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简介
在中国古代,诗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学体裁,其中山水诗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存在形式,可以说如果没有山水诗,中国的诗歌文化会暗淡不少,而提到山水诗有一个人就不得不提,他就是谢灵运。
谢灵运的画像
谢灵运是南北朝时期有名的诗人,是东晋时期的名将谢玄的后人,在东晋的时候就被世袭了祖上康乐公的爵位,后来先后担任过诸多重要的职位,等到刘宋代晋以后,谢灵运也因此遭殃,先是爵位被削,后来又被当时的宋文帝杀害,年仅49岁。虽然谢灵运去世的很早,但是他淡薄名利,纵情山水的风格对于后世还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谢灵运出生就非常的高贵,是当时有名的世家子弟,他小的时候就养在了钱塘的一个道馆之中,估计这也对于谢灵运后来恬淡的心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从小就博览全书,小小年纪就能够写诗文,在他十八岁的时候袭封康乐公,等到他二十岁的时候,正式出仕,担任了不少的官位,但是谢灵运的心思没有在为官上,反而寄情于山水之间,为了方便游山玩水,他还特意设计了一种可以拆卸的木屐,上山就去掉前齿,下山就去掉后齿,这样上下山都很方便。
后来宋武帝刘裕取代东晋,谢灵运对于权势就更加没有兴趣,朝廷几次催他当官,他才肯去,但是上任之后依旧不干正事,整天想着到处游山玩水,如果只是这样或许还好,但是当时朝廷要逮捕他的时候他还敢拒捕,甚至后来在流放的时候还密谋让人救出自己,因此也让宋文帝再也不能忍耐,将他杀害。
陶渊明与谢灵运
陶渊明与谢灵运同时东晋杰出的诗人,同样向往追求隐居、自由自在的生活。陶渊明与谢灵运的诗歌成就虽不分伯仲,但二人选取的诗歌题材、风格等还是有所差异的。陶渊明是田园诗歌的创始者,而谢灵运是山水诗歌的创始者。
陶渊明与谢灵运
陶渊明擅长写田园生活类的诗歌。陶渊明的诗歌源泉来自于他闲适的生活,描写了一个农民耕耘闲余生活所经历的一切。陶渊明归隐田园生活后,每日晨兴而起日落而归,勤奋的耕耘自己的几亩良田。闲暇之时,三杯两盏淡酒,伴着落日余晖细赏菊花海,如此生活好不惬意。谢灵运擅长写山水类的诗歌。谢灵运热爱大自然风光,经常游历各地欣赏山河之美,所以谢灵运的诗歌都是描写他在游历中所看到湖光山色,山河美景。
陶渊明诗歌的风格朴质简洁、直率单纯,描写的诗歌贴近生活;描写诗歌的语言朴素,情感自然亲切。陶渊明的诗歌能带给人悠闲自在、平凡美好的感觉,让你迷恋它的平凡却又不平凡的乐事。谢灵运诗歌的风格清新明丽、精雕细刻,描写山水景色的语言辞藻华丽、大气。阅读谢灵运的诗歌,就好像把人带入了一个又一个美不胜收的景象当中,让人震撼、流连忘返。
陶渊明与谢灵运的诗歌题材选取、风格虽然不同,但都是描写自己的所感所悟,将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生活经历寄情于笔、抒发于诗。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要像谢灵运那样,陶情怡乐于这美妙的山水之中,抒发了归隐林泉的终身志趣,意思是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此文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堪称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俊赏山林、心灵净化之后所作。谢中书(谢微)与陶弘景都卒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谢微任中书舍人的后限是梁普通七年(526年),任中书郎在梁中大通四年(532年),都在陶弘景七十岁之后。因此这篇文章当为陶弘景晚年的作品。
统观全文,语言精练。其一字一句,均是文章的重要组成一部分,少一字会断章离义,多一字便画蛇添足。一个景物,仅仅四字,便描绘恰当,津津有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个心声一句话,不多也不少。“夕日欲颓”,势在必然。“沉鳞竞跃”,变化突然。分析文章结构,亦不失巧妙,杂而不乱,结合有序。
谢灵运是南北朝时期非常出名的一个文人,特别擅长作山水诗,小的时候就十分好学喜欢读书,15岁的时候就已经看过很多书了,文章也写得非常好,在江南一带非常出名,基本上没人能比得上他。谢灵运一生中都在写山水诗,而且全力创作山水诗,以至于他的山水诗对后世有非常大的影响。谢灵运虽然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人,但是也比较狂妄自大,因为性格比较豪爽又比较偏激,所以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
谢灵运本来就是出生于豪门贵族,所以家世背景是非常强大的,再加上西林运这个人本来就比较聪明,很有才华,所以族人都非常赏识他,心灵运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没有经受过任何的挫折,觉得自己非常成功,所以性格就有些狂妄自大。谢灵运18岁的时候继承了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有2000户的税收,后来还被封了员外散骑侍郎,但是谢灵运对于这些职位根本就看不上。
后来谢灵运还出任了大司马的行参军,因为他小的时候生活条件比较优越,所以在军中也非常奢靡,坐的马车非常华丽,衣着也与众不同,因为作风太过狂妄就被罢免了。谢灵运被降职之后生性也比较偏激,经常会做出一些违背法律的事,所以虽然得到朝廷的赏识,但是一直没有得到重用,谢灵运却觉得自己的才华完全可以受到重用,所以经常不满。
谢灵运被贬之后,除了有才华之外,官位都比别人差一截,所以被贬到了永嘉当太守,去了之后经常游山玩水,根本就不去治民或者惩奸除恶。由于他没有得到重用,所以后边有机会的时候他还摆架子,皇上屡次召见他,他都不理,写信夸了他之后他才愿意去上任,所以是非常猖狂的。
岁暮谢灵运
谢灵运一生创作颇丰,有着很多经典作品,《岁暮》就是其中一首杰出的诗作,在这首五言诗里面,谢灵运巧妙的将自身的情感、外界的景物和深奥的玄理相结合,完美的再现了当时的心境和悲凉的环境。
谢灵运岁暮书法
谢灵运的一生算是比较艰难的,虽然出身不错,但是当时已经是东晋后期,之后没多久就被刘宋取代了,而谢灵运这个祖上为东晋做出巨大贡献的人,自然也成为了刘宋的打击对象,根据时间来看,这首诗应该是出自他人生的晚年,当时他不只是受到朝廷的猜忌,各种佞臣也容不下他,朝政混乱,也导致他几度辞官不做,这种仕途上的不顺和实现人生价值道路上的艰难让他在一个狂风呼啸的冬夜写下了这首著作。
全诗的开头两句就是开门见山的抒发了自己的情感,谢灵运巧妙的化用《诗经》之中的耿耿不寐,如有隐忧感叹着这样夜不能寐,心有忧愁的苦痛,这种隐忧不只是如下文所说的那样单纯的对于自己即将老去,人生受到残害的忧愁,还有着对于往事不可追,所求不可得,人事变化等多方面的复杂心情。
三四句则是作者失眠时候所见的景象,明月照在了积雪上面,狂风猛烈的呼啸着,就像是悲痛的哭嚎声一样,这样的情景又恰好和当时作者的心境相近,所以更加显现出作者心中的悲戚不安,最后5,6句借着积雪朔风的余力表达了作者对于人世无常,岁月不再的悲伤感慨,这种人命易逝,岁月变换的苦闷和美人迟暮壮志未酬的哀痛也是历代诗人歌颂的主旨。
1、陶渊明与谢灵运对山水田园的审美态度和心情上的区别:
陶渊明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诗人,抒写了大量以农民生活、生产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历来的文学史家称其为隐逸诗人。他因为厌倦了官场巾的迎来送往,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决心归隐。
谢灵运的寄情山水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他本不想如此,但因为仕途败落,只有把满腹的心事诉之于山水,才能自慰。然而表面的平静难以掩盖其对政治的热衷之情,于是他“身在曹营心在汉”,犹如一只失群的孤雁,百般无奈。
2、对玄言诗的继承和发展上的区别:
陶渊明继承和发展了玄言诗,将玄言诗融入日常生活中。从这种观念中引导出人对自然的体悟、追求,以及人与自然统一和谐的观念。
东晋玄言诗也因此又酝酿着一种新的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山水诗的萌芽。陶渊明的田园诗,在某种意义上说来,也是山水诗的分支,与玄言诗同样有直接的关系。
谢灵运则一扫玄言诗的“淡乎寡味”,将山水描写变成诗的主体,使玄言诗转向山水诗而获得新的生命。他的诗是先大肆写景,再总结谈玄,山水是他悟道德手段。
3、在语言、辞藻运用上的区别:
谢灵运在对大自然的描绘中,喜欢用各种较生僻难懂的字词,描述一般人少见或难见的事物,以炫耀自己的博识才气。谢灵运是诗人,同时又是著名的赋家。汉赋那种铺排扬厉的风气到他的手中虽已减弱但并未绝迹。
陶诗大量采用俚语、俗语和口语入诗,语言纯以自然本色的朴素美取胜。在陶诗里,很难找到华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和僻字生词。陶诗所选择的词语大都是一些朴实常见的词语,这些在别人看来平平淡淡的词语,一经诗人笔触,就给人新鲜的感觉,读来令人感到亲切自然。
——陶渊明
——谢灵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