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万不得已,不是心冷绝望,我想,每一个人都应该不会轻易自杀。
尤其是像张国荣这样优秀的人。
自杀前,张国荣已经声名日隆,可以“呼风唤雨”,而且影响力遍及海内外。是要名有名,要钱有钱,要爱有爱,可以说是想要什么,基本上都能有什么了。
为什么,却在人生最好、最得意的时候——
还是毅然决然,选择了自杀呢?
张国荣,自杀前的最后一年,一月,一天,都做了些什么,又到底发生了些什么?
或者,又 是什么,成了压倒他精神的最后一根稻草?
2002年,张国荣46岁。
这一年,是张国荣生前最后一年。第二年,他就永远离开了我们。
2月份,张国荣参加了2个活动。一个是在香港中文大学演讲,一个是接受《亚洲流行音乐》杂志访谈。
2月22日,张国荣在香港中文大学 新亚人文馆 , 由中国语言及文学系、香港文学研究中心,合办的”文学与影像比读“讲座上,做了一次演讲。
题目是——《如何演绎小说中的人物——以李碧华作品为例》。
他说: “ 我跟李碧华是好朋友,主演过几部碧华的作品,都是好戏! ”
张国荣面对港中大的学生们,很骄傲地说起他在李碧华小说改编的 《胭脂扣》中,如何演活了十二少这个“色鬼”的角色。
“ 碧华为我的魅力所打动,于是特别为我增写戏份,而导演关锦鹏也把我的拍摄期增至二十多天。”
张国荣侃侃而谈,充满傲娇。
“ 我是一个有魅力的演员 ,对一个作者而言,或从商业的角度而言, 我对观众有着一定的吸引力跟叫座力。”
所以,张国荣说,这正是市场的基本需求。
张国荣说完《胭脂扣》,接着又说起《霸王别姬》。**一样,也是由李碧华的小说改编。
谈到剧中他演的蝶衣爱上张丰毅演的师哥(霸王),同样面对“同性恋”,张国荣开始“笑话”张丰毅,说他放不开。
“张丰毅在同性恋演绎的表达上,他也很避忌。例如**有一场搂腰戏,张丰毅抱着我的腰时,却紧张得全身在发抖!”
而他张国荣,却早已做了心理建设。 所以,完全把自己放开了。
“我以为一个演员应该义无反顾,为自己所饰演的角色创造生命,如此演员方可穿梭于不同的生命,亦让角色真实而鲜明地活起来。”
当张国荣在台上讲到程蝶衣的自杀,剖析出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不愿自己——“ 颠倒众生的偶像年华老去,不能接受。”
所以,宁愿在最美的时候,与世别离。这样,人们就会永远记住她的“美”。
台下的李碧华,听后,怵然一惊。
一年后,听闻张国荣一跃而死。44岁的李碧华就突然想起这次演讲, 三月前,病发前,张国荣最灿烂、最迷人的日子。
悲痛到难以自抑的李碧华,提起笔来刷刷刷写下悼词——
“ 经过四十多年的艰苦,亦算漫漫长路。把一切变成'往事',只用了一星期,甚或一秒。
人生风霜雨雪,少年子弟江湖老,红粉佳人白了头——
你坚决'不许人间见白头',于是以后人人都老了丑了,心中你永远是个万人迷,传奇中只有凄厉媚艳与深情,没有岁月痕迹。 ”
2月28日,亚洲的《POP ASIA》(亚洲流行音乐)杂志,对张国荣进行专访,题目为《张国荣—亚洲的骄傲》。
2002年3月,距离张国荣自杀,剩仅仅一年时间。
3月2日,《明报》周刊第1738期,登出了采访张国荣的文章。
采访张国荣的林超荣,在圈里被称为“超人”。是主持人也是**人,当时在《明报》周刊做专栏作家。
张国荣说——
“这回我们不谈唱歌了,我做导演的片子快开拍了。我拍了七十多部**,怎会不懂得做导演?”
只是即将开拍的**,投资商出了点问题,**搁浅了,再找投资商让他心累。
林超荣就反问他:“为何不自己投资?”
张国荣却说:“ 不可以这样的,意义不同的,我要有真心赏识我导演才华的投资者 。”
但这部**,实际上还没有名字。不过,演员已经定了1个,就是沈殿霞。张国荣开心地说——
“肥肥不再是演开心果,我要把她改头换脸,不演喜剧人物。在这部戏里边她是个悲剧人物,我相信她一定演得来, 人,谁没有伤心事?”
但却有一件让张国荣耿耿于怀的事,那就是此前在寻找投资商的过程中,香港某投资者跟他坐下来谈的时候,给他的感觉是——
“不外是一盘生意罢了。”
而张国荣,却觉得自己不是在谈一盘生意,而是要拍一部好片子。
“我张国荣为香港歌影坛贡献了那么多,得过那么多的荣誉,为港争光,为什么他们不支持我一下?”
张国荣一连地和林超荣说着他心里的小遗憾。
林浩荣很好奇,张国荣为什么突然就想起要当导演,拍**了呢?
张国荣毫不遮掩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 我之所以这么迷恋当导演,就是演员只下过是一只棋子,而导演却可以控制一切。 ”
过了一会,他看林超荣,没有接他的话茬,便又继续说道——
“我是有野心的,我最大的心愿不是拿最佳导演奖,而是拿最佳影片奖, 因为那表示我令到team work完美,而不只是一个人好。”
张国荣曾经和朋友说过,作为演员,幕前的艺术生命是有年龄限制的,幕後便没有了。
“人年纪大了,在银幕上不再好看了,那又何必现世?”
旁边的摄影师突然插了句话,问张国荣——
“哥哥,你现在那麼有钱,应是人到无求了。”
张国荣盯着他看了一分钟,幽幽地说:“ 不,人不会无求的。人要讲有没有志气、有没有人格,那不是金钱可以加分的,哀莫大於人格破产。 ”
可惜,最终这部**也没拍出来。
不知道是张国荣的**理想,太过“曲高和寡”,还是他等不及,灰了心,走得太急了。
让我们很遗憾,没有看到一部真正由张国荣导演的**。 就像他很佩服的姜文一样,自导自演,呼风唤雨,掌控世界。
2002年3月28日,张国荣主演的**《异度空间》上映。
这是张国荣生前最后一部**,有人曾经认为正是这部**,让张国荣身患抑郁症,受到强刺激,从而导致他第二年的自杀。
其实不然,抑郁症,张国荣早已有之,不能赖这部**。
在这部片中,张国荣演一个心理医生, 恰是治疗抑郁症患者的“福星”。
但, 张国荣演得太疯魔了,他的表演让人颤抖。他的眼睛从头到尾都注视着一个东西,目光从开头的炯炯到片尾的暗淡昏黄。
让人不寒而栗。
“人有的时候很脆弱,会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日积月累就会形成心结。却又无法向人诉说,更难以找到可以诉说的人。”
在剧中,张国荣扮演的心理医生治好了患抑郁症的女病人(林嘉欣饰演),可是,自己却得了抑郁症。
就是所谓不信鬼,却遇到了鬼。
不知是那女孩的病,传染给了他,还是他被那女孩的病给影响了,并且还被吞噬。总之,她好了,他却患病了。
而张国荣,最后还凭这部**,获得第22届香港**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之后,认识张国荣的人,都说张国荣变了,情绪非常低落。随后,张国荣因为身体原因,辞演**《美丽上海》,甚至几乎销声匿迹于公开场合。
而实际上,这部**深度揭秘了每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不可避免,或多或少会有的心理疾病。
即所谓“心病”。
**将“心病”同现实 社会 中的 情感 困境、性格裂变结合起来,对人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下所产生的心理疾病、被压抑的潜在欲望进行解码。
**关注了两种心理病症问题—— 延续至成年的童年阴影、难愈的 情感 创伤。
恰恰就是张国荣生前所面临的“困境”。
反过来,也可以说,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张国荣在**里淋漓尽致地把童年阴影, 情感 创伤都发泄了出来,却不料——
不仅没有消解这些痛苦,反被这些痛苦活活吞噬。
同样,还是在这3月28日,39岁的梅艳芳,在香港红磡 举行“极梦幻演唱会”,纪念自己入行20年 。
4月6日那晚,张国荣作为特邀嘉宾,登台与梅艳芳,合唱《芳华绝代》。
“唯独是 天姿国色 不可一世 颠倒众生 吹灰不费……”
两位巨星在台上挥洒自如,大跳贴身舞。张国荣转身半跪在梅艳芳面前,拖着她的手,然后摸向她的臀部。梅艳芳亦伸手摸向张国荣的大腿。
张国荣背对着梅艳芳,用手托着她的下胸,看得台下观众哗声四起。
梅艳芳以“唯一的好朋友”介绍张国荣。
张国荣却笑话她:“你好朋友有好多。”
梅艳芳立即纠正说: “哥哥是我一个好似家人的朋友。”
接着,两人又合唱一首《缘分》,当哥哥返回后台,欲罢不能的歌迷大叫“安哥”,梅艳芳开口道——
“不好啦,其实哥哥今晚不舒服,你们是来看梅艳芳演唱会嘛!”
其实,这一年梅艳芳已经查出宫颈癌,但她依然坚持举办了这场“极梦幻”演唱会。唱到最后,梅艳芳说——
“朋友问我演唱会怎么没有特殊嘉宾,我当然要留到最后一场啦!我生命中唯一的好朋友来了。”
这一晚,成为张国荣生前最后一次公开登台演唱。随后,张国荣还发挥自己的导演才能,自编自导,为梅艳芳制作MTV《芳华绝代》。
想当年,梅艳芳还没红,但张国荣主动邀请梅艳芳到自己的演唱会上做嘉宾。
“ 在不久的将来,她也会有自己的演唱会。我觉得应该有个机会让她看看观众反应,对一个歌手来说,是一颗定心丸 。”
2002年5月,张国荣和莫文蔚,齐齐出席“护苗先锋”成立典礼。
将通过每月定期捐款50元港币或以上的形式,支持护苗基金长期的发展工作。第二年3月,基金会在石硖尾兴建的“护苗中心”落成。
而张国荣已经故去。
张国荣生前一直热心公益和慈善事业。
他还和身边好友说,不要买生日礼物给他,全部折成现金,结果筹得近100万港币捐给了“护苗基金”。
6月,护苗基金举办《我要高飞》**筹款晚会,本来只是邀请张国荣出席。结果,张国荣知道是为护苗筹款后,又自掏腰包买下一批门票。
2002年7月,张国荣与黄耀明合作,出了他生前的最后一张音乐专辑《Cross Over》。他最后一首作曲的作品《这么远,那么近》,就属于这张专辑。
这是 一张有6首歌的EP,张国荣兴奋地对记者说——
“很多DJ喜欢我们的合唱。於是我们就开始合作。黄耀明和我都是很认真地做音乐,并且都做了10多年。
我们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的合作引出了讨论。我们要做特别一点的东西。我想做出自己的风格。”
可惜,只合作了一张专辑,张国荣便撒手人寰。
2002年9月12日,46岁的张国荣度过了最后一个生日。
没有像以前那样大操大办,也许是因为朋友们都觉得以后还有时间。以往,张国荣生日会分别在酒店及酒家举行,以方便宾客及打台湾麻雀。
而这次,张国荣生日会改在家中,而且不设麻雀耍乐。所以,生日聚会上,除了“好朋友”唐鹤德和助手Kenneth外,还请来了一众圈中好友。
包括:施南生,陈洁灵,莫文蔚,上山诗钠、陈自强、陈冠希,以及他老爹陈泽民等人,都来到张国荣在加多利山的寓所为他庆生。
不过,来自世界各地的歌迷们,对张国荣的热爱,并没有淡下来。
他们采用过各种方式庆祝偶像生日——武汉荣迷在汉江路巨型大荧幕,为张国荣送上46岁生日祝福。上海荣迷自行举办912生日会,并有模仿偶像比赛。
日本荣迷,在香港《明报》买了一个广告位,祝贺哥哥生日快乐。
哥哥开心地说:“我衷心多谢对我支持了很多年的歌迷与传媒,大家对我真的好好。”
说到生日愿望,张国荣说——
“希望大家都身体 健康 ,香港经济转好啦, 最好能够杜绝翻版,而 娱乐 事业可以更加蓬勃。我个人愿望?都系身体 健康 最紧要。 ”
当大家都好关心张国荣的胃酸倒流病情进展如何时,哥哥说——
“比之前已好好多,但未算进度理想,尤其讲得多就会声沙,所以依然要休息,我最近亦推了很多部戏,无办法,重未可以复工。”
过完生日,身体已经不太好的张国荣,又遇到了一件糟心事。
2002年11月,演艺界发生“陈宝莲遗体偷拍事件”和“刘嘉玲裸照事件(东周刊事件)”。
11月3日下午,500多名香港影艺界人士举行抗议集会,抗议香港《东周刊》刊登女星被虐裸照事件,刘嘉玲上台发言作出声讨。
张国荣也在游行队伍中,举牌抗议。
时间很快进入2003年,谁也不知道,留给张国荣的时间已经不多。
2003年3月,张国荣生前最后一月。
3月8日,百事音乐家族慈善演唱会在香港红馆举行。张国荣作为特邀嘉宾参与了演出前的启动仪式,成为他最后一次出席的公开活动。
而陪同张国荣一同前往的,正是多年来一直真心陪在他身边的唐鹤德。这也成为两人最后一次公开露面。
21年前的1982年12月9日,彼时还未发达的张国荣,被命运巧意安排,与唐鹤德在丽晶酒店邂逅。
当时,张国荣穷得都没钱交房租,唐鹤德二胡不说就借给张国荣自己几个月工资给他。
多年后,张国荣说——
“这件事换了我走红之后再发生,我肯定不会这么珍惜。”
1996年12月,张国荣在红馆举行24场《跨越九七演唱会》,在台上以一首《月亮代表我的心》赠给唐鹤德。
“我不管人家在批评、议论什么,总言之,今天的我,只为自己兴趣、喜欢地去干。”
并说——
“那是我至爱的人”。
4月1日,张国荣生前的最后一天。
前一天夜里,张国荣还在和亲友打麻将,骂着港府办事不力。
4月1日上午11点,张国荣如常出门。 出门前,还跟唐鹤德约好晚上一起去打羽毛球。
张国荣从位于加多利山的住所出门, 中午与设计师好友莫华炳,约好在铜锣湾一起吃饭。见面后,两人一边吃饭,一起聊了3个多小时。
张国荣显得有些紧张,手有点发抖,但是胃口还好,吃了意大利粉。
吃饭时,张国荣对莫华炳说,他那天早上觉得很辛苦,只想开快车,最好就这样撞车便算了。
莫华炳赶紧安慰哥哥,让他不要说这些话。
之后,张国荣又向莫华炳要了身份证号码,其实在半年之前就已经要过一次,当天是要确认一下。
据说,他在遗嘱当中留了一份小礼物给他,此事件曝光后,不得不让人怀疑,自杀难道早有准备?
当时非典肆虐,张国荣带着口罩,看到附近有人咳嗽,还提醒莫华炳要小心。
张国荣谈了很多如何去应对抑郁症的办法,张国荣提出,他想去四川吸灵气,但莫华炳提议还是去美国看医生。
张国荣问:“如果要是病得无药可医的话该怎么办?”
莫华炳回答:“那就吃安眠药吧,如果要是过量了还可以救得回来”。
但张国荣却说——
“想死的最好方法是跳楼。”
听到哥哥这样说,莫华炳连忙摇头,开玩笑说——
“我和你都这样贪靓,怎么能这样做,就像鸡蛋落在地上,万一一不小心压到别人……
令莫华炳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当时以为的一句玩笑话,几小时后张国荣真的选择了这种方式。
午餐结束后,张国荣还特意开车,送莫华炳一直回到家。随后,张国荣去了中环文华东方酒店24楼的私人健身会所。
此时,是下午4点左右。
据酒店工作人员回忆,在健身期间张国荣的心情似乎十分恶劣。 他曾走到露台狂煲电话,样子显得很烦恼。
然后,又叫了杯饮品,然后坐到靠露台的位置,眼睛凝望着维多利亚港。
下午5点左右,张国荣接到经纪人陈淑芬的电话,相约下午6点整在酒店见面。
随后,张国荣让服务员给他纸和笔,然后伏案写字。后来据媒体报道,有两份遗书,一份是有关财产的遗书,一份是写给好友的。
陈淑芬准时在下午6点到达酒店咖啡厅,但直到了6点半也没有见到张国荣。于是打电话给他,张国荣却在电话中说——
自己还没有停好车,让陈淑芬到酒店门口的士站等他。
下午6点43分,张国荣从套房露台一跃而下。
“如果不能骄傲地活着,我宁愿死亡”。
张国荣在遗书中写到——
“Depression多谢各位朋友,多谢麦列菲菲教授。 这一年来很辛苦,不能再忍受,多谢唐先生,多谢家人,多谢肥姐。我一生没做坏事,为何这样?”
我一生没做坏事,为何这样?
这句话,让人猜测不已,也令爱他的人,心碎不已。从此,这个世界又少了一个希望它变得更好的人。
4月1日,本来是一个快乐的愚人节,而张国荣给人们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此后,每年的4月1日,人们又哭又笑,想念张国荣,想念永远的“哥哥”。
据说,只要是被想念,死去的就是没有死去。只有被忘记的人,才是永远死去的人。所以,张国荣从未真正逝去。
因为从活着的人身上,总能看到他当年的身影。而且是青春靓丽,最好的年华。
——END——
本文为“夏说而已”原创文章, 感谢您的转发,点赞,点评 。严禁洗稿,抄袭,否则必究!来自网络,若侵联删。
关注@夏说而已 ,每天吃瓜不已……
张国荣,自杀的3个原因,找到了,个个都致人死地
张国荣,本来可以不做演员,不自杀,却被命运拖去开创了许多第一
张国荣,梦想结婚生子,却至死未能如愿…
1、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译文:本来就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文:朝廷的军队收复北方领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要忘记告诉你们的父亲。)
3、默读《示儿》,想想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l 画句子。( 表达诗人情感的诗句 )
l 体会情感: 《示儿》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统一国家至死不变的爱国愿望。
陆游(1125一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是我国杰出的爱国诗人。在他的一生和他九千多首诗中,始终贯串和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最显著的特色,奠定了他在祖国诗坛上的崇高地位。他在临终前写的《示儿》诗,更是一首感人至深、传诵千古的名作: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老子!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在十二世纪初,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在陆游出生后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第三年把徽、钦二帝掳去,北宋亡国。而当钦宗之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政权之后,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汉奸秦桧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绍兴十二年(1142年)和议告成,赵构竞无耻到向金国皇帝自称臣子,并答应每年献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跟金人划淮水为界。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北方的广大人民横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敌人的威胁压榨下苟延岁月。后来宋孝宗赵眘与金签订的“隆兴和议”及宁宗赵扩与金签订的“开禧和议”,照旧屈辱求和。这种局面,当然是一向反对民族压迫的广大汉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这一历史时代,不知有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而陆游则是他们在文学战线上的杰出代表。
陆游一生经历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由于幼年在敌人入侵下仓皇逃难,以及家庭和亲友的爱国言论的启发教育,陆游对当时的严重民族灾难有着极其深刻的感受,因而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在心灵深处埋下了爱国复仇的种子。此后无论在朝廷和地方做官,到川、陕前线从军,直至晚年在绍兴老家闲居,这颗种子生根、发芽、挺干、开花,虽然不断遭到风雨的摧残,却也不断地成长壮大,并且终于结满丰硕的果实。清朝诗人赵翼的《瓯北诗话》中有一段话,说得十分概括,他说:
放翁十余岁时,早已习闻先正之绪言,遂如冰寒火热之不可改易;且以《春秋》大义而论,亦莫有过于是者,故终身守之不变。入蜀后在宣抚使王炎幕下,经临南郑,瞻望鄠、杜,志盛气锐,真有唾手燕、云之意,其诗之言恢复者十之五六。出蜀以后,犹十之三四。至七十以后,……是固无复有功名之志矣,然其《感中原旧事》云:“乞倾东海洗胡沙”,《老马行》云:“中原旱蝗胡运衰,王师北伐方传诏,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则此心犹耿耿不忘也。临殁犹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之句,则放翁之素志可见矣。
当然,这里所谓“十之五六”,“十之三四”,只是粗略的统计,而且只是从数量上、表面上来看的;然而即此也可见陆游的“素志”是一贯的,是自少至老历久不渝的。尤其这首《示儿》诗是他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爱国思想及诗作的总结。
历代文人,凡是读过《示儿》诗的无不为之感动。早在南宋当时,刘克庄就有一首绝句说:
不及生前见虏亡,放翁易箦愤堂堂。遥知小陆羞时荐,定告王师入洛阳!
这是1234年金朝被蒙古族灭亡之后,南宋政府从淮西调兵进驻开封城内,并从开封分兵收复了洛阳之后,刘氏在兴奋之际,想到陆游的子孙一定会遵从他的遗嘱,把这个好消息祭告“乃翁”的。但是好景不长,那个歌舞湖山、奸臣当道的南宋小朝廷连暮气已深的金兵尚且不能抵抗,更何况这“方张之寇”的蒙古大军呢?多亏广大爱国军民奋起阻击,才使得这个风雨飘摇的政权又延续了四十多年。这时南宋遗民林景熙写了一首《读陆放翁诗卷后》,词意极为沉痛,其末四句云:
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这是说,陆游临终时以不见“九州同”为憾事,现在他的孙子们却看到了种这局面,但是统一中国的不是宋王朝,而是新兴的元帝国,这样的消息在家祭时怎样告诉他老人家呢?以上所举两首诗,前一首洋溢着“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激情,后一首抒发了“亡国之音哀以思”的悲痛,一喜一悲,都是由《示儿》诗引发的。他们的爱国热情与陆游息息相通。
其他评述陆诗而特别提到《示儿》这首的,就我所见,不下三十余家(请参看我与孔繁礼同志同纂的《陆游研究资料汇编》),或者说它有宗译“三呼渡河”之意,或者说它与杜甫“一饭不忘”的忠君爱国相同,也有读后叹息泣下的,也有作诗同情寄慨的。足见这首诗情真语挚,感人之深!
但是以上诸人,大都是受了此诗的感染而引起共鸣,却未暇对它的内容作细致的分析。值得参考和向读者推荐的,要数当代朱自清先生的《爱国诗》一文。在这篇文章里,他把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爱国诗分为三个项目:一是忠于一朝,也就是忠于一姓;其次是歌咏那勇敢杀敌的将士;再其次是对异族的同仇。并指出第三项以民族为立场,范围更为广大。他认为陆游“虽做过官,他的爱国热诚却不仅为了赵家一姓。他曾在西北从军,加强了他的敌忾。为了民族,为了社稷,他永怀着恢复中原的壮志。”因此在历代爱国诗中,他特别推崇这首《示儿》诗,并对它做了具体的分析:
《示儿》诗是临终之作,不说到别的,只说“北定中原”,正是他的专一处。这种诗只是对儿子说话,不是什么遗疏遗表的,用不着装腔作势,他尽可以说些别的体己的话;可是他只说这个,他正以为这是最体己的话。诗里说“元知万事空”,万事都搁得下;“但悲不见九州同”,只这一件搁不下。他虽说“死去”,虽然“不见九州同”,可是相信“王师”终有“北定中原日”,所以叮嘱他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教儿子“无忘”,正见自已的念念不“忘”。这是他的爱国热诚的理想化;这理想便是我们现在说的“国家至上”的信念的雏形。……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见《朱自清选集》,1952年开明书店版)
朱自清本人也是一个深情的爱国者,新、旧诗都作得很好,所以他对陆游其人其诗的分析是深具慧心的。他从《示儿》诗中看到陆游“爱国热诚的理想化”,换言之,也就是陆游爱国思想的进步性和它所达到的高度。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略加说明和补充:第一,陆游热爱祖国是和他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紧密结合的,既包括对“忍死望恢复”的中原“遗民”的深切怀念,也包括对“岁辇金币输胡羌”的南宋老百姓的同情与哀悯。其次是他对祖国不可分割的北方大好河山的系念,如“三万里之黄河”和“五千仞之太华”,以及“两京宫阙”等等。再则是他对民族语言和整个民族文化的爱护,惟恐在异族的长期统治下遭到破坏与同化,以致“东都儿童作胡语”,甚至整个第二代都“羊裘左其衽”,改变了汉族的生活习惯,忘记了自己祖先的传统(有关例证,详见拙著《陆游传论》下编第四章)。这些才是他“但悲不见九州同”和热盼“北定中原日”的主要原因,也是他爱国思想的根本内容。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其中包括对家乡、对祖国和对自己的人民、对优秀传统的爱。陆游诗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正是这些。因此朱文声称:“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这个评价虽显得过于强调,有抹杀他人之嫌,但为了指出特色,我们应该承认这是十分中肯而且公允的。
《示儿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如今,距陆游写出他的《示儿诗》虽已过去七、八百年,但诗中所表现的爱国热诚,仍然催人泪下,发人深省。“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首诗里“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哀音,对祖国统一,认同回归,仍然是一个有力的呼唤!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
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
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
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
白日里引吭高歌呵且须纵情饮酒,
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
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
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那旧都洛阳。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官军:唐王朝军队。
收:收复。
河南河北:泛指黄河以南以北地区,相当于今河南、河北、山东一带。
剑外:剑门关之外,即今四川剑南一带。
蓟北:今河北省北部。当时为安、史叛军根据地。
初闻:乍听到。
涕泪:眼泪。
却看;回头看。
漫卷:胡乱地卷起。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春天。
巴峡:在今重庆市东的嘉陵江上。
巫峡:在今四川省巫山县东。
襄阳:在今湖北省襄樊市。
这首诗是杜甫流落到梓州时所作。这一年杜甫52岁,由于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突然他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喜极而泣,不能自抑。作者用了“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四个连续动作,把惊喜心情有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在“即从”、“穿”、“便下”、“向”这四个富有动感节奏的描述中,作者想象着自己仿佛已经穿过巴峡、巫峡,路过襄阳、洛阳,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家乡。后人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此诗是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如此等等,都是非常精当的评语。
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是我国杰出的爱国诗人。在他的一生和他九千多首诗中,始终贯串和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最显著的特色,奠定了他在祖国诗坛上的崇高地位。他在临终前写的《示儿》诗,更是一首感人至深、传诵千古的名作: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老子!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在十二世纪初,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在陆游出生后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第三年把徽、钦二帝掳去,北宋亡国。而当钦宗之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政权之后,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汉奸秦桧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绍兴十二年(1142年)和议告成,赵构竞无耻到向金国皇帝自称臣子,并答应每年献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跟金人划淮水为界。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北方的广大人民横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敌人的威胁压榨下苟延岁月。后来宋孝宗赵眘与金签订的“隆兴和议”及宁宗赵扩与金签订的“开禧和议”,照旧屈辱求和。这种局面,当然是一向反对民族压迫的广大汉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这一历史时代,不知有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而陆游则是他们在文学战线上的杰出代表。
陆游一生经历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由于幼年在敌人入侵下仓皇逃难,以及家庭和亲友的爱国言论的启发教育,陆游对当时的严重民族灾难有着极其深刻的感受,因而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在心灵深处埋下了爱国复仇的种子。此后无论在朝廷和地方做官,到川、陕前线从军,直至晚年在绍兴老家闲居,这颗种子生根、发芽、挺干、开花,虽然不断遭到风雨的摧残,却也不断地成长壮大,并且终于结满丰硕的果实。清朝诗人赵翼的《瓯北诗话》中有一段话,说得十分概括,他说:
放翁十余岁时,早已习闻先正之绪言,遂如冰寒火热之不可改易;且以《春秋》大义而论,亦莫有过于是者,故终身守之不变。入蜀后在宣抚使王炎幕下,经临南郑,瞻望鄠、杜,志盛气锐,真有唾手燕、云之意,其诗之言恢复者十之五六。出蜀以后,犹十之三四。至七十以后,……是固无复有功名之志矣,然其《感中原旧事》云:“乞倾东海洗胡沙”,《老马行》云:“中原旱蝗胡运衰,王师北伐方传诏,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则此心犹耿耿不忘也。临殁犹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之句,则放翁之素志可见矣。
当然,这里所谓“十之五六”,“十之三四”,只是粗略的统计,而且只是从数量上、表面上来看的;然而即此也可见陆游的“素志”是一贯的,是自少至老历久不渝的。尤其这首《示儿》诗是他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爱国思想及诗作的总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