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吵架,失手让4岁儿子坠亡丨关于父母吵架对孩子的影响 | 咨询

父母吵架,失手让4岁儿子坠亡丨关于父母吵架对孩子的影响 | 咨询,第1张

来源|糖心理(ID:txldaxuetang),让世界读懂心理学。

前几日的一则新闻报道称,安徽肥东县一小区发生一起惨剧, 夫妻二人在家中吵架,4岁儿子意外从14楼坠亡。 据邻居介绍,当时是夫妻在吵架,老婆想跳楼,老公拉着老婆不让跳, 一不小心失手将孩子弄掉下去了。

消息一经报道,网友们都极度愤慨,纷纷心疼孩子为什么会遭遇这样的后果,为什么小小的生命承担了父母犯下的错。

在众多评论中,糖注意到了一位网友的发声: “当着孩子面吵架的父母,你们都要为此付出代价,这个代价是有点大,但心里阴影也好不到哪去。”

父母当着孩子面吵架, 相信很多读者朋友们都或多或少的经历过,当然这可能很少会造成失去生命如此严重的后果,但 父母之间的冲突不和(parental conflict)的确会对子女产生真切长远的影响。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一聊 关于父母冲突对于孩子的影响。

父母在冲突的种种反应

父母应对亲密关系中的冲突会做出种种反应。

有些反应具有 破坏性 ,会不利于亲子关系;而有些反应则具有 建设性 ,是为了明确边界,释放情绪,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可以通过轻度或中度的含有妥协以及相互支持的冲突而获得成长;

有些应对方式是主动、公开地面对争端;而有些应对方式则是被动的,试图绕过问题。

按照 “破坏性-建设性”、“主动-被动” 两类维度,心理学家Caryl Rusbult(1982)将亲密关系中应对冲突的方式分成四类: 退出(exit)、忽视(neglect)、协商(voice)和忠诚(loyalty)。

1以“退出”作为应对方式:破坏性+主动应对

退出是以主动的、但却是破坏性的方式来应对冲突,强硬地要求伴侣服从自己、为自己妥协。比如威胁结束关系,提出对抗性的问题,或是作出粗暴、恶意的反应,例如大喊大叫或对伴侣大打出手。

它被称为退出,是因为这种关系中,以这种方式应对冲突的人,一旦冲突发生,就直接退出了好好解决冲突的努力。粗暴地应对冲突也会导致双方陷入负面 情感 的相互作用(negative affect reciprocity)模式,来回不断地传递愤怒情绪。

2以“忽视”作为应对方式:破坏性+被动应对

忽视是指以消极的方式应对冲突,眼睁睁地看着情况恶化下去却坐视不管。比如会避免和伴侣讨论关键性的问题,自顾自地与伴侣拉开距离;或是不直接和伴侣起冲突,改为因为和冲突无关的事指责伴侣。

回避冲突的人,甚至会用其他不利于亲密关系的方式来缓解焦虑,例如出轨。忽视会对亲密关系造成损害。当一个人用忽视进行回应后,Ta的伴侣可能会试图主动地解决冲突,逼迫忽视者作出回应,结果形成了“追逐-逃避”模式,形成恶性循环(Millder & Perlman, 2010, p340)。

另一种情形是,被忽视的伴侣可能也会转为消极应对,双方都不再就这件冲突进行讨论。表面上结束了冲突,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

3以“忠诚”作为应对方式:建设性+被动应对

忠诚是一种被动但有利于亲密关系的反应,忠诚者并不会主动交流,只是乐观地等待境况的改善。忠诚与忽视的区别是,在面对伴侣的沟通要求时,忽视者会回避交流:打断对方的话,或者就是不肯谈论与冲突有关的问题。而忠诚者并不回避交流:当伴侣发起讨论或批评时,忠诚者会温和地进行反驳,或者坦率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4以“协商”作为应对方式:建设型+主动应对

协商是积极应对冲突的方式,试图通过沟通来恢复或改善亲密关系。协商者会与伴侣共同讨论问题;而当协商者觉得两个人不足以解决问题时,他们也会积极寻求第三方的帮助,例如朋友或是婚姻咨询师等。进行协商的伴侣们,更容易达到积极结果,例如达成一致、双方折中,或是一起找出更好的方法。

父母冲突对孩子的影响

旁观者在看待此问题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父母吵架是不可避免的,这可能随时随地,爆发冲突是大多不会考虑太多,吵架通常是首要必要完成‘任务’。”

事实上,父母在任意时候不发生争执是可能性极小的事,所以在冲突爆发时还要察觉并做出诸如“不能让孩子受影响”的动作是困难的,因为这种察觉往往都发生在了冲突之后。

由美国医生Felitti和 Anda等人发布的童年不幸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ACEs)研究发现, 长期处于功能失调的家庭环境中的儿童,(包括目睹母亲遭到暴力对待、父母离异或分居),其身心 健康 会受到极大的伤害。

心理学家还表示: 子女对于父母之间的关系本身就具有极高的敏感度,那些虚假的恩爱、背后的冷漠、疲惫、疏离,孩子都会敏锐地捕捉到。

1、在情绪上的的严重影响

想必我们都经历过父母激烈的争吵,对不知所措的自己不闻不问,完全忽略。此时的我们 感到极度的恐惧、悲伤和无助。

我们怕父母是因为自己在吵架,害怕父母不喜欢自己,不想要自己了,产生强烈的伤心和无助感;而看到自己最依赖、最亲密的人在相互伤害,这已完全超出了自己的理解能力和承受能力。

我们恨自己不能力挽狂澜内心充满深深的恐惧,好像这个家就要不在了。

2、充满攻击性

要知道,孩子最初的行为模式就是通过模仿父母形成的。我们经常会看到在人际交往中有些孩子表现出来的蛮横和攻击性。而这并不是因为孩子在外面学坏了,最大的原因之一就是对父母的模仿。

若长期以来生活在不和睦的家庭中,孩子的性格发展往往会出现扭曲。变得感情冷漠,性格内向,脾气暴躁 ,对外界事物丧失兴趣。

3、婚姻也由此变得更小心翼翼。

目睹了父母的争执,甚至是暴力行为的孩子,很容易让他们对婚姻产生恐惧。他们会对另一半没有足够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因此,很难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也无法顺利的走进婚姻。

4、让孩子强行站队会让孩子充满愧疚感

在争吵时,很多父母喜欢问孩子:“你说是不是爸爸的错?他又开始欺负妈妈了;我们俩吵架你向着谁,我和你爸离婚,你跟着谁?”

这无疑是将孩子强行拉入了自己的阵营,强行让孩子认同自己的观点,这种每次父母争吵到来后的对错判断正在默默的左右孩子, 而这种机械化思考已经开始影响她的行为、左右她的选择、定义她的人生。

父母这样做并不能让孩子少受伤害

有些父母会说,“那我们不当着孩子的面儿吵架就好了啊。”的确有一点可以“表扬”的是,吵出来肯定是比冷战的伤害稍小些。

但不当着孩子面儿吵就没事了吗?

其实不然,上文中也有提到: 子女对于父母之间的关系本身就具有极高的敏感度,那些虚假的恩爱、背后的冷漠、疲惫、疏离,孩子都会敏锐地捕捉到,这种表里不一所带来的不安,不亚于面对争吵时的恐惧。

在一项心理学研究表明,即使成年子女(19岁的孩子),仍然对于父母之间的冲突保持异常敏感,他们在这期间往往更加会察言观色。

心理学家表示,“即便父母之间一直小心翼翼的爆发争吵,但孩子永远不会仅仅因为没有声音而忽略它。”

当然还有很多父母觉得,“孩子还小啊,他懂什么啊”

但事实上研究报告告诉我们, 父母冲突会对每一个年龄的孩子造成重大的影响。甚至是6个月的婴儿。

6到12个月的婴儿即便在睡着的情况下,也会对父母争吵时的语调有所反应。而从1岁开始,婴儿就具有分辨父母情绪和感知冲突的能力了。

生活中还有很多父母因为孩子苦苦坚持着早已经破裂的婚姻,特别是在电视剧中经常出现的桥段 ,“不能离婚,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孩子大了再说。”

事实上,相比于离婚本身来说,父母冲突(parental conflict)才是真正造成不幸的原因。

Amato(2003)的研究揭示了父母不和、离婚和子女幸福感三者之间的关系。

可以看出, 父母不和的程度越高,离婚反而会增加儿童的主观幸福感,且远高于完整但充满冲突家庭的儿童。

与其顾忌“为了孩子而在一起”,父母们更应该认真考虑一下自己的婚姻状态,如果不能给孩子提供与一个平静安宁的家,那么离婚反而能够结束战火,让子女活的更自由,没有思想束缚。

最后想说的是,即使争吵不可避免,吵架时不会想那么多,但你要记得,吵架并不是要分胜负。

**《怦然心动》或许就给出了我们父母到底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尽量避免伤害。

在一次父母的争吵结束后,父亲告诉女儿:“对不起,朱莉安娜,这不是你的错。”并十分认真地向女儿保证,“我们会想办法解决的,我向你保证。”

晚上的时候父母分别来到朱莉的房间向女儿道歉,让女儿感受到父母之间的 情感 并没有因为这次争吵而消减,争吵只是因为没有控制好情绪。

在吵架之后,父母需要让孩子知道父母争吵是遇到了一些问题,但这个问题并不是由孩子造成的,不要让幼小孩子背这个锅。

更重要的是要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是相爱的,争吵不会让爸爸妈妈对你的爱减少。”

当然不吵是最好,如果争吵发生就一定不要吝啬说出对孩子的爱。

不管何时何地,包括争吵在内的何种情况,这种能体会到的爱才是孩子最需要的,永远是痛苦的一方良剂。

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有两个孩子的家庭越来越多。带一个孩子就够累了,同时带两个孩子家里每天都是“灾难现场”,尤其是大宝和二宝吵架时,当家长的表示最头疼了。骂大宝,大宝觉得委屈;说小宝,小宝哇哇大哭。那么,当两个孩子吵架时,家长到底该怎么办呢?

作为一个二胎妈妈,晓敏也遇到了上述问题。自从二宝能走路会说话以后,两个孩子吵架早已是家常便饭。她不明白,为什么以前乖乖的大宝不见了,越长大却越不听话了。

其实,大宝二宝老是吵架,是因为:

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兄弟姐妹是争夺父母资源的主要竞争者,和其他亲密关系相比,他们之间有着更强烈的冲突。

家有二胎,他们会因为年龄、性格、能力、兴趣等方面的差异而发生争执,也会因为抢家里的玩具、零食等资源而动手,更会为了获得爸妈更多的关注和喜爱而吵架。

最关键的是,虽然二宝出生后,家长心理上总想着要“一碗水端平”,但总会由于时间、精力等限制而忽视了大宝,导致大宝产生“爸爸妈妈被弟弟/妹妹抢走了”的感觉,从而嫉妒甚至仇恨二宝,不愿和二宝亲近、玩耍。

当两个孩子一起玩时,一旦年纪小的二宝触犯了大宝的“底线”,两宝之间的战争将“一触即发”。

两个成年人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有摩擦也是在所难免的,何况是两个小孩。当大宝和二宝发生冲突时,家长处理得当,孩子吵完依旧相亲相爱;处理不当,孩子关系愈加恶劣,甚至“手足相残”。

孩子吵架,家长千万不要这样做:

1、一味让大的让着小的

不少家长看到两个孩子吵架,首先想到的是“做哥哥姐姐的要让着弟弟妹妹”。因此,他们通常会不分青红皂白就对着大宝来一句“你就不能让着弟弟/妹妹一点吗”,或者“弟弟/妹妹还小,还不懂事,你要有做哥哥/姐姐的样子”。

2、不弄清楚真相

也有的家长在处理孩子吵架问题上,不先将事情弄清楚,自己直接“站队”某一方。通常,家长都会选择让哥哥或姐姐给弟弟妹妹道歉。

4、不闻不问

觉得孩子闹矛盾很正常,不管孩子闹成什么程度,只会在一旁默默看着,也不问,更不管,直接等他们吵够、打够、哭够,然后当做什么事都没发生过。

4、对孩子大发脾气

正在忙其他事情,一回头就看到两个孩子又吵架了,有些爸妈会瞬间“火冒三丈”,一时没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对着孩子就是一阵吼“吵什么?”“别再吵了”“再吵我打你们了”

5、动手打孩子

更有一些脾气暴躁的家长,看到孩子吵架,不仅大声吼孩子,甚至还会动手打孩子,一人一巴掌。

孩子吵架,家长应该这样做:

1、不急着参与其中

大人之间会因为性格、处事方法等的不同而吵架,小孩之间吵架也是很正常的。如果两个孩子吵架,未出现身体伤害之前,家长可以先旁观,不要急着介入进去。

2、让孩子冷静下来

如果孩子吵得特别厉害,甚至到了动手的阶段,家长就要开始介入了,并且先想办法让孩子们冷静下来。比如将他们分开或者带离“事发”现场。

3、对两个孩子一视同仁

大宝二宝都是家长手心里的宝,家长不光要在心里有这个意识,在处理他们之间的矛盾时,更要对孩子一视同仁,不偏袒任何一方。

分别让两个孩子说清楚吵架或打架的原因,知道孩子们此时的心理诉求,并根据这个诉求想办法化解两者之间的矛盾。

比如小编有个朋友饭饭,大宝4岁,小宝2岁,经常吵架,也动过手。但每次两个孩子打架时,她都会先将他们拉开,然后让他们都说一下为什么打哥哥/弟弟,然后再处理,而不是主观地去判断谁错谁对。

4、多从宝宝的角度想问题

孩子和大人的思维方式不一样,如果家长总是以成年人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他们的行为,可能永远都无法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或那么做。

如果孩子吵架了,不妨先问一问孩子是怎么想的,然后再决定该怎么做。比如二宝推翻了大宝刚堆的积木,可能就是想碰一碰,却因为没掌握好力度而导致积木塌了。

5、不忽视孩子的心情

另外,无论大宝还是小宝,都不要忽视他们的心情,多听一听他们的诉求,更不要着急下结论。

比如有些家长看到孩子因为抢玩具而打架,二话不说,将玩具没收。这种做法容易让孩子心里感到委屈,次数多了还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76172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8
下一篇2023-12-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