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男,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杭州人。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等。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谓“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
1932年,戴望舒任《现代》编辑。11月初,赴法国留学,先后入读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
1938年3月,一起发起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5月,抵达香港。8月,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
1941年底,因宣传革命,被日本人逮捕入狱。
1949年3月,离港抵北平。6月,参加在北平召开的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后担任新闻出版总署国际新闻局法文科科长,从事编译工作。
1950年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安葬于北京西山脚下的北京香山万安公墓,墓碑上有茅盾亲笔书写的“诗人戴望舒之墓”。
戴望舒能在文学史上留名最大的原因是他所创作的优秀的诗歌,他本人也在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因为其风格独特的诗作被人称为现代诗派“诗坛领袖”。
戴望舒一生与三位女性有不解之缘,他的初恋是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而他的第一任妻子是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第二任夫人是杨静,然而三位女性却并没有哪一位能与他相持一生,最后只留下令诗人的一生难以释怀的爱情悲剧。
扩展资料:
戴望舒著名文学创作介绍:
1、《我的记忆》是现代诗人戴望舒于1927年创作的一首新诗。此诗是诗人咀嚼过去生活的记忆,以其心境所作,此记忆忠实、亲切,是慰藉生活的密友,也是一种心酸而幸福的心境。使读者能直接地感受到诗人所传达的情感和精神,极富自由体诗散文美。
2、《灾难的岁月》是戴望舒最后一本诗集,收录24首诗。前9首诗写于游学法国后期到抗战前夕,为个人心境的抒写,其中交织着关于历史与个体,生与死,永恒和有限的人生沉思。后16首诗写于抗战期间,诗风转换,写出了个人的创痛和渴望,写出了民族的集体创痛和渴望。
3、《望舒草》诗集,戴望舒作。1933年出版。收诗四十一首。大多抒发忧郁、伤感的情绪和寂寞的心境。艺术上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和中国古典诗词影响,善于通过意象、情绪和节奏的自然流动来暗示个人哀愁。是中国现代派诗歌的开拓者之一。
4、《戴望舒诗集》,戴望舒作,分三部分,一望舒诗稿,二灾难的岁月,三集外。
-戴望舒
-我的记忆
-灾难的岁月
-望舒草
-戴望舒诗集
雨巷不是描写爱情故事的,那只是诗人的一种表达手法。
《雨巷》创设了一个富于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里,诗人把当时的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这里没有声音,没有欢乐,没有阳光。而诗人自己,就是这样的雨巷中彳亍彷徨的孤独者。他在孤寂中怀着一个美好的希望。希望有一种美好的理想出现在自己面前。
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然而诗人知道,这美好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她和自己一样充满了愁苦和惆怅,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梦一样从身边飘过去了。留下来的,只有诗人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现实中彷徨,和那无法实现的梦一般飘然而逝的希望!
尽管我对戴望舒很喜欢,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这就根据自己所了解和掌握的信息,回答下你所问的,如有不妥之处,还望见谅和批评。
政治现状: 辛亥革命之后的20世纪20年代,中国 革命形势愈发不可收拾,特别是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尽管国民党形式上同统一了全国,但依旧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中共那时的政治主张尚未全面、成熟,但已经开展崭露头角(尽管遭到疯狂的打击和排挤)。戴望舒也就是在那时,开始了解了些革命的思潮和文学,逐渐倾向于爱国文学,曾痛斥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作为,可以说他是个左倾的爱国文人,但并未加入任何政治党派。
爱情: 1927年,22岁的戴望舒写下了著名的《雨巷》,如此深沉的辞藻背后,写尽的是他对爱情的渴望与向往。通过施蛰存认识了年仅17岁的施绛年,忧郁而强烈的感情世界里,不可自拔地爱上了她,施绛年活泼可爱,但并未对戴望舒有多深的感情,最终还是背弃了约定。
1、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在这里,诗人把当时的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这里没有声音,没有欢乐,没有阳光而诗人自己,就是这样的雨巷中彳亍彷徨的孤独者他在孤寂中怀着一个美好希望惶惶不安的人和无法实现的理想这个蕴涵有时代特征的悲剧主题,
2、表现这是一个富于浓重的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雨巷》中,姑娘的形象带有悲剧色彩,抒情主人公――游子的形象(孤独的游子形象贯穿在戴望舒的全部作品中)也带有悲剧色彩他的追求是那样高洁,带着理想化的色彩他所期待的姑娘,既有深沉的内心世界,又有妩媚的魅力;既是姣好的,又是在磨难面前不弯腰的然而,他自己又是那样地不易被人理解,他既不十分知道自己,也不是很深地理解对方;也许他期待的永远是心中的影象
使戴望舒不得不在寂寞中细细品味这份幻灭和痛苦;同时,他心里又不断升起希望。这种失望与希望,幻灭与追求交织在一起,便构成了《雨巷》的意象。在作者的写作背景里,当时戴望舒也没有心情去想爱情、去写爱情。所以现在年青人不会用意象去谈恋爱。时有时无的希望。要真正了解这首诗的含义估计还得深挖作者当时写作的背景,我也没有更深地研究过,未知全貌就不予置评了。《雨巷》本身不是讲爱情的,是借爱情之事象征个人命运和国家前景坎坷、难见光明的哀伤,和苏轼《前赤壁赋》中“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是一样的。
爱情主题是亘古不变,像《雨巷》这种意境的爱情肯定还有,但估计不多。《雨巷》是中国诗人戴望舒1927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主人公“撑着油纸伞”,走在雨巷,怀着缥缈的希望,希望遇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现在年轻人谈恋爱的方式也因人而异,有的直接奔放,有的含蓄内敛,好多人提倡婚前试爱,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享受自由的生活,女生要的很简单只不过是想要一个长久平淡的陪伴一些小举动,后来这些要求都达不到只有向金钱靠近去衡量爱情对待父母的交道不怎么爱听,但因经济独立性不强,所以又依靠父母物质支持,属于矛盾的一代。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般的忧愁,也有丁香一样的美丽和芬芳。象征当时社会现实的气氛,那片寂寞徘徊的心境。诗人用此营建抒情空间,传达内心情感!
在诗人戴望舒的笔下,通过具象的描述和拟人化的手法,抽象的情感变成了有生命有丰富精神世界的“老朋友”。诗人在“记忆”中注入了人的感情,又在对“记忆”的描述中昼隐藏起了自己的感情,使这首象征派诗具有了更为广泛的涵盖意义,可以唤起无数读者情感的共鸣。诗人对过去生活的失落无限的眷念之感,象流水一样淙淙流过每个读者的心灵,记忆的原野都会因此而绿茵丛生。看去是一首无主题变奏曲,它却在读者的心灵中唤起各种人生主题的回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