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开始与珍妃的关系还是很好的,珍妃聪明伶俐,又有政治之才,对于慈禧来讲,这是属于难得的同类,甚至慈禧有时让珍妃代她写字赐给大臣,可见她还是喜欢珍妃的。
后来憎恶,个人认为有四个原因:
1)皇后那拉氏隆裕的挑拔
隆裕与光绪感情不好,相对于珍妃的受宠,自然是嫉妒的,所以,就在慈禧面前经常挑拔离间,从这方面来讲,光绪是有主要责任的,应当说隆裕也是这场悲剧婚姻的受害者,她被动地由于慈禧的指婚,嫁给了光绪,光绪对于这场婚姻,应当要接受事实,就算不像康熙与舍赫里那样相濡以沫,至少也应当互敬互爱。那样,兴许维新变法也许一举成功了而不至于只持续百日了,历史也有可能会改写。可惜的是,我们的光绪皇帝没有做到这一点,这不禁让我想起汉武帝当年,如果不是在主政一年失败之后,及时的维护住与陈阿娇的婚姻,那么也就不会有后面的宏图大业了,也许早让大公主像当然掀翻刘荣一样打倒在地了。从这点上来讲,或者我们只能说,我们的光绪皇帝对于爱情是个表里如一的人,不爱就是不爱,装都不去装一下,这放在平民百姓身上,是模范丈夫,最难得的爱人,但是他偏偏是个皇帝,这在宫廷之中,只能让人嗟叹而已。
2)维新变法
宫闱争宠,不得宠的皇后说珍妃的坏话,做为在宫里生活了那么久的过来人,做为光绪的姨母,做为一国之主的慈禧,是不可能完全因几句坏话就完全否定珍妃,更不可能到了水火不容,非得置之死地的程度。包括维新变法,也是慈禧想要退居幕后,让光绪亲政的结果,可见,慈禧也是有顾全大局的眼光,也是对光绪有一定的认可,才要光绪亲政的。但是就是这个维新变法,让慈禧与光绪出现了政见之争,所谓“政见之仇不共戴天”。我们现在学习维新变法,同情光绪,憎恶慈禧,那多半是因为对六君子的同情,特别是对谭嗣同的同情与敬仰。但是,记得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吧?有一句“彼老朽何足道?斯离此世之不远矣”我没有了解过维新变法的具体内容,但是单从这句诗上来讲,维新变法的主要骨干是一伙背上插个鸡毛就以为自已能飞上天的不成熟的年青人,甚至分不清楚皇帝与皇权根本区别,也不懂得韬光隐晦。以个人的看法来评价,这句“彼老朽”所代表的以光绪为首的维新集团的不成熟,才是维新变法失败的真正原因。最后慈禧终于跳出来主政,杀维新党,软禁光绪。我认为,她当时这样做,只是为了平衡朝野,没有人知道如果慈禧不这样做的结果会是什么,因为历史没有假如。但是可以想像,如果慈禧不这样做,要么是变法成功,中国从此走向富强,要么是变法失败,朝野新旧势力分裂,互相残杀,外国列强乘虚而入,不止六君子死,更有成千上万的无辜之人死于内战,清王朝直接灭亡,连后面的宣统帝都省了。做为一国之主,是无论如何不能允许有这种可能的发生,所以慈禧跳出来了。而慈禧跳出来,对光绪帝软禁,将珍妃下狱,并没有当时就至珍妃于死地,可见,慈禧那时间也还是并不想杀死珍妃的,甚至将珍妃下狱,只是她认为珍妃做为光绪的宠妃,光绪之所以如此不听她摆布的原因,是受到这个女人的影响,或者这样给大臣们一个表态:皇帝之所以如此,是因此红颜祸水误国。而下狱并不治死,慈禧做为一国之主,直接赐一个后妃死,三尺白练,罪名是红颜祸国,可以说完全合情合理,但她并没有这样做,可见她也并没有将事情做绝,还是留下一条后路给光绪的,也就是说,她还是考量到以后让光绪主政,那时,还可以留下一个活的珍妃,那么当年的下狱,只如同家长对不听话的孩子实行家法教育一下。
3)狱中隔不断相思情
珍妃下狱,光绪软禁,并没有使这两个倔强的年青人屈服,反而更加强了他们的感情,他们没有向慈禧低头,也没有让自已沉伦死去,光绪经常偷偷的跑去看珍妃,珍妃也鼓励光绪坚强的活下去,等到云开见月明的一天。从这一点上,让人感动,也让人嗟叹,如果光绪不去看珍妃,也许珍妃下狱之后就被人遗忘了,也就不至于到了最后逃难的时候,还想起来有这么个珍主儿,更加想不起来要致她于死地了。光绪偷偷去看珍妃,慈禧不可能不知道,而她一直容忍着,直到逃跑的那一天。逃跑的时候,慈禧想起来珍妃,让人拖到眼前,也未必就是让她死,如果让她死,不必等到逃亡的那一天,而是指使人在狱中弄死,报个“暴病身亡”不是更加简单?然而,我们可爱倔强的珍主儿,却说出皇帝不应当逃跑的话来。这对于将要踏上逃亡之路的慈禧来讲,无异于扇了沉重的一耳光,所以,这才动了杀机。而杀了珍妃,也就断了光绪的念想,也许她认为光绪与她感情不好,很大程度上是受了这个女人的影响吧,至少,光绪在没有认识珍妃之前,他们的关系还不是那么差的。
4)珍妃自身的行为污点
我们同情珍妃,很少有人知道珍妃有过贪污卖官的行为,而在清史中,这些却是有记录的,没有人知道这是否是真的,也许有人会宁愿相信这是慈禧一伙欲加这罪,何患无词而搜织的罪名,但是,做为一个权倾天下的慈禧,要处治一个妃子,是没有必要费这个事,慈禧做为清王朝的实际上的统治者,眼见清王朝江河日下而无力回天,她内心的苦闷并不是一个局外人所能理解,一次次战争失败,一次次割地求和,无非是延续清王朝国祚的无奈之举,洋务运动,引进西方技术,开通工商口岸,大批的派出留学生,留日学童学习西方技术,派出官员到日本学习明治维新经验,所有这些,都是在挽救清王朝,而这些挽救都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见效。在此弹心竭虑之下,在她眼皮眼下有人仗着她的宠爱与皇帝的宠爱做此贪污之事,这件事如果是真的,那么这才是她真正憎恶珍妃的原因,这比维新变法,比宫闱之争还不能让人容忍,因为,这不是钱的问题,也不是年青不懂事的问题,这是人品的问题。
民国代替了清王朝,中华民族的苦难并没有终结,反而带来了连年的军阀混战,这个问题孙中山没有解决,蒋介石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否则也不会被打到那么个岛上去了,历史没有假设,但是,如果假设,这位美人,这对爱侣多一点恭顺,少一点冲动与倔强,而不是和这位老佛爷的关系处的那么糟。那么,或者历史,或者现在,都是另外一个样子了。
01清朝一个好玩的现象
皆知清朝是女真族建立的。后来皇太极在公元1635年,把女真更名为“满洲族”。不过好玩就好玩在,其实皇太极改不改族名,都有点多余。因为清朝的建立和灭亡,竟然真是由两个“女人”促成。
一位是孝庄太后,安抚住了多尔衮,左手顺治,右手康熙,一波又一波的操作猛如虎,让清朝在中原站稳脚跟。而另一位慈禧太后,左手同治,右手光绪,一铲又一铲,把清朝根基挖得摇摇欲坠,她一死没几年,清朝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大概也正是因这一好玩现象,在民间便有了这样一个说法:清朝成也孤儿寡母(孝庄和顺治、康熙),亡也孤儿寡母(慈禧和光绪、裕隆和溥仪)。但若说谁才是清朝真正的“女汉子”,当推慈禧!
清朝近三百年的历史中,慈禧统治了48年,比清朝的许多皇帝都多,是妥妥第二个武则天形象,只不过就差称帝罢了。且慈禧对比本朝的孝庄太后跟多尔衮的绯闻,和武则天拥有男宠的绯闻,慈禧自26岁守寡至死,还很少闹绯闻。
莫非慈禧无需求?根本不是!毕竟,是人就逃不过“食色性也”这条规律。之所以慈禧如此“洁身自爱”,是由三点促成的,其中最后一点最重要!
02有慈安和八大顾命大臣掣肘
在咸丰去世后,虽是慈禧的儿子同治当上了皇帝,却一直都以慈安太后为尊,慈禧为次。也就是说慈禧由于不是从“大清门抬进来”的正牌皇后,哪怕生了儿子都不行。
同时,这点也成了慈禧一辈子的痛。在慈安去世后,慈禧想废掉皇后阿鲁特氏,却被指认为:没资格,谁让你不是从“大清门抬进来”的。把慈禧给噎得直翻白眼。
所以,名份上有慈安太后压着,权利上更有咸丰留下的八大顾命大臣,“赞襄一切政务”,慈禧这时就算是有这心,也无此胆量,她能活下来,才是首要大事。
03天下那么乱,慈禧顾不上
当慈安去世,八大顾命大臣也被拿下后,慈禧终于扬眉吐气了,但此刻清朝的局面却更乱套!
对比武则天统治时期,是建立在贞观之治的基础之上,周朝的国力强盛如日中天。因此武则天才“温暖思*欲”。而孝庄太后时期,是一门心思的为了扶儿子顺治登基,多尔衮却是“拦路虎”,搞定他,一切搞定!因此这才有了“孝庄对多尔衮施展美人计的绯闻”。
再看慈禧那时,今儿这个列强找上门,明儿洪秀全又急吼吼地冲过来,大清国摇摇欲坠,慈禧若搞绯闻,就等于找死。在这种状态下,慈禧根本顾不上!
就算到了慈禧后期,许多传闻都道,荣禄跟慈禧不清不楚。但真正的情况是,当时慈禧已经让光绪主政,她退居幕后。因此这才启用和信任荣禄——其实就是让荣禄发挥牵制和平衡朝廷局面作用。
果然,在光绪推出《定国是诏》重用维新派时,荣禄就撒丫子去通告了慈禧,并跟慈禧分析情况。且荣禄的女儿,还嫁给了载沣生出了溥仪。
在慈禧临死前,指定溥仪为新君,载沣火箭蹿升。但能说慈禧,还跟载沣不清不楚吗?绝对不能!所以说来说去,慈禧虽看着风光无比,但实则也是步步惊心!
04看看安德海便知
关于慈禧绯闻中,安德海算是一个重量级人物。在《满清外史》中,还有这么一段记载:安得海者,直隶之南皮人也。自宫入内为阉宦,以擅吕不韦舍人嫪毐术,时那拉氏年未逾三十,得之颇欢,安得海藉是以干国柄。
那么安德海莫非真是如嫪毐一样,是个假太监?根本不可能!
据《宫女谈往录》所载,清朝时想入宫当太监,不但要找净身师父操刀,进宫时还要有保人。且内务府春秋两季,年年都会进行严格的“验身”。而平时慈禧身边就总围着一堆人,哪怕睡觉时,都有八个宫女从门口到卧室“站岗”。
所以安德海的传闻,就是因慈禧利用安德海为人机灵,让他经常去打探消息,充当必要的联络官,因此异常得宠。使安德海忘记了自身是啥,如安德海之死。
在他在去江南置办龙袍时,不但大肆收敛官员财物,还带着女歌姬等出行,结果到了山东地界,惹恼了山东巡抚丁宝桢。以大清开国后,“未有差派太监赴各省之事况”等四条大罪为由,斩杀了安德海并暴尸数日。
这是一个标准性的事件,是发生在汉臣全面崛起之时。而慈禧这一生,既有八旗王爷不服,又有汉臣集团崛起的威胁,实则等于给她戴上了“紧箍咒”。既,你可以玩垂帘听政,甚至还可以利用太后的权力选择皇帝,但再想干别的出格事,那几乎不可能了!
对此慈禧只能默认,并事后表彰丁宝桢!因为安德海之死,也等于给她解围——通过暴尸安德海,证明了是个真太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