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回老公的心,应该怎样做?

挽回老公的心,应该怎样做?,第1张

男人这时候提离婚,一定是因为恼羞成怒了,觉得你伤了他的面子了,让他没法做人了,虽然你去闹是为了讨一个说法,但是这一步把你们之间的关系,推向了一个无解的僵局。那么这个时候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以退为进,你要抓住男性的核心的那个情感上的需求,也就说这个时候你说一些软话,恰恰能够安抚他目前觉得没面子的这种感受。那具体我们应该怎么说:我知道前两天我做的那件事,实在是太过分了,但是我为什么会这样做你知道吗?因为我太在乎你了,你可以回想一下,在我们结婚这么多年的时间里面,我做过这么疯狂的事,就是因为你对我太重要了,我的情绪才失控了。我毕竟是一个普通人,我也有情绪失控的时候。那么这段话从我们心理学角度来讲,就是满足了男人在关心里面,特别需要被认可、被崇拜的这种情感上的需求,这其实刚好就给了他一个台阶下。但是并不是说我们接下来就要就了这话请求他回来了,这只是为接下来我们的谈判做一个前期的铺垫,让你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变得不那么紧张,缓和一下气氛。我非常能够理解,在情绪失控的时候,到对方的单位闹,你也只是为了讨个说法。但是有没有想过,恰恰是因为你走投无路了,所以只能选择这样做。那么胡老师想告诉你,我们在去挽救婚外情危机的时候,千万不能盲目地主动进攻,因为这种两手空空的谈判,是非常没有作用的。就相当于你赤手空拳地去跟别人决斗,你没有任何的武器。比如说你老公是自己创业开公司的,那么在他整个创业的过程中,你对这个公司有没有一定的话语权?你在他事业起步的过程中,有没有用到你的一些人脉?也就是说如果他真跟你把这个婚离了,他自己的事业是肯定要受到影响的。所以你现在需要评估的,就是自己有没有以下这几个筹码?全部都是最好的,但是能有其中一个也是相当不错的。

老师在指导学生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时,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在小组汇报后,王老师又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读“她曾经看到过那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问“那她到底曾经看到过哪些美丽的东西?她曾经有过什么样的幸福?”于是王老师指导学生先研读小女孩的四次幻境,通过想象、读、悟、放大小女孩在幻境中的美好、幸福的甜蜜感受,在读中体会情感,层层递进,从而达到了“教是为了不用教”的目的。

紧接着,王老师用过渡语“火柴终究要灭的,小女孩所渴望的东西得到了没有,结果怎样?”把沉浸在小女孩美好幻境中的学生拉回到了残酷的现实中,使学生感受到了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唤起学生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使学生已走进文本之中。

更让人拍手叫绝的是王老师通过问题“透过这堵墙,你感受到了什么,”使学生有了进一步的情感喷发,学生的回答异常精彩:“墙内有那美丽的圣诞树,人们在欢快地舞蹈着,墙外的女孩却又冷又饿”“小女孩非常渴望拥有墙内的生活。”“墙内墙外是两个不同的世界。”老师就这样引导孩子由浅层次的感知层面读进到文本背后的、深层次的情感。

完成对文本“读进去”之后,还须从文本“想开去”,于是教学进入从文本拓展开去的阶段:

王老师设置了让学生说一说:“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身边,你想对她说些什么”的问题。为使学生更有话说,王老师先让学生欣赏我国儿童诗歌《你不要问这是为什么》,以更好地拓宽学生的表达思路,为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达到更好的共鸣。

总而言之,王老师的这堂课使人耳目一新,清新、自然又充满活力。

建议:

一、这篇课文通过些卖火柴的小女孩被冻死街头,从而揭穿旧社会的黑暗,让学生体会在剥削制度下穷苦人民的悲惨生活。

这篇课文时一篇很好的情感熏陶的课例。在这节课中,老师过于注重自己的讲解,而忽略了学生的朗读。胡老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然后让学生朗读在朗读中去体会和把握情感,这样,文本的难点就不攻自破,那么这堂课就更加润泽了。

二、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本时,胡老师没有把本单元训练的要求:

先读进去,再想开去贯穿于教学中,从而使课堂显得拘谨,老师不敢超越文本,对学生不敢大胆的放手,那么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就无从谈起了。

三、我认为我们的教学都应该切入学生当下的生命,在引导理解小女孩在显示生活中有没有幸福?

如果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自己的幸福,再与小女孩所向往的那种幸福对比,从而反衬出她命运的`悲惨,那么就可以省去那些繁琐的讲解。

胡剑云,男,江西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伦理学硕士,江西卫视2011全新栏目《金牌调解》金牌调解员。

胡剑云老师自江西师范大学毕业后便留校工作,一直从事各类写作、教育管理,其中有连续15年指导校辩论团(队)经验,曾指导学生曾获全省高校辩论赛冠军。2007年带队参加“亚星杯”全国演讲大赛,率队夺得团体特等奖,以及个人一、二等奖。 胡剑云老师喜爱诗琴书画,擅长系统思维,有独特的情感触觉与心灵解读技巧,擅长以精美散文和独特的教育管理风格,博得无数学生喜爱。一直在坚硬的行政体系之中设计并坚守个人理想的生活状态,平时为人友善温和,有许多转两圈才能听明白的冷幽默。自比为童心不泯的“老玩童”。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诗歌吧,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究竟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诗歌作文600字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诗歌作文600字 篇1

 “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题记

 人生长路漫漫,但却有很多的精彩的故事在被演绎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有的人坚持着,而有的人放弃了。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原来,李白也有自己的路要走,即使前面的道路坚难但他终究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马迁忍辱负重十九年,只是为了那部流传千古的《史记》,他的道路难道是一路都畅通无阻的吗?不,不是,试问哪朝哪代的名人的人生路上没有坎坷呢?

 还记得那首“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吗?那是我背的第一首诗。那时懵懂无知的我,并不知道那是思乡的诗,也不知道作者是怎样的心情,后来我渐渐地明白了,读的诗越来越多了,就明白了“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深沉的怀念,也明白了,“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的悲凉;明白了“我浴乘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矛盾,明白了许多许多……

 在诗歌里,我可以深深地感受到古代文人墨客的淡泊名利,他们的高尚情操,伟大的胸襟抱负。在诗歌的世界里是刘禹锡与白居易的相互鼓励,“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是李白和汪伦的深厚友谊“桃花潭水深千尽,不及汪伦赠我情”,诗歌的世界里是如此的精彩,是如此的丰富。

 从梦中醒来,外面己是一片白雪茫茫,只是那“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孤寂的背影,然而,诗歌是我的精神支柱,它从小就熏陶着我,让我不禁想到“微斯人,吾谁与归?”诗歌的陪伴让我变得更加的快乐。

 路在脚下,只有出发才能到底彼岸。诗歌让我变得更加的从容淡定。

 走在诗歌的道路上,纵使是我孤身一人,我也不会孤寂,我将在诗歌的征途上洒满鲜花。

诗歌作文600字 篇2

 诗歌的语言,如行云流水;诗歌的意境,似大雾弥漫山谷般朦朦胧胧。我喜爱诗歌,视它如生命,它是我才思的源泉,是我精神精髓。你可曾听到,屈原那满心的热血在澎湃;你可曾看到,静女的俏皮可爱,与男子的憨厚踟蹰;你可曾感受到,刘兰芝与焦仲卿生死离别的痛苦……只是我内心最深处的感动。

 我曾听到,屈原身为贵族却对社会制度有着自己的见解,也听到他想改革的心灵呐喊,当然还有他那郁郁不得志的苦闷。是他的香草美人,让我看到了高尚的品质,是他的“不抚壮而弃秽兮,来吾道夫先路”让我感受到了他急切的想要改革的愿望。是他的汨罗江之死,让我无限惋惜。

 是他让我懂得了,我们应心怀大志,为身边的人出一份力,做一点贡献,如果没有那千古流传的《离骚》,我如何懂得这些,如何获得心灵上的成长?!

 我曾看到,女子约见男子却又躲在角楼里的俏皮,也看到憨厚的男子不知如何是好的踟蹰。是《诗经》优美而押韵的文字,让我看到了热恋中的男女的炽热情感是《诗经》让我感受到了那热烈却含蓄的美好:是《诗经》改变了我对古人刻板、教条的看法,发现原来他们的生活也是丰富而多彩的。

 是静女让我看到女性可爱而俏皮的心,是《诗经》开启了我对美好青春的向往。如果没有它,我如何全身心地感受青春的欢乐和美好?

 我曾感受到,兰芝回娘家后的无奈与思夫之情,也曾感受到,焦仲卿对兰芝的深情与依依不舍。是她让我感受到了“欲加之罪”的无情,也让我了解到爱情的坚贞与伟大,让我感到“芦草韧,盘石坚”的深情。

 如果没有这凄美的《孔雀东南飞》,我如何能感受到“举身付清池,自挂东南枝”的悲壮和那生死不相离的情感?!

 诗歌,你对我很重要,是你带我看遍人间的悲欢离合,是你让我感受到人情感的美好,也是你让我在诗歌中成长,学会了奉献,学会珍惜朋友,亲人之间的微妙的情意。

诗歌作文600字 篇3

 我心中有许多难忘的事第一次看见大海我高兴地跳了,第一次坐上飞机,第一次去爬山,可是有一件事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怎么擦也擦不掉,怎么抹也抹不掉,像施了魔法似的。

 有一天,胡老师在教室里宣布,要举办一次“金波”儿童诗集朗诵会。当时,我心里高兴极了,心想,这是在那表演,胡老师会让我去吗?有的同学面部紧张,有的现学兴奋不已,有的同学左思右想,等等。

 胡老师让我朗诵《笑的花朵》。自从胡老师把这个任务分配给我,我每天晚上写完作业都把诗读一遍,背一遍,在读背的时候我感受到了诗的韵律美,美得像仙女一样。

 星期四下午,我们去文化宫彩排,二点半,士兵一样的我们整整齐齐的站好等着胡老师来。胡老师来了,把我们带进去并安排了我们的座位,我们看着那三百多个座位和又大又宽的舞台。想如果能有灯就好了,当彩排开始的时候,自然篇背得很熟,当我上去的时候我紧张又激动,我背完最后一名话的时候掌声很大。

 到了正式演出,五彩的灯光照在舞台,我紧张又激动。我们不知道一开始会有一位哥哥拿着吉它弹《天空之城》这首歌,等这首歌弹完的时候,全场都是掌声,声音还很大,当祝慧雅上场,她那清翠人声音使我们走进了一幅优美的图画。该我上场的时候,我的腿微微有点颤抖,我还是大步地向舞台中央走去。到了舞台中间,面向观众,我朗朗上口地背起了我的诗,在北诗的'时候,我眼前好像出现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使我心情美好,也不紧张了,当背完的时候,全场都响起热烈的掌声,我心里高兴得想蹦起来。

 自从,胡老师组织了这次活动,我爱上了写诗背诗歌、看诗。

诗歌作文600字 篇4

 今天,班里举行了一场特殊的诗歌朗诵会。为什么特殊呢?因为我们是在班级微信群里举行的,这是一场“隔空“比赛。

 王熙文第一个“上场”,只见他一边朗诵,一边做动作,深情款款,真不错啊!我又看了同桌雷潇文的朗诵《春的消息》。他的脸上一直面带微笑,我听着他的朗诵,看着他的微笑,仿佛进入了他朗诵诗歌的世界,收到了春的消息。同学们的朗诵各有各的特色,我一个接一个地看着,时而陶醉,时而大笑,时而鼓掌。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李乐怡小组的诗朗诵《红蜻蜓》,他们组所有人都是脱稿的,超级用心!音乐一响起,乐乐就出场了,“低低地飞,低低地飞……”她好听的声音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她的声音时而低沉,时而缓慢,似乎有点伤感。紧跟着向韬文接上来了,响亮声音,配着大草坪的画面,真美啊,我仿佛看到了一只红蜻蜓在草坪上飞来飞去。其他组员也是你一句,我一句,配合得相当默契。就连新同学高怀明也举止大方,吐字清晰,感情充沛。听完他们的朗诵,我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于是,我毫不犹豫地把第一票投给了他们组!

 我的第二票投给了杨钧天,他朗诵的是《我一无所求》。你瞧,他站得笔直,一朗诵起来,一双小眼睛特别的精神,仿佛已经完全陶醉在诗歌的世界里。他朗诵得既流吗,利,又有感情,时而快,时而慢,时而高,时而低……我不禁夸到:“太有诗人范儿了!”微信群里的家长们都对他赞不绝口,说他是“吸粉机”呢!

 我的问题就是声音太小声了,下次要大声一些!下次我一定要脱稿,设计点动作,再穿件漂亮衣服,给自己加油哦!这真是一场既特殊又难忘的诗歌朗诵会啊!

诗歌作文600字 篇5

 近年,诗词大会、诗歌节大受欢迎,诗刊、诗社数量激增;余光中等著名诗人得到了高度赞扬。诗歌这一古老的语言艺术在当代再次展现出其旺盛生命力,诗歌再次从文字殿堂走入人民的生活。

 从诗经楚辞的低语,到律诗绝句的吟唱,再到宋词元曲的倾诉,诗歌从文明的源头随波飘荡激起佩环相碰的悦耳曲调。这是一种历史传承与文化烙印,每一个中国人,自小便种下了诗的种子,这种记忆或许会随时间淡去,但只要有泉水浇灌,就能立刻苏醒。诗词大会等活动,如清泉,唤醒民众对诗的向往与热情。

 另一方面,诗不仅是文化的烙印,也是情感的钥匙。得意时是“春风得意马蹄急”的欣喜,失意时是“一蓑烟雨任生平”的旷达。人生波折起伏,喜怒哀乐,我们都能从中找到共鸣。诗歌不是文学殿堂上供人瞻仰的珍宝,它饱含着生活的情感,是人们不可或缺的文化食粮。

 诗歌艺术的复兴背后,是民众文化追求热爱的再度觉醒。随着物质生活趋向饱和,嬉笑的综艺节目难以满足现代国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民众需要的是工作之余寻求宁静持久的精神食粮。而诗歌这一古老深厚的艺术形式是最佳选择,现代人在阅读诗歌过程中,能于城市喧闹之中找到一亩心灵的净土,获得心灵滋养与精神慰藉。人们在接受诗歌恩惠的同时,也将现代化的思想反哺诗歌。新时代的诗人,沿着先人足迹,拥动新思想的如椽大笔,写就新时代的诗篇。诗歌大受欢迎,带来的将是文化发展的春天。

 同时,在看到诗歌大受欢迎的热闹光景外,不要忽视繁华后的荒凉,诗歌进入新世纪后,优秀诗人寥若星辰、传世之作鲜见,这都是诗歌面临的巨大困境。要突破围城,不能只凭诗词大会等活动的短暂狂欢,关键在于让诗歌真正融入现代生活。活动只是开凿泉眼,关键还在于之后能否细水长流。

 与诗为友,拥诗入梦,将诗意写入生活。

诗歌作文600字 篇6

 绵绵的细雨飘洒在江南的天空,散落在杨柳岸,是谁的衣襟沾上了渭城的轻尘?沉香亭北的繁华消歇落尽,登上远眺的楼头,是谁伤怀于一曲玉树后庭?当国都残破,草木萧瑟之时,是谁看到百花溅泪鸟惊心?在羌笛悠悠,一片孤城之间,又是谁痴守那不度春风的玉门?

 唐诗宋词中多少过往的经典与浪漫,织就了我浓浓的古典情怀……

 每读唐诗宋词,仿佛自己擎一把雨伞,漫步于湿润的江南,想起那哀怨凄婉的故事,想起那古朴的碎石路,其中必然有一条通向苏堤、通向沈园、通向伤心桥。唐诗宋词,向我的心灵诉说着昔时的风情漫漫,竹影依依,九曲回廊,荷花飘香。展现了那芳草萋萋、重重叠叠,斑驳着“错”与“莫”的断井颓垣。

 每读唐诗宋词,仿佛自己提携着玉龙,驰骋于塞北的沙场,想起那为国捐躯的悲壮,想起那血染的黄沙道,其中必然有一条延至楼兰、延至祁连、延至无定河。唐诗宋词,向我的心灵诉说着昔时的烽火连绵,鼓角争鸣,万里河山,刀光剑影。展现了那曾经硝烟弥漫、惊天泣地,埋藏着五千貂锦的旧都古城。

 翻开唐诗宋词,就像进入了一个色彩斑斓而真真切切的梦……

 寻曲径而通幽处,看深掩的禅房古木,荡气回肠,步明月之光华下,在花间举酒对影,心神俱醉。兰舟采莲,吴越花容依旧娇,临池照水,暗香浮动月黄昏,竹枝寄情,东边日出西边雨,金戈铁马,孤烟长河落日圆。怎不令人拥思古之幽情,慕先贤之雅意,厌红尘之扰扰,发不如归去之叹!

 曾经的诗经与离骚是它的源头,追随的元曲与清赋是它的后续,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唐诗宋词,用它的经典与浪漫带给了我浓浓的古典情怀……

《一幅名画的诞生》一课

《课标》明确指出,小学语文课程的主要特征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作为传情达意的工具,“言为心声”,文以载道、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因此,语文教师就要有强烈的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受到思想和情感的熏陶。

《一幅名画的诞生》是二期课改四年级第二学期试验本教材上的一篇课文。这篇文章结构清晰,叙述了俄国画家列宾创作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原因及过程,揭露了黑暗的旧社会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表现了列宾对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让学生感受到遣词造句的魅力、在扎实有效的语言实践中使各项语文基本能力得以训练,还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了解19世纪俄国黑暗统治下的底层老百姓的痛苦生活,并体验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勤奋刻苦的精神,使学生感受到列宾对他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

在观看了奉县区胡爱花老师的《一幅名画的诞生》的教学实录后,想从以下几方面作一粗浅的评析。

一、重“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这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理解关键句段,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语段;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是通过朗读品词、品句来理解文本、积累词语;情感与态度的目标是体会作家的勤奋与对纤夫的亲切、同情。胡老师在落实“三维目标”时,落实在语言文字的研读和训练上。如,首先让学生结合课文的第一小节和画面来理解“纤夫是干什么的?”然后,让学生在完整地接触文本之后,说说“列宾眼中的纤夫是怎样的?”和“纤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在学生自主学习、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顺理成章地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进行品评,从而得出是得纤夫那种痛苦、凝重、贫穷的形象逐渐鲜明起来,学生得朗读越发用情。紧随其后,教学进程便过渡到第二个板块,胡老师让学生借着列宾的眼睛观察纤夫的生活,“说说纤夫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在进一步的研读中,学生又体会到了纤夫的强壮和善良,潜移默化中敬佩、热爱之情油然而生,同时,更多了一份对船主的愤怒,情感得到再一次升华。纤夫的生活深深震撼了列宾,激发了列宾的创作激情和灵感。在此,胡老师抓住“难以磨灭”一词组织教学,让学生体会印象的深刻。最后,胡老师运用引读的方法让学生体会了列宾勤奋创作的经过。使学生认识到一幅名画的诞生离不开画家的深入体验,离不开画家勤奋、刻苦的创作过程,使学生和列宾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二、重教学氛围的悉心营造:

《一幅名画的诞生》描述了列宾第一次看到纤夫拉纤时的场景,感到十分震撼从而创作了这幅作品。列宾与众不同的强烈感受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列宾的情感及其创作历程都是远离学生生活实际,难以让学生理解的。学生从课文的语言中只能理解到纤夫的辛苦和列宾的勤奋,无法体会到纤夫在水深火热中的痛苦,也无法理解列宾坚韧不拔的创作行为。巧妙的是胡老师通过课外资料的补充和配乐朗诵,让学生有了更为具体直观的感受。如,在引入课文时,胡老师在优美的乐声中的一段诵读让学生走进了150年的伏尔加河畔;课文结束时又在美妙的乐声中,让学生站在了伏尔加河畔,畅所欲言,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情感。除此,胡老师让学生利用了课前搜集的资料交流了他的生平和有关作品,这无疑有利于学生走近列宾。同时,老师自己也补充了列宾画这幅画的时代背景,这对学生感悟纤夫的苦痛,怜悯的情感的酝酿助了一臂之力。

三、重思维训练的大胆拓展:

胡老师注重培养学生合理想象与分析的能力。在让学生理解了“难以磨灭”这个词的词义(即永远无法在记忆中抹去)之后,老师因势利导,出示了填空题“每当他漫步河堤看到远处航行的帆船时,眼前就会 。”“每当他和朋友聚会谈起绘画时,他又会想: 。”这样的训练方式生动活泼,大大激发了学生说话的兴趣,不仅让学生反复感受到纤夫给列宾留下的难以磨灭的印象,感受到创作时反复酝酿的过程,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同时,也有利于训练学生口语的表达能力和养成认真听别人说话的习惯,此举值得仿效。在课文尾声时,胡老师又介绍了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梵高的《向日葵》雷诺阿的《青蛙池塘》等,课内外结合,拓展学生的视野。

整堂课,教师的教学语言虽然简洁,但句句重敲实打,尤其是在学生情感难以提升时,教师旁敲侧击,学生就在教师的渐引渐进中怦然心动。

然而,遗憾的是我认为老师还应更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把握学生的情感起点。文本中纤夫的生活,列宾的情感及其创作历程都是远离学生生活实际,难以让学生理解的。学生从课文的语言中只能理解到纤夫的辛苦和列宾的勤奋,无法体会到纤夫在水深火热中的痛苦,也无法理解列宾坚韧不拔的创作行为,这是教学的难点,是体会画家对贫苦百姓的同情和赞美的抓手,是理解内涵的切入点。教师可抓住同学们和列宾不同的感受,设计思考点,引导学生探寻列宾的内心感受:同学们和列宾都看到了纤夫拉纤,他们的感受反应有什么不同?列宾被什么所震撼?同时,可以通过课外资料的补充,让学生有更为具体直观的感受。更易于使学生和列宾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对下文列宾的行为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

的确,如何正确地把握教材,如何高效地教学,如何引导学生走进作品,唤起学生和文本、作者在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收到思想上的教育和启迪,真正使语文教学成为培养健康人格的沃土,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用心地揣摩。

评课:爱菊小学 梁斌

观摩了一课后,感触很深。整堂课教学目标贴切合理,教学整体性强,层次感鲜明。客观地说,学生的生活实际与课文所描绘的纤夫的生活及当时的时代背景是有一定距离的,但是在课堂上教师并不急于求成,在教学设计时围绕目标紧扣课文重点段落,层层深入,最终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例如,在引导学生体会纤夫的贫苦生活,理解纤夫为何留给列宾留下深刻的印象时。教师的教学体现了四个层次。

在课的第一环节,教师通过对照画面的引读让学生总的了解了纤夫工作的性质,在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后,深入学习第三节,通过教会学生抓住描写纤夫外貌的语句来说说纤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学生通过抓住“凝重”“褴褛”等词通过品词品句感情朗读体会这群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者的痛苦、贫穷和悲惨。其后,教师适时地补充了一段19世纪俄国社会背景的资料,让学生自己读读资料再来思考:对纤夫有了哪些更深的了解?学生了解到正是因为沙皇的残酷统治使俄国社会处于最黑暗的年代才导致民不聊生,学生感悟到纤夫的悲剧实际上是那个时代的悲剧,这样就使学生的思维往深层发展。在此,围绕“难以磨灭”教师设计了一个语言训练点,即:每当他漫步在河堤,看到航行的帆船,他的眼前就会_________,每当他与朋友聚会,谈起绘画时,他就会想起___________,于是,他想到__________________

显然,这个练习设计是出现在学生深层感悟之后,它不仅体现了对所学内容的内化,更填补了课文中所没有的有关列宾创作前心理想法的空白,此时学生体会到列宾的创作是基于对纤夫的深切同情。这样的设计真正体现了文道的统一,使学生的语言训练既有内容的积累又有了情感的依托,可谓实在、适切!

在学习第6节时,教师再次让学生自读体会,这节中的纤夫又留给大家什么印象,学生从“铁柱般粗壮的手,善良的眼睛”体会出纤夫身上蕴藏的无穷力量,此刻,列宾对纤夫的感情中除了同情又多了一丝敬佩与热爱。

由此,教师围绕课文重点所设计的环节真正做到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评课:高一 周蓓

一、课堂教学以读代讲,落实教学目标:

胡老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以读代讲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了解纤夫的贫穷和艰辛,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每一次朗读指向性十分明确,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老师引导学生读文思考纤夫给大家留下了什么印象,体会纤夫们生活的状况让人感到如此辛酸,再出示介绍19世纪60年代当时俄国社会时代背景的资料请学生自读进一步理解纤夫的生活处境,这样一次次读文就像是与文本进行一次次对话,在读中感悟理解,感悟理解后再用朗读表现出来,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

二、资料运用适时、适度:

教学中胡老师适时、适度地补充了课外资料,应该说课外资料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弥补了学生认识水平的不足。

老师在教学结束前还提供了一段具体描写《伏尔加河的纤夫》画作上的一个纤夫卡宁的文字。这段文字对纤夫的衣着、神态、甚至人物的情绪表现作了细致入微、栩栩如生的刻画,补充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拉近了学生与名画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与语言文字的距离,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学习课文时理解名画,理解列宾这位画家悲天悯人的情怀。

三、想象说话,促进思维发展:

想象说话训练引导学生走进了画家的内心世界,给学生体验与领悟的机会,促进了学生思维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从课堂效果来看,我们发现学生在想象说话中学生表达了列宾对纤夫的同情,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拓展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时空。

评课 :逸夫小学:陈静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声情并茂的朗读,有利于把课文的深刻含义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出来,取得分析讲解难以收到的效果。《一幅名画的诞生》这篇文章,画中描绘的是一群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饱经风霜的纤夫,他们在苦难中坚韧不拔,互相依存。对学生来说要理解名画背后的这种精神,是一个难点。但是胡爱花老师运用多种朗读方式,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反复通过朗读去进行情感体验,使学生产生由同情到热爱的情感升华。初读课文,胡老师让学生谈谈对纤夫的印象;并抓住关键词,如“痛苦、面无表情,脸色阴沉,衣衫褴褛”等,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使纤夫的形象在学生的脑中有一个初步的轮廓。再读补充资料时,让学生震撼:世界上竟然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非人的生活和劳动甚至只能换回几片面包,由此使学生产生同情。接着胡老师抓住“天哪”“难以磨灭”等词,通过引读,范读,对读反复引导学生体会画家的情感,创作意图。在熟读课文后,通过合理想象,最后使学生对纤夫产生敬佩,热爱之情,也让学生感悟到正是有许许多多的像纤夫一样的生活在最底层的劳动人民,他们对生活的苦痛是身有体会的,从而产生了共鸣,使这幅画更有艺术价值,成为深受人民喜爱的一幅世界名画。

评课:华东理工大学附属小学:张玲

由胡爱华老师执教的《一幅名画的诞生》一课,以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为主线,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体现了新课改中以读代讲,读中理解的教学理念。

1、 借助“纤夫”一词使学生产生同情感。虽然课文中描写的画面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是很远的,但是教师在课中通过“纤夫”一词使学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了了解,对作者创作这幅画的意图也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找到描写纤夫外貌的语句,反复读,读后交流自己的感受及理由,所有的理由都以课文内容为出发点,激发了学生对纤夫贫穷生活的同情。

2、 抓住“消失、难以磨灭”进一步体会纤夫身上蕴藏的无穷力量。教师以上述的两个词语为突破口,通过对意思的理解、对“难以磨灭”一词的拓展,理解列宾创作这幅画的内涵。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主要通过让学生找句子、抓重点词语来进一步体会,反复朗读列宾看到的画面,及带给他的思想震撼,使学生对他为什么要创作此画的真正原因有一个全面的透彻的了解,对画的深层含义能非常清楚、明白,由此而产生对纤夫的敬佩之情。

整堂课的教学始终在读文——理解——再读文的循环中进行,使学生一步步地去接受、理解画中蕴藏的深刻内涵,以至最后情感的产生,一切都是非常自然,水到渠成。这样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从读中感悟,读中理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73458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7
下一篇2023-08-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