黍离
《诗经·王风》
名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导读
本篇选自《诗经·王风》,是流传在东周时京都(今河南洛阳)附近的一首诗歌。周平王东迁洛邑后,王室衰微。《诗序》云:“《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离去,而作是诗也。”
原诗
彼黍离离①,彼稷之苗②。
行迈靡靡③,中心摇摇④。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⑤。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注释
①黍:谷物名。离离:成排成行的样子。②稷(jì):谷物名。③行迈:前行。靡靡:步行缓慢的样子。④中心:心中。摇摇:心中不安的样子。⑤噎(yē):忧闷已极而气塞,难以喘息。
译诗
这成行的黍子随风摇,
那高粱刚刚长出了苗。
走过故地我的步子慢,
忧心如焚啊心中不安。
了解的说我心中忧愁,
不了解以为我有所求。
苍天啊苍天啊你在上,
是什么人弄成这个样!
这黍子长得排成了队,
那边高粱也已在抽穗。
走过故地我的步子慢,
忧心如焚啊心中不安。
了解的说我心中忧愁,
不了解以为我有所求。
苍天啊苍天啊你在上,
是什么人弄成这个样!
这黍子长得排成了行,
那高粱啊长得多饱满。
走过故地我的步子慢,
忧心如焚啊心中不安。
了解的说我心中忧愁,
不了解以为我有所求。
苍天啊苍天啊你在上,
是什么人弄成这个样!
赏析
《黍离》是诗人叙述路过宗周故都废墟,看见过去繁华的都城里高粱、黍子长得很茂盛,引起无限的伤感,因而写下了这首诗,表达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诗分三章(节),采用重章叠句的写法,每章表达的内容大致相同,仅改换几个字表示时空的推移变化。全诗分为三个层次。开头两句为第一层,以景物起兴,写城中的高粱长得很茂盛,引起诗人强烈的感慨,以乐景反衬都城的荒凉和诗人内心的凄楚。接着两句为第二层,写诗人的动作和心情。面对旧都被毁、遍地黍稷的景象,诗人走得很慢,抚今追昔,引发无可抑制的悲痛。“知我者谓我心忧”后为第三个层次,诗人直抒胸臆,吐露自己痛苦的心声。这里侧重写内心深沉复杂的伤痛,既有思乡之愁、失意之叹,更有国仇家恨的悲怆,以至于到了呼天抢地的地步,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这首诗景、情、意相结合,抒发了强烈而深沉的情感,既悲西周的不可挽回,又悲东周的衰落和令人绝望。重在写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对人物情态动作的描摹刻画,把诗人深沉的忧国之思和亡国之痛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感慨不已。此外使用了对比的方法,将已逝的繁华和而今的荒凉、兴和亡、乐景和悲情作对比,在表情达意上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尤其是此诗创造了“故宫禾黍”的亡国之痛这一特定的审美内涵。“黍离情结”凝聚了失去故国而无可奈何的悲怆情怀。历代文人也多引此诗表达对历史盛衰兴废的慨叹,此诗成了悲悼故国、凭吊前朝的代表作。
澄迈驿通潮阁①
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②。
杳杳天低鹘没处③,青山一发是中原。
注释
①此诗原作共二首,这里选第二首。澄迈:指澄迈县,在海南岛北部,琼州西。通潮阁:一名通明阁,在澄迈县西。查慎行注引《名胜志》:“通潮阁乃澄迈驿阁也。”
②帝:天帝。巫阳:女巫名。《楚辞·招魂》:“帝遣巫阳曰:‘有人在下,我欲辅之。魂魄离散,汝筮予之。’巫阳乃下招曰:‘魂兮归来!’”这里作者以天帝遣巫阳招屈原之魂,喻自己终被朝廷召还,得以北归,同时隐寓以屈原自况之意。
④杳(yao)杳:深暗幽远貌。
评析
元符三年正月,年仅二十七岁的哲宗病逝,徽宗赵佶继位,政局在短时间里发生了有利于元祐党人的变化。这一年五月,苏轼接到了移琼州别驾、廉州(今广西合浦)安置的赦令,终于结束了在海南的贬谪生活,于六月踏上了北归的征途。这里分析的一首诗,便是诗人由儋赴廉途中,经澄迈县,登县驿通潮阁时所作的。
此诗的开头一句:“余生欲老海南村”,表面上看起来语气很平静,似乎对自己的遇赦北归并不十分激动,其实,在这种“平静”的下面,却掩藏着作者复杂的、深沉的感情。
苏轼贬儋州时,已是六十二岁的高龄。这个年纪,还要飘流过海,贬往天涯海角,这是何等残酷的打击!苏轼当时自忖难以生还,曾说自己到达海岛后,首先是作棺,其次是作墓,死后就葬在海南。并为此立下了遗嘱、安排了后事。来到海南后,他的生活条件艰苦得无法想象,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泉,几乎什么都没有,只能与小儿子苏过过着“如俩苦行僧耳”(《与元老侄孙书》)的生活。但是诗人却并没有被命运所压倒,而是始终“超然自得,不改其度”(同上),著书作诗,讲学明道,不仅为海南培育出了历史上第一名进士,而且与海南的广大劳动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正因为如此,当诗人听到北归的赦令时,并没有惊呼狂喜、涕泪交流,而是首先想到了自己早已做好的精神准备。“余生欲老海南村”这句诗,既表现了作者对统治阶阶残酷迫害的愤懑,也表现了他在苦难生活中的坚定。它无异于向当年那些统治者宣告:你们把我置于死地的阴谋终于失败了!我既然能在海南坚强地活下来,就能够同样坚强地活下去,我是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的!在这句诗的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只不过这种感情是采用一种曲折的方式,比较含蓄地表达出来罢了。
接下来的一句:“帝遣巫阳招我魂”,在理解上可以有两种含义。一种含义,是以“天帝”喻徽宗,以“招我魂”喻自己终被朝廷召还,得以北归。过去的很多注本就是这样解释的,这种解释也并没有错。因为苏轼当时对宋徽宗赵佶还不可能认识得很清楚,对他抱有一定的幻想,这也是事实。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这样一点:即苏轼使用《楚辞·招魂》的典故,明显地含有以屈原自况的意思。在苏轼看来,自己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君,但却遭到贬谪海南的残酷打击,这就像屈原被楚王放逐一样,不过是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是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罢了!在“帝遣巫阳招我魂”这句诗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对自己不幸遭遇的愤懑不平。同时也可以看到,他对自己品行的高洁,抱有坚定的自信。把这句诗与前一句联系起来加以分析,这位老人在经历了万千磨难之后那种傲兀不屈的性格、那种铁骨铮铮的形象,便在我们的心底隐然出现了。
此诗的后两句,“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写出了诗人在自己心中对于中原的激动的呼唤,表现了对于家乡、对于故土的深切的怀念和热烈的向往,而并非实际所见。去过海南的人都知道,澄迈县距海口还有上百里,距最近的海边也有好几十里,站在澄迈县驿通潮阁上,实际上是连大海也看不见的,当然也就更谈不上看到中原了。诗人在这里,是遥望着那极远处的、鹘鸟隐没的天际,望着那天地相接的远方,在心中想象着:那天边若有若无、杳如一发的地方,一定是我日夜思念的中原的土地了!这一回终于能够再见到中原的青山、终于能够与亲人团聚了!透过诗人心底的这种私语,我们可以想象他在贬谪海南的岁月里,是如何对中原的土地朝思暮想;而在踏上北归的征途、即将见到中原青山之时,他又是怎样望眼欲穿、心潮起伏!多少往事的回忆,多少人生的悲喜,此时此刻,一起涌上心头。这种感情是相当复杂、难于用语言来表述的,而作者却通过写在自己的心中看到了中原的青山,把这一切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这结尾的两句诗,历来被认为是苏轼晚年诗艺精纯的名句,达到了诗歌的绝诣。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就曾说,这两句诗“其语倔奇,盖得意也”;清人纪昀也认为这是“神来之句”(《纪评苏诗》卷四十三),难以企及。但他们对此都没有作出深入的解释,倒是清人施补华的一段话,庶几搔到了痒处,对我们颇有启发。施补华说:“东坡七绝亦可爱,然趣多致多,而神韵却少。‘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致也;‘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哪知是酒红’,趣也。独‘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则气韵两到,语带沉雄,不可及也。”(《岘佣说诗》)
在施补华看来,此诗的长处,不同于《望湖楼醉书》(之二)的写情致,也不同于《纵笔三首》(之一)的写趣味,而是着眼于“神韵”。按“神韵”这个概念,是南齐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唐人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也说过,“至于鬼神人物,有生动之可状,须神韵而后全。”(《历代名画记》卷一《论画六法》)后来胡应麟始于诗论中标神韵之名,到了清人王士祯,则正式提出了神韵说,把“神韵”当成了评诗的最重要的标准。对于什么是“神韵”,王士祯其实也并没有作出系统的正面阐述,往往是举若干前人的诗句为例,或援引所好的古人之语,如司空图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严羽的“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等等,来加以说明,弄得很玄虚、很神秘。其实我们今天看来,所谓“神韵”,就是一种不着痕迹的描写,一种使我们得以想见诗人内心活动和精神状态的艺术境界,一种极端的含蓄。以这样的理解去看苏轼的《澄迈驿通潮阁》一诗,我们觉得施补华的评论是抓住了要害的。
苏轼此诗的最大的特点,就是感情的深藏不露。从表面上看,他似乎仅仅是客观地叙述了自己目前的处境,和登上通潮阁的所见,只字未提曾经经历的苦难。可是我们读了这首诗,反复地咀嚼体味,却觉得诗人分明地写出了对统治者残酷迫害的愤懑和不平,写出了在苦难中的坚定不屈,写出了他高尚的品节和操守;也写出了他在踏上北归之途时,对于中原的深深的思念和急切的向往,写出了他望眼欲穿的激动的心情。这种种感情,都是我们可以感受到、可以把握的,但同时,却又意在言外,不露痕迹,确实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施补华从“神韵”的角度来分析此诗,应当说是破的之论,比起胡仔和纪昀的评论来,显然要高明得多了。
冬日过甘泉驿·宗元鼎
记得当年来古驿,马鞭带雪系楼前。
双柑香溅佳人手,半臂寒添酒客肩。
忽见荒堤摧暮草,空伤衰榭没寒烟。
风尘满目深惆怅,却望谁家寄醉眠。
诗题中的“甘泉驿”大概是江苏扬州境内的一所古驿站。扬州西北有甘泉山,驿站因山而得名。
全诗分前后两个部分,通过对甘泉驿前后不同境况的描绘来形成强烈的对比,借以抒发诗人胸中的深沉感慨。
“记得”以下四句是上半部分,写的是古驿当年的情景。在冬日,诗人冒着风雪,策马来到这所古驿。他把沾满雪花的马匹和马鞭系在楼前,进入驿内,于是便出现了颔联中所写的“双柑香溅佳人手,半臂寒添酒客肩”这样令人神摇意夺的场面。古代的驿站是专供来往官员、旅客歇宿或换马的所在,类似现代的招待所,由于扬州历来是风月繁华之地,所以驿站内也不乏声色之娱。芳香四溢的双柑递自佳人之手,把御寒的半臂(一种短袖或无袖的衣服)加在酒客的肩上,这两个细节所透露出来的诸般风情,已不消细说。尽管驿外风雪迷漫,天寒地冻,在驿内却是那样风光旖旎,酒酽春浓,此种情景,自然会给诗人留下深刻印象。
“忽见”以下四句是下半部分,写眼前所见景象。“忽见荒堤摧暮草”中的“荒堤”,当即历史上有名的隋堤。据《扬州府志》记载:“隋开邗沟入江,旁筑御河,树以杨柳,今谓之隋堤。”当年隋炀帝巡幸扬州时,这里曾经是一片锦绣繁华,而到了现在,荒堤上的草已被摧折得有气无力,旧日的台榭楼阁也已消失在寒烟之中,过去的繁华已成为历史的陈迹,眼前的凄凉令人不胜感慨。“忽见”、“空伤”二语恰到好处地表现出诗人此时此地的心情:前者表示对眼前世事沧桑的惊愕诧异;后者说明他虽然满怀伤感,但也无可奈何。“风尘满目深惆怅,却望谁家寄醉眠”二句进一步抒发他此时悲凉、落寞的心情。现在不仅“双柑香溅佳人手,半臂寒添酒客肩”的情景已不可再得,就连一个可供醉眠的所在,也不知从何处去寻找了,这自然要使他深深为之惆怅不已。
扬州地处运河要冲,在古代是两淮盐运中心,经济、文化都很繁荣。但它又屡次经受战争的摧残,南朝鲍照的《芜城赋》、南宋姜夔的《扬州慢》词都曾描写过扬州遭兵燹后的残破景象。宗元鼎此诗作于清代初期,此时离清兵入关、南下为时还不很远。王秀楚《扬州十日记》中所载清兵在扬州的屠杀、破坏等暴行,作为扬州本地人的宗元鼎当然曾经目击身受(当时他已二十六岁),因此,尽管这首诗写得十分含蓄隐蔽,但我们仍不难推知,诗中的感慨实际上是对劫后的扬州而发。那面目全非的甘泉驿,那荒堤上的衰榭暮草,都只是经过1645年那场空前浩劫的扬州的缩影。
清初诗坛权威王士禛十分欣赏此诗,曾特地摘出其中“双柑香溅佳人手,半臂寒添酒客肩”二句,说它们像《才调集》中的诗句。《才调集》是五代后蜀韦縠编选的唐人诗集,由于编选者根据自己的艺术倾向来决定取舍,故选入的作品以风格秾丽的为主,擅写艳情的诗人如元稹、李商隐、温庭筠、韦庄等都有大量作品选入。所以说那两句诗像《才调集》中语,实际上就是说它们风格艳丽,迹近唐人温、韦一派。不过,这只能就那两句而言,至于全诗,则远非“艳丽”二字所能概括。特别是在后半首中,诗人的惆怅、迷惘心情曲折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悲剧,是很有一点悲凉意味的。
《你是人间四月天》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浓郁的情感。表达了自己的喜悦心情。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浓郁的情感,作者对自己喜欢的人的那种爱,其实是很真实,很令人感动,很令人惊叹的,此外,这也表达出了作者细腻的心思。这首诗的情感是深沉的。情感基调是直白浓烈的。
诗歌采用第二人称的语言方式,具有感染力地表达出对儿子的喜爱以及在儿子身上看到的希望。诗中的“你“其实是她的儿子梁从戒。梁从戒的出生,使诗人感到异常喜悦,看到活泼可爱生命的到来,诗人便以写给儿子的信的口吻写了这首诗,表达了对儿子的喜爱以及从儿子身上看到的希望。
用讲求格律而和谐的语言方式,表达出了四月天的美好与和谐,体现了儿子的出生让自己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你是爱,是暖,是希望等句子仿佛音乐一般,使诗歌充满了音律的节奏美,这些美表达出了四月天的美好,体现出了儿子的出生使诗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这首诗的魅力和优秀并不仅仅在于意境的优美和内容的纯净,还在于形式的纯熟和语言的华美。诗中采用重重叠叠的比喻,意象美丽而丝毫无雕饰之嫌,反而愈加衬出诗中的意境和纯净。在华美的修饰中更见清新自然的感情流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