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熙凤对宝玉究竟是什么样的感情和心态

王熙凤对宝玉究竟是什么样的感情和心态,第1张

宝玉是贾母的心头肉,而贾母的好恶就是贾府的风向标。阖府上下,除了林妹妹,谁不是或多或少带着自己的私心对宝玉好,又有几个不是为了贾母才对宝玉格外关心呢?

贾母的偏疼也是凤姐在贾府的立身之本。为了讨老祖宗欢心,别人能做一分的,她自然都会做到十分。给秦可卿送葬,她哄着宝玉跟自己一起坐车,带他一起住在馒头庵,仔仔细细替他收着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了城之后,谁有差池都还尚可,宝玉哪怕冻着了点,她这个管事在贾母面前都没法交待。

其实不止对宝玉,凤姐对林妹妹也是诸般亲热。不过不一样的是,黛玉于她而言只是个远来的没有血缘关系的亲戚,她的亲热主要是因为贾母,而她对宝玉,则不完全是面子上的情分。

凤姐与宝玉的关系不仅是叔嫂,还是表姐弟。宝玉一直称呼她「凤姐姐」而非「琏二嫂子」,就是从王夫人那里论的。贾珍和凤姐之间也是兄妹相称,王熙凤曾说他们「从小一处淘气」,显然她未嫁之前没少与贾府的亲戚走动。她是王夫人的亲侄女,与宝玉是实实在在的表姐弟,较别人更亲近些也很正常。

如果宝玉不是个「潦倒不通庶务」的,凤姐是愿意拉拢他的,比起贾蓉辈用起来要合适得多,但宝玉显然不是此道中人。书中很长一段时间,宝玉出现在凤姐面前都是个幼弟的形象,凤姐也是把他当个孩子来宠着的。

反正至少在此时,宠着这个弟弟于她有益无害。在不伤及自身利益时,凤姐待人一向很大方。

说句题外话,其实宝玉才是可以为凤姐知己的人。协理宁国府是凤姐的成名战,这个机会正是宝玉向贾珍举荐的。他了解凤姐的才干,也明白她对这个机会的渴望,更重要的是,他虽不喜利禄中人,却并不认为凤姐的才干和野心有什么错,相反却乐见这些女子们有施展自己的才华的舞台。贾蓉贾芸包括贾琏,这些人对凤姐都不会如此看待。不过这两人之间绝无暧昧,很简单的原因,都不是对方的菜。

凤姐对宝玉的感情,既非单纯的关心,也不全是做戏。《红楼梦》就是这样的地方写得最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情感还是利益,大部分时候都不会那么泾渭分明,也不会自始至终一成不变。所谓患难见真情,也许只有到了「飞鸟各投林」的时候,才能见证出素日的亲热里究竟有几分真心的关切吧。

“香菱学诗”在整个《红楼梦》中,应该说是一个极为平常的情节,谈不上曲折,更没有波澜,故事本身并怎么生动,似乎平平淡淡,零零散散。但是,当我们认真把这个情节都读完,掩卷思索,仔细品味,却又会感到这个情节平中显奇,淡中有味,小中见大,内涵丰富,可谓味之无极,测之弥深。特别是在这个情节中,林黛玉、薛宝钗对香菱学诗的不同态度,非常值得深思。

由于特殊的身份和遭遇,林黛玉固然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似乎别人很难与她接近的一面。其实这是林黛玉给人的一种表面现象,即使不是表面现象,她也并非总是这样。林黛玉这个人看似冷峻,实为热情。如果你不小瞧了她,真正能够尊重她的话,既尊己又尊人的苏州姑娘林黛玉,是一定会把你当成知心朋友的,与你以心相交,坦城相见,热情相处,胸无芥蒂。

香菱自小孤苦,连自己的真实姓名都不知道。她本为千金之贵,却被人贩子拐卖,又遭冯渊之变,后来沦为“呆霸王”薛蟠之妾。不论是在薛家,还是在贾府,香菱都不可能有什么地位的。但是,林黛玉并没有嫌弃香菱,而是向她伸出热情援助之手。于是当香菱提出要请林黛玉教她作诗时,林黛玉毫不推辞,欣然接受,并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教得起你。”一下便破除了香菱的顾虑,使她敢于向自己认真地学诗,并且最终使香菱学会了如何作诗。林黛玉作为一位贵族**,能够这样诚恳待人,助人为乐,向地位很低的初学写诗的香菱传授经验,并且还认真地教,毫不保留,这一点是极其可贵的。在地位又低、才气又平的香菱面前,林黛玉这位贵族千金没有一点架子,从未摆出什么威严,这本身已是十分不容易的事情了,何况林黛玉又对香菱悉心传教,无私培养,循循善诱,这种“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人师品德,尤为难能可贵,更令人赞叹不已。

薛宝钗虽说诗才出众,在大观园的诗会上也经常夺魁,但她却因思想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总认为写诗作赋这并非是女子的正业。她信奉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教条,总想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封建淑女的形象。

如第六十四回,当听到贾宝玉说要把她们闺中的诗写在扇面上时,薛宝钗便说:“自古道‘女子无才便有德’,总以贞静为主,女工还是第二件。其馀诗词,不过是闺中游戏,原可以会可以不会。咱们这样人家的姑娘,倒不要这些才华的名誉。”这已把薛宝钗的思想表白得非常清楚了。她虽确有诗才,并且也写诗,但她毕竟认为赋诗填词“不过是闺中游戏”,无关紧要,“可以会可以不会”。在第四十二回中,薛宝钗还曾亲自开导林黛玉说:“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得字的倒好。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就连作诗写字等事,这不是你我分内之事。……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薛宝钗对自己和林黛玉这样的贵族**尚且如此看诗,那么地位低下、身份卑微的香菱就更不在话下了。所以身边虽有诗情才思毫不弱于林黛玉的薛宝钗,香菱仍不能得到薛宝钗的指点和帮助,她只好舍近求远,去向林黛玉拜师求教。这样的描写便有力地反衬出薛宝钗在思想上的因循守旧,可以看出薛宝钗的确是自觉地用封建礼教思想来约束自己,以求得人格完善,努力使自己成为真正的封建淑女。

再者,薛宝钗外表看起来给人们的突出印象是稳重和平,温柔敦厚,她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尤其是大得下人之心。但是薛宝钗到底还是一个“冷美人”,她的内心是“冷”的,骨子里是非常高傲的,一般的人她根本不放在眼里。薛宝钗能够以和自己作伴的理由把香菱带进大观园,使香菱既能够见到大世面,开阔了眼界,又能够在温馨祥和的环境中与大家相处,这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香菱如果再去学写诗,这在薛宝钗看来,无非是“得陇望蜀”,是得寸进尺,她薛宝钗怎么会再去亲自教导香菱学诗呢而香菱学诗不来请教近在咫尺的薛宝钗,这说明香菱对薛宝钗还是不太敢接近的,不得不采取敬而远之的做法。这也进一步说明薛宝钗是具有令人望而生畏的威仪的,也反映出薛宝钗和香菱之间还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这就是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而这一切又有力地反衬出林黛玉的平易近人,待人诚恳,与人友善,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尊卑的等级和高下的界限,让人感到林姑娘的温和可亲。尽管薛宝钗“任是无情也动人”,但毕竟是太冷了,冷得有时几乎让人不能走近她。

还有薛宝钗对香菱苦志学诗不仅不能理解,而且还常常进行打趣取笑,甚至对她予以嘲笑讥讽。香菱为了学诗,苦读诗书,乃至于茶饭无心,坐卧不宁。薛宝钗便笑话她说:“何苦自寻烦恼。都是颦儿引的你,我和他算帐去。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呆子了。”认为因学诗读诗,香菱已是呆上加呆,成了一个真正的呆子了。香菱冥思苦想,呕心沥血,惨淡经营,终于作出第一首诗来,请薛宝钗看一看,以便得到她的指点,而薛宝钗却非但不鼓励,而且还说什么:“这个不好,不是这个作法。你别怕臊,只管拿了给他瞧去,看他是怎么说。”把身边的香菱愣是又推给了林黛玉,无奈香菱只好再次去请教林黛玉。香菱写诗入了迷,薛宝钗便不无讽刺地说:“这个人定要疯了!”“可真是诗魔了。都是颦儿引的他!”“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学不成诗,还弄出毛病来呢。”显而易见,薛宝钗对香菱学诗,非但不肯定,不支持,不鼓励,反而是不断地去挖苦,去嘲笑,去讥讽。而这同林黛玉全心全意而又耐心细致地教香菱作诗相比,恰好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照,二人在思想性格上的差异甚至对立,我们从中亦可窥出一斑。作者虽然用的是白描手法,寓主观情感于客观描写之中,但是读者是完全可以从中看出作者对林黛玉、薛宝钗二人所持的不同情感和态度的。

一直都有一个好奇,《红楼梦》包含了诗词歌赋、医疗、茶酒、佛学道家等等各种各样的事物,而且每一个单独拿出来都可以做系列研究,曹公到底是怎样写出这些事物的?再看到小说中人物的情绪和结局,就更加的好奇,曹公到底经历了一些什么事情才能够有这么通透的领悟?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是作者对成书的概况,这一把辛酸泪曹公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流?读红楼就是一步步走进他的过程,他的泪为了家族、自己和他的《红楼梦》而流,悲伤的结局就是它的痛彻心扉。

第一,曹公为书中人物的眼泪,他笔下的女子大都悲剧收场

曹公写的《红楼梦》成了家喻户晓的小说,大家被感动的是宝黛爱情的美好,但是也会为了众人悲伤的结局而伤感,特别是在看到了无数人的美好之后再看到众人的悲惨的结局就会更加的难过。

人物的结局和命运从来不由作者自己控制,它都是来自于人物本身和情节发展的需要,曹公没有为谱新词强说愁,只是作为旁观者给了客观的描述,可是恰恰这样的笔触才让人发自内心的感动悲伤。

也许说”悲伤逆流成河“太夸张,可是想到红楼女儿都很难有一个美好的结局就会莫名的伤感和遗憾,或许也带了多少的害怕。黛玉的泪尽而亡、迎春被家暴而亡、惜春出家为尼一生孤苦、探春远嫁难回故土、晴雯的去世、香菱的难产、湘云沦落为船妓,想到诸此种种,都不敢往后看红楼梦,害怕会哭。

她们虽然只是曹公笔下的人物,可是当知道她们必然要走的结局是,曹公的泪恐怕就没有断过。我们只是看到就想要哭,而为她们记录这个结局的人重新回忆那段过往的时候又该怎样的难过,而且她们之中的一些还为了他而死,他的愧疚之情恐怕无法消除。

第二,曹公为自己的眼泪,碌碌无为的一生

曹公用十年才写成《红楼梦》,他说宝玉的不好,何尝不是在说自己,这一生从来都没有做成过什么事情,回首之际悲从中来。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哪管世人诽谤!

这话翻译出来就是无缘无故地寻找愁苦,有的时候又装疯卖傻。虽然生得一副好皮囊,但腹中一无所有,糊里糊涂的连人情世故也不懂,愚笨顽劣不愿读书。 行为奇怪性格乖张,那里管世人对自己不好的评价呢?

能够给予自己这样的评价,曹公真的很真性情,他比起很多人以及很优秀了,可是他对自己的评价却很低,甚至觉得自己都算不肖子孙,这是他的自谦的评价。

对曹公的生平了解的不是很多,但是想到他写红楼时已经过着举家食粥的生活,想必也不是太好,所以他才会悲伤吧,特别是回忆起当初”烈火烹油、花繁锦簇“的生活。

第三,曹公为家族的眼泪,从盛极一时到家破人亡的醒悟

曹公的眼泪除了为了自己和家人之外,更多的还是为了自己的家族。正如宝玉生活的贾府,荣耀的时候可以在上层社会有很响亮的名号,可是如今却落得无人记得的局面,他的反思和感伤也是无法言表。

家族是一个人的根基和归宿,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分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个人和家族是息息相关的,外人认识的时候也会去打听你的家族,如果你的家族是不好的,或许对你这个人也会产生不好的联想。

当年作者的家族人人称羡,曹公本人想必也是众人夸赞的对象,可是如今家族却完全的落败,差异的存在让人完全地沉浸在这种感伤之中。

总的来说,曹公的一把辛酸泪,为了自己、书中人和家族而流,回忆是美好的,也是伤感的,十年写书的时间里恐怕都流了无数次。世界上从来没有真正的感动深受,我们看到的《红楼梦》只是故事,最多为其伤感,可是作者是书中人,他亲身参与和经历了所有的一切,他的泪从故事结束之后恐怕就不会断了。

作者:十一,欢迎关注:小说红楼,一起找寻红楼梦中有趣的人和事儿!

他最想通过描写四大家族的荣辱兴衰,来表达封建礼教对人们的迫害。从贾府昌盛到衰亡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来,一个古代大家族的兴亡完全是由皇权决定的。

曹雪芹之所以会写这本书,主要是因为他早年的时候有着一段特殊的生活经历,他虽然祖籍是北京,可是却出生在江南。曹雪芹出生的时候,他的父辈做着江宁织造,家庭非常富有,而康熙皇帝六下江南,也有四次是他们家接驾,这足以看出他们家族的地位以及皇帝对他们的信任。可是雍正皇帝上台以后,曹家的好日子就到了头,雍正皇帝以曹家有财政亏空为由下旨将他们抄家。那一年,曹雪芹只有13岁,他跟着家人被一起压到了京城。

从此以后,曹雪芹和他的家人过上了“举家食粥酒常赊”的日子。假如曹雪芹仅仅是一个贫寒人家的子弟,他还可以凭着自己的才华去参加科举,然后过上好日子。可他的身份是罪臣之后,所以他根本就没有办法参加科举。正是由于他特殊的经历以及出色的文笔,才使得曹雪芹萌生了创作人情小说红楼梦的想法。而作者在这本书的开头描写了甄府的“小荣枯”,甄家先是丢了女儿,后来又着了一场大火,甄士隐看破红尘最后出家了。甄府的遭遇其实也就预示了贾家的败落,贾府后来很可能就是因为一场大火而“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而小说里面的人物大都是悲剧结尾,作者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安排是想告诉读者,在封建社会下生活的人不会有幸福的结局,他们都会不同程度的受到封建礼教的迫害。林黛玉泪尽而亡,贾宝玉出家为僧,薛宝钗一生孤苦,贾元春被缢身亡,探春被迫远嫁,这些人的遭遇是那个世代大多数人的缩影。

文/颜华

贾母为人豁达乐观、慈善仁爱,很会生活,她的生活诗意情趣,是一个生活中没有诗意找诗意、缺少情趣创造情趣的人。精明敏锐的贾母海纳百川,她厚爱个性鲜明的人,也包容个性鲜明的奴。传统礼制下的精品,她会接纳,并以欣赏的态度去看待,但若要贾母视若珍宝,难。对藏拙守愚、八面玲珑、自觉把自己打造成传统礼制下的样板淑女宝钗,贾母不会讨厌,但是她也不说打心眼里喜欢。

宝钗是大观园姐妹中最老道的人,很懂世故,也很会弄世故。宝钗及笄之年,贾母一为提醒薛姨妈宝钗不是她心中的孙媳妇(有专门文字解析这一章节),二为找乐子,提出做主给宝钗过生日。及笄之年的宝钗得到贾母的“厚爱”,心里高兴。非常知道如何让高兴变得更高兴,当贾母问她爱听何戏,爱吃何物时,宝钗“深知贾母年老人,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食,便总依贾母往日素喜者说了出来。”结果怎么样,“贾母更加欢悦。”点戏时,宝钗点的是《刘二当衣》,贾母“果真又是喜欢”。面对这样一个懂得体谅自己的乖巧女孩,换谁也不会讨厌。

元妃赏赐园中姐妹们的东西,独宝玉和宝钗的一样,不言明喻的旨意,贾府人等心照不宣。贾母不喜欢这层意思,也不买帐,她大张旗鼓地去清虚观打樵,说宝玉命里不该早娶,又接着张道士的话说要他为宝玉操点心,不管谁家的女儿,不管家底是否深厚,只要模样性情好就成。贾母这样,让宝钗感到很没趣,自己进京选妃不成功,已是失意,退而求其次,想把有通灵宝玉的宝玉作为自己的退路,不想贾母却无意自己做她的孙媳妇。宝钗无心看戏,借口怕热没有去看戏。宝钗来贾母处闲话,又碰到了才刚闹过又和好如初被凤姐拉了来的宝黛二人,诙谐的凤姐打趣宝玉和黛玉,弄得两个人很不好意思,宝玉想摆脱拙郑阏冶︻未罨埃骸敖憬阍趺床豢慈ィ俊北︻蔚溃骸拔遗氯龋戳肆匠觯鹊煤堋R撸陀植簧N疑俨坏猛粕砩喜缓镁屠戳恕!北τ裉说,由不得脸上没意思,又搭讪笑道:“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体丰怯热。”宝钗听说,不由大怒,待要怎样,又不好怎样。回思了一回,脸红起来,冷笑两声,道:“我倒像杨妃,只是没个好哥哥可以作得杨国忠的!”以瘦为美的年代,宝玉竟公然说宝钗胖似杨妃,怨不得宝钗大怒,再说,宝钗进京的目的原本就是待选妃子的,可是没有被选上,心情已是不好,得了元妃的赏赐,见独自己的和宝玉的一样,正暗自庆幸自己还颇受命运的垂青,不想又被贾母一场清虚观打樵给搅了,心情更加郁闷。而今又被宝玉取笑,虽知宝玉无心,终究他的话让她听了感到戳心。但是,宝钗能忍,她没有当即发飙,众人面前,她不“武来”,而是借机用靛儿来找扇子双敲宝玉和黛玉。所以,当宝钗后来听黛玉问自己刚看了什么戏,回首因见黛玉脸上有得意之色,想到一定是黛玉听了宝玉方才的奚落之言,遂了心愿,便借戏说话,双关道:“我看的是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赔不是。”宝玉听了笑道:“姐姐通今博古,色色都知道,怎么连这一出戏的名字也不知道,就说了这么一串子。这叫《负荆请罪》。”宝钗笑道:“原来这叫作《负荆请罪》!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负荆请罪’,我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一句话还未说完,把宝黛两个人的脸羞红了。宝钗这是指桑骂槐,明里是说戏,暗里是嘲讽宝玉和黛玉刚吵过,宝玉又给林黛玉赔不是。宝钗此番言语,点中了两个人要穴,羞得他俩个不能言语。就连一旁的凤姐,也感觉到了宝钗的醋意,所以,她笑着戏谑道:“你们大暑天,谁还吃生姜呢?”众人不解其意,便说道:“没有吃生姜。”风姐故意用手摸着腮,诧异道:“既没人吃姜,怎么这么辣辣的?”宝玉黛玉两个人听见这话,越发不好意思。宝钗再要说话,见宝玉十分尴尬,形景改变,也就不好再说,只得一笑收住。宝钗的反击,滴水不漏,一旁的贾母,心中的明镜似的,只是不好说什么,但见宝钗并非得理不让人,没让她的心肝宝贝宝玉和黛玉继续被妆患澹帜感睦锇蛋邓担骸罢庋就坊共淮怼!/p>

宝钗的“识大体、顾大局”以及她美貌、才华,贾母都会以欣赏的态度看待她,宝玉挨打,大家去怡红院看他,大家一起说起闲话,宝玉见贾母夸凤姐嘴巴甜乖,便勾着贾母夸赞黛玉,贾母心知肚明,但毕竟姜还是老的的辣,她不顺着宝玉的意思去赞美黛玉,她反过来借赞美宝钗暗赞美黛玉,她说道:“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薛姨妈听说,忙笑道:“这话是老太太说偏了。”王夫人忙又笑道:“老太太时常背地里和我说宝丫头好,这倒不是假话”这个评价是很高的,咋一看,觉得贾母把黛玉看得低于宝钗了,细一回味,不是那会事,贾母这番话,是带有客套成分,贾母把宝钗当成了客人,却把黛玉当成了自家人,“我们家的四个女孩儿”是指黛玉和迎春、探春、惜春,而非元春和她们,元春已是妃子,用“女孩儿”称之显然不合适。这个精于世故又很会说话的贾母,知道宝钗很优秀,她就借优秀赞优秀,暗示薛姨妈说:你们家的宝钗很不错,但是要做我的孙媳妇,不及格,黛玉才是我心中的孙媳妇,她才是我们“贾家人”。

贾母是一个有黛玉之情趣、湘云之豪爽的人,历经世事的她,深深懂得爱情之于人的重要,她清楚地知道宝玉、黛玉是志同道合、心性相投的两个人,她们生活在一起,会很快乐,生命的质量会因此而厚重。宝玉和黛玉如果不能相厮相守,等于让他们灵与肉相分离,即便是活着,也会事事不称心不如意。抛开宝玉是她最心爱的孙子,黛玉是她最心爱的外孙女,单从人道的方面来讲,贾母也真心不愿意拆散这一对有情人。贾母懂得,情、爱是人活得开心快乐的源动力,如若丧失,好比行尸走肉。哪一做长辈不希望自己的儿孙开心快乐地过一辈子?

贾母是个喜欢热闹、喜欢喜庆的人,素净、清冷,最忌讳。贾母喜欢体内蕴着一团火的丽影美人,而不是冰雪一样的样板淑女。那回贾母带刘姥姥参观大观园,走到宝钗住的蘅芜苑,看了宝钗屋子的布置,连连摇头说:“使不得,使不得。虽然他省事,倘或来一个亲戚,看着不像,二则年轻姑娘们,房里这样素净,也忌讳。我们这老婆子,越发该住牛圈去了。”贾母这番的重心在后面。前面是场面话,说宝钗屋里布置得如此简陋有碍贾府面子,后面的话是重点,贾母言外之意是说宝钗弄得如此素净、清冷,忌讳咯。绣阁闺房原本是彩蝶翩翩、绿肥红瘦的所在,弄成一片月白色,可不像寡居之所么?再有,宝钗是来待选妃子的,因为没有选上,退而求其次欲择宝玉,这让有完美主义倾向的贾母很不能接受,她那么喜爱宝玉,怎么会给她找一个别人挑剩的?悄悄的被挑剩下还不大碍脸面,可宝钗是大张旗鼓地被挑剩的,如果让宝钗当自己的孙媳妇,贾母心里怎么会畅快?即便是王夫人,大概也会有这一想,所以,她也不着急上赶着给宝玉求婚。

宝钗选妃失败,直接原因,是她的家庭背景,如她自己所说,她要做杨妃,可惜没有一个做得了杨国忠的哥哥,她哥哥薛蟠闹出的人命官司,官场中人岂会不知,帮皇上选妃选才人,不是小事,是盛大而隆重的事,所选妃子才人一定要保证背景干净,这些待选的佳丽一旦被选上,她的娘家就是皇亲国戚,所以,这些佳丽的身家背景尤其重要。宝钗呢,背上贴呆霸王薛蟠打死人的标签,对她选妃十分不利,于皇家来讲,宝钗所在的家庭是一个失礼教、少德制的家庭,于贾母及王夫人来讲,也是这样,人们心中的门当户对,财富根基当然重要,但是不是重中之重,重中之重的是人物品貌、礼德家境。宝钗的哥哥那样,从礼制上讲,属于失德少教之家,虽富有,但少贵气,这让即有贵族之气又不缺乏富有的贾母十分不中意,所以,在宝钗及笄之年,她可以给宝钗过生日,却闭口不谈要宝钗给自己当孙媳妇的话。宝琴来了,她明知宝琴是来婚配梅翰林之子的情况下,却向薛姨妈张口说要把宝琴说给宝玉,这其实是贾母含蓄委婉地再次告诉薛姨妈,宝钗不是她心中的孙媳妇人选。

贾母对宝钗,说不喜欢,不对头,说喜欢,不到位。贾母对宝钗,应该是不讨厌,甚或可以说得上有点喜欢,但是她对她的喜欢,只是远观的喜欢、适可而止的喜欢,是那种可以做门亲戚却不能做自己人的喜欢。

END

编辑:张鸣飞

作者简介:

颜华,原名李彦华,河南扶沟人,现在郑州。河南诗词学会会员、郑州作协理事、河南网络学会会员、河南经贸学院客座教授、郑州经贸学院客座教授。作品见于《青年导刊》、《河南日报》、《大河报》、《创新》、《上街文学》等报刊。出版作品有《红楼梦问》、《颜华诗选》。

青梅竹马单纯的友情,彼此的好感;情窦萌生朦胧的爱情,互相的试探;爱情的明确情感的升华,灵魂的知己;紧接着就是感情在一瞬间决裂,林黛玉听说宝玉要"想"和宝钗结婚,感情完全破裂,之后黛玉含恨死去。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塑造的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因为纯洁唯美,征服世界。但是文学作品里悲剧就是把美的东西破坏给人看。这种悲剧给人的心理带来的审美冲击是相当大。

扩展资料

林黛玉和贾宝玉最初见面的那一刻,“好生奇怪,这个人怎么眼熟至此,好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两个人同时都有这种念头,所以说红楼梦赋予了他们两个一种美,那就是缘分,前世有缘今生才得以遇见。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之旅和世间任何一个爱情一样,有甜蜜也有坎坷。

从林黛玉初进贾府,也就是两个人六七岁的时候,这个时候只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是儿时的耳鬓厮磨。两个人都是住在贾母那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这个时候两个人之间是孩童纯真的友情,思想尚未发育成熟,还不可能产生爱慕的情谊,但是为后来暗生情愫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作者想要表达的是揭露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并且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作了有力的批判。同时小说还通过对贵族叛逆者的歌颂,表达了新的朦胧的理想。

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没有一部作品能把爱情的悲剧写得像《红楼梦》那样富有激动人心的力量;也没有一部作品能像它那样把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揭示得如此全面、深刻。

《红楼梦》是一部内涵丰厚的作品,《好了歌》和十二支《红楼梦曲》提示着贾宝玉所经历的三重悲剧。

作者将贾宝玉和一群身份、地位不同的少女放在大观园这个既是诗化的、又是真实的小说世界里,来展示她们的青春生命和美的被毁灭的悲剧。

作品极为深刻之处在于,并没有把这个悲剧完全归于恶人的残暴,其中一部分悲剧是封建势力的直接摧残,如鸳鸯、晴雯、司棋这些人物的悲惨下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78032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