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一位大作家,一个重要原因就在她极善于描写中国旧传统在现代性冲击下,普通人在现代城市生活里的悲欢离合,尤其是她能把在这种境遇中女性心理的微妙变化,描绘得淋漓尽致。张爱玲成名于上海,又曾长期居于香港,和中国两个最具代表性的现代大都市结下半生不解之缘。她的短篇小说《倾城之恋》就以上海和香港为背景,写一段极富戏剧性的爱情故事。女主角白流苏虽是大户人家**,但婚姻不幸,离婚后回到娘家,颇遭兄嫂白眼。她偶然间与在南洋一带经商的范柳原相遇,便毅然离家出走,从上海到香港。范、白两人身世和境遇不同,却又互相吸引,但短短时间,能否真的就作出“与子偕老”的决定呢?就在这时,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轰炸香港。这非常的历史时刻使他们在瞬息间领悟到“死生契阔”的道理,也促使他们结婚,成为夫妇。张爱玲写到这里说:“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所谓“倾城之恋”,便由此得名。可是张爱玲作品的中心始终在于人物和感情的刻划,而不在外部环境的大起大落,一夕沧桑。的确,张爱玲的作品不会像《三国演义》那样,铺陈波澜壮阔的历史传奇,却更近于《红楼梦》,搬演出扣人心弦、令人悄焉动容的情感的悲喜剧。\x0d\\x0d\柳原和流苏都是精明人,各自在寻求能够寄托自己身心的爱,但突然相对,又不免踟躇徘徊,都希望对方最先表明心迹,所以两人对话都好像话中有话,带一点刺探,也有一点佻巧。这就有点《红楼梦》的影子。《倾城之恋》的对话都相当精彩,有强烈的戏剧性,难怪小说发表后不久,就由作者本人改编成剧本,在四十年代的上海搬上舞台,轰动一时。\x0d\\x0d\张爱玲的作品由上海写到香港,最近,香港话剧团又要把这作品由香港送去上海。张爱玲作品曾经多次改编成剧本,在香港很受观众欢迎。二○○三年,由胡恩威、林奕华编导的多媒体音乐剧《十八春》在香港上演,请来台北的刘若英、北京的廖凡、王冰等杰出的演员,相当成功。还有台湾艺术家改编的舞剧在香港演出,也很得观众喜爱。香港作家陈冠中曾把《倾城之恋》改编为剧本,香港话剧团艺术总监毛俊辉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喻荣军这次再度改编,题为《新倾城之恋》,二○○五年八、九月在香港上演,首场还没有开始,所有场次的票就已售罄,可见香港观众的热心,也说明张爱玲作品在此受欢迎的程度。香港话剧团已决定,明年三、四月还要再演。但今年十月,他们将先到上海巡回演出。\x0d\\x0d\这次改编的《新倾城之恋》使剧情发展更集中,也更清晰。例如增加了一个朱先生,从他的对话中,观众更明白徐太太把白流苏带到香港,是范柳原的安排。他和徐先生在咖啡馆里的一段对话,也是对剧情发展的交代和评论。《新倾城之恋》更突出的一个特点,是穿插了港味很浓的歌舞。由刘雅丽表演的几段插曲,依剧情发展起到了评点和陪衬的作用,就像**《贝隆夫人》(Evita)中,由名演员班德拉斯(AntonioBanderas)扮演一个叙述者Che,用拉丁风味极浓的歌声穿插始终一样。《新倾城之恋》这几段轻歌曼舞,使话剧增加了音乐剧(musical)的色彩,更表现出香港艺术家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例如张爱玲原作写流苏和柳原第一次见面跳舞那一段,完全是间接叙述,由嫉恨她的两个嫂子嘴里骂她的话说出来。用文字描写舞蹈的画面和动作,往往实写不如留白,让读者的想象去自由发挥,那正是文字艺术的特点。但戏剧表演包含了视觉艺术,形象、画面、色彩恰好是其所长。所以《新倾城之恋》处理同一段情节,就充分发挥这种特长,把原作虚写的地方,用音乐和舞蹈直接表现,而且在风格上具有香港粤语歌曲和现代舞蹈的特点。暗红色灯光下,一段引唱,流苏和柳原翩翩起舞,白家一众人只有站在门旁,气急败坏呆看的份儿。舞厅的华丽优雅和白家老宅的陈旧破落恰成对比,这就把白流苏要走出家门的第一步,通过具体形象成功地表现出来。传统话剧和音乐剧完美的揉合,是导演毛俊辉先生创意的成果,看后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
词语色彩浓厚 常常有许多作家提到对个别词汇的欲罢不能,张爱玲也是。她的小说语言色彩鲜明浓厚,音调铿锵,特数字词所具有的气味颜色,音高质感都能被她运用得淋淋尽致。原文引用:(1)窗外还是那使人~~~~~~~`一个灼灼的小而白的太阳~~~~~~~大红金五凤齐飞的围屏,水红软缎的对联~~~~~月光里,她的脚没有一点血色——青,绿紫,冷去的尸身的颜色——《金锁记》 (2)天完全黑了,整个的世界像是一张灰色的圣诞卡片一切都是影影绰绰的,真正存在的只有一朵朵挺大的象牙塔,简单的原始的,碗口大,桶口大——《沉香屑——第一炉香》 (1)句中运用了参差对照的色彩,抽象,冷艳,华美的语言。大红大绿的环境,庄重,富丽,对芝寿本人来说却形成了讽刺,极力地体现了芝寿生命的悲凉,苍凉。(2)张爱玲用她的笔描写了红得荒凉的世界,罩着一种神秘性的恐怖,在这浓厚的色彩下,隐含了复杂的心理内容,表现了对未来“蛮荒世界”的隐隐忧惧。 张爱玲在《“张看”——张爱玲自谈集》里写道,对于色彩,音符,字眼,我极为敏感。当我谈奏钢琴时,我想象那个人音符有不同的个性,穿戴了鲜艳的衣服帽,携手舞蹈。我写文章,爱用色彩浓厚音调铿锵的字眼,如”珠灰”,”黄昏”,”宛如”, 因此常犯了堆砌的毛病,却乐此不彼。的确,张爱玲是一个可以把色彩描绘得极漂亮的人。 (四)多种修辞手法 张爱玲的小说常常有许多精妙的修辞,比如比喻,象征。很多的比喻,象征修辞手法,把她的作品更显得华美而悲哀,富丽而苍凉。原文引用:(1)七巧眼前仿佛挂了冰冷的珍珠帘,一阵热风来了~~~~~~~淌着眼泪。 季泽被七巧赶走了,他们俩的情也断了,把眼泪比喻为“珍珠帘”把曾经的一切值得回忆的过去都隔开了,这使得七巧以后变得更冷酷,更自私自利。这个“珍珠帘”是七巧的一个转折。(2)象征手法:如《金锁记》中的题名本身就是一个象征,它暗隐了主人公独特的遭遇和命运,是以笼罩全部情节,起画龙点睛的作用。“金锁”并非一个实物,而是金钱这个魔鬼对人的钳制。(五)句式丰富张爱玲是驾驭语言的高手,在她的小说中经常运用长短相间,整散交错变化多端的句式来刻划人物内心思绪的情感起伏。原文引用:季泽走了。丫头老妈子也都给七巧骂跑了。酸梅汤沿着桌子一滴一滴朝下滴,像迟迟的夜漏——一滴,一滴……一更,二更……一年,一百年。真长,这寂寂的一刹那。七巧扶着头站着,倏地掉转身来上楼去,提着裙子,性急慌忙,跌跌绊绊,不住地撞到那阴暗的绿粉墙上,佛青袄子上沾了大块的淡色的灰。她要在楼上的窗户里再看他一眼。无论如何,她从前爱过他。她的爱给了她无穷的痛苦。单只这一点,就使他值得留恋。多少回了,为了要按捺她自己,她迸得全身的筋骨与牙根都酸楚了。今天完全是她的错。他不是个好人,她又不是不知道。她要他,就得装糊涂,就得容忍他的坏。她为什么要戳穿他?人生在世,还不就是那么一回事?归根究底,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季泽被七巧赶走,这一段都是写季泽走后七巧的心理。在这段中,句式可真所谓的丰富,波澜跌宕。有比喻,重叠,对比,排比多种修辞手法,整散交错+,长短相间,音流婉转,突出了七巧难以舍掉这份与钱冲突的爱情的矛盾,痛苦无奈。(六)偏爱“凉”字 张爱玲小说里“凉”字用得特别多。“苍凉”(“荒凉”,“凄凉”)笼罩着张爱玲笔下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故事。(1) 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各自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2) 走得干净,她觉得她这牺牲是一个美丽的,苍凉的手势——《金锁记》(3) 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火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倾城之恋》(4) 有一种决绝的,悲凉的感觉。——《鸿鸾禧》(5) 许多唧唧喳喳的肉的喜悦突然安静了下来,只剩下一种荒凉的安宁,几乎没有感情的一种满足。——《红玫瑰与白玫瑰》这些“凉”字表现了人物字认为的渺小无能,对不可避免的命运取自嘲的态度。及对未来的命运的悲观。三 张爱玲的小说让我们几代人惊折不已,她用语言给我们透露了那个年代千疮百孔的真相,及对人性的探讨。在《作别张爱玲》里谈到“文字一到她的手里,就象一件日夜把玩的玉石一样,变得圆通婉转极了,往往能使她的小说呈现了别人无法达到的上下文脉。叙述流程,是小说家的佼佼者”的确,张爱玲用她丰厚的语言文化成为五四神化的颠覆者和解构者。参考文献:《张爱玲评说六十年》子通和亦清,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 《张爱玲经典作品选》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2年3月出版 《张爱玲的“失落者“心态及其创作》《文学评论》1988年1期。 《审己度人——张爱玲》当代作家评论; 1997年03期;
张爱玲正是想通过自己的小说告诉人们:旧式以经济为基础的婚姻是没有爱情可言的,女性只有经济上自立、自强,才能自主地去追求爱情、寻找幸福。
《倾城之恋》是一个动听而又近人情的故事。《倾城之恋》里,从腐旧的家庭里走出来的白流苏,香港之战的洗礼并不曾将她感化成为革命女性: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她转向平实的生活,终于结婚了,但结婚并不使他变为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
扩展资料:
鉴赏
《倾城之恋》中的范柳原和白流苏的爱情故事,可谓有九曲回肠之缠绕和复杂,他们并非那种献身革命的英雄人物,但他们之间的情感经历富有张力,他们的故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显得那么“动听”和富有魅力。
对此,张爱玲曾说:“我以为这样写是更真实的。我知道我的作品里缺少力,但既然是个写小说的,就只能尽量表现小说里人物的力,不能替他们创造出力来。他们虽然不过是软弱的凡人,不及英雄的有力,但正是这些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这时代的总量”。
小说的结局看似圆满,实则浸透着苍凉。正如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所言:“任凭张爱玲灵敏的头脑和对于感觉快感的爱好,她小说里意象的丰富,在中国现代小说家中可以说是首屈一指。
小说的悲凉气氛正是源于胡琴、月、蚊香、镜、空房等这些颇具悲剧意蕴的意象。
-倾城之恋
1、市井气息浓郁:张爱玲的小说题材选取大多为男女之情,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人物和惊心动魄的故事,描写的是那个时代中小人物的种种境遇,她们为了在这个世界中安身立命,不得不为之付出惨重的代价。
(1)比如《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她们出身贫寒,为了换取物质的满足,不得不以自己的青春和婚姻为代价。最终,她们成为了富家太太,但是她们的灵魂却早已经扭曲,行为也变得不近乎人情。
(2)这些形象在张爱玲笔下写得十分生动,显示出了在当时社会中女性对于命运的妥协和无奈,显示了命运的多舛,正因为如此,作品也拉近了读者与书中人物之间的距离。
2、弥漫着悲剧色彩:张爱玲的小说,弥漫着浓重的悲剧色彩。她的小说笔触悲凉,描写的故事几乎都是悲剧,用一种近乎冷酷的笔调来叙述小人物的悲惨命运。
(1)纵观张爱玲的小说我们可以发现,张爱玲在创作小说时,受到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主人公的美学理论影响十分深刻,这可以从她的身世中寻找到一丝根源。张爱玲出生在上海,生活在一个受到封建传统思想和西洋进步思想共同交织影响的家庭里,由于父母离异,母亲流落欧洲,父亲另娶后母,这种家庭环境使得张爱玲过于早熟,并且给了她在乱世中顽强自立的人生态度和性格,这直接影响到了她创作的心态。也使得在她的作品中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朵瑰丽的奇葩。
3、延续了中国旧小说的基调:张爱玲的小说有一个特点,几乎所有的小说都是采取上帝视角来进行叙述的。这种视角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是旧小说的特点之一。
(1)比如《沉香》在刚开篇的时候,她采取说书人的口吻来引出整篇的故事:“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率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听我说一段战前香港的故事。您这一炉沉香点完了,我的故事也该完了。”在中国的旧小说中,大多只有单条线索,并且大部分都是按照时空的先后顺序来进行故事的结构,因此脉络清晰,井然有序。
(2)张爱玲的小说也大多具有如此特点,虽然中间有一些比较小的倒叙和插叙,但是总体的线索仍然是以时间顺序为主的,例如《倾城之恋》、《封锁》等。
(3)张爱玲的小说大多以人物的性格命运为线索,串起整篇小说的结构,并且严格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进行构造,具有典型的旧小说特点。
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分析
(一)、长袖善舞——高超的写作技巧
1、华美的语言和缤纷的意象——天才之翼
(1)、纷繁的意象和出色的描写技巧
时至今日,我们应当承认,从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就描写城市生活、人生情感的当代小说作家,很少有人像张爱玲那样能够以其完美圆熟的技术、文字的功力、深刻的人生观、犀利的观察与丰富的想像力,即是以炽烈迸发的才情成就于文坛。在那个垦荒与洪流的时代,许多作家的文学语言尚处在胡适之、郭沫若自五四时期创造的直抒胸臆的白话诗体,对创作技巧抱着鄙夷的态度,而象张爱玲这样优美畅达、厚积薄发的文字是很少见的。应当说,张爱玲是避于我们文学发展的潮流之下,向我们展示了文学的另外一些层面的。上述特点可以说是张爱玲作品呈现的最主要特征,在四十年代即被评论家所承认。
文字表达中,对意象的扑捉,精当的描写,用比喻通感来写情状物以推进情节和烘托人物心理是张爱玲作品最突出的方面。这其中,包融了她对生活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像力以及对作品写作背景、人物塑造上的经验和总体把握。这在她的中短篇作品中得到了出色的表现。如在《沉香屑·第二炉香》中的一段情景描写:
“……墙里的春天延烧到墙外去,满山轰轰烈烈开着野杜鹃,那灼灼的红色一路摧枯拉朽烧下山坡子去了。杜鹃外面,就是那浓蓝的海,海里泊着白色的大船。”
这里不单是色彩的强烈对照给予观者一种眩晕的不真实的感觉——处处是对照,各种不调和的地方背景,时代气氛,全是硬生生地给搀揉在一起,造成一处奇幻的境界。这不是客观性的描摹,而是以主观意识和想像加入其中,来对作品主题和人物进行环境映衬和心理烘托,表现出主人公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时模糊的意识和恐惧的心理。它完全是与作品融为一体,不但起了烘托,而且用于行文的转折(这是主人公在路上的一段情景描写),起到提示和暗示作用。做为作者初期的创作,象《沉香屑·第二炉香》这一时期的作品显然在意象的扑捉、情景的烘托和情节的暗示上过于看重和强调,有些吵,有较重的刀爷痕迹,但另一方面,却显示出了作者在这一方面过人的能力。有些描写于细微处见精神,却又起伏跌荡,如虹飞碧落,给人目不瑕接之感。如《倾城之恋》中一段风的描写:
“只有那莽莽的寒风,三个不同的音阶……三条骈行的灰色的龙,一直线向前飞……叫唤到后来,索性连苍龙也没有了,只是三条虚无的气,真空的桥梁,通入黑暗,通入虚空的虚空。
……风停了下来,像三条灰色的龙,蟠在墙头,月光中闪着银鳞。”
(2)、深刻的心理刻划和充满灵性的通感运用
张爱玲小说对于人物的心理刻划是非常成功的,人物的举动,对话,背景的移换,甚至光线、气味,都反映出心理的进展。“每句说话都是动作,每个动作都是说话”④如《金锁记》中童世舫与长安恋爱的一段,完全用眼光、气味和感觉表达出了人物沉浴爱河的心理状态:
“两人并排在公园里走着,很少说话,眼角里带一点对方衣裙与移动着的脚,女子的粉香,男子的淡巴菰气,这单纯而可爱的印象,便是他们的栏杆,栏杆把他们与大众隔开了。空旷的绿地上,许多人跑着,笑着谈着,可是他们走的是寂寂的绮丽的回廊——走不完的寂寂的回廊。不说话,长安并不感到任何缺陷。”
尤其是女作家在运用通感方式进行描写上有充满着艺术灵性的表达能力,使作品中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如写人的感觉:
“七巧眼前仿佛挂了冰冷的珍珠帘,一阵热风来了,把那帘子紧紧贴在她的脸上,风去了,又把帘子吸了回去,气还是没有透过来,风又来了,没头没脸包住她——一阵凉一阵热,她只是淌着眼泪。”
(《金锁记》)
这是一个女人情长气短的窒息绝望。作者把人的感受和心理状态转化为可以感知的行为,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再如一些形象而极具美感的比喻描写成为文章的亮点,使作家的文字具有很强的阅读价值,如:
“晴天的风像一群鸽子钻进他的纺绸裤褂里去,哪都钻到了,飘飘拍着翅子。” (《金锁记》)
“振保觉得她完全被打败了,得意至极,立在那里无声的笑着,静静的笑从他的眼里流出来,像眼泪似的流了一脸。”
( 《红玫瑰与白玫瑰》)
2、自己的文章——于平凡处的写作方法
(1)、参差对照的写作手法
“……而人生安稳的一面则有永恒的意味,虽然这种安稳是不安全的。而且每隔多少时候就要破坏一次,但仍然是永恒的。它存在于一切时代……”
“我写作的题材便是这么一个时代,我以为用参差的对照是比较适宜的。我用这手法描写人类在一切时代之中生活下来的记忆。而以此给予周围的现实一个启示。”⑤
上述引文是作家自己对创作的认识。作家根据自己创作的题材选择了认为合适的写作手法,虚伪中有真实,浮华中有素朴,人物在回忆与真实间徘徊。在今天看来,作家的创作也是相当含蓄而内敛的。她把精力运用到故事的营造中去,写人物的神态、举止、心理活动,特别是善于抓住人物一刹那的心理变化——欢乐时的一丝苍凉,勇敢时的一丝恐惧,作家把这种心理感受如抽丝般自人物心底抽出,一丝一丝,编织起来,在故事的结尾成为一只蝴蝶——永恒的人性灵魂的翅膀,放飞掉。
正是基于此,张爱玲的小说创作过程从初期纷繁的意象,浓烈的色彩,多人物的长情节逐渐走向淡化,开始追求简单的故事和不着痕迹的作风。在这一阶段,作家在情节的推动,时间跨度的起转承和上的手法十分高超。比较长的情节之间是一段类似**蒙太奇式的切换:
“七巧双手按住了镜子。镜子里反映着的翠竹帘子和一幅金绿山水屏条依旧在风中荡漾着。望久了,便有一种晕船的感觉。再定睛看时,翠竹帘子已经褪了色,金绿山水换了一张她丈夫的遗像,镜子里的人也老了十年。” (《金锁记》)
而有些只是一句话:
“……露出一座灰色小白房,炊烟蒙蒙上升,鳞鳞的瓦在烟中淡了、白了,一部分泛了色,像多年前的照片。” (《连环套》)
诸如此种的写作手法,使作品呈现出一种宁静、冲淡的美。同样,张爱玲小说的结局也非常精彩,一两句话的收尾,戛然而止,无尽的余韵在后面延伸。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金锁记》)
(2)、营造气氛的高手
由于叙述手段和高超的心理描写技巧的运用,张爱玲的作品中几乎可以随时营造出不同的气氛。作品中的人物在现实背景中随时的“出离”,成为特定情节中的特定人物。《倾城之恋》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作品中范柳原和白流苏在倾城的乱世之中,一旦两人独处,展开他们感情的“对决”,作家只是几句景物的交待,就让他们成为舞台剧中的演员:
“一眼看去,那堵墙极高极高,望不见边,柳原看着她道:‘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
3、中西合璧—传统小说语言和意境同现代小说技法的融合
借鉴中国古白话小说的语言和意境,是张爱玲小说的特点,也是历来所为人垢病之处。时至今日,仍然有人对其进行指责,认为这使其作品变得不够扎实,陈腐阴暗。应该说,这种评价有两个问题值得商榷。其一,是看这种学习和借鉴是否值得提倡。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旧有的文化体系被否定和粉碎,重新建构,小说家们从西方文学中汲取营养,以现代口语为基础,形成了新的文化语言。三四十年代是这种语言的成长期,这时从旧的语言中汲取营养,是肯定为文化潮流所不容的。但即使在新的文学语言成熟的今天,张爱玲作品的语言风格依旧向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是否应当向旧的文学语言汲取营养?张爱玲的文学语言直接从古白话小说中汲取材料,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晓畅、生动、传神,一如京剧中的西皮流水调,虽有做作的伊呀声,但一如流水般的宛转动人。作品中的有些词在当代语言中已经极少使用,如“匝、挫、浑头浑脑”,但不乏恰切妥贴之处。其二,在评价作家的同时,应该根据其特定的时代和条件,在作家创作的当时,新文学语言并未成熟。相对而言,作家的文学语言已经相当完美圆熟了。诚然作家作品中不乏直接照搬和套用古白话小说中的句子,使语言生硬造做,成为恶俗滥调。但就于整体而言,她的中短篇小说成就已有定论,从一个角度证明了学习和借鉴的成功。即使在文学语言成熟丰富的今天,张爱玲的文学语言依旧属于佼佼者,这给我们留下了思考和学习的课题。
张爱玲作品中运用、体现出的传统的东方式的意境和情趣,将在其它章节简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