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nd of The Fucking World: It wasn’t your fault
一些人说在这是一部丧剧。但是真的一点都不丧。看第一集的时候已经是夜里一点多了,习惯拖拉到两点才睡,刷着订阅号里的文章时,突然这部剧惊世骇俗的画面就进入了市子的视线。反社会人格的男主和精神病的女主这样的人设,几乎马上,就抓住了我的注意。马上就搜了来看。第一集到第三集,一集也不过是二十分钟,六十分钟,看的时候有点紧张也有点害怕。但沉浸其中,而且被bgm震慑到了,画面太美,音乐太契合。
看着女主不合常理的举动,感觉爽到了。听着她嘴里吐出的污言秽语,说实话我的嘴也在跟着动,做出了Fuck的嘴型。
看了前三集,尽管第三集里小变态为了保护女主把大变态杀了,画面莫名喜感,血流成了一个心型。我却有一种被治愈的感觉。特别是当小变态得知房子的主人是个大变态,为了保护女孩,躺在地板上,把手举起来,贴近她的手的时候。我知道他们正在救赎彼此。
这样一部剧,看到第八集,也是第一季的最后一集的时候,女主对着男主说出“It wasn’t your fault”的时候,我觉得,起码第一季可以结束了。因为这句话,最终使男主角解脱了。
这样的两个人,都被家人评价为性格怪异,虽然一个沉默寡言,一个作恶多端。但是归根结底两人共同的感受就是,没有存在的感觉。
James无法面对母亲在他面前自杀,或许是因为自我保护而选择保持情感淡漠,而Alyssa则是因为切切实实地被忽略,被生父抛弃,而生母全情投入新家庭,家里挂满的全家福没有她的痕迹,她就像是不应该存在的个体。两人的年龄正处于从青少年向成年人的转折点。幼稚尚未褪去,却渴望着成为自己人生的完全主宰者。
当众人来到继父的家里楼下欢聚新生儿的诞生时,Alyssa独自一人站在高台,没有人在意她。这时bgm响起来,歌词里唱道:“你迈出你的身体,迈出你的生活,你迈出一步然后看见你的处境,清清楚楚。”转身,她就去找James并成功拐走了他,一起踏上了小蝌蚪找爸爸的旅途。
虽然她思维奇特,语言时常激怒别人,但是当她眨巴着大大的眼睛,还有可爱的小雀斑,还是能感觉到她是多么可爱,又渴望被爱。
躺在旅馆的床上,看着电视里的成人级影片,她却跑到厕所里哭了。她真的希望她妈妈在意她的离家出走。
有意思的是,此处的bgm是“We Might Be Dead By Tomorrow”,所以把你的爱都给我吧。
Alyssa是一个思维跳跃,想象力丰富的女孩。她觉得可能全镇上最酷的人是一个老太太她可能杀过人,做过很多事最终伪装成一个普通老太太,但她拥有最丰富的人生。她又很多很多的奇思妙想,做很多奇奇怪怪的事,都是为了逃避现实。
找爸爸,特别和James一起找爸爸似乎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因为当下的她有希望、有目的,有人陪,有事做。
找到爸爸之后,Alyssa感到快乐过一段时间,直到后来发现他其实就是个到处留种,满嘴跑火车的混蛋后。她又再次被抛弃了。
至于James,第一个让我发出“嘶“”一声的场景,就是他把自己的手放进热油里,寻求感觉。留下了一手的烫伤。
记得女主早在第二集的时候就问过他,你小时候是经历过什么吗?Alyssa确实是个敏感的女孩。
目睹母亲自杀身亡,他无能力为,什么都做不到。表面看起来,他继续成长,日子继续过。但是妈妈没了,爸爸也变了,作为一个孩子,除了逃避,别无选择,否则难以摆脱这种丧失同时自责的情绪感受,于是把自己抽离出来。
电视剧采用了一种从男女主角的两个角度,说出各自的心理独白。这可以看做是一种拍摄手段。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男主和女主都存在同一种行为,就是把自己抽离出来。听起来很抽象,但这就像是有时候,我们也会突然特别冷静地对自己当下的悲伤或者悲愤做出一个客观的评价。只不过他们长时间处于这样的状态下了。
男主在第一集就用一种客观冷静地态度阐述自己是反社会人格,情感淡漠。像是第三方对另一个人做出的评判。这就是他在逃避的方式,把自己抽离出来,自然所有的感受都与自己无关了,那些是和那个自己相关的。
他从一开始一心想要杀掉Alyssa,到后来不惜杀掉自己来保全她。
尽管抱着恐怖想法的人是他,但是开启、推动、带领这场逃离的一直都是Alyssa,他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了最真实和满足的陪伴,Alyssa像是一股暖流,把他从冰冷的石头里解封,身体和心的感受性都满满恢复了。他也认清了自己不是一个精神病患者。
整部剧中,最让人心碎的,恐怕就是James被Alyssa抛弃的那一段。
和很多人一样,James以为,自己和自己相处和谐,并不急迫地希望有人陪伴。直到,曾经拥有过陪伴的人,才知道原来那叫孤独。孤独安静得像一只发狂的野兽,张牙舞爪,无处可逃。
Alyssa对他的影响太大了。把他从变态大叔那里扯回来,让他闭着眼睛跳舞,亲吻他,拥抱他。
就像是未吃过佳肴的孩子能被馒头满足,但是曾经有人陪伴过了,就难以再次面对只有自己了。
当Alyssa回到他身边,说“我再也不会离开你了”,我才又展开了我的姨母笑。
尽管James一开始满脑子的杀意,但是对这个长相呆萌的男孩,从一开始就难以相信他会去杀一个人。没有人会把妈妈的自杀归咎到他身上,但是自责和内疚似乎难以避免。
一直以来,他沉浸在对母亲的丧失感中,尽管多年过去了,他从没真正恢复。需要有人来告诉“他”,那个八岁,站在一旁喂鸭子,一回头却看见妈妈把车开进池塘里自杀的那个男孩,“It wasn’t your fault”
前面说过,说出了这句话之后,第一季就可以结束了。因为James的结已经打开了。
这部剧,就像是剧里的一首歌的歌词所说的那样。歌超好听,是Graham Coxon的,据说明年年初才出单曲。
一直走一直走,走的嗓子都哑了。但这是我想要做的事,离你近点,这就是我想要做的事。
最后不得不说,这里面真的有太多我喜欢的场景了。
市子也好像找个人来陪我疯狂走一路啊啊啊啊!他们做了我一直以来都想做的事,疯狂出逃。
真心期待第二季。
菊——潘阳
诀别诗 ——胡彦斌
东风破 ——周杰伦
少年游—— 魏晨
钗头凤 ——薛之谦
牡丹江 ——南拳妈妈
岁堤春晓 ——罗志祥
红尘女子 ——薛之谦
花恋蝶 ——南拳妈妈
三国恋 ——tank
红颜——胡彦斌
西厢——后弦
昆明湖——后弦
将军令——吴克群
曹操——林俊杰
九公主——后弦
桥段——后弦
解夏——华少翌
另外可见:http://zhangmenbaiducom/searchjspword=中国风&orderby=relative&pageno=1
近日,家住在九龙坡金凤镇的骆女士就对“儿童手机依赖症”深感切肤之痛。因为,她11岁的儿子竟然因为母亲“没收”了其手机,竟然点燃了房子还离家出走!
只因为妈妈没收了手机,11岁的儿子就点燃了房子,这种偏激的态度实在着急了骆女士。而骆女士的出发点只是想让学习成绩下降的儿子好好学习,不要再玩手机了。对于儿子如此严重的“手机依赖症”,她表示非常痛心。
其实不光孩子,连成年人都无法离开手机。“手机依赖症”成为现代人的通病,那么手机依赖症有哪些危害呢?
有专家表示,对手机的依赖,正在大量地消耗我们的专注力,造成工作和学习效率的低下。长期过度使用手机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身体疾病症状和心理疾病症状。身体疾病症状包括眼球胀痛、视物模糊、视疲劳、眼干、眼涩;颈部疼痛、肩僵脖痛、手指发麻、腰酸背痛;焦躁不安、睡眠不稳、失眠、情绪低沉、无精打采、暴躁易怒等。
对手机的依赖在某种程度上让我们成为了情感淡漠的行尸走肉和心甘情愿地成为了手机的奴隶。事实上,我们依赖的并不是手机本身,而是通过手机连接的整个世界。然而,在家庭聚会、朋友聚会也都离不开手机,忽视了身边的亲人朋友,忽略了与他们的`情感连接,沉溺于手机的人们让注意力都集中在小小的屏幕上,让生活圈子变窄,长久沉浸在手机构成的虚幻世界中,减低与现实世界的人际互动沟通的能力,弱化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的动力,而当从新回到现实的世界会感到力不从心,处处碰壁,更喜欢回到虚拟自我世界中,手机成为的生活中心。这样恶性的循环将一个真实世界中人拉回到一个幻想的世界中,社会功能退缩,人际关系疏离,在现实生活中更容易因挫折和压力而产生各种冲突和情绪问题。
克服手机依赖症我们应该怎么做:
多读书看报和运动
多在现实生活中积极与人交谈,多读读书、看看报,通过自我约束逐渐减少不必要使用手机的次数,尽量将生活的重心从手机上转移。如果客观条件允许,最好多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如:听音乐、外出散步、郊游、健身等。如果对手机依赖过于严重,就要去看心理医生,以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不要给孩子买多功能手机
由于中小学生的自制能力不强,家长们最好不要给孩子买功能太多的手机,最好的就是那种只能简单的接打电话,收发短信的手机,这样可以人为地减少孩子对手机的依赖,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手机对孩子们的影响。
睡前听音乐
对于那些晚上必须玩够手机才能睡觉的人,不妨听听舒缓的音乐,或者看一会儿书,通过这种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慢慢戒掉坏习惯。
带孩子出去玩
对于爱玩手机的孩子,家长应多抽时间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带孩子多参加户外活动。
与孩子约法三章
在允许孩子玩手机的同时,还应对孩子"约法三章"。比如一个月固定给孩子充一定数量的话费,并告诉孩子,超过以后就不会再给充值;如果学校规定不准带手机就不能带;孩子回到家里,约定好几点到几点可开机使用,使用多长时间等。家长在允许孩子用手机的同时,还应科学合理地加以限制,否则孩子容易放任自流,最后难以控制。
1、厌学的主要表现
厌学症与一般的厌学情绪不同,其主要特征是对学习毫无兴趣,视学习为负担,把学习作为一件痛苦的事情,不能从事正常的学习活动,经常逃学或旷课,严重的会导致辍学。
2、厌学的主要原因
厌学,有客观原因,也有其内在的心理原因。
客观原因涉及考试制度,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内容,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估等方面,还有家庭教育环境、社区教育环境、社会大环境及大众传媒等方面的消极影响。而其中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学生内在的心理因素起决定作用。具体说来:
(1)动机缺失当学生对学习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任何需求的时候,他们是不可能热爱学习的,往往处于被动状态。这部分学生对学习有认识,但其看法是消极的,甚至是错误的,他们从家庭或者社会那里接受了某些错误思想,认为读书是苦差事,读书无大用,没有读书照样可以做生意赚大钱。那些文化水平不高又做个体生意且财源茂盛的家长们,往往在不经意间误导了自己的孩子,促使孩子厌学而追求享乐。
(2)兴趣转移处于成长中的学生,其兴趣的显着特点是动摇性,只要干扰因素强烈,就会发生转移。从兴趣转移的对象来看,厌学的学生大多迷恋游戏、录像、上网,有些本来热爱学习的学生由于迷恋上了电脑游戏后,逐渐荒废了学业;重者打架斗殴,违法乱纪。学生的兴趣一旦由学习转为社会不良活动后,不仅对学习不感兴趣,反而讨厌学习、反抗学习。
(3)学习无望对学习悲观失望,毫无信心的学生,也容易产生厌学心理。
一部分学生,曾经努力过,也曾经洒过汗水,但无论怎么奋斗,仍然常常失败,很少甚至没有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一次次的失败,无情地击碎了他们的进取心,促使他们对此作出了不正确的归因,认为自己天生愚笨,能力不强,智力低下,不是学习的材料,因而主动地放弃了努力,举起了白旗。这便是典型的习得性失助感现象;也有一部分学生,同样努力过,也曾经取得过自认为可以的成绩,但是往往不如他人,因而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长期被老师忽视,便逐渐丧失了自尊心,变得破罐子破摔起来。在厌学群体中,此类学生占了很大的比重。
例如有位敏感的女生说:只要能够不让父亲犯心脏绞痛,不让母亲再哭泣,她什么都豁得出来。可她的父母却什么也不需要她做,就是要她像表姐那样爱学习,学习好!而对于她来说,她认为,目前也许她唯一做不到的事,就是喜欢学习,并且学习取得进步。有一位女同学天天发愁,因为她知道家里经济并不很宽裕,父母却不惜省吃俭用交高学费供她来私立中学学习。她非常清楚,她唯一能够报答父母的,就是努力学习和学习成绩好。可是,她无论如何也做不到这一点。她天天在努力,天天不见效。于是,她悲观失望,常有离家出走的念头。
(4)情感饥渴有些学生由于家庭变故,父母离异,情感孤独,缺乏温暖,于是便常常寻求情感补偿,而学习本是辛苦的事,是很难起到情感补偿作用的,因而他们往往广交朋友,追求刺激,以从其它渠道获得心理满足来弥补家庭情感的残缺,这同样易导致厌学现象的发生。还有一女生,父母离婚,同父亲生活在一起,而其父终日忙于生意,无暇顾及小女,于是该生在社会上结交了一些不三不四的小青年,过早地谈情说爱,常常夜不归家,最终造成逃学、出走的恶果。
许多事例表明,父母离异,其子女情感残缺;家庭变故,其子女情感孤僻;家教粗暴,其子女情感压抑。这些都可以说是学生厌学的导火线。
(5)过高的期望值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于是对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当孩子达不到标准时,便采取不正当的措施,有些孩子能够忍受,有些孩子干脆“死猪不怕开水烫”,反正达不到要求,索性放弃追求。中国青年报曾报道,有位中高一女生,从小学到初中,学习成绩一直优秀,进入高中后成绩有所下降,父母寄予厚望,采取加压措施,结果该生不堪学习和家庭重压而离家出走。
(6)功利意识有些家长的功利思想特别严重,表现在:一是虚荣心。邻居的孩子或者同学、同事的孩子比自己孩子成绩好,心理不平衡,便拼命要求孩子争气。二是成人化。强化孩子的大人意识,要求他们按成人的思想来对待学习,什么搞好学习将来就能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等。事实上,这些功利思想的强化,很难产生预期的效果,反而使孩子们麻木不仁,甚至产生厌倦心理。因为他们的心理并没有成熟到大人的地步,是不可能按照成人的思想来生活的,欲速则不达。
这种是老年痴呆的早期征兆。
老人也不想,也控制不了这种疾病行为的发作。多理解下老人,很多高知人员也会发作。
带老人去医院看下,看是什么程度,延缓下发展进程。老年痴呆是不可逆的。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上以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面性痴呆表现为特征,病因迄今未明。65岁以前发病者,称早老性痴呆;65岁以后发病者称老年性痴呆。
第一阶段(1~3年)
为轻度痴呆期。表现为记忆减退,对近事遗忘突出;判断能力下降,病人不能对事件进行分析、思考、判断,难以处理复杂的问题;工作或家务劳动漫不经心,不能独立进行购物、经济事务等,社交困难;尽管仍能做些已熟悉的日常工作,但对新的事物却表现出茫然难解,情感淡漠,偶尔激惹,常有多疑;出现时间定向障碍,对所处的场所和人物能做出定向,对所处地理位置定向困难,复杂结构的视空间能力差;言语词汇少,命名困难。
第二阶段(2~10年)
为中度痴呆期。表现为远近记忆严重受损,简单结构的视空间能力下降,时间、地点定向障碍;在处理问题、辨别事物的相似点和差异点方面有严重损害;不能独立进行室外活动,在穿衣、个人卫生以及保持个人仪表方面需要帮助;计算不能;出现各种神经症状,可见失语、失用和失认;情感由淡漠变为急躁不安,常走动不停,可见尿失禁。
第三阶段(8~12年)
为重度痴呆期。患者已经完全依赖照护者,严重记忆力丧失,仅存片段的记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呈现缄默、肢体僵直,查体可见锥体束征阳性,有强握、摸索和吸吮等原始反射。最终昏迷,一般死于感染等并发症。
网络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
网络提供的信息正以常人难以想象的速度、深度和广度影响着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发展,并且其影响是多层次的、多方面的,呈现出积极与消极并存的错综复杂的状态。
一、网络对中学生的积极影响
(1)为中学生提供了求知和获取信息的广阔途径。我国已有许多学校进行了域名注册,其中有不少建立了完整的学校站点。青少年不仅可以通过互联网及时了解学校的情况,而且还可以直接学习课程,和学校的老师进行直接交流,解答疑难、获取知识。网络教学通过图、文、音、像等信息,形象、具体地传授知识和表现教学内容,手段直观新颖,可大大扩展时空范围,有利于学生接受。当前中学生的关注点十分广泛,传统媒体已无法及时满足中学生诸多的兴趣点,网络信息大容量的特点最大程度地满足了中学生的求知欲,为中学生提供了最为丰富的信息资源。
(2)有利于中学生更新观念,开阔视野。网络信息有利于确立全球、效率、民主、创新、自由平等观念及合作意识。也有益于学生在日益“一体化”的'世界中的生存与发展。这些现代观念必将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方向,并在一定程度上为其社会化及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3)有助于培养中学生的综合素质。网络的互动性使中学生广交朋友,增强他们的社会参与能力,开发他们内在的潜能。网络世界能全面刺激和触动学生的感官,它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记忆深刻、感知鲜明、想象力活跃而丰富,激发创造性意识。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因此应用网络信息必须要求中学生把握最新技术,而这恰恰是激发中学生不断学习、不断探究的动力。网络信息浩如烟海,要求中学生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才能在众多信息中找到有用的信息。
(4)培养中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现代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人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更新观念,才能跟上时代发展。接触网络的学生为了与迅猛发展的网络技术保持同步,必须不断地学习、接受新技术;同时,网络增加了学生接触世界、了解新知识的机会,他们可以了解自身的知识缺陷,有选择地补充新知识和调整知识结构。
二、网络对中学生的消极影响
(1)网络使一些中学生沉溺于虚拟世界,荒废学业、人际关系不和谐。虚拟的网络世界在满足人们占有各种信息的同时,也给人际交往留下了广阔的遐想空间,而且不必承担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责任。虚拟世界的这些特点,使得不少中学生宁可整日沉溺于虚幻的世界而不愿面对现实生活,丧失了意志,养成了惰性,而毫无节制地泡在网上将对日常学习、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学习成绩下降,造成厌学、逃学、甚至会荒废学业。一双双紧握鼠标、敲打键盘的小手掌控着一个虚幻的世界,对其中的人物、事物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由于中学生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盲目模仿网络游戏中主人公的“酷”,视其为“英雄”,以虚拟世界中的思维方式对待现实生活,以至于难与身边的人和谐相处。
(2)网络的不正当利用和其不良内容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威胁。长时间连续上网会造成情绪低落、视力下降、疲乏无力、血压升高、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睡眠障碍、生活规律混乱;不良的上网环境也会损害青少年的身体健康。长期上网会引发中学生的孤独症,人际情感淡漠,对现实社会产生不认可甚至逃避的心理;在网络环境下,青少年交往的对象、身份都不确定,这就减弱了中学生的社会角色的获得能力,不利于青少年的社会化。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理性思维比较脆弱,很容易被情感所左右,迷信网上虚假信息、色情信息,与家长、老师沟通困难,产生心理障碍,甚至以身相许,离家出走,产生轻生念头;街头网吧多是藏污纳垢的地方,上网中学生易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这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和身体安全造成危害和威胁。
(3)网络的不正当使用导致部分青少年违法犯罪。新华网统计,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中与网络有关的占八九成;西安市雁塔区人民检察院近年办理的未成年犯罪案件中涉及因上网导致的盗窃、抢劫、强奸、伤害等案件就占了70%以上。有的学生因上网费而偷盗,模仿虚拟“英雄”而抢劫,与陌生人聊天而早恋,因浏览**、暴力网站,无法自控而强奸、伤害等,最终引发一些中学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高中孩子沉迷手机的解决方法
1、如果是家长,可以设置手机进入学生模式,设置一下控制其上网时间(不影响通话,发短信)。
2、如果是学生本人,只能靠自律。如果自控能力不强,但有欲望戒网。可以乱写一串数字6个,然后作为学生模式的密码,设置好后,销毁密码纸。
3、慢慢来,要一点一点地告诉孩子学习的重要性,让他自己意识到不能玩手机,而不要去逼他,否则会造成孩子的叛逆心理,结果适得其反。
4、耐心沟通,适度沟通。沟通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和孩子好好沟通,才能让孩子知道父母对于他们的期待,并且让他们知道沉迷手机游戏的危害。在沟通的基础上,为了督促孩子好好学习,避免沉迷游戏对孩子学习的影响,可以选择和孩子商量适当地采取一些控制措施。
5、以身作则,正面引导。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对于孩子的引导作用是很大的。
家庭教育既是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也是家长自身的教育。家长不仅要学习科 学的育儿知识和方法,更应当提高自身的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为人父母的既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
父母是子女最亲近、最依赖的人,亲子之间的关系是最密切的。因此父母的 人品、教育观念、情感和态度直接影响着子女的身心发展。父母在对子女关心和爱护的过程中自然地塑造了他们的个性。同时父母的心理障碍也很容易反映到子 女的心灵上,造成意料不到的伤害。
近些年来国外有些发展心理学家已由研究儿童的心理发展延伸到研究家长本身在教育子女方面的心理状态。经过研究发现,父母的思想、信念、观念(价值观、人生观、教育观、儿童观)、情感、态度以及对教育子女的认识等都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问题。例如父母怎样评价自己,怎样看待和对待自己的子女,怎样认识 教育子女的职责以及对子女的期望等等,直接影响着他们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并进一步影响着子女的行为、性格和心理状态。
根据一些调查研究证明了以下的情况:有些父母本身的性格开朗、达观,情 绪稳定,有责任感,能自我控制,通情达理,对子女热情、同情、敏感,能从子女的角度看问题,对子女的需要能接受、认可、合作,既能提出一定的要求,又 尊重子女的独立人格,允许他们有相当的自由,努力创建平等和谐、合理的亲子 关系等等,在这样的父母影响下,子女多半很自信、独立、自主、自治,有安全感,并且喜欢探索,适应性强,善于交往,爱慕、信任他们的父母,而且,在智力发展和行为习惯方面也较理想。
反之,父母本身若时常带有抑郁和焦虑不安的情绪,态度消极,遇事退缩, 冷淡无情,或对子女缺少耐心,容易激动发怒,不与子女交流思想,以权势压制他们,要求他们绝对服从,或者家庭成员之间不和睦,不和谐……就会给子女造 成心理紧张,感到有压力,表现为苦闷、抑郁、性格退缩、无探索精神,不自信,也不信任别人,孤独、话少、不合群,缺少热诚。有的儿童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 易变,易疲劳,缺少耐心,或是口吃,常患腹痛、食欲不振,甚至出现行为问题, 如易激动、发怒、反抗,故意引人注意或有侵犯性的行为,个性异常。
当前我国青少年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竞争十分激烈,很多家庭的孩子 又都是独生,家长迫切希望自己的孩子在竞争中获胜,因此不能冷静、客观、理智地对待子女的教育问题,心理方面也出现一些不健康的现象。
1、 对如何教育子女缺乏自信
有些家长急于要求自己能成为称职的父母,希望被誉为“好爸爸”、“好妈 妈”,但又怀疑自己的能力,担心对子女的教育会出现缺点、错误或失误,因而 不敢大胆承担责任,时常紧张、焦虑不安,感到困惑,情绪低落。见到别的家长很会教育子女,就觉得自己不如人,感到自卑。自尊自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 家长紧张的情绪、过度的焦虑不仅使自己丧失信心,无形中也会影响到子女,造 成他们心理上的压力。其实父母对待子女并不需要做到“完美无缺(perfect)”,只要“够好(good enough)”就不错了。如果父母处处都做得尽善尽美,反而 阻碍了子女自我发展的机会。应当留些空间给他们发挥作用,让他们去“显身手”。 这样,将会使他们感到自尊、自信,提高自己的积极性。
2、 对子女期望过高,不切实际
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支配下,父母对子女抱有各种期望是很正常的,但要切合实际。有些家长在没有全面了解子女的情况下,提出自己的 主观要求,为了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超常”、“天才”甚至“神童”,便对他 实施种种物质上的利诱,或用强制手段进行强化训练,如过早地要求他参加各种学习班、特长班、课外补习班……而且要求孩子的学习成绩必须“最”优秀,以 便能进入“最”好的学校,将来有“最”好的职业,得到“最”好的待遇,并有“最” 好的享受,高人一等。结果,子女不仅体会不到学习成就的乐趣,反而对学习感到畏缩、厌烦或痛苦,这对他的心理健康是有害无益的。
3、 视子女为个人私有,可以任意对待
有些父母认为“子女是属于我的,必须按照我的意愿行事”,将教育的过程 视为控制的过程,要求子女的想法、看法、做法必须与自己一致,而不考虑他的 实际需要。同时将子女的成败看作自己的荣辱,孩子的成功是为自己“争了气”, 用炫耀他的成绩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孩子如果失败了,或出现错误,又觉得脸上无光,抬不起头,甚至不肯见人,经常患得患失。 子女虽是父母所生所养,但并不属于个人私有,他们是独立的人,也是社会 的人,不是父母的附庸。亲子之间应是民主平等的关系,彼此了解、关心、信任、互敬互爱,而不是上对下、尊与卑、支配与服从的从属关系。受到粗暴对待的儿 童会感到压抑,产生畏惧感,性格忧郁、孤僻、怯懦、意志消沉,或隐藏自己的 想法,心口不一,表里不一,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和攻击性行为,使亲子关系变得紧张或冷漠、疏远。“离家出走”便是明显的事例。
4、 对子女情感过热,缺少理智的爱
父母爱护子女是天经地义的,也是很自然的,但真正做到理智的、无私的爱并不容易。有些父母把自己的全部心思、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孩子身上,其他什么 都不顾。孩子小需要保护、照顾是理所当然的,但做法要与他们的发展相配合。 做父母的往往看不到孩子已渐渐长大,凡事不肯放手,不给孩子应有的独立和自由。他们一方面希望孩子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但又顾虑孩子长大独立后会离开 自己、疏远自己,希望继续保持孩子对自己过度的依恋,使他时刻在自己的保护 之下,以此来维护亲子之间的感情。儿童是在不断地成长和发展的,每个孩子都渴望长大,也必须长大,学习适 应环境,将来进入社会。一位中学生曾说:“我希望早点离开家到外地去学习,因为妈妈总把我当3岁的小孩看待。”过分的保护担心只会使孩子心理脆弱,缺 乏自信,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差,怕困难,或养成一种“不安全的依恋。”
5、 对子女情感淡漠,缺少热诚
儿童有被爱的权利和需要,父母之爱是别人不可能代替的,既然有了孩子,就必须尽做父母的职责。但有少数父母却认为孩子是一种累赘、麻烦、负担,妨 碍了自己以前轻松自由的生活,影响了繁重的工作或在经济上增加了困难,因而 对孩子漠不关心、疏远、冷漠无情。由于厌烦很容易激动发怒,缺乏耐心,甚至虐待子女。有时夫妻之间互相推卸责任,孩子出了问题又互相指责、埋怨。也有 的父母把孩子交给老人或保姆便不闻不问。孩子进了托儿所、幼儿园便认为理应 由对方负完全责任,与自己无关。儿童失去父母的关爱会有一种被抛弃或失落的感觉,对人间真情失去信心,对别人也会态度冷淡。缺少父母关爱的孩子会感到失望、痛苦或情绪失调。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强调在家庭教育中,很重要的就是要改变成人的教养态度。
合格的家长首先要抱着乐观的心情迎接自己孩子的诞生,然后积极勇敢地、满怀信心地承担起做父母的神圣职责,以和平的心态、稳定的情绪、冷静的头脑、客观的态度看待子女的成长和遇到的各种问题,对他们关心、爱护、 热情,尊重他们的个性,经常和他们亲切交流、分享、沟通,耐心地对待他们的错误和失败,以信任的态度给予他们独自选择、探索、试验和改正错误的机会。同时也要认识自我,扬长避短,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减少压力。只有自己的心情舒畅,才有可能正确地对待子女,帮助他们成长为心理健康的新一代。
快来搜索“学呗 APP ”,这儿还有好多好多育儿好方法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