,找对一个好的人有很大关系。

渣男

5、切记,不要总是心软

对于渣男来说,我之前也提及过,最喜欢就是利用女性的母爱与同情心,所以一定要记住对待渣男最好的方法来说,千万不要心软,丢掉自己圣母心,因为渣男并不是一个懂得真正爱的人,他们会惯用爱的手段,但是骨子里是个自私自利的人,所以对于女性来说,要学会快刀斩乱麻,当你发现陷入一段与渣男感情中,内心极度不舒服,这就是释放你需要离开的信号,所以趁你有理性的头脑时,记住果断离开才是是最好的策略,这能让你免受更多的伤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75754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8
下一篇2023-12-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