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挽歌"

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挽歌",第1张

陶渊明 <挽歌>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亲戚们有的余哀未尽,别的人又已经唱起歌来了。

人死了有什么可说的,不过是寄托躯体于山陵,(最后)和山陵同化而已。

从魏晋开始,历经南北朝,包括唐代前期,是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一段。综 观这段文学,是以五七言古近体诗的兴盛为标志的。五古在魏晋南北朝进入高潮, 七古和五七言近体在唐代前期臻于鼎盛。

魏晋南北朝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 在这些变化中是最有意义的,正是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变化和发展。这期间 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集团内部的趋同性,使文学 在这一段时间内呈现出一种群体性的风格,另一段时间又呈现为另一种风格,从 而使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相当明显。文学集团内出现了一些杰出的作家,如曹植、 阮籍、庾信,但成就最高的陶渊明却不属于任何集团,他以超然不群的面貌高踞 于众人之上。魏晋南北朝文学对两汉文学的继承与演化,在五言古诗和辞赋方面 痕迹最明显。文人在学习汉乐府的过程中将五言古诗推向高峰;抒情小赋的发展 及其所采取的骈俪形式,使汉赋在新的条件下得到发展。

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

文学自觉的标志 从人物品评到文学品评 从文体辨析到总集的编纂 文学 理论体系的建立 新的文学思潮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相对于文学创作异常地繁荣,(魏)曹 ぶ《典论·论文》、(西晋)陆机《文赋》、(梁)刘勰《文心雕龙》、(梁) 锺嵘《诗品》等论著以及(梁)萧统《文选》、(陈)徐陵《玉台新咏》等文学 总集的出现,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

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兴盛是与文学的自觉联系在一起的。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 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是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的。所谓文 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 类。汉朝人所谓文学指的是学术,特别是儒学,《史记·孝武本纪》:“而上向 儒术,招贤良,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欲议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诸侯。” 这里所说的文学显然是指学术。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 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宋)范晔《后汉书》单列《文苑 列传》,与《儒林列传》等并立,都是重要的标志。同时又有文笔之分,《文心 雕龙·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这代 表了一般的认识。梁元帝萧绎《金楼子·立言篇》对文笔之分有进一步的说明: “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泛渭之笔。吟咏风谣,流 连哀思者,谓之文。……至如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 摇荡。”萧绎所说的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了文之抒发感情以情动 人的特点,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他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 说的文学了。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 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 志》,至于《东观汉纪》以及蔡邕的《独断》、刘熙的《释名》等反映了早期的 文体辨析的意识。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 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 诔尚实”,“诗赋欲丽”。《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 有所论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将诗和赋分成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 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西晋)挚虞的《文章流别论》,就现存佚文看来,论 及12种文体,对各种文体追溯其起源,考察其演变,并举出一些作品加以讨论, 比曹丕和陆机又进了一步。(东晋)李充《翰林论》联系风格来辨析文体,是对 文体风格的进一步探讨。到了南朝,文体辨析更加深入系统了,(梁)任昉的 《文章缘起》分为84题,虽不免琐碎,但由此可见文体辨析的细致程度。至于 《文心雕龙》和《文选》对文体的区分既系统,对文体的讨论也很深入。《文心 雕龙》的上篇主要的篇幅就是讨论文体,共分33大类。其《序志》说:“原始 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对每种文体都追溯其起源, 叙述其演变,说明其名称的意义,并举例加以评论。《文选》是按文体编成的一 部文学总集,当然对文体有详细的辨析,这在下文还要讲到。如果对文学只有一 种混沌的概念而不能加以区分,还不能算是对文学有了自觉的认识,所以文体辨 析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文学之所 以成为文学,离不开审美的特性。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 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上面提到过,“诗赋欲丽”的“丽”,“诗缘情 而绮靡”的“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浏亮”,便已经是审美的追求了。 到了南朝,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事的对偶的讲究,证明 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这对中国文学包括诗歌、骈文、词和曲 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文心雕龙》以大量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 征,涉及情采、声律、丽辞、比兴、夸饰、练字等许多方面,更是文学自觉的标志。

汉代末年在察举制度下,士族中已经流行着乡党评议的风气,如许劭与从兄 许靖“俱有高名,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 此外,郭太也以关于鉴人而名闻天下。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以后,人物品 评的风气更加兴盛。(魏)刘卲(或作“劭”、“邵”)的《人物志》总结了鉴 察人物的理论和方法,特别重视人的材质,形成才性之学。(宋)刘义庆《世说 新语》的《识鉴》、《赏誉》、《品藻》、《容止》等门,记载了许多品评人物 的生动事例。人物品评在汉末多带有预言成败的意味,偏重在识鉴人才、拔擢俊 彦,所以品评的重点在政治、道德方面。魏晋以后的人物品评有一个新的趋势, 就是在预言性和政治、道德的评议外,增加了许多审美的成分,为已经享名的人 物用形象的语言、比喻象征的手法加以品题。如《世说新语》中的这些品题: “公孙度目邴原:‘所谓云中白鹤,非燕雀之网所能罗也。’”(《赏誉》) “王戎云:‘太尉神姿高彻,如瑶林琼树,自然是风尘外物。’”(《赏誉》) “时人道阮思旷:‘骨气不及右军,简秀不如真长,韶润不如仲祖,思致不如渊 源,而兼有诸人之美。’”(《品藻》)“有人叹王恭形茂者,云:‘濯濯如春 月柳。’”(《容止》)《世说新语》中品题人物常见的审美概念有:清、神、 朗、率、达、雅、通、简、真、畅、俊、旷、远、高、深、虚、逸、超等,其中 最常见的是:真、深、朗三者。而用作比喻的又不乏自然物象,如:千丈松、松 下风、玉树、玉山、云中白鹤、龙跃云津、凤鸣朝阳。人物审美的兴盛,对文艺 审美起了催化的作用。有的文学审美范畴来自人物审美,如“风骨”、“骨气”、 “风神”、“清虚”、“清通”、“高远”、“情致”、“才情”等。而人物流 品的划分,也直接影响着文艺批评,锺嵘《诗品》、庾肩吾《书品》、谢赫《古 画品录》,就是明证。

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文心雕龙》共50篇,包括总论5篇,文体论20篇,创作论19篇,批评论 5篇,最后一篇《序志》是全书的自序。它的内容博大精深,主要的贡献在以下 两个方面:一、论述了文学发展的外部原因和内部规律。关于外部原因,它认为: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时序》)将文学的变化与社会的风俗、 政治的兴衰联系起来。关于内部规律,它总结为“通”和“变”(《通变》), 也就是继承和创新两方面的交互作用。刘勰在《明诗》等篇中论述了一些文体在 历代的演变过程,《才略》则评论了历代的作家,这些论述已成为后人研究文学 史的重要参考,至今仍有不可替代的参考价值。二、总结了许多宝贵的文学创作 经验,揭示了创作活动的奥秘,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作论。关于创作论, 陆机在《文赋》里就有深入的探讨了,特别是对驰骋想象,捕捉形象,发挥独创 性,以达到“意称于物”这个过程,描述得相当精彩。在《文心雕龙》中创作论 这一部分是全书精粹,书中有许多精辟的概括,如“神思”、“体性”、“风骨”、 “定势”、“情采”、“隐秀”等,涉及形象思维、艺术想象、艺术风格、艺术 构思等许多重要的问题,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总集的编纂是文体辨析的自然结果。萧统的《文选》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 李善注《文选》六十卷,选录了先秦到梁代共130人的作品,另有古乐府三首 和《古诗十九首》,共七百馀篇。此书的编排方法是先将文体分为赋、诗、骚、 七、、诏、册、令、教、文等37大类,然后在一些大类之下再按题材分为若干 小类,如赋又分为“京都”等许多小类。其中诗占了将近13卷的篇幅,共33 4首,是各类中数量最多的。从萧统所选诗歌可以看出,他带有较大的宽容性, 他选诗最多的三位诗人是:陆机52首、谢灵运40首、江淹31首,以今天的 眼光看来他们不一定是最优秀的。在标举第一流的诗人这方面,萧统的眼光并不 是第一流的;但在推崇被忽视的优秀诗人(如陶渊明、鲍照)这方面,他却有极 高的眼光。陶渊明入选8首,鲍照入选18首,他们在《文选》中得到这样高的 地位,说明萧统是一位很有文学眼光的选家。《文选》自唐代以来赢得文人的广 泛重视,并逐渐形成“文选学”,它在文学史和文献学上的地位是值得重视的。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论著中,可以看到一种新的文学 思潮,这就是努力将文学从学术中区分出来,进而探寻文学的特点、文学本身的 分类、文学创作的规律,以及文学的价值。在汉代,儒家诗都占统治地位,强调 诗歌与政治教化的关系,诗歌被视为“经为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 俗”(《诗大序》)的工具。至于诗歌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并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 魏晋以后,诗学摆脱了经学的束缚,整个文学思潮的方向也是脱离儒家所强调的 政治教化的需要,寻找文学自身独立存在的意义。这时提出了一些崭新的概念和 理论,如风骨、风韵、形象,以及言意关系、形神关系等,并且形成了重意象、 重风骨、重气韵的审美思想。诗歌求言外之意,音乐求弦外之音,绘画求象外之 趣,各类文艺形式之间互相沟通的这种自觉的美学追求,标志着一个新的文学时 代的到来。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创作,就是在这种新的文艺思潮的影响下展开的,同时它 也为这种文艺思潮提供了赖以产生的实践依据。这个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显著特 点是:服务于政治教化的要求减弱了,文学变成个人的行为,抒发个人的生活体 验和情感。赋,从汉代的大赋演化为魏晋南北朝的抒情小赋,便是很有代表性的 一个转变。五言古诗在汉末蓬勃兴起,文人的个人抒情之作《古诗十九首》被后 人奉为圭臬。此后曹植、王粲、刘桢、阮籍、陆机、左思、陶渊明、谢灵运、鲍 照、谢朓、庾信,虽然选取的题材不同、风格不同,但走的都是个人抒情的道路, 他们的创作也都是个人行为。其中有些政治抒情诗,抒写政治生活中的愤懑不平, 也并不带有政治教化的目的。至于梁陈宫体诗,虽然出自宫廷文人之手,也只是 供宫廷娱乐之用而已。诗人们努力的方向在于诗歌的形式美,即声律、对偶、用 事等语言的技巧,以及格律的完善。正是在这种趋势下,中国的古诗得以完善, 新体诗得以形成,并为近体诗的出现做好了各方面的准备。唐诗就是在此基础上 达到了高峰。

动乱中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

乱世与乱世文学 文人多遭杀戮的命运 药与酒:生死主题、求仙主题、 隐逸主题

如果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都称作乱世,也许并不过分。汉末的战乱,三国 的纷争,西晋统一不久发生的“八王之乱”,西晋的灭亡与晋室的东迁,接下来 北方十六国的混战,南方东晋王敦、桓玄等人的作乱,北方北齐、北魏、北周等 朝代的一次次更迭带来的斗争,南方宋、齐、梁、陈几个朝代的更迭带来的争斗, 以及梁末的侯景之乱,再加上东晋、南朝的北伐,北朝的南攻,在三百多年里, 几乎没有多少安宁的时候。战乱和分裂,成为这个时期的特征。战争使很多人丧 生,伴随着战乱而来的饥馑、瘟疫以及人口的大规模迁徙,不知又夺走了多少人 的生命。这种在状况在文学作品中可以得到印证,曹操的《蒿里行》说:“白骨 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千里无鸡鸣”说出人烟的 荒凉,“生民百遗一”说出人口的锐减。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四说:“徘徊 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 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馀。”写到整个村庄的灭绝。

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作家们既要适应战乱,又要适应改朝换 代,一人前后属于两个朝代甚至三个朝代的情况很多见。敏感的作家们在战乱中 最容易感受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命运的难卜,祸福的无常,以及个人的无 能为力,从而形成文学的悲剧性基调,以及作为悲剧性基调之补偿的放达,后者 往往表现为及时行乐或沉迷声色。

这种悲剧性的基调又因文人的政治处境而带上了政治的色彩。许多文人莫名 其妙地卷入政治斗争而遭到杀戮,如孔融、杨修、祢衡、丁仪、丁廙、嵇康、陆 机、陆云、张华、潘岳、石崇、欧阳建、孙拯、嵇绍、牵秀、郭璞、谢混、谢灵 运、范晔、袁淑、鲍照、吴迈远、袁粲、王融、谢朓等。还有一些死于西晋末年 的战乱之中,如杜育、挚虞、枣嵩、王浚、刘琨、卢谌等。

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题,这就是生死主题、

秦腔》不但绘形绘色写出了一个地方剧种的生成、变迁的特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秦川大地上人们的喜怒哀乐等风土人情的描绘,展现了他们热情蓬勃的生命力。作者生于斯长于斯,对故土的热爱使得作者在描述中更多地凸现了黄土地人民的人情美,而滤掉了其中可能存在的愚昧与丑陋。在贾平凹笔下,秦腔是黄土地与老百姓生生不息的命运之声。作者通过绘形绘色描写秦地的风土人情,传递了作者对秦文化的领悟,并在文化的把握中透视民众的生存状态与生存哲学。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尤其是在这块平原上,生时落草在黄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当老牛木犁疙瘩绳,在田野已经累得筋疲力尽,立在犁沟里大喊大叫来一段秦腔,那心胸肺腑,关关节节的固乏便一尽儿涤荡净了。秦腔对他们来说,已和“西凤”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馍一样成为生命的五大要素。每每村里过红白丧喜之事,那必是要包一台秦腔的,生儿以秦腔迎接,送葬以秦腔志哀,似乎这个人生的世界,就是秦腔的舞台,人只要在舞台上,生、旦、净、丑,才各显了真性,恶的夸张其丑,善的凸现其美,善使他们获得了美的教育,恶的也使丑里化作了美的艺术。在人们心中,秦腔不止是一种艺术形式,而是早已升华为了生活中真真切切的美。

前段时间读了毛姆的另一本小说——《面纱》,合上书后,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对瓦尔特的临终感慨“死的却是一条狗”念念不忘,这个疯狂的家伙到底想借此表达什么?

知乎豆瓣上各位大咖已经对这句话进行了多元的深刻解读,如今,赶上末班车的我也来谈一谈直观感受。(注:我不是瓦尔特,更不是塑造瓦尔特的毛姆,接下来的内容,仅是我根据书中的信息进行的臆想和揣测。)

首先,我确定了三件事。

1、瓦尔特是爱凯蒂的

瓦尔特爱凯蒂是毋庸置疑的,从瓦尔特的摊牌中可以清楚看出。

“我对你根本没抱过幻想,我知道你愚蠢、轻佻、头脑空虚,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的企图,你的理想,你势力,庸俗,然而我爱你。为了欣赏你所热衷的那些玩意我竭尽全力,为了向你展示我并非不是无知、庸俗、闲言碎语、愚蠢之极,我煞费苦心。我知道智慧会使你大惊失色,所以处处谨小慎微,务必表现的和你交往的任何男人一样像个傻瓜。我知道你仅仅为了一己之私跟我结婚。我爱你如此之深,我毫不在意。据我所知,人们在爱上一个人却得不到回报时,往往感到伤心失望,继而变成愤怒和尖刻。我不是那样,我从未奢望你来爱我,我从未设想你会有理由爱我,我也从未认为自己惹人爱慕。对我来说,能被赐予机会爱你就应该心怀感激了。每当我想到你跟我一起是愉悦的,每当我从你的眼睛里看到欢乐,我都狂喜不已。我尽力将我的爱维持在不让你厌烦的程度。否则我清楚那个后果我承受不了。我时刻关注你的神色,但凡你的厌烦显出一丝蛛丝马迹,我便改变方式,一个丈夫的权利,在我看来却是一种恩惠。”

不过由于他集聪明,偏执,自卑,傲慢等复杂心理于一身,所以他最后成了一个悲剧人物。你看,他和凯蒂的婚姻建立在极不平等的关系上,凯蒂在婚姻里是个高高在上的备受呵护的,享受被爱的女王,而瓦尔特则如一个仆人,尽一切可能扮演着一个全心全意为爱付出的卑微角色。至于他明知道凯蒂是个二流货色,为什么还那么爱她?这我说不清楚,可能这就是爱情的神秘之处吧。

2、瓦尔特想过“谋杀”凯蒂

瓦尔特对凯蒂的爱太深了,在得知凯蒂出轨后,瓦尔特对凯蒂的恨便来的更猛烈!偏执的他不能原谅凯蒂,在愤怒的驱使下他展开了对凯蒂的报复计划,带其前往霍乱肆虐的湄潭府,妄图使凯蒂感染霍乱而亡。没错,这是一场瓦尔特精心策划的“谋杀”。谁知,造化弄人,凯蒂没有感染霍乱而亡,反而在目睹死亡和艰难后得到了蜕变,逐渐成长。

但是,瓦尔特依旧不能原谅凯蒂,他的偏执、傲慢,自以为是使他既不能原谅凯蒂,更难以原谅自己。(我觉得瓦尔特对自己的憎恨比较复杂,既有对自己“明知凯蒂是二流货色但还爱她”的嫌恶,也有对自己策划“谋杀”行为的憎恶。)于是,他坚定决心,转而进行他的另一个计划,在自己身上做细菌实验——自杀!(瓦尔特的自杀计划估计在其决定去湄潭府的时候就已经想好了,他想过要和凯蒂同归于尽,结果死的却只是狗。)

3、《挽歌》是首讽刺诗歌

瓦特特临终前引用的“死的却是狗”,出自18世纪爱尔兰作家奥利弗·戈德史密斯(Oliver Goldsmith)的诗歌《一首关于疯狗之死的挽歌》(《An Elegy on the Death of a Mad Dog》)诗歌原文附最后。

诗的大意为,一个好心人在城里领养了一只狗,起初人和狗相处融洽,但是有一天二者结下怨仇,狗发了疯将人咬伤。大家都预料被咬的人将会死去,但是人活了过来,最终死去的却是狗。

为什么死的会是狗?有答主对此进行解释,这首诗其实是一首讽刺诗,诗中的善人是一个伪君子,本身带有剧毒,识破他真面目的狗向他发起攻击,结果中毒而亡。

所以,你看,这首诗的名字才叫《An Elegy on the Death of a Mad Dog》,因为奥利弗要为死去的狗作一首挽歌。

观照瓦尔特临死前的情形,面对死亡,他异常平静,是他自己策划了自己的死亡,因此他无所畏惧。他甚至感到解脱,所以会对惊慌失措的凯蒂说道:“别大惊小怪。我刚走了一段难走的路。现在我已经全好了。”但是,我依旧觉得,瓦尔特至死,也不能完全释怀,因为面对于凯蒂满怀歉意的祈求,他没有直接做出回答,而是感慨到“死的却是狗”,就去了。

对照《挽歌》的本意,我猜,瓦尔特觉得自己就是那条咬人的狗,而凯蒂,就是那个“善人”。在外人看来,相貌平平、老实巴交的瓦尔特能够娶到活泼美丽的社交达人凯蒂绝对是赚到了(外人只觉得凯蒂聪明美丽,是个很棒的姑娘,但是看不到凯蒂的自私、庸俗、愚蠢、轻佻,而这些,是和凯蒂生活在一起的瓦尔特深深体会到的),很多人甚至认为瓦尔特根本就配不上凯蒂,瓦尔特自己也挺自卑,从来就没有奢望过凯蒂能够爱他,只是默默的为爱付出。但是,凯蒂的出轨成了压死他的最后一根稻草,自尊心极强的他可以容忍凯蒂不爱他,但是不能容忍凯蒂背叛他。于是,他发疯了,像疯狗一样咬凯蒂——将其带到霍乱肆虐的湄潭府。谁知,计划没有按照他的设想进行,目睹过死亡的凯蒂在修女们的感染下焕发出了生机,开始蜕变。而瓦尔特,始终在内心深处的泥潭中挣扎,不能原谅凯蒂,不能原谅自己,毅然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

从某种程度上说,凯蒂的出轨,是诱发他策划“谋杀”以及自杀的导火索,但悲剧的根源,在于他自卑、偏执、傲慢、自以为是等多重矛盾的性格。他自卑,从未认为自己会惹人爱慕,所以在和凯蒂的婚姻里一直小心翼翼的扮演着无私奉献的小丑角色;他傲慢,他深深的爱着凯蒂,却又看不起这样爱一个二流货色的自己;他自以为是,以为“谋杀”计划会按照自己的设计发展下去;他偏执,即使凯蒂意识到错误想要同他和解,他也不愿意。

他不愿意同凯蒂和解,他也不愿意同自己和解,他更不愿意同生活和解,所以选择用自杀这种粗暴的方式结束自己艰难的一生,至少这样,自己可以不用再忍受心里的煎熬了。因此,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不算一个彻底的悲剧,因为对瓦尔特这种偏执的人来说,死亡未尝不是一种解脱?

这本书,会不会是毛姆为瓦尔特作的一首长篇挽歌?

最后,附上《挽歌》原文,献给瓦尔特:

鬼姬是一种特殊的音乐风格,它的特点是以神秘、恐怖的气氛来表达歌曲的情感,采用精致的旋律和空灵的唱腔,用来表达故事内容,给听众带来恐惧和神秘的感觉。而晓和其他江人则是一种以民间传说为基础的古典音乐,它以古老的传说内容为主,采用丰富的旋律和优美的唱腔,用来表达故事情节,给听众带来优雅、浪漫的感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7643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